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双调·折桂令·芦沟晓月 [打印本页]

作者: 风吹锦衣印梨花    时间: 2024-3-9 06:14
标题: 双调·折桂令·芦沟晓月
迎朝霞打马京北,晴空万里,林烟缕细。玉桥卧波,上载车龙,人物熙熙。恰似蛟龙腾空起,拴住垂虹降祥云。远寺磬声,上河图成,神仙下凡。
作者: 风吹锦衣印梨花    时间: 2024-3-9 06:15
原文。双调·折桂令·芦沟晓月

鲜于必仁〔元代〕

出都门鞭影摇红,山色空濛,林景玲珑。桥俯危波,车通远塞,栏倚长空。起宿霭千寻卧龙,掣流云万丈垂虹。路杳疏钟,似蚁行人,如步蟾宫。
作者: 风吹锦衣印梨花    时间: 2024-3-9 06:15
译文
骑马走出都门,马鞭在朝霞中挥动。山色朦朦胧胧,林中的景色逐渐明朗起来。卢沟桥横卧在浪波之上,来往的车马一直通向遥远的关塞。栏杆高耸,直插长空,远远望去,卢沟桥就像是千寻卧龙从昨夜的云雾里飞腾而起,又像是拉住流云垂向大地的万丈彩虹。大路迢迢,稀疏的钟声隐约可闻。行人渺小如同蚂蚁,都在月宫里徜徉。

注释
折桂令:双调常用曲牌。又名蟾宫曲。
卢沟晓月:元代燕山(今北京地区)八景之一。
卢沟:即卢沟桥,亦称芦沟桥,在今北京市西南永定河上,为金大定(1161—1189年)时所建。
都门:都城大门。
鞭影摇红:马鞭在朝霞中挥动。
玲珑:娇小灵活,指物体精巧细致,也指人灵巧敏捷。
危:高。
宿霭(sù ǎi):久聚的雾霭。
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为八尺。
掣(chè):拉、拽。
杳(yǎo):远得看不见踪影。
蟾宫:月宫,俗传月中有蟾蜍,故称蟾宫。
作者: 风吹锦衣印梨花    时间: 2024-3-9 06:15
创作背景
这首曲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有传说在农历每月初一的时候,凡大福大贵之人可以在卢沟桥上看到一轮满月,是以得名“卢沟晓月”。后来清乾隆帝将其列入了“燕京八景”之一。历来于此处留下诗篇的文人不在少数,此作亦是其中之一。
作者: 风吹锦衣印梨花    时间: 2024-3-9 06:16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元代卢沟桥晓月很有特色的散曲。此曲描写卢沟晓月的优美景色。作者以动写静,使画面充满动感,意境十分开阔,气势也比较宏大,全方位地展示了卢沟桥畔的景物特点,结句似真似幻,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美景的赞美之情。全曲意境深远,气势磅礴。

  当时,卢沟桥是出入京都的大门,每当夜幕还未完全退去,桥上便已经车水马龙,人流如织,远处山色依稀,树影玲珑。此曲的首句便展现了这一情景。

  “桥俯危波,车通远塞,栏倚长空”,这三句运用排比句式:“俯危波”言其险,“通远塞”喻其阔,“倚长空”显其高,寥寥数语,勾勒出卢沟桥的高大、雄伟、壮观,层次分明,且极为准确、生动。“起宿霭千寻卧龙,掣流云万丈垂虹”,这两句运用比喻、对偶和夸张的写法写卢沟桥,形象地描绘了卢沟桥恢弘的气势和寥廓的境界,极为形象、传神。

  结尾三句,照应开头的晓行,诗人运用比喻的写法,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卢沟桥与晓月、天上与人间融为一体,创造出一个恬淡愉悦深遂高远的境界。诗中的“疏钟”、“行人”把画面点染得鲜活生动。最后一句“如步蟾宫”切合题中之“晓月”,如同带进了一个神话般的世界一般。
作者: 风吹锦衣印梨花    时间: 2024-3-9 06:16
鲜于必仁,字去矜,号苦斋,渔阳郡(治所在今天津蓟县)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元英宗至治(一三二一到一三二三)前后。其父太常典簿鲜于枢,“吟诗作字,奇态横生”(见《新元史·文苑·鲜于枢传》),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在世时与海盐杨梓之子国材、少中交游甚密,常“尽以作曲方法授之”。贯云石曾教杨梓及其家僮唱曲于前,受有维吾尔音乐影响的鲜于必仁又教其子国材、少中及家僮于后,所以才有因杨氏而著称于世的“海盐腔”。其散曲中的写景之作,曲文华美,意境开阔;咏怀历史人物的曲作,咏史论世,格调健朗。
作者: 风吹锦衣印梨花    时间: 2024-3-9 06:16
欢迎赏评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bdlxbbs.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