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读书笔记《世说新语》(二) [打印本页]

作者: 醉笑陪君三万场    时间: 2023-7-21 16:56
标题: 读书笔记《世说新语》(二)
《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attach]774189[/attach]


此图镇楼

作者: 醉笑陪君三万场    时间: 2023-7-21 17:01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刘义庆编撰的志人小说。全书共三十六篇。记述东汉末年至南朝宋初二百年间士族风尚琐闻轶事,所谓“魏晋风度”,“名士风流”。
[attach]774191[/attach]

第一篇:德行第一

已读完,链接地址:北斗六星网-《世说新语》笔记_北斗六星
http://www.bdlxbbs.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34047&extra=&authorid=98325&page=1

今天起,从第二篇开始解读。



作者: 醉笑陪君三万场    时间: 2023-7-21 17:02
本帖最后由 醉笑陪君三万场 于 2023-7-21 17:06 编辑

【题解】
言语,指人的口才、辞令。“言语”是孔门四科之一,魏晋名士喜欢谈玄辩理,崇尚“清谈”,是表现魏晋“名士风流”的一项重要内容,甚至是“跻身名流”的一个重要手段。

这是魏晋时期的一个特殊文化现象。

“巧言令色,鲜矣仁”。善于辞令固然重要,但不可太过片面追求“言语”技巧。我个人就不太喜欢“太会说”的人。

曾为书房写过一篇【闲说魏晋】魏晋玄学之“名教与自然

从2015年开始解读《世说新语》,断断续续,放下又开始,开始又放下。 至今没有完成,不过这几经反复,倒是对魏晋时期的思想潮流多少有几分体会。

原说要写“魏晋时期的思想潮流”,但题目有点大,不容易hold得住,于是缩小一点,说说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潮“名教与自然”这个话题。

我从头捋捋袄。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三次“思想解放”的历史阶段:第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二次是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潮”,第三次是民国时期的“新文化运动”。

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有其自身的规律,往往与政治、经济发展不同步。从古代史上看,越是大一统的强权政治时代,思想文化越被禁锢,越容易“一枝独秀”,而这三个时期共同的历史特点,就是全部出现在集权土崩瓦解,社会急剧动荡,政治、经济、文化新旧交替时期。

这个特征,在这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中,都非常鲜明。

重点说魏晋。

汉代统一天下之后,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的唯一正统思想,被列入官方意识形态,成为政治统治的工具,儒家的观念上升为法律和道德,儒家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被奉为“六经”,两汉“经学”高度发达,是文人士大夫步入仕途的敲门砖。
文学艺术、学术一旦依附于政治,就会越来越荒诞。比如《诗经·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来自民间的表现青年人追求美好爱情的诗,被“经学家”解读为“《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诗被玩坏了,成 “经”了。这还能玩不?

于是成为庙堂文化的儒家思想日渐僵化腐朽。

到了东汉末,豪强雄起,军阀混战, 王权再次瓦解。天下大乱的局面,动摇了两汉数百年的儒家价值观,经学逐渐衰败,东汉末年的党锢之争对文人政治家残酷迫害,从而使天下的读书人、士大夫阶层对儒家思想产生了质疑;到了三国两晋时期,政权更替频繁,新旧思想文化激烈碰撞,“玄学”、“名教与自然”思潮随着“名士清谈”而兴起,成为魏晋时期的思想主流。



作者: 醉笑陪君三万场    时间: 2023-7-21 17:06
简单解释几个名词吧。
  
  东汉时期,道家从一种思想流派发展成为一个宗教形式的“道教”,佛教也开始进入中国,这绝不是偶然的。是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僵化没落之后的必然。
  
  毛主席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意识形态这个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一定会去占领。这个认识论是十分正确的。
  
  所以从东汉末开始,经学没落,道家、佛教思想渐渐兴起。到了曹魏时期,出现了新的哲学思想潮流。
  
  1、玄学
  
  玄学,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当儒家思想走下神坛,门阀贵族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新的价值观和思想支撑,于是道家思想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
  
  玄,取自《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学就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以《老子》《庄子》和《周易》为经典,称为“三玄”,但玄学没有彻底割裂与儒家的联系,从“三玄”尚有《周易》可知,玄学的核心理论中,还是继承了儒家思想的一部分。
  
  魏晋时期崇尚“玄学”的门阀士族知识分子,其实都是“经学”家,试图以道家的甚至佛学色彩的“玄学”外衣,包裹儒家以超越儒家,实际上是道家儒家甚至佛学思想在魏晋时期的一种交融。
  
  从两汉到三国到两晋,在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体制没有太大变化的背景下,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不可能凭空冒出一个与儒学完全对立,并能取代儒家思想引导新的社会思潮的玄学。
  
  于是魏晋名士、贵族、知识分子从“议政”转变为“清谈”。从儒家的务实转向务虚。话题主要讨论“三玄”中的抽象“玄理”理念,在曹魏“正始”年间最为流行。代表人物有初期的何晏,王弼,夏侯玄,中期的阮籍,嵇康,后期的向秀,郭象,都是当世的玄学大家。
  
  正始年间的人物,事件,我会在解读《世说新语》过程中介绍。这里就不细说了。


作者: 醉笑陪君三万场    时间: 2023-7-21 17:06
 2、“名教”与“自然”
  
  名教:正确的写法应该是“名、教”,名是名分,教是教化。名教不是一个新兴的“教派”,而是推行封建礼教、道德规范的方法论。以“正名分、定尊卑、重教化”为主要内容,仍然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具体内容是“三纲五常”,君臣父子,各安名分,以“仁义礼智信”为行为规范。
  
  自然:主要指道家思想中的“天道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天是自然之天,天地的运转,万物的生化,都是自然而然的,无需正名,也不用教化。
  
  名教即儒,自然即道,名教与自然是先秦儒家、道家思想,在魏晋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一场交战。
  
