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醉笑的语文是百度教的 [打印本页]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4-11-5 12:51
标题: 醉笑的语文是百度教的
本帖最后由 临窗独饮 于 2024-11-5 13:39 编辑
上午有人传来一段醉笑的话:“红袖诸君刚来的时候,我跟他探讨过,争论过,发现他根本不通文理,就放弃了,拒绝再浪费时间。比如他说,“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是实数,三人行就是三个人一起走。狗屁不通。”
醉笑说临窗根本不通文理,狗屁不通,所以就放弃了,拒绝浪费时间。巧的是,临窗也正因为当时这个事,才知醉笑半桶水晃荡。但具体已忘,于是翻找旧帖,还真找到了,时间是2022年5月4日,黄金时代板块。重现如下: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4-11-5 12:52
临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有两解。1,焉,作为语气词:三人中一定有一定值得我效法啊。2,焉,作为代词:三人中一定有值得我效仿的地方。不知各位是选择哪种?
醉笑:“三”不是三个。“三、六、九”在文言文中多数是虚指,极言其多。首先直译: 多个人行走,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在其中啊。按照现代汉语表达的顺序调整一下:多个人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啊。
临窗:这个未必。有一种解读,三个人是实数。其中一个包括自己。故《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残文作“我三人行”。《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是至今可见的最早的论语文本,有一定的权威性。
醉笑:三的虚数意义。这个,见到文言文中的三要坚定,一般语境下,都不是实指。比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前面说“三省吾身”,后面刚好就整出三件事。这个很容易迷惑人。所以我说要坚定。坚定不移地当做虚指。吾日三省吾身的三,不是对应后面的三件事,而是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临窗:三,解为多次的时候,需要一个前提,三后面需要动词,比如王老师提到例子”三省“,省是动词。三后面如果是名词,一般做实数。
醉笑:我三人行,最多是翻译成“我们”多个人一起行走。文言中,除非是数量词语境下,比如诗三百,三足鼎立,三分天下。其余都不是实指。绕梁三日,三月不知肉味,三军可夺帅也,又如狡兔三窟,后面都是名词,但都不是实数。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4-11-5 12:53
本帖最后由 临窗独饮 于 2024-11-5 13:06 编辑
临窗在对话中提示醉笑:“三,解为多次的时候,需要一个前提,三后面需要动词,比如王老师提到例子三省,省是动词。三后面如果是名词,一般做实数。”醉笑不服,举例反驳。临窗哑然失笑:孺子不可教也!心想醉笑毕竟语文老师,将来还要靠这个混饭吃,混论坛,不能太让他出丑,于是默默退出,不再继续。
谁知醉笑今天重提,还这么言之凿凿,唉,都是官宣惹得祸啊!叹息一声!
醉笑属于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那种人,善于趁机咬人,也惯于暗处咬人,这个临窗早知道。没办法,既然醉笑露出了獠牙,临窗为人以善,固不能敲他一棒,但可以善而教之嘛。醉笑来,蹲地上,别摇尾巴,静静听好临老师给你扫盲了:
先说三月不知肉味,不是你说的以“三”形容多,而是组成词组“三月”形容一个较长时段。绕梁三日也是如此,不是以“三”形容多,而是以词组“三日”形容时间长。这些都是文学的夸张。你如果说,“多月不知肉味”,“绕梁多日”,韵味顿失,人家会指着醉笑你鼻子:没文化真可怕!当然,你如果问,三月不知肉味,怎么可能?绕梁三日,怎么可能?人家还是会指着醉笑你鼻子:没文化真可怕!这是文学夸张,懂了没?记住,作为文学夸张手法,不能以常理对待之!
再说“狡兔三窟”,确实指狡兔有多窟。但你知道什么是成语不?成语一般是后人对前人故事或者典故的提炼,为了简略易记而做了改造,然后又延伸出更多意思,已经不是原汁原味。且说这个“狡兔三窟”,语出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其免死身,今君在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醉笑,睁开你的狗眼看清楚了:“今君在一窟,请为君复凿二窟。”醉笑,一窟+二窟,是不是等于三窟?原意是不是实指三个窟?你啊,真是没文化真可怕,连成语大多是文学夸张都不知道,你还怎么好意思当老师误人子弟?
至于“三军可夺帅”,你确定三是多指?这种低级错误你都犯,唉!
