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三味书屋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二】
查看: 2403|回复: 1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随笔]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4-7-26 20:5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此图镇楼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4-7-26 20:5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醉笑陪君三万场 于 2024-7-26 21:25 编辑

2016年4月,一时心血来潮,欲通读《世说新语》,断断续续读了这七八年,连十分之一也没读完。
惭愧惭愧。

醉某平生最欠一个“恒”字,抽了四十五年的烟,最近都给戒了。

近日重返书房,泌水提议醉某继续解读此书。想醉某混迹论坛十余载,除了写写流水账,就是鼓捣文言文,此外也不会别的。

今起续写《世说新语》读书笔记之【二】言语,书房诸君请多多指教。
方才看到青芜在书房顶帖,当年在“城南”版,正是青芜邀我读《世说新语》,才有当初的那份心血来潮。

再读故书,偶遇故人,这般的聚散离合,是巧合还是机缘?不胜唏嘘。

注:《世说新语》【一】已读完,链接如下:

北斗六星网-《世说新语》笔记_北斗六星
http://bdlxbbs.top/forum.php?mod ... p;extra=&page=1
2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4-7-26 20:5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醉笑陪君三万场 于 2024-7-27 20:40 编辑

  一、
  
  【原文】边文礼见袁奉高,失次序。奉高曰:“昔尧聘许由,面无怍色。先生何为颠倒衣裳?”文礼答曰:“明府初临,尧德未彰,是以贱民颠倒衣裳耳!
  
  【注释】
  
  边文礼:边让,字文礼,陈留郡(今河南开封陈留镇)人,汉灵帝时任九江太守,献帝时因对曹操不敬,被曹操所杀。
  
  袁奉高:袁阆字奉高(德行第二篇“叔度千顷”注释过。)
  
  许   由: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隐士。尧想让位给许由,许由不肯接受。尧又想请他出任九州长,他认为这污了他的耳朵,就跑去洗耳。
  
  颠倒衣裳:成语,出自《诗经·齐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裳( cháng,读若“常”),古时上为衣,下为裳。形容匆忙而乱了顺序。
  
  怍色:怍(zuò,读若“作”)惭愧。
  
  明府:高明的府君,汉魏以来对郡守牧尹的尊称。
  
  【简译】
  
  边文礼谒见袁奉高的时候,举止失措。袁奉高说:“古时候尧请许由出来做官,许由脸上没有一点愧色。先生为什么如此慌慌张张呢?”文礼回答说:明府大人刚到任,尧舜那样的大德还没有明白显现出来,所以我才如此慌张失态呢!”
  
  【点评】
  
  这篇是两个人互相调侃。两人都是当世名士,边文礼是九江太守,而袁奉高时任豫章郡功曹,与太守同俸。
  
  袁奉高说边文礼,你来见我,怎么慌慌张张的?当年许由见到尧,可是从容得很啊。边文礼反击:你丫当官才几天啊就敢自比尧帝?哪里看出你有尧的德行?所以我也就没有许由的从容。
  
  许由洗耳的典故,出自晋•皇甫谧《高士传》,原文中还有这样一段: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於颍水滨。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犊上流饮之。
  
  许由有个朋友叫巢父,批评许由,你如果真的不想当官,就隐居深山,路都不通,谁能找到你?,唉,你还是太浮躁,不是真正的淡泊名利。
  
  许由洗耳的故事,是中国“隐士”文化的源头。表现的正是古代士大夫文人对政治的复杂情感——既希望得到权力的眷顾,又不愿意放弃独立的人格。
  
  隐居这件事,也是让历代文人愁白了头:到底是隐还是不隐?隐在何处为宜?
  
  白居易有《中隐》一诗,颇有趣,意思是当个小官,撑不死饿不着,不太忙也不太闲。
  
  我觉得,南朝·梁“山中宰相”陶弘景于隐居之分寸这一块,是拿捏的死死滴。
  
  既闻名于天下,又不受世俗所累,羡煞。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4-7-26 20:5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醉笑陪君三万场 于 2024-7-26 21:40 编辑

  二、

  【原文】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

  徐孺子:徐稺(zhì,读若“稚”,亦通稚)字孺子,豫章(今江西南昌)人,东汉名士,桓帝时屡被征召,因不满宦官专权,终身不仕。以其“恭俭义让,淡泊名利”为世人称道,被奉为“人杰”的典范。

  【简译】

  徐孺子九岁的时候,曾经在月下玩耍,有人问他:“如果月亮上什么都没有,是不是会更亮啊?”(古人以为月亮上的阴影是蟾宫、桂树,还有吴刚、嫦娥、玉兔啥的)徐孺子说:不是那样的。比如人的眼睛里有黑眼仁,没有这个,肯定啥也看不见。”

  【点评】

  陈蕃挂榻

  陈蕃在汉桓帝时官居太尉,非常赏识徐孺子,多次推荐他出仕,汉桓帝备厚礼请徐孺子,都没请动,陈蕃出任豫章太守,到了南昌,不去府邸就任,先去拜访徐。而且陈蕃从不接待宾客,独敬徐稚。馆驿中不设床榻,只为徐稚设一张临时床铺,徐稚来了就铺上,徐稚走了就挂起来。【见《世说新语》德行篇一】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李白《寄崔侍御诗》:高人屡解陈蕃榻,过客难登谢脁楼。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4-7-26 20:5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醉笑陪君三万场 于 2024-7-26 21:49 编辑

  三、

  【原文】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注释】

  孔文举:孔融字文举,山东曲阜人,孔子第二十代孙,汉末名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曾任北海相,史称“孔北海”,因多次触怒曹操,被曹操所杀。

  李元礼:李膺(见《德行》第4 则注)。

  诣:拜访。造诣:古汉语中,造和诣都是“到...去”的意思,而“诣”含有敬意,一般指拜访尊长。今之“造诣”一词, 盖由“造”“诣”合成而来,意指运用学问、武艺、艺术等的修为所“到达”的程度、境界。

  仲尼:孔子字仲尼。

  伯阳:李耳字老聃,一字伯阳。世称“老子”。

  陈韪:生平不详,《后汉书·孔融传》称“陈炜”,也仅记此事。

  踧踖: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简译】

  孔融十岁时,跟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望,官任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人,必须是才智出众的名流和内外亲属才让进。孔融到李元礼家门口,对门吏(看大门的保安)说:“我是李府君的亲属”。于是进去了,还坐在前排。李元礼就问他:你跟我有什么亲属关系呢?孔融回答:“当年我们家祖先孔子跟你们家祖先老子是师生关系,所以我跟您是世世代代的通家之好。”李元礼和众宾客无不感到惊奇。太中大夫陈韪是后到的,有人把孔融的话告诉他,陈韪不以为然,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孔融回应说:“想必你小时候一定很聪明”。陈韪顿时无语,很尴尬。

  【解读】

  了了:通达晓畅,清清楚楚。

  前日,金盾在跟帖中说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醉某许之曰:知道这句话的,学识一定不错。

  我也是因为读《世说新语》才知道的。

  孔融此言,史上褒贬不一。有人说童言无忌,有人认为他有失礼节,儒家最讲究尊卑有序。

  成年后的孔融,已是当世大儒,汉献帝召为少府,太中大夫。他忠于汉室, 反对曹操专权。 建安十三年,因为灾荒战乱,粮食紧缺,曹操下令禁酒,孔融为此多次给曹操写信嘲讽,终于把曹操整急眼了。曹操指使官吏罗织罪名构陷孔融,终以“大逆不道,宜极重诛”处死孔融并满门抄斩。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4-7-26 20:5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醉笑陪君三万场 于 2024-7-26 21:54 编辑

  四、

  【原文】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谓曰:“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礼!”

