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打印本页]

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时间: 2023-10-20 07:27
标题: 《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本帖最后由 春水秋霜伊人 于 2023-10-20 07:44 编辑

《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文字/秋霜春水

《老子》作为汉语经典是代表性的,是启发性的,是包揽总举让你有纲目有全境大局的。
今次就是自己理解学习《老子》一句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体会。
我是说老子怎么会说,读书治学是加持是天天有所利益,为道为真理为形而上怎么就不是加法是“日损”呢。

1)八十年代一段读书的美丽记忆
《论语》、《荀子》和韩愈、曾文正公都是劝学的。劝学肯定不错。
圣人是从书里走出来的。瞎眼睛光棍只能流布民间。这样看读书,古代书生带书童访贤读书,今天的才子才女留洋读书,就是正面解读。读书求学总是不错的。
恢复高考后整个社会轰然读书。80年代真的是我们中华民族一段美好的读书时光。不说学校风气,大学风气,出版物,文学刊物,天花板级别的读书人做的治学治科研成果都是前瞻和利好未来的。
记得那时讲的信息技术,生物前沿,航空航天,材料技术,宏观微观物理,都被后来的社会发展所证明,所成就,所展示,蔚为壮观。
这是一段美好的记忆,教书读书,文学梦,新潮期刊,回看和仰望经典。我自己亲证不算,60年代70年代的网友一定都可以帮我证明的。那时他们在大中学校生活、读书。

2)“道人”是个贬词
“跨世纪”成为一个大词,时髦词,于是凤凰卫视有个“世纪大讲堂”节目。那个节目可见那时的学者为学的成果了。很壮观。
主持人还创造了一个词叫“知道分子”(有别于“知识分子”)。因为“知识分子”曾经是“臭老九”。把那些更高级的“知识分子”升个级做“知道分子”,好哇。
我后来回看,几个读书人,做不了“知道分子”。大人大事,小人小识。啥时候读书人会做成“知道分子”呢。大道,人道,天道,历史之道,都不是几个读书人说了算的,能知道的。恋栈抱团贪名逐利是人心人性,跟读不读书,跟你左中右,跟你大人小人,跟今人古人中国人美国人日本人……都没有关系。
而且孔子服周公。为什么服膺周公?周公他深谙人性,深知天人之道,才有周初封建。人心人性会错吗,社会秩序会错吗?你这样看那个年代末当时的大起伏、跌宕、变化,就豁然开朗了。
在民间,道人,夹棍上天的道人,都是贬词。所以至于今,“道人”“知道分子”“公知”都做贬词了。读书没有大智慧,近道尚不易。为道,做真理,千千万万莫。

3)《大学》“日新”更多属于年轻人
《大学》三纲八目胜过大多数传统经典,是不错的。我也是建议读书人读《论语》《大学》《诗经》做传统学底子的。用以读书,做人,说话,有个方向路径。
《大学》三纲是“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对于我自己都是稀里糊涂的了。是“老大徒伤悲”。
我最想说的还是《大学》的“生生新新”精神是接通世界打通未来的。过往的佛教传入,基督传入,西学东渐,中国都没有拒绝文明。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当然还是不会拒绝外来文明。像普京做个套娃一摞“普京”那是可耻的事。“日新日日新”才是民族和文明的希望。
当然这句话更多适用于年轻人。

作者: 螃蟹    时间: 2023-10-20 07:50
本帖最后由 螃蟹 于 2023-10-20 07:55 编辑

古人那点知识太浅薄。春秋诸子如果穿越到今天,参加小学升初中考试,一个能考上的都不会有。

这说明什么?

说明:他们那点识见水平,连初中生都不如。

西方的所谓文艺复兴,是重新审视发现异质文明,并从异质文明中吸收营养,不是本土文化反刍。

古人那点东西,不论内循环多少遍,总质量都不会有丝毫增加。常年自噬,搞不好还会得疯牛病……
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时间: 2023-10-20 07:55
螃蟹 发表于 2023-10-20 07:50
古人那点知识太浅薄。春秋诸子如果穿越到今天,参加小学升初中考试,一个能考上的都不会有。

啥意思?

是啊。我就是内省、省自己、蜗居做内卷,且做自信的。
也谢谢批评。

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时间: 2023-10-20 07:59
螃蟹 发表于 2023-10-20 07:50
古人那点知识太浅薄。春秋诸子如果穿越到今天,参加小学升初中考试,一个能考上的都不会有。

这说明什么 ...