举四例,四例全有问题。醉笑你说句实话,你文凭是不是百度发你的?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4-11-5 12:54
本帖最后由 临窗独饮 于 2024-11-5 13:06 编辑
醉笑坐好了!叫你别摇尾巴你还摇!羞愧就羞愧,你摇什么尾巴啊?真是的!
好了,你安静了,那临老师再给你上上文理课。你说,“三的虚数意义。这个,见到文言文中的三要坚定,一般语境下,都不是实指。”真的吗?其他古书临老师不知道,但论语临老师熟悉。根据统计,“三”在论语中出现共计70次,除了做数字或序数计17次,做实指的有40多次。醉笑你说“一般语境下,都不是实指”,不知你从哪本古书里得出的结论?要不要提供自证一下?哦,你提供不了,好,那临老师给你讲讲论语里的用法。在论语中,三为虚指的,只有4处:
1.2.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0.4.8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供]之。三嗅而作。
5.2.6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11.1.1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醉笑你看出来了没?在正式行文中,“三”只有后缀动词,才有可能做虚指,做多数或反复解。三省是多次反省,三嗅是多次闻味,三思是反复思考,三复是反复吟诵。
醉笑注意了!临老师说的是,“三”只有后缀动词,才有可能做虚词。重点:才有可能!你可千万别死读书,听成凡是后缀动词,就一定做虚词。喂,说了你别摇尾巴你还摇!夹紧了,好生回答临老师:你百度老师有没有教过你,动词可以名词化?记住,如果动词名词化了,前面的三,就不是虚指,而是实指:
5.2.5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18.1.1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16.2.3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6.2.4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16.2.5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19.2.2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醉笑看清楚了没?论语中这些都是动词名词化,三,全部是实指。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4-11-5 12:56
什么?你还坚持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三人是指多人?
好吧,我罗列出论语中所有以“三”后缀名词的原句。你只要给我找出一个能解“三”为多数的,我就承认你说的三人指多人是对的,并且我拜你为师。
【三子】14.1.10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三友】16.2.1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三代】15.2.2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三世】16.1.1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稀]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稀]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稀]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三年】1.3.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导],可谓孝矣。”
【三年】4.2.5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导],可谓孝矣。”
【三年】8.2.1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三年】13.1.3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三年】14.2.4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三年】17.3.1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汝]安乎?”曰:“安。”“女[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三月】6.1.5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三月】7.2.5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三日】10.3.2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三日】18.1.1齐人归[馈]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三军】7.2.2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三军】9.2.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家】3.1.1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三桓】16.1.1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三归】3.3.4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馆]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三隅】7.1.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三乐】16.2.2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三疾】17.2.2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三仁】18.1.1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三年】【三子】11.4.2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稀],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4-11-5 12:56
我说醉笑语文是百度教的,人家以为我在讽刺。真心不是。网上到处都是解“三人行”为“多人行”的文章。醉笑在论坛里的表现,充分证明了醉笑没有独立性,是个人多为众的人,只要人多,他就认为是真理,是正义,就取信。见风使舵的水平不是一般的高,能紧紧抓住每一个时机。这不,看东方安澜和阿牧跟我不对付,他就动上心思了。先是不顾自己正病,深夜抱病替东方安澜到大理寺喊冤。我刚刚顺着别人提供的网文,霍然看到醉笑不顾一张老脸,冲到阿牧跟前,扑通一声跪下,抱着阿牧大腿表起了衷心:就这一句,够我领悟半辈子的!
天!这还是曾经六星总监助理兼大理寺卿的醉笑醉大人吗?
话说回来。醉笑坚持“三人行”为“多人行”的信心,不是来自于学识,而是来自于百度。如果他真的有学识,就该从上面罗列的论语原文中找出一句,证明“三”后缀名词时可以解释为虚指多数。他能找得出来吗?半句都不能!
如果醉笑真的是科班出身,他的老师应该教过他:除了文学夸张的用法,但凡“三”后缀名词,一般都是做实数。他老师绝不可能如他所说:“见到文言文中的三要坚定,一般语境下,都不是实指。”当然也有可能醉笑读的是野鸡学校,跟学的是二百五老师。这个我就不好猜测了,只有醉笑自己知道。
醉笑坚信“三人行”为“多人行”,还有一个原因在于他的见识浅陋。他认为,三人中间一定有老师吗?未必。如果扩大成多人,那就肯定有了。他又认为,扩大成多人了,更可以说明好学之心,不挑人,谁的都可以学。这种想法有错没有?没错。那些在网上发布同类看法的人都是如此想。不过,这些都是俗人之想,根本远远理解不了孔子说这句话的深意所在。研究论语,研究的就是孔子的真意,而不是拿自己浅陋的常识来解读,否则,阿狗阿猫都可以上讲台了不是?
