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读傳佩荣的《解读庄子》 [打印本页]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4-8 08:59
标题: 读傳佩荣的《解读庄子》
读傳佩荣的《解读庄子》

昨天下午,收到快递来的《解读庄子》。以前,在大学上马列课,有时我就在看庄子,但是根本没看懂,很快放弃了,连寓言故事也没在意没有记住几个。初工作时,读过蔡志忠的漫画书《庄子说》,感觉画得挺好,但还是不懂。又曾经拿起过南怀瑾老师的著作《庄子喃哗》想认真读读,结果这本是我唯一没读进去的南老师的书。我久仰《庄子》大名,只知道其中一丁点吉光片羽,那天晚上在东看西看傅老师的视频,忽然就想,傅老师任何概念的讲解一向清晰,理念我也十分认定,我一定要读完他写的《解读庄子》。

傅老师一直说庄子是天下第一才子,《庄子》是有名的天下第一奇书。我知道傅老师推崇庄子说的“未始有物”比西方的存在主义哲学要高明得多,可以和佛教“本来无一物”的空性相辉映。傅老师用四句话概括庄子思想,就是:与自己要安,与别人要化,与自然要乐,与大道要游。有这四句话,就可以在庄子恣意汪洋的文章中找到线索了。我试试,先从“与自然要乐”开始吧。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4-8 09:02
看看井中荔枝花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4-9 11:44
《解读庄子》笔记一

逍遥游 第一


以“不知其几千里也”来形容鲲与鹏,就是要破除我们的一般见闻,让想象力得以自由发挥,让心界得以扩展。鲲“化而为鸟(鹏)”,表示万物有可能相互转化,因为它们的根源皆是“道”,以能量转换的角度看,万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生,因缘变化而已。

北冥、南冥,溟漠无涯,眼界至荒远无边,非世人所知见。经由“冥”之接引,或许离“道”不远。


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九万里。是要让人想象宏大,以突破日常生活的琐碎格局。

仰望天空,其色深蓝,自有一种永恒幽静的趣味。庄子又有逆向思维,以大鹏的视角从天空往下看,并且认为所见类似。如此一来,世间万物也同样值得欣赏了。心灵随着大鹏高飞而提升,体悟也将异于平地所知所见。眼界扩大提高也!


水积不厚,负舟无力。大鹏能高飞在于自身准备和凭借风力。达到乘着风力,背负青天,完全没有任何阻碍的状态。这就是“无待”之境吧:不依赖外物,与自然合一的精神境界。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不要羡慕不必悲哀。人只需在自然生命(天年)中悟道,即扩大知见,直至知见无知、知见无见,这才能超越比较分别产生的情绪。


庄子寓言中,麻雀讥笑大鹏要飞到哪里去呢?如凡人讥笑大鹏之类的学道之士。
在自然界,麻雀不会讥笑大鹏,彼此可以各安其性,大鹏不会也不需要回应,因为庄子会为它代劳,嘿嘿。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竟,斯已矣”。
内在自我与外在事物的分际,荣耀与耻辱的界限,这些能确定、辩别清楚,就可以做到上面这一点,不会汲汲追求世间的成就。这已不错,还尚未达到至善境界。→顺应天地的常道,由此把握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再遨游于无之穷的境界。(可以学习易经,以了解天地自然运行的原理和变化规律)


许由不接受尧让位,“我犹尸之”的“尸”:古代祭祀时,以年幼晚辈坐在位上,象征祖先神灵,受人祭拜。后以“尸位素餐”描写一人占据位子而无所作为,光是享受饮食而已。
→只有轻外重内,才可能启发智慧。


借狂人接舆口说神人,神人由“重内轻外”提升至“有内无外”,再到“无内外之分”,亦即“旁礴万物以为一”。从“整体为一”的观点来看,人间的相对价值就很容易化解了。
这就是为什么说,人脑比电脑有思考模式和价值判断的优势了。


返璞归真,忘记自己和天下。是状态。
小物有大用,大物有大用,无用之用。是作用。
根本要心无障碍不为杂草所蔽,无用要经过“无待”这一关,才可以发挥大用。
佛经有说无中生妙有妙用,意思与这里相通。
作者: 江南烟雨~    时间: 2025-4-10 16:56
还是原本好看,文字很美,想象力丰富。懂不懂的,不要紧,哈哈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4-10 17:24
江南烟雨~ 发表于 2025-4-10 16:56
还是原本好看,文字很美,想象力丰富。懂不懂的,不要紧,哈哈

原本原文很多字不好认。我看齐物论第二,觉得道理领悟起来很不容易,天地一指万物一马、罔两问景(影)、庄周梦蝶是想象丰富,其意蕴都极深。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4-10 21:55
《解读庄子》笔记二

齐物论 第二

要旨:感官让人迷惑于现象,理性使人执著于自我。“形如槁木”与“心如死灰”是修行过程,由此摆脱相对的知见与价值,回归“道通为一”的整体。此时的体验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进而可以领悟至高智慧:未始有物。在道之中,万物平等,而人依然有所不同,有其悟道的可能性。

