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鬓新梳绀绿 发表于 2023-8-1 09:29
这图不好看。乍一看还以为蝉被捏死了。吐了两嘴岔……表情:捂眼。
刘庄主 发表于 2023-8-1 09:40
个儿头大的黑头的叫知了,也叫季鸟儿;体形小的绿色的叫伏天儿。
无蕊 发表于 2023-8-1 09:35
爬虫起飞之始.....表情:似羽化而登仙
雾鬓新梳绀绿 发表于 2023-8-1 09:43
是谁用面筋粘住了我的登仙路……表情:蝉问。
无蕊 发表于 2023-8-1 09:46
蛇狐度劫以雷,知了度以面筋......表情:老天已经开恩
雾鬓新梳绀绿 发表于 2023-8-1 10:02
粘住的知了猴都炸着吃了吗……表情:瑟瑟发抖。
无蕊 发表于 2023-8-1 09:19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 ...
雾鬓新梳绀绿 发表于 2023-8-1 10:23
就不能顺便给粘个翻译吗。
不然蒙不对意思读起来不仅看不出道理反而更迷离。
比如累二累三累五什么的。 ...
无蕊 发表于 2023-8-1 10:16
可以选择跟粘知了的小孩子共情......表情:欢天喜地
雾鬓新梳绀绿 发表于 2023-8-1 10:46
没法跟吃虫子的人共情唉。
看过一个电视节目。介绍地方特色。有一个就是烤虫子。好多腿的那种黑色虫子。 ...
无蕊 发表于 2023-8-1 10:42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表情:自求多福
无蕊 发表于 2023-8-1 10:50
其实我也没吃过,本能地抗拒......表情:单纯为了修炼凝神
雾鬓新梳绀绿 发表于 2023-8-1 11:01
修炼到第几层了……表情:四十五度角仰望。
雾鬓新梳绀绿 发表于 2023-8-1 10:54
还好有百度。不然都不好意思打开六星杂谈……表情:复制粘贴搜索。
无蕊 发表于 2023-8-1 11:14
童心渐远,半途而废.....表情:承蜩以成往事
无蕊 发表于 2023-8-1 11:17
原文附出处,是对看官最大的尊重......表情:翻书中
知音 发表于 2023-8-1 11:49
我没有看过知了在树上的样子,感觉一落在树上就没影了。
雾鬓新梳绀绿 发表于 2023-8-1 11:30
最令人怀念的不是老树。蝉鸣。午后的河岸和闪光的羽翼。而是曾经年少的自己……表情:蝉鸣如沸。
无蕊 发表于 2023-8-1 12:06
听了一季,未见一只,也是挺有意思的
无蕊 发表于 2023-8-1 12:06
听了一季,未见一只,也是挺有意思的
知音 发表于 2023-8-1 20:37
在远处草丛里面叫的,是挺好听的,在近处叫起来,好烦。
还有一种知了叫声是“滋啦、滋啦”,不知 ...
徐公孰 发表于 2023-8-2 09:37
帮着改一个字:
沾,应该是 粘,读作 沾。
记忆中童年的夏天一定少不了蝉的身影,蝉也叫知了,每到夏季就活跃起来,叫声响亮,几乎充斥着整个夏天。
蝉与夏天几乎是分不开的,夏季是蝉的交配季节,蝉交配前会发出求偶声,会鸣叫的都是雄蝉,靠叫声吸引雌蝉。而雌蝉因为身体构造不完整的缘故,不会鸣叫,因此也被称为“哑巴蝉”。
小时候经常跟小伙伴们到村庄附近的柿子树上捉蝉,那时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要捉来吃,知道它们还是一道美食,那已是十几年之后了。
[attach]776325[/attach]
时值夏季,不少地区的市民都加入了捕蝉者大军,比如在浙江丽水,有一些市民称一晚上就能捉到5斤知了,菜市场也有不少店家在兜售一袋袋鲜活的知了。这几年来,知了成了人们餐桌上一道非常受欢迎的美食,更有饕客将其比作“唐僧肉”。
毛宁两可 发表于 2023-8-3 16:38
400元一斤的知了遭市民大量捕捉,会破坏生态吗?专家称是好事
野生动物知识
有需求就有市场,知了在众多食客的推崇下,价格年年上涨,据了解,今年纯肉的知了最高价已经被卖到了400元一斤。如此高昂的价格,自然也就吸引了更多市民加入捕蝉者大军。
[attach]776326[/attach]
供不应求,知了遭大量捕捉
虽然一直以来一些地方都有吃知了的习惯,但在以前还属于小众圈子,吃的人并不多。然而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吃知了,也渐渐地爱上了这一口。加上养殖知了的人越来越少,市场上所售卖的知了,大部分要靠人工去野外捕捉,种种因素加起来,就导致了知了的价格水涨船高。
毛宁两可 发表于 2023-8-3 16:39
有需求就有市场,知了在众多食客的推崇下,价格年年上涨,据了解,今年纯肉的知了最高价已经被卖到了400 ...