  五、

  【原文】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注释】

  何以不拜:礼仪之邦的酒文化发达,古人饮酒有很多礼仪,敬天敬地敬祖先敬鬼神,又有献、酢、酬等仪式,至今蒙古人喝酒依然如此。

  中外:古汉语中的“中外”是从朝廷角度说的,中外就是朝廷内外。

  遽容:恐惧的脸色。遽(jù)恐惧。

  冀:希望。

  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成语“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出处,意思是整体被覆灭,个体也无法保全。

  【简译】

  四、孔融有两个儿子,大的六岁,小的五岁。有一次孔文举白天睡觉,小儿子就到床头偷酒来喝,大儿子对他说:“喝酒为什么不先行礼呢?”小的回答说:“偷来的,哪能行礼呢!”

  五、孔融被捕,朝廷内外都很惶恐。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孩子依旧在玩琢钉游戏,一点也没有恐惧的样子。孔融对前来逮捕他的差使说:“希望惩罚只限于我自己,两个孩子能不能保全性命呢?”这时,儿子从容地说:“父亲难道看见过打翻的鸟巢下面会有完整的蛋吗?”不久,两个儿子也被收捕到案。

  【解读】

  呜呼哀哉!

  孔融是个有气节的士大夫,多次挑战曹操的底线,终招杀身之祸,其实孔融怼曹操的,没一件正经事。

  曹操灭其族,以儆天下士人,何其残忍。

  又:孔融两个儿子的年龄有些马马虎虎。

  《后汉书》载: 初,女年七岁,男年九岁,以其幼弱得全,寄它舍。二子方弈棋,融被收而不动。左右曰:“父执而不起,何也?”答曰:“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主人有遗肉汁,男渴而饮之。女曰:“今日之祸,岂得久活,何赖知肉味乎?”兄号泣而止。或言于曹操,遂尽杀之。及收至,谓兄曰:“若死者有知,得见父母,岂非至愿!”乃延颈就刑,颜色不变,莫不伤之。

  《后汉书》说孔融的两个孩子是一儿一女。其实孔融三个孩子,一个女儿两个儿子。

   而且“诛三族”一般是父、兄、妻,不包括女儿。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4-7-26 20:57 |只看该作者
我先把已经在书房发过的17条复制过来,从18开始更新。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4-7-26 21:3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醉笑陪君三万场 于 2024-7-26 22:02 编辑

  六、

  【原文】颖川太守髡陈仲弓。客有问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 “足下家君何如?” 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 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伛为恭,而不能答。” 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

  【注释】

  髡:髡(kūn,读若“坤”)古代的一种刑罚,剃去男子的头发。

  陈仲弓:陈寔字仲弓,即陈太丘;元方,陈寔长子。参见《德行》第6 则“真人东行”注释。陈寔任太丘长时因“党锢之争”受牵连下狱,后遇大赦。

  伛:(yǔ)驼背,伛偻。

  其臭如兰:臭(xìu):气味。臭是嗅的原字,后来造了“嗅”字,臭字转义为不好的气味。

  高宗放孝子孝己:孝己,指商朝君主武丁的长子祖已,因至孝,史称“孝己”。继母妣辛为了让自己生的祖庚上位,诽谤祖己,武丁听信了妣辛的谗言,将祖己流放到野外,饿死。武丁崩,祖庚继位。

  尹吉甫放孝子伯奇:尹吉甫即尹吉父,西周宣王时著名的贤相,《诗经》的采风者和编纂者,长子伯奇秉性淳朴,为人至孝,亦为后母诽谤,被父放逐,后来尹吉父醒悟了,杀后母,找回了伯奇。

  董仲舒放孝子符起:汉代哲学家、思想家,大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主张和“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为汉武帝采纳,光大儒学,开创儒家思想在封建时代占据统治地位的局面。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其事不详。

  【简译】

  颖川太守把陈寔判了髡刑。有位客人问陈寔的儿子元方说:“太守这个人怎么样?”元方说:“是个高尚、明智的人。”又问:“您父亲怎么样?”元方说:“是个忠臣孝子。”客人说:“《易经》上说:‘两个人同一条心,就像一把钢刀,锋利的刀刃能斩断金属;同一个心思的话,它的气味像兰花一样芳香。’那么,怎么会有高尚明智的人惩罚忠臣孝子的事呢?”元方说:“您的话怎么这样荒谬啊!因此我不回答你。”客人说:“您不过是拿驼背当做恭敬,其实是不能回答。”元方说:“从前高宗放逐了孝子孝己;尹吉有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了孝子符起。这三个做父亲的,恰恰都是高尚明智的人;这三个做儿子的,恰恰都是忠臣孝子。”客人很羞愧地走了。

  【解读】

  客人问元方这样的问题,无非想听元方骂太守几句。但元方没有说太守的坏话,元方用这三个人的事例来回答“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的问题,是极聪明的,也是很正派的。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也许为父、为子都有失误的地方,但瑕不掩瑜,君仍然是高明之君,子仍然是忠臣孝子。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4-7-26 21:3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醉笑陪君三万场 于 2024-7-26 22:09 编辑

  七、

  【原文】荀慈明与汝南袁阆相见,问颖川人士,慈明先及诸兄。阆笑曰:“士但可因亲旧而已乎?”慈明曰:“足下相难,依据者何经?”阆曰:“方问国士,而及诸兄,是以尤之耳!”慈明曰:“昔者祁奚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以为至公。公旦《文王》之诗,不论尧、舜之德而颂文、武者,亲亲之义也。《春秋》之义,内其国而外诸夏。且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不为悖德乎?”

  【注释】

  荀慈明:荀爽,字慈明,东汉颍川(今河南许昌)人,荀淑之子,兄弟八人都有才名,而荀爽最出色。时称“荀氏八龙,慈明无双”。荀爽博通群书,是东汉著名的经学大师。桓帝时出仕,为避党锢之祸隐居十余年,董卓专权时任司空,与司徒王允密谋除董卓,未及起事而病卒。

  袁阆: 袁阆字奉高,河南慎阳(今驻马店)人,东汉末名士。

  祁奚:祁奚字黄羊,春秋时期晋国人,为人正直无私,以“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为历代所称道。孔子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公旦《文王》之诗:公旦即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文王》:《诗经·大雅》中有“文王之什”共十篇,《文王》是其中一篇。普通文化人大概只读过《诗经》中的“风”和部分“小雅”,非专业研究《诗经》的人,很少读“大雅”。

  《春秋》: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据传曾由孔子修订,被后世奉为儒家“六经”之一。

  【简译】

  荀爽和袁阆见面时,袁阆问起颖川的才德之士,荀爽先提到自己的几位兄长。

  袁阆讥笑他说:“才德之士只能靠亲朋故旧来扬名吗?”

