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长,奥斯卡最佳短片《父与女》里有句话,令无数人落泪:爸爸,你离开之后我再也没有长大,我怕有一天你来接我的时候,认不得我的样子。
现实里,我们又是另一种心态,总以为有一天会长大,大到可以云淡风轻的面对世间万物。但悲哀的是,在时间车轮的裹挟下,我们却每每被敲打:你还年轻啊。
三年前疫情初起,家家闭门自危,城市每一个角落都是肃杀的空气。大街上,人车稀疏;小区里,志愿者一遍遍喊“不要出门,不要出门”;抖音上,许多无聊的人在玩蠕虫爬动,很逗。我和妻说:咱们这代人经历了文革,经历了打倒四人帮,经历了改革开放飞速发展,现在又在经历从未有过的全国封控,可真够“幸运”啊!
说这话时,恐慌和幽闭下竟有点酸臭文人的窃喜。就感觉,一段恢宏的历史正在演绎和亲历,心潮澎湃。但不论走向何方,自己都有力量承担,为妻儿老小托起一隅。
现在想想,自负了!
以后的剧情果然蒙太奇:从全面管控到精准防控到动态清零,从健康码、核酸码到行程码,从疫苗到土方到中西药,从专家到教授到官宣到流言,从车水马龙到行色勿勿到街道冷清,从一遍遍抢菜抢粮到抢药……滚滚洪流中,每一个体都像一叶扁舟漂无定所。直到一夜放开,所有轰然倒塌后才发现,前面那片迷茫似曾相识,不就是以前起锚的地方?
我们只感叹,时代的一粒尘,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却无奈于时代面前,每个人头上那座山终究是一粒尘,连最细的泥石流都汇不到一起,随风扬起后,再消散于空。
时代不会错,是我们幼稚了,这是唯一合理的解释。
还是有感动的。
虽然宣传工具里的声情并茂未必发自肺腑,但大白们寒风酷署里做核酸,志愿者挨家挨户做统计维持秩序,医护人员带病冒险忙碌在一线,亲人间遥远的嘘寒问暖,邻里互相调剂物资药品……我相信,这些点滴都是真诚的,甚至透出一种最朴素的大爱信仰。正是这些最卑微的小人物,不时在口罩下涂出一抹亮色,让人在低谷里生出爬起来的勇气,继续担起所有,负重前行。
活好自己,活在当下。这不是文明社会里的自私,恰恰相反,是佝偻的微尘们对这个社会最大的责任与奉献。至于那些口号,见鬼去吧。
我们一直在长大,且终究会长大,哪怕要用一辈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