那么,我为什么说“三人”是实指三人呢?下面请看我的解读。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4-11-5 12:57
7.2.1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本节讨论孔子取法之道,先提总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人行,《简本论语》作“我三人行”,更明确。一个取法的我,加上被我取法的两人。也许有人会问,我向一个人取法不行吗,为什么非要两个人?因为人性决定。如果单纯将自己与他人对比,往往虚高自己而苛求别人,难以客观。只有将自己置身度外,先拿这人与那人对照,才有可能尽量客观。也就是说,先对比出结果,然后拿来做自己镜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选择他们的优点而效仿,选择他们的缺点而自改。这句话跟里仁篇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意思基本相近,区别只是在于里仁篇的贤与不贤取决于自我观感,这里的善与不善来自于比对结果。
也有学者解“三人行”为多人行,貌似扩大范围更显谦虚好学,其实未达。首先不合文法。但凡不是有如“三月不知肉味”般的文学夸张手法,“三”在后缀名词时全部实指实数。三人,就是三个人。其次不合孔子本意。人的精力有限,在同一时段里向多人取法不现实,只能挑选,有挑选必有遗漏。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真意是指人人皆可取法,取法他的善或不善。
再说“行”,传统机械地解为走路,不是很妥。试想,除一起走路,难道三个人一起做事,或一起坐,或一起睡,就不能向他人学了吗?笔者认为应将“行”视作泛义动词,意译为:三个人在一起,必有我取法之处。
综上可见,孔子这句语录的最大亮点,在于提出缺点都是取法对象,高明而可贵,正如《老子》说的“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善之人是善人的借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从人性而言,取法一般都爱往上看,但从实效来看,更应该往下看,因为所有的高远都是以低处踏实做为根基,因为认清自己的不足而积极补上,再往高处走时才会更加踏实。也就是说,“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要比“择其善者而从之”更加重要,更具取法意义。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4-11-5 12:57
【结束语】
醉笑,我看你咬牙切齿的样子,将临窗比成猪,又说什么《猪裁论语》,看着就可乐哈。来而不往非礼也,现在临窗将你比成狗,也算你求仁得仁了吧?
哦,对了,你后来加大力度,说临窗猪都不如,嗯嗯,醉笑狗都不如!
你我都猪狗不如啦,应该惺惺相惜才对,是吧?
要不,狗不如的麻溜跟着猪不如的,一起去国学堂猪狗不如,如何?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4-11-5 13:07
四人行,五人行,八人行,百人行,有没有我师呢?
如果有,三人行的三就是虚数,“三以上的任何数”,也就是多人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4-11-5 13:10
请先看完7楼的原文解读文字。希望你能找到我的漏洞。
作者: 飞梅弄晚 时间: 2024-11-5 14:00
乍看,吓一跳,这临老师好凶悍。
最后看,把心放回肚子,这临老师分明是个有趣人呢---也用文学的夸张修辞手法。
作者: 飞梅弄晚 时间: 2024-11-5 14:06
读完这篇学术争锋,我信服临窗的解读。三,后面加动词,是虚指;加名词,是实指。
古文一字多用,如果不联系上下文语境,或者有足够的思辨能力,是很容易被所谓的名人注解和只求半解的现代解读带偏-----这个真的需要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的功夫和定力。
也期待醉老师的精彩反驳。前提,别累着身体哈。
作者: 飞梅弄晚 时间: 2024-11-5 14:09
你这是强辩呢。逻辑推没问题,但与现实不符。
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时间: 2024-11-5 14:10
我跟你飞梅。不跟不主流。
开玩笑不怕大;闹豁子不怕大;夸张手法不怕大……燕山雪花大于席,。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4-11-5 14:16
没办法啊,都猪狗不如了,你说咋整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4-11-5 14:18
春版好啊,看来文学夸张害死人啊
李白说飞流直下三千尺
醉笑说,扯呢,我拿卷尺去庐山瀑布量过了,二十米不到
作者: 飞梅弄晚 时间: 2024-11-5 14:20
我艾特一下醉笑。看看这猪狗不如的一对,如何同槽争鸣。
不过,醉笑要是争论不过,得把狗这个称号领走,谁让他自己先评人家是猪的,这坑醉笑自己给自己挖的,看他如何摘号。
还说两个初中生论国学,估计另一个初中生也在路上提刀杀来。
@榆园书话
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时间: 2024-11-5 14:21
我是“和稀泥党”。你不用指望我。
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时间: 2024-11-5 14:22
