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转帖】对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来说, 社会主义是什么? [打印本页]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1:37
标题: 【转帖】对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来说, 社会主义是什么?

                                                                              对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来说, 社会主义是什么?
                                                                                                    作者: 李陀


       【人境网,编者按】《对真正的社会主义来说,社会主义是什么》,是著名学者李陀的最新文章,他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放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的视野下进行思考,提出了一些重大的理论和历史命题,如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列宁”新经济政策“和列宁主义及斯大林主义,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毛泽东关于五种经济成分和改革开放后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异同,以及对改革开放和当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总体判断等等,具有极其重要的讨论价值,值得深入辨析。人境网转载此文的目的亦在于此,欢迎各方人士发表不同意见,来稿请寄:379448642@qq.com

       李零建议我在这次讨论里,可以就知识分子的问题说上几句,老实说,这题目太大,我讲不了。不过,在“两个运动”那篇访谈里确实有不少和知识分子相关的内容,那就接着访谈里所涉及的一些方面说几句。我是做文学批评的,比较注意实际,所以今天想说的也是个比较实际的问题:当下知识分子该怎么看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应该取一个什么样的态度。
       但是这次绕个远,从历史说起,从列宁说起。

       一
       在“两个运动”那篇访谈里,我有一个看法:认识社会主义的复杂性,最好能够宏观一些,注意研究社会主义运动史的实际发展,特别是要研究这个实际发展中一个往往被忽略的方面——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始终伴随着持续不断的社会实验,它们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然而,今天回顾起来,可以清楚地看到,不间断的社会实验其实是社会主义实践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但是在“两个运动”那篇访谈里,这个想法没有展开,现在借这个讨论会的机会,把这个想法展开,多说几句。
       这不能不涉及历史,尤其是社会主义的实践史。

       回顾一下,这种社会“实验”早在社会主义运动的最初期,在空想社会主义阶段就已经有了。其中,欧文于1824年到美国去,在印第安纳州南部沃巴什河岸边买下1214公顷土地,进行的“新和谐公社”社会实验曾经轰动世界。虽然这个梦想的世外桃源,只坚持了四年就失败了,但是,它毕竟是在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理想社会的第一次尝试,所以我们还是应该把它看作一个了不起的新历史的开端。

       半个世纪之后,巴黎公社进行了一次更伟大的实验。
       巴黎公社的胜利仅仅维持了72天。在这短短的72天里,巴黎无产阶级不仅建立了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府,而且他们推出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举措,比如废除常备军和国家官吏,废除官员的高薪制,取消议会制,各级公务员实行民主普选,不仅在建立于私有制基础上的历史发展里,是前所未有的,并且从人类社会实践史的层面来看,公社的所有革命举措都是第一次,为此它们自然都具有实验的性质——革命实验。

       虽然这实验只坚持了短短72天,就由于血腥的镇压而淹没在血泊中,但马克思在《巴黎公社一周年纪念大会决议》中指出:“英勇的三月十八日运动是把人类从阶级社会中永远解放出来的伟大的社会革命的曙光。”在这曙光的照耀下,后来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为革命目标的社会主义运动虽然发展曲折,但是各种革命实验此起彼伏,从未停止——这是巴黎公社为社会主义革命遗留下来的一个最宝贵的遗产。

待续……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1:39
       二
       著名的“红色维也纳”在城市建设上所做的改革实验,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1918年至1934年间,奥地利社会民主党曾经在维也纳有过一段执政经历,被称为“红色维也纳”。利用这个机会,社民党在维也纳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也可以说是一次民主社会主义的实验。这个实验中最突出的,是针对维也纳工人阶级的生活环境恶劣的状况,实行的兴建公共住宅工程:截至1934年,维也纳建成近65000座公共住宅,构成了有很强的社会主义色彩的348个新居住区;其中,很有名的一座大型建筑,是1924年建成的卡尔·马克思大院。“大院”是一座庞大的公共住房单元,不仅包括可以为5000人提供居所的1400套公寓住房,还包括大型洗衣房、公共浴室、牙医诊所、妇产科医院、公共图书馆、药房等多个大小公共设施建筑。由于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合理调节,住在这公寓里的工人,都享有良好的居住条件和公共服务。
       一切事情都有结局:由于奥地利社会民主党是一个走议会道路的坚持改良主义路线的政党,所以在1934年纳粹上台后,这个主要限于城市建设的社会主义实验也就戛然而止了。

       三
       不过,今天回顾“红色维也纳”这个改良主义的社会实验,有另一种作用——拿它做参照系,我们可以从“实验”的角度重新思考列宁于1921年春宣布要进行“战略退却”,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改行新经济政策这一段历史实践的重大意义——它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而且为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对于列宁在其生命晚期完成的如此重大的转变,以往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专门的领域,论说著述很多。为此,关于列宁为什么宣布“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并且放弃对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代之以实行一次迂回,“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这里就不再做重述式的回顾、分析和讨论。

       不过,今天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梳理、探究和著述,虽然意义繁多且歧义丛生,但是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对于刚刚诞生不过三年,可以说脚跟还没有站稳的苏维埃政权,实行这样惊人的革命策略的转换,其实在实践上有很大的实验性——列宁为“迂回地”实现社会主义的过渡所进行的“一连串的退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连串的“实验”。

       如果更宏观地看,1917年的十月革命自身就是一次革命实验:在一个谈不上实现了工业化,并且是以农奴制为基础的落后的农业大国实行无产阶级革命,这从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看来,是不可能的,也是完全背离19世纪以来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经验的。为此,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们,对于列宁认为要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里最薄弱的环节入手进行革命的理论,完全不买账,不认同。也为此,不用说第二国际那些正统理论家从来就对布尔什维克和列宁领导的革命抱否定的态度,即使在基本赞成列宁路线,却对列宁的具体实践有怀疑的马克思主义者中间,由于困惑而取批评立场的人也不在少数。而且,由此发生的思想和理论争论,一百多年来从来没有停止过。在中国的理论界和知识界,情况也差不多,特别是进入后“文革”和改革开放时期,围绕十月革命历史的思考和争论,一直是一个很热的研究领域,但是同样,对内在于列宁领导的俄国革命的实验性,都讨论不多。这种情况也影响了我们对列宁于1921年开始进行的重大战略转折(放弃“正面攻击”和“直接过渡”,而代以“迂回的办法”,绕个弯子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认识和理解,以至于往往会忽略这个“迂回的办法”中的艰险和困难,忽略它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提出了多么严重的挑战。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1:41
       四
       关于这些挑战,列宁都有明确的论述,特别是在《论粮食税》《在莫斯科省第七次党代表会议上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报告》《十月革命四周年》《在全俄政治教育委员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论合作社》这些写作于晚年的重要文献里,列宁不但一面不断回溯新经济政策实施前后的历史,做了严肃的检讨和自我批评,吸取其中种种失败的经验教训,并且再三指出苏维埃新政权在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还将会遇到更多的困难,更多的挑战。例如在《论粮食税》这一对新经济政策具有特别关键作用的文献里,列宁就明确提出不要“期待历史会顺利、平静、轻易、简单地产生出‘完整的’社会主义来”,“它只有经过一系列建立这个或那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种各样的、不尽完善的具体尝试才会成为现实”。不仅如此,针对那种认为俄国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不相称,根本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因而布尔什维克就不应该夺取政权,十月革命是犯了不可救药的错误的荒谬舆论,列宁给予了尖锐的抨击:“他们忘记了,‘相称’是永远不会有的,在自然界的发展中,也和在社会的发展中一样,这样的相称都是不可能有的,只有经过多次的尝试——其中每次单独的尝试都会是片面的,都会有某种不相称的毛病——才能从一切国家无产者的革命合作中建立起胜利的社会主义。”

       列宁这些观点,与有关“迂回地”实现社会主义过渡这一总主题的其他著述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脉络,内容非常丰富,也非常复杂。但就实践层面而言,其中的关键可以集中到一点:社会主义建设不要梦想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能够在某一时刻马上得到实现。
       不能追求直接实现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这是列宁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出的一个新的战略思想,意义重大。

       如果我们系统地回望一下列宁于1921年前后所实行的“一连串的退却”,虽然战术上变化多端,每一次“退却”都有特定的政策举措,如实行粮食税,恢复小工业和小农经济,恢复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鼓励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等——这每一个“退却”,可以说都是对小农经济的自发势力和商业资本主义因素(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实行的某种妥协,但总起来,它们都是不再要求直接地实现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这个总战略思想的具体实践,都是实施这个总战略的一个个具体步骤。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1:43
       这些“退却”带来了严重的政治后果。
       批评和否定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
       首先是来自第二国际和第二半国际领导人、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的嘲笑和攻击。例如,奥地利社会民主党领导人鲍威尔就直接批评说:“他们在退向资本主义;我们一直说,他们的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路标转换》杂志则攻击说:“你们正在滚进通常的资产阶级泥潭”,而在布尔什维克党内,思想也很不统一,不少人对于“退却”有抵制,有的老党员直接向列宁抗议:“您讲国营商业干什么呢?在监狱里又没有人教过我们做生意!”即使在党的中央委员会里思想也不统一,列宁和托洛茨基、布哈林、季诺维也夫之间,在理论和策略各个层面都有过激烈的争论。这给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

       何况,1921年前后,一方面,刚结束内战的“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另一方面,列宁和很多马克思主义者寄予希望的欧洲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浪潮相继失败,使俄国革命完全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更严重的是,国内各种险情一时并举:工业发展停滞,农业减产,出现严重饥荒,农民由反对余粮收集制引发的不满愈演愈烈,有的地区甚至发生了暴乱。苏维埃政权可以说处在重重危机之中。然而,正是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最终决定在经济领域实行大改革,实施一系列传统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从未有过的革命行动,这不仅在理论上是个重大的挑战,在实践上更面临极大的风险。

       关于列宁当年如何团结全党应对这样的挑战,克服具体实践中的一个个危机,世界和国内理论界都已经有了大量研究,我在这里就不重复了。但是,在用“迂回的办法”来开辟一条实现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实践里充满了实验性,因而格外崎岖坎坷,我觉得不应该被忽略——列宁并不是没有预料到探索这条新路有很大的风险,甚至可能会失败。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1:44
       五
       对这失败的风险,列宁是不是有充分的估计呢?
       还是看看列宁的想法。
       1921年4月21日,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说:“社会主义的导师们之所以说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要有一整个过渡时期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他们强调新社会诞生时的那种‘长久的阵痛’也不是没有缘故的,并且这新社会还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它只有经过一系列建立这个或那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种各样的、不尽完善的具体尝试才会成为现实。”

       1921年10月14日,在《十月革命四周年》的演说里,列宁又说:“前一革命可以转变为后一革命。后一革命可以顺便解决前一革命的问题。后一革命可以巩固前一革命的事业。斗争,只有斗争,才能决定后一革命能比前一革命超出多远”。

       过了半个月,11月3日和4日,列宁《在莫斯科省第七次党代表会议上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报告》中更进一步强调:“在决定整个阶级的命运、决定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这个问题的战争中,是否有合理的根据设想第一次解决这个课题的人民一下子就能找到唯一正确无误的方法呢?有什么根据作这样的设想呢?毫无根据!经验证明恰恰相反。在我们所完成的任务中,没有一项是不经过反复而一次完成的。失败了再来,一切重新做过”。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1:45
       隔了一年,1922年3月27日,在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报告》中,列宁再次重申:“在国家资本主义问题上,我们的报刊和我们的党都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染上了知识分子习气,堕入了自由主义,自作聪明地来理解国家资本主义,并且去翻看旧本本。可是那些书里写的完全是另一回事,写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国家资本主义,而没有一本书写到过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国家资本主义。连马克思也没有想到要就这个问题写下片言只语,他没有留下任何明确的可供引用的文字和无可反驳的指示就去世了。因此现在我们必须自己来找出路。”

       1923年1月,列宁在病体恶化的情况下,口授了《论合作社》这篇论及国家制度创新的重要文章,文中又一次强调:“我们的敌人曾不止一次地对我们说,我们在一个文化不够发达的国家里推行社会主义是冒失行为。但是他们错了,我们没有从理论(一切书呆子的理论)所规定的那一端开始,我们的政治和社会变革成了我们目前正面临的文化变革、文化革命的先导。”

       我们今天再重温列宁的这些论说,不能不把它们和列宁去世之后的社会主义运动史联系起来,不能不重新检阅这段历史中的具体实践,不能不注意这段历史中的很多曲折和失败,都和列宁一再指出的不能进行直接过渡以求实现“完整的”的社会主义这一思想有关——建设社会主义如果不怕迂回和退却,不追求“唯一正确无误的方法”,不“去翻看旧本本”以确定道路和方向,而是履行“各种各样的、不尽完善的具体尝试”,那么,落到实践里,很多“具体尝试”不可避免地具有实验性质。

       这也就是说,不间断的社会实验是社会主义实践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内在于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1:47
       六

       在1949年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历史中,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与列宁新经济政策中的理论和实践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连接和发展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课题,讨论和著述已经不少。可是,我觉得在有一些方面,如在社会主义的“过渡”这个问题上,列宁关于不能简单地直接实现“‘完整的’社会主义”的思想,及其实践中具体政策的实施,在中国的革命实践里如何被继承,又如何被毛泽东做了创造性的发挥和发展,以及其中的成败得失,还可以做更细致的探究。

       例如,若不直接实现“‘完整的’社会主义”,就必然会面临社会主义所有制的一个核心问题——列宁所说的“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应该如何理解?在具体实践中应该如何实现?其制度形态可能或应该是什么样子?这些问题在《论粮食税》等著述中虽然有所阐发,可是没有来得及在实践中实施、检验和解决,列宁就于1924年去世了。而后继的斯大林主义,完全离开了列宁的思想和路线,不但自己编制了另外一个剧本,以至最后导演了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彻底失败的悲剧,同时还给社会主义运动留下巨大的难题。

       那么,作为列宁最坚定的继承者的毛泽东,是如何处理和解决这个难题的?
       今天要理解中国革命,特别是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进入并且思考这个问题对于我们至关重要。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1:48
       中国革命与俄国革命都是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可是阅读毛泽东的有关著作,特别是《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以及《毛泽东文集》中的相关著述,还有在他主持下写作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以及薄一波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等历史文献,我们就不能忽视,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与列宁新经济政策中的理论和实践之间虽然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但是两个革命有着巨大差异。比较之下,1949年后新中国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面对的困难和问题更为广泛,其实践活动也更为复杂,成功经验最多,失败经验也最多,不但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更富于创造性的革命,更强调“运动”的生动性和灵活性的革命,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为社会主义的未来留存了更多可能性的革命。

       这是我们审视两个革命的继承关系时绝不能忽视的。
       也为此,如何解决列宁留下的难题,自然是我们认识中国革命和中国改革时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1:50
       七
       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经济制度)设想,并认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全面提出社会主义体制中多种所有制可以并存并行的思想(这个思想在近年改革开放的环境里,常常被经济学界概括为“所有制的多元化”或“混合所有制”,这在理论上是不够严谨的,还是取列宁的说法更准确)。在新中国即将成立之际,如此明确地提出人民共和国的社会所有制将以五种经济在结构上并存,是一件大事;即使放在整个社会主义运动史来看,也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不过这个想法,并非凭空而来,其中很多萌芽式的思考和实验性的实践,可以追溯到中华苏维埃时期和解放区根据地的一些经济政策和活动。其中一个特别要重视的来源,是张闻天多年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

