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读长恨辞 [打印本页]

作者: 风吹锦衣印梨花    时间: 2025-5-22 13:52
标题: 读长恨辞
蜀道艰难更大雨,当时贵妃恨系丝。
乱铃声里救不得,君王从此夜夜心。
作者: 风吹锦衣印梨花    时间: 2025-5-22 13:52
原文。读长恨辞
李觏〔宋代〕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作者: 风吹锦衣印梨花    时间: 2025-5-22 13:53
译文
到蜀地的道路比上青天还难,何况是在夜间,又不断地下起了雨呢!值此时刻。唐玄宗想起了杨贵妃,眼泪就伴着铃声不断地流下来了。
那时军中死去的并非贵妃一人,死了那么多人,君王却丝毫也没有怜惜他们,更没有为他们而难受过。

注释
长恨辞:指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
蜀道:通往四川的道路。
淫:多。
沾襟:指唐玄宗十分悲痛,眼泪把衣襟都打湿了。
作者: 风吹锦衣印梨花    时间: 2025-5-22 13:53
赏析

 这是用绝句形式写的读后感兼咏史诗。这类诗最重的是要有创见,富有新意。

  不少唐人以杨玉环之死写过诗,白居易的《长恨歌》最为著名,白乐天写这首诗时并不乐天,题目中的“恨”字足可说明一切。李商隐的《马嵬》也很有名,批判的矛头直指李隆基,“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讽刺挖苦的味道相当明显。郑畋《马嵬坡》中“景阳宫井又何人”,以陈后主和张丽华比李隆基和杨玉环,隐含讥刺。还有杜甫的“中自诛褒妲”,刘禹锡的“天子舍妖姬”等,含有女人是祸水的错误观念。李靓的这首绝句立意不但新,而且高,可以说超过了前人。

  诗的前两句是对《长恨歌》中所述的事加以概括,抽取其中的一个片断: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艰难行程中,“霪雨霏霏,连月不开”,李隆基“夜雨闻铃断肠声”,写成《雨霖铃曲》以寄恨。这就为后面的议论定下了基调——在“渔阳鼙鼓动地来”时,唐军节节败退,安禄山“径截辎重,横攻士卒”,官军则“都尉新降,将军覆没。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这一切李隆基想过了吗?

  后两句议论警策,有春秋笔法。诗人同情的不是“宛转娥眉马前死”,一妃之死,何足道哉,何必为之鸣不平呢?那“尸骸遍野”,“骨暴沙砾”的阵亡将士们,“精魂何依”?那个昏君李隆基却根本没有想到,即使想到,也是一点都不会动心,因为他唯一感到痛心并为之“倍沾襟”的是“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妃。连六军生死,国家兴亡都不过问,只念念不忘“回眸一笑百媚生”的亡妃,如此帝王,何许人也,还用诗人多说吗?全诗到此嘎然而止,“含有余不尽之意”在于言外。
作者: 风吹锦衣印梨花    时间: 2025-5-22 13:54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号盱江先生,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 “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李觏,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李觏雕像,李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作者: 风吹锦衣印梨花    时间: 2025-5-22 13:54
歡迎赏评
作者: 薄荷味    时间: 2025-5-22 16:11
还原了那场景了
作者: 薄荷味    时间: 2025-5-22 16:12
长恨也是 恨很长
作者: 风吹锦衣印梨花    时间: 2025-5-23 12:09
薄荷味 发表于 2025-5-22 16:11
还原了那场景了

歷史事件
^_^
薄荷
作者: 风吹锦衣印梨花    时间: 2025-5-23 12:10
薄荷味 发表于 2025-5-22 16:12
长恨也是 恨很长

绵绵无绝期
作者: 薄荷味    时间: 2025-5-24 15:44
风吹锦衣印梨花 发表于 2025-5-23 12:10
绵绵无绝期

嗯,这也是文字里的延续最胜的一脉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bdlxbbs.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