齐彼是,齐是非,齐物我,齐生死。


吹万不同,是随缘幻化的现象;
咸其自取,是随缘不变的本体。

所听者万变,能听者不变。
万物现象之不齐与万物本质之平等。


人欲的作用,使人表现出特定的情绪及心理状。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
没有外在的一切,就显不出我的存在(唯识所变一切有在的状态);
没有我的存在,也无法肯定外在的一切(唯心所现外在一切的意义)。

真宰(道),空性;
真君(本心),从道而来的天性禀赋即德,心。

化解身心的执著,形有别;
觉知本心(真君),本心与道同一。


要明白变化之理,可以学可易经的原理与规律。
以明:以清明的心去观照一切。不作分别。
“启明”之后为“以明”

一切是非都是相对的。
是非有时是出自立场观点之不同;
是非有时是由于语词使用之疏忽;
是非有时是因为现实利害之冲突;
是非有时只是缘于意气之争而已。


彼是由于此的对待而出现的,此也是因着彼的对待而形成的。(女子生子方成母)

道体没有彼此之分,虚空粉碎大地平沉的能量不确定态,能量转化可以因应无穷的变化。
相有彼此之分,意识加入而出现的量子坍塌态。

天地一指,万物一马。
手指和马本质都是“道”的显现;
手指即非手指,是名手指;马即非马,是名马。→天地、万物亦如是。
天地这么大,不过像一根手指,由此可破“大小”之执;
万物这么多,不过像一匹马,由此可破“多少”之执。
知万物之不齐,而于本质中平等相齐。


万能是人们称吁才是如此的。名,万物之母。

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实为不增不减,却因外在的变化牵引情绪。

顺着状况去做,就是中庸之道,即实事求是,根据实际状况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万物是能量的表现,来源于道。
“名”是唯心所现,“实”是唯识所变。→是非(名)是主观认为与客观存在(实)无关,→客观存在道通为一。然而是非也是意识的展现,意识(主观)与物质(客观)是统一的心物一元。


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

是非一旦彰显,就造成道的亏损?是指相与用的一分辨与比较,人为确定的亏损与成就,描述的是转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实际能量守恒不增不减。

以明,跳出人为对现象与作用的认定,以清明的心去观照一切。


不执著于任何说法,因为一说就是特定条件下的,所以要顺着状况去说去做。

法无定法,是状态;
以无为法,是本体;
以中庸法,是运用。

“天地与我并生”,使我摆脱时间(变化生灭)的压力,达到“无时而非生”之境;“万物与我为一”,使我免除空间(物我之别,大小之分)的困扰,体验“无往而非我”之妙。

万物负阴(一)而抱阳(二),冲气以为和(三)。

任何自然数为前数+1(根本)。


言语本来是没有定论的,都是针对而言,事物变化言语既变化。

包容是整体,分别是具体。
道,说得清楚就不是道;言,要靠争辨就有所不及;仁,有固定对象就不能周全;廉,自命清高就不近人情;勇,逞强斗狠就不能成功。


四问四不知,“不知道”什么是“正处、正味、正色、正知”,不同立场的比较会有不同的结论。



齐生死,醒梦一如。
忘掉生死,忘掉是非,浑然醒梦,让一切都止息于无穷,也长处于无之穷。

道  →  德  →  仁
根源→天性→正路

罔两问影,→因缘而立。
庄周梦蝶,物化与齐物。物化为相,齐物为体。只有人可能悟道。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4-11 10:22
本帖最后由 岸边居住 于 2025-4-11 10:27 编辑

傅佩荣老师的解读很清晰,如果他不解读,我们很难读进去,很多字都搞不清楚更不知道意思。我们可以站在他解读之上去看庄子,这是比较有意思也很幸运的事。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4-11 10:25
齐彼是,齐是非,齐物我,齐生死。我加了一个“齐名实”。
万物是能量的表现,来源于道。
“名”是唯心所现,“实”是唯识所变。→是非(名)是主观认为与客观存在(实)无关,→客观存在道通为一。然而是非也是意识的展现,意识(主观)与物质(客观)是统一的心物一元。

据我读前两章来看,庄子在这一点上说得不是很明显。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4-11 10:32
从宏观来看,名(主观)的认定是影响不了实(客观)的存在。但在量子态下,意识是会影响物质的。
作者: 狮头鱼    时间: 2025-4-11 11:41
菜长得可以
作者: 江南烟雨~    时间: 2025-4-11 15:15
岸边居住 发表于 2025-4-10 17:24
原本原文很多字不好认。我看齐物论第二,觉得道理领悟起来很不容易,天地一指万物一马、罔两问景(影)、 ...