       还是1922年,在美国勤工俭学的张闻天注意到一份英文刊物上刊载了一篇《苏维埃俄罗斯政策之发展》的材料,这是一篇经列宁亲自审定过的文字,对实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和理论做了仔细的说明。敏锐的张闻天立刻意识到其重要性,立刻把这篇文字译成中文,并且寄回国内,在上海的《民国日报》上刊载。这应该是最早在中国介绍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言论,其时,这个大转折其实不过刚刚开始。后来,无论在漫长的土地革命时期,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即使离开了总书记的中央领导岗位,张闻天依然保持着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研究,并且做了很多调查研究,不但写出《发展新式资本主义》等论文,还几次向党中央提出,在革命政权下可以大力发展农村资本主义的设想。在薄一波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一书中的《七届二中全会绘制的新中国建设蓝图》一节里,就特别指出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东北局常委的张闻天,在全会即将召开之际,向中央提交了《关于东北经济构成及经济建设基本方针的提纲》,这个文件经刘少奇修改后,毛泽东又做了修改并明确提出:就“整个经济政策来说,是限制私人资本的”,但也要“引导私人资本纳入‘国计民生’的轨道之上”。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1:51
       在1956年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做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报告之后,陈云在中共八大上做了《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以后的新问题》的报告,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著名观点,认为在坚持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可以允许个体经济、自由市场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补充。在第二个五年计划确定后,周恩来也提出要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一些地区有计划地建立自由市场。由此可见,社会主义体制中多种所有制可以并存并行的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内是有过长时间的酝酿、思考和讨论的。这个想法早在七届二中全会上被凝固和肯定,后来又在八大会议期间被重提和讨论,这都绝不是偶然的。
       不过,这个思想在具体实践里的实现,却是一波三折。

       今天回头看,50年代初的农业合作化,在“三反”“五反”中注意团结民族资产阶级,1956年前后以“公私合营”方式实行工商业的和平改造,以及相继进行的全国手工业的改造,这些具体政策的制定和实行,应该说基本上都是多种所有制可以并存并行的思路,而且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在回首这些成功的时候,很多人会忽略,它们解决的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难题——对比一下苏联,这些难题在苏共的社会主义实践里都没有获得妥善的解决,后来之所以产生苏联解体的悲剧,其实是那时候种下的祸根。不过,进入50年代后半期,中国社会主义遭遇了严重的挫折:1958年党的八届二次会议制定和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之后,全国掀起“快字当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以及从属于这一运动的其他群众运动,它们轰轰烈烈的发展,让全党全国人民一时都相信,共产主义已经不远,就在明天。然而,不过一年多的时间,这些运动前后都相继失败了。特别是“文革”时期,毛泽东借在全国建立“临时革命机构”的机会,又做了一次努力,再次实验建立以巴黎公社为样板的革命公社(上海公社、北京公社),但是这最后的努力也失败了。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1:53
       八
       今天,如何认识交织在这个历史阶段的成功和失败,探讨其中的原因,以及它们对社会主义运动长远的影响,已经是中国革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中的大课题。围绕这个课题展开的研究,已经遍及左翼和右翼的很多理论和学术领域。其中,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失败,讨论最多,批评也最为尖锐,但普遍存在一种忽略:最早对这个失败的批评和检讨,其实来自共产党内部。就在1959年,“大跃进”不过进行了一年左右,在著名的1959年2月27日召开的郑州会议上,毛泽东就指出并批评“公社在一九五八年秋季成立之后,刮起了一阵‘共产风’”。此后,从1959年初到1962年初的三年时间,毛泽东先后在党内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内作了十次左右的自我检讨和自我批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在这一段时间里,毛泽东不但仔细阅读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借此检讨以往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并且还从理论上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这已经不单是对“大跃进”运动的反思了。

       与1921年战时共产主义受挫之后,列宁立刻决定战略“退却”,并立即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相似,“大跃进”失败之后的“退却”,于1960年就开始了。而且,在1962年制定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中,明确规定了“生产队是人民公社中的基本核算单位”,“这种制度定下来以后,至少三十年不变”——这“退却”速度之快,也让人想起列宁。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1:54
       不过,今天再思考和检讨毛泽东于50年代中期的一些思想和实践,例如其中受到最多批评的“左倾”错误,由于时过境迁,今非昔比,我们是不是应该采取更历史化的态度?在50年代中期那一阶段,毛泽东没有坚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五种经济成分(所有制)并存以发展经济的途径,而是想通过“人民公社”的实验,越过“迂回”,寻找另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这能不能用“左倾”错误就可以解释清楚?是不是没有把它和中国革命史上其他一些“左倾”错误区别开来?是不是缺少了必要的历史分析?从1924年于广州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那个时代开始,毛泽东就开始了对中国革命的特殊性的不断探索——这些漫长的思考和探索,不可能不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并且影响他对社会主义的理解,特别是对中国社会主义走什么道路的理解。

       如果仔细研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冒进,及其实践中所表达的理论思考和种种复杂思虑,我们就不能不联系他从60年代开始,总是更多强调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阶级斗争,一再思考如何才能避免资本主义从内部瓦解和颠覆社会主义的可能性——这些是不是和毛泽东总是强调中国革命发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有关?和强调“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有关?还有,和50年代开始的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上出现分歧,并在60年代开始进行中苏之间的公开论战有关?当然有关。正是这一切历史和现实的因素汇合在一起,形成“三面红旗”“大跃进”出现的历史环境。

       如果这样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我们就不能只研究“左倾”问题的具体错误,还要思考它们与毛泽东独特的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论的内在关系,以及进一步把它们放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的大背景里,研究它们与不断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论的内在关系。例如,今天看人民公社的实践,与列宁关于“只有经过一系列建立这个或那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种各样的、不尽完善的具体尝试才会成为现实”这个思想显然有一定的关系,那么,它可不可以看作一个“不尽完善的具体尝试”?或者,人民公社运动,其实是一种试图不迂回,不绕弯子,直接过渡实现“‘完整的’社会主义”的实验?或者,人民公社的失败,是不是反过来又证明了直接过渡实现“‘完整的’社会主义”的不可行?

       这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不只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成功需要我们珍惜,其中的失败,作为未来实践中的宝贵经验和路标,如果能够有足够的检讨和反省,其实对我们同样有重要意义,同样弥足珍贵。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1:56
       九
       对于关切1958年“三面红旗”兴衰的反思和检讨的人来说,以上言及的很多材料并不陌生。这里之所以再次重复,不过是想强调,我们能不能换一种眼光来重新看待它们——不把它们局限于中国这个特定的具体历史时空当中,不把它们看作犯错误和纠正错误的具体的历史,而是从社会主义运动的大历史的角度审视它们,把其中所有的成功、失败、前进、退却、转折、反复,都和内在于社会主义运动的某些必然性联系起来,和内在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实验性联系起来。当年列宁以斩钉截铁的口气说:“没有一本书写到过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国家资本主义。连马克思也没有想到要就这个问题写下片言只语,他没有留下任何明确的可供引用的文字和无可反驳的指示。”这不仅是在说,社会主义没有事先设计的蓝图,其实也在告诫十月革命的后来者:社会主义者都只能白手起家,从头做起。既然实践证明,无论俄国还是中国,在一个工业化落后的环境里不可能通过直接过渡实现“‘完整的’社会主义”,而必须迂回,必须绕弯子,必须实行“一系列建立这个或那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种各样的、不尽完善的具体尝试”,去探索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路,那么一路上这样那样的实验就是不可避免的。

       社会主义运动是一个充满实验性的运动。
       这种实验性在80年代的改革时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1:57
       十
       在1985年,邓小平对来访的阿尔及利亚和日本代表团都强调过,我们的整个开放政策是一个试验,从世界的角度来讲,也是一个大试验,都是书本上没有的,路子走得是否对,要看一看。
       基辛格曾对邓小平说:“像中国这样大规模的改革是任何人都没有尝试过的,世界上还没有别的国家尝试过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如果你们成功了,就将从哲学上同时向计划经济国家和市场经济国家提出问题。”

       如果当年还说要“看一看”,今天已经很清楚:80年代开始的中国改革——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实验——不是中国人智慧的一次突然爆发,更不简单是为摆脱危机而被迫寻找出路,它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合理的发展。这特别表现于:中国的改革经过一系列探索和实验,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并且,它在以后长达几十年的经济奇迹中不断得到证明——实验是成功的。
       这开启了社会主义运动史的一个新阶段。

       20世纪很多社会主义国家都进行过改革,自50年代中期开始,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前后都实行过内容不一、方法不一的改革。虽然直接目标大多都是破除“苏联模式”的束缚,以进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已经进入的工业化历史进程,而客观上,它们都不可避免地要在政治体制及经济所有制这些核心问题上进行某种改革实验——正是在这些核心问题上,这些改革前后都失败了。而且,这些失败最后导致这些国家纷纷红旗落地——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自此走入空前的低潮。

       回顾这样的历史,我们不能不反复思考,为什么只有中国的改革获得了成功?为什么只有中国完成了所有制的改革?不仅如此,为什么中国在经济上于90年代之后进入了全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却并没有根本改变其意识形态体系的主要特征,也没有在根本上改变其政治和经济体制,不仅仍然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的一种新形态的继续,而且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形成的大分裂、大动荡、大改组的新历史环境里,在实验一种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从未有过的新的社会主义实践?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1:59
       十一
       关于自80年代开始的改革,中国思想界和理论界几十年中不断有跟踪式的研究和总结,有了很多文章和著述。但是,如果更多地联系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把它放在种种成功和失败的历史中,放在这个历史中常常被人忽略的社会主义实验性中,是不是我们就可以以更细致、更具体、更复杂的眼光来评价和审视它们?

       即以80年代启动的改革和列宁当年的新经济政策的关系而论,中国明显是列宁思想的继承者;但是仔细比较,中国的改革和当年列宁的做法有很大区别,以至在具体实践中,如何实行“退却”,如何进行“迂回”,以及如何针对过去的错误或不当做法进行改革和试验,也自然形成种种区别。追究起来,这些区别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比较一下列宁和毛泽东,他们的革命在道路、方针、方法、策略上明显有很多不同,正是这些不同,历史地形成了中国革命复杂性的有机成分,同时也是当代中国改革复杂性的有机成分。
       因此,认识这种复杂性,就不能不与毛泽东的思想和理论的历史发展联系起来,既要具体地研究他和列宁在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的思想和策略的一些差异,还要具体研究他们各自把马克思主义和本国革命结合,又各自有自己的创造方面的差异。

      例如,研究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的著述不少,但是这个文献中所表达的毛泽东的很多创造性思想,就很少被放在十月革命道路和从井冈山时期逐渐发展起来的革命道路之间的差异来分析——差异早在井冈山和早期苏维埃红色政权时代就萌芽了——这个差异绝不仅仅是革命策略和方法的差异,其中其实已经隐含着对社会主义理解的差异。如果再追究一下,今天的改革其实又和《论十大关系》有着或隐秘或直接的联系。如果说在80年代改革初期,这一点还不明显,那么到了改革发展越来越深入的今天,它们之间的联系就相当清晰了。不过,那清晰并不是简单的继承关系,而是既有接受,也有不接受,其间肯定否定的辩证相当复杂。

       总之,中国革命是复杂的,中国的改革也是复杂的,这种复杂性是历史地形成的,和漫长而又曲折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有着难以分割的紧密关系。今天我们要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就不能不注意这种复杂性。
       忽略这种复杂性,我们有可能在认识上犯大错误。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2:01
       十二
       但是我们今天看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往往会忽略这复杂性,特别是知识分子,就更容易忽略。
       正面或全面思考和研究这种复杂性,是一个大工程,不是我的能力所及。不过面对中国当下的现实,特别是面对当下改革(包括其中的种种实验)并没有停止、还在不断有新发展的现实,一些最容易出错,或者最容易产生片面认识的问题,觉得还是可以说一说。

       其中之一,是很多人对中国改革的一个先决因素——这是从列宁的改革中承接过来的——即不追求通过直接过渡来实现“‘完整的’社会主义”这一思想,总是认识不够,或者完全忽视。不仅如此,由于多年形成的成见,他们心中的那张社会主义蓝图,其实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一个只要进行改革,就可以实现在各个方面都能“达标”的理想的社会主义。因此,他们所理解的改革,像是在修剪一棵生长得不够规矩、不合标准的大树,虽然修剪不易,但只要方法正确,社会主义这棵大树就会一举恢复精神,生气勃勃。

       也因此,虽然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这样的多种所有制可以并存并行的思想。但是很多人并没有把这些思想和现实的改革联系起来,没有想到今日的改革,就是回过头来重新实行五种经济在社会主义体制内并存发展;更没有认识到,这其实就是不通过直接过渡来实现“‘完整的’社会主义”,就是实行“迂回”,绕弯子,而且很可能要绕一个很大的弯子(这绕弯子的过程不可避免地需要做很多实验)来探索一条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可以说,很多人对这样的改革之路,基本上没有思想准备,或者完全没有思想准备。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2:03
       因此,面对目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不符合社会主义精神和原则的种种问题,诸如阶级固化的倾向日益严重、贫富差距日益拉大(中国的基尼系数曾一度超过了美国)、机会和资源的不均衡分配、社会严重“内卷”化、私人大企业垄断性发展以及普遍的腐败对权力的严重腐蚀等现象,始终相信并一直期待实现“‘完整的’社会主义”的人,就会生出种种疑惑,以致怀疑改革是否方向对头,甚至怀疑中国目前还是不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不过,对这些怀疑,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们归结为认识上的错误。因为在“五种经济”中,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以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四种经济,在实际的改革中更容易和市场经济融合,而且,通过这种融合释放出很大的能量,甚至创造出种种奇迹——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就是在肯定这种能量。因此,当那些心里还在追求立即实现“‘完整的’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者们,眼见了这种能量的释放,却又眼见它们和社会主义的理想、价值以及公平诉求有着严重的矛盾,从而对它们采取否定态度的时候,简单地把这种态度看作一种错误并不合适,因为人家看到的是客观事实,是今天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实际变化。

       何况,对一些熟悉哈耶克的著作或类似批判社会主义的著作,且对他们的新自由主义理论、对自发秩序和个人自由思想有认同的一些知识分子来说,情形就更复杂一些;因为他们对看见什么和对什么视而不见,是有意识形态选择的,“事实”对于他们,其意义完全不同。
       总之,理解改革不容易,理解社会主义的复杂性更不容易。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2:04
       十三
       我不懂经济学,因此,对于怎么认识社会主义的复杂性,即使从经济学看来是比较初步的知识层面来谈这个问题,也做不到。我只想从比较常识、比较实际的方面提一些看法。
       我的想法比较简单——我们能不能换一个角度,看我们改革之后的社会主义做了哪些事,是今天资本主义不能做也不可能做的?这是个笨办法,但是有个好处,看问题从实际入手,从具体入手。
       用这个办法,我们对今天的中国就能够有新的认识。

       我想从“要想富,先修路”说起——这句话已经成了口头禅,其实不简单,在改革实践中,其含义随着各种基本建设的实施而不断演化,实际上不仅成了国民共识,而且成了体现改革战略的一个象征性口号。
       先说路。
       不错,美国现有铁路运营长度高达25万公里,已经接近中国铁路线路的两倍,不过,中国高速铁路建成约3.61万公里,而美国高铁里程为0——表面看似乎各有长短,但有一个重大区别:美国这些铁路都是私营的,它们各自为政的一个客观表现,就是事故多得可怕。依照美国交通统计局1975~2021年的数据显示,每年平均有1704次火车脱轨事故,也就是说,平均每天有4.7次。当然,美国铁路今天这么落后,有具体国情的原因——地广人稀,决定了航空运输是当代美国人在交通上的首选。根据美国NPIAS的数据,截至2018年,美国共有19627个飞机场,公共机场5099个(相比之下,我国目前共有814个机场)。但细做些分析,且不说其中私人机场占了14528个,能够直接在网站上买票的机场也不过几百个,问题是这些机场大多已经很老旧,都急需更新。何况,不只机场,各航空公司所配套的很多设备和基础设施,也都已经相当老旧,急需更新。更麻烦的是,自疫情肆虐以来美国的航空业整体陷入各种危机,事故频发,这屡屡见诸新闻,已经司空见惯,成了常态。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2:06
       但问题是,和前边所说的铁路情况一样,这些急迫的问题本来都急需解决,可就是不能很快解决,而且一时看不到解决的前景。为什么情况会这么糟?答案其实一样,进入航空业的市场主体绝大部分都是私营企业——面对利润、成本、竞争和市场其他经济因素的诸多压力,它们没有一揽子解决问题的办法,甚至是无计可施。说美国的交通,作为生活在汽车轮子上的国家,其庞大的公路交通当然不能忽略。但只要看一个数字,美国一共有617000座桥梁,其中42%是50年前造的,而基础设施使用寿命大都约为50年。这还仅是桥梁,其实整个美国的基建系统,其设备都因为老旧过时急需维修或重建。根据ASCE的测算,到2025年之前,美国基建资金缺口将超过2万亿美元。如果了解一下美国近来的财政情势,谁都会替他们发愁:这2万亿美元从哪儿来?