  荀爽说:“您责备我,依据什么原则?”

  袁阆说:“我刚才问起颍川的才德之士,你却谈自己的诸位兄长,因此我才责问你呀!”

  荀爽说:“从前祁奚在推荐人才时,对内不错过自己的儿子,对外不错过自己的仇人,人们认为他是最公正无私的。周公旦作《文王》时,不去叙说远古帝王尧和舜的德政,却歌颂周文王、周武王,这是符合爱亲人这一大义的。《春秋》记事的原则,是把本国看成亲近的,把其他诸侯国看成疏远的。再说,不爱自己的亲人而爱别人的人,岂不是违反了道德准则吗?”

  【解读】

  我个人比较认可这样的价值观:跟自己的父母、亲人都相处不好的人,不要跟他交朋友。

  又:台湾女作家亦舒说:人们经常所犯最大的错误,是对陌生人太客气,而对亲密的人太苛刻,把这个坏习惯改过来,天下太平。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4-7-26 21:3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醉笑陪君三万场 于 2024-7-26 22:14 编辑

  八、

  【原文】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正月半试鼓,衡扬桴为《渔阳掺挝》,渊渊有金石声,四坐为之改容②。孔融曰:“祢衡罪同胥靡,不能发明王之梦。”魏武惭而赦之。

  【注释】

  祢衡:祢(mí)衡,字正平,平原郡(今山东临邑)人,东汉末名士。自觉怀才不遇,愤世嫉俗,先后侮慢曹操、刘表、黄祖,终被黄祖所杀,年26岁。有《鹦鹉赋》等作品传世。

  魏武:曹操,武帝是曹丕篡汉建魏后,给父亲曹操上的谥号,史称“魏武帝”。

  渔阳掺挝(sān zhuā.读若“三抓”):鼓曲名,也作渔阳参挝。挝,鼓槌。三挝,指鼓曲的曲式为三段体,犹古曲中有三弄、三叠之类。此曲为祢衡所创,取名渔阳,是借用东汉时彭宠据渔阳反汉的故事。祢衡击此鼓曲,有讽刺曹操反汉的意思。

  祢衡罪同胥靡,不能发明王之梦:胥靡,上古时期的一种刑罚,亦指受此刑罚的奴隶。此处指“傅说”:传说商代君王武丁梦见天赐贤才,醒来后凭记忆让人画个画像,派人到处寻找,结果在“版筑之间”(砌墙的苦役)的奴隶中找到了傅说,于是任用他为宰相,辅佐国政,形成了“武丁中兴”的辉煌盛世。明王,指曹操,把曹操比作武丁。

  孔融此语说:祢衡的罪过和傅说是一样的,只是不能引发丞相的求贤之梦。

  【简译】

  祢衡被魏武帝曹操罚做鼓吏。正遇八月中大会宾客的时候,要检验鼓的音节,祢衡挥动鼓槌奏《渔阳掺挝》曲,鼓声深沉,有金石之音,满座的人都为之动容。孔融说:祢衡的罪和那个胥靡一样,只是不能引发英明魏王的梦。”曹操听了很惭愧,就赦免了祢衡。

  【解读】“击鼓骂曹”——祢衡是史上第一大喷子。

  祢衡很有才华,但傲慢自负。孔融向曹操举荐祢衡,遂在曹操军中做事,但祢衡嫌曹操没有重用他,经常出言嘲讽。曹操罚他做打鼓的鼓手,他当众裸身更衣并辱骂曹操,曹操想杀他又怕坏了“求贤若渴”的名声,就把祢衡送给刘表。刘表非常敬重祢衡,但祢衡看不起刘表,经常羞辱刘表,于是刘表怀恨,让祢衡去给脾气暴躁的黄祖做事。黄祖也很敬重祢衡,但祢衡更看不起黄祖,有次公然羞辱黄祖,被黄祖杀了。

  孔融这不是挺会说话的么。曹操既然能容忍祢衡,为什么不能容忍孔融呢? 又一说曹操并非容忍祢衡,只是借刀杀人。

  【讨论】

  历史上,曹操文韬武略,有雄霸天下之心,求贤若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却杀了那么多“名士”,为什么呢?

  李白《望鹦鹉洲悲祢衡》

  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

  黄祖斗筲人,杀之受恶名。

  吴江赋《鹦鹉》,落笔超群英。

  铿锵振金玉,句句欲飞鸣。

  鸷鹗啄孤凤,千春伤我情。

  五岳起方寸,隐然讵可平?

  才高竟何施,寡识冒天刑。

  至今芳洲上,兰蕙不忍生。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4-7-26 21:3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醉笑陪君三万场 于 2024-7-26 22:28 编辑

  九、

  【原文】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颖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车。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此乃许、父所以慷慨,夷、齐所以长叹。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士元曰:“仆生出边垂,寡见大义。若不一叩洪钟、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

  【注释】

  庞士元:庞统字士元,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曾任南郡功曹(参与一郡的政务),庞德公称他为“凤雏”,司马德操向刘备推荐庞统,遂成为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庞统与刘备一同入川并献计。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仅三十六岁。

  司马德操:司马徽,字德操,河南颍川人,东汉末年隐士,精通道学、经学、奇门、兵法,庞德公称他“水镜”先生。司马德操曾向刘备推荐“凤雏”庞统和“卧龙”诸葛亮。后曹操击败刘表,欲请司马徽出仕,不久司马徽病故。

  带金佩紫:带金印,佩紫绶带,指做大官。秦汉时,只有丞相才授金印配紫色绶带。

  伯成耦耕:伯成(复姓),指伯成子高。《庄子·天地》载:相传尧治天下,立伯成子高为诸侯。尧传位给舜,伯成认为"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始",就隐居耕种。

  原宪桑枢:孔子的弟子原宪字子思,春秋末期宋国人,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孔子死后,原宪隐居山林,安贫乐道。桑枢:用桑树枝作门,喻贫寒之家。

  许、父:许由、巢父。传说中帝尧时期的两个隐士。

  夷、齐:伯夷、叔齐,商代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兄弟俩互相让位,不肯继承,结果都出走了。后来周武王统一天下,两人因反对周武王讨伐商纣,不食周粟(不肯吃周朝的粮食),饿死在首阳山。

  窃秦:战国末年,秦庄襄王子楚在赵国做人质时,吕不韦把怀孕的赵姬献给了他,生赢政。后赢政登位即秦始皇,尊吕不韦为相国,称“仲父”,此所谓吕不韦“窃秦”。

  千驷之富:见《论语.季氏》:"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民到于今称之。" 驷:四匹马拉的车.