  “名教”与“自然”之辩,是魏晋玄学的核心主题,“清谈”的主要内容。
  
  早期的何晏、王弼、夏侯玄,主张名教与自然的融合。其实是在以道家的“自然”拯救儒家已经破产了的“名教”。 “何王论有无”, 相当于争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他们认为,先有自然,后有名教,名教出于自然,强调自然为本,名教为用;自然是“内圣”,名教是“外王”。
  
  曹魏正始十年,司马懿和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发动“高平陵政变”,曹魏政权从此落入在司马氏手中,并公开宣称“喃们曹家的帝位怎么来的,就怎么交出来”,此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所以当司马氏推行“名教”,受到阮籍、嵇康等曹魏贵族知识分子的鄙视、排斥和反抗。他们认为司马氏的“名教”太特么虚伪了,一边标榜“正名分、定尊卑”一边篡党夺权。
  
  魏晋玄学中期的嵇康与阮籍故意跟司马氏唱反调,倡导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把名教与自然彻底割裂,背道而驰。带有强烈的反儒倾向,而不再是融合,什么本什么末。阮籍嵇康因此成为以“竹林七贤”为核心的魏晋玄学新思潮的精神领袖。
  
  阮籍嵇康,实在是生不逢时。阮籍嵇康的不正经,“七不堪二不可”,酗酒嗨药,都是被逼的,是以道家的消极手段对抗司马氏的强权政治。
  
  后世的知识分子如陶渊明,苏轼,其思想根基都是儒家的家国天下,自强不息。当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时候,就不得不以道家遁世逍遥思想和佛教精神与外部世界和解,“外道内儒”,或曰进则儒退则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等到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晋朝,曹魏政权不复存在,名教与自然之争也就失去了意义。
  
  于是向秀、郭象等第三代“玄学”领导人,提出“名教”即“自然”,“自然”就是特么“名教”,把名教和自然统一了。三分天下都归了一统,你们还吵吵啥?
  
  郭象论证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事物现存的状态,即君臣上下,尊卑贵贱,仁义礼法,都是“天理自然”,“任名教”就是“任自然”,“外王”(名教)和“内圣”(自然)是一回事。
  
  自此,魏晋玄学,名教自然之争,告一段落。

           来个总结
  
  魏晋玄学,从“何王”的儒道融合,到嵇康的儒道对立,再到郭象的儒道合一,致力于探究儒、道、佛的融合统一,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魏晋政权交替,社会动荡时期,被意识形态化了的儒家思想出现信仰危机之际,一批精英知识分子跳出“修齐平治”的传统思维方式,对宇宙、社会、人生所做的形而上的哲学反思,为士大夫重新寻找新的精神家园。
  魏晋玄学上承先秦诸子百家,汉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下启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一脉相承的一个里程碑。
作者: 醉笑陪君三万场    时间: 2023-7-21 17:13

一、
【原文】边文礼见袁奉高,失次序。奉高曰:“昔尧聘许由,面无作色。先生何为颠倒衣裳?”文礼答曰:“明府初临,尧德未彰,是以贱民颠倒衣裳耳!


【注释】

边文礼:边让,字文礼,陈留郡(今河南开封陈留镇)人,汉灵帝时任九江太守,献帝时因对曹操不敬,被曹操所杀。

袁奉高:袁阆字奉高(德行第二篇“叔度千顷”注释过。)
许   由: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隐士。尧想让位给许由,许由不肯接受。尧又想请他出任九州长,他认为这污了他的耳朵,就跑去洗耳。
颠倒衣裳:成语,出自《诗经·齐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裳( cháng,读若“常”),古时上为衣,下为裳。形容匆忙而乱了顺序。
怍色:怍(zuò,读若“作”)惭愧。
明府:高明的府君,汉魏以来对郡守牧尹的尊称。

【简译】

边文礼谒见袁奉高的时候,举止失措。袁奉高说:“古时候尧请许由出来做官,许由脸上没有一点愧色。先生为什么如此慌慌张张呢?”文礼回答说:明府大人刚到任,尧舜那样的大德还没有明白显现出来,所以我才如此慌张失态呢!”


【点评】


       这篇是两个人互相调侃。两人都是当世名士,边文礼是九江太守,而袁奉高时任豫章郡功曹,与太守同俸。                              
       袁奉高说边文礼,你来见我,怎么慌慌张张的?当年许由见到尧,可是从容得很啊。边文礼反击:你丫当官才几天啊就敢自比尧帝哪里看出你有尧的德行?所以我也就没有许由的从容。

       许由洗耳的典故,出自晋•皇甫谧《高士传》,原文中还有这样一段: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於颍水滨。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犊上流饮之。
       许由有个朋友叫巢父,批评许由,你如果真的不想当官,就隐居深山,路都不通,谁能找到你?,唉,你还是太浮躁,不是真正的淡泊名利。
       许由洗耳的故事,是中国“隐士”文化的源头。表现的正是古代士大夫文人对政治的复杂情感——既希望得到权力的眷顾,又不愿意放弃独立的人格。

       隐居这件事,也是让文人愁白了头。到底是隐还是不隐?隐在何处为宜?


