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情感休闲 抗战军魂 向历史致敬的方式
查看: 291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向历史致敬的方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7-4-27 16:1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喜羚侠 于 2017-4-27 16:26 编辑


文:李清源


                                       



爱国是每一个公民的份内责任。但是怎么爱,却因价值观之不同,而有各自的见解与方式。这不是坏事,相反,它证明了社会的多元。


百家争鸣,尊重异见,是人类文明的基本原则,也是多元社会的主要特征。众声喧哗,胜过万马齐喑。


但这并不代表人们不可能对同一事物达成共识。身为文明社会的公民,总有一种价值会被所有人接受,总有一个底线让我们抛开异见,去共同坚守。


爱国亦然。


有这样一种爱国,超越主观的个体情感、狭隘的族群利益、以及简单化的意识形态叙事,而被所有人认同和致敬。


那就是反抗外敌,干戈卫国,在异族入寇之时挺身而出,以生命捍卫国家独立与民族尊严,用铁的意志和血的激情昭告世界:这是我的国,它不容侵犯!


投躯报社稷,身死为国殇!这种形式的爱国,不仅让所有同胞感念,甚至使敌人尊敬。


比如抗日战争。


                           




说到抗日战争,人们会本能地想到一组数字:公元1937年7月7日——公元1945年8月15日。

这八年,是举世公认的抗战时间。


其实这一被官方和史学家共同认证的“定论”并不准确。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远自清末,而且至今仍有领土在彼之手,中国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反抗,亦上自甲午,下迄于今。

八年抗战,不过是中日之间中最漫长、最激烈、最血腥、也最有决定意义的一场战争。


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在国家危亡之际,炎黄子女戮力同心,共御外侮,以积贫积弱之国力,最终战胜强敌,光复中华,一洗百年之耻,为我中国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威望和地位。


山川变易,沧海桑田,七十年弹指一挥。当年沙场上的胜败早已剖判,但是时至今日,我们审视新时代的中日关系,身为战胜国的我们,却难掩失落与尴尬。


他们的经济比我们发达,他们的科技比我们进步,他们的文化比我们强势,他们的空气比我们干净,他们的街道比我们整洁,他们的国民做任何事都自然而然地排队……


新时代的战争,已不再是攻城略地的屠戮,枪炮刀戈的厮杀,而是经济的竞争,科技的较量,文化的角逐,社会的比赛。无需讳言,在这些现代文明的战场上,我们战绩落后。


何况,我们的钓鱼岛还在他们的控制之下。——战胜国的领土,至今仍在战败国之手!

谁说战争已经结束了?


战争依然存在,只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


在我中华全面超越日本、重现汉唐盛景、再次成为世界文明中心之前,战争永远不可能结束。



                           



战争尚未结束。而当年浴血杀敌的抗日勇士,却在岁月摧迫之下日渐凋零。


那些抗日战士们,在45年日本宣布投降之后,大多解甲归田,隐没乡野。


国家需要他们杀敌的时候,他们义无返顾,不惜一死。当敌寇已平,只身返乡,既无红花示荣,亦无锦衣之奖,他们却无尤无怨,淡然自处。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们几乎被遗忘了。


这些民族功臣们,在和平时代的政治语境下,以令人遗憾的方式淡出了历史视野。


七十年风雨如晦,他们默默而生,寂寞而死。如今健在的,已经屈指可数。


而这些尚且在世的老人们,因为种种原因,大多生活窘迫,晚景凄凉,甚至困于贫病,身无鲜衣。


参加过内战的共产党战士、参加过朝鲜战争、对印战争乃至对越战争的战士们,政府都有政策抚恤,体现了政府对他们的认可和尊重。


唯独只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人们,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在乡野之间自生自灭,处境尴尬。


战争尚未结束,那些曾经身冒矢石、在枪林弹雨中为国搏命的英雄们,却已经被我们遗忘!


                          


我们总得做些什么。


一个不能正面历史的国家,注定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尊重自己英雄的民族,同样不会被人尊重。


我们欣喜地看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历史,以及历史尘埃之下几被埋没的真相。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抗日战争,重新思考抗战的意义与价值,并因此开始关注抗战老兵。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访老兵,关爱老兵,试图以此方式,向历史致敬,向抗战致敬。


做为抗战期间兵燹最烈的地区之一,在河南省民间,也有这样一批人在行动。比如洛阳,比如濮阳,比如平顶山。在深圳龙越慈善总会的支持下,两地寻访抗战老兵活动坚持不懈地推进,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全国范围都有较大影响。


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寻找老兵线索,一次次登门落实,然后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现实帮助。


他们每逢年节,都为老人送上慰问品,并为生活困难的老人争取到了补助。虽然物品不多,金额也有限,但是一油一面,百元千角,无不代表着他们对抗战英雄的敬意。


敬意,是最可贵的礼物!


当沙场旧梦被远道而来的志愿者唤醒,七十年的寂寞往事穿过岁月烟尘涌上心头,激动和欢欣如太阳之花,在老人们沟壑纵横的脸上灿然绽放。那些曾经饱受苦难的脸庞,于此时密布幸福。


因为他们发现,他们并没有被遗忘。


当志愿者将抗战纪念章别到他们胸前,他们的眼睛里闪动着异样的光芒。——在那光芒里,你能看到当年金戈铁马的锐气,和功绩被追认的无尽喜悦。

虽然这种追认仅仅来自民间。


那么,我们禹州呢?我们是不是也该行动起来了?