  【简译】

  南郡庞士元听说司马德操在颖川,特地从两千里之外赶来看望他。到了那里,正遇上司马德操在采桑叶,庞士元在车里对他说:“我听说大丈夫处世,应当带金印佩紫绶,哪能窝窝囊囊,做这些妇人做的事呢!” 司马德操说:“你先下车吧,你只知道抄小路便利,却不考虑迷路的危险。从前伯成子高宁愿种地,也不羡慕诸侯的荣华;原宪桑枢瓮牖,也不愿做官住毫宅。哪有住在华丽屋子里,出门骑着高头大马,几十个侍女环绕的人,能做出一番伟业呢?这就是为什么许由、巢父慷慨辞让,伯夷、叔齐感叹国家灭亡。即使吕不韦窃取了相国那样的高官,齐景公有四千匹马的财富,也不显得珍贵啊。” 庞士元说:“我出生在边缘之地,没听到什么高深道理,如果不是亲自敲洪钟、击雷鼓,就不会知道它们的轰鸣声了。”

  【解读】桑枢瓮牖,语出《庄子·杂篇·让王》

  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二 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子贡乘大马,中绀而表素, 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原宪华冠縰履,杖藜而应门。子贡曰:“嘻!先生何病?”原宪应之曰:“宪闻 之,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子贡逡 巡而有愧色。原宪笑曰:“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 为己,仁义之慝,舆马之饰,宪不忍为也。”

  原宪住在鲁国,屋里周圈都被杂物堵满了,用茅草和泥盖的屋顶也长出了草,用草和树枝搭成的门户都破烂不完整了,用瓮做窗户,拿桑条做门轴。下雨的时候屋顶漏雨地下湿滑,但原宪端坐在里边弹琴唱歌。子贡坐着大马车,穿着华贵的衣服,里边黑红外表洁白,气派的马车都进不去小巷子,去见原宪。原宪戴着桑叶织成的帽子,趿拉着草鞋,拄着藜木的拐杖来开门。子贡说:“啊哈,先生你有什么病吗?”原宪回答说:“我听说没有钱财叫做贫穷,学习的东西不去实践叫做患病。现在我是贫穷,不是有病。那种趋势而行,结党为友,学习只是用来向人炫耀,教诲只是用来谋取私利,仁义中隐藏着罪恶,车马用来装饰外表的事,我是不忍心去做的。”

  注:《庄子·杂篇》历来被文史学家认为不是庄子所著。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4-7-26 21:3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醉笑陪君三万场 于 2024-7-26 22:37 编辑

  一〇、

  【原文】刘公幹以失敬罹罪。文帝问曰:“卿何以不谨于文宪?”桢曰:“臣诚庸短,亦由陛下网目不疏。”

  【注释】

  刘公幹:刘桢字公幹,东汉末年名士、诗人,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刘桢是汉皇族后代,祖父刘梁曾任尚书令。刘桢从小就博学能文,机敏善辩,深受“三曹父子”的赏识,曹操选拔他做丞相掾属(助理),他并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等人聚集在帝都许昌,吟诗作赋,慷慨激昂,是为“建安七子”,是“建安风骨”的重要人物之一,连曹植都深为折服:“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刘桢先后在曹植、曹丕手下做幕僚,与曹氏兄弟关系十分密切,经常在一起诗酒唱和。

  刘桢性情傲慢放任,不拘礼法。曹丕做世子的时候,一次宴请手下的大文豪们,一时高兴,把夫人甄氏喊出来与大家见面,在场所有人都匍匐于地不敢抬头,唯独刘桢直勾勾地盯着甄夫人看。曹丕倒不以为意,曹操听说后生气了,治其不敬之罪,经曹丕说情,死罪可免,活罪难饶,罚刘桢做了苦力,终身未再启用。刘桢受此打击,郁郁而终,享年三十七岁。

  文帝:魏文帝曹丕,字子恒,安徽谯县(今亳州)人,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诗人、文学评论家。曹操的嫡长子,三国之魏国的开国皇帝。

  曹丕在司马懿等人的协助下,战胜曹植获得继承权,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被曹操立为世子。

  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正月,曹操逝世,曹丕继魏王、丞相,十一月,曹丕按照曹操生前的规划,接受汉献帝的“禅让”,登基称帝,建立魏国,定都洛阳,改元黄初。

  黄初七年(227年)六月,曹丕病死在洛阳,谥“文帝”。享年四十岁,在位仅七年。

  曹丕文武全才,是史上文学成就最高的一代帝王。世人皆知曹植“才高八斗”,其实曹丕的文学成就并不比曹植差。他的《燕歌行二首》是文学史上最早的文人七言诗。其五言诗和乐府都代表了那个时代最高的文学水平。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文学史上第一部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该文点评了当时著名诗人的作品,“建安七子”一词就出自曹丕此篇。

  关于曹丕,一时说不尽。醉某十分仰慕曹丕,甚至超过佩服曹植。

  曹植“思捷而才俊”,天纵奇才,可惜太过放纵,“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没有政治头脑。

  【简译】

  刘桢因为不敬而获罪。魏文帝曹丕问他:“你为什么不能谨慎遵守法规?” 刘桢答道:“臣下确实是庸才,这是我的短处,但也是因为陛下的法度过于严苛,不够宽容”。

  【解读】

  幹: “干”的繁体字。但幹的本意,是古代砌土墙所用的“盒板”。古代垒土墙跟现在捣制的混凝土建筑一样,先用盒板围起来,中间填泥,待泥干了之后拆掉盒板。

  桢和幹,都是盒板。土墙两侧的盒板叫“桢”,两端的合板叫“幹”。

  幹的这个本意,并没有被“干”代替。刘桢字公幹,用的是“幹”的本意,所以不能写成干。

  古人的名与字,互为表里,很有讲究。以三国人物为例:

  诸葛亮字孔明:出自《老子》“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孔者大也,孔明即大明,与“亮”同义相应。

  周瑜字公瑾,瑜、瑾都是美玉,公是古人起名常用的字。

  关羽关云长: 《楚辞》曰:羽人,飞仙也。以“云”对应“羽”,“长”则意在前程高远。

  刘备字玄德:古人以“青,黄,赤,白,黑”为五色,“玄”即黑色,为五色齐备,故“备”乃“玄之德”也。

  近现代如蒋介石字中正,毛泽东字润之,名与字之间都有关联性且耐人寻味。

  文帝:当年曹操独揽朝纲,汉献帝不过一傀儡。曹操手下众人均进言劝曹操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曹操顾及自己的名声,不愿意篡位,言道:等我死后,世子可以取代汉室称帝,到时候追封我一个“文帝”就可以了。

  不料曹丕称帝后,给曹操上谥“武帝”,把“文帝”留给了自己。

  甄氏:坊间相传,甄氏名为甄宓(fú),但史无记载。甄氏是袁绍的儿子袁熙的妻子,曹操击败袁绍,曹丕奉命攻打邺城,临行前曹操对曹丕说,听说袁绍的儿媳妇甄氏是个美女,内啥,你打下邺城后,把甄氏给我送来。

  曹丕攻下邺城,搜索袁绍家,见到甄氏乃绝代美人,于是自己留下了,没有给曹操送去。

  甄氏为曹丕生了一儿一女。曹丕称帝第二年就把甄氏赐死了。年三十八岁。此为史上一个疑案:拥护啥啊?