       白居易有《中隐》一诗,颇有趣: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
  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
  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
  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
  君若欲一醉,时出赴宾筵。
  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欢言。
  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
  亦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
  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
  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白居易的意思是当个小官,撑不死饿不着,不太忙也不太闲。

       我觉得,“山中宰相”陶弘景于隐居之分寸这一块,是拿捏的死死滴。

       既闻名于天下,又不受世俗所累,羡煞。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作者: 醉笑陪君三万场    时间: 2023-7-21 17:20

二、
【原文】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

徐孺子:徐稺(zhì,读若“稚”,亦通稚)字孺子,豫章(今江西南昌)人,东汉名士,桓帝时屡被征召,因不满宦官专权,终身不仕。以其“恭俭义让,淡泊名利”为世人称道,被奉为“人杰”的典范。

【简译】


       徐孺子九岁的时候,曾经在月下玩耍,有人问他:“如果月亮上什么都没有,是不是会更亮啊?”(古人以为月亮上的阴影是蟾宫、桂树,还有吴刚、嫦娥、玉兔啥的)徐孺子说:不是那样的。比如人的眼睛里有黑眼仁,没有这个,肯定啥也看不见。”

【点评】
       陈蕃挂榻
       陈蕃在汉桓帝时官居太尉,非常赏识徐孺子,多次推荐他出仕,汉桓帝备厚礼请徐孺子,都没请动,陈蕃出任豫章太守,到了南昌,不去府邸就任,先去拜访徐。而且陈蕃从不接待宾客,独敬徐稚。馆驿中不设床榻,只为徐稚设一张临时床铺,徐稚来了就铺上,徐稚走了就挂起来。【见《世说新语》德行篇一】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李白《寄崔侍御诗》:高人屡解陈蕃榻,过客难登谢脁楼。



作者: 醉笑陪君三万场    时间: 2023-7-21 17:22
今天先整这些吧,这玩意生冷硬,多了不消化。

喜欢的可以进来读一读。


作者: 依水闲云    时间: 2023-7-21 17:25
冒泡,证明我在读
作者: 醉笑陪君三万场    时间: 2023-7-21 17:28
@徐公孰 若得段爷一起赏读,或指点一二,不胜荣幸。

作者: 醉笑陪君三万场    时间: 2023-7-21 17:28
依水闲云 发表于 2023-7-21 17:25
冒泡,证明我在读


谢谢
作者: 醉笑陪君三万场    时间: 2023-7-21 17:30
@养生丸 丸子这个观点,深的读书之三昧。



作者: 竹溪兰亭    时间: 2023-7-21 18:00
醉老师驾驭文字底蕴真好,踩一脚,证明我读过!读了好几遍!
作者: 依水闲云    时间: 2023-7-21 18:52
刚才写了读书笔记,感觉不够认真,删除了。手机码字不易,但也没觉得可惜,所谓学无止境。
明天再读重写,能学到悟到什么都是我的造化。
作者: 小七爷    时间: 2023-7-21 19:13
自己动手加个精,飘个红啊,懒得换号。
作者: 云水梦    时间: 2023-7-21 19:15
一在哪?眨眼就二了?
作者: 醉笑陪君三万场    时间: 2023-7-21 19:24
云水梦 发表于 2023-7-21 19:15
一在哪?眨眼就二了?

二楼有链接,以前写的
作者: 养生丸    时间: 2023-7-21 19:33
醉笑陪君三万场 发表于 2023-7-21 17:30
@养生丸 丸子这个观点,深的读书之三昧。

这个不适合读小说,就想一口气看完,大boss怎么挂的

作者: 永远的金盾    时间: 2023-7-21 19:35
醉笑陪君三万场 发表于 2023-7-21 17:22
今天先整这些吧,这玩意生冷硬,多了不消化。

喜欢的可以进来读一读。

世说新语

我跟我大女儿,一起学过

作者: 永远的金盾    时间: 2023-7-21 19:38
醉笑陪君三万场 发表于 2023-7-21 17:13
一、
【原文】边文礼见袁奉高,失次序。奉高曰:“昔尧聘许由,面无作色。先生何为颠倒衣裳?”文礼答曰 ...

我印象中,三国演义里,好像有个小配角,叫边让的?

作者: 醉笑陪君三万场    时间: 2023-7-21 19:42
永远的金盾 发表于 2023-7-21 19:38
我印象中,三国演义里,好像有个小配角,叫边让的?

就是他。

作者: 永远的金盾    时间: 2023-7-21 19:44
醉笑陪君三万场 发表于 2023-7-21 19:42
就是他。

我玩三国游戏,经常看到他的名字,

忘记了十八路诸侯讨董,虎牢关三雄战吕布

那个边让,是不是也在18路诸侯当中,好像当时是在泰山一带做官?

我读书不求甚解,印象有点模糊了,



作者: 永远的金盾    时间: 2023-7-21 19:47
醉笑陪君三万场 发表于 2023-7-21 17:20
二、
【原文】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 ...

现代人读古文,最要命的是,经常搞不懂古代地名,对应现在的哪里

还有一些人物关系



作者: 永远的金盾    时间: 2023-7-21 19:50
醉笑陪君三万场 发表于 2023-7-21 17:20
二、
【原文】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 ...

陈蕃


还有那个梁上君子的主角


陈太丘


三国,九品中正制的陈群


唐朝的陈子昂


这些人物关系,我也是一团麻,主要是虽然有兴趣,但是没那么多时间考证

作者: 醉笑陪君三万场    时间: 2023-7-21 19:50
永远的金盾 发表于 2023-7-21 19:44
我玩三国游戏,经常看到他的名字,

忘记了十八路诸侯讨董,虎牢关三雄战吕布


史载:他是兖州人,曹操入主兖州时,他刚好致仕在家,却避而不见曹操,并跟同乡说轻视曹操的话。被同乡举报,曹操下令杀了他。

《三国演义》小说怎么写的不记得了,三国游戏我也没玩过

作者: 永远的金盾    时间: 2023-7-21 19:51
查了查,梁上君子是陈寔
作者: 醉笑陪君三万场    时间: 2023-7-21 19:51
永远的金盾 发表于 2023-7-21 19:50
陈蕃



嗯嗯,你知道的已经够多了。
作者: 永远的金盾    时间: 2023-7-21 19:52
也就是陈太丘,儿子是陈元方(神童)

《陈太丘与友期》中小学生学古文,必学的
作者: 醉笑陪君三万场    时间: 2023-7-21 19:53
永远的金盾 发表于 2023-7-21 19:51
查了查,梁上君子是陈寔

陈寔就是陈太丘,太丘是地名,在河南,陈寔做过太丘的长官,太丘长。故称陈太丘。



作者: 醉笑陪君三万场    时间: 2023-7-21 19:55
永远的金盾 发表于 2023-7-21 19:52
也就是陈太丘,儿子是陈元方(神童)

《陈太丘与友期》中小学生学古文,必学的


嗯嗯,难兄难弟
作者: 永远的金盾    时间: 2023-7-21 19:59
醉笑陪君三万场 发表于 2023-7-21 19:50
史载:他是兖州人,曹操入主兖州时,他刚好致仕在家,却避而不见曹操,并跟同乡说轻视曹操的话。被同 ...