我的意思,有些跟你相反。余秋雨、郑强都是大学校长。也确实是传统学不行。不好说至少书没有读好。


作者: 螃蟹    时间: 2023-10-20 08:27
本帖最后由 螃蟹 于 2023-10-20 08:32 编辑
春水秋霜伊人 发表于 2023-10-20 07:59
我的意思,有些跟你相反。余秋雨、郑强都是大学校长。也确实是传统学不行。不好说至少书没有读好。


余秋雨被诟病,是汶川之后的“含泪劝告”,而郑强是“包养风波”。家国情怀VS个体权利,三妻四妾VS一夫一妻,这些不恰恰是传统理念在现代的碰壁?我不觉得他们传统没学好,而是太传统了。
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时间: 2023-10-20 08:31
螃蟹 发表于 2023-10-20 08:27
余秋雨被诟病,是汶川之后的“含泪劝告”,而郑强是“包养风波”。家国情怀vs个体权利,三妻四妾vs一夫 ...

这个就是根本分歧。拖“螃蟹”下水,是个笑话。

作者: 螃蟹    时间: 2023-10-20 09:56
本帖最后由 螃蟹 于 2023-10-20 10:29 编辑

余秋雨那篇“含泪劝告”,当年我第一次看到时,非常震惊,心说:这货算个啥东西,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不,敢这样说话?人家可是死了孩子。觉得他是丧了良心,为了舔当权者脸都不要了。

当时,和他这句“含泪劝告”齐名的,还有王兆山那句千古名句“纵做鬼,也幸福”……

于是,我也加入了轰轰烈烈的“网络暴民大军”,起底的起底,骂街的骂街,直到把这俩货骂得再也不敢冒头。

现在回头看,感觉不太一样……

觉得余当时的发言,或许是真诚的,他或许真心觉得:国就是家,出了事,要团结,家丑不可外扬,以免被外人利用。且恰逢奥运,彰显大国风采关键时刻,要识大体,有大菊观,哪怕死了孩子,也不要给国家添乱。

这就是传统家国一体的所谓“家国情怀”。

与日本福岛9.0大地震后,当地民众立即把东电和正府告上法庭要求国家赔偿截然相反。是完全不同的思想意识。福岛的这个,就是个体权利优先。

家国情怀,强调个体是国家一部分,有国才有家,三过家门而不入,忠孝不能两全时,要“先尽忠,后尽孝”,才是侠之大者。国家优先。

个体权利,强调个体和国家在法律上是平等的,没啥谁大谁小,对于个体,可舍己为国,也可优先考虑自身权益,然后再讲国家利益。是否为国尽忠,也在个体选择范围内。对个体来说:个体先,有家才有国。

前者是古人或者说古代知识分子的主流价值观念,后者就是现在人的权利意识了……
作者: 投入    时间: 2023-10-20 10:24
螃蟹、楼主,对撞得好!----赞!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3-10-20 10:29
本帖最后由 绝对不主流 于 2023-10-20 10:42 编辑

道,本质规律
学,经验知识
求学日益,经验知识越积累越多,求道日损,会逐步发现本质规律其实还是现象经验,研究越深入,脑子里的本质念头会越少,“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最终所有行为都没有了求道的目的,自然而然,则大道至简大道无形,人类最终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没有本质规律只有偶然现象,道只是人类的绝对预设,可道而非常道,语言无法陈述,其存在是一种意义性质,只能陈述道的意义
这是挺牛逼的哲学思想,人类最早的本体论批判
作者: 螃蟹    时间: 2023-10-20 10:41
本帖最后由 螃蟹 于 2023-10-20 11:07 编辑

郑校长的“包养风波”更不用说了,就郑强这种社会地位和名气,如果在古中国,外边包养个女人,还算事么?呵呵。他原配如果贤惠,应该主动出面,把外面这姐妹接到家里堂而皇之的做二房。又不是强抢民女,哪有衙门和平民小人们啥事呀?呵呵。

皇帝应该有多少个老婆,王侯们该有多少个老婆,大臣该有多少个老婆……《礼》中不是规定得清清楚楚么?女人就是物,一种社会资源而已,按社会等级分配,天经地义合理合法。谁能说官员和大学校长包养情妇二奶不符合传统呢?还得选年轻漂亮知书达礼的包嘛……
作者: 投入    时间: 2023-10-20 10:53
皇帝应该多少个老婆,王侯们该多少了老婆,大臣该多少个老婆……《礼》中不是规定得清清楚楚么?
------------------
哈哈哈,赞!
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时间: 2023-10-20 11:08
螃蟹 发表于 2023-10-20 09:56
余秋雨那篇“含泪劝告”,当年我第一次看到时,非常震惊,心说:这货算个啥东西,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不,敢这 ...