       也许我这里对近年美国交通方面的一些情况,介绍得有点啰嗦,但是这有个好处,可以为我们着重谈中国的“要想富,先修路”这个大战略的时候,提供一个可以做比较、参照的大背景。在这比较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我们实施的很多公共工程,特别是大型工程,为什么一般所谓的“先进国家”做不到?即使是美国这个最富的超级大国,也同样做不到?

       对比之下,就容易明白它们为什么做不到。
       首先是“八纵八横”的高铁建设。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2:07
       用资本的眼睛(为了避免一些枯燥的经济学概念,用了这么一个说法,有点偷懒,可是生动)来看,那是赔本的生意。高铁建设不但需要巨额的投资,只铁路建设这一项,每公里成本就高达1.2亿~1.5亿元人民币,而且运营成本也很高。何况,“八纵八横”并不是每一“纵”和每一“横”都能在短时间里产生经济效益;相反,其中很多条路线都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想一本万利,吃金吸玉,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如果站在纯市场经济立场看,“八纵八横”都是很不合理的,违反规律的。可是,我们国家顶住各种批评,背着不懂经济的恶名,抗住光烧钱不赚钱的巨大经济压力,一直坚持在做,预计到2030年前后可以基本完成。

       和高铁建设相比,更“不合理”的是贵州的桥——贵州省这些年修建公路桥梁已经有28023座,贯通了21万公里的公路。世界前100座的高桥,一半在贵州,前10座的最高的桥,那里有4座。贵州过去一直有“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名声,是中国最穷、最落后、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即使在改革开始一段时间之后,仍是经济非常落后的一个省。那么,我们就不能不问一下,为什么在贵州修建了那么多桥?两万八千多座大桥啊!有什么必要,出于什么理由?为发展一个比较偏远、比较贫困的地区的经济,做这么大的投入,合理吗?也许,比较关心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熟悉东南亚大政治形势的人,会举出一些理由,来说明贵州战略地位的重要,以此说明修建这些桥梁的必要性。但是,这明显也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我们还是要问,如果用资本的眼睛看,出于什么样的理由,一个规模巨大的投资,会去做这种长期得不到回报,甚至最后可能打水漂的事呢?当然不会,因为这压根儿就违反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如果没有了利润的追求,资本的回报率可以忽略,那么所谓市场主体、所谓市场必需的自由竞争,有什么理由存在?

       也许关于贵州桥梁建设我说的太多了,但这有一个理由,我们应该正视这样一个现实:在今天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里,虽然发展市场经济是改革的基本方针,是国之大策,但其中有很多实际作为,又是不符合市场经济,特别是自由市场经济的理念和规矩的。
       这里有深刻的矛盾,我们不能不正视这些矛盾,不能不在理论层面做出相应的解释,而且是有说服力的解释。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2:09
       这里可以再举一个大型建设工程为例——“西电东送”。
       严格地说,“西电东送”不过是全国大规模的电源、电网、电力建设工程的一部分。不过,这里还是把“西电东送”独立出来,它自身也是一个伟大的工程,是一个世界奇迹。“西电东送”,重点在“送”:三条几千公里的电力通道,用特高压输电技术形成的输电网,从南到北,从西到东,跨过高山大漠和纵横川河,由北、中、南三路把西部能源源源不断送往全国。为此,前后三十多年,该工程累计投资已经达到4.4万亿元人民币。在这里,同样的问题需要回答,如果是纯粹的自由市场经济,会有投资主体投资这样的工程吗?回答也是一样的:出于资本回报上的思量斟酌,这是不可能的。

       “西电东送”使国家经济资源得到“一盘棋”的合理配置,以促使东西部协调发展,以实现全国“共同富裕”的经济愿景。这些愿景和思虑,是任何一个生存于自由经济市场里的投资主体或市场主体都不可能关心的,只要无利可图,他们当然会袖手旁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至于这个工程另一个了不起的后果:居住着几亿农民的中国广大农村,在今天实现了村村通电、通水、通网络——它的意义又远超出工程本身,那不只是现代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也是乌托邦并不完全是梦想的某种见证。
       而这一切,我再强调一下:它们都是纯粹的市场经济不能做到的,更是资本主义所不可能做到的。

       以上几个例子,我不嫌啰嗦,说得比较具体,是因为在今天市场经济非常活跃的环境里,这些工程不容易被“看见”,不容易进入“中国故事”,更不容易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日常话题。原因其实很简单:它们锁定的经济效益,又大又公;而作为“公”字带头的经济活动,无论其形式,还是其内容,都不如市场经济的活动那样容易引发种种社会效应,那样容易和“我”的衣食住行、日常消费、工资收入、居住环境、文化娱乐等日常生活发生联系,那样直接和“我”的利益相关。当然,对这些大工程,新闻媒体也不是完全没有报道,但是往往相当简略,没有细节,没有故事,也没有人物,更没有对于它们如何在更深刻的层次影响和决定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现实和未来的具体分析。记得在50年代和80年代,“报告文学”一度非常盛行,那其实就是在今天很热的一种非虚构写作。

       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我很怀念那个时代的“报告文学作家”们,他们很像是一群勤奋的矿工,总是在最日常、最普通生活的深处挖掘,探索普通人隐藏在情感和内心的秘密。当下非虚构写作热起来了,文学写作重新又把注意力转向了真实的日常生活,那么,作家们能不能把一部分注意力转向当代经济建设领域的人和事呢?在那里,根本用不着“虚构”,那里有当代最可爱的人和最美丽的故事——只要作家能看得见,写得出来。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2:11
       关于“公”字带头的经济活动,还可以举另一个更不容易被我们于日常经验中感受到的例子,那就是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不断进行的各种经济综合区的“实验”。强调实验,不仅是因为它们形式多种多样——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发区、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都是经济领域具有创新意义的新鲜事,还因为它们都是现代化历史中没有过的经济活动形式。所谓“综合区”,虽然和传统经济学上的经济区域一样,具备一定的合理组织和配置资源的功能,但在国家力量的强力介入之下,其空间组织功能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被大大扩展、改造了:工业、农业、贸易、金融、保险、运输、旅游、房地产、文教科技等多个领域的经济活动和生产活动,都按照经济综合区的不同功能,对该空间中相关的诸经济要素、生产要素和资源要素做了不同形式的整合——这种整合不是拉郎配,而是自上而下,由各级政府创造合适的条件,依照市场规律形成一定的搭配、重组和建构。

       宏观地看,这种整合的创新性和重要性更在于,它实际上是对这些经济空间内的所有经济和生产构成要素,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再组织化和再结构化。面对如此规模和如此激烈的“整顿”,我们往往会视而不见,似乎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然而,这在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也不可能有的——这样的改革如何理解才好?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2:13
       如果我们把“八纵八横”的高铁、“西电东送”的大工程以及各类经济综合区的创立这三项经济建设联系起来看,它们客观上都在不同层次和不同空间里,对经济要素、生产要素以及资源要素实行了这样或那样的重新组合,并且其客观效应已经大大溢出了这些工程各自的空间,扩及或影响了其他经济组织实体或地域经济空间(大到都市经济圈,小到以产业链发展为中心的生态圈,甚至波及以“小区”为单元的日常社会生活空间)。考虑到中国不只在历史轴线上是一个大国,在空间向度上更是一个对今天世界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大国,特别是考虑到当下“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总纲领于近年实施中所产生的重大影响,这些对经济区域内的构成要素进行重新组合的种种实践,就获得了新的重要意义:它们不只在思想上,还在具体实践上,为在更大规模的空间里,依照社会主义的理想实现经济的再结构化和再组织化,提供了一个宏伟前景。

       可以肯定,这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想想看,这一切难道不都是现代历史中一个空前的大实验吗?
       这个大实验的结果如何?我想就不用多说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经给出了答案。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2:14
       十四
       关于“要想富,先修路”说了不少了,可还想再延伸一下。
       为什么高铁、“西电东送”和综合经济区的建设(其实在改革里,性质类似的经济作为,大大小小,还有不少)如此重要,可是它们在社会上,包括在知识界、文化界,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它们不能像马云发明的淘宝网、蚂蚁金服,或者马化腾创立的腾讯公司那样,立刻被看作经济发展中的新事物,是改革的重要标记和成果,这是为什么?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仍然是当下社会对改革中呈现的社会主义的复杂性,普遍不够重视,甚至完全漠视。这带来一个严重的后果:在很多人看来,“改革”改什么?不就是全力发展市场经济吗?不就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吗?不就是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吗?——这是一种纯经济主义的发展观和改革观,可是近些年相当流行,而且,改革越成功,就越流行。

       回顾一下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对经济主义我们一点也不陌生,不用追溯更远,苏联于90年代之所以一下子解体,就和整个斯大林时代未能从根本上摆脱经济主义,而且从赫鲁晓夫时期开始愈演愈烈、变本加厉,以至后来所谓的“500天纲领”完全演化为带有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三家印记的经济主义改革,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这段历史其实是在当代现实里一直回响着的警钟,它提醒我们:对于“不忘初心”的共产党人来说,对于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来说,如此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只是一次不得已的“迂回”,是在一个建设不“‘完整的’社会主义”的具体阶段中,实验着把市场经济融入社会主义经济,再把它们整合为一个新的经济体系的艰苦努力。

       对于社会主义运动来说,这开启了新的历史。
       这个历史不可能不充满复杂性,也不可能不体现于改革中。
       但是,要如此去看改革,并不容易。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2:15
       因为把市场经济融入社会主义经济,再把它们整合为一个新的经济体系,并不是实行一个纯经济的改革方案,也绝不是单纯的经济实践。一旦我们摆脱经济主义,换一个角度,把改革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和社会上各种此起彼伏的思潮联系起来,和思想界、知识界各种公开的或私下的争论联系起来,其实就不难看见,与这实践紧密相连,并且与之互为表里的,是一些充满对立、冲突、矛盾的思想体系和知识体系在改革中彼此竞争,并且都想通过改革“实现自我”。所以,它们也可以表述为,这些思想和知识体系,在改革中都不甘寂寞,都各自试图在改革里找寻并实现自己的物质形式。
       把改革看作纯粹经济实践的人,很难理解这样的看法。

       近些年理论界对改革实践,尤其是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了很多研究;但是对改革实践活动里隐含着的思想冲突和动荡,往往不够注意;而对冲突中还存在着一个充满对立、冲突及矛盾的思想体系和知识体系,那就更不够注意。我们今天的讨论会请了陈越和吴子枫两位学者,我非常高兴。一段时期以来,他们两位一直在做阿尔都塞的翻译和研究。特别是陈越,自2003年在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哲学与政治:阿尔杜塞读本》以来,二十多年来不但编辑有“阿尔都塞著作集”,而且一直在努力推进国内阿尔都塞研究的系统化和规模化。可遗憾的是,我们理论界对阿尔都塞重视不够,甚至在倾向左翼的知识分子圈子里,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2:17

       从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大视野来看,阿尔都塞的思想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他在对哲学史中一切脱离大众、脱离政治实践的“眼睛不是盯着大地,而是盯着观念的天空”的“高深”传统哲学做了决绝式的尖锐批判的同时,还一贯到底地反复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践。这使得他的理论与20世纪50年代以来兴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尤其与那些在“后现代”思想环境中发育、发展起来的种种左翼理论,有着性质上的不同。正是这个不同,使他的思想不但在检讨社会主义运动史的时候,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批判性的视角,而且在检讨当代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时,也能帮助我们注意接地气,实事求是。
       对于认识改革的复杂性,这样的理论态度非常重要。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地图中,阿尔都塞的《论再生产》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这部著作重构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完整地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以及与之一体两面的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理论。与马克思和列宁有关国家问题的论述相比,在阿尔都塞的国家理论里关键的概念是意识形态。在对以往各种传统意识形态概念,也包括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经典的意识形态概念,做了解析、批评、再认识、再阐释之后,他提出了对意识形态的全新认识:意识形态不纯粹是精神活动,不是观念的存在,而是一种物质的存在,它总是存在于一些机构当中,特别是存在于国家/国家机器当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使国家机器得以运转的结构成分,即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这把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向了新的实践。
       如果要对近些年流行的经济主义改革观进行批评,并且通过这种批评认识改革实践中存在的思想斗争,阿尔都塞的理论,特别是他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不但是我们宝贵的理论资源,而且是可以立即产生威力的思想武器。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2:18
       十五
       在阿尔都塞的理论框架内,意识形态具有实践性,因此意识形态和经济生产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阴阳两分的两个世界。相反,它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实存在于一个世界。甚至可以说,在现代社会里,既没有完全脱离意识形态的经济生产,也没有完全脱离经济生产的意识形态。这当然与历史上有关意识形态的种种解释都不相同,阿尔都塞不但否定了意识形态的精神性,也不再把意识形态看成“上层建筑”——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意识形态存在于国家的一切活动之中。他为此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如果把国家和社会看作一座大厦,意识形态很像水泥,这座大厦里没有一个角落、没有一个层面、没有一个空间离得开水泥这个元素——意识形态水泥渗透于国家大厦中的一切部分,不仅包括人的现实生活,也渗透于发生在这大厦里的所有人的实践活动之中,更渗透到了经济实践和政治实践的关系之中。

       因此,比之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关系的论述,阿尔都塞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用另一种新鲜的眼光看改革,看改革中市场经济的作用,看国家在经济改革和发展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当然也看当前经济生活各个层面都有什么意识形态因素在现实地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比如,“西电东送”工程的成功建设让我们国家有了充足的电,有条件实现村村通电、通水、通网络,这三通无疑都是经济行为,但为什么,没有也不可能有私人投资做这件事?表面看,这似乎很自然,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投资有没有回报,是再实际不过的实际问题。但是追到这“实际”后面,那是“经济理性人”对人的经济行为的严格管束。而不声不响躲在这个严格管束后面的,让“经济理性人”得以成立的,是包含古典经济学、社会学和近代哲学的一个庞大有序的知识体系,是不折不扣的意识形态——“经济理性人”是一个巨人。
       没有纯粹的经济行为。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2:20
       这还可以联系改革的一些具体经济活动做进一步的分析。
       从社会主义运动史的连续性来看,当年毛泽东为发展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提出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所有制)并存发展的路线,在80年代启动的经济改革里虽然有些调整,但依然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然而,五种经济是什么?仅仅是五种经济活动的形式吗?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或是多少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都知道那是五种所有制,而其中每一种所有制都代表着一种生产关系。也就是说,我们的改革是在五种生产关系构成的网络里进行的,可是我们过去很少注意到这个环境,很少琢磨这样的环境是多么复杂;在理论界和经济学界,在有关改革的研究里,也很少有人把它列为研究的专题。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以往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上,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里,几种生产关系这么长时间地纠缠在一起,是很少见的。过去的社会主义研究,应该说也没有处理过这样的理论对象,甚至会苦恼于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然而,如果用阿尔都塞的眼光,用他关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理论去做些分析,我们就可以找到解释和思考这种复杂性的路径。