  甄氏所生的儿子就是曹叡,是曹丕的长子,黄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病重,临终立曹叡为皇太子,即位于洛阳,是为魏明帝。曹叡继位,追封甄氏为“文昭甄皇后”。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4-7-26 21:3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醉笑陪君三万场 于 2024-7-26 22:50 编辑

  十一、

  【原文】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问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注释】

  钟繇:钟繇字元常,豫州颍川(今河南)人,三国时期曹魏重臣,著名书法家。

  钟繇出身名门世家“颍川钟氏”,形貌魁伟,气度不凡,聪慧过人。得曹操赏识,镇守关中,功勋卓著,曹操封魏王时,钟繇出任魏国大理寺卿,又升为相国。曹丕建立魏国后,历任太尉、太傅,位列三公,封定陵县侯。魏明帝(曹叡)太和四年(230年),钟繇去世,享年80岁。谥号“成”,配享魏武帝曹操庙。

  钟繇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他的书法,魏晋时期正是中国书法从隶书向楷书转变的重要时期,在这个转变中,钟繇承前启后,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他擅长篆、隶、行、草等各种书体,尤其是他的楷书,古朴典雅,刚柔相济,集前人之大成,被誉为“楷书鼻祖”。他继承了蔡邕的书法成就,从蔡文姬学习楷书,又传给卫夫人,卫夫人再传给王羲之,王羲之再传给王献之,形成了汉字书法的美学典范。钟繇以书法名垂青史,与王羲之合称“钟王”。

  钟毓:字稚叔,太傅钟繇长子,曹魏大臣。累官至徐州、荆州都督,青州刺史,与其弟钟会皆有才名。

  钟会:字士季,太傅钟繇幼子,三国时期魏国军事家,书法家。

  钟会少年聪颖,弱冠入仕,才华横溢,精通玄学,少年时就与当世玄学代表人物王弼齐名,深受魏帝和众臣爱戴。

  正始年间,时任司隶校尉的钟会多次拜见嵇康,嵇康因钟会是司马氏宠臣,故意冷落他。钟会为此怀恨,在大将军司马昭面前诋毁嵇康,说他不守礼法,蔑视朝廷,甚至造谣说嵇康有谋反之心。263年,司马昭下令处死嵇康。

  魏元帝景元三年,钟会受封镇西将军,都督关中军事。景元四年(263年),魏以钟会为主将邓艾为先锋攻蜀,同年11月,刘禅投降,蜀汉灭亡。钟会以军功封侯,拜司徒;邓艾拜太傅,二人均位列三公。灭蜀后, 钟会野心膨胀。他先向司马昭告密,诬陷邓艾谋反,并亲自带大军进四川,抓捕收押邓艾,264年,邓艾含冤被杀。接着,钟会联络蜀国降将姜维, 欲据西蜀自立,因手下曹魏将士不从,发生兵变,被部下胡烈所杀。景元五年(264年)正月十八日,钟会与姜维死于兵变,终年四十岁。亦有史学家认为,钟会是忠于曹魏而反叛司马昭。

  钟会在书法上亦颇有造诣,历代评价很高,唐代时,尚有钟会的书法真迹存世,现已亡佚。

  【简译】

  钟毓、钟会少年时就有很好的名声,钟毓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他们兄弟俩的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太傅钟繇说:“可以叫你两个儿子来见我。”于是下令召见。(与曹丕见面时)钟毓脸上有汗,曹丕问:你脸上为什么出汗?钟毓回答说:“我(见到皇帝)胆战心惊,非常恐慌,所以汗出的像水一样。”曹丕又问钟会:“你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我(见到皇帝)心惊肉跳,十分恐惧,连汗都不敢出了。”

  【解读】

  颍川:郡名,以颖水得名,秦时所置,包括今河南许昌、平顶山、禹州、登封、长葛等十二县,是古代中原最繁华的地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亦是汉民族许多姓氏的发源地。历史上的颍川,人才辈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门望族很多出自颍川郡。如“钟氏、荀氏、庾氏、陈氏”等。

  颍川史称“名士摇篮”,吕不韦、韩非子、张良、 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庞统的水镜先生司马徽、郭嘉,以及前文所述荀氏、钟氏,都是颍川人。

  钟毓、钟会面对魏文帝时的表现,反映出两个人不同的性格。钟毓一脸大汗,说明他见到魏文帝感到紧张甚至恐慌,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回答也是诚实的。而钟会脸上没有汗,说明他年纪虽小,内心从容镇定,回答问话又非常巧妙睿智。后世或评价钟会:他的聪明之处,也是他的愚蠢之处。

  钟会欲谋反,唯忌惮邓艾的军事才能,所以他先除掉邓艾,扫清障碍。可是他就想不到手下将士不愿随他造反?

  这个人到底是聪明还是愚蠢?

  历史也是蛮公平的。

  论人物,曹操才是一等一的人物,于乱世中雄起,操控天下,终是一代枭雄。

  司马氏次之,依附于曹魏,用尽奸谋,最终反客为主,却也得了天下。

  如钟会这种人物,依附于司马氏时,如鱼得水,逍遥得很,一旦翻手时,即刻捉襟见肘,一时也逞不得英雄。

  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斤两。

  《世说新语》中还有很多两兄弟特别是关于钟会的记载,我们慢慢了解,钟会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4-7-26 21:3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醉笑陪君三万场 于 2024-7-26 22:54 编辑

  十二、

  【原文】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而饮,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注释】

  药酒:即五石散。五石散又称“寒食散”,是魏晋时期在贵族士大夫阶层中流行的一种“丹药”,“服食”者称可以强身祛病,其实就是为了提精壮阳,是古代国人的“嗑药”行为,一直流传到唐代。很多名士因为“服食”中毒,或死或残。

  据说五石散是兑在酒里的。

  【简译】

  钟毓、钟会兄弟俩小的时候,正赶上父亲钟繇午睡,就一起偷喝父亲的药酒。钟繇刚好醒来,就假装睡觉观察他们俩。钟毓先行了拜礼才喝酒,钟会不行拜礼就喝了。过后不久,钟繇就问钟毓,为什么拜了之后再喝酒,钟毓说:“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我不敢不拜就喝。”又问钟会,为什么不拜,钟会说:“偷酒喝本来就不合礼仪,所以就不用拜了。”