说到这里,其实,我应该称呼醉笑一声:老师

除了你的确是一位老师,在这方面的学识,你要够得上做老师

当然了,出了这个帖子,我就不喊你老师了

我个人的想法是,如果,你在教授学生时,提起这些历史人物,再去跟三国演义里的那些人物做对比

讲课一定会生动无比,学生兴趣大增

我玩三国游戏比较多,以前还写攻略发表出来

不过,我这人,算是玩物丧志,不学无术的典型了

作者: 醉笑陪君三万场    时间: 2023-7-21 20:01
永远的金盾 发表于 2023-7-21 19:59
说到这里,其实,我应该称呼醉笑一声:老师

除了你的确是一位老师,在这方面的学识,你要够得上做老师 ...


我讲课不能扯太多。毕竟不是大学讲座。

高中生,一切为了高考。





作者: 醉笑陪君三万场    时间: 2023-7-21 20:02
永远的金盾 发表于 2023-7-21 19:59
说到这里,其实,我应该称呼醉笑一声:老师

除了你的确是一位老师,在这方面的学识,你要够得上做老师 ...


高中阶段的教学,有极强的目的性,就是高考,考什么,学什么。



作者: 永远的金盾    时间: 2023-7-21 20:04
醉笑陪君三万场 发表于 2023-7-21 17:20
二、
【原文】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 ...

《滕王阁序》,谈到的豫章,江西南昌,

我前女友就是南昌人

对了,还有明朝的那个唐伯虎点秋香里的宁王,应该也是南昌吧?

我印象中是这样,

作者: 醉笑陪君三万场    时间: 2023-7-21 20:06
永远的金盾 发表于 2023-7-21 20:04
《滕王阁序》,谈到的豫章,江西南昌,

我前女友就是南昌人


我考据过豫章地名的历史演变。

也在这个《世说新语》系列里,具体写在哪儿了,不记得。

点秋香的事我就不清楚了

作者: 醉笑陪君三万场    时间: 2023-7-21 20:08
永远的金盾 发表于 2023-7-21 20:04
《滕王阁序》,谈到的豫章,江西南昌,

我前女友就是南昌人


你学什么专业的?文史这么熟悉?
作者: 永远的金盾    时间: 2023-7-21 20:11
醉笑陪君三万场 发表于 2023-7-21 20:01
我讲课不能扯太多。毕竟不是大学讲座。

高中生,一切为了高考。

对,这倒是真的,中学生以应试为准

时间太紧张,没有多余的时间,拓展

作者: 永远的金盾    时间: 2023-7-21 20:16
醉笑陪君三万场 发表于 2023-7-21 20:08
你学什么专业的?文史这么熟悉?

我纯理科的

其实,这些知识,是我刚跟女儿学的

我大女儿从5-6年级开始,学古文,然后是初中三年,语文课外班,会讲这些文史

然后,为了我自己的面子啊,保持自己在女儿面前的形象

我也去恶补了一些

所以,你看我讲的,通常是似是而非的,基础其实很薄弱的

作者: 永远的金盾    时间: 2023-7-21 20:22
醉笑陪君三万场 发表于 2023-7-21 19:51
嗯嗯,你知道的已经够多了。

这些都算是跟女儿一起学古文的时候学到的

作者: 永远的金盾    时间: 2023-7-21 20:24
醉笑陪君三万场 发表于 2023-7-21 19:53
陈寔就是陈太丘,太丘是地名,在河南,陈寔做过太丘的长官,太丘长。故称陈太丘。

嗯,古人,称呼,有时候称呼官职,比如刘荆州,

有时候称呼地名,比如韩愈韩昌黎,柳宗元柳河东

反正各种称呼吧,做学生的就苦了,不知道这些名字,到底是啥,还得一一区分

作者: 永远的金盾    时间: 2023-7-21 20:26
醉笑陪君三万场 发表于 2023-7-21 20:02
高中阶段的教学,有极强的目的性,就是高考,考什么,学什么。

对对

高中学生,很多时候,就是学习一个应试技巧

在掌握一定知识储备的情形下,如何在考试中发挥出自己的水平来

心理抗压能力,知识储备,应试技巧,临场发挥

高考,有时候,就是撞大运了

人的命,天注定,好像这是一首歌

作者: 永远的金盾    时间: 2023-7-21 20:35
醉笑陪君三万场 发表于 2023-7-21 20:06
我考据过豫章地名的历史演变。

也在这个《世说新语》系列里,具体写在哪儿了,不记得。

《唐伯虎点秋香》是周星驰巩俐主演的电影,很有名的吧

唐伯虎,唐寅吧,寅虎寅虎,伯虎,是老大的意思

江南四大才子,

明朝时,因为科考舞弊,本来想中状元的,最后一生无法科考了

一桩舞弊案,成就了一个天下闻名的才子,还有一个地理学家徐霞客

就这两个倒霉蛋儿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坞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桃花换酒钱”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作者: 泼雷    时间: 2023-7-21 21:45
这个要顶的。
我买了一直没看,跟着一起读~
作者: 笑流沙    时间: 2023-7-21 22:12
认真读了,知识量太大,还得再捋捋
作者: 竹溪兰亭    时间: 2023-7-22 00:08
永远的金盾 发表于 2023-7-21 20:24
嗯,古人,称呼,有时候称呼官职,比如刘荆州,