根据丽水一些摊主说道,因受气候的影响,知了的上市时间有所推迟,价格进一步攀升,最高已经炒到400元一斤。
[attach]776327[/attach]
面对供不应求的市场,以及高昂的价格自然会吸引更多人去捕捉知了。不少人将自己捕捉知了的视频分享到了网上,其中杭州一位市民表示,自己每晚大概8点钟就出发,到午夜12点才回来,一个晚上至少能捉到300只,捉到的知了还没捂热就被收购走了,很多时候根本就没有现货,手上基本都是预定的单子。
毛宁两可 发表于 2023-8-3 16:39
根据丽水一些摊主说道,因受气候的影响,知了的上市时间有所推迟,价格进一步攀升,最高已经炒到400元一 ...
据了解,单单是浙江丽水,每天的知了批发量就高达1.2万斤,从知了上市之后,丽水人就已经吃掉了上亿只知了。
[attach]776328[/attach]
大量捉蝉会否破坏生态,专家坦言不会
知了是一种较大的吸食植物的昆虫,它们有着像针管一样的中空嘴巴,能够刺入树干吸食里面的汁液。众所周知,一个生态系统里面,每一个物种都至关重要,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有很大的作用。
毛宁两可 发表于 2023-8-3 16:40
据了解,单单是浙江丽水,每天的知了批发量就高达1.2万斤,从知了上市之后,丽水人就已经吃掉了上亿只知 ...
比如曾经数量很多的老虎,经人类大量捕杀,甚至从大部分森林中清除了出去,这就导致了后来野猪等食草动物大量繁殖,种群发展没有受到天敌的抑制,呈现局部泛滥的状态。基于此,很多人担心知了遭到了市民大量捕捉,是否会破坏自然生态呢?
[attach]776329[/attach]
浙江丽水吃知了是出了名的,每年夏季都要消耗大量的知了,而这些知了,大部分都是当地市民所捕捉。知了作为许多鸟类的基础食物,是食物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旦它们被大量捕捉,首先我们能够想到的就是小鸟的吃食没了。
对此有记者询问有关专家,大量捕捉知了是否会破坏生态?然而专家却给出了人们出乎意料的答案。
毛宁两可 发表于 2023-8-3 16:41
比如曾经数量很多的老虎,经人类大量捕杀,甚至从大部分森林中清除了出去,这就导致了后来野猪等食草动物 ...
河南科技大学昆虫学专家陈教授表示,对于植物来说,知了是一种害虫,幼虫阶段会藏于地下吸食根茎,成虫又会爬上树吸食汁液,影响树木生长,削弱树势,甚至使枝梢枯死,因此一定程度上提倡大家去捉。
另外,捕捉知了既保护了树木,也消除了噪音,因为蝉鸣的声响实在太大,相信不少人都感受过。当然还有一点就是也丰富了我们的餐桌,让人们享受了美食。捉知了可谓是“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attach]776332[/attach]
毛宁两可 发表于 2023-8-3 16:42
河南科技大学昆虫学专家陈教授表示,对于植物来说,知了是一种害虫,幼虫阶段会藏于地下吸食根茎,成虫又 ...
其实大多数市民集中抓知了的地方,都是一些杨树等人造景观,谈不上说什么生态,本来生物结构就比较单一,各类小鸟的数量也不多,长期停留在这些地方的鸟类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大量捕捉这些地方的知了,并不会破坏到生态,或者说对城市周边的生态系统来说,影响是极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attach]776334[/attach]
知识延伸:知了的一生
夏季是知了的交配季节,它们靠声音吸引异性,交配成功之后,就会把卵产在木质组织内,等到幼虫孵化而出,它们会马上钻入地下,藏身在泥土中,以吸食植物根茎中的汁液为生。
毛宁两可 发表于 2023-8-3 16:42
其实大多数市民集中抓知了的地方,都是一些杨树等人造景观,谈不上说什么生态,本来生物结构就比较单一, ...
大多数昆虫的寿命都是很短的,但知了却是例外,它们甚至能活上十几年。知了幼虫待在地下的时间很长,通常是几年甚至十几年,比如著名的有十三年蝉、十七年蝉,但无一例外,都是质数,据说这样它们钻出泥土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同一种类,避免了和别的蝉一起破土而出。
[attach]776336[/attach]
知了一般在黄昏或者夜间的时候钻出土表,爬到树上,然后紧紧抓住树皮。当它们的背上出现一条黑色的裂缝时,就表明要开始蜕皮羽化了。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受到打扰,如果在它们展双翼的时候受到干扰,那么这个知了就会终身残废,无法飞行。
羽化成虫之后,知了的寿命多为60-70天,所以趁着夏季,它们必须抓紧时间完成交配留下后代的神圣使命,这也是为何夏日会这么多蝉鸣的缘故。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bdlxbbs.top/)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