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零基础学诗歌(四)平仄 [打印本页]

作者: 兰亭流觞    时间: 2024-6-17 15:23
标题: 零基础学诗歌(四)平仄
本帖最后由 兰亭流觞 于 2024-6-18 16:02 编辑

                            零基础学诗歌(四)平仄  
  
  1,四声与平仄
  我在(一)里说过,近体诗(格律诗)与古体诗(古风)的区别就在于是否严格遵守格律。凡是不受近体格律束缚的诗,就是古体诗;凡是严格遵照格律创作的诗,就是近体诗。那么什么是格律呢?按照我们现代人的普遍理解,格是指诗的格式,律就是指诗的音律。无论“格”还是“律”,它存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诗歌朗诵起来更加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以此表达出各种不同的情感,使诗人与读者产生共鸣。而格律诗的音律基础,就是平仄。

  平仄是古代诗人在汉字四声发音基础上,简化整理出来专门用于近体格律诗创作音调的划分。南北朝时期,随着佛学的广为传播,声韵学也随之得到了飞速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韵书和韵律研究者,如周颙的《四声切韵》、沈约的《四声谱》、王斌的《四声论》等等。虽然他们对音律的研究各有侧重,但将汉字的读音划为四声却是共同的认知。

  这一时期汉字的四声为:平、上、去、入。进入唐朝,宫廷诗人开始整理并研究创作格律诗体。宰相许敬宗,发现四声标注对于格律诗创作来说还是过于复杂。于是,在武则天钦定下组织编撰了一部声韵书。这部书针对格律诗,把四声中的平、上、去、入,简化为平、仄两个部分,这就是我们今天平仄的来源。

  平仄的划分,实际上是唐人在四声的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出的一套简便实用的格律。

  “平”是平直,“仄”是曲折。在平声中,平直不变的称之为“阴平”;缓慢上扬的称之为“阳平”。但我们必须知道,阴平、阳平的概念,实际上是北方话入侵中原之后,入声字消失了,才划分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唐宋时期没有阴平、阳平之说,都统称平声。除了平声,其他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里说:“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据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得知,平声可以拖得比较长,仄声往往较短,特别是入声,更是短促(古人吟诗类似现在的唱,它有一个原则,就是平长仄短,韵脚回环。平声字拉长占两个节拍,仄声字缩短占一个节拍)。这样,平仄交替,就构成了诗歌的抑扬顿挫、长短相间的节奏,从而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那么普通话是如何进行平仄划分的呢?现代汉语中字的音调分为一、二、三、四声,它所对应的平仄:一声为阴平,二声为阳平;三声四声都为仄声。这样,所有的汉字都可以根据这四种声调划入平声和仄声。我们拿一首唐诗来感受一下平仄的节奏感: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啄是入声字,归仄声。)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是入声字。)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交替,高低悠扬,这样一首诗读起来,就很有韵律美感。近体格律诗,最核心的精华部分就是平仄音律。

  2,入声与平仄
  上文曾提到,北方话入侵中原(元代)后,有了阴平、阳平之说;与此同时,入声字消失了。那么入声字去哪里了呢?现在汉语普通话中,入声字已经并入了一、二、三、四声中去了。这里有个说法,叫做“入派三声”。也就是说,入声分派到了平(阴平、阳平统称平声)、上、去三声里去了。

  那么,我们现代人创作格律诗,是否还要辨别入声字呢?这就要按照各自的好恶来决定了。如果你参照《平水韵》来写诗,就必然需要辨别入声字;如果你用《中华新韵》来定韵律创作,那就没必要了。因为用新韵写诗,你只要按照普通话的语音去押韵、讲究平仄就可以了。

  虽然我们用新韵来创作诗歌,不必考虑入声字的问题,但作为一个古诗词爱好者,最好还是对与之有关的知识有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我们在阅读、赏析古诗词的时候不至于迷茫。比如,我们上面提到的白居易七律《钱塘湖春行》,颔联中的“啄”、尾联中的“白”,在古代都是入声字,归仄声。但按现代拼音声调都是读二声,归阳平。如果不了解古音律而按照现代人的认知赏析这首诗,我们就会误认为“啄春泥” 的韵律是”平平平”;“白沙堤” 也是“平平平”。这种形式的格律安排被称之为“三平尾”。三平尾是比“三仄尾”还要严重的诗病,是诗家之大忌。

