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果"字,在树上时最主要的意象是:
❶伸出枝头
❷饱满
"言必信,行必果"。这是《论语》里的话。《论语》本来都是口耳相传的,师父传徒弟,父亲传儿子,大部分人都不写字,只口诵。有一部分人写字,写得都是古文,后来給秦始皇毁禁。等到西汉,流行"今文字",凭记忆再写出来,已经不是古文字,而是今文字汉隶,这句话里的"信"和"果"二字,古文字转写成今文字,就有些失去本来面目。
本来面目是什么呢?"旦"也。"信"和"果"两个字的共同部分就是"旦"。
信,在古文字里右边部分是接近"旦"形的,"果"的上部就是一个"旦"。
这个"旦"字,就像熟透的苹果或者其他果实挂在枝头儿,饱满,诚实,有的伸出枝梢,有的垂挂着。
信,因此就是诚实的样子;果,就是饱满的样子。"言必信,行必果",意思是说起话来老老实实,做起事来风风火火。这都是以"旦"的本来意象取譬的,很形象。如果不知道这是取象于"旦",取譬于"旦",很多人只从文字的引申意义是推求,迂阔曲远,不好理解。
这个"旦"的意象,到汉朝时就已经模糊不清。比如说《禮·郊特牲》里有一句话:"所以交於旦明之義也",后人已经读不懂"旦明"的意思,只能靠猜,猜想"旦=神",还硬说古篆字写错白字咯也。如果明白上面所述"旦"的取象,很容易理解"旦明"之意,就是"诚明",自诚明,自明诚,这是后代很常见的句子。一个人,因为诚实而聪明;一个人,因为聪明而圆满。
《诗经》里,"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个"信誓旦旦",很多笺注都不准确,其实还是最根本的意象,"旦旦",枝头一个连一个的果儿,饱满,实诚,说出的誓言也一样沉沉甸甸,实实在在。
《诗·东门枌》:"穀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我读到的注解里,"穀旦于差"都是错的。"穀旦",正确意思很简洁,就是"谷子熟了"。"穀旦于差",谷子熟了,一浪接一浪,就像那小姑娘在婆娑跳舞。
下面两句诗里的"怛","怛怛",也是"旦"这个意象。
《诗·匪风》:"匪风发兮,匪车偈兮。顾瞻周道,中心怛兮。"
《诗·甫田》:"无田甫田,维莠桀桀。无思远人,劳心怛怛。"
若问这个"旦",与裸体有什么关系,待后再说,关系大着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