       依照阿尔都塞的国家理论,社会主义中国由于建立了革命政权,掌握了国家意识形态机器,当然会动用包括学校教育、家庭生活、宗教传播、文化和通信,以及必需的政治治理等各种国家机器的能力,来保证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可是,不能忽视的是,我们现实的市场经济的改革政策,又容许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生存和发展,那么,它们要进行某种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是很自然的。
       同时,它们各自的“再生产”彼此间不可能不发生竞争,并且,它们也不可能不与“国营经济”发生一定的竞争。无论从理论层面看,还是从实际层面看,这些竞争一方面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为整体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环境,为改革带来种种灵动和变化因素;另一方面,它们也会利用除政治机器(它牢牢控制在社会主义国家手中,用阿尔都塞的话说,那是国家的“坚硬果核”)以外的多种形式的国家机器,甚至包括意识形态机器,实现各自的再生产。

       为此,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种多层面、多空间、多方向的再生产,是不是构成改革经济发展复杂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当前改革中之所以有种种对立、冲突的思想体系和知识体系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是让我们难以看清社会上流行的经济主义改革观的原因?
       这些都是新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琢磨和研究。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2:24
       由高铁、贵州桥梁和综合经济区的建设这三个话题引起的一些感想,没想到说了这么多。
       最后还想强调一下,认识今天的社会主义的困难,往往还是由于对今天改革的复杂性认识不够,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以及贯穿于其中的社会主义实验性认识不够,特别是,对于我们现在还是处于迂回阶段,还不是在建设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认识不够。但是,中国改革的实践证明,正视这些复杂性,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发展中认识这些复杂性,恰恰是我们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现实中不断推进改革,从而为实现社会主义开辟新的可能性的一个历史条件。
       中国的改革绝不是单纯的经济改革,而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革命。

        不过,就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全局来看,社会主义目前不仅处于前所未有的低潮,而且处于严重危机之中。更麻烦的是,这些危机很多都来自运动内部,来自号称是“社会主义左翼”的知识分子当中,他们往往把自己打扮成新马克思主义或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例如拉克劳和墨菲,就是实际在取消或破坏社会主义运动的危险人物。因此,社会主义的实际发展不是没有风险,不会没有斗争,不过这已经是另一个大话题。

       就说这么多吧,谢谢大家!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2:25
       作者李陀简介:
       男,生于1939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人,原名孟克勤,曾用笔名孟辉,杜雨,达斡尔族,中国电影编剧,著名作家、理论家,文学批评家。
       1958年毕业于北京第101中学高中。历任北京重型机械厂工人,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北京文学》副主编。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自由落体》《七奶奶》《重担》《光明在前》《带五线谱的花环》《不眠的春夜》《雪花静静地飘》,评剧剧本《红凤》等。 代表作品《李四光》,《沙鸥》,《七十年代》,《视界》。

      (本文是作者根据在《文化纵横》杂志社举办的“八十年代的‘两个运动’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问题”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原载《文化纵横》2024年第3期,原题为《对社会主义和改革复杂性的一些思考》,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人境网》编辑:麦瑞
来源:作者授权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2:28
       本来我想在我有空时,把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与改革开放的关系好好研究一番。看了学者李陀的这篇文章,虽然不是专门研究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论文,但研究的问题更加广泛一些,牵涉到对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看法。于是我便顺水推舟,把这篇文章拿来供大家琢磨琢磨
       我学习有这种态度: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该点赞的点赞,该批评的批评。我还未仔细研究本文的内容,就已经看到不少篇文章批评和批判作者李陀的介篇文章。我先把李陀文章《对真正的社会主义来说,社会主义是什么》发表于此,等我看过以后加以评论。接着“堆宝塔”,把那些批评和批判作者李陀介篇文章的评论文章拿来评价一番,让读者们对于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东西有个基本的认识。
       请读者们先看先议,本人一边仔细研究评判本文,一边吃瓜听书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5:39
以下是《闻所欲闻一言堂百事讲坛》(希望不是一言堂)对作者李陀文章《对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来说, 社会主义是什么?》的评论。


                                                    【对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来说, 社会主义是什么?】
                                                                         作者: 李陀
       闻所欲闻:
       仔细想想,这个题目有问题,或者说太深奥了。首先“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是什么人,什么人才能称为“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李陀应该先论证一番,让读者明白。我大概浏览了一下文章,李陀没有说明什么人叫做“真正的社会主义者”。那就撇开这一问题,只听作者谈社会主义是什么吧。      

       【李零建议我在这次讨论里,可以就知识分子的问题说上几句,老实说,这题目太大,我讲不了。不过,在“两个运动”那篇访谈里确实有不少和知识分子相关的内容,那就接着访谈里所涉及的一些方面说几句。我是做文学批评的,比较注意实际,所以今天想说的也是个比较实际的问题:当下知识分子该怎么看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应该取一个什么样的态度。
       但是这次绕个远,从历史说起,从列宁说起。】
       闻所欲闻:
       李陀在这里把文章题目的“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换成“当下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应该取一个什么样的态度”,这有点文不对题。“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和“当下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的态度”差了没有十万八千里,也有个百儿八十里、千儿八百里。而且,就是你把社会主义是什么说得对,也未必“当下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都是友好态度,首先一种叫“社会主义公有派”和一种叫“资本主义改良派”滴,这两种“当下知识分子”对目前的特色社会主义态度,你怎么解释都不友好。那么,不管什么“真正的社会主义者”也好,“当下知识分子”也好,就把文章论题定位为解释社会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现实状况吧。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6:11
       【一、
       在“两个运动”那篇访谈里,我有一个看法:认识社会主义的复杂性,最好能够宏观一些,注意研究社会主义运动史的实际发展,特别是要研究这个实际发展中一个往往被忽略的方面——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始终伴随着持续不断的社会实验,它们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然而,今天回顾起来,可以清楚地看到,不间断的社会实验其实是社会主义实践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但是在“两个运动”那篇访谈里,这个想法没有展开,现在借这个讨论会的机会,把这个想法展开,多说几句。
       这不能不涉及历史,尤其是社会主义的实践史。】
       闻所欲闻:
       作者的想法走了正道。认识事物应该从其产生发展的历史开始认识,并且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这都是历史唯物论的观点
       这里作者特别强调了社会实验的作用,把社会实验当成社会实践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个属于有创造性。我以前常常思考大人物如何避免所犯错误——你搞个实验对比,持续N年,比如在大寨旁边搞个联产责任承包制,年年比较打擂台,最后效果不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吗?
       把个体农民一网打尽以后,都学大寨,然后盖着葫芦摇,非说学大寨好,这种实践也是社会实践,但是没有实验对比,大寨不好也是好,——说你好你就好不好也好。
       李陀有思想水平:——没有社会实验的社会实践,不是真正的理性实践,是有弊病的、偏听偏信的社会实践!
       口水兵听着,闻老师希望遇到的就是这种理论思想深刻、结论有创见的文章,酱紫闻老师能够亦搏亦学!随着评论对方的对错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你们吃瓜听书也应该受益吧?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6:39
       【回顾一下,这种社会“实验”早在社会主义运动的最初期,在空想社会主义阶段就已经有了。其中,欧文于1824年到美国去,在印第安纳州南部沃巴什河岸边买下1214公顷土地,进行的“新和谐公社”社会实验曾经轰动世界。虽然这个梦想的世外桃源,只坚持了四年就失败了,但是,它毕竟是在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理想社会的第一次尝试,所以我们还是应该把它看作一个了不起的新历史的开端。】
       闻所欲闻:
       我也听说过有此事,这个社会实验不能放过,以后要搜集资料好好研究,或许能够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有许多过去的事情过去就让它过去了,没有人再注意,并且其中教训根本没有人总结上升为理论认识
       这个“新和谐公社”社会实验与巴黎公社实验有很大的不同。巴黎公社实验是短期内,由暴力支配的社会实验。这个“新和谐公社”社会实验是长期的和平实验,是没有人强制的,自愿进行的社会实验。有门,有门啊。我闻所欲闻乃总结历史经验的好手,说不定能从这里挖掘出什么社会主义宝物来?有感兴趣的读者,闻老师没有时间搜索,你挖掘这个“新和谐公社”的史料,我们共同研究如何?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8:18
       【半个世纪之后,巴黎公社进行了一次更伟大的实验。
       巴黎公社的胜利仅仅维持了72天。在这短短的72天里,巴黎无产阶级不仅建立了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府,而且他们推出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举措,比如废除常备军和国家官吏,废除官员的高薪制,取消议会制,各级公务员实行民主普选,不仅在建立于私有制基础上的历史发展里,是前所未有的,并且从人类社会实践史的层面来看,公社的所有革命举措都是第一次,为此它们自然都具有实验的性质——革命实验。
       虽然这实验只坚持了短短72天,就由于血腥的镇压而淹没在血泊中,但马克思在《巴黎公社一周年纪念大会决议》中指出:“英勇的三月十八日运动是把人类从阶级社会中永远解放出来的伟大的社会革命的曙光。”在这曙光的照耀下,后来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为革命目标的社会主义运动虽然发展曲折,但是各种革命实验此起彼伏,从未停止——这是巴黎公社为社会主义革命遗留下来的一个最宝贵的遗产。】
       闻所欲闻:
      巴黎公社存在仅72天,一切政治、经济措施都来不及发展、更新、检验。与其说是社会实验(需要一个长期时间段进行各种实验计划的发展完善),不如说是占领了一个72天的广告宣传栏,宣传阶级、宣传革命、宣传理想的场所。还是那个实行了四年的欧文滴“新和谐公社”有宝可挖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9:33
       【二、
       著名的“红色维也纳”在城市建设上所做的改革实验,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1918年至1934年间,奥地利社会民主党曾经在维也纳有过一段执政经历,被称为“红色维也纳”。利用这个机会,社民党在维也纳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也可以说是一次民主社会主义的实验。这个实验中最突出的,是针对维也纳工人阶级的生活环境恶劣的状况,实行的兴建公共住宅工程:截至1934年,维也纳建成近65000座公共住宅,构成了有很强的社会主义色彩的348个新居住区;其中,很有名的一座大型建筑,是1924年建成的卡尔·马克思大院。“大院”是一座庞大的公共住房单元,不仅包括可以为5000人提供居所的1400套公寓住房,还包括大型洗衣房、公共浴室、牙医诊所、妇产科医院、公共图书馆、药房等多个大小公共设施建筑。由于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合理调节,住在这公寓里的工人,都享有良好的居住条件和公共服务。
       一切事情都有结局:由于奥地利社会民主党是一个走议会道路的坚持改良主义路线的政党,所以在1934年纳粹上台后,这个主要限于城市建设的社会主义实验也就戛然而止了。】
       闻所欲闻:
       关键是工人阶级要有自己的政权,否则就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实验场。现在有很多人把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叫做社会主义,这叫“不知虾子打哪头放屁”。所以这个叫“红色维也纳”的社会实验,一开始就被走议会道路的工人政党搞歪了。
       什么叫“议会道路”?——工人政党企图在资本主义政权的框架下和平滴搞社会主义制度,这根本没有可能,想都嫑想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9:54
       【三、
       不过,今天回顾“红色维也纳”这个改良主义的社会实验,有另一种作用——拿它做参照系,我们可以从“实验”的角度重新思考列宁于1921年春宣布要进行“战略退却”,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改行新经济政策这一段历史实践的重大意义——它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而且为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闻所欲闻:
       历史类比要慎重。这不是诗歌文学,可以随便找两个事物类比,只要比的漂亮就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历史要能酱紫比,历史就不可能有真相和运动规律可言。总之,历史是科学而不是文学,类比要有科学道理。
      “红色维也纳”是在资本主义国家政权控制下的穷人福利政策;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在苏维埃工人阶级政权控制下的国家经济制度,性质差远了。把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邓小平改革开放比一比还有更多的相同性质,但也要注意各自的环境条件的不同,以免比出错误认识来



作者: 有花    时间: 2024-8-12 20:18
信息量非常大,空了可以仔细读读
作者: 有花    时间: 2024-8-12 20:18
信息量非常大,空了可以仔细读读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20:27
       【对于列宁在其生命晚期完成的如此重大的转变,以往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专门的领域,论说著述很多。为此,关于列宁为什么宣布“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并且放弃对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代之以实行一次迂回,“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这里就不再做重述式的回顾、分析和讨论。】
       闻所欲闻:
       关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以往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专门的领域,论说著述很多”?我真是孤陋寡闻了,所以要闻所欲闻啊。
       关于列宁宣布“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原来是什么看法?现在是什么看法?“直接过渡”、“迂回过渡”是咋回事?我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没有研究,不好评论,只能先学习。

       【不过,今天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梳理、探究和著述,虽然意义繁多且歧义丛生,但是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对于刚刚诞生不过三年,可以说脚跟还没有站稳的苏维埃政权,实行这样惊人的革命策略的转换,其实在实践上有很大的实验性——列宁为“迂回地”实现社会主义的过渡所进行的“一连串的退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连串的“实验”。】
       闻所欲闻:
       实行这样惊人的革命策略的转换,是有理论性支持的。列宁不会在没有理论支持的情况下做出介种关系到国家存亡的重大实践的社会实验性改变。那么,这个理论是什么?支持的支撑点在哪里?
       研究历史就要酱紫不断问问题,问主要问题,问重要问题,问关键问题,然后分析这些问题,予以壹壹解决,你的历史认识就升级更上一层楼了。口水几下、类比几下,那哪是研究历史,搞笑而已。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20:54
       【如果更宏观地看,1917年的十月革命自身就是一次革命实验:在一个谈不上实现了工业化,并且是以农奴制为基础的落后的农业大国实行无产阶级革命,这从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看来,是不可能的,也是完全背离19世纪以来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经验的。为此,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们,对于列宁认为要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里最薄弱的环节入手进行革命的理论,完全不买账,不认同。也为此,不用说第二国际那些正统理论家从来就对布尔什维克和列宁领导的革命抱否定的态度,】
       闻所欲闻:
       咋滴了,十月革命不是已经建立共-产-党政权,列宁不是已经批评了那种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当成老黄历抱着不放的人了吗?哦,因为苏联复辟了,就怪到列宁头上去了?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农民从来就不缺反对者。该种田滴时候不能耽误农时,不能一听黑蝼蛄、红蝼蛄一叫,扔了锄头就跑,或听蝼蛄演讲怎么种田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21:12