有时候称呼地名,比如韩愈韩昌黎,柳宗元柳河东

文史学的真好
作者: 有期啊    时间: 2023-7-22 07:55
不读书只刷视频会浅薄。等等我也选一本,做个读书笔记。
作者: 有期啊    时间: 2023-7-22 07:55
不读书只刷视频会浅薄。等等我也选一本,做个读书笔记。
作者: 永远的金盾    时间: 2023-7-22 08:24
竹溪兰亭 发表于 2023-7-22 00:08
文史学的真好

谢谢夸奖

我要是谦虚,别人会说我凡尔赛的

作者: 醉笑陪君三万场    时间: 2023-7-22 08:33
楼上各位读者早上好。


作者: 永远的金盾    时间: 2023-7-22 08:36
醉笑陪君三万场 发表于 2023-7-22 08:33
楼上各位读者早上好。

早,醉笑

作者: 竹溪兰亭    时间: 2023-7-22 08:47
有的地方看不懂,再来读几遍!问好大家!问好醉老师!
作者: 醉笑陪君三万场    时间: 2023-7-22 09:20
本帖最后由 醉笑陪君三万场 于 2023-7-22 09:24 编辑

三、
【原文】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注释】
孔文举:孔融字文举,山东曲阜人,孔子第二十代孙,汉末名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曾任北海相,史称“孔北海”,因多次触怒曹操,被曹操所杀。


李元礼:李膺(见《德行》第4 则注)。
诣:拜访。造诣:古汉语中,造和诣都是“到...去”的意思,而“诣”含有敬意,一般指拜访尊长。今之“造诣”一词, 盖由“造”“诣”合成而来,意指运用学问、武艺、艺术等的修为所“到达”的程度、境界
仲尼:孔子字仲尼。
伯阳:李耳,字聃,一字伯阳。世称“老子”。
陈韪:生平不详,《后汉书·孔融传》称“陈炜”,也仅记此事。
踧踖: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简译】
孔融十岁时,跟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望,官任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人,必须是才智出众的名流和内外亲属才让进。孔融到李元礼家门口,对门吏(看大门的保安)说:“我是李府君的亲属”。于是进去了,还坐在前排。李元礼就问他:你跟我有什么亲属关系呢?孔融回答:“当年我们家祖先孔子跟你们家祖先老子是师生关系,所以我跟您是世世代代的通家之好。”李元礼和众宾客无不感到惊奇。太中大夫陈韪是后到的,有人把孔融的话告诉他,陈韪不以为然,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孔融回应说:“想必你小时候一定很聪明”。陈韪顿时无语,很尴尬。


【解读】

       了了:通达晓畅,清清楚楚。
       前日,金盾在跟帖中说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醉某许之曰:知道这句话的,学识一定不错。
       我也是因为读《世说新语》才知道的。

       孔融此言,史上褒贬不一。有人说童言无忌,有人认为他有失礼节,儒家最讲究尊卑有序。
       成年后的孔融,已是当世大儒,汉献帝召为少府,太中大夫。他忠于汉室, 反对曹操专权。 建安十三年,因为灾荒战乱,粮食紧缺,曹操下令禁酒,孔融多次给曹操写信嘲讽。终于把曹操整急眼了。曹操指使官吏罗织罪名构陷,终以“大逆不道,宜极重诛”处死孔融并满门抄斩。
      


作者: 醉笑陪君三万场    时间: 2023-7-22 09:21
竹溪兰亭 发表于 2023-7-22 08:47
有的地方看不懂,再来读几遍!问好大家!问好醉老师!


前面关于魏晋玄学那段可以以后再看,先看故事吧。



作者: 醉笑陪君三万场    时间: 2023-7-22 09:42
本帖最后由 醉笑陪君三万场 于 2023-7-22 10:02 编辑

四、
原文】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谓曰:“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礼!”

五、
【原文】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注释】
何以不拜:礼仪之邦的酒文化发达,古人饮酒有很多礼仪,敬天敬地敬祖先敬鬼神,又有献、酢、酬等仪式,至今蒙古人喝酒依然如此。

中外:古汉语中的“中外”是从朝廷角度说的,中外就是朝廷内外。
遽容:恐惧的脸色。
遽(jù)恐惧。
冀:希望。
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成语“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出处,意思是整体被覆灭,个体也无法保全。
【简译】
四、孔融有两个儿子,大的六岁,小的五岁。有一次孔文举白天睡觉,小儿子就到床头偷酒来喝,大儿子对他说:“喝酒为什么不先行礼呢?”小的回答说:“偷来的,哪能行礼呢!”


五、孔融被捕,朝廷内外都很惶恐。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孩子依旧在玩琢钉游戏,一点也没有恐惧的样子。孔融对前来逮捕他的差使说:“希望惩罚只限于我自己,两个孩子能不能保全性命呢?”这时,儿子从容地说:“父亲难道看见过打翻的鸟巢下面会有完整的蛋吗?”不久,两个儿子也收捕到案。
【解读】
呜呼哀哉!
孔融是个有气节的士大夫,多次挑战曹操的底线,终招杀身之祸,其实孔融怼曹操的,没一件正经事。
曹操灭其族,以儆天下士人,何其残忍。

又:孔融两个儿子的年龄有些马马虎虎。
《后汉书》载: 初,女年七岁,男年九岁,以其幼弱得全,寄它舍。二子方弈棋,融被收而不动。左右曰:“父执而不起,何也?”答曰:“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主人有遗肉汁,男渴而饮之。女曰:“今日之祸,岂得久活,何赖知肉味乎?”兄号泣而止。或言于曹操,遂尽杀之。及收至,谓兄曰:“若死者有知,得见父母,岂非至愿!”乃延颈就刑,颜色不变,莫不伤之。

《后汉书》说孔融的两个孩子,是一儿一女。其实孔融三个孩子,一个女儿两个儿子。

而且“诛三族”一般是父、兄、妻,不包括女儿。





作者: 笑流沙    时间: 2023-7-22 10:34
醉笑陪君三万场 发表于 2023-7-22 09:42
四、
【原文】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谓曰:“何以不拜?” ...

