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饩羊与刍狗:古人最基本的礼仪 [打印本页]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8-8 07:15
标题: 饩羊与刍狗:古人最基本的礼仪
本帖最后由 徐公孰 于 2023-8-8 10:18 编辑


昨日儿个,我说 刍狗=刍豢,醉笑老师问是不是猜的。

读古人书,识古字,不得不承认有一半分靠猜。即便甲骨文四堂辨识甲骨文,也是始于猜测。然后据古文献予以考证。这跟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有很大的相似,假设与证实,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我说 刍狗=刍豢,也是始于猜想。至于证实么,主要是如下几个点:

1,真羊
2,狗肉不入席
3,刍豢是一个成语
4,牲祭与活殉



详说如下

1,祭品是真羊真猪真牛

《论语》:[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告朔”,是《周礼》法定的政治仪式。秋冬之交,周天子对诸侯颁发公告来年的历书,明年各个月的初一日是哪一天,即“颁告朔”。诸侯记下来仔细收藏于太庙,每个月的朔日,告于国人,谓之“告朔”。

古代人没有手表也没有闹钟,什么时候赶集,什么时候种谷植稻……这是非常重要的国家大事,上至天子,中至诸侯国君,下至老百姓,都得仔仔细细记住哪天是初一,然后掐着手指头计算,一不小心就耽误“农时”,耽误耕地种粮的日子。

孔子时代,“告朔之饩羊”还是真羊,不是草扎的。举国之大礼,怎么可以用草扎的呢?

老子在孔子之前,又是周王朝的史官,掌管天下历书之重事。遇到国家大祭,更不可能用草扎的祭品。所以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句中“刍狗”必不是草扎之物,必是真刍真狗。刍,牛羊马也。豢,猪狗鸡也。

牛羊马也,猪狗鸡也,这在周朝称为“六畜”。祭祀时用几个月大的牛,用什么颜色的羊,《周礼》都是有规定的,《周礼》里从来没有说祭祀要用草扎的祭品。


2,狗肉不入席

如今还有俗语说“狗肉不入席”。古代,还真不见有以“狗”作祭品的,也不大见有以“马”祭祀的。因为马是战争工具,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战马不能当作祭品。

就像现在人养宠物狗,所以坚决反对吃狗肉,古代人也不用狗来祭祀,因为狗离人很近,几乎是家庭一员。古今人心是一样的。

古代人养六畜,牛羊马也,猪狗鸡也。鸡狗鹅鸭离家近,养在家周围;牛羊马离家远,养在村头城郊。屋前屋后种桑麻,树底下养鸡养狗,所以读古诗会读到“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离家近也。

狗与人形影不离,人就不舍得吃狗。虽然并不是人人不吃狗,但是只要一部分人反感吃够,那么狗肉就不能上席。酒席上,只要一两个人不高兴,整个宴席就不欢而散。

同样道理,祭祀之事,重要性比宴席更深远,当然自然也不用狗。所以“刍狗”用来祭祀云云,都不是古人的想法儿。

“仗义每多屠狗辈”,“狡兔死,走狗烹”,古人说起杀狗的事儿都饱含歧视,看不起杀狗的人。故古人不愿以狗献祭。


3,刍豢是一个成语

“刍狗”这个词,在古代很罕见。老子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里用过一次,庄子也用过一次。而《庄子·盜跖》则用“刍豢”:
“口嗛于刍豢醪醴之味。”

比庄子相差两三岁年纪的孟子习惯说“刍豢”:

“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晚上几十岁的荀子也说“刍豢”:

“刍豢不加甘,大钟不加乐”

庄子孟子之前,根本没有任何人任何典籍用过“刍狗”这个词儿,老子是孤例。“刍豢”,倒是常见。如《墨子》:


“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故圣人作,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今则不然,厚作敛于百姓,以为美食刍豢,蒸炙鱼鳖,大国累百器,小国累十器,前方丈,目不能徧视,手不能徧操,口不能徧味……”


