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一个字:妥。
出自:“花妥莺捎蝶,溪喧獭趁鱼。”——杜甫《重过何氏》五首之一的颈联句。
.
段子的疑惑:
妥:有人解释成“堕”。说黄莺追蝴蝶,花儿落。水獭逐鱼儿,溪水哗。
花儿没有那么娇弱,也从来没有见过鸟儿在花枝上跳踏还能踩落花朵的。把“妥”解释成“堕”,这是以辞害意。
细按诗意,“妥”应当“缓”字之误。“花缓莺捎蝶”,鸟儿跳蝶儿飞,花枝缓悠悠。
缓,轻轻的;喧,急急的。对照想象,很美。
.
无蕊的确认:
“花妥莺捎蝶,溪喧獭趁鱼。”观全诗,这一句是写雨后景,或释妥为堕,未得雨后转晴花草状态之妙。妥者垂也,例如:妥首、妥视
花妥:花含满了雨而垂首
溪喧:雨后水量激增,獭浑水摸鱼
.
本人意见:
就说文解字而言,段子向来角度刁钻,语不惊人死不休,常有令人拍案叫绝,怎么没往此处导引之感。
而无蕊对文字的敏锐性, 也几乎是天生的,其较真程度近乎强迫症,让人不得不正襟危坐,想要洗耳恭听,并顺着他的思路走几步。
然,此次的“妥”字,我却并不赞同他俩的说辞。感觉各有牵强,走偏了意境。
从“野人居”之概括,可见其悠闲、安适。“花妥莺捎蝶,溪喧獭趁鱼",所展示的画面感,是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颈联对仗工整,诗意盎然,情趣横生。给人一种世外栖居之感。和这个系列其他几首应和,试看其二的“东篱”,其五的“归山”,或能领悟作者当时心境。
既然对仗工整,就很容易看出来,“花妥”和"莺捎蝶”,以及“溪喧”“獭趁鱼”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且存在倒装的关系。
段子用一个“跳踏”词来描述“莺捎蝶”,诗情画意真是荡然无存,看得我瞠目结舌,简直跌破眼镜。
而无蕊的雨意攀扯,则是把五首混为一谈。把其一、其二、……标注一下,就一目了然了。其一,跟雨显然全不沾边,何来花沾雨垂首,溪水雨后暴涨之说?实在要提及水涨的可能,那,也顶多是春水涣涣与季节相关。怎样的春雨,足以让溪水暴涨?简直太令人难以想象了!
此外,“喧”字,译为声音、动静的古诗很多 ,譬如,“竹喧归浣女”、“溪喧常似雨” ,我就不太明白段子为嘛要翻译成“急急的”,而无蕊要翻译成“水势暴增”?
.
就我的理解,原句的描摹如下:
莺儿追着蝴蝶翻飞 ,鸟羽、蝶翅轻掠处,又花瓣盈盈飘落。春水涣涣,水獭追逐鱼儿,闹得溪流哗哗作响。
——请务必注意,这诗句有两个动词,“捎”和“趁”,就生物学而言,是生物链的生存竞争,应该翻译为“捕食”。然而,这么一个角度出来,立马大煞风景了不是?故而我们要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去感受心境,不可想当然译文,而破坏了整体诗意和美感。
作者漫步于避世幽静,此情此景该是唯美的,清丽的,澄澈的,又 充满了生活气息的。从这个基础出发,或许就不会走偏了吧?
.
附:杜甫《重过何氏五首》
(其一)
问讯东桥竹,将军有报书。
倒衣还命驾,高枕乃吾庐。
花妥莺捎蝶,溪喧獭趁鱼。
重来休沐地,真作野人居。
(其二)
山雨樽仍在,沙沉榻未移。
犬迎曾宿客,鸦护落巢儿。
云薄翠微寺,天清皇子陂。
向来幽兴极,步屣过东篱。
(其三)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
自今幽兴熟,来往亦无期。
(其四)
颇怪朝参懒,应耽野趣长。
雨抛金锁甲,苔卧绿沉枪。
手自移蒲柳,家才足稻粱。
看君用幽意,白日到羲皇。
(其五)
到此应常宿,相留可判年。
蹉跎暮容色,怅望好林泉。
何日沾微禄,归山买薄田?
斯游恐不遂,把酒意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