这一段,有现实意义
作者: 云水梦    时间: 2023-7-22 11:16
小孩子口齿伶俐。有时候大人都不如,打败你的就是天真,
作者: 依水闲云    时间: 2023-7-22 11:17
永远的金盾 发表于 2023-7-22 08:24
谢谢夸奖

我要是谦虚,别人会说我凡尔赛的

这么说还有点凡尔赛
作者: 依水闲云    时间: 2023-7-22 11:19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这就是醉笑上次问过我出处的一句
作者: 东方安澜-    时间: 2023-7-22 11:29
没看过《世说》。

但是,醉笑和段干及麻子的文字,是我在六星这里为数不多几个愿意仔细阅读的,我一直认为他们本身就中国文化传统的载体。

同时我也认为,风骨与妥协并存,才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

如果你细看醉笑和段干及麻子他们的文字,及其论坛上的具体行为表现,其在风骨与妥协上,非常一致。"风骨与妥协",这其实应该就是中国的文化传统。

而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正是中国人的信仰。中国人的这种信仰,要比西国的上帝信仰可靠得多,因为真实。

醉笑段干麻子就是这种信仰。我曾经说过他们其表象下的文字功底是在传承着中华传统的文化和历史,在其文字下匍匐前行。

我看醉笑《世语》解读得挺好,在风骨与妥协上,是如何交融和并存。

如果你感兴趣,可以跟读醉笑的这个《世语》解读,各个时期和朝代的新旧思想文化激烈碰撞,"参政议政”与“清谈”的交锋,

比如嵇康打铁的"风骨"与临终前实际上的"妥协",以及许由洗耳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士大夫文人对政治的复杂情感——既希望得到权力的眷顾,又不愿意放弃独立的人格。"

风骨与妥协并存,大概也可以解读"独立精神"与"韬光养晦"并存的意思。

细读《世语》和解读其中的典故背景,我不知道需要几年,但是我读醉笑这些解读仅仅需要几分钟。台上一分钟台下10年功啊!

六星世俗的浮躁下,这样的文字不多。继续跟读。

作者: 永远的金盾    时间: 2023-7-22 11:31
醉笑陪君三万场 发表于 2023-7-22 09:42
四、
【原文】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谓曰:“何以不拜?” ...

孔融,杨修,祢衡

可以说都是死在曹操手里吧

祢衡击鼓骂曹,这人眼中只有:大儿孔文举,小儿杨修(字,我忘了)

曹操想杀了祢衡泄愤,后来觉得名声不好

就把祢衡送到了刘表那里

刘表也算是名士,也不愿意背上害贤的名声,

又把祢衡送给江夏黄祖,最后被黄祖杀了

杨修被杀,是因为那个鸡肋的故事,其实是因为杨修想扶保曹植


孔融被杀的时候,两个儿子在家玩耍,一点也不担心

别人问,:儿子回答“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作者: 依水闲云    时间: 2023-7-22 11:31
拜读完毕,受益颇多,看到其他的跟帖,我的读书笔记私下记录吧
作者: 永远的金盾    时间: 2023-7-22 11:33
醉笑陪君三万场 发表于 2023-7-22 09:42
四、
【原文】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谓曰:“何以不拜?” ...

才看到醉笑已经写了这个成语故事了

作者: 永远的金盾    时间: 2023-7-22 11:33
依水闲云 发表于 2023-7-22 11:17
这么说还有点凡尔赛

呵呵,那你教教我,怎么说?

作者: 依水闲云    时间: 2023-7-22 11:37
永远的金盾 发表于 2023-7-22 11:33
呵呵,那你教教我,怎么说?

你怎么说都对
作者: 永远的金盾    时间: 2023-7-22 11:40
依水闲云 发表于 2023-7-22 11:37
你怎么说都对

你永远都是乖乖女

作者: 永远的金盾    时间: 2023-7-22 13:02
北斗六星网-读醉笑【读书笔记】有感:关于魏晋风度的定位_北斗六星  http://www.bdlxbbs.cn/forum.php? ... &extra=page%3D1
作者: 永远的金盾    时间: 2023-7-22 13:02
北斗六星网-读醉笑【读书笔记】有感:关于魏晋风度的定位_北斗六星  http://www.bdlxbbs.cn/forum.php? ... &extra=page%3D1
作者: 永远的金盾    时间: 2023-7-22 13:02
北斗六星网-跟读醉笑的《笔记》,_北斗六星  http://www.bdlxbbs.cn/forum.php? ... &extra=page%3D1
作者: 醉笑陪君三万场    时间: 2023-7-23 00:47

六、
  【原文】颖川太守髡陈仲弓。客有问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伛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
 
    【注释】
  髡:髡(kūn,读若“坤”)古代的一种刑罚,剃去男子的头发。
  
  陈仲弓:陈寔字仲弓,即陈太丘;元方,陈寔长子。参见《德行》第6 则“真人东行”注释。陈寔任太丘长时因“党锢之争”受牵连下狱,后遇大赦。
  
  伛:(yǔ)驼背,伛偻。
  
  其臭如兰:臭(xìu):气味。臭是嗅的原字,后来造了“嗅”字,臭字转义为不好的气味。
  
  高宗放孝子孝己:孝己,指商朝君主武丁的长子祖已,因至孝,史称“孝己”。继母妣辛为了让自己生的祖庚上位,诽谤祖己,武丁听信了妣辛的谗言,将祖己流放到野外,饿死。武丁崩,祖庚继位。
  