这样说话,我不跟。我胆小。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4-11-5 14:25
飞梅弄晚 发表于 2024-11-5 14:09
你这是强辩呢。逻辑推没问题,但与现实不符。
这就是语言分析的结果,必须使用逻辑
如果只有“三人行”才有我师,三就是实数,否则三是虚数
作者: 飞梅弄晚 时间: 2024-11-5 14:26
我看了一下关天茶舍的关于“猪裁论语"的原话发生地,乐死我了。
作者: 飞梅弄晚 时间: 2024-11-5 14:28
7楼内容,你也使用逻辑语言分析一下呗。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4-11-5 14:28
好吧,跟你说逻辑:
不是你说的“只有”,而是“只要”
只要有三人,必有我师,这才是孔子真意。
不主流先生再去体会体会?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4-11-5 14:29
听出来醉笑的咬牙切齿的声音了没?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4-11-5 14:32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4-11-5 13:10
请先看完7楼的原文解读文字。希望你能找到我的漏洞。
你那段解释逻辑上就不对
三人以上有没有吾师?大于等于关系,肯定也有,所以三不可能是实指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4-11-5 14:32
我替你提炼出一个上联:
且看一对猪狗不如,如何同槽争鸣
求下联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4-11-5 14:33
本帖最后由 绝对不主流 于 2024-11-5 14:35 编辑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4-11-5 14:28
好吧,跟你说逻辑:
不是你说的“只有”,而是“只要”
“只要”不是个条件句么?大于三的数也满足条件
只有则是唯一条件,如果三是实指,你就错误地理解成只有了,“只有三人行才有我师”
作者: 飞梅弄晚 时间: 2024-11-5 14:34
也就是说,这里的“三人行",即:满足成为老师的最低条件,只要有三人,即可。
三人行里就有我的老师,那五人行、十人行、百人行,更不必说了。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4-11-5 14:35
看来你还是没有看我解读文章。或者没有仔细看。我说的很明白。孔子说的重点不是三人以上有没有,去找出一个有来。而是人人都可以被我效仿取法。重点在这里。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4-11-5 14:36
三人行里就有我的老师,那五人行、十人行、百人行,更不必说了。
————
飞梅同学理解准确,加十分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4-11-5 14:37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4-11-5 14:35
看来你还是没有看我解读文章。或者没有仔细看。我说的很明白。孔子说的重点不是三人以上有没有,去找出一 ...
“人人都有可师之处”,孔子就该说二人行必有吾师了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4-11-5 14:39
即使如你所说,大于三的数也满足条件,但不知你是否注意到一个词,“必”
必,隐含着要取最小数,不知你明白不?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4-11-5 14:41
唉,看来你就是自说自话。我文中说得很明白。你看都不看,怎么辩论啊
我再给你复制一下我文中的解释:
也许有人会问,我向一个人取法不行吗,为什么非要两个人?因为人性决定。如果单纯将自己与他人对比,往往虚高自己而苛求别人,难以客观。只有将自己置身度外,先拿这人与那人对照,才有可能尽量客观。也就是说,先对比出结果,然后拿来做自己镜子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4-11-5 14:41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4-11-5 14:39
即使如你所说,大于三的数也满足条件,但不知你是否注意到一个词,“必”
必,隐含着要取最小数,不知 ...
三人必有,四人有没有?五人呢?
你只取三这一个数够用么?那叫“只有三人行才有吾师”
作者: 飞梅弄晚 时间: 2024-11-5 14:43
三人必有,那四人、五人,更不必说了呀,老师多多益善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4-11-5 14:44
呵呵,我算是明白不主流先生的辩论法。
这样没有标的物的辩论,除了盖高楼,没啥用
我文中还说了,三+名词,除了文学夸张,三就是三,不能虚指多数。这个是硬杠杆你先破。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4-11-5 14:46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4-11-5 14:41
唉,看来你就是自说自话。我文中说得很明白。你看都不看,怎么辩论啊
我再给你复制一下我文中的解释: ...
