本帖最后由 螃蟹 于 2025-7-16 08:11 编辑
鹤立蛇形势未休,五天文字鬼神愁。支那弟子无言语,穿耳胡僧笑点头。—— 《题梵书》李隆基
支那,最初是古印度形容中国(山海关以南)的词汇,褒义,和震旦,华夏含义差不多。在戊戌至辛亥时,曾一度作为时髦新名流行。不少进步青年和反满爱国志士,都乐于以此来称呼中国。
比如梁启超就以“支那少年”作为笔名。周氏兄弟在日本住店国籍填的也是支那。日本早稻田大学保留的1907年留学该校部分中国毕业生题名录,有37人注明了自己所在国:署“清国”者12人,署“中国”或“中华”者7人,署“支那”者则有18人。
当时各种书刊报纸的大小标题上,支那也经常出现。1905年,黄兴等人创办的一个极为著名的刊物,即名为《二十世纪之支那》。书籍之名中出现该词的也很多,如《支那文明史》、《支那全书》、《支那四千年开化史》等……
甲午后,日媒也多用这个词指代中国,往往同时还有对中国的批评。慢慢的,国人就觉得这个词不好带贬义了。觉得“支那”带有贬义,恰恰是一种文化不自信,崇洋媚外,以洋人标准为标准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