  尹吉甫放孝子伯奇:尹吉甫即尹吉父,西周宣王时著名的贤相,《诗经》的采风者和编纂者,长子伯奇秉性淳朴,为人至孝,亦为后母诽谤,被父放逐,后来尹吉父醒悟了,杀后母,找回了伯奇。
  
  董仲舒放孝子符起:汉代哲学家思想家,大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主张和“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为汉武帝采纳,光大儒学,开创儒家思想在封建时代占据统治地位的局面。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其事不详。
  
  【简译】
  
  颖川太守把陈寔判了髡刑。有位客人问陈寔的儿子元方说:“太守这个人怎么样?”元方说:“是个高尚、明智的人。”又问:“您父亲怎么样?”元方说:“是个忠臣孝子。”客人说:“《易经》上说:‘两个人同一条心,就像一把钢刀,锋利的刀刃能斩断金属;同一个心思的话,它的气味像兰花一样芳香。’那么,怎么会有高尚明智的人惩罚忠臣孝子的事呢?”元方说:“您的话怎么这样荒谬啊!因此我不回答你。”客人说:“您不过是拿驼背当做恭敬,其实是不能回答。”元方说:“从前高宗放逐了孝子孝己;尹吉有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了孝子符起。这三个做父亲的,恰恰都是高尚明智的人;这三个做儿子的,恰恰都是忠臣孝子。”客人很羞愧地走了。
  
  【解读】



       客人问元方这样的问题,无非想听元方骂太守几句。但元方没有说太守的坏话,元方用这三个人的事例来回答“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的问题,是极聪明的,也是很正派的。也许为父、为子都有失误的地方,但瑕不掩瑜,君仍然是高明之君,子仍然是忠臣孝子。




        

作者: 醉笑陪君三万场    时间: 2023-7-23 01:03

  七、
  
  【原文】荀慈明与汝南袁阆相见,问颖川人士,慈明先及诸兄。阆笑曰:“士但可因亲旧而已乎?”慈明曰:“足下相难,依据者何经?”阆曰:“方问国士,而及诸兄,是以尤之耳!”慈明曰:“昔者祁奚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以为至公。公旦《文王》之诗,不论尧、舜之德而颂文、武者,亲亲之义也。《春秋》之义,内其国而外诸夏。且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不为悖德乎?”
  
  【注释】
  
  荀慈明:荀爽,字慈明,东汉颍川(今河南许昌)人,荀淑之子,兄弟八人都有才名,而荀爽最出色。时称“荀氏八龙,慈明无双”。荀爽博通群书,是东汉著名的经学大师。桓帝时出仕,为避党锢之祸隐居十余年,董卓专权时任司空,与司徒王允密谋除董卓,未及起事而病卒。
  
  袁阆: 袁阆字奉高,河南慎阳(今驻马店)人,东汉末名士。
  
  祁奚:祁奚字黄羊,春秋时期晋国人,为人正直无私,以“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为历代所称道。孔子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公旦《文王》之诗:公旦即周公姬旦,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文王》:《诗经·大雅》中有“文王之什”共十篇,《文王》是其中一篇。普通文化人大概只读过《诗经》中的“风”和部分“小雅”,非专业研究《诗经》的人,很少读过“大雅”。
  
  《春秋》: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据传曾由孔子修订,被后世奉为儒家“六经”之一。
  
  【简译】
  
  荀爽和袁阆见面时,袁阆问起颖川的才德之士,荀爽先提到自己的几位兄长。

      袁阆讥笑他说:“才德之士只能靠亲朋故旧来扬名吗?”
      荀爽说:“您责备我,依据什么原则?”
      袁阆说:“我刚才问起颍川的才德之士,你却谈自己的诸位兄长,因此我才责问你呀!”
      荀爽说:“从前祁奚在推荐人才时,对内不错过自己的儿子,对外不错过自己的仇人,人们认为他是最公正无私的。周公旦作《文王》时,不去叙说远古帝王尧和舜的德政,却歌颂周文王、周武王,这是符合爱亲人这一大义的。《春秋》记事的原则,把本国看成亲近的,把其他诸侯国看成疏远的。再说,不爱自己的亲人而爱别人的人,岂不是违反了道德准则吗?”
  
  【解读】
  
  我个人比较认可这样的价值观:跟自己的父母、亲人都相处不好的人,不要跟他交朋友。
  
  又:台湾女作家亦舒说:人们经常所犯最大的错误,是对陌生人太客气,而对亲密的人太苛刻,把这个坏习惯改过来,天下太平。


作者: 醉笑陪君三万场    时间: 2023-7-23 01:49
子曰 发表于 2023-7-23 00:28
记号,看到第一篇四十二


看的好快。还有看完点评一下。



作者: 竹溪兰亭    时间: 2023-7-23 08:00
东方安澜- 发表于 2023-7-22 11:29
没看过《世说》。

但是,醉笑和段干及麻子的文字,是我在六星这里为数不多几个愿意仔细阅读的,我一直认 ...

哎呀,点评的太精彩了!学习学习!
作者: 竹溪兰亭    时间: 2023-7-23 08:03
我是一边读醉老师的文字,一边看别人的跟帖和点评,真是受益匪浅!
作者: 醉笑陪君三万场    时间: 2023-7-23 09:26
东方安澜- 发表于 2023-7-22 11:29
没看过《世说》。

但是,醉笑和段干及麻子的文字,是我在六星这里为数不多几个愿意仔细阅读的,我一直认 ...


