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小说通玄
[打印本页]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5-9-20 08:42
标题:
小说通玄
本帖最后由 徐公孰 于 2025-9-20 09:11 编辑
前两天写几篇小说的读后感,发现小说里的人物无论侧颜或背影,眼睛却总是向我正视。可否令这只眼睛随小说人物侧立而侧视,背立便背对,卧则俯视,躺即仰视?也就是说小说本是街谈巷议,小说人物卮言漫衍,理应随物赋形,与读者和光同尘;若那只眼睛专注正视于小说空间之上,则独自出神,非礼勿视,不与世外和光同尘。通神与同尘,两难也。
对此两难,不知如何判断小说是通神还是同尘。于是假设我亲笔写小说会如何下笔。首先犹豫不决,不知何年始动笔。天才可以提前几年,然而我不是天才,大多事情都是勤学甚至苦学而来。比起同龄左邻右舍,我也算小有天赋,可也自知,自己的天赋是记忆力与专注力,在此基础上勤恳,学通得一些理解力,用理解力反顾记忆里的事情,互相对照,彼此校正,把理解力磨炼得更锐利,专注力和记忆力也更坚韧。
说起专注力,想起许许多多反面例子,有一个亲姑上了岁数开始缺乏专注力。小时候未发现此问题时只觉得她可亲,及长,等我发现后她又觉得我可亲,因为我不动声色容她走神并等她回过神来。每走神,她本来与我正对的眼光便游走一侧。
古埃及绘画里那只侧面正视的眼应该表示专注力。小时候走过天安门,从东到西,从西到东,无论已偏离多远,回头总见润之正视的眼睛一直跟随我。我问爸爸,爸爸叫我问哥哥,哥哥说初中学物理则明。岂料初中物理我一塌糊涂。后来读毕加索的立体画,侧面像里闪耀一只正视的眼,从此对立体主义绘画忽然别具只眼,心有灵犀。林风眠的画,也见这种眼睛。某年游西安,在博物馆见一只玉雕,记不得朝代,只见一只正视的眸子婉转于含蓄的侧颜上。归来,我砍下院中一截干枣枝,想雕那只玉目。枣木硬,两年也没有刻成,奶奶冬天生炉子,炉膛里火燃起来,我看见那只眼睛炯炯有神。物理不通而通神,有专注力则通神。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读小说即听其言也,小说视角即眸子也。小说或坚持breaking the fourth wall 以同尘,或坚持the fourth wall 以通神,何以知之?读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9-20 10:09
这篇小文堪称及时雨,我关注眼眸很久了。 现实中,玩摄影的眸子,我比较喜欢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9-20 10:41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9-20 10:46 编辑
前几天,在公园碰到一个摄影发烧友,我指着水池中被荷花和芦苇簇拥在中央的一棵柳树说,这个景致不错,他告我说:等明年开春,柳树刚发芽的时候,它才是景观。
作者:
陶陶然然
时间:
2025-9-20 11:37
眼睛是个值得写的素材,或专以它写一篇长散文也行的,可生发的话题太多了。比如,中年人的眼神不如青年时明亮,有些人的眼神总是畏缩着不敢直视,等等。
作者:
禹鼎侯
时间:
2025-9-20 11:48
入神坐照。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5-9-20 12:06
陶作家与鼎作家好。
这是我遇到一些疑惑后自言自语。其中一个疑惑是读这篇小说
枫丹白露】(29)如果台风来临
读后感:
本篇有一个大毛病。
“午夜十二点……他决定再次去巡查。 当走到办公大楼正面观赏鱼池边时,他突然看到办公楼三楼楼梯间,立着一个人影。”
“再不放,你只有死路一条了。这么大的风,谁都听不见,谁都不会来救你!”
从“午夜十二点”到结尾“他轻轻地说了一句:‘台风终于来临啦’”,都是不可信的叙事。通篇是卫小兵的视角,而卫小兵已遭刺杀。“这么大的风,谁都听不见”,然则作者从哪里获悉此事而赋成小说耶?
与此类似的叙事玄学在《左传》里已出现,详见鉏麑刺赵盾。
“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本篇视角表面看非常简洁,却意外中断,于是不得不再次提及《左传》:鉏麑触槐而亡而赵盾一直蒙在鼓里,则刺客事如何活灵活现地传入左丘明笔下?以我好高骛远的眼光看,还看不准,也说不准。
请问我这个疑惑是不是吹毛求疵呢?
作者:
禹鼎侯
时间:
2025-9-20 21:56
徐公孰 发表于 2025-9-20 12:06
陶作家与鼎作家好。
这是我遇到一些疑惑后自言自语。其中一个疑惑是读这篇小说
每个作者有自己的风格,每个读者有自己的角度,这篇作品比较非主流,可能不是很方便大部分读者进入作者世界/视界的。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bdlxbbs.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