我只是一看而过,不深究。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4-11 15:46
狮头鱼 发表于 2025-4-11 11:41
菜长得可以

早晨起来,在菜地转转,很让人心安。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4-11 15:52
江南烟雨~ 发表于 2025-4-11 15:15
我只是一看而过,不深究。

不深究有不深究的乐趣,深入经藏有步入殿堂的叹为观止。有机会可以沿着别人的脚印走去看看,我觉得很有意思。
作者: 狮头鱼    时间: 2025-4-11 16:12
岸边居住 发表于 2025-4-11 15:46
早晨起来,在菜地转转,很让人心安。

菜长起来最实际,有得吃。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4-11 16:22
狮头鱼 发表于 2025-4-11 16:12
菜长起来最实际,有得吃。

内心不安定,也焦虑。
作者: 狮头鱼    时间: 2025-4-11 16:44
岸边居住 发表于 2025-4-11 16:22
内心不安定,也焦虑。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广积“粮”焦虑不治自愈。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4-11 16:47
狮头鱼 发表于 2025-4-11 16:44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广积“粮”,焦虑不治自愈。

粮食要有,更重要是能安心。有钱人大把,现实能不焦虑的,少!
作者: 狮头鱼    时间: 2025-4-11 16:54
岸边居住 发表于 2025-4-11 16:47
粮食要有,更重要是能安心。有钱人大把,现实能不焦虑的,少!

你肯定没钱,有钱人的快乐你想像不到!有焦虑的有钱人,实际就是穷光蛋,比如说那个负债的许家印,早在十年前就是负资产,这种是假的有钱人,天天都焦虑。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4-11 17:26
狮头鱼 发表于 2025-4-11 16:54
你肯定没钱,有钱人的快乐你想像不到!有焦虑的有钱人,实际就是穷光蛋,比如说那个负债的许家印,早在十 ...

我是没钱,现在天天为订单为发工资想办法。我大概知道你说的有钱人的快乐,我真不羡慕,还不如我早起去看花看山看水看看菜。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4-11 17:31
狮头鱼 发表于 2025-4-11 16:54
你肯定没钱,有钱人的快乐你想像不到!有焦虑的有钱人,实际就是穷光蛋,比如说那个负债的许家印,早在十 ...

我想说的就是太多有钱人被耽误在挣钱和斗争中。李嘉诚够有钱吧,现在他不好过,他能像我一样早晨去看菜的长势?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4-11 21:48
《傳佩荣解读庄子》笔记三

  养生主  第三

要旨:养生的原理是什么?以“庖丁解牛”为例,人在世间行走,犹如以利刃解牛,要做到依乎“天理”(自然的条理)与因其“固然”(本来的结构),然后才可以游刃有余,令这把刀用了十九年而毫无损伤。因此,培养自己具备透视整体的眼光,再以“安时而处顺”的心态去面对挑战,就可以安其天年。

养生不是不用,是以清明观照,透视整体,顺势而为,面对挑战。有诗云:吹毛用了急需磨。是为了保持最锐利最敏捷,而庖丁的刀用时即磨时,这是他最高明的地方。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缘督以为经,可以…。
孔子说学习要“一以贯之”,是说掌握了原理了解了宗旨,万变不离其宗,知识就贯穿起来了。有架构后填充知识就简单了。
庄子说顺着虚静的自然之理,自然之理就是“一”。易经就是明确各种事物原理和变化规律的书。


庖丁解牛,是其透视整体(神)的把握与对事物本身结构(相)完全了然于心,还有用刀刃的技术(用)的娴熟,三者结合至极致的运用。
事业、养生等,也可以参照。


养在笼子里的野鸡,神态虽然旺盛,但并不愉快。人还是在自然中比较快乐。


老聃死,有人如哭其子,有人如哭其母。秦失认为这是老子给人感触深让人情不自禁,是遁天之刑不合自然之理,应该表现为“应时而生,顺命而死,顺应变化”,不让情绪影响心境。这就是解除了自然的倒悬。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4-13 11:44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4-13 11:45 编辑

       历史上信奉庄子的读书人一定很多,不知谁最著名。这个读书笔记不错。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4-13 19:45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4-13 11:44
历史上信奉庄子的读书人一定很多,不知谁最著名。这个读书笔记不错。

我还是推崇傅佩荣老师,因为最契合我读。可这两天瞎忙偷懒了,没读。
作者: 狮头鱼    时间: 2025-4-14 14:21
岸边居住 发表于 2025-4-11 17:31
我想说的就是太多有钱人被耽误在挣钱和斗争中。李嘉诚够有钱吧,现在他不好过,他能像我一样早晨去看菜的 ...

李嘉诚已经97岁了,快死了,而且家族大部份资产都不在中国,不会有不好过的想法。

作者: 狮头鱼    时间: 2025-4-14 14:22
岸边居住 发表于 2025-4-11 17:26
我是没钱,现在天天为订单为发工资想办法。我大概知道你说的有钱人的快乐,我真不羡慕,还不如我早起去看 ...

早起去看花看山看水看看菜,无忧无滤,还得是有经济基础作后盾。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4-14 20:30
《傳佩荣解读庄子》笔记四

人间世  第四

要旨:人间多患难,而化解之道在于改变国君的心态。(其实王侯本身就是蛊乱之源)。如何改变呢?任何方法都有所不足,唯有靠学习者修养自己,(从学习者角度,自己是自己的主宰),抵达虚而待物的“心斋”之境。具体表现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人间,不能不分辨有用与无用,但结果却是:有用往往自陷困境,而无用却能长保平安。