你到底认为“人人可为吾师”还是“三人以上才有吾师”?你明确一下,你楼文的观点可是“三是实指,只有三人行才有吾师”,两人没有,四人五人也没有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4-11-5 14:47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4-11-5 14:44
呵呵,我算是明白不主流先生的辩论法。
这样没有标的物的辩论,除了盖高楼,没啥用
四人行有没有我师?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4-11-5 14:47
不讨论,我体力不如你们年轻人,认输了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4-11-5 14:49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4-11-5 14:44
呵呵,我算是明白不主流先生的辩论法。
这样没有标的物的辩论,除了盖高楼,没啥用
你前面说三是最小数,这叫“大于等于三”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4-11-5 14:49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4-11-5 14:47
不讨论,我体力不如你们年轻人,认输了
你不用讨论,直接说你的结论,别变来变去
作者: 飞梅弄晚 时间: 2024-11-5 14:57
原来讨论的是论语原文中的三人行,实指还是虚指。临窗的解读是实指,醉笑解读为虚指。
临窗的论证方法有二,一是从论语多次出现"三“处论证;二是从意思上联系”三人"满足为师的最低条件(必要条件),然后为什么是三人,意思是两人的话会产生苛求别人抬高自己的现象,从而无法达到求师的态度。这两点基本能逻辑自洽。
按不主流说法,要论证三人行是否成立,演变成得先论证“四人行”“五人行”,那已经不是围绕标的的辩论。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4-11-5 15:04
飞梅弄晚 发表于 2024-11-5 14:57
原来讨论的是论语原文中的三人行,实指还是虚指。临窗的解读是实指,醉笑解读为虚指。
临窗的论证方法 ...
如果理解为三满足最低条件,那就是“大于等于三人行必有吾师”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4-11-5 15:08
如果把三理解为实指,语义就变成“只有三人行才有吾师”了
作者: 飞梅弄晚 时间: 2024-11-5 15:20
[quote]绝对不主流 发表于 2024-11-5 15:08
如果把三理解为实指,语义就变成“只有三人行才有吾师”了[/quot
只有三人行才有吾师,这个语义与原义不符,没法辩啦。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4-11-5 15:25
飞梅弄晚 发表于 2024-11-5 15:20
[quote]绝对不主流 发表于 2024-11-5 15:08
如果把三理解为实指,语义就变成“只有三人行才有吾师”了[/qu ...
没错,所以三肯定不是具体数
因为自然数3蕴含于更大的自然数,所以这种“必然”也蕴含于更大的自然数
作者: 战斗鸡 时间: 2024-11-5 15:27
正常人都会理解成:只要三人行,必有吾师傅在里面。
只要......就......,充分条件句型。
真不知你逻辑是哪个师娘教出来的,很替你担心原本对你水平颇有好感的楼主,还有飞梅,看了你这段奇葩发言后,会不会像怀疑自己人生一样,对你的好感瞬间崩塌?
作者: 战斗鸡 时间: 2024-11-5 15:28
哈哈哈
作者: 战斗鸡 时间: 2024-11-5 15:30
老临啊,第44楼,“如果把三理解为实指,语义就变成‘只有三人行才有吾师’了”这句,被气笑了没有?
哈哈哈。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4-11-5 15:31
战斗鸡 发表于 2024-11-5 15:27
正常人都会理解成:只要三人行,必有吾师傅在里面。
只要......就......,充分条件句型。
真不知你逻 ...
你连话题是什么都看不懂
三人行必有我师,三是具体的实指还是更多?
你理解为“只要就”,这里的3就不是实指
把3解成具体实指,语义就是“只有才”了
作者: 战斗鸡 时间: 2024-11-5 15:31
哈哈哈。
我就笑笑,不多说话。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4-11-5 15:32
战斗鸡 发表于 2024-11-5 15:30
老临啊,第44楼,“如果把三理解为实指,语义就变成‘只有三人行才有吾师’了”这句,被气笑了没有?
哈哈 ...