看看这个回复。拖“螃蟹”才是必要的。
你拿“小学”吓唬我。我是一笑。这样说话,才你是你我是我。
值得我拖,值得我尊敬。

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时间: 2023-10-20 11:09
投入 发表于 2023-10-20 10:24
螃蟹、楼主,对撞得好!----赞!

也谢谢。

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时间: 2023-10-20 11:10
绝对不主流 发表于 2023-10-20 10:29
道,本质规律
学,经验知识
求学日益,经验知识越积累越多,求道日损,会逐步发现本质规律其实还是现象经验 ...

好样的。不兄,我敬你爱你。
表达也不罗咋。明白简洁。

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时间: 2023-10-20 11:12
投入 发表于 2023-10-20 10:53
皇帝应该多少个老婆,王侯们该多少了老婆,大臣该多少个老婆……《礼》中不是规定得清清楚楚么?
-------- ...

胡说八道……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23-10-20 11:13
坐下来。慢慢读~~~

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时间: 2023-10-20 11:15
螃蟹 发表于 2023-10-20 10:41
郑校长的“包养风波”更不用说了,就郑强这种社会地位和名气,如果在古中国,外边包养个女人,还算事么?呵 ...

我之不屑郑强、司马南、胡锡进,一定不是书、不是学、不是身份,也不只是德不配,才不配、学识不配诸项。显然是质,是精神层面的恶浊。
仁兄一定能理解吧。

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时间: 2023-10-20 11:16
金豆豆 发表于 2023-10-20 11:13
坐下来。慢慢读~~~

谢谢,谢谢光临。

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时间: 2023-10-20 11:22
螃蟹 发表于 2023-10-20 10:41
郑校长的“包养风波”更不用说了,就郑强这种社会地位和名气,如果在古中国,外边包养个女人,还算事么?呵 ...

具体回应你的内容,食色性这一班不是我关注的。因为人性无别。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23-10-20 11:23
“道人”是个贬词
========
这是部分人的认知,其实在我看来是中性词。就像“正能量”被部分人叨叨成贬义一样,事实上,真正在民众心中,它仅仅是个描述词~~~

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时间: 2023-10-20 11:25
金豆豆 发表于 2023-10-20 11:23
“道人”是个贬词
========
这是部分人的认知,其实在我看来是中性词。就像“正能量”被部分人叨叨成贬义 ...

嗯,嗯。聊备一格。

作者: 螃蟹    时间: 2023-10-20 11:39
本帖最后由 螃蟹 于 2023-10-20 11:45 编辑
绝对不主流 发表于 2023-10-20 10:29
道,本质规律
学,经验知识
求学日益,经验知识越积累越多,求道日损,会逐步发现本质规律其实还是现象经验 ...

但古人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是批评为学的。
规律也不是本体论,而是认识论范畴

道:就是周人算卦时用的草棍
理:则是殷人算卦时烧龟甲时裂开的纹理

后来那些含义都是引申出来的……





作者: 螃蟹    时间: 2023-10-20 11:41
本帖最后由 螃蟹 于 2023-10-20 11:57 编辑
春水秋霜伊人 发表于 2023-10-20 11:12
胡说八道……

《周礼》记载:王的后妃“编制”为:一后(嫡妻)、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凡一百二十一人。诸侯一娶九女,且不再娶,可见妾是八个;大夫是一妻二妾;士则是一妻一妾。而庶民,则只许有一妻与之匹配,故而庶民被称为匹夫匹妇。

大学校长,古代就是国子监祭酒吧,也算大夫,一妻二妾,郑强童鞋按传统,明媒正娶还可以再包养一个。当然,私下里,如果有条件,养一个文工团也问题不大,歌姬舞姬么。

作者: 夏望繁星    时间: 2023-10-20 11:41
绝对不主流 发表于 2023-10-20 10:29
道,本质规律
学,经验知识
求学日益,经验知识越积累越多,求道日损,会逐步发现本质规律其实还是现象经验 ...