“不可奈何”、“不得已”,往往是大势至的作用,“随机响应,顺时应变”就是最合适的应对。

有用,着力于人类个体角度的判断;
无用,是说整体转化中的自然流动。


“先存诸己,而后有诸人”。与“反求诸己,推已及人” 相通。

“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德行败坏是因为好名,智巧外露是因为好争。

“用别人的缺点来彰显自己的优点”,害人害己;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越帮越忙。

名利再可贵,也比不上生命,特别是智慧之生命。名利影响心灵,是本末倒置。

颜回的三法是:与天为徒,与人为徒,与古为徒。三者配合使用,行走世间是以保身。不过,若想成功劝谏君主,则尚无把握,因为毕竟那是有所求也有所待的事。
→只能是君主自己修养改变。个人也一样,没有人能真正可以依靠,特别是内在的修行。


祭祀之斋与心斋,一在外在啊,一在心在气。忘我,虚而待物也。
意见能被接纳,就发言;意见不能被接纳,就缄默。这就需要知机与随机响应。


依循自然的安排,很难做到。随顺世缘无挂碍,顺应自然之理,顺着状况去做的中庸之道。

空虚者:空谷回音,虚室生白,吉祥之集,心神遨游。


按实际状况去行事,忘记自身利害。

邻近的一定要靠信用来维持关系,远隔的一定要靠言词来表现诚意。时间、空间上都一样。

命是自然的戒律,有如天生注定好此。
义是人群的规范,不如此便陷于混乱。
曰:子之爱亲,命也;臣之事君,义也。



凡事逼迫太过分时,别人就会兴起反常的报复之心,而你自己还不知道怎么回事。
过度的言词是多余的。口德很重要啊!
做成好事要靠长期经营,做成坏事要改也来不及。



外表上不如迁就,内心里最好宽和。但迁就不要太过分,宽和不要大明里。→外化内不化。外,顺人、顺时、顺性应化;内,无挂碍,平等。
原来,寓言中的螳螂、养虎者、爱马者,扮演的是老师;车轮、虎、马,扮演的是学生。这教育工作苦多乐少,并且希望渺茫。


散木因为无用,所以存活千百年。它只是参与能量的流转;
物:凡存在的都是物,所以一律平等。
相物:互相把对方看成物。如此将出现主客对立的问题;若以对方为物,就会视之为工具或手段,考虑其是否有用。相物则形成对立竞争的紧张关系。

有用者被人利用,无用者任其自适。神人颠覆“有用”、“吉祥”之类的观念。

支离疏,身体残疾,但他完全不把身体形貌放在心上,只是安分地活着。
支离其德,指忘德,不以德为德。如此可以免除世间的相对规范,更容易自在逍遥。


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作者: 绿野清瞳    时间: 2025-4-15 18:37
跟读
作者: 江南烟雨~    时间: 2025-4-16 18:11
岸边居住 发表于 2025-4-11 15:52
不深究有不深究的乐趣,深入经藏有步入殿堂的叹为观止。有机会可以沿着别人的脚印走去看看,我觉得很有意 ...

嗯,各人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就行啦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4-17 09:55
《傳佩荣解读庄子》笔记五

德充符  第五

要旨:学习道家的关键,在于明辨“道”与“德。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德是万物得之于道者,亦即万物的“本性与禀赋”。人若保持本性与禀赋,就不会在意身体方面的缺陷(如老、残、弱)与世俗方面的不足(如贫、贱、无用)。能够顺其自然而保持和谐,即是“德充”,而其“符”,则是验证。

保持本性与禀赋,勉强来说就是保持内在最初赤子的状态,坦然接受外在的缺陷与不足(是别人的价值判断)。
顺其自然保持和谐,是保持本性禀赋发生作用的结果。就是“道德”就是“德充”,证之于世事万物,通过检验,即是“符”合又是护身之“符”。
我以为本篇重点是说全德(保全本性禀赋)而“修行改变气质”,直至看不出迹象。

道家应该发明一种“德充符”,哈哈哈


一支脚的王骀,心神遨游于全德的境界,保全本性禀赋超越外在的形貌,视万物为一个整体(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忘记自己的缺失,他的气质(不是外在形相)相通于平常心,既能像如镜止水映照(接纳)所有人,又能像勇士无畏闯入千军万马中。
他是随时可以提升到玄远之境的人,所以人们要跟随他。
(本性是空性整体的本质,禀赋是性空个体的作用。)


知→心→   常(心),“知”是认知作用;“心”是认知作用的主体;“常心”则是化解主体限制之后,能与众人相通之心。常心,是体道之后的虚静状态,用“止水”作比喻。
(意)识→ 心 →(空)性,是另一个体系的表达。


申徒嘉,也是被砍掉一只脚的人。
知道事情无可奈何,就坦然接受为自己的命运,这只是有德者才做得到。
“我命由我不由天”,是认清现实状况,接受之后的努力改变与提升,是自己对自己负责,不借外力没有依靠,不执著于结果。易经云:止于至善不用看天意,反省有不足才看天意的指引,来改善提升修养。


叔山无趾,还是一个被砍去一只脚的人。
寓言中孔子重名。名缰利锁,是人自己给自己加上的,要自己解决。

庄子特别喜欢用“形不全”的人,以彰显人的本性与禀赋依然可以保全。


哀骀它,奇丑无比。不说大道理,只是善于倾听善于附和,结果男人女人都愿意亲近他,权重者也信任依赖他。→修行首先改变的就是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气质由内而外显露。
以前四川有光厚和尚,也长得丑,因为百姓做事且医治病疾,不辞辛劳,百姓都愿意亲近。佛三十二相好,我以为不只是长得好看,更是气质法相庄严吧。