       【即使在基本赞成列宁路线,却对列宁的具体实践有怀疑的马克思主义者中间,由于困惑而取批评立场的人也不在少数。而且,由此发生的思想和理论争论,一百多年来从来没有停止过。在中国的理论界和知识界,情况也差不多,特别是进入后“文革”和改革开放时期,围绕十月革命历史的思考和争论,一直是一个很热的研究领域,但是同样,对内在于列宁领导的俄国革命的实验性,都讨论不多。这种情况也影响了我们对列宁于1921年开始进行的重大战略转折(放弃“正面攻击”和“直接过渡”,而代以“迂回的办法”,绕个弯子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认识和理解,以至于往往会忽略这个“迂回的办法”中的艰险和困难,忽略它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提出了多么严重的挑战。】
       闻所欲闻:
       李陀先生想没想过,这些困惑、争论都与斯大林以社会主义公有制ko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有关?而且,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因为当时的环境条件使然,一开始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这里有许多关键问题需要搞清楚)。所以被几乎所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所效仿!后来一系列社会主义出现的错误,真正的根源在这里!闻所欲闻早有洞察。以后必然要写文章论述这个结论。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21:39
       【四、
       关于这些挑战,列宁都有明确的论述,特别是在《论粮食税》《在莫斯科省第七次党代表会议上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报告》《十月革命四周年》《在全俄政治教育委员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论合作社》这些写作于晚年的重要文献里,列宁不但一面不断回溯新经济政策实施前后的历史,做了严肃的检讨和自我批评,吸取其中种种失败的经验教训,并且再三指出苏维埃新政权在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还将会遇到更多的困难,更多的挑战。例如在《论粮食税》这一对新经济政策具有特别关键作用的文献里,列宁就明确提出不要“期待历史会顺利、平静、轻易、简单地产生出‘完整的’社会主义来”,“它只有经过一系列建立这个或那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种各样的、不尽完善的具体尝试才会成为现实”。不仅如此,针对那种认为俄国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不相称,根本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因而布尔什维克就不应该夺取政权,十月革命是犯了不可救药的错误的荒谬舆论,列宁给予了尖锐的抨击:“他们忘记了,‘相称’是永远不会有的,在自然界的发展中,也和在社会的发展中一样,这样的相称都是不可能有的,只有经过多次的尝试——其中每次单独的尝试都会是片面的,都会有某种不相称的毛病——才能从一切国家无产者的革命合作中建立起胜利的社会主义。”】
       闻所欲闻:
       这说明,列宁即使不拘泥于马克思经典理论的暴力革命问题,却也曾经拘泥于马克思经典理论的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先在头脑里产生一种“完整的社会主义”来?而新经济政策,正是列宁接着十月革命对暴力革命问题问题的突破,连续滴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对马克思经典理论的突破!
       高水平的对手也高频率滴启发了我的历史发现:——列宁在无产阶级暴力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连续滴突破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而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22:13
       【列宁这些观点,与有关“迂回地”实现社会主义过渡这一总主题的其他著述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脉络,内容非常丰富,也非常复杂。但就实践层面而言,其中的关键可以集中到一点:社会主义建设不要梦想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能够在某一时刻马上得到实现。
       不能追求直接实现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这是列宁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出的一个新的战略思想,意义重大。】
       闻所欲闻:
       那时的马克思主义者,由于从未经历社会主义的实践,对“社会主义”只有理论上的概念,没有实践上的概念。而理论概念如果不经过实践而来,必然是不能符合历史环境条件的理论,或者叫做没有经过实践实验、考验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社会主义理论就是这种没有实践检验的理论
       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列宁正是以其社会主义实践来制作社会主义理论标准的第一人!而斯大林把列宁的社会主义实践重新来过,以其自己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践,替代列宁的公私联合的社会主义实践,从而给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埋下了无可逃避的错误前提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23:13
       【如果我们系统地回望一下列宁于1921年前后所实行的“一连串的退却”,虽然战术上变化多端,每一次“退却”都有特定的政策举措,如实行粮食税,恢复小工业和小农经济,恢复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鼓励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等——这每一个“退却”,可以说都是对小农经济的自发势力和商业资本主义因素(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实行的某种妥协,但总起来,它们都是不再要求直接地实现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这个总战略思想的具体实践,都是实施这个总战略的一个个具体步骤。】
       闻所欲闻:
       总战略是公私联合的市场经济制度,而不是什么不再要求直接地实现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符合公私联合的市场经济制度,就等于融入了世界市场的经济大家庭,无论进出口货物,引进、输出劳务,引进输出科学技术,引入外资办企业……都按照世界市场通行规则办事,这个开放而不是闭关的前景,列宁已经在实行新经济政策、和美国资本家海默交朋友时看到了,所以列宁说“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列宁说这话是有新理论和新实践依据的,不是无可奈何的放弃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辩词。至于那些“战术上变化多端”、“退却”、“妥协”,只是针对那些还未改变思想之人的说辞,不是列宁自己也没有什么把握的临时措施。
       什么叫大人物?大人物在关键时刻,创造力爆棚,或者叫人品爆发。我们要能追上他们的思路和进度,做个事后诸葛亮也不算凡人了。
      至于有些什么也不学,自以为看透大人物的芸芸众生,告诉我大人物咋滴咋滴,我只能呵呵一笑:你能像我这样分析大人物的思想行为吗?如果能,我佩服。不能?请你吃瓜听书。
      那些无聊到处流浪的,根本就不感兴趣文章和评论,当然更没有能力说沾边的意见。就当一阵氨气飘过好了。      



作者: 论金    时间: 2024-8-13 11:15
强帖留名。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3 12:09
       【这些“退却”带来了严重的政治后果。
       批评和否定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
       闻所欲闻:
       是李陀先生自己感到了“严重的政治后果”,还是列宁感到发生了“严重的政治后果”?这是不同的判断。
       列宁等老一代马克思主义者,都是在与无数反对者(外部内部的)的博奕中生存、成长起来的。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政权,不是在自己的政权中发号施令,所以反对者N多N多。
       现在,1918年,经过十月革命夺取了政权的列宁,无论他采取任何政策、策略,都会有“批评和否定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列宁作为老牌革命者,对于这种“批评和否定的声音”已经习以为常了
       为什么要证明列宁没有感到自己的政策“带来了严重的政治后果”?这关系到列宁对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对“新经济政策”的执行力度,——列宁不是抖抖呵呵滴搞了一个 “新经济政策”的临时措施过渡一下,而是以“新经济政策”作为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想、新认识的基本实践方法!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3 12:11
论金 发表于 2024-8-13 11:15
强帖留名。

感谢关注。你们能够从我的文章、评论中得到启发,我就很欣慰了

作者: 论金    时间: 2024-8-13 12:49
闻所欲闻 发表于 2024-8-13 12:11
感谢关注。你们能够从我的文章、评论中得到启发,我就很欣慰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苏联和中国共同面对的难题。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东西,是一个尚未实现,不具备具体社会形态的概念,所以最终是什么样子的,可能还是需要经过实践来确定下来的。总的来说,社会主义是相对于资本主义而言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从性质上来说,过的是集体的经济生活——但是,这如何实现?社会制度是如何安排的?如何能确保人的积极性,社会的廉洁,如何能促进更高的生产力发展?在社会主义政权革命之初,这些问题是没有答案的。
等到革命成功,苏联和中国都面临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但其实,仍然没有人在理论上确定一个逻辑上完美的社会主义现实的模式,所以,还是靠实践。
现在的中国,是从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的结果。放下理想,先搞钱。也许就是列宁的迂回路线。
“列宁就明确提出不要“期待历史会顺利、平静、轻易、简单地产生出‘完整的’社会主义来”,“它只有经过一系列建立这个或那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种各样的、不尽完善的具体尝试才会成为现实”。”

没有直接实现的可能,那就回到现实主义,先把国家搞强大了,再谈论理想——社会主义。

这个过程就很奇妙了。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3 12:51
       【首先是来自第二国际和第二半国际领导人、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的嘲笑和攻击。例如,奥地利社会民主党领导人鲍威尔就直接批评说:“他们在退向资本主义;我们一直说,他们的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路标转换》杂志则攻击说:“你们正在滚进通常的资产阶级泥潭”,而在布尔什维克党内,思想也很不统一,不少人对于“退却”有抵制,有的老党员直接向列宁抗议:“您讲国营商业干什么呢?在监狱里又没有人教过我们做生意!”即使在党的中央委员会里思想也不统一,列宁和托洛茨基、布哈林、季诺维也夫之间,在理论和策略各个层面都有过激烈的争论。这给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
       闻所欲闻:
       “他们在退向资本主义;我们一直说,他们的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你们正在滚进通常的资产阶级泥潭”?
       看来,在列宁时代就有“社会主义公有派”和“资本主义改良派”出现了。      

       【何况,1921年前后,一方面,刚结束内战的“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另一方面,列宁和很多马克思主义者寄予希望的欧洲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浪潮相继失败,使俄国革命完全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更严重的是,国内各种险情一时并举:工业发展停滞,农业减产,出现严重饥荒,农民由反对余粮收集制引发的不满愈演愈烈,有的地区甚至发生了暴乱。苏维埃政权可以说处在重重危机之中。然而,正是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最终决定在经济领域实行大改革,实施一系列传统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从未有过的革命行动,这不仅在理论上是个重大的挑战,在实践上更面临极大的风险。】
       闻所欲闻:
       作为苏维埃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环境是严峻的。但是,“传统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在哪里,乌托邦、巴黎公社?——根本没有现成的社会主义运动政策、规范让列宁参考,而是需要列宁亲自创造、制定社会主义运动在苏联的具体环境条件下的新政策、新规范。于是,列宁仅仅根据十月革命到1921年这三年多的有限时间内,“摸着石头过河”,摸索出了“新经济政策”这种“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崭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策略
      从建立政权仅仅三年多的时间啊,列宁就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找到了一条到达平等社会(共产主义)目标的康庄大道,真了不起——列宁万岁
      那些蹲在那里看我评论不服滴小盆友,你上擂台来博奕?这回谁上台来骂这骂那,我理都不理。有理由、有说明的才给予回应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3 12:51
论金 发表于 2024-8-13 12:49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苏联和中国共同面对的难题。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一个理想主 ...

等等我来和你讨论这个问题……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3 13:54
论金 发表于 2024-8-13 12:49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苏联和中国共同面对的难题。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一个理想主 ...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苏联和中国共同面对的难题。】
       从历史上看,真正的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难题在苏联十月革命以后。简单滴说,就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市场经济制度)”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博奕。这种博奕呈一边倒,——因为列宁的去世,斯大林获胜。
       这之后,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初期的高效发展,人们早已忘记苏联历史上还曾经有个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市场经济制度)”。各社会主义国家在斯大林赢得二战胜利以后,纷纷效仿苏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连毛泽东这位惯以中国革命的实际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高手,也掉进斯大林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坑里了!
       我有个很准确的史料证据,证明中-共领导人早在解放以前就拜倒在斯大林“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石榴裙”下 :
       周恩来有一次,面对民主人士的疑问:——你们胜利以后还会和民族资本家合作吗?
       周恩来回答:我们有自己的理想和建国方案。
       那意思明摆着:——你算了吧你,该干啥干啥去!
       嘿嘿。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东西,是一个尚未实现,不具备具体社会形态的概念,所以最终是什么样子的,可能还是需要经过实践来确定下来的。】
       如果你指的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共产主义,那么这已经实现了,就是现在的公私联合的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许多人不认可特色社会主义,是因为以前看惯听惯了从苏联开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种种,以为这种才是社会主义。不研究历史的人,哪知道从苏联一开始,社会主义就有个列宁的“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的新经济政策?

【总的来说,社会主义是相对于资本主义而言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
      不,我认为社会主义是过渡到比资本主义而言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平等社会(共产主义)的前奏。这个“前奏社会”本身没有平等社会(共产主义)的基础条件,只能还是不平等社会之一种,它是为平等社会(共产主义)创造基本环境条件而存在的。

【从性质上来说,过的是集体的经济生活——但是,这如何实现?社会制度是如何安排的?如何能确保人的积极性,社会的廉洁,如何能促进更高的生产力发展?在社会主义政权革命之初,这些问题是没有答案的。】
       你说的这些,我早考虑成熟,——就是平等社会(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隔离开的(是用铁丝网还是高压电网等等,不知道。)!
       平等社会(共产主义)完全是另一种生活方式(初始试验区由社会主义国家建立),有他们自己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思想控制,无需我们越俎代庖。也就是说:我们这些人不能进入平等社会(共产主义)工作、生活,但可以驴友观摩。
       这就不需要搞什么“以阶级斗争为纲”、“斗私批修”、“狠斗私字一闪念”……因为我们这些满脑子私有观念的人又不去共产主义社会生活、工作,斗什么斗?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私有观念才能发挥生活、工作的积极性。

       你后面的论述,我不需要回答了吧。


作者: 论金    时间: 2024-8-13 17:30
闻所欲闻 发表于 2024-8-13 13:54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苏联和中国共同面对的难题。】
       从历史上看,真正的如何 ...

周恩来有一次,面对民主人士的疑问:——你们胜利以后还会和民族资本家合作吗?
       周恩来回答:我们有自己的理想和建国方案。
       那意思明摆着:——你算了吧你,该干啥干啥去!
       嘿嘿。
--
看党史就知道了。建国初期,也不是马上就社会主义的,是毛提到的五种混合经济体制,但总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民族资本家要国有化。从党史中看,当时理解的社会主义,就是集体化或者国有化。党在一开始的时候,为了稳住民族资产阶级,还是承诺给他们地位的,在国有化或者集体化的过程中,保留他们的股权和分红等等权利的。而不是没有。但,这当然是一种实践的过程。

许多人不认可特色社会主义,是因为以前看惯听惯了从苏联开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种种,以为这种才是社会主义。不研究历史的人,哪知道从苏联一开始,社会主义就有个列宁的“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的新经济政策?
什么是社会主义,别说当时搞不清楚,现在也是搞不清楚的,只能说实践到现在阶段这个样子。我国命名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已。现在这个阶段,说实话,其实是国家资本主义和市场资本主义的混合物,可以说是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形态。但从党50、60年代对社会主义形质的追求来说,今天的中国,不是社会主义了。而是现实主义,把共产主义这个理想作为一个远期的目标而仰望了。

你说的这些,我早考虑成熟,——就是平等社会(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隔离开的(是用铁丝网还是高压电网等等,不知道。)!

共产主义用平等社会来概括,可能并不准确。
共产主义的要素有几个: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
第二:按需分配。
第三:人的精神高度道德化。

所以,并不是平等社会几个字能概括。以上三要素,和资本主义社会完全不同,和过渡的社会主义也不同。其实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社会多了两样东西:第一:大政府。第二:国家资本投资产业。有效率,也有很多问题。例如腐败的问题。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3 20:28
论金 发表于 2024-8-13 17:30
【 周恩来有一次,面对民主人士的疑问:——你们胜利以后还会和民族资本家合作吗?
        ...

【看党史就知道了。建国初期,也不是马上就社会主义的,是毛提到的五种混合经济体制,但总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民族资本家要国有化。从党史中看,当时理解的社会主义,就是集体化或者国有化。党在一开始的时候,为了稳住民族资产阶级,还是承诺给他们地位的,在国有化或者集体化的过程中,保留他们的股权和分红等等权利的。而不是没有。但,这当然是一种实践的过程。】
       这是背书党史,一点也没有建国方针的国际背景:就是斯大林的公有制社会主义模式、范本,几十年来一直摆在中国共产党闹革命领导人的面前——解放后,你是继续和资本家打成一片(列宁政策)还是逐步消灭资产阶级(斯大林政策)?当然是照斯大林的葫芦画瓢——消灭资产阶级。因为列宁的葫芦已经给斯大林卸掉,扔到爪哇国去了。
       这就是为什么周恩来不直接回答和民族资本家合作不合作的问题,而是王顾左右而言他滴说:“我们有自己的理想和建国方案(你算了吧你,该干啥干啥去!)”

