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钱穆由一纸渡江布告准确预判到了历史的走向 [打印本页]

作者: 李熙    时间: 2025-9-13 12:25
标题: 钱穆由一纸渡江布告准确预判到了历史的走向
本帖最后由 李熙 于 2025-9-13 14:19 编辑

胡适的面包论,张爱玲的旗袍论和钱穆的渡江论,被并称为近代知识分子的三大精准预判。

前边说了张爱玲由旗袍预判出时代风向的变化而果断出走,避免了后来很多知识分子被迫害的命运。

本次再来讲讲钱穆。

19498月,新华社发表了《丢掉幻想,准备斗争》的社论兼渡江布告。尖锐的措辞,像重锤敲在钱穆的心上。

不久后,文化走狗的标签登上报纸,而此时的他,已悄然踏上离乡之路。出发前,家人捧着装满衣物的行李箱,劝他故土难离,守着书斋总安稳。学界有人拿着全国81位院士的名录对他说:近60位都留了下来,你何苦做少数派?
钱穆却将渡江布告平铺在桌上,目光灼灼地反问诸位:细品这公告,可有半分对文化对知识分子的大度包容?
寂静中,无人能答。
他要的不是安稳,是要让中华文化继续生长的土壤。
临行前,钱穆曾三番五次叩访陈寅恪,熊十九梁漱溟等人,劝他们一起离开。但是陈寅恪说,我的根在这片土地,哪怕守着断简残片也得留下。
梁漱溟说,我要在这里见证中国的未来。

钱穆懂他们的坚守,也清楚自己的使命,有些文化火种,必须带到能让它燃烧的地方。
194910月,他带简单的行囊和满箱的典籍,抵达香港。

彼时的香港,挤满了迷茫的流亡青年。街角有学生对着报纸发呆,茶馆里,中年人酒后哭着喊,回不去了。还有少年在黑板上乱涂,中华文化已死。
钱穆想,不能让中华文化丢了根,于是在三间漏雨的教室里创办了新亚书院。
初创时,很艰难。没有图书馆,他把自己的书搬来,堆在教室里,成流动的书库。学生交不起学费,他白天去三所中学教课换米粮,晚上在教室的课桌上铺层报纸当床。
就是这样简陋的课堂,却成了香港的文化灯塔。
钱穆讲中国通史时,能容纳100人的教室,挤得水泄不通。窗台上都坐满了人。
学生们说,听钱先生讲课,才知道自己不是流亡者,是带着文化走的传人。
这份坚守终有回响,1963年,香港政府将新亚书院与另外两所书院合并成立香港中文大学。这是香港第一所用中文授课的大学。
中华文化在殖民地终于有了正式的栖息地。

但钱穆的警觉并未消失,1966年,大陆的文革风暴刮到了香港,他看见报纸上破四旧的新闻,连夜打包典籍,再次启程,去往台湾。

后来,大陆呼吁海外学者归国。钱穆收到恩师吕思勉与侄子钱伟长的劝返信,他回绝了。
他忘不了在香港时,看到冯友兰和朱光潜在思想改造中低头检讨的报道。更清楚留在大陆的大师们的遭遇。钱基博毕生积累的500余则笔记被付之一炬,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写完后只能偷偷送几本给好友。钱钟书,费孝通在改造中备受煎熬,连德高望重的他的恩师吕思勉也未能逃过被批斗的命运。


晚年的钱穆住在自己的书斋里,20多年里笔耕不辍写下1700多万字的著作。


作者: 水流云在    时间: 2025-9-13 14:02
确实预判精准,跑得对,可怜老舍他们
作者: 花若叶    时间: 2025-9-13 15:46
最近两篇写得真好看
作者: 李熙    时间: 2025-9-13 16:31
花若叶 发表于 2025-9-13 15:46
最近两篇写得真好看

根据资料来的。
作者: 李熙    时间: 2025-9-13 16:32
本帖最后由 李熙 于 2025-9-13 17:11 编辑
水流云在 发表于 2025-9-13 14:02
确实预判精准,跑得对,可怜老舍他们


不要精华,我根据资料概括来的 。
作者: 花若叶    时间: 2025-9-13 17:28
李熙 发表于 2025-9-13 16:31
根据资料来的。

嗯,以前我看过两本书专门搜集民国这些社会名流的趣闻轶事,还有写他们临终时的状态,其中就有张爱玲,她孤独地死在洛杉矶的一所公寓内,一个周左右被发现,后来林式同接到电话赶过去,她躺在一个行军床上。
作者: 秦鲁子    时间: 2025-9-13 22:11
钱穆,国学大家。他的《国史新论》,也很不错。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bdlxbbs.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