庄子借孔子口讲:“才全德不形”。在事物变化命运流转中,一切遭遇都不足以扰乱和谐,也不能进入内在世界(外化内不化)。要使内心保持愉悦,通达万物而不失其真实(真实二字,太重要太不容易)。无论日夜,时时刻刻都与万物相推移(相推移者:随时随状况而应变),相互配合好像四时源自心中一样,谓之才全(这是修养出来的能力)。德不形,内在持守而外表不动荡,保持和谐的修养,有德而不表露于外(通过无形的气质对外产生影响,还只是初步),万物自然不能离他而去。


一个跛脚、驼背、兔唇的人,游说卫灵公;一个脖子上长大瘤的人,游说齐桓公。都被诸侯喜欢,再看正常都不顺眼了(他们遇到的是两个忘德之人)。所以,只要德行上有过人之处,形体上就会被人遗忘。(注意了!)人如果不仅忘记容易忘记的形体,还能忘记不容易忘记的德行,那就叫做“真忘”。(这是又上了一层!)
不设谋,哪里用得到智力?
不散乱,哪里用得到胶漆?
不丧失,哪里用得到取得?
不售货,哪里用得到图利?
做到这四者,就是天育。仔细体会“天道无吉凶,人间有因果”吧。


庄子所谓的无情,并非说人没有情感的作用,而是说人不要让好恶之情伤害到自己的天性,就是要经常顺应自己如此的状态。

逻辑和语言哲学,目的是助人澄清思虑,而不是让人陷于无谓的争论。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4-19 08:34
傅老师用四句话概括庄子思想:与自己要安,与别人要化,与自然要乐,与大道要游。
傅老师概括儒家思想也是四句:对自己要约,对别人要恕,对物质要俭,对神明要敬。
儒家是有针对性的,道家是并存和谐性的。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4-19 08:59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4-19 09:02 编辑
岸边居住 发表于 2025-4-19 08:34
傅老师用四句话概括庄子思想:与自己要安,与别人要化,与自然要乐,与大道要游。
傅老师概括儒家思想也是 ...

混世俗人说:左手持儒,右手持道,心中有佛。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4-19 12:36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4-19 08:59
混世俗人说:左手持儒,右手持道,心中有佛。

你说的这句好像南怀瑾先生说过类似的话。顶礼!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4-19 12:44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4-19 12:45 编辑
岸边居住 发表于 2025-4-19 12:36
你说的这句好像南怀瑾先生说过类似的话。顶礼!

我只是复述了一遍,如果把自己武装到牙齿,还可以任意添加。比如,头顶什么,脚踩什么,肩扛什么。。。

作者: 空灵山人    时间: 2025-4-19 17:31
谢谢分享!
作者: 空灵山人    时间: 2025-4-19 17:47
太上老君清净经。太上老君观心经。言简意赅,悟佛道心。
作者: 空灵山人    时间: 2025-4-19 18:08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4-19 17:47
太上老君清净经。太上老君观心经。言简意赅,悟佛道心。

庄子的《天下》《大宗师》真心圣智,天人合一。

作者: 空灵山人    时间: 2025-4-19 18:22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4-19 17:47
太上老君清净经。太上老君观心经。言简意赅,悟佛道心。

《老子西升经》,《玄通真经》,悟佛道心,超凡入圣。所谓入圣,清净心智也。

作者: 空灵山人    时间: 2025-4-19 18:26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4-19 18:22
《老子西升经》,《玄通真经》,悟佛道心,超凡入圣。所谓入圣,清净心智也。

心性清净,不着名相,以无所住,而生其心。

作者: 空灵山人    时间: 2025-4-19 18:36
说的都是这个理。理入,是读懂了道理。把道理化为自己的心性智慧,是行入,是修行。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4-19 22:55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4-19 12:44
我只是复述了一遍,如果把自己武装到牙齿,还可以任意添加。比如,头顶什么,脚踩什么,肩扛什么。。。

哈哈哈。昨天朋友乔迁,我兴至来了,才喝了几两酒(平时我极少喝酒),思路如泉涌,忽然有心无挂碍无有恐怖的感觉,言辞滔滔,众人刮目相看。回来躺了半天,关节酸痛,大概是喝醉了的样子吧。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4-19 22:58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4-19 18:08
庄子的《天下》《大宗师》真心圣智,天人合一。

嗯,马上就要看《大宗师》了,《天下》放在最后看吧。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4-19 22:59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4-19 18:22
《老子西升经》,《玄通真经》,悟佛道心,超凡入圣。所谓入圣,清净心智也。

你看经典真多!合十礼敬。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4-19 23:02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4-19 18:36
说的都是这个理。理入,是读懂了道理。把道理化为自己的心性智慧,是行入,是修行。

此心同此理同,我其实总以佛法去观照《庄子》。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4-20 03:04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4-20 03:06 编辑
岸边居住 发表于 2025-4-11 15:52
不深究有不深究的乐趣,深入经藏有步入殿堂的叹为观止。有机会可以沿着别人的脚印走去看看,我觉得很有意 ...
几两酒下肚,你就找到酒仙的感觉了?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4-20 05:50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4-20 03:04
几两酒下肚,你就找到酒仙的感觉了?

