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和醉老师切磋三和师 [打印本页]

作者: 论金    时间: 2024-11-5 16:31
标题: 和醉老师切磋三和师
       师应该是动词,而不是名词;作为名词的话,我的师就太多了,而且这个老师除了优点,可能还有一堆的缺点,那就不足以为师;作为动词就很好理解:别人身上总有自己可以学习的优点,也总有自己需要借鉴改善的缺点。这符合后面两句“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见这个师字,并非只是学习的意思,它涵盖着“从”“改”两个字的意义。
      只有优点和缺点都需要“我”去“从”和“改”,才谈得上“必有”。这是因为不会存在一个既没有优点也没有缺点的人。

      那为啥不说“二人行”也不说“四人行”,而非说“三人行”?我是这样想的,二人行,就会很死呆,容易被理解为非要只是二人行,才能师之。

      同行者众,三人为众,所以二人不足以表达,四人显然不够象征的意义,因为说四人就可以说五人、六人,变得罗嗦累赘。

      同行者,同道中人,同辈的含义在其中,又有众的含义。三人行,甚是妙哉。   

      孔夫子想表达“与人行,我皆可师之”,又想表达同行者众,而避免流于二人的局促,曰三人行,释放了数量的局限性,可谓完美的择字而用。


作者: 阿牧    时间: 2024-11-5 16:54
孔子不会用教字?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4-11-5 18:19
很高兴跟论金切磋。

1,师是名词动用。
3上古时期数字的模糊性,古人常用"三"和三的倍数表示数量,多数是虚指。有时实指,虚实相生,表示古人对"理数""阴阳"的认知,比如"九州",十八罗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一百单八将。有时难免凑数,比如十八摸之类的。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4-11-5 18:39
语感这个概念不错。我讲课经常提到,语文跟数学不同,没有公式,全凭感觉。
作者: 论金    时间: 2024-11-5 19:03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4-11-5 18:39
语感这个概念不错。我讲课经常提到,语文跟数学不同,没有公式,全凭感觉。

语文到最后,并不需要再说明,而是心中的领悟。这种领悟和语感是有关系的。对了感觉很舒服,不别扭。
作者: 薄荷味    时间: 2024-11-6 15:31
同行者众,三人为众,
觉得这个很靠
还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众生
作者: 泌水    时间: 2024-11-8 13:17
这样说来,三人行的三就不是实指了。
作者: 论金    时间: 2024-11-8 14:10
泌水 发表于 2024-11-8 13:17
这样说来,三人行的三就不是实指了。

其实把整个句子放在一起理解,大概的道理是这样: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所以优点值得我们学习,缺点值得我们借鉴改正。
但孔子还强调一个同行的意思,也就是,说的那不是那些不相干的人,而是同行者,大概是志同道合的同学们吧。那就是一个具备多数概念的意思在里面。

道理大概就是这个,然而在表达的时候,就是多种多样的,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也可以的。
例如可以说:与人行,必有我师焉。
也可以说:多人行,必有我师焉。
但孔子偏偏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恐怕是有特定的语境原因,而这个语境已经不可追寻了。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通过孔子这句话,已经领悟了我在第一段所讲的道理了。

作者: 论金    时间: 2024-11-8 14:11
不要读死书,把字句都读死了,而忽略了他教给我们的道理。

如果你已经领略了他想教给我们的道理,我们也知道一个道理可以有无数种说法,我们怎么会计较哪个表达的独特性呢?
作者: 泌水    时间: 2024-11-8 19:51
论金 发表于 2024-11-8 14:10
其实把整个句子放在一起理解,大概的道理是这样: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所以优点值得我们学习,缺点 ...

“说的那不是那些不相干的人,而是同行者,大概是志同道合的同学们吧。那就是一个具备多数概念的意思在里面。”


你说的很对。董超薛霸押着林冲走,这三人肯定所说所想不一样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bdlxbbs.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