再如太史公总结三代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 《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 口欲穷刍豢之味, 身安逸乐,而心夸矜执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

4,

“始作俑者,岂无后乎”,这句话说的是古人已经基本上不用活人殉葬。战国时代还有一些国家活人殉葬,比如魏国这样一些爆发户,就像现在也有一些爆发户烧真钱烧真汽车去上坟一样,但是活人殉葬已经基本上绝迹。

古人祭祀的“牺牲”,不论是“大三牲”还是“小三牲”,都是真的牲口,而不是草扎的。春秋以前是,战国是,汉武帝时也是。用草扎的东西当祭品,应该是东汉以后的事情咯,反正老子时代不用草扎的。

……

以上证明:

1,“刍狗”,不是草扎的,只能是真牛羊真狗
2,因为狗不入席,所以狗与马不入祭
3,因此,刍狗=刍豢,即泛指鸡鹅鱼鸭猪牛羊等等祭品,而不是草扎的狗。
4,用假祭品祭祀,那是东汉的事情,不是古人的礼仪。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8-8 07:26




我的论证很简单:

1,刍狗必须是真的。祭礼是周礼严格规定的制度,不准用假的。

2,狗不入席,狗不入祭。


所以,“刍狗”一词有误。“刍狗”只在老子和庄子的一句话里出现,是孤例。更多的用法是“刍豢”,这是成语。






作者: 不靠谱的酸菜鱼    时间: 2023-8-8 07:37
这一篇好有道理!我墙头刍~
作者: 不靠谱的酸菜鱼    时间: 2023-8-8 07:39
不知道还会不会反转…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3-8-8 09:06

探讨:狗不入祭

是看不起“杀狗的人”,还是看不起“狗”?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3-8-8 09:08
不靠谱的酸菜鱼 发表于 2023-8-8 07:37
这一篇好有道理!我墙头刍~



这篇证据确凿,我相信刍狗和刍X,都是代名词,不矛盾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3-8-8 09:08
赶紧确认一下花江狗肉还开不开
作者: 不靠谱的酸菜鱼    时间: 2023-8-8 09:10
知音 发表于 2023-8-8 09:08
这篇证据确凿,我相信刍狗和刍X,都是代名词,不矛盾

要想反驳只能从周朝民间入手,不知道民间祭祀会不会用草扎的牲畜。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3-8-8 09:14
不靠谱的酸菜鱼 发表于 2023-8-8 09:10
要想反驳只能从周朝民间入手,不知道民间祭祀会不会用草扎的牲畜。



等着看论金的
@论金  

作者: 不靠谱的酸菜鱼    时间: 2023-8-8 09:17
知音 发表于 2023-8-8 09:14
等着看论金的
@论金

论金正在翻字典呢,书到用时恨钱少,五千块都不够买一部二十四史~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8-8 16:16



咦?

杠精呢

咋滴咋滴啦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3-8-8 17:15
徐公孰 发表于 2023-8-8 16:16
咦?

杠精呢



论金正在来的路上……

作者: 按倒就亲    时间: 2023-8-8 22:21
不靠谱的酸菜鱼 发表于 2023-8-8 09:10
要想反驳只能从周朝民间入手,不知道民间祭祀会不会用草扎的牲畜。

对了。
王室钱多业大,草民祭下自己先人,用用草扎的很正常,就象今天上坟烧纸车纸楼。
不过教授这番论证真是令人赞叹,太牛了。
作者: 鱼小溅    时间: 2023-8-8 23:43

刍X是指烹制熟的牲畜大餐吧,就是说,死的~
作者: 啊哩哩啊    时间: 2023-8-10 22:40
本帖最后由 啊哩哩啊 于 2023-8-10 22:47 编辑

我就截图给段教授参考吧,一目了然,懒得复述了。
关于段教授认为的西周时期古人祭祀不用草扎的祭品,提供如下资料:

[attach]777839[/attach]《礼记。檀弓下》
[attach]777840[/attach]
  
关于狗是否作为祭品之说:

[attach]777834[/attach]



[attach]777838[/attach]



[attach]777835[/attach]

周礼。秋官

[attach]777836[/attach]

周礼。地官。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8-11 08:00
啊哩哩啊 发表于 2023-8-10 22:40
我就截图给段教授参考吧,一目了然,懒得复述了。
关于段教授认为的西周时期古人祭祀不用草扎的祭品,提供 ...