恍然知道,原来醉酒文思泉涌,口若悬河是这样啊,酒鬼也。哈哈
作者: 空灵山人    时间: 2025-4-20 15:22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4-19 17:47
太上老君清净经。太上老君观心经。言简意赅,悟佛道心。

打错了。应该是《太上老君内观经》。


作者: 空灵山人    时间: 2025-4-20 15:28
岸边居住 发表于 2025-4-19 23:02
此心同此理同,我其实总以佛法去观照《庄子》。

随喜。佛道一心。我也是这么读经的。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4-20 15:53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4-20 15:28
随喜。佛道一心。我也是这么读经的。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经》这句是写实的语句。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4-20 16:54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4-19 18:36
说的都是这个理。理入,是读懂了道理。把道理化为自己的心性智慧,是行入,是修行。

理入,行入。  行礼。

作者: 空灵山人    时间: 2025-4-21 10:52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4-20 16:54
理入,行入。  行礼。

善!自性清净,无我执法执,随缘应物,生(如来)清净智,是名行入。

作者: 空灵山人    时间: 2025-4-21 11:28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4-21 10:52
善!自性清净,无我执法执,随缘应物,生(如来)清净智,是名行入。

所谓理,即经文法义,文字般若。理入者,以理印自心,心与理契同。


所谓行,即心性智慧,实相般若。行入者,是心是佛,心智与佛不二。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4-21 12:55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4-21 11:28
所谓理,即经文法义,文字般若。理入者,以理印自心,心与理契同。



我说一下我对理与行的看法:
理,是要能会心有心得,得理者心是有受用的感觉;
行,是要能运用能起作用,于己是改变气质正确妙用,于人是能产生帮助如布施。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4-21 20:14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4-21 20:15 编辑