古人怎么个求道?可否具体说说,怎样去探索本质规律?道家人物一定是科学家吗?

作者: 螃蟹    时间: 2023-10-20 11:58
春水秋霜伊人 发表于 2023-10-20 11:15
我之不屑郑强、司马南、胡锡进,一定不是书、不是学、不是身份,也不只是德不配,才不配、学识不配诸项。 ...

能理解。

作者: 云自在    时间: 2023-10-20 12:02
来顶帖。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3-10-20 12:04
本帖最后由 绝对不主流 于 2023-10-20 12:08 编辑
夏望繁星 发表于 2023-10-20 11:41
古人怎么个求道?可否具体说说,怎样去探索本质规律?道家人物一定是科学家吗?

古人认为“星移斗转乃永恒之道”,星空是永恒不变的,后来发现天上的星星也有可能掉下来,并不那么靠谱算不上永恒,这就是一个道损的例子
从哲学上说,学益道损是黑天鹅事件过程
人们看见一只白天鹅,又看见一只,再看见一只,看了无数只白天鹅,这是求学日益过程,然后得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结论,这是一个超验的全称判断,关于天鹅的根本规律,也就是古人认为的根本的道,道是由经验归纳而来的非现象结论,因为“所有的天鹅”不是可观察的现象(至少那年代不是,他们连新大陆都不知道),但随着观察范围的扩大,人们的经验不停增加,等到在澳洲发现黑天鹅时,还是为学日益,新增了经验,但是“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这个道,损掉了
所以为学日益本身就是为道日损的原因,新的发现推翻了曾经被认为是永恒规律的道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3-10-20 12:04
下午再来学习
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时间: 2023-10-20 12:05
螃蟹 发表于 2023-10-20 11:39
但古人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是批评为学的。
规律也不是本体论,而是认识论范畴

聊备一格,聊备一格。

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时间: 2023-10-20 12:06
螃蟹 发表于 2023-10-20 11:41
《周礼》记载:王的后妃“编制”为:一后(嫡妻)、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凡一百二十一 ...

笑骂小人。理当点赞。

作者: 云自在    时间: 2023-10-20 12:07
“跨世纪”成为一个大词,时髦词,于是凤凰卫视有个“世纪大讲堂”节目。那个节目可见那时的学者为学的成果了。很壮观。
---------------
“世纪大讲堂”我是必看的。现在没了很长时间了。
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时间: 2023-10-20 12:07
云自在 发表于 2023-10-20 12:02
来顶帖。

谢谢。

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时间: 2023-10-20 12:10
夏望繁星 发表于 2023-10-20 11:41
古人怎么个求道?可否具体说说,怎样去探索本质规律?道家人物一定是科学家吗?

古人,是说古之读书人,只有求学,没有求道。
道家有人,道士有人……但得道了没有?我不知道。史载也不多。求学,儒生学礼更多。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23-10-20 12:19
螃蟹 发表于 2023-10-20 07:50
古人那点知识太浅薄。春秋诸子如果穿越到今天,参加小学升初中考试,一个能考上的都不会有。

这说明什么 ...

原来你所谓的文明,就是用现代的认知去抨击老祖宗不如小学生?真是长见识了~~~~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3-10-20 13:03
知音 发表于 2023-10-20 12:04
下午再来学习



《论语》《大学》《诗经》这些我都没读过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3-10-20 13:04

老早就听说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还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时间: 2023-10-20 13:07
金豆豆 发表于 2023-10-20 12:19
原来你所谓的文明,就是用现代的认知去抨击老祖宗不如小学生?真是长见识了~~~~

谢谢。这样穿越了,也不可比。
谢谢支持。天地钟情人,古今钟灵毓秀是一样的。

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时间: 2023-10-20 13:07
知音 发表于 2023-10-20 13:03
《论语》《大学》《诗经》这些我都没读过

谦虚了,谦虚了。谢谢老大支持顶贴。

作者: 螃蟹    时间: 2023-10-20 13:25
本帖最后由 螃蟹 于 2023-10-20 13:45 编辑
金豆豆 发表于 2023-10-20 12:19
原来你所谓的文明,就是用现代的认知去抨击老祖宗不如小学生?真是长见识了~~~~