谢谢阿狸转来这么好的截图,还那么仔细地标出关键词。只是不知阿狸打算做什么呢?九成是给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同学阅读么?也不翻译,恐怕更没有几个人读。反正我不认为阿狸是打算用来反驳我的主帖的,因为基本上不构成反驳啊。

1,“涂车刍灵”。“涂车”=粘泥黏土塑成的车。“刍灵”=各种草秸和柳条扎成的 马与人。与“刍狗”半分钱关系也没有。

主帖已经明确写明:周朝早已不大规模地搞活人殉葬,虽然不排除偶尔几个不肖子孙会反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战马,战车,都不用来当祭品,所以会有假造仿真替代品。

2,“小祭祀,奉犬牲,凡禋祀五帝……亦如之”。

禋祀。恐怕阿狸并不知什么是“禋祀”。禋祀,又叫洁祀,主要就是在天坛上用火烧出滚滚浓香的烟敬天。禋祀=烟祭,主要烧干柴,烧五谷,烧各种应季的收获。祭品是牛。好像与狗没有什么关系,遑论“刍狗”哉。

周家丧礼用到“狗”的机会非常少:

一是天子的丧车会用到狗。我不引用文献吧,文字很难,简单说说白话吧。周天子的灵车的“轼”,就是车钱的横木,会用“白狗皮”蒙起来。丧车蒙狗皮,不是祭狗肉。所以不会是“草扎的刍狗”,草扎的狗没有白狗皮啊。


丧礼,必须是周天子的丧车才有用到几只白狗皮,平常日子里,周朝中央干部“大夫不坐羊”,地方干部“士不坐犬”,就是羊皮和狗皮不能当坐垫儿,他们顶多坐蒲团,天子也就坐个小草席,现在老百姓夏天睡的凉席,周天子都享受不到。现实生活里革命干部队伍都讲艰苦朴素,不杀羊取皮,不杀狗取皮,所以“犬曰羹献”云云,机会很少。因为狗几乎是家庭成员,很少有人能下手杀之食之,即使礼制上有规定,实际上是很少用到的。



3,“槁人……掌豢祭祀之犬”。祭祀之犬不是牛羊猪那种祭品,是特殊用法,如2所述,取其狗皮。

还有一种用法,就是殉葬。现在考古,在一些墓穴发现狗的骨架,是整只狗殉葬的。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也不见的是“槁人”专养的祭祀之狗。

“槁人”专养的祭祀之狗,另一种作用是打猎。前面说的“禋祀”,叫“洁祀”,一方面祭天,同时祭始祖,一方面祭四时节气,用来沟通人与天的感应。春祭,夏祭,秋祭,冬祭,尤其是秋祭,要用到一些猎物,秋季属金,用猎狗抓一些野鹿野雁等等祭天。

这些用到狗的地方,都不可能是草扎的狗。


4,我一直都在说,狗在西汉以前是非常重要的牲口,几乎是家庭成员。西汉有个司马相如,应该都知道吧。司马相如之发达,是受到他一个老乡的推荐,推荐給皇帝,司马相如始发达。司马相如的这个老乡姓杨,是皇帝养狗的太监,跟皇帝关系密切。不仅仅是杨狗监与皇帝亲近,主要是皇帝爱狗,自然亲近养狗的官。

5,烧狗送丧,我一直都在说那是东汉以后的事儿。《后汉书·乌桓传》:“俗贵兵死,敛尸以棺,至葬,则歌舞送,肥养一犬,以彩绳缨牵,并取死者所乘马、衣、物皆烧而送之,以属累犬,使护死者神灵归赤山”。