  【解读】

  1、这则故事依然表现出钟毓、钟会的不同性格。同样是偷喝酒,钟毓骨子里还是个规规矩矩的人,而钟会则比较洒脱,不受礼仪所限。

  2、《世说新语》 还有“孔融二子偷酒喝”的故事(见前文:言语第二第四则“孔文举有二子”),跟这个故事情节差不多,言语传神, 各有其趣。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4-7-26 21:3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醉笑陪君三万场 于 2024-7-26 23:04 编辑

  十三、

  【原文】魏明帝为外祖母筑馆于甄氏。既成,自行视,谓左右曰:“馆当以何为名?”侍中缪袭曰:“陛下圣思齐于哲王,罔极过于曾、闵。此馆之兴,情钟舅氏,宜以渭阳为名。”

  【注释】

  魏明帝:即曹叡,字元仲,曹魏第二位皇帝。魏文帝曹丕的长子,母为文昭甄皇后。黄初七年(226年)五月,魏文帝曹丕病重,立二十二岁的曹叡为皇太子,第二天曹丕就死了,曹叡即位。

  曹叡先后有三个儿子都早夭,曹叡又是独子,于是以曹丕的弟弟曹彰之孙子曹芳为养子,封齐王。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重,托孤于曹爽和司马懿辅佐年仅八岁的幼帝,当天病逝于洛阳,年三十五岁,在位十二年,庙号烈祖,谥号明帝。曹叡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曹魏三祖”。

  此时皇权尚在曹氏皇室手中,直到曹芳正始十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 杀了曹爽等曹魏重臣,诛三族。朝政大权从此落入司马氏手中。

  缪袭: 字熙伯,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人,曹魏大臣,文学家,历事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世,官至尚书、光禄勋。

  罔极:无极;无穷无尽。语出《诗经·小雅·蓼莪》“欲报之德,吴天罔极”,指父母的恩德象天那样无穷无尽,难以报答。

  曾、闵:曾指曾子,名参 ;闵指闵子骞,此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是古时著名的孝子。

  【译文】

  魏明帝在甄家给外祖母修建了一所华丽的住宅。建成以后,亲自前去察看,并且问随从的人:“这所住宅应该起个什么名字呢?”侍中缪袭说:“陛下的思虑和贤明的君主一样周到,报恩的孝心超过了曾参、闵子骞。这处府第的兴建,感情专注于舅家,应该用渭阳来做它的名字。”

  【解读】

  成语:渭阳之思

  语出《诗经·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曰至渭阳”(我送舅舅,送到渭水北边)。这首诗表达了甥舅之情和对母亲的怀念。

  据说是春秋时期秦康公为送别舅舅(晋文公重耳)而思念亡母所作。明帝之母甄氏被文帝曹丕赐死,明帝为舅家建馆(馆:豪华的房屋),也是为纪念亡母,因此缪袭以为,应该根据这个典故,命名为“渭阳”。

  据《魏书》记载,魏明帝给舅母修了一所楼馆,并不是给外祖母修的。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4-7-26 21:3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醉笑陪君三万场 于 2024-7-26 23:06 编辑

  十四、

  【原文】何平叔云:“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

  【注释】

  何平叔:何宴字平叔,河南南阳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玄学家。 东汉末大将军何进的孙子。他与夏侯玄、王弼等人倡导“玄学”,首创“清谈”,开魏晋一代风气。魏晋人物喜欢服食“五石散”也是从何宴开始的。

  何宴的身世比较特别,他父亲早逝,曹操纳其母尹氏为妾,何宴成为曹操的养子。何晏自幼聪慧,才秀不凡, 曹操非常喜爱他,并把女儿金乡公主嫁给他,他又成了曹操的女婿。

  曹丕称帝后没有授予他官职,魏明帝曹叡认为他没有真才实学,又好色,纳了好多妾,并喜欢“嗑药”,所以也只给他一个闲官。曹芳即位后,他与辅国大将军曹爽关系密切,授侍中,吏部尚书。他与曹爽等人密谋铲除司马氏,“高平陵之变”中,被司马懿连同曹爽一起诛杀,灭三族。多亏她母亲尹老夫人苦苦哀求司马懿给何家留后,才保全了他的儿子。

  【简译】

  这个不用翻译吧,这么简单。

  何宴说:嗑药这玩意吧,不光能治病,嗑完还特别精神,心情舒畅。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4-7-26 21:3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醉笑陪君三万场 于 2024-7-26 23:17 编辑

  十五、

  【原文】嵇中散语赵景真:“卿瞳子白黑分明,有白起之风,恨量小狭。”赵云:“尺表能审玑衡之度,寸管能测往复之气。何必在大,但问识如何耳。”

  【注释】

  嵇中散:古代文献在行文中,称呼人物往往用“别称” 以示尊重,其中一种是以官职做别称,如阮步兵(阮籍曾任步兵校尉),王右军(王羲之任右军将军),杜工部(工部员外郎杜甫),张水部(水部员外郎张籍)。嵇康曾任曹魏中散大夫,故称“嵇中散”。

  赵景真:赵至字景真,魏晋时期河北代郡(今山西蔚县)人,出身贫寒,从小立志要通过做官来孝敬父母,14岁去洛阳求学,遇见嵇康,投入嵇康门下学习,与嵇康侄儿嵇蕃交好。后来做一些没有官职的小文员,郁郁不得志,因母亲去世,哀伤呕血而死。有《与嵇蕃书》等传世。

  白起:秦昭襄王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担任秦国主将三十年,屡建战功,名震天下。后因迟迟不肯出兵伐赵,为昭襄王所忌,赐死。

  传说白起“头小而面锐,瞳子黑白分明”

  表:圭表,古代测量仪器,通过观测记录日影的长短测定时间和季节变化。跟日晷的原理和作用相投,垂直于地面的直杆叫“表”,水平放置于地面上刻有刻度以测量影长的标尺叫“圭”。

  玑衡:琁机玉衡,古代测量天象的仪器,即浑天仪。

  尺、寸:文中的尺、寸不是具体长度,只是言其短小。

  管:古代测定音调的竹管。

  【简译】

  中散大夫嵇康对赵景真说:“你的眼珠子黑白分明,有秦将白起那样的风度,只是可惜你的气量小了些。”赵景真说:“一根短杆就能审定天体运行的度数,一个短管就能测量出乐音的高低。何必在乎大不大呢?只要看(他的)见识怎么样就行了。”

  【解读】

  魏晋之人特别重视外貌与风度,嵇康尤其风度不凡,气宇轩昂,所以他评价他人外貌,多少有点居高临下的味道,赵至反驳得也是不卑不亢,有理有据。

  寸管能测往复之气:这句翻译得不尽人意,人云亦云尔。“往复之气”为什么是音调的意思?存疑。

      版友泌水兄说:寸管是测量天时地气的工具。古人于立春日悬管于井,管内置羽,待阳气升腾,管内羽毛必升浮出管外,此刻乃为立春之时。 这个解释就通顺了:表是计算时间的,管是测算季节的。