文明几千年,先秦诸子百家算开端,蒙昧期,文明幼稚园时代。从辈分上看他们是祖宗,但从知识和文化积累上看:现代文明如果算是成年人,先秦远古时代文明则不过是幼稚园的小盆友。

文明靠积累,积淀,而且总是越积越多……

文化知识层面,现代人比古人年长,也更见多识广。
古人知道的,你全知道;古人不知道的,你也知道。

如果我说幼稚园小盆友“博大精深”,大家一定会觉得这实在是太荒谬了,他们明明单纯而无知嘛。但如果换成同样处于蒙昧初期的远古文明——所谓“传统文化”,很多人却会同意这一点。呵呵。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3-10-20 13:44
螃蟹 发表于 2023-10-20 13:25
文明几千年,先秦诸子百家算开端,蒙昧期,文明幼稚园时代。从辈分上他们是祖宗,但从知识和文化积累上 ...



远古的普通人知识和文化积累肯定不如现代人,
但是能流传下来的,应该都不是普通人所著,是天才也说不准。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3-10-20 13:46
螃蟹 发表于 2023-10-20 13:25
文明几千年,先秦诸子百家算开端,蒙昧期,文明幼稚园时代。从辈分上看他们是祖宗,但从知识和文化积累 ...



举例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这样的话小朋友也说不出来呀……

作者: 螃蟹    时间: 2023-10-20 13:51
本帖最后由 螃蟹 于 2023-10-20 13:52 编辑
知音 发表于 2023-10-20 13:44
远古的普通人知识和文化积累肯定不如现代人,
但是能流传下来的,应该都不是普通人所著,是天才也说 ...


个体上有可能,某个聪明而勤奋的古人,在某方面的知识储备或许会超过某懒惰的现代人。但从总体上看,一般性的看,古代知识文化系统一定只是现代知识文化系统的一个子集。
作者: 无蕊    时间: 2023-10-20 14:00
螃蟹 发表于 2023-10-20 13:25
文明几千年,先秦诸子百家算开端,蒙昧期,文明幼稚园时代。从辈分上看他们是祖宗,但从知识和文化积累 ...

睁开眼的那一瞬间是智慧,此后眼睁睁的千年只是知识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23-10-20 14:48
螃蟹 发表于 2023-10-20 13:25
文明几千年,先秦诸子百家算开端,蒙昧期,文明幼稚园时代。从辈分上看他们是祖宗,但从知识和文化积累 ...

没有前人们的积累,甚至是代代积累,就有了而今的智慧吗?你是怎么做到,拿顶楼的云端之势,去全盘否定建筑的奠基的?如此不负责的发言方式,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时间: 2023-10-20 15:25
螃蟹 发表于 2023-10-20 13:25
文明几千年,先秦诸子百家算开端,蒙昧期,文明幼稚园时代。从辈分上看他们是祖宗,但从知识和文化积累 ...

还是不跟你。
尊重你的意见。

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时间: 2023-10-20 15:31
知音 发表于 2023-10-20 13:46
举例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这样的话小朋友也说不出来呀……

就是这样。
文明和现代化是两个词。他用混了些。或者画割不清。历史进程有擦亮,有蒙尘,有创新,有钩沉(即推陈即出新),还有承前启后。都对。孔夫子所谓“集大成”就是存亡继绝。

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时间: 2023-10-20 15:35
无蕊 发表于 2023-10-20 14:00
睁开眼的那一瞬间是智慧,此后眼睁睁的千年只是知识

还是讲先进讲天赋灵秀吧。
这是实打实的。
后天的知识、技能无疑重要,这是后进。
但具体到一个人的教育,是先进后进共同做促“进”的。累积到基因层次,也就进入遗传了。

作者: 无蕊    时间: 2023-10-20 15:47
春水秋霜伊人 发表于 2023-10-20 15:35
还是讲先进讲天赋灵秀吧。
这是实打实的。
后天的知识、技能无疑重要,这是后进。

这是0到1、1到10000的区别,螃蟹以万小一,太可笑了

作者: 螃蟹    时间: 2023-10-20 15:59
本帖最后由 螃蟹 于 2023-10-20 16:00 编辑
金豆豆 发表于 2023-10-20 14:48
没有前人们的积累,甚至是代代积累,就有了而今的智慧吗?你是怎么做到,拿顶楼的云端之势,去全盘否定建 ...