简单说这么几句,请阿狸斟酌与反驳。我的观点再说一遍:西周,没有用草扎的狗当祭品的。不存在这种情况。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8-11 08:08


以后只截图没有文字解释的

我就不再回帖

因为……不好说什么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8-11 08:20





“王之丧车五乘,木车:蒲蔽,犬幦,尾櫜,疏饰。小服皆疏。”

犬幦。就是祭祀之犬的用途。不可能是草扎的。












作者: 过路的鱼    时间: 2023-8-11 09:02
怎么老在死人祭祀方面转呢?
刍狗,就是用草扎成的狗,是古代祭祀用品不假。,如同丧事用的纸人、纸马、纸牛之类的用品,只不过刍狗一般是用来祷雨的。用过之后就烧掉或扔掉。
作者: 牛鲜花儿    时间: 2023-8-11 10:58
徐公孰 发表于 2023-8-11 08:00
谢谢阿狸转来这么好的截图,还那么仔细地标出关键词。只是不知阿狸打算做什么呢?九成是给 ...



我倒觉得“刍”通“畜”,刍狗是牲畜的统称

作者: 牛鲜花儿    时间: 2023-8-11 10:59
过路的鱼 发表于 2023-8-11 09:02
怎么老在死人祭祀方面转呢?
刍狗,就是用草扎成的狗,是古代祭祀用品不假。,如同丧事用的纸人、纸马、纸 ...



回完才看见这个,用来祷雨的?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8-11 11:00
牛鲜花儿 发表于 2023-8-11 10:58
我倒觉得“刍”通“畜”,刍狗是牲畜的统称





先秦好像没有这种用法儿

没有用过的,就不能凭空猜

猜的,则需要找出那时候使用的例子






作者: 牛鲜花儿    时间: 2023-8-11 11:01
徐公孰 发表于 2023-8-11 11:00
先秦好像没有这种用法儿

没有用过的,就不能凭空猜



全凭直觉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8-11 11:03
牛鲜花儿 发表于 2023-8-11 11:01
全凭直觉



嗯嗯你直觉挺好的
很多事情上都能看出来






作者: 牛鲜花儿    时间: 2023-8-11 11:06
徐公孰 发表于 2023-8-11 11:03
嗯嗯你直觉挺好的
很多事情上都能看出来



脑子严重不够用了

作者: 螃蟹    时间: 2023-8-11 12:01
本帖最后由 螃蟹 于 2023-8-11 18:43 编辑

犬,从考古发掘上看,在商周时期都是
陪葬动物。
考古界对墓葬内动物牺牲的命名和划分有分歧,一般分四种:苞牲、祭牲、殉牲、奠牲。

有认为所有墓葬内动物都算祭牲的
有认为只有用牲腿或头等肢体部分算祭牲,整只下葬属殉牲,是陪伴或役使的;
有认为只有腰坑和填土中才算祭牲,其他都是殉牲。

狗是商周时期常见于墓葬的动物之一,一般整葬。

商代,犬牲的数量仅次于人牲,位居动物牺牲之首。
殷墓底部常设一坑,内埋一狗或一人,叫“腰坑”。
大多认为这与“黄泉”概念有关……
是模仿主人生前,这人牲或狗牲是用来看门护院。

日本学者认为这是殷人独特习俗,“旨在藉狗之独特感官功能来宁风御蛊”,
但也有些学者认为殷人葬犬习俗与海岱地(大汶口、龙山文化)影响加剧有关。
海岱地区,以犬致祭或随葬的习俗表现比较集中。

周代殉狗不如商代,主要流行于殷移民和东方系国,
以姬姓为主体的周人很少用殉狗。

——以上为商周时代,狗在墓穴内用于陪葬的情况。




作者: 螃蟹    时间: 2023-8-11 12:04
本帖最后由 螃蟹 于 2023-8-11 18:45 编辑

——墓穴之外,活人祭祀先祖时,商周人常用的是猪,马,牛,羊。

殷墟以马牛为主,郑州商城遗迹中用狗做祭品较多。
祭祀动物不止这些,还有鱼、鹿、麑、虎、象、狐,鸡、鹰、鹤、猴、河狸、蚌蛤等等。
在乡村一级遗址中,仍以猪、狗为主要祭祀用动物。