  入声字在格律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所以我们必须认真辨识,自己辨识不了的可以查入声字表。为了加深了解,我们再来看一首诗: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在这首诗中,一、白、月、不、达,都是入声字。按照诗律,后三联出句的句末都必须用仄声字,对句的句末都必须用平声字。第二联中如果不知道“白”是入声字,我们就会误认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两句句尾都用了平声字,不合格律。第四联的“达”字也是如此。

  事实上,假设认定“白”、“达”是平声字,而用到出句句尾就叫做“踩脚”(应该用仄声字的关键地方用了平声字)。一旦出现“踩脚”句子,这首诗就不能称作格律诗了。可见,不了解古代的入声字,对于我们学习、欣赏古代诗词还是影响很大的。

(参考资料:《诗词格律》、《诗词写作入门》等)


作者: 兰亭流觞    时间: 2024-6-17 15:33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作者: 怀璧其醉    时间: 2024-6-17 16:19
讲得很详细,我以前不知道入声字时,也不理解有些古诗中为什么不合律。
作者: 怀璧其醉    时间: 2024-6-17 16:21
但是,入声字也不少,记是记不住了,不知道的时候得去查表。
作者: 兰亭流觞    时间: 2024-6-17 16:26
怀璧其醉 发表于 2024-6-17 16:19
讲得很详细,我以前不知道入声字时,也不理解有些古诗中为什么不合律。

是的,古今某些字的声调不同,甚至是读音也不同。

比方说,在《平水韵》里东与冬不同韵、鱼与虞不同韵,我们现代人就很不理解。但它们在古代的读音上肯定有差别。

作者: 兰亭流觞    时间: 2024-6-17 16:28
怀璧其醉 发表于 2024-6-17 16:21
但是,入声字也不少,记是记不住了,不知道的时候得去查表。

是的,我们现在都用新韵写诗填词了,基本不用去管它了。除非是欣赏古人的诗词。

作者: 山人    时间: 2024-6-17 17:27
一边向兰亭学习,一边欣赏!

作者: 山人    时间: 2024-6-17 17:27
一边向兰亭学习,一边欣赏!

作者: 花间可可    时间: 2024-6-17 21:02
本帖最后由 花间可可 于 2024-6-17 21:04 编辑

谢谢流觞老师分享授课,第一次了解律诗韵律的历史,很是受用。不过今天的课程比较简单,学过拼音的同学都应该好理解,流觞老师不妨出些作业给初学的同学们
作者: 兰亭流觞    时间: 2024-6-17 21:24
花间可可 发表于 2024-6-17 21:02
谢谢流觞老师分享授课,第一次了解律诗韵律的历史,很是受用。不过今天的课程比较简单,学过拼音的同学都应 ...

目前还不到火候,一是有些问题我自己还没弄明白,二是格律诗的很多规则还没讲。比如替、对、粘、拗救等等规则。等我慢慢学完了、吃透了咱们一块写。不然会贻笑大方的

我现在写的等于是学习笔记。

作者: 兰亭流觞    时间: 2024-6-17 21:33
山人 发表于 2024-6-17 17:27
一边向兰亭学习,一边欣赏!

谢谢老兄鼓励

作者: 花间可可    时间: 2024-6-17 22:41
兰亭流觞 发表于 2024-6-17 21:24
目前还不到火候,一是有些问题我自己还没弄明白,二是格律诗的很多规则还没讲。比如替、对、粘、拗救等等 ...

嗯嗯,等着你的教材,写完了通知我下我搞个链接

作者: 山人    时间: 2024-6-18 07:06
兰亭流觞 发表于 2024-6-17 21:33
谢谢老兄鼓励

兰亭是好童靴,始于颜值,敬与才华!

作者: -倾城-    时间: 2024-6-25 16:55
兰亭流觞 发表于 2024-6-17 16:28
是的,我们现在都用新韵写诗填词了,基本不用去管它了。除非是欣赏古人的诗词。

认真看了下
现在的新韵,就是一二声是平,三四声是仄,对吧?

作者: 兰亭流觞    时间: 2024-6-25 17:14
-倾城- 发表于 2024-6-25 16:55
认真看了下
现在的新韵,就是一二声是平,三四声是仄,对吧?

是的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bdlxbbs.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