      谢谢泌水兄。六星论坛果然藏龙卧虎。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4-7-26 21:3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醉笑陪君三万场 于 2024-7-26 23:24 编辑

  十六

  【原文】司马景王东征,取上党李喜以为从事中郎。因问喜曰:“昔先公辟君不就,今孤召君,何以来?” 喜对曰:“先公以礼见待,故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喜畏法而至耳。”

  【注释】

  司马景王:司马师字子元,司马懿长子。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于“高平陵政变”中与司马懿谋划诛杀曹爽,封长平侯,加卫将军;司马懿死后,以抚军大将军辅政,独揽朝纲。魏正元元年(公元254年),魏帝曹芳与中书令李丰密谋除司马师,事败,司马师废掉曹芳,立曹髦为帝。 次年,率兵东征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 归途病死,享年四十八岁,谥“忠武” ,追封景王,西晋建立后,尊司马师为景皇帝,庙号“世宗”。

  李喜:李喜字季和,魏晋上党(今山西沁县南)人。少年即有高名雅望,朝廷多次征召不就;司马懿为太傅时,辟为太傅属僚,坚辞不受。司马师召为从事中郎(帅府幕僚)。为官正色,不畏强权,为百官所敬畏。入晋,累官至尚书仆射,封祁候,进光禄大夫,太子太傅。死后谥“成”。一生清廉,朝野称之。

  先公:指司马懿。

  辟: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

  以法见绳:依法令为标准。司马师执政时,制定了选拔官吏的法规,整顿纲纪,朝野肃然。

  【简译】

  司马师东征毌丘俭时,召上党人李喜出任帅府的从事中郎,于是司马师问李喜说:“过去先父(司马懿)曾经征召先生为官,你不肯到任,现在我征召先生,为什么来了呢?”李喜答道:您父亲以礼仪对待我,我可以按礼仪取舍;而您用法令来约束我,我是害怕法令的惩罚才来的。”

  【解读】

  司马师沉稳坚毅,雄才大略,深受司马懿赏识。曾娶夏侯玄胞妹夏侯徽为妻,因怀疑夏侯徽察觉了他的野心,遂毒死了夏侯徽。是个狠人,可惜命短。

  《晋书》载:司马师眼睛附近长了个瘤,东征之前刚刚割了(那时候就能做切除手术?),战事中受惊,刀口崩裂,眼珠子都掉出来了。司马师为稳定军心,隐忍不提。得胜回师途中,眼疾发作,死于许昌。

  毌丘俭(毌:读guàn,不是“毋”字):曹魏后期名将、文学家,效忠曹魏,对司马氏把持朝政心怀不满,司马师擅行废立,毋丘俭于扬州起兵讨伐司马师,兵败被杀。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4-7-26 21:3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醉笑陪君三万场 于 2024-7-26 23:33 编辑

  十七

  【原文】邓艾口吃,语称艾艾。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注释】

  邓艾: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省新野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其人文武双全,深谙兵法,对内政也颇有建树。邓艾长期与蜀汉姜维交战,公元263年,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邓艾偷袭成功,率先攻入成都,刘禅率众投降,蜀汉灭亡。朝廷策封邓艾为太尉,邓候,增加封邑二万户,封其两个儿子为亭侯,各得封邑千户。邓艾亦因居功而遭钟会的污蔑和陷害,被司马昭猜忌,派卫瓘将其收押。264年,钟会与姜维谋反被杀,邓艾手下的将士去迎接邓艾,但卫瓘怕邓艾报复,派部下杀了邓艾。至晋武帝泰始九年(273年),司马炎为邓艾平反昭雪。

  艾艾:按古人说话时的礼仪,自称名而不称字,以示谦恭。邓艾在称自己名时,因为结巴而说成“艾……艾……”

  晋文王:指司马昭。司马昭字子上(《三国演义》为子尚)。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司马懿次子,司马师之弟,晋武帝司马炎之父。

  司马昭早年随父征战蜀汉,多有战功。累官洛阳典农中郎将,封新城乡侯。正元二年(255年),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被杀,司马昭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263年),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灭蜀汉,受封晋公。次年进爵晋王。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病逝,年五十五。同年,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谥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

  【简译】

  邓艾有口吃的毛病,与人对话时,总自称“艾……艾……”。司马昭跟邓艾开玩笑说:你总说艾……艾……的 ,是几个艾?邓艾答道:《论语》里说 “凤兮凤兮”,仅是一只凤而已。

  【解读】

  小时候看《三国》,对邓艾与姜维的斗智斗勇印象深刻。

  《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二回:

  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

  ……正攻打之间,忽然背后喊声大震。维勒马回看,只见魏兵鼓噪摇旗,浩浩而来。维遂令后队为前队,自立于门旗下候之。只见魏阵中一小将,全装惯带,挺枪纵马而出,约年二十余岁,面如傅粉,唇似抹朱,厉声大叫曰:“认得邓将军否!”维自思曰:“此必是邓艾矣。”挺枪纵马来迎。二人抖擞精神,战到三四十合,不分胜负。那小将军枪法无半点放闲。维心中自思:“不用此计,安得胜乎?”便拨马望左边山路中而走。那小将骤马追来,维挂住了钢枪,暗取雕弓羽箭射之。那小将眼乖,早已见了,弓弦响处,把身望前一倒,放过羽箭。

  维回头看时,小将已到,挺枪来刺;维一闪,那枪从肋傍边过,被维挟住。那小将弃枪,望本阵而走。维嗟叹曰:“可惜!可惜!”再拨马赶来。追至阵门前,一将提刀而出曰:“姜维匹夫,勿赶吾儿!邓艾在此!”维大惊。原来小将乃艾之子邓忠也。维暗暗称奇;欲战邓艾,又恐马乏,乃虚指艾曰:“吾今日识汝父子也。各且收兵,来日决战。”艾见战场不利,亦勒马应曰:“既如此,各自收兵,暗算者非丈夫也。”于是两军皆退。……

  时隔半个世纪,记忆犹新。

  我一直有个疑问,古人到底是怎样打仗的。

  两军阵前,各遣一名武将厮杀,以定输赢?

  从《三国》到《隋唐演义》《岳飞传》《杨家将》,都是如此。好像古代战争,打的就是武将个人的武功。然后就有武艺排名,网络公认的排名是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小时候我们胡同的排名是:一吕布二典韦,三关羽四张飞, 五赵云六马超,七黄忠八魏延,后面不记得了。

  那还要百万军兵、要兵法阵法干嘛?