周人祭祀祖先,都城级别,牛马羊为主,猪犬基本很少,甚至没有。

作者: 螃蟹    时间: 2023-8-11 12:17
老子这个人可能是真存在过——只是可能,没啥证据。
但《道德经》或叫《老子》这本书,传说是老子写的,狠可能是后人托名写的。
目前已知最早的版本也不过是郭店楚简本,战国中期。
作者: 牛鲜花儿    时间: 2023-8-11 12:46
螃蟹 发表于 2023-8-11 12:17
老子这个人可能是真存在过——只是可能,没啥证据。
但《道德经》或叫《老子》这本书,传说是老子写的,狠 ...



老子的画像有吗?

作者: 螃蟹    时间: 2023-8-11 13:51
牛鲜花儿 发表于 2023-8-11 12:46
老子的画像有吗?

没有吧,秦始皇,汉武帝之类的都没什么画像。
后期的一些皇帝,才有宫廷画师给画像。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3-8-11 16:20
徐公孰 发表于 2023-8-11 08:00
谢谢阿狸转来这么好的截图,还那么仔细地标出关键词。只是不知阿狸打算做什么呢?九成是给 ...


《后汉书·乌桓传》:“俗贵兵死,敛尸以棺,至葬,则歌舞送,肥养一犬,以彩绳缨牵,并取死者所乘马、衣、物皆烧而送之,以属累犬,使护死者神灵归赤山”。
-----------
烧活的狗了。。,还有马也烧了?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8-11 17:01
知音 发表于 2023-8-11 16:20
《后汉书·乌桓传》:“俗贵兵死,敛尸以棺,至葬,则歌舞送,肥养一犬,以彩绳缨牵,并取死者所乘马、 ...




这应该不是普遍现象,是 富贵人家的事儿

但是,这种风气会很快扩散到全社会

加上道教流行

所以草扎的东西就开始流行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8-11 17:13
螃蟹 发表于 2023-8-11 12:01
犬,从考古发掘上看,在商周时期都是陪葬动物。
考古界对墓葬内动物牺牲的命名和划分有分歧,一般分四种: ...




颇感意外

螃蟹竟然没有怼我抬杠啊


这是什么科学?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8-11 17:18



证明“刍狗”这个词与祭祀没有丝毫关系,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才开始正确理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句话放进“祭”的语境,与脱开“祭”的语境,意思迥异。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3-8-11 17:19
徐公孰 发表于 2023-8-11 17:13
颇感意外

螃蟹竟然没有怼我抬杠啊



科学不分国界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3-8-11 17:20
徐公孰 发表于 2023-8-11 17:18
证明“刍狗”这个词与祭祀没有丝毫关系,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才开始正确理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 ...



才开始呀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8-11 17:35
知音 发表于 2023-8-11 17:20
才开始呀





在人际交往时,一个“天地不仁”的人会有什么表现呢?

“君子不尽人之欢,君子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这句话就“不仁”。

如果包子店送人包子,还期待别人感恩,这就是“仁”。


如此,不仁好呢,还是仁好啊?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8-11 17:39




很多人容易翻脸,就是因为一个“仁”字,我对他那么好,他当然也该对我十分好,而实际上呢,他竟然只对我九分九的好。于是十分失望。翻脸。

如果心里知道“天地不仁”,那么就“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自然而然不会翻脸,即使绝交也不会翻脸也不会吐恶言。