【什么是社会主义,别说当时搞不清楚,】
      当时在建国战略上已经搞清楚了:按照斯大林的主意办——逐步消灭资本家阶级、搞农村、城市公有制、集体所有制。
      至于具体措施咋办理,后来也搞清楚了:资本家——赎买,客气客气;地主——不要客气,最好连孙子也消灭掉。

【现在也是搞不清楚的,只能说实践到现在阶段这个样子。我国命名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已。】
       党中央少数人应该搞得清楚。芸芸众生里至少我闻所欲闻搞得清楚,就是中特社会主义就是正宗社会主义。

【现在这个阶段,说实话,其实是国家资本主义和市场资本主义的混合物,可以说是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形态。】
       中特社会主义就是正宗社会主义。至于“国家资本主义和市场资本主义的混合物”——同一概念可以起各种名字,许多人也可以就叫它资本主义。但是在闻所欲闻老师这里,叫它正宗社会主义还不带引号。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因为不是一回事,差距非常大,因此不能拿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比较。过去人们大都混淆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巨大区别,酱紫就错误百出、失败连连。

【但从党50、60年代对社会主义形质的追求来说,今天的中国,不是社会主义了。而是现实主义,把共产主义这个理想作为一个远期的目标而仰望了。】
       如果斯大林没有把列宁的葫芦扔到爪哇国去,一直按照列宁新经济政策走下去,那么中国共-产-党50、60年代对社会主义形质的追求来说,今天的中国,就是正牌、名牌、正宗社会主义,是三有产品而非三无产品。并且鸡滴屁早就超越美国啦啦。要怪就怪斯大林,和中国照斯大林葫芦画瓢的人。

【共产主义用平等社会来概括,可能并不准确。】
       这是闻老师反复研究确定的定义:——平等社会、括弧(共产主义)。前面是与人类过去不平等社会历史完全不同的社会本质,后面是传统叫法。

【共产主义的要素有几个: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
第二:按需分配。
第三:人的精神高度道德化。】
       目前还是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好:精神、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没有显示出物质极大丰富,而且“生产资料公有制”出过各种纰漏了,目前世界上还有号称社会主义的国家还在出纰漏。
       有人说朝鲜社会主义公有制多好多好?根据我的经验,你只有冒险到朝鲜乡下,钻进山沟沟装成朝鲜人,了解朝鲜的实际情况(不要给金三的红头阿三逮着,逮着就没命了),才能下定义说朝鲜好还是不好。

【所以,并不是平等社会几个字能概括。】
       这是闻老师抓住了共产主义社会和人类历史所有社会形态(包括社会主义社会)本质性的根本区别,没有再简洁扼要、再准确正确的文字定义了。要么我的中文没学好?

【以上三要素,和资本主义社会完全不同,和过渡的社会主义也不同。其实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社会多了两样东西:第一:大政府。第二:国家资本投资产业。】
         你说比资本主义社会多了点什么也好,少了点什么也好,我认定我们的特色社会主义是正宗社会主义。既然都是不平等社会,这里长得长一点,那里长得短一点,很正常。不正常的是把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当成资本主义国家,它们当然有性质上的区别。就跟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有区别一样,并且作为不平等社会的社会主义,跟前面的四种社会还有性质的区别。
         这几种区别,哪天闻老师研究以后写一篇证明文章出来。闻所欲闻就靠文章打天下。

【有效率,也有很多问题。例如腐败的问题。】
         所以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共产主义,只是平等社会(共产主义)的前奏——为平等社会(共产主义)准备其出现、生存、成长的条件。
         腐败问题能被压制(治好谈不上,因为私有观念存在于每个人的大脑中)在一个底线范围,这就要进行社会实验。如同本文李陀强调的社会科学实验方法。
         虽然特色社会主义是正宗社会主义,肯定不是每一项工作都能做得最好,这需要我们大家都来出主意,想办法。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3 21:09
继续评论李陀的文章:

       【关于列宁当年如何团结全党应对这样的挑战,克服具体实践中的一个个危机,世界和国内理论界都已经有了大量研究,我在这里就不重复了。】
       闻所欲闻:
       具体的政治实践,我只是通过电影《列宁在1918》等看到一点皮毛。我还是对苏联史所知太少,不然我得出笼多少当代史文章哦?在本论坛已经有好几篇有关中苏关系的文章。
       正确的史学观念、史学方法,是你写出有创见历史文章的基础,而史料是你文章言之有物的内容

       【但是,在用“迂回的办法”来开辟一条实现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实践里充满了实验性,因而格外崎岖坎坷,我觉得不应该被忽略——列宁并不是没有预料到探索这条新路有很大的风险,甚至可能会失败。】
       闻所欲闻:
       这就与对“社会实验”本质属性的认识不符。“社会实验”是大规模社会实践活动的先遣队、侦察兵,不进行这种“社会实验”的比较,盲目的进行大规模社会实践活动,倒是有很大的风险,甚至可能会失败,这种教训不是至今历历在目?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4 09:15
       【五、
       对这失败的风险,列宁是不是有充分的估计呢?
       还是看看列宁的想法。
       1921年4月21日,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说:“社会主义的导师们之所以说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要有一整个过渡时期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他们强调新社会诞生时的那种‘长久的阵痛’也不是没有缘故的,并且这新社会还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它只有经过一系列建立这个或那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种各样的、不尽完善的具体尝试才会成为现实。”
       ……
       我们今天再重温列宁的这些论说,不能不把它们和列宁去世之后的社会主义运动史联系起来,不能不重新检阅这段历史中的具体实践,不能不注意这段历史中的很多曲折和失败,都和列宁一再指出的不能进行直接过渡以求实现“完整的”的社会主义这一思想有关——建设社会主义如果不怕迂回和退却,不追求“唯一正确无误的方法”,不“去翻看旧本本”以确定道路和方向,而是履行“各种各样的、不尽完善的具体尝试”,那么,落到实践里,很多“具体尝试”不可避免地具有实验性质。
       这也就是说,不间断的社会实验是社会主义实践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内在于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
       闻所欲闻:
       我觉得,李陀先生不大懂得科学实验原理,过分强调了社会科学实验的风险性、曲折和失败。懂得科学实验原理的人,根本不怕失败,因为实验田面积有限,并非大田播撒,错误代价很小,调整科学实验的条件以后接着再来。我们看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实行只有短短的三~四年,实际上列宁已经把条件调整了多少次呢?我们没有研究,或许连史料也没有多少。
       就我所知,列宁在他的美国朋友、大资本家海默答应和苏联大做粮食进口生意以后,立即跟海默联系邀请几位美国资本家来苏联租赁企业办工厂,——社会实验条件不断更新,新的实验一个接一个滴接着上。列宁也没有抖抖呵呵滴等待和海默做成几笔生意以后再说?创新精神在大人物头脑里比在芸芸众生头脑里展现得更高、更快、更强。所以巨人比凡人看得更远,干得更快,经验累积更多,水平也就更高。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4 10:25
       【六、
       在1949年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历史中,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与列宁新经济政策中的理论和实践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连接和发展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课题,讨论和著述已经不少。可是,我觉得在有一些方面,如在社会主义的“过渡”这个问题上,列宁关于不能简单地直接实现“‘完整的’社会主义”的思想,及其实践中具体政策的实施,在中国的革命实践里如何被继承,又如何被毛泽东做了创造性的发挥和发展,以及其中的成败得失,还可以做更细致的探究。】
       闻所欲闻:
       什么时候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联系上了?据说还“讨论和著述已经不少”,本人一篇也没有看到,真是孤陋寡闻、闻所欲闻啊。别是论证证明毛泽东的公有制理论实践,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如何背道而行滴吧,否则就是拉郎配。

       【例如,若不直接实现“‘完整的’社会主义”,就必然会面临社会主义所有制的一个核心问题——列宁所说的“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应该如何理解?在具体实践中应该如何实现?其制度形态可能或应该是什么样子?这些问题在《论粮食税》等著述中虽然有所阐发,可是没有来得及在实践中实施、检验和解决,列宁就于1924年去世了。而后继的斯大林主义,完全离开了列宁的思想和路线,不但自己编制了另外一个剧本,以至最后导演了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彻底失败的悲剧,同时还给社会主义运动留下巨大的难题。】
       闻所欲闻:
       “斯大林主义,完全离开了列宁的思想和路线,不但自己编制了另外一个剧本,以至最后导演了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彻底失败的悲剧,同时还给社会主义运动留下巨大的难题。”
       李陀先生这句话,说到了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症结: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路线,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理论与实践上造成了极大困扰,走上了一条崎岖的羊肠小道。之后包括苏联在内的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跌下资本主义复辟的悬崖!斯大林同志,你惭愧吗?
       这个问题,还是由闻所欲闻来总结历史教训吧,可惜时间太少。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4 11:05
       【那么,作为列宁最坚定的继承者的毛泽东,是如何处理和解决这个难题的?
       今天要理解中国革命,特别是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进入并且思考这个问题对于我们至关重要。】
       闻所欲闻:
       ??????……

       【中国革命与俄国革命都是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可是阅读毛泽东的有关著作,特别是《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以及《毛泽东文集》中的相关著述,还有在他主持下写作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以及薄一波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等历史文献,我们就不能忽视,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与列宁新经济政策中的理论和实践之间虽然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但是两个革命有着巨大差异。】
       闻所欲闻:
       纳里?哟西,——“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与列宁新经济政策中的理论和实践之间虽然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李陀先生这个判断是打哪里来滴?没有具体分析比较,只是数落了一批毛泽东文章的名称。酱紫蜻蜓点水是隔靴搔痒,无法解释毛泽东的理论与实践,和列宁新经济政策中的理论与实践之间有什么明显的继承关系!属于“口水之谈”。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4 11:30
       【比较之下,1949年后新中国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面对的困难和问题更为广泛,其实践活动也更为复杂,成功经验最多,失败经验也最多,不但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更富于创造性的革命,更强调“运动”的生动性和灵活性的革命,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为社会主义的未来留存了更多可能性的革命。
       这是我们审视两个革命的继承关系时绝不能忽视的。
       也为此,如何解决列宁留下的难题,自然是我们认识中国革命和中国改革时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闻所欲闻:
       李陀先生的介种认识判断,本人并不赞成。
       国家再大,问题再复杂,只要找出发展的关键问题,紧紧抓住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主要矛盾,或称矛盾的主要方面,就能提纲携领滴很快理顺、解决各种复杂问题。好比抓住一件衣服的袖子,拖来拖去很难把衣服整理好;而一把抓住衣服领子,一拎就很容易把衣服叠好。渔网你抓住网眼整理就是一团乱麻,必须抓住纲绳才能整好撒出去。因此,一把抓住“以阶级斗争为纲(袖子)”还是一把抓住“以生产斗争为纲(衣领)”?这是社会主义建设能否成功的几乎是分水岭、“娄山关”。
      在此,我又想起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治国范本:      
      唐太宗说魏征:我骑马能打天下,难不成还治不了天下?
      魏征说唐太宗:马上打天下您还能马上治天下
      介个,介个……唐太宗嘴瘪了
      魏征又说唐太宗:皇上您听我滴,把“以阶级斗争为纲”换成“以生产斗争为纲”,包您天下大治!
      唐太宗龙颜大悦:爱卿,朕准奏,你办事我放心!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4 13:51
       【七、
       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经济制度)设想,并认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全面提出社会主义体制中多种所有制可以并存并行的思想(这个思想在近年改革开放的环境里,常常被经济学界概括为“所有制的多元化”或“混合所有制”,这在理论上是不够严谨的,还是取列宁的说法更准确)。】
       闻所欲闻:
       李陀先生千万不要忘记:
       毛泽东给这几种经济成份定性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而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形态!
       如果毛泽东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把“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发展下去,就不会有之后的一系列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政治文化的改造内容,更不会有文化大革命的出现!
       那么,周恩来对民主人士所说的话,就违背了党中央的治国方针;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度在中国就没有市场;列宁的葫芦在中国就飘起来了……
       所以说,这是李陀对毛泽东思想的误解。毛泽东所说的是确定解放初期“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的几种成份,而不是说要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和它的所有成份!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4 16:40
       【在新中国即将成立之际,如此明确地提出人民共和国的社会所有制将以五种经济在结构上并存,是一件大事;即使放在整个社会主义运动史来看,也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不过这个想法,并非凭空而来,其中很多萌芽式的思考和实验性的实践,可以追溯到中华苏维埃时期和解放区根据地的一些经济政策和活动。其中一个特别要重视的来源,是张闻天多年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
       闻所欲闻:
       李陀先生前面虽然过分夸张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和五种经济成份在解放后的实际处境。现在则研究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和五种经济成份在解放前的发展情况,这是在大局遵循了历史唯物论的正确方法——研究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

       【还是1922年,在美国勤工俭学的张闻天注意到一份英文刊物上刊载了一篇《苏维埃俄罗斯政策之发展》的材料,这是一篇经列宁亲自审定过的文字,对实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和理论做了仔细的说明。敏锐的张闻天立刻意识到其重要性,立刻把这篇文字译成中文,并且寄回国内,在上海的《民国日报》上刊载。这应该是最早在中国介绍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言论,其时,这个大转折其实不过刚刚开始。后来,无论在漫长的土地革命时期,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即使离开了总书记的中央领导岗位,张闻天依然保持着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研究,并且做了很多调查研究,不但写出《发展新式资本主义》等论文,还几次向党中央提出,在革命政权下可以大力发展农村资本主义的设想。在薄一波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一书中的《七届二中全会绘制的新中国建设蓝图》一节里,就特别指出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东北局常委的张闻天,在全会即将召开之际,向中央提交了《关于东北经济构成及经济建设基本方针的提纲》,这个文件经刘少奇修改后,毛泽东又做了修改并明确提出:就“整个经济政策来说,是限制私人资本的”,但也要“引导私人资本纳入‘国计民生’的轨道之上”。】
       闻所欲闻:
       唉,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到:——如果列宁不死,或仅仅迟个十年再死,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必然巩固起来,斯大林就无法ko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这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确战略!中国革命成功以后也必然高举列宁的旗帜、遵循列宁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确战略行事
       那样,张闻天就是引进苏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第一人,也不至于被搞成什么彭德怀翻个命集团的骨干分子,因为中国根本就不会有大跃进、人民公社、亩产三万斤之类东西。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历史从来就不是直通未来的阳光大道!


作者: 有期啊    时间: 2024-8-14 17:27
闻所欲闻 发表于 2024-8-14 16:40
【在新中国即将成立之际,如此明确地提出人民共和国的社会所有制将以五种经济在结构上并存,是一件 ...

佩服佩服
作者: 有期啊    时间: 2024-8-14 17:27
闻所欲闻 发表于 2024-8-14 16:40
【在新中国即将成立之际,如此明确地提出人民共和国的社会所有制将以五种经济在结构上并存,是一件 ...

