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论语》中的三多为实指 [打印本页]

作者: 无蕊    时间: 2024-11-5 12:08
标题: 《论语》中的三多为实指



《论语》中的三多为实指。
【三省、三年、三家、三归、三月、三隅、三军、君子所贵乎道者三、三分天下有其二、三日、三子、三者、君子道者三、三代、三世、三友、三乐、三愆、三戒、三畏、问一得三、三疾、三仁、三饭、三变。】以上均为实指,当句就可断定。
【三仕三已、三思、三让、三嗅、三复、三黜。】这个涉及人物事迹,可以讨论。
所不确者:【二三子】,凡六处。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此句,三人宜为实指。三人中除去我,剩二人,择之,有善有不善。三是可择的最小数字。在这个最小范围说必有,方显谦德,方见功夫。
三人若不确,则形同废话了。
所以,三人确为三人。钱穆《论语新解》取此。
11/5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4-11-5 12:37
与无蕊探讨一下,“三”的虚实。

比如,三省,为什么是实数?

愿闻其详。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4-11-5 12:41
三人中除去我,剩二人?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三人”中还包括自己?

我怎么有一种被惊吓的赶脚?
作者: 无蕊    时间: 2024-11-5 12:53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4-11-5 12:37
与无蕊探讨一下,“三”的虚实。

比如,三省,为什么是实数?

三省指的是三项,句中就有
作者: 无蕊    时间: 2024-11-5 12:54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4-11-5 12:41
三人中除去我,剩二人?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三人”中还包括自己?

可见择善是难的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4-11-5 13:05
无蕊 发表于 2024-11-5 12:53
三省指的是三项,句中就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与人某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有没有可能,曾子说的“三省吾身”指的是每天多次省察自己?

作者: 无蕊    时间: 2024-11-5 13:10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4-11-5 13:05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与人某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有没有可能,曾子说的“三省吾 ...

你这跟猪裁也差不多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4-11-5 13:45
无蕊 发表于 2024-11-5 13:10
你这跟猪裁也差不多

教育部编写的中学语文教材,就是这样解释的”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你读过初中没?

无蕊,不过如此尔。

对不起,打扰了,告辞。

你继续。







作者: 无蕊    时间: 2024-11-5 13:57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4-11-5 13:45
教育部编写的中学语文教材,就是这样解释的:”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

朱夫子、钱宾四都是这么讲的,我不过是择了一下。
作者: 飞梅弄晚    时间: 2024-11-5 14:41
无蕊 发表于 2024-11-5 13:57
朱夫子、钱宾四都是这么讲的,我不过是择了一下。



作者: 飞梅弄晚    时间: 2024-11-5 14:41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4-11-5 13:45
教育部编写的中学语文教材,就是这样解释的:”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

朱夫子和钱宾四都是初中生袄。

作者: 无蕊    时间: 2024-11-5 15:09
飞梅弄晚 发表于 2024-11-5 14:41
朱夫子和钱宾四都是初中生袄。

钱老还真就只上到中学
作者: 飞梅弄晚    时间: 2024-11-5 15:21
无蕊 发表于 2024-11-5 15:09
钱老还真就只上到中学

这孩子太实在了
作者: 阿牧    时间: 2024-11-5 18:30
三人,除去我是两人
刚生的小孩算不算人
我和两个弱智算不算三人
我和两个类如禽兽的认算不算三人
能学什么?孔子谦卑得如此卑微了么?
经不起这个推敲啊。
作者: 无蕊    时间: 2024-11-5 19:24
阿牧 发表于 2024-11-5 18:30
三人,除去我是两人
刚生的小孩算不算人
我和两个弱智算不算三人

两小儿辩日,夫子也能师之

以蝙蝠为师,以鱼鸟为师,都有可师处

这一句是治自大狂的良药
作者: 阿牧    时间: 2024-11-5 19:40
无蕊 发表于 2024-11-5 19:24
两小儿辩日,夫子也能师之

以蝙蝠为师,以鱼鸟为师,都有可师处

你这个辩解成了正确的废话
如果论语是正确的废话就没有可学的价值
择善从流,不要固执己见
固执己见者才称为自大狂。


作者: 阿牧    时间: 2024-11-5 19:41
无蕊 发表于 2024-11-5 19:24
两小儿辩日,夫子也能师之

以蝙蝠为师,以鱼鸟为师,都有可师处

师字,你真解其意么?