作者: 道路    时间: 2023-8-11 20:52
今天重新学习了下道德经,老子的主张在为人上有中庸之道,治国主张无为。隐含了文人的隐则养生的主张,因为他反复说了道的运用,与人与社会关系多,纯自然的道阐述少,或几乎没有
作者: 道路    时间: 2023-8-11 20:54
说了圣人对道的运用,也说了普通人如何用道来保全自己,这个也可指身体,即指养生之道
作者: 啊哩哩啊    时间: 2023-8-11 23:58
我贴上那些,是想说,你那几个结论似乎有点问题。

1,“刍狗”,不是草扎的,只能是真牛羊真狗
2,因为狗不入席,所以狗与马不入祭
3,因此,刍狗=刍豢,即泛指鸡鹅鱼鸭猪牛羊等等祭品,而不是草扎的狗。
4,用假祭品祭祀,那是东汉的事情,不是古人的礼仪。

----------------------
对照我给的那些资料,应该可以看出:
1.孔子及孔子以前的时代,就有草扎的人,马或其他动物作为祭祀或殉葬的代替,称为刍灵,所以,用草扎的六牲作为祭祀用品在当时应该是不少见的;
2.只是,刍狗这种祭品确实应该很少出现在国家祭祀中,甚至在贵族祭祀中应该也很少见,但在民间应该是很普遍的;
3.狗作为祭品,是出现在山神的祭祀仪式上,祭祖不会用狗。现在南方地区的山区百姓仍有祭祀山神的,也就是在山神的牌位前烧几柱香而已,连祭品都没有,但祭祖时,再穷都会摆上鸡鸭鱼肉,可见,祭拜山神并不是那么隆重。
4.从《周礼》等史料记载来看,狗,马都入祭。
5.古人并不反感吃狗肉,对待狗的感情也并不像今天那样。如果段教授认为这些还不够佐证,可以去翻点资料来看,比如,宋镇豪的《夏商生活史》,可以参考参考。
6.刍的意思就是草,豢的意思是圈养,刍豢就是人饲养的野外放牧吃草的和圈养吃谷子的不同的动物,这些动物都是作为食物。刍豢就是能作为食物的家畜家禽。如果把刍狗当作刍豢,那么,老子那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成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肉食”,天地就像个超级吃货,你觉得老子会是这个意思吗?
7.也可以再去翻一下庄子的《天运篇》。师金对颜渊说的那些,其实就是为老子的刍狗那句作了诠释。

螃蟹的跟帖应该赞一下,给段教授提供了另一个角度的参考。

有些史实有大量史料佐证,明摆着是那样的,不要强解嘛。为赋新诗强说愁,自己不愁,别人看着发愁。

段教授倒可以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探索其背后的意义及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其实那更有趣。

再来说几句,纯碎是兴趣,不是为来抬杠,只是给点参考意见,不用费心回,看过即可。段教授的字嘛,有些还是值得用心思考,只是思考思考着,就看到好多岔路出来了,忍不住就来叨咕几句。写出来意在分享,吃水不忘挖井人嘛。

没事,我叨咕我的,你坚持你的,我出个苹果你出个梨,我们就能猜猜苹果梨大概是个什么滋味。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8-12 06:54





我倒。这篇跟帖不短啊。是不是把昨天欠的合并在一起了啊。


螃蟹快来,看看这满天的窟窿吧,螃蟹足以占据任何一个去过冬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8-12 07:07
啊哩哩啊 发表于 2023-8-11 23:58
我贴上那些,是想说,你那几个结论似乎有点问题。

1,“刍狗”,不是草扎的,只能是真牛羊真狗





1',这句话里的“应该”是关键词。不管这个词有多么强大的信心与能力,实际上都无法推测出“刍狗”入祭的事实。

2',又看到一个“应该”。

3',好像还是在谈“应该”,虽然这次没有使用这个词儿。

4',以史料看,马入祭是草扎的马,狗入祭是狗皮或者活狗殉葬。既然“草扎的马”能以白纸黑字写清楚,那么,“刍狗”如果是草扎的,自然而然也会有现场历史记录,而不仅仅是不在场的注释。