傅老师一直说庄子是天下第一才子,《庄子》是有名的天下第一奇书。我知道傅老师推崇庄子说的“未始有物”比西方的存在主义哲学要高明得多,可以和佛教“本来无一物”的空性相辉映。

~~~~~~~~~~~~~~~~~~~

我听到一个观点,西方哲学有断点,它是课题式,块状化的。 而东方哲学,以古老的中国哲学为代表,它是环状的,它是圆的。     你看道家的太极图,释家生命法轮图,似乎印证了这样观点。
作者: 空灵山人    时间: 2025-4-21 21:28
岸边居住 发表于 2025-4-21 12:55
我说一下我对理与行的看法:
理,是要能会心有心得,得理者心是有受用的感觉;
行,是要能运用能起作用 ...

随喜。行,是要能运用,能起作用。
注意!这个运用和作用,是我空法空的空性智慧,是现量,不是比量。




作者: 空灵山人    时间: 2025-4-21 21:38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4-21 21:28
随喜。行,是要能运用,能起作用。
注意!这个运用和作用,是我空法空的空性智慧,是现量,不是比量。
...

现量,是心无挂碍,自心作佛。
比量,是法执,是所知障。

作者: 空灵山人    时间: 2025-4-21 21:41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4-21 21:38
现量,是心无挂碍,自心作佛。
比量,是法执,是所知障。

心无挂碍,菩提萨埵。

作者: 空灵山人    时间: 2025-4-21 22:03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4-21 21:38
现量,是心无挂碍,自心作佛。
比量,是法执,是所知障。

比量,是法执,是所知障。这么说,能理解吧。逢缘遇事,所思所想,总是比照经文法理,就是比量,法执,所知障。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4-21 22:15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4-21 22:18 编辑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4-21 11:28
所谓理,即经文法义,文字般若。理入者,以理印自心,心与理契同。

合二为一? 先分再合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4-21 22:40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4-21 22:43 编辑

我对理和行,还有一个解。

色达五明佛学院 - 百度百科


学院的课程设置分显教、密教和共同文化三大部分。显教又设有戒律、因明、俱舍、中观和般若,密教又设有续部经典、各类加行、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大圆满和窍诀等。共同文化课设有声明、医方明、藏文、汉文、计算机、历史等内容。

作者: 空灵山人    时间: 2025-4-21 22:41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4-21 22:15
合二为一? 先分再合

这么理解也行。超凡脱俗,自心与圣心合一,自智与圣智合一。所谓圣心圣智,即是世尊. 老子. 如来心性智慧。



作者: 空灵山人    时间: 2025-4-21 22:45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4-21 22:40
我对理和行,还有一个解。

色达五明佛学院 - 百度百科

理和行,我是从禅宗达摩祖师理入行入的角度解读的。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4-21 22:47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4-21 22:45
理和行,我是从禅宗达摩祖师理入行入的角度解读的。

实相般若是五明。

作者: 空灵山人    时间: 2025-4-21 23:03
岸边居住 发表于 2025-4-20 15:53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经》这句是写实的语句。

随喜!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这句经文,禅义幽深。无为法,即是如来空性之智。假若你.我.还有他,都是空性觉者,因为各自的生活情境不同,随缘应物的缘起不同,所生起的念头(智慧)是不同的。因人而异,不同的念头,不同的处事,是名差别。

作者: 空灵山人    时间: 2025-4-21 23:07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4-21 22:47
实相般若是五明。

明心见性,明见好。实相般若,不立文字,言语道断。

作者: 空灵山人    时间: 2025-4-21 23:07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4-21 23:07
明心见性,明见好。实相般若,不立文字,言语道断。

明心见性,明见就好。

作者: 空灵山人    时间: 2025-4-21 23:10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4-21 23:03
随喜!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简单说:无为法是法身,差别是有为,是报身化身。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4-21 23:11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4-21 21:28
随喜。行,是要能运用,能起作用。
注意!这个运用和作用,是我空法空的空性智慧,是现量,不是比量。
...

好!“是现量不是比量”,这种说法很新很直接,是真智慧语,多谢!
也是真空生妙用。
作者: 空灵山人    时间: 2025-4-21 23:14
岸边居住 发表于 2025-4-21 23:11
好!“是现量不是比量”,这种说法很新很直接,是真智慧语,多谢!
也是真空生妙用。

随喜!我的解读,都是我的心性体悟。

作者: 空灵山人    时间: 2025-4-21 23:18
我说的话,都是我的体悟,是独一无二的。

无为法,即是如来空性之智。假若你.我.还有他,都是空性觉者,因为各自的生活情境不同,随缘应物的缘起不同,所生起的念头(智慧)是不同的。因人而异,不同的念头,不同的处事,是名差别。

简单说:无为法是法身,差别是有为,是报身化身。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4-21 23:19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4-21 20:14
傅老师一直说庄子是天下第一才子,《庄子》是有名的天下第一奇书。我知道傅老师推崇庄子说的“未始有物”比 ...

我对西方哲学不太了解。东方哲学重内轻外到无内外分别。圆,无起点也终点或者起点就终点、终点又是起点,易经卦序演变是这样,太极图也是这样。
作者: 空灵山人    时间: 2025-4-21 23:20
谢谢!有空再聊。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4-21 23:28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4-21 21:38
现量,是心无挂碍,自心作佛。
比量,是法执,是所知障。

心无挂碍是现量,嗯,只呈现,是没有分别意识参与的量子不确定态,自心作佛是“无所住观照而生起的心”,是为妙用。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4-21 23:30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4-21 22:03
比量,是法执,是所知障。这么说,能理解吧。逢缘遇事,所思所想,总是比照[/ba ...

明白,我对唯识有点了解。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4-21 23:39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4-21 23:03
随喜!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除了空性平等而名相有差别外,我认为也可以说在同一无为法方向的修行路上有程度的差别,譬如一地到十地到等觉,当然又始终归于平等佛性。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4-21 23:47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4-21 23:18
我说的话,都是我的体悟,是独一无二的。

无为法,即是如来空性之智。假若你.我.还有他,都是空性觉者, ...

无为法是法身,平等;差别是报身化身,是名是相,而名相是空性的作用表现。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4-22 07:05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4-21 23:07
明心见性,明见好。实相般若,不立文字,言语道断。

破执走菩提门,破名走般若门。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4-22 09:11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4-22 07:05
破执走菩提门,破名走般若门。

有道理
破执著达菩提无分别境界;
破名相是般若智慧的观照。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4-22 09:39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4-22 09:56 编辑