作者: 薄荷味    时间: 2024-11-6 15:29
这个争论有意义,越是挖掘越是脉络也越是清晰了
作者: 泌水    时间: 2024-11-6 21:15
古人言三,是基于“三生万物”,以此推之,三当是虚数。
作者: 无蕊    时间: 2024-11-6 21:24
泌水 发表于 2024-11-6 21:15
古人言三,是基于“三生万物”,以此推之,三当是虚数。

我家的猫是狸花猫,以此推之,你家的猫也是
作者: 无蕊    时间: 2024-11-6 21:26
薄荷味 发表于 2024-11-6 15:29
这个争论有意义,越是挖掘越是脉络也越是清晰了

毫无意义,就是觉得为这么个字起争论,太蠢:)
作者: 泌水    时间: 2024-11-6 21:48
无蕊 发表于 2024-11-6 21:24
我家的猫是狸花猫,以此推之,你家的猫也是

猫都是猫科,但大猫小猫、公猫母猫、黑猫白猫、花猫黎猫不同。
三人行不一定就有我师,但三人以上就可能有我师。
譬如与三个劫匪同行,劫匪可师么?

作者: 无蕊    时间: 2024-11-6 22:22
泌水 发表于 2024-11-6 21:48
猫都是猫科,但大猫小猫、公猫母猫、黑猫白猫、花猫黎猫不同。
三人行不一定就有我师,但三人 ...

既然三而万了,何妨更大胆点,三而十四亿行,必有咱爸咱妈咱妻儿老小:)
作者: 阿牧    时间: 2024-11-6 22:32
无蕊 发表于 2024-11-6 22:22
既然三而万了,何妨更大胆点,三而十四亿行,必有咱爸咱妈咱妻儿老小:)

胡搅蛮缠的语言套路
看文字品性你是一个无法与之理论者
这样的人只活在自我世界之中
有了自大狂的充分条件。
望改之

作者: 泌水    时间: 2024-11-6 22:39
无蕊 发表于 2024-11-6 22:22
既然三而万了,何妨更大胆点,三而十四亿行,必有咱爸咱妈咱妻儿老小:)

你这不讲理了都

作者: 无蕊    时间: 2024-11-6 22:53
泌水 发表于 2024-11-6 22:39
你这不讲理了都

理在第一节已经讲完了
作者: 泌水    时间: 2024-11-6 22:56
无蕊 发表于 2024-11-6 22:53
理在第一节已经讲完了

第一节讲的是理,交流不在理。

作者: 无蕊    时间: 2024-11-6 23:03
泌水 发表于 2024-11-6 22:56
第一节讲的是理,交流不在理。

三而亿,算归谬法吧。不在理的是说三不三
作者: 薄荷味    时间: 2024-11-11 10:36
无蕊 发表于 2024-11-6 23:03
三而亿,算归谬法吧。不在理的是说三不三

好像又归到看山不是山,最后看山还是山上去。大道至简吧

作者: 无蕊    时间: 2024-11-11 17:50
薄荷味 发表于 2024-11-11 10:36
好像又归到看山不是山,最后看山还是山上去。大道至简吧