5',好的,谢谢推荐书目。有机会一定拜读。

6',从“刍豢”你能推出天地是大吃货,那么从“刍狗”推出天地是个什么啊,天天办祭祀?在我看来,这句话脱开祭祀的语境,老子的全篇就贯通,连庄子也互通互融。刍狗,不通一个字词,不能通全篇。

7',那是一个孤例。主帖早已说过。


谢谢开阔我的眼界。我也完全同意你的意思,“尊重历史事实”,所以才不厌其烦地以历史事实反怼你的“应该”“应该”“应该”。

螃蟹的回帖我也看了,也回了:没有怼我的意思。。。以螃蟹的横,如果有万分之一的机会他不会不怼我的任何一句话的。现在既然不怼,那就是还没有找到机会。螃蟹这次没有凭“逻辑”入杠,而阿狸以“应该”回怼,都大出意外啊。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8-12 07:27




其实吧,昨天回阿狸时还留下一个活扣儿,等着阿狸继续钻。

意外的是,阿狸新回帖竟然一字没提。





作者: 无蕊    时间: 2023-8-12 08:25
《孟子》里有两个孤例,虽然联系上下文可以一知半解,终究没底,教授有没有研究过

追蠡
猎较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8-12 10:40
无蕊 发表于 2023-8-12 08:25
《孟子》里有两个孤例,虽然联系上下文可以一知半解,终究没底,教授有没有研究过

追蠡




追蠡。

不知你怎么理解的?我的理解是:

先断句如:“城门之轨两,马之力与?”


则“追蠡”的意思是,“钟钮不一样”。蠡,离也,分也,不一样也。


整个段子意思是:

高子说“文王的音乐比不上大禹的有力。”

为什么?

“钟钮不一样”。

各个城门的车辙也是两样的,因此推论说马的力气不一样么?










作者: 无蕊    时间: 2023-8-12 10:45
本帖最后由 无蕊 于 2023-8-12 10:55 编辑
徐公孰 发表于 2023-8-12 10:40
追蠡。

不知你怎么理解的?我的理解是:

城门之轨,有点象井台上井绳勒出的槽痕,非一时两刻所为

[attach]778231[/attach]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8-12 11:16
无蕊 发表于 2023-8-12 10:45
城门之轨,有点象井台上井绳勒出的槽痕,非一时两刻所为




我是这么想的:

孔孟时代,车不同轨,即“城门之轨两”,两,不同也。这与年代久不久没有关系。

城门之轨不同,不能得出马的力量不同的意思。

大禹之“追”与文王之“追”不同(蠡,不同也),也并不能说大禹与文王的音乐的力量不同。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8-12 11:54




这个辩论的关键是:

蠡=两=差异=区分


以追蠡=以追分
城门之轨两=城门之轨异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8-12 11:55




不好理解是因为“城门之轨两”很多人断句错误

只要断句正确,好不费力,语感很清楚明白





作者: 无蕊    时间: 2023-8-12 12:53
徐公孰 发表于 2023-8-12 11:55
不好理解是因为“城门之轨两”很多人断句错误

只要断句正确,好不费力,语感很清楚明白

绝了,也能讲得通:)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8-12 12:56
无蕊 发表于 2023-8-12 12:53
绝了,也能讲得通:)




有没有觉得这样不但讲得通,而且讲得更顺啊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3-8-12 12:59
啊哩哩啊 发表于 2023-8-11 23:58
我贴上那些,是想说,你那几个结论似乎有点问题。

1,“刍狗”,不是草扎的,只能是真牛羊真狗



我来学习学习

作者: 无蕊    时间: 2023-8-12 13:03
徐公孰 发表于 2023-8-12 12:56
有没有觉得这样不但讲得通,而且讲得更顺啊

反正两个钟都死无对证了:)

作者: 无蕊    时间: 2023-8-14 12:47
徐公孰 发表于 2023-8-12 12:56
有没有觉得这样不但讲得通,而且讲得更顺啊

昨天想起这个解释,在强调时间的作用上,比原解直接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bdlxbbs.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