佩服佩服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4 18:58
有期啊 发表于 2024-8-14 17:27
佩服佩服

果酱,过奖。
你们每每褒奖我,都会成为我不断学习进步的动力,力争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4 19:01
       【在1956年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做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报告之后,陈云在中共八大上做了《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以后的新问题》的报告,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著名观点,认为在坚持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可以允许个体经济、自由市场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补充。在第二个五年计划确定后,周恩来也提出要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一些地区有计划地建立自由市场。由此可见,社会主义体制中多种所有制可以并存并行的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内是有过长时间的酝酿、思考和讨论的。这个想法早在七届二中全会上被凝固和肯定,后来又在八大会议期间被重提和讨论,这都绝不是偶然的。】
       闻所欲闻:
       只要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只要“阶级斗争”思想在中国主要领导人治国思想上占上风,“社会主义体制中多种所有制可以并存并行的思想”必然被淘汰!因为这与苏联和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违背,又和58年所批判南斯拉夫修正主义的国际运动相抵触。
       “允许个体经济、自由市场的发展”,这都是在农村搞滴东西,城市没有这些玩意儿。城市个体户都是特殊原因留下的,比如我住在地校门口的小店,男主人手残疾,右手食指中指没有,这才允许其开个小商店,不允许雇人。地校内部有一个个体理发店,因为这是给穷学生理发的便宜福利。
       那些在解放初留在中-共领导人思想上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很快就在主要部分被淘汰,就是大资本家的大工厂已经按照赎买、合营政策被ko了,后建的大型企业根本没有资本家的份,都是国营、大集体之类性质。保留一些个体经济、自由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补充,这也翻不了公有制的天。何况后来完全成了公有制的天下,一个运动接一个运动,个体经济、自由市场早被各种阶级斗争运动、文化革命运动造了反。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4 20:26
       【不过,这个思想在具体实践里的实现,却是一波三折。
       今天回头看,50年代初的农业合作化,在“三反”“五反”中注意团结民族资产阶级,1956年前后以“公私合营”方式实行工商业的和平改造,以及相继进行的全国手工业的改造,这些具体政策的制定和实行,应该说基本上都是多种所有制可以并存并行的思路,而且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闻所欲闻:
       哪有这种话说,李陀先生搞错了吧,这些政策措施不正是一步一步侵削私有制企业、私有者生产资料的步骤,抑制私有、私营发展的公有制思路吗?怎么成了“多种所有制可以并存并行的思路”哩?同样的事实,不可以具有拉郎配的思想方法噢。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4 22:24
       【在回首这些成功的时候,很多人会忽略,它们解决的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难题——对比一下苏联,这些难题在苏共的社会主义实践里都没有获得妥善的解决,后来之所以产生苏联解体的悲剧,其实是那时候种下的祸根。】
       闻所欲闻:
       李陀先生酱紫讲就不切实际了。50年代初,新中国的抑制私有、私营发展的公有制思路,被李陀先生当做发展“多种所有制可以并存并行”、“回首这些成功”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这成了南辕北辙的笑话了
       李陀先生总结历史经验、追察事物的主要矛盾、看穿事物发展走向的力量还显得不足。比如“赎买政策”——哪个资本家愿意把工厂以生产资料折旧成本价卖给别人?那不是自断财路吗?在旧社会,这种价码别说买工厂,你翻一倍翻两倍也没人卖给你(除非遇到战争迫近)!这都是下蛋的鸡啊——公鸡里的战斗机。这种“赎买政策”也就像麻药,让资本家滴疼痛减轻一点点而已,哪里是什么成功滴“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发展。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5 09:26
       【不过,进入50年代后半期,中国社会主义遭遇了严重的挫折:1958年党的八届二次会议制定和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之后,全国掀起“快字当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以及从属于这一运动的其他群众运动,它们轰轰烈烈的发展,让全党全国人民一时都相信,共产主义已经不远,就在明天。然而,不过一年多的时间,这些运动前后都相继失败了。特别是“文革”时期,毛泽东借在全国建立“临时革命机构”的机会,又做了一次努力,再次实验建立以巴黎公社为样板的革命公社(上海公社、北京公社),但是这最后的努力也失败了。】
       闻所欲闻:
       李陀先生注意了研究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但是却是断断续续的研究,不能把历史事件壹壹联接起来进行整体性认识。
       如果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十年,你研究了它后五年的发展情况,然后研究了它前五年的发展情况,但却不把它的前五年情况和后五年情况联接起来看,好像这是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两个事物一样。李陀先生就是这样研究“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和社会主义公有制度发展的。 比如:
      1958年党的八届二次会议,是早在中-共领导人思想里占有统治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度发展到新的阶段(从十月怀胎到婴儿出生),所以就完全抛弃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而绝不是中-共领导人忽然拍脑袋搞起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不搞“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了。这说明李陀先生没有把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到底,没有把史料看全面,没有把事物发展的每一具体过程深入分析理清。
       包括中国后来的文革运动,虽然是毛泽东发动的,但这都是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惹的祸。你想想,如果斯大林继承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搞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毛泽东紧跟列宁、斯大林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则民营企业家(即资本家)满大街都是,还哪有文化大革命的影子那么长?  文革的影子到现在,还有人躲在里面对现实发牢骚,嘿嘿。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5 11:56
       【八、
       今天,如何认识交织在这个历史阶段的成功和失败,探讨其中的原因,以及它们对社会主义运动长远的影响,已经是中国革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中的大课题。围绕这个课题展开的研究,已经遍及左翼和右翼的很多理论和学术领域。其中,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失败,讨论最多,批评也最为尖锐,但普遍存在一种忽略:最早对这个失败的批评和检讨,其实来自共产党内部。就在1959年,“大跃进”不过进行了一年左右,在著名的1959年2月27日召开的郑州会议上,毛泽东就指出并批评“公社在一九五八年秋季成立之后,刮起了一阵‘共产风’”。此后,从1959年初到1962年初的三年时间,毛泽东先后在党内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内作了十次左右的自我检讨和自我批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在这一段时间里,毛泽东不但仔细阅读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借此检讨以往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并且还从理论上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这已经不单是对“大跃进”运动的反思了。】
       闻所欲闻:
      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战略,是斯大林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所犯的最大错误,因为它脱离一切社会经济政治传统而不在其时,因为它揠苗助长,因为它不符合现实人性自私的根本依据。中国的三反五反、“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反右、文革等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运动,都是与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战略有紧密关系的必然政策。只要这个社会主义公有制战略存在,致使“阶级斗争为纲”的具体政治路线霸凌社会主义一切领域,社会主义向着资本主义复辟的悬崖奔去是必由之路
       由斯大林发起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战略,本身就是一股诱惑大多数革命者的“共产风”——老子把头别在腰上闹革命,现在终于到了该享受的时候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战略并没有达到,也不可能达到它的目的:普及平等地位、普及平等意识。更不会把人们劳动、生产的积极性,提高到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效率的地步,这里有很多不是芸芸众生能够不用学习思考就知道的经济、科技、政治道理。
       列宁为什么会在革命刚刚胜利时就能找到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路线“新经济政策”?我没有翔实的苏联当时的历史资料,也没有对列宁生平、斯大林生平有深入的了解,更无力把列宁生平思想与斯大林的生平思想进行比较,所以我现在写不出:为什么列宁搞“新经济政策”、而为什么斯大林搞“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所以然来。只能就事论事,却当不了事后诸葛亮——深挖两种对立政策的背后根源。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5 16:24
       【与1921年战时共产主义受挫之后,列宁立刻决定战略“退却”,并立即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相似,“大跃进”失败之后的“退却”,于1960年就开始了。而且,在1962年制定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中,明确规定了“生产队是人民公社中的基本核算单位”,“这种制度定下来以后,至少三十年不变”——这“退却”速度之快,也让人想起列宁。】
       闻所欲闻:
       所以闻老师一再强调研究历史不能搞类比!——列宁滴“新经济政策”哪能和毛泽东搞“大跃进”失败之后的“退却”类比?什么叫“历史类比”:
       仅以历史现象做不同历史事物的性质类比,就好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文学上可以,因为文学不是科学。历史不可以搞这种类比,因为历史是科学,科学首先是分析方法上前而不能使用类比方法。把历史事物的性质分析、综合搞清楚以后,再进行对比,对比其相同与不同之处,这倒是可以的、应该的
       那么列宁滴“新经济政策”退却,和毛泽东“大跃进”失败之后的退却怎么能类比?
       列宁滴“新经济政策”是国家经济战略,而“大跃进”之类只是与“新经济政策”相对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战略”中的具体战术措施之一,毛泽东再退却也退不到“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上去!只会调整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战略中具体战术措施的方法、力度、时间过程等等。这种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事物之间的现象类比,将会引起思维逻辑的混乱不堪、对历史事实的混淆黑白
       所以研究历史,最好使的方法,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情况作逻辑三段论分析就够了,复杂情况要加辩证逻辑分析)”。这是历史唯物主义认识事物的主要方法,也是理论结合实际的第一认识论方法。所有对于新事物的认识,一开始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随着详细分析、分解而对新事物的深入了解,你才能对事物有推理、判断、结论的思考过程。那种“下车伊始”,便哇啦哇啦胡乱类比、下各种结论的人,没有不跌交的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5 20:55
       【不过,今天再思考和检讨毛泽东于50年代中期的一些思想和实践,例如其中受到最多批评的“左倾”错误,由于时过境迁,今非昔比,我们是不是应该采取更历史化的态度?在50年代中期那一阶段,毛泽东没有坚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五种经济成分(所有制)并存以发展经济的途径,而是想通过“人民公社”的实验,越过“迂回”,寻找另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这能不能用“左倾”错误就可以解释清楚?是不是没有把它和中国革命史上其他一些“左倾”错误区别开来?是不是缺少了必要的历史分析?从1924年于广州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那个时代开始,毛泽东就开始了对中国革命的特殊性的不断探索——这些漫长的思考和探索,不可能不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并且影响他对社会主义的理解,特别是对中国社会主义走什么道路的理解。如果仔细研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冒进,及其实践中所表达的理论思考和种种复杂思虑,我们就不能不联系他从60年代开始,总是更多强调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阶级斗争,一再思考如何才能避免资本主义从内部瓦解和颠覆社会主义的可能性——这些是不是和毛泽东总是强调中国革命发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有关?和强调“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有关?还有,和50年代开始的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上出现分歧,并在60年代开始进行中苏之间的公开论战有关?当然有关。正是这一切历史和现实的因素汇合在一起,形成“三面红旗”“大跃进”出现的历史环境。】
       闻所欲闻:
       我仔细看了李陀先生的这段论述,——李陀还是没有抓住列宁滴“新经济政策(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两条路线或叫两条道路的重大区别说事。在中国建国初,可以叫“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可以衔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区别。
       “从1924年于广州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那个时代开始,毛泽东就开始了对中国革命的特殊性的不断探索”,他并没有探索出如同唐太宗和魏征对话那种理性认识出来:——战争年代要上马打天下(毛泽东的拿手好戏),和平建设年代要下马治天下(毛泽东的不拿手好戏)。无论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阶级斗争、中苏两党分歧、中苏之间的公开论战、文革……皆是骑马治天下



作者: 论金    时间: 2024-8-15 21:45
今天才看完原作者的大作,其实作者未能回答标题所提出的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
作者只是根据苏中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呈现的几种特点:1.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实验性;2.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复杂性;3.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迂回特点。
那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中国实践出来的现今的样子吗?我想,这肯定不是毛泽东的理想。
新民主主义五种经济结构是被定义为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型经济模式,事实上也是如此,很快就进入公社化大跃进阶段。当然那个实验失败了。
要理解毛泽东为什么要搞公社化和文革,都是和他的理想主义有关的——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官僚,没有贫富悬殊的理想社会。今天改革迂回的模样,肯定不是毛泽东想要的社会类型。今天的社会类型,其实违背了他的革命理想——早知这样。还不如让国民党执政了。
这不是毛泽东的理想,但不能说的这个社会结果是错误的。因为现在的社会结果是现实主义的结果。黑猫白猫的结果。
但社会主义的初心还在,社会主义的理想还在,所以才会有八纵八横,才会有贵州桥,才会有北电东调,南水北调,每个乡镇农村通电通路通水。
社会主义社会的理想符合中国人作为一个大家庭的民族本性。现实主义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
中国的国运就在其中。
作者: 论金    时间: 2024-8-15 21:53
中国人写这类分析社会的文章,停留在闲谈的层面上,虽然能讲出一些历史事实,也能谈几分道理,但事实上缺乏第一:哲学上的构建;第二:缺乏数据的建模。
我们要提供命题判断,必须找一个真理性的理论依据,没有这个依据,凭什么说这个那个是对的是错的?所以,这个理论的依据需要构建,这是哲学上的构建的,当然,这是社会学的哲学,或者政治学的哲学。这篇文章里,你看不出这种构建的思考。第二:现代社会的社会学问,或者经济学,都和数量分析有关系,而我们的学者却基本上连搜集这样的数据的劳动都没有。没有数据,就没有全面看待问题的可能性,没有数据的建模,就没有预测变动的可能性。
真正的学者,需要在哲学和数学上去努力研究。全是文字表述,谈的问题,基本上都是片面的。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6 00:38
论金 发表于 2024-8-15 21:53
中国人写这类分析社会的文章,停留在闲谈的层面上,虽然能讲出一些历史事实,也能谈几分道理,但事实上缺乏 ...

和你探讨这个问题如下:

【今天才看完原作者的大作,其实作者未能回答标题所提出的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
       作者只是根据苏中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呈现的几种特点:1.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实验性;2.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复杂性;3.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迂回特点。】
       是这样的,作者李陀只是一个文学作家,如果不有深入的哲学、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学习和个人多年基层实践的经历,很难对社会做出准确的认识和判断。
       但是,李陀的“社会实验”的观点有创造性,尽管他并没有把这个观点有条理滴论述和证明。

【那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中国实践出来的现今的样子吗?我想,这肯定不是毛泽东的理想。】
       研究历史,不能首先把种种大人物的思想放在首位,而是要以正确的科学方法研究历史的发展过程、历史事件的具体情况。
       包括马克思等人的经典理论,必需结合当代实际、当代人的实践成果看他们的理论效用。比如马克思、毛泽东的许多论断,由于没有现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经历和总结,需要我们与时俱进进行创造。同时,他们对于适合他们时代的言论、道理,不能都拿来作为我们时代的实用措施。具体哪些符合哪些不符合,这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新民主主义五种经济结构是被定义为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型经济模式,事实上也是如此,很快就进入公社化大跃进阶段。当然那个实验失败了。】
       新民主主义五种经济结构可以转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如果你看刘少奇在五十年代的许多正式非正式的讲话,就会看到刘少奇是支持解放以后继续搞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的,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毛泽东模仿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刘少奇被迫转向。印象特别深的是,文革打倒刘少奇的罪状之一是刘少奇早年公开说过资本家剥削有功、剥削越多,功劳越大。

【要理解毛泽东为什么要搞公社化和文革,都是和他的理想主义有关的——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官僚,没有贫富悬殊的理想社会。】
       共产党人都是这样想的,你不能说刘少奇、邓小平和那些被文革打倒的彭德怀之类老帅、老革命都不是这样想滴。欲速则不达,共产主义是目标,不是手段,用什么手段达到共产主义目标?这就看各人的理解、各人的本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把不断的实践结果作为检验真理(到达共产主义)的标准而不是思想。这样一看,显然毛泽东滴“以阶级斗争为纲”、“斗私批修”路线走不通,因为芸芸众生的私有观念不是能够在一个早上就能清除滴(按照本人的研究,根本就无法清除,并且还要利用。别指望改造具有私有观念的芸芸众生进入共产主义生活和工作,共产主义世界与我们隔离)。毛泽东指望改造具有私有观念的芸芸众生进入共产主义,这是海市蜃楼之想。

【今天改革迂回的模样,肯定不是毛泽东想要的社会类型。今天的社会类型,其实违背了他的革命理想】
       不是毛泽东想要的社会类型就对了,是就完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年代初期年代你经历没有?正是走资本主义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时刻。北京天安门广场的示威人群,N年内被镇压好几回。一个出差人员站在坦克前面拦阻的视频被全世界媒体反复播发。最后被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邓小平在幕后指挥军人、警察平息下去,否则那些包括台湾侯德健在内的学生支持赵紫阳等人出山,中国和苏联一样,成为多党制,共产党下台的日子就不远了。

【——早知这样。还不如让国民党执政了。】
      对当今中国共产党的研究太少,把当代政府所犯错误缺点一股脑推给共产党领导人。曾经有黄赌毒黑社会泛滥,打黄扫黑禁毒已经压制了这种(个别还有属正常,不影响大局观,包括个别少数人成天发牢骚)。有不犯错误的大人物吗?没有,除非上帝。

【这不是毛泽东的理想,但不能说的这个社会结果是错误的。因为现在的社会结果是现实主义的结果。黑猫白猫的结果。】
       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第一要务。完成这个实际理想(达到、超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是能够到达共产主义目标的基本方法,除此无他。
       毛泽东的理想和手段脱节:我下放生产队到1979年还一天劳动工分值0.27元,够买四两猪肉,十年未涨一分钱!脱节,太脱节。你看到的是大寨多么红火,我看到的是二毛七一天。

【中国人写这类分析社会的文章,停留在闲谈的层面上,虽然能讲出一些历史事实,也能谈几分道理,但事实上缺乏第一:哲学上的构建;第二:缺乏数据的建模。】
       把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马克思和毛泽东都这么说。
       社会主义哲学构建和数据建模在哪里有,有人会搞?他如果连社会主义是什么都搞不清楚,能搞出哲学构建和数据建模?