你这种智障就别参与需要使用逻辑知识的分析了
作者: 战斗鸡 时间: 2024-11-5 15:33
孔子原话为突出强调几乎人皆可师,取“三人”为最小结群组合单位。所以三在这里,理所当然是实指。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4-11-5 15:34
战斗鸡 发表于 2024-11-5 15:33
孔子原话为突出强调几乎人皆可师,取“三人”为最小组合单位。所以三在这里,理所当然是实指。
人人皆可师,那叫“二人行必有吾师”
作者: 战斗鸡 时间: 2024-11-5 15:36
只要有仨,就有吾师。人越多,自然师越多。这么清楚明白的语义,也就不主流这种奇葩会硬拗成只有仨,才有吾师焉。
作者: 战斗鸡 时间: 2024-11-5 15:39
二人不成群,且逻辑上未必充分,会有风险。仨人,孔子的结论才更加牢靠些。所以要几乎人皆可师,最小组合单位,仨人最适宜。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4-11-5 15:40
不要说从逻辑上分析这个“三人行必有我师”里的三是“大于等于三”的泛指多数,整个这句话都是虚指的自谦之词
你从别人身上能学到什么的时候,先想想别人能从你身上学到什么吧
作者: 战斗鸡 时间: 2024-11-5 15:40
你44楼早已自证智障了。只不过你自己愚蠢得不知道。
作者: 简池 时间: 2024-11-5 15:40
看不完,根本看不完!!
胡乱一D!
简池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4-11-5 15:42
战斗鸡 发表于 2024-11-5 15:39
二人不成群,且逻辑上未必充分,会有风险。仨人,孔子的结论才更加牢靠些。所以要几乎人皆可师,最小组合 ...
三人逻辑上就充分了?咋充分的?学习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心境,和再多的你同行能学个毛?
作者: 战斗鸡 时间: 2024-11-5 15:55
去学一学有种逻辑错误,叫“充分过当”
明明三就足够逻辑充分,你偏偏硬杠说四、五、六才算充分。这叫充分过当。奥卡姆剃刀你小时候你师娘肯定没教过你这一招。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4-11-5 15:57
本帖最后由 绝对不主流 于 2024-11-5 15:58 编辑
战斗鸡 发表于 2024-11-5 15:55
去学一学有种逻辑错误,叫“充分过当”
明明三就足够逻辑充分,你偏偏硬杠说四、五、六才算充分。这叫充 ...
你怎么论证“三人行必有我师”是充分的?孔子说“必”能是充分的证明么?当圣旨听的?
书读成你这熊色不如不读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24-11-5 15:57
偶尔看见你插科打诨,倒是别有一番情趣~~~~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24-11-5 15:59
幸好我教的初中。。。。不用给孩子们弄得太精细,仅限于知其然,不必知其所以然。.。。。他们翻译成:三个人同行也好,几个人同行也好,我和我的同事都默认:可以得分了~~
作者: 螃蟹 时间: 2024-11-5 16:04
本帖最后由 螃蟹 于 2024-11-5 17:57 编辑
三人的确是说三个人,可以认为是实指。但整句看下来,并非就是指三个人,而是对人少的夸张。“(哪怕只有)三个人同行,其中也有值得自己学习的”。
作者: 战斗鸡 时间: 2024-11-5 16:05
孔子这里只是表达结论,或者说自己的观念(信念),并不负责给出自己论证。但实际上这不需要论证。因为孔子这话其实隐含了这样的逻辑前提:基本上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有些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长处。
如果你觉得孔子三人不够充分证明必有吾师的话,那你的四、五、六人,甚至更多人,就一定能证明必有吾师了?也未必吧?因为你压根没法量化到底多少人才足够证明有吾师焉的具体标准。所以性质上你给出的人数再多,奥卡姆剃刀一通化约下来,最终还是三人够不够的问题。
作者: 战斗鸡 时间: 2024-11-5 16:08
但是只要你认同,或者没有去驳倒“基本上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有些区别于他人的独特长处”这个逻辑前提之前,你就无法驳倒“三人行”这个合理的逻辑推论。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4-11-5 18:46
首先直译: 多个人行走,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在其中啊。
按照现代汉语表达的顺序调整一下:多个人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啊。
——————
此时蓦然回首才发现,醉笑这句译文,除了多个人,其他也是狗屁不通
作者: 简池 时间: 2024-11-5 18:48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4-11-5 18:51
问好简池兄弟,好久不见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4-11-5 18:54
战斗鸡 发表于 2024-11-5 16:05
孔子这里只是表达结论,或者说自己的观念(信念),并不负责给出自己论证。但实际上这不需要论证。因为孔 ...