“三省”“三人行”以三为多的解释见于杨伯峻的《论语译注》,理由如下:
【“三省”的“三”表示多次的意思。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上加数字,这数字一般表示动作频率。而“三”“九”等字,又一般表示次数的多,不要着实地去看待。说详汪中《述学/释三九》。这里所反省的是三件事,和“三省”的“三”只是巧合。如果这“三”字是指以下三件事而言,依《论语》的句法便应该这样说:“吾日省者三。”和宪问篇的“君子道者三”一样。】
可以看出,杨仅是从语法上作的判断。前半段表明三的一般性。一般,是不是就意味着确定所有?后半又以三省对应的三件事只是巧合。
以现代人总结的语法为准绳,就这样否定了从何晏到朱熹到钱穆千年一贯的释读。
经是一条纵贯线,不是代代相传,便谈不上经。以现代人的思路推翻千百年来薪火相传的释读,意味着什么:千百年来的人们都不懂语法,都读错了。古人对古文的了解不如现代人。经典能让人误会成这个样子,谈何经典。
三是实指的三还是表示多次,是必须明确的,因为影响到义理。
孔子不提倡再三思虑,认为两遍就够了。复查一遍是慎重,多次就成犹豫。而且思要与学相结合,光思不行,光学也不行。
看一看三省句的义理:【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三问是需要每一个想多次么?是与不是,仅是三个简单的判断题。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人若不能对这三问一秒给出答案,很难说他是个能够自省的人。
这三问发生在一日中的什么时段?一日之事若未尘埃落定,谈何省察。三省只能发生在一日行将结束时。比如学生考试,答卷之前,谈不上检查。答题过程中,边答边反复检查,哪个老师会推荐这样的答题法?答题结束,又哪里有时间去多次复查。而且查一遍不能肯定的,查多次又有何意义?
从义理上看,三省就是三省,三个问题上各省一次。多一次都是对曾子的不尊重。
再从句法上看一看:“三:一、一、一。”这样的总分句式《论语》里不下十个,与今天的听课笔记何其相似。老师划重点,学生作记录,重点不能划太多,划多了就不突出了,学生精力有限,很难个个重视并实操之。划重点,少而精,最见老师功力。《论语》作为弟子与再传弟子课堂笔记的结集,多见这样的句式,是合理的。所以,这是巧合么?
三人行,从义理与传承上看,也很明确,多一个都会减弱学无常师的那份好学。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翻译翻译就是:讨论三,不从义理上讨论,耍小聪明罢了,难矣哉。
11/11
作者: 火星十三州    时间: 2024-11-12 20:23
阿牧 发表于 2024-11-5 18:30
三人,除去我是两人
刚生的小孩算不算人
我和两个弱智算不算三人

白马非马啊,你这是诡辩而已。
学术和常识是有区别的。
义务教育你们能够说是学术教育?

作者: 火星十三州    时间: 2024-11-12 20:24
泌水 发表于 2024-11-6 21:15
古人言三,是基于“三生万物”,以此推之,三当是虚数。

看情况吧。都有语境

作者: 火星十三州    时间: 2024-11-12 20:26
阿牧 发表于 2024-11-6 22:32
胡搅蛮缠的语言套路
看文字品性你是一个无法与之理论者
这样的人只活在自我世界之中

经典物理学早已经被量子物理和物理纠缠否定,但是义务教育必须学经典物理学。必须从经典物理学生发开去。




作者: 火星十三州    时间: 2024-11-12 20:28
别天天聊些初中高中的事。
义务教育过后还有高等教育莱,高等教育是要深化认识和精准到个体化。哪一个时代的学术不是那个时代的思想和气象
作者: 无蕊    时间: 2024-11-13 08:01
火星十三州 发表于 2024-11-12 20:26
经典物理学早已经被量子物理和物理纠缠否定,但是义务教育必须学经典物理学。必须从经典物理学生发开去。 ...

14楼与24楼同看,相当有趣:)
作者: 无蕊    时间: 2024-11-13 08:06
火星十三州 发表于 2024-11-12 20:28
别天天聊些初中高中的事。
义务教育过后还有高等教育莱,高等教育是要深化认识和精准到个体化。哪一个时代 ...

认为部编教材不容置疑的脑子是有点僵化的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bdlxbbs.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