                           



禹州的寻访老兵活动起步较晚,直到2014年底,才在兄弟地区的感召下开始启动。


活动发起者,是禹州大禹公益协会秘书长杨申民。


在老杨的带动下,王和平、李晨欣、时宏伟、李大华等一批志愿者先后参与进来。


在许昌市寻访老兵活动总发起人王晓楠的帮助下,他们踏出了寻访老兵的第一步。


老兵散在各处,默默无闻,要寻找他们,最大的困难在于信息不畅。


身为禹州电影公司总经理的时宏伟提供了一个到目前为止依旧最佳的方式:利用电影下乡的机会,在放映电影之前,先播放寻找抗战老兵的宣传片。电影放映队在全市乡村的全面覆盖,使建议信息得以广泛而有效的传播。抗战老兵的线索不断传来。


根据这些线索,老杨亲自带队,一个个登门求证。


那些抗战老人,都到了耄耋之年,有些已过百岁。无情岁月不会因为他们曾经有功于国家民族而宽限寿辰,兼之他们大多生活贫困,也许在几年之内,他们都将会相继离去。


所以,寻访抗战老人有着争分夺秒的紧迫性,也许迟上一天,就会有一位老人再也见不到了。——事实上,就在寻访之中,已经有四位老人相继离世了。


一年来,志愿者们怀着对抗战老兵的敬意和时不我待的迫切,跑遍了禹州各乡镇,寻访了四十多名老兵,确认了三十六名。


他们为这些老人们送上了慰问品、锦旗、奖章和大礼包,并为老人们争取到了每人两万元的致敬金(该基金由河南宇通公司资助)。


他们尝试以任何方式为老人们寻求物质帮助,因为他们知道,对于那些生活窘困的老人们来说,再动听的讴歌与赞美,也不如一斤油、一袋米来得实在。


他们甚至寄希望于民政部门,试图通过一些途径,从体制内为老人们抠出一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生活补贴。


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义务,一应活动经费——慰问品、汽车加油、吃饭、与兄弟地区共同开展活动等等——全都由志愿者自己承担。做为无其他收入的工薪阶层,这样持续不断的投入,无异会令并不宽裕的生活更加吃紧。然而他们并无怨言,因为他们觉得值得。



                          



寻访活动不仅于此。


每次探访老兵,老杨都会跟老人促膝长谈,耐心而又细致地询问当年从军的过程与细节,回来之后,再将记录整理成章,上传到北斗七星网,将信息与网友共享,并供龙越慈善基金会认证。


2015年夏天,他们与禹州电视台合作,在李晨欣和刘沛带队下,连续奔走多日,对老人们依次采访录像,制作了五集专题电视片,并于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在禹州电视台文化频道隆重播映,为禹州抗战史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影像资料。



时光流转,一年匆促而过,大禹公益协会寻访抗战老兵活动暂时告一段落。肯定还有抗战老人散落在乡野之间,有待于他们继续寻觅和发现,整个活动也因此难称圆满与完美,但是回视这三百多天来走过的路,他们无愧于良心。


暂时告一段落,也不等于就此结束,就在本书编辑的过程中,他们又找到了一位老人。


资料日积月累,逐渐丰富和立体,史学的意义与价值也慢慢地呈现出来。他们觉得有必要编一本书,这些资料汇集成册,既是对寻访工作的一个总结,也是对抗战老人的一个交待,同时,也是对禹州抗战历史的有益补充,为禹州抗战史提供了一个新语境,增加了一种原始的、新鲜的历史话语。


资料很杂芜。有些老人有文化,在激情点燃之后,一个字一个字写起了回忆录。更多的老人只能口述往事,由志愿者记录整理。因此,那些传记体例不一,有的是自纪,有的是口述,有的是问答。为了保证资料的一手和原始,编者尊重叙事的原始面貌,没有将体例刻意统一。老人们年事已高,难免记忆衰退,兼之时间久远,对当年一些事情的回忆可能会出现偏差乃至失误。这很正常,也完全可以理解。对于这些地方,编者并没有替老人们做修改,而是以“编者注”的方式加以厘正。



成书需要老人们的照片,而志愿者之前拍的都很业余。禹州著名摄影家李金河在郑州工作,得到消息后,拨冗返乡,一一登门为老人拍照。于是这本书就有了那一张张极具艺术魄力的照片:半个多世纪的烟云沧桑,定格在方寸镜头之内,在那些沟壑纵横的脸庞上,我们看到了黑白分明的历史。



                        



历史不应被遗忘!


——这是此书付梓的目的,也是出版的价值所在。籍由这本书,那些曾经被有意无意地淡忘或淡化的东西,得以重绘原来的模样,一些散落民间的真相,亦将得以超越时光消磨与意识尘埃,以原生的状态呈现并传续。


此书虽小,可以寓大!


诸位志愿者之心血付出,亦将因此而更垂不朽!


是为序。



                                                                                                                                        2016年元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3-9-6 21:52 |只看该作者
顶天立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