毎个人都有可学的,这不又转到“二人行必有我师”了?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4-11-5 18:59
你今天的论点很好,有些观点我要抄袭到我那猪都不如的《猪裁论语》里,高兄不在意吧?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4-11-5 19:12
这个说法也很好
作者: 战斗鸡 时间: 2024-11-5 19:18
老临客气了,尽管随意。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4-11-5 19:27
古人说开卷有益,现在看来发帖也有益啊
作者: 远去的烟云 时间: 2024-11-5 21:42
简诗人好!
作者: 远去的烟云 时间: 2024-11-5 21:46
和简诗人一样,看不了长篇大论,但是,如果就语文的若干问题和醉笑叫板,我个人觉得占不了什么便宜。醉笑是中文系科班出身,先说底子应该不比谁差吧;这些年又在教高中语文,不是名师至少也是专业吧。
当然,如果就辩论而言,那就不一定了。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自古就是。
作者: 再折长亭柳 时间: 2024-11-5 23:17
醉笑原话是:三人行,必有我妻。
作者: 简池 时间: 2024-11-6 00:43
问好云兄!真羡慕他们还可以这样玩!
简池
作者: 远去的烟云 时间: 2024-11-6 06:40
简诗人好!我是比较羡慕他们精力如此旺盛!对许多问题都抱有浓厚的兴趣!
作者: 信以为真 时间: 2024-11-6 11:35
请再解释一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是实数还是虚数
三次击鼓,后面是动词
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时间: 2024-11-6 12:04
知道了吧?
作者: 按倒就亲 时间: 2024-11-6 12:35
这是简装句。“第一次击鼓”、“第二次击鼓”、“第三次击鼓”,或者“敲第一次鼓”、“再敲一次鼓”、“敲第三次鼓”。数字三后面,不是“敲击,而是被省略的“次”字。
把“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作为短语词组理解,里面的数字也是实指。每一次都有具体的对应。
作者: 按倒就亲 时间: 2024-11-6 12:41
这个三人行解的有意思。亮点在于,三人之中,包括自己。
与后面的一个“从之”一个“改之”,加上自己恰好三人,完美对应。
“必有我师”而又包括了“我”,格局一下就出来了。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4-11-6 13:23
按倒就亲 发表于 2024-11-6 12:41
这个三人行解的有意思。亮点在于,三人之中,包括自己。
与后面的一个“从之”一个“改之”,加上自己恰好 ...
梁兄回来了袄?可累死我了,你回来了就好了
作者: 按倒就亲 时间: 2024-11-6 13:43
忙了一阵儿,偶尔手机看看。那么累干什么,耽误赚钱不值得。你不赚钱,谁来交税养活国家。
首版就是个祭神台,越认真越麻烦,不认真又不行,想不到你也跳上去了。
作者: 信以为真 时间: 2024-11-6 17:47
这个点评好
影影绰绰记得,中学老师也是这么讲的
所以咱们三个人一起时,经常这么开玩笑。
很少有指着正在行走的三个人说这样的话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4-11-6 17:52
2022年就交过手了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4-11-8 15:43
醉笑终于在六杂露头了,得顶上去让他脸红脸红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4-11-8 16:01
你们,干嘛不听听螃蟹的声音呢?
(哪怕只有)三个人同行,其中也有值得自己学习的。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4-11-8 16:02
在这里,是实数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4-11-8 16:08
除了百度,你可能真不知道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学习。
你初中没毕业,可能不知道,还有一种学校叫大学。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4-11-8 16:15
知音 发表于 2024-11-8 16:01
你们,干嘛不听听螃蟹的声音呢?
(哪怕只有)三个人同行,其中也有值得自己学习的。
(哪怕只有)两个人同行,也有值得自己学习的
不是更谦虚?
古汉语缺乏表达逻辑的介词连词,给古汉语补充逻辑词的时候就要考虑是否全面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4-11-8 16:16
怎么可能!醉笑只听部编教材的!谁老大听谁的!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4-11-8 16:17
乐死!你是三本吧?临大师可是二本,高你一本呢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4-11-8 16:19
想不明白,你这种不入流的师范学校,也好意思叫大学?晒毕业证出来看看?本科还是专科啊?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4-11-8 16:31
支持各位晒毕业证
你们晒不过我的话可别赖我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4-11-8 16:32
至少三个人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4-11-8 16:34
一个不入流大学毕业的,天天指着人家,你初中毕业!你初中毕业!真是醉笑不知哪里来的底气,我也被醉酒搞笑了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4-11-8 16:43
万一晒出个北大的你咋整?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bdlxbbs.top/)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