你觉得说成年后比自己童年时代更成熟,更有识见判断,更博大精深,是在否定自己的童年么?
作者: 螃蟹    时间: 2023-10-20 16:04
无蕊 发表于 2023-10-20 15:47
这是0到1、1到10000的区别,螃蟹以万小一,太可笑了

按我的说法,现代包含古代,古代有的,现代都有,你这种反而把古今割裂为不相关的两部分了。
作者: 无蕊    时间: 2023-10-20 16:12
螃蟹 发表于 2023-10-20 16:04
按我的说法,现代包含古代,古代有的,现代都有,你这种反而把古今割裂为不相关的两部分了。

N说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不会觉得他不够聪明吧
什么叫现代包含古代,你比你爸爸牛,你就让你爸爸管你叫爹么

作者: 螃蟹    时间: 2023-10-20 16:22
本帖最后由 螃蟹 于 2023-10-20 16:26 编辑
无蕊 发表于 2023-10-20 16:12
N说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不会觉得他不够聪明吧
什么叫现代包含古代,你比你爸爸牛,你就让你爸爸管 ...


你正好说反了,古人是祖宗,也不妨碍现代比古代牛。现代包含古代,说的就是:古代文明只是现代文明的一个子集。
作者: 无蕊    时间: 2023-10-20 16:25
螃蟹 发表于 2023-10-20 16:22
你正好说反了,古人是祖宗,也不妨碍现代比古代牛。

你前面亲口说古人幼稚的,你牛,你成熟,你当然是他们的爷了

作者: 玉伯    时间: 2023-10-20 16:33
2)“道人”是个贬词

看到这句话,梁文道先生肯定仰头大笑
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时间: 2023-10-20 16:37
玉伯 发表于 2023-10-20 16:33
2)“道人”是个贬词

看到这句话,梁文道先生肯定仰头大笑

不只梁文道,还有世纪大讲堂的主持人常常用“知道分子”这个词。

作者: 螃蟹    时间: 2023-10-20 16:40
无蕊 发表于 2023-10-20 16:25
你前面亲口说古人幼稚的,你牛,你成熟,你当然是他们的爷了

从时间线上看……

文明是越靠后越成熟,因为文明是累积的;
血缘是越靠前辈越大,因为血缘是继承的。
作者: 无蕊    时间: 2023-10-20 16:43
螃蟹 发表于 2023-10-20 16:40
从时间线上看……

文明是越靠后越成熟,因为文明是累积的;

古人修心的条件胜于现代
技术上的进步在个人修养上是一种妨碍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23-10-20 17:01
螃蟹 发表于 2023-10-20 15:59
你觉得说成年后比自己童年时代更成熟,更有识见判断,更博大精深,是在否定自己的童年么?

你之前的逻辑,可并非如此。你是振振有辞,嘲笑,并否定在先。这会儿瞧着,好像确实说不过去了,又企图把之前的谬论圆回去了?

作者: 螃蟹    时间: 2023-10-20 17:15
本帖最后由 螃蟹 于 2023-10-20 17:18 编辑
金豆豆 发表于 2023-10-20 17:01
你之前的逻辑,可并非如此。你是振振有辞,嘲笑,并否定在先。这会儿瞧着,好像确实说不过去了,又企图把 ...


基本认知框架确立即可,语气上进可攻,退可守。
敌进我退,敌退我进……
浅薄,幼稚,原始,简单……也不能算否定。:)
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时间: 2023-10-20 17:22
螃蟹 发表于 2023-10-20 17:15
基本认知框架确立即可,语气上进可攻,退可守。
敌进我退,敌退我进……
浅薄,幼稚,原始,简单…… ...

螃蟹这是狡猾、狡猾的有……变颜色,变逻辑。

作者: 玉伯    时间: 2023-10-20 17:25
春水秋霜伊人 发表于 2023-10-20 16:37
不只梁文道,还有世纪大讲堂的主持人常常用“知道分子”这个词。

原来是王朔的发现啊

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时间: 2023-10-20 17:26
玉伯 发表于 2023-10-20 17:25
原来是王朔的发现啊

这个 我不知道。我是看凤凰台的印象 。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bdlxbbs.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