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风铃清音飘渺 于 2025-7-15 16:39 编辑
我在芳源同学的一个帖子里发言,说’国内的教育对历史事件只教需要你知道的,但不给全貌,告诉你果,不告诉你因,让人们知其然但不知所以然。楼主提到的一部分人就属于这个。有一个词儿叫‘因果报应’,挑起了事端就得后果自负,这是老祖宗的智慧。信息渠道多是个好事情。‘
我的意思是对历史事件应该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而自己学的历史教材有片面化、只讲结果,不讲过程这类因果截断的缺点。
举例八国联军侵华事件,我在教材中学到的是:1900年,义和团在清政府支持下,反对列强;列强以保护侨民为由,发动侵华战争;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烧杀抢掠;清政府签下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巨额赔款。这一段历史被定性为:“列强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受尽屈辱。” 三人行同学,你受的学校教育是不同的么?
后来通过其他信息渠道,了解了一些被刻意省略或淡化了的方面,比如: 义和团是怎么来的?(民间组织,迷信、排外、反基督教) 谁挑起了战端?(清政府利用义和团围攻使馆、杀害侨民) 为什么列强联手出兵?(使馆被围,外交官遇害,海外舆论强烈要求救人。 清政府是什么态度呢?支持义和团,后来招架不住,与列强妥协求和)
“八国联军”确实是侵略,但并不是毫无前因的灾难。这不是替列强开脱,而是强调:我们必须清楚整个历史链条,才能真正吸取教训,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为什么说我们的学校教育 “只教需要你知道的”?因为教育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在我们的历史教育中,包括: 塑造民族主义情感(如“国耻教育”); 站在受害者立场,强化“外敌形象”; 模糊内部责任,避免引发对当局的质疑。
于是我们的历史课只讲“谁打了大清”,但不讲“大清干了什么导致别人动手”。知果不知因,让你站在情绪立场,而非理性判断。因此我说,“信息渠道多是好事”。 只有信息渠道多,才是理解历史全貌的入口。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网络、纪录片、外文资料、独立学者观点等途径重新了解历史,打破了过去那种单一的国家统一叙事体系。比如:看《BBC纪录片:义和团之乱》你会发现:列强之所以群起而攻,是因为义和团在山东杀了大量传教士及其家属,引发外交恐慌。再比如,《剑桥中国晚清史》分析了清政府如何在内外交困中玩弄权谋,既支持义和团又试图与列强谈判,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些信息让我们理解完整的历史因果链,从而更接近真相。
我提到老祖宗讲“因果报应”,这不是迷信,而是有深刻的逻辑。“挑起了事端,就得后果自负。” 老祖宗的智慧非常适用于清政府在1900年的行为:它利用义和团排外,增强统治;它不保护外交使馆,默认围攻;最后在八国联军打入北京后,仓皇逃亡、求和求饶。这就是因果链完整的体现:不只是“大清冤枉地被打”,而是他们做了很多错误决策,最终酿成灾难。
总之,说到历史教育,就不能只讲“果”而不讲“因”,不能选择性叙述。八国联军侵华,我们只知道“被侵略”,却不知道当时清政府纵容义和团杀人、围使馆,实际上是自己挑起冲突。这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教育,不可能让人真正吸取历史教训。我们学习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现在的信息多元化,让三人行们有了自己的视角看问题,这是一种进步,让人们学会了独立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