  我觉得,这不过是评书虚拟的战争场面。明清小说多为说书人的“话本”,为了突出武将形象,也为了说个热闹,把战争场面说成这样。

  什么“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 “赵子龙大战长坂坡”,什么“阵前单挑”“一刀斩敌将于马下”,都是扯淡,看上去像比武,或者“王者农药”。

  陈寿的《三国志》对战争场面的描述应该比较接近史实。比如“张辽威震逍遥津”:平旦,辽被甲持朝,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 ……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

  仅此而已。毕竟《三国演义》是小说,《三国志》才是历史。

  将领的作用是排兵布阵,统兵作战。

  东晋太傅谢安一介书生,哪里会什么武艺?淝水之战,谢安在中军帐里一边下围棋一边指挥作战。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4-7-26 21:3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醉笑陪君三万场 于 2024-7-26 23:42 编辑

  十八、

  【原文】嵇中散既被诛,向子期举郡计入洛,文王引进,问曰:“闻君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对曰:“巢、许狷介之士,不足多慕。”王大咨嗟。

  【注释】

  嵇中散:嵇康字叔夜,安徽濉溪人,曹魏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是魏晋名士的精神领袖。嵇康是曹魏宗室的女婿,其妻是曹操的曾孙女,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嵇康天纵奇才,丰神俊逸,旷达狂放,卓尔不群,尚“老庄“、喜“服食”,于文学,音乐,书法,绘画,都有极高的造诣。不满司马氏篡位野心,公然反对司马氏提倡的“名教”思想潮流,主张“菲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尚自然”,司马昭屡次召之不至,被权臣钟会所嫉,下狱,景元四年(263年)慷慨赴死,时年三十九岁。

  嵇康是“魏晋风度”的代表性符号,其生平事迹对后世影响极大,为万世文人师表,“士”之楷模。

  向子期:向秀字子期,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人。魏晋名士,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向秀雅好文学,曾注《庄子》,与嵇康、吕安等人相投,隐居不仕。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杀嵇康、吕安,向秀被郡守推举到洛阳,受司马昭接见,累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泰始八年(272年)去世。曾作《思旧赋》怀念嵇康。

  举郡计:汉代吏制,郡州府有专门掌管账簿名册的小吏,称“上计吏”。司马师执政时,制定了选拔官吏的法规,命百官推荐贤才,称“举”, 这句说:向秀以郡计吏的身份被推举进京。

  文王:指司马昭。见(言语十六注)

  箕山之志:成语,又称箕山之节。箕(jī)山,在今河南省境内,是上古唐尧时的隐士许由、巢父隐居的地方。箕山之志,用以称誉不愿在乱世做官的人,为隐居不仕的代称。语出曹丕《与吴质书》:“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也。

  巢、许: 巢父、许由,传说是尧时的两位隐士。汉王符《潜夫论·交际》:“巢父木栖而自愿。”晋皇甫谧《高士传·巢父》:“巢父者,尧时隐人也,山居不营世利,年老以树为巢而寝其上,故时人号曰巢父。”一说巢父为许由之号。

  狷介:耿直孤高,洁身自好。

  多慕:称赞羡慕。多:称许。

  咨嗟:赞叹。

  【简译】

  嵇康被杀之后,向秀应郡守的推荐来到洛阳。晋文王司马昭接见了他,问道:“听说你有退隐山林的意愿,那为什么又来到京师应征呢?”向子期回答说:“巢父、许由都是些孤傲不合群的人,他们不值得效仿。”司马昭听后,十分赞赏(向秀的回答)

  【解读】

  1、司马昭杀嵇康、吕安,拥护啥啊?其实不大点事。

  魏晋名士吕安的妻子是个大美人,有一次吕安不在家,吕安的哥哥吕巽用酒把吕安妻子灌醉,迷奸。吕安闻之大怒,要告他哥哥,事先向嵇康请教,嵇康劝他息事宁人,家丑不可外扬,吕安就没告。他哥哥吕巽却想致吕安于死地, 于是揭发吕安,说他不孝,殴打母亲。魏晋时,不孝是大罪,官府抓了吕安,罪当流放。吕安就为自己辩解,说吕巽强奸了我妻子,我曾经跟嵇康商量要告发他,嵇康没让。可以证明吕巽是恶人先告状。

  嵇康就出面为吕安做证。钟会趁机向司马昭进言,说嵇康一向不服,是有谋反之心。

  所以司马昭借题发挥杀了嵇康跟吕安,实为杀鸡儆猴。天下那些忠于曹魏不与司马氏合作的士人一看,卧槽玩真的袄?愤世嫉俗代价太高,有性命之忧。于是只好向司马氏妥协。

  向秀便是如此。

  其实“竹林七贤”是后人“攒”成的团队,七个人的政治取向并不相同。阮籍跟嵇康齐名,但阮籍一直在司马氏手下为官,甚至封侯,只不过虚与委蛇,消极怠工;在以王戎、山涛为代表的一批名士眼中,曹氏跟司马氏并没有什么不同,曹氏篡汉,司马篡魏,所以他们并没有太强烈的反抗。

  魏晋时期的乱世,儒佛道各种思想相互对立又相互融合,才有文人自我意志的觉醒。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24-7-26 21:59 |只看该作者
图片有意思~~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24-7-26 22:04 |只看该作者

四姑娘好。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24-7-26 22:04 |只看该作者
我给你顶上来了,你看要不要复制~~
辛苦了啊,我们慢慢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24-7-26 22:05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24-7-26 22:38 |只看该作者

嗯嗯,婆婆先去休息吧,晚安。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24-7-26 22:48 |只看该作者
醉笑陪君三万场 发表于 2024-7-26 20:56
  一、
  
  【原文】边文礼见袁奉高,失次序。奉高曰:“昔尧聘许由,面 ...


  
边文礼见袁奉高时,边的职位可能不是九江太守,不然他不可能称自己为“贱民”。
“颠倒衣裳”可以理解为衣冠不整。如果是边求见袁,应该穿着讲究些。
怀疑边和袁是偶遇或袁坐府召见边,面谈的内容可能与袁想帮助边出任有关。
而边事先不知道这些。不然他不会说“尧德未彰”这样顶嘴的话。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24-7-26 23:17 |只看该作者
最高礼遇的精华,醉老师好好写,我一定认真学习。上次见你在九爷贴里出现,准备请教个问题,谁知隔天就不见了。孩子考试前夕,抱着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看,原来他们测试卷里有王国维古诗鉴赏的名句,然后摘了他们课本中古诗句子,要求写鉴赏心得。我硬着头皮也没做出,原来,现在的小学生已经卷成这样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24-7-26 23:44 |只看该作者
泌水 发表于 2024-7-26 22:48
  
边文礼见袁奉高时,边的职位可能不是九江太守,不然他不可能称自己为“贱民”。
“ ...

泌水兄,今天太晚了,明天与你探讨。
泌水兄安好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24-7-26 23:5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醉笑陪君三万场 于 2024-7-27 00:01 编辑
轻言 发表于 2024-7-26 23:17
最高礼遇的精华,醉老师好好写,我一定认真学习。上次见你在九爷贴里出现,准备请教个问题,谁知隔天就不见 ...

一切景语皆情语?还是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小学就学诗歌鉴赏了?小学生学古诗词,读读背背就可以了。高中才讲这个。

现在还需要不?我对王国维《人间词话》略有心得,需要的话,你问问是王国维哪句话?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24-7-26 23:56 |只看该作者
今天先到这里,明天开始更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