岸边居住 发表于 2025-4-22 09:11
有道理
破执著达菩提无分别境界;
破名相是般若智慧的观照。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繁荣在华夏。现重新审视一下印度人,印度人的特点什么?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4-22 11:46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4-21 23:18
我说的话,都是我的体悟,是独一无二的。

无为法,即是如来空性之智。假若你.我.还有他,都是空性觉者, ...

体悟就是实证,这个最难得。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4-22 11:50
印度的数学很发达,这个肯定是民族的血脉基因有勾连,数学考察人的抽象思维能力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4-22 11:52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4-22 11:59 编辑

如果按照空灵山人的说法,般若分为文字般若和实相般若,抽象思维隶属于文字般若?这是其一。
其二,如果般若和菩提门真的存在,那就是真谛门门前还有两道门,你可以先进般若门,出菩提门,反之也可以,真谛门就在眼前了。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4-22 12:57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4-22 11:52
如果按照空灵山人的说法,般若分为文字般若和实相般若,抽象思维隶属于文字般若?这是其一。
其二,如果般 ...

般若和菩提本质为一,都以无为法为根本,差别的是名相作用,还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4-22 13:02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4-22 11:50
印度的数学很发达,这个肯定是民族的血脉基因有勾连,数学考察人的抽象思维能力

我并不相信现代印度数学有多好,谜之自信才是现代印度最大的特点,印度人搞不清自己也搞不清楚别人。美企业去印化是很明显的改正,波音是最大的例子了。
作者: 空灵山人    时间: 2025-4-22 15:16
岸边居住 发表于 2025-4-21 23:28
心无挂碍是现量,嗯,只呈现,是没有分别意识参与的量子不确定态,自心作佛是“无所住观照而生起的心”, ...

随喜!

作者: 空灵山人    时间: 2025-4-22 15:22
岸边居住 发表于 2025-4-21 23:47
无为法是法身,平等;差别是报身化身,是名是相,而名相是空性的作用表现。

善解。

作者: 空灵山人    时间: 2025-4-22 15:35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4-22 07:05
破执走菩提门,破名走般若门。

好的,从修行的角度,你把菩提视为法身,把般若看作报身智慧,也行。
其实,菩提有二义,是包含法身和报身的。般若之义,也是包含法身和报身的。

作者: 空灵山人    时间: 2025-4-22 15:36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4-22 11:46
体悟就是实证,这个最难得。

随喜。

作者: 空灵山人    时间: 2025-4-22 15:47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4-22 11:52
如果按照空灵山人的说法,般若分为文字般若和实相般若,抽象思维隶属于文字般若?这是其一。
其二,如果般 ...

菩提和般若,是真实存在的心性状态,是不生不灭的法身(心体)和有生灭相的报身(妙用)。

所谓门,心之义,体和用。

作者: 空灵山人    时间: 2025-4-22 15:47
岸边居住 发表于 2025-4-22 12:57
般若和菩提本质为一,都以无为法为根本,差别的是名相作用,还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随喜。善说。

作者: 空灵山人    时间: 2025-4-22 15:55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4-22 15:47
菩提和般若,是真实存在的心性状态,是不生不灭的法身(心体)和有生灭相的报身(妙用)。

所谓门,心 ...

佛性,菩提,般若,涅槃,如来藏,金刚三昧,等等在不同经文出现的名相,都是一个意思,即法身报身,心体和心用。
名异义同。知道就好。


作者: 空灵山人    时间: 2025-4-22 16:08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4-22 15:55
佛性,菩提,般若,涅槃,如来藏,金刚三昧,等等在不同经文出现的名相,都是一个意思,即法身报身,心体 ...

《金刚三昧经》读过吧。好好读悟,很有受用。

作者: 空灵山人    时间: 2025-4-22 16:28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4-22 11:52
如果按照空灵山人的说法,般若分为文字般若和实相般若,抽象思维隶属于文字般若?这是其一。
其二,如果般 ...

抽象思维隶属于文字般若?

我认为,抽象思维是心脑作用,思维过程,别人是不可见闻的。所以,思维不是不能算作文字般若。


所谓文字般若,是可见到,可听到的经文法义。


作者: 空灵山人    时间: 2025-4-22 16:32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4-22 16:28
抽象思维隶属于文字般若?

我认为,抽象思维是心脑作用,思维过程,别人是不 ...

所以,思维不能算作文字般若。写出来的,说出来的经文法义(如来心智),才可称为文字般若。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4-22 16:57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4-22 17:02 编辑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4-22 15:35
好的,从修行的角度,你把菩提视为法身,把般若看作报身智慧,也行。
其实,菩提有二义,是包含法身和报 ...

儒释道三大思想体系各有各的语码系统,但它们是有交叉的。  你这么分别,细分的非常规范,顺着这个思路,我有些联想。只是泛泛而谈,我对佛教一点认知,局外人看佛教,难免会有语言的歧义,以你的为准。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4-22 17:18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4-22 19:58 编辑

有几个概念,它们不是佛教术语,也不是道家的,  但是我想引用的

本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精神,引入这些概念并不是为了推翻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体系,而是为了更方便理解和记忆。



作者: 空灵山人    时间: 2025-4-22 17:19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4-22 16:28
抽象思维隶属于文字般若?

我认为,抽象思维是心脑作用,思维过程,别人是不 ...

如果问,抽象思维是实相般若吗?这么问,有点意思。

世尊说过“善思维”,没有说过“抽象思维”。“善思维”,意思是以清净心去思维。这个清净心,是无我无相的法性心(法身),用这样的心去思维,即是真如自性起用,生清净识智(报身)。

抽象思维,是有心识的思维,是人的心性作用。因为人与人,尤其是无明凡夫和如来觉者的心性(心识)不同,所以抽象思维得出的结果是不同的。



简单说:识是凡夫,智即诸佛。如来觉者的识,是清净识,觉者的思维,是清净智(识)。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4-22 18:13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4-22 17:19
如果问,抽象思维是实相般若吗?这么问,有点意思。

世尊说过“善思维”,没 ...

我见过一个关于禅的定义:禅是印度人的抽象思维和中国人以实际出发的结合体(大概意思),是个英国人发现的,她估计不知道这就是善,善思维。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4-22 18:33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4-22 19:42 编辑

  我还发现一个现象,信奉道教人的眼神和信奉佛教人的眼神有细微区别,信道教的目光比较犀利,佛教的目光比较友善。  我有亲身经历,我和道士与僧人都有过简短的交流,在有争议的时候,他们的眼神明显不一样,有情和无情就写在了脸上。佛是觉有情,和善符合教义。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4-22 19:48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4-22 20:01 编辑

     岸边居住说要融会贯通,这个问题,我也思考过,我给的建议就是学学布尔代数,它是计算机智能设备的底层数理逻辑基础。  如何把二进制计算法则反哺到易经,庄子,道德经这是个难点。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bdlxbbs.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