【我们要提供命题判断,必须找一个真理性的理论依据,没有这个依据,凭什么说这个那个是对的是错的?】
         实践多次——社会实验。从多次的实验、实践,向真理靠近。否则我们就得请求黑格尔告诉我们客观真理躲在哪里。

【所以,这个理论的依据需要构建,这是哲学上的构建的,当然,这是社会学的哲学,或者政治学的哲学。这篇文章里,你看不出这种构建的思考。】
         不要指望一个文人搞出什么哲学构建。也不是非要哲学构件才能搭建社会主义社会,——摸石头过河也行啊,摸着建着、摸着建着不就搭好帐篷了?你不能总带着笔记本上山打猎,遇到个兔子,翻翻笔记本看用什么工具打,用弓弩还是用猎枪呢?计算一下距离……兔子早没影了。

【第二:现代社会的社会学问,或者经济学,都和数量分析有关系,而我们的学者却基本上连搜集这样的数据的劳动都没有。没有数据,就没有全面看待问题的可能性,没有数据的建模,就没有预测变动的可能性。
真正的学者,需要在哲学和数学上去努力研究。全是文字表述,谈的问题,基本上都是片面的。】
       把问题性质、事物性质先搞清楚时,不需要在数学上去努力研究。需要知道量的多少、变化时,再祭起数学模型。在研究事物基本性质时,懂得1+1=几,而不是领导你要几?就够了。毛泽东想要几,和1+1=几是两回事。




作者: 论金    时间: 2024-8-16 08:05
闻所欲闻 发表于 2024-8-16 00:38
和你探讨这个问题如下:

【今天才看完原作者的大作,其实作者未能回答标题所提出的问题:什么是社会主 ...

你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到这个阶段,应该在理论上支棱起来了,开辟混合经济体制,在理论上说明社会体量和经济体制的关系,说明激励和贪腐的关系,说明时代性,说明社会发展的法治和特权关系。
这都依赖于根据实践构建起可以指导未来的原理性理论,以进一步开辟道路。
作者: 论金    时间: 2024-8-16 08:07
整个西方社会学,从柏拉图的六种政治制度的论证开始,西方学者一直走理论构建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也是如此而来,但中国的学者,到现在也学不会西方论证的思维和模式。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6 09:05
论金 发表于 2024-8-16 08:05
你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到这个阶段,应该在理论上支棱起来了,开辟混合经济体制,在理论上说明社会体量 ...

【你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到这个阶段,应该在理论上支棱起来了,开辟混合经济体制,在理论上说明社会体量和经济体制的关系,说明激励和贪腐的关系,说明时代性,说明社会发展的法治和特权关系。】
       是的,共产党应该对改革开放、特色社会主义有一个让人信服的理论上的总结。不过到现在还没有。
       有的更多只是“社会主义公有派”和“资本主义改良派”吵得不可开交。他们都拿现在的社会主义不当回事,一个向“左”拽,一个向右拉。向“左”拽滴说现在太右。向右拉滴说现在还是太左。

【这都依赖于根据实践构建起可以指导未来的原理性理论,以进一步开辟道路。】
      正儿八经的说,改革开放、特色社会主义变化太快,难以总结出什么几十年不变的高级理论形态。比如邓小平改革开放时说的许多话,现在已经过时,他自己前面说的话跟后面说的话都不同。十八大和二十大的方针政策又有许多不同。
      实际上、实践上也是一样,社会状况在迅速变化,政策、制度在不断调整变化……

【整个西方社会学,从柏拉图的六种政治制度的论证开始,西方学者一直走理论构建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也是如此而来,但中国的学者,到现在也学不会西方论证的思维和模式。】
       是不是中国人的传统理性特色,分析问题的方式不够厉害?像本论坛一句话两句话就是一篇文章,没有翔实的事实依据(非个别的普遍意义的事实调查),没有分析过程,没有推理过程,只有结论,怎么能总结出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闲聊能聊出什么理论,只有牢骚。

       但是现在唯一不变的是只有共产党一党执政,不允许资产阶级政党在中国上台执政(我还想过加入大陆的民进党,那个民进党江苏省委的老同学不接活,也不告诉我她能进我不能进的原因),这是保证社会主义不变颜色的基本政治政策。





作者: 论金    时间: 2024-8-16 10:41
闻所欲闻 发表于 2024-8-16 09:05
【你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到这个阶段,应该在理论上支棱起来了,开辟混合经济体制,在理论上说明社会体 ...

现在阶段严格来说,只能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真正的理想中的社会主义,甚至可以说,仍然处在【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个阶段,还没有进入我党的理想中的社会主义。
出于理想而革命的社会主义,诸多要素,和现在社会的要素,完全是冲突的,例如权贵,贪污腐败,例如贫富悬殊,例如资产阶级自由化。等等社会现实,都摆在眼前。我们基本上熟视无睹,视而不见,用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搪塞过去。
不忘初心提得很好,不要忘记革命的初衷,这个圈还要兜回去。
作者: 论金    时间: 2024-8-16 10:44
一党专政是从历史走势中提出来的实践经验,而不是理论性的。社会主义是否需要一党专政?这是一个未经理论检验的命题。【这是回你上贴最后一段话的】
作者: 论金    时间: 2024-8-16 10:50
哈耶克的《通向奴役之路》论证私有制和公有制的关系。在理论上否定了公有制。
相反,马克思主义是从私有制的发展讨论了公有制的结论,但马克思确实没解决特权问题,谁代表了公有制的问题,人性贪婪的问题,人性自由的问题,马克思没解决贪污腐败的法治问题。
所以,社会主义社会在历史的长河中,仍然没真正的找到落脚点。
第一:在理论上没有全面的构建。
第二:在实践的结果上,没有体现社会主义的全面性特征,而只有一党专政,共同富裕的追求,却没有现实上的可见度。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6 12:14
论金 发表于 2024-8-16 10:50
哈耶克的《通向奴役之路》论证私有制和公有制的关系。在理论上否定了公有制。
相反,马克思主义是从私有制 ...

【现在阶段严格来说,只能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真正的理想中的社会主义,甚至可以说,仍然处在“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个阶段,还没有进入我党的理想中的社会主义。】
       你在说这段话的时候,有没有把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考虑进去?如果已经考虑进去了,你是指责列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错误的还是临时的?显然,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不是临时滴,斯大林在没有看到新经济政策有什么弊病时,就把它咔嚓掉了,说是酱紫搞下去,二十年也停不下来。
      与其说是“我党的理想中的社会主义”,不如说是“毛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在走滴一路上,不知有多少反对者冒出来,都被毛以个人崇拜的手段压下去,而不是以说理的、法律的手段赢得胜利。
      所以你看过去的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看多了?那里面都是批判反对“理想中的社会主义”的人。没有宣传“理想中的社会主义”的缺点错误的文章。

【出于理想而革命的社会主义,诸多要素,和现在社会的要素,完全是冲突的,例如权贵,贪污腐败,例如贫富悬殊,例如资产阶级自由化。等等社会现实,都摆在眼前。我们基本上熟视无睹,视而不见,用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搪塞过去。】
       “欲要打鬼,借助钟馗”。钟馗身边全是鬼,打不尽的鬼。你指着钟馗说:这边有鬼,那边还有鬼,鬼都钻到你裤裆里了……
       不平等社会就是鬼的世界,鬼是鬼,钟馗是钟馗。鬼蹲到钟馗裤裆里,钟馗也不会变成鬼,然后熟视无睹,视而不见,用一个“钟馗打鬼”主义搪塞过去。
       我自己想想,我做主席能不能把国家搞滴一点缺点错误也没有?不能。我们既不能对主席要求滴像芸芸众生,也不能对主席要求滴像上帝如来。
      我们中间有曹刿吗?曹刿说过“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以后,他自己挺身而出,指挥国王、将军打胜仗。我承认我指挥主席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差得远,不够曹刿的资格,所以我也不发牢骚。等我哪一天钻研学习具备了曹刿的资格,我也说一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之后上北京中南海递上万言书……

【不忘初心提得很好,不要忘记革命的初衷,这个圈还要兜回去。】
      这就是钟馗表白要把打鬼事业持续下去,而不是躺在功劳簿上数自己已经打死多少鬼。
       我们也不要忘记钟馗已经帮我们打死多少鬼。

【一党专政是从历史走势中提出来的实践经验,而不是理论性的。社会主义是否需要一党专政?这是一个未经理论检验的命题。这是回你上贴最后一段话的】
       我还没有来得及研究这个重要问题!我有三个、五个脑袋都有事情做,都不会闲着。一个脑袋发现任务,分派任务给另外四个脑袋去完成任务。酱紫我能获得十个八个博士头衔——哲学的、经济学的、政治学的、军事学的、历史学的……完了还多,再搞几个自然科学的博士当当。

【哈耶克的《走向奴役之路》论证私有制和公有制的关系。在理论上否定了公有制。】
       老哈我没有研究,但是一听这种结论,我想他一定漏洞百出,批评他不会有困难。

【相反,马克思主义是从私有制的发展讨论了公有制的结论,但马克思确实没解决特权问题,谁代表了公有制的问题,人性贪婪的问题,人性自由的问题,马克思没解决贪污腐败的法治问题。
所以,社会主义社会在历史的长河中,仍然没真正的找到落脚点。】
      你说的这些,我也想过。特别是人性论问题,是不平等社会一切弊病的根源。这个问题我在励心文史网和两三位会员进行了大量广泛深入的讨论(励心文史网需要登记会员才能看到文章内容)。即批评他们的文章,也自己写文章。
       现在我们生存在不平等社会,不平等生活就是我们各自的落脚点,包括社会主义这个不平等社会。公有制不在社会主义这个不平等社会落脚,只在平等社会(共产主义)中落脚。你要把公有制落脚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就是把公有制搞臭而已。

【第一:在理论上没有全面的构建。
第二:在实践的结果上,没有体现社会主义的全面性特征,而只有一党专政,共同富裕的追求,却没有现实上的可见度。】
       这种动荡不已的时代,谁都很难构建出一个几十年不变的理论体系,除非它与当代历史时代内容不相干。
       什么叫“没有现实上的可见度”?我就看见工人的一块一生活、农民的二毛七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难道你的生活是一年不如一年?
      一党(共-产-党)专政比多党(资产阶级政党)专政差么?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4-8-16 12:20
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思想,我认真学习过,倒是可以和楼主讨论一下。就是楼主的文字太多太密,看着费神,引用和辩驳放一层楼,文字太多了,看得累。就不想发言。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6 12:24
浅浅珍珠蓝 发表于 2024-8-16 12:20
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思想,我认真学习过,倒是可以和楼主讨论一下。就是楼主的文字太多太密,看着费神,引用 ...

行啊,下回就一段回复放一层楼。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4-8-16 12:34
宪法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部分并没修改: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但是,实行市场经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因为人的能力和境遇不一样。有差别,允许差别,两级分化就是必然结果。


这一点,在实行这个基本经济制度之前,政策的制定者就预见到了。他们说服自己的是:先富带后富。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4-8-16 12:40
本帖最后由 浅浅珍珠蓝 于 2024-8-16 13:11 编辑

两极分化过于严重。

社会矛盾按邓、习的理论,邓说是:生产力落后,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
现在习说是: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但是经济下行以后,社会矛盾发生转变。现在没有工作的人,不是想要美好生活,而是满足生存需要。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4-8-16 12:45
怎么去先富带后富,最终共同富,很考验执政水平。因为人皆有私心。
怎么让那些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带动国家?不管是主动带还是被动带。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4-8-16 12:46
本帖最后由 浅浅珍珠蓝 于 2024-8-16 12:48 编辑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做一个彻头彻尾的资本家,估计前途是有限的。因为国家需要的是什么,一目了然。
马云的地位,和任正非的地位,个人认为不一样。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6 12:52
浅浅珍珠蓝 发表于 2024-8-16 12:34
宪法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部分并没修改: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宪法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部分并没修改: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宪法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修改,这个不必拿它作为一个长期依据。只是在没有修改时,把它当个短期依据。毛泽东经常把宪法当球踢。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4-8-16 12:54
闻所欲闻 发表于 2024-8-16 12:52
【宪法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部分并没修改: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

别复制啊,字太多了,压力大。你在点回复的时候,就已经引用了。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4-8-16 12:56
宪法很难修改。现在还是1982年宪法。
上次修改了国家主席任职届数限制,引起网上的那个讨论。。。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4-8-16 12:58
实际上,很多人误解了国家主席任职届数修改。。还是要五年一选,只不过以前一个人最多任两届,现在去掉届数限制,还是要经过人大选。没选上一样不能无限期任下去。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6 12:59
浅浅珍珠蓝 发表于 2024-8-16 12:34
宪法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部分并没修改: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但是,实行市场经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因为人的能力和境遇不一样。有差别,允许差别,两级分化就是必然结果。】
      问题不在于“两极分化”的过程,而在于“两极分化”的结果。
      此特色社会主义的“两极分化”,非彼旧社会的“两极分化”。此“两极分化”说小给社会带来税收、就业,说大给中国变成世界制造大国强国、和国际资本拼博、使中国企业比外国企业更高、更快、更强。
      利大于弊啊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6 13:01
浅浅珍珠蓝 发表于 2024-8-16 12:54
别复制啊,字太多了,压力大。你在点回复的时候,就已经引用了。

那样没有针对性,人家不知道你是针对什么问题而说滴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4-8-16 13:03
闻所欲闻 发表于 2024-8-16 12:59
【但是,实行市场经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因为人的能力和境遇不一样。有差别,允许差 ...

社会主义的本质,不要两极分化。恰恰相反,是要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先富只是一个策略,现在这个策略造成的后果出现了。就看如何解决两极分化,先富带后富了。解决不了的话,就偏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4-8-16 13:05
闻所欲闻 发表于 2024-8-16 13:01
那样没有针对性,人家不知道你是针对什么问题而说滴。

不是吧,看得到问题啊。。
你的帖子讨论国家的政策,蛮多人应该有兴趣,但你的字太多,许多是重复,要看下去很有压力的。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4-8-16 13:07
本帖最后由 浅浅珍珠蓝 于 2024-8-16 13:12 编辑

你的帖子本来在人们的兴趣点上,但有两个问题得解决:

一,复制太多,重复看这种东西,看的人找不到重点。

二,取消插科打诨的口水话,怼理论或怼现实。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6 13:10
浅浅珍珠蓝 发表于 2024-8-16 12:34
宪法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部分并没修改: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这一点,在实行这个基本经济制度之前,政策的制定者就预见到了。他们说服自己的是:先富带后富。】
       不止能说服自己,已经说服了N多工人、农民,特别是农民。你看过许多先富带后富的电影电视剧吗?比如温州系列《温州一家人》、《温州两家人》、《温州三家人》、……
       看农业频道,先富带后富滴N多。脱贫致富的国家政策、青山绿水的国家政策,这都是先富带后富。我们不能仅看没有发财滴人给路人发钱,就否认先富带后富的国策。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6 13:12
浅浅珍珠蓝 发表于 2024-8-16 12:56
宪法很难修改。现在还是1982年宪法。
上次修改了国家主席任职届数限制,引起网上的那个讨论。。。

所以不必拿宪法当个宝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4-8-16 13:14
闻所欲闻 发表于 2024-8-16 13:10
【这一点,在实行这个基本经济制度之前,政策的制定者就预见到了。他们说服自己的是:先富带后富。】
   ...

你这怼到一边去了呀。。
我没说先富带后富不好。说的是,要实现有难度,考验执政水平。因为人有私心。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4-8-16 13:16
闻所欲闻 发表于 2024-8-16 13:12
所以不必拿宪法当个宝

不是吧,宪法不是宝,是所有政策和其他法律规章制度的来源。
不重视它,所有的章程都会乱。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bdlxbbs.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