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1954年出生在江苏南京,家里七个兄弟姐妹,她是最小的那个。从小父母就叫她“明珠”,希望她是家里的宝贝。她上学挺用功,中学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念书,后来考进安徽芜湖干部教育学院,学的是统计学。1975年毕业后,她在南京一家化工研究所干行政,工作细致认真,处理数据和文书很有一套。
1982年,她生下儿子东东,那时候生活还算平稳。可没过两年,1984年,丈夫突然因病去世,她才30岁,儿子才2岁。家里欠了一堆债,她一个人扛着孩子和账单,日子过得紧巴巴。1990年,她下定决心,辞掉研究所的工作,带着儿子跑到珠海,加入了刚起步的海利空调器厂,也就是后来的格力电器。从基层销售干起,她的人生彻底变了样。
在格力,她拼得像不要命一样。去安徽跑市场时,碰上个欠了42万货款的经销商,她硬是连着40天上门催,最后把钱要回来了。公司领导一看,这女人不简单。1992年,她在安徽的销售额冲到1600万,占公司八分之一。1993年调到南京市场,又签了个200万的大单,个人业绩飙到3650万。1994年,公司业务骨干集体跳槽,格力差点垮了,她没走,留下来扛,被大家推成经营部部长。从那以后,她管得硬、干得狠,慢慢成了“铁娘子”。
后来,在2025年2月腾讯新闻和大象新闻搞的《酌见》节目里,俞敏洪问了董明珠那个问题:“你丈夫去世快30年了,为啥没再婚?”董明珠没绕弯子,说:“有三个原因。”这三个原因,其实是她这些年生活的缩影。
第一个原因,对孩子负责。丈夫走后,董明珠就一个念头:得把儿子养好。那时候儿子才2岁,她怕再婚会让家里乱套,怕有个外人进来影响孩子。她自己说过,丈夫没了,家里就剩她和儿子,她得给孩子一个稳当的依靠。那些年,她一边工作一边带娃,累得不行,但从没想过靠别人。儿子发烧生病,她熬夜守着,心里就想,无论多苦,也不能让孩子受委屈。所以再婚这事,她压根没考虑,孩子是她最大的牵挂。
第二个原因,事业比爱情重要。董明珠把心都扑在格力上了。她当上经营部部长后,每天忙得脚不沾地,经常熬夜看报表、开会、想办法。她自己说过,有次凌晨三点还在公司群里发任务,同事都服了她这股劲。她觉得,事业是她能抓在手里的东西,爱情太虚,太不靠谱。有男人对她示好,她第一反应不是感动,而是怀疑:这人是不是看上格力的钱了?她宁可把时间花在公司,也不愿分心搞感情。事业干好了,她觉得值,爱情这玩意儿,对她来说可有可无。
第三个原因,不想再伤心一次。丈夫去世那会儿,董明珠真挺不过来。她说过,那种失去的感觉太疼了,像心被掏空一样。她不想再试一次,怕再有个亲近的人离开,她受不了。她宁可一个人过,守着回忆,也不愿再冒险。她觉得,感情这东西,总有一方先走,干嘛让自己再受苦呢?她把心思都放事业和儿子身上,反正日子过得充实,伤心的事能躲就躲。
这三个原因说白了,就是董明珠的命根子:儿子、事业、还有那颗怕疼的心。她没再婚,但日子一点没闲着。格力在她手里越做越大,2024年利润290亿,交税176亿,创了新高。她还试着搞新能源,收购珠海银隆没成,但她没退缩,2025年股东会上拍桌子说,债务不赖别人,分红照发。员工年终奖加了2亿,大家都服她这魄力。
她不光忙公司,还当全国人大代表,提了不少企业创新的建议。西北大学、中山大学请她当客座教授,她去讲课,讲得全是干货。2025年两会,她又提议用AI技术省能源,制造业得跟上时代。她管格力管得硬,但对外也敞亮,公益、教育、环保,她都出力。
个人生活上,她跟儿子东东关系挺好。儿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她也放心了。她说过,街上有人喊她“董总”,她挺高兴,觉得被人尊重比啥都强。2025年,她又当选格力董事长,70多岁了还干劲十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