谢谢东方
作者: 依水闲云    时间: 2023-7-23 10:17
醉笑陪君三万场 发表于 2023-7-23 00:47
六、
  【原文】颖川太守髡陈仲弓。客有问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 ...

记号,忙一会儿,回来继续
作者: 醉笑陪君三万场    时间: 2023-7-23 10:49
子曰 发表于 2023-7-23 10:30
第一篇看完了,注释、翻译、解读、点评都很好!增长了很多知识。
《世说新语》比先秦文字易读易懂,但有 ...



好的。好建议。



作者: 水阔山长    时间: 2023-7-23 11:53
跟着学习,多谢醉老师分享。

孔融对前来逮捕他的差使说:“希望惩罚只限于我自己,两个孩子能不能保全性命呢?”这时,儿子从容地说:“父亲难道看见过打翻的鸟巢下面会有完整的蛋吗?”不久,两个儿子也收捕到案。
—————

悲哉,能看透本质,却没能利用好超常的洞察力保全自己
作者: 水阔山长    时间: 2023-7-23 11:56
这个帖子得收藏
作者: 醉笑陪君三万场    时间: 2023-7-23 15:25
水阔山长 发表于 2023-7-23 11:53
跟着学习,多谢醉老师分享。

孔融对前来逮捕他的差使说:“希望惩罚只限于我自己,两个孩子能不能保全性 ...

中国古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倒是很有风骨的,只是可怜了两个幼子。
作者: 醉笑陪君三万场    时间: 2023-7-23 15:26
水阔山长 发表于 2023-7-23 11:56
这个帖子得收藏

谢谢,欢迎常来娱乐版。
作者: 醉笑陪君三万场    时间: 2023-7-23 17:18
本帖最后由 醉笑陪君三万场 于 2023-7-23 17:22 编辑

  八、
  【原文】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正月半试鼓,衡扬桴为《渔阳掺挝》,渊渊有金石声,四坐为之改容②。孔融曰:“祢衡罪同胥靡,不能发明王之梦。”魏武惭而赦之。

  
  【注释】
  
  祢衡:祢(mí)衡,字正平,平原郡(今山东临邑)人,东汉末名士。自觉怀才不遇,愤世嫉俗,先后侮慢曹操、刘表、黄祖,终被黄祖所杀,年26岁。有《鹦鹉赋》等作品传世。
  
  魏武:曹操,武帝是曹丕篡汉建魏后,给父亲曹操上的谥号,史称“魏武帝”。
  
  渔阳掺挝(sān zhuā.读若“三抓”):鼓曲名,也作渔阳参挝。挝,鼓槌。三挝,指鼓曲的曲式为三段体,犹古曲中有三弄、三叠之类。此曲为祢衡所创.取名渔阳,是借用东汉时彭宠据渔阳反汉的故事。祢衡击此鼓曲,有讽刺曹操反汉的意思。
  
  祢衡罪同胥靡,不能发明王之梦:胥靡,上古时期的一种刑罚,亦指受此刑罚的奴隶。此处指“傅说”:传说商代君王武丁梦见天赐贤才,醒来后凭记忆让人画个画像,派人到处寻找,结果在“版筑之间”(砌墙的苦役)的奴隶中找到了傅说,于是任用他为宰相,辅佐国政,形成了“武丁中兴”的辉煌盛世。明王,指曹操,把曹操比作武丁。
  
  孔融此语说:祢衡的罪过和傅说是一样的,只是不能引发丞相的求贤之梦。
  
  【简译】
  
  祢衡被魏武帝曹操罚做鼓吏。正遇八月中大会宾客的时候,要检验鼓的音节,祢衡挥动鼓槌奏《渔阳掺挝》曲,鼓声深沉,有金石之音,满座的人都为之动容。孔融说:祢衡的罪和那个胥靡一样,只是不能引发英明魏王的梦。”曹操听了很惭愧,就赦免了祢衡。
  
  【解读】“击鼓骂曹”——祢衡是史上第一大喷子。
  
  祢衡很有才华,但傲慢自负。孔融向曹操举荐祢衡,遂在曹操军中做事,但祢衡嫌曹操没有重用他,经常出言嘲讽。曹操罚他做打鼓的鼓手,他当众裸身更衣并辱骂曹操,曹操想杀他又怕坏了“求贤若渴”的名声,就把祢衡送给刘表。刘表非常敬重祢衡,但祢衡看不起刘表,经常羞辱刘表,于是刘表怀恨,让祢衡去给脾气暴躁的黄祖做事。黄祖也很敬重祢衡,但祢衡更看不起黄祖,有次公然羞辱黄祖,被黄祖杀了。
  
  孔融这不是挺会说话的么。曹操既然能容忍祢衡,为什么不能容忍孔融呢? 又一说曹操并非容忍祢衡,只是借刀杀人。


    【讨论】
    历史上,曹操文韬武略,有雄霸天下之心,求贤若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却杀了那么多“名士”,为什么呢?
  
  李白《望鹦鹉洲悲祢衡》
  
  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
  
  黄祖斗筲人,杀之受恶名。
  
  吴江赋《鹦鹉》,落笔超群英。
  
  铿锵振金玉,句句欲飞鸣。
  
  鸷鹗啄孤凤,千春伤我情。
  
  五岳起方寸,隐然讵可平?
  
  才高竟何施,寡识冒天刑。
  
  至今芳洲上,兰蕙不忍生。




作者: 永远的金盾    时间: 2023-7-23 18:24
醉笑陪君三万场 发表于 2023-7-23 00:47
六、
  【原文】颖川太守髡陈仲弓。客有问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 ...

     客人问元方这样的问题,无非想听元方骂太守几句。但元方没有说太守的坏话,元方用这三个人的事例来回答“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的问题,是极聪明的,也是很正派的。也许为父、为子都有失误的地方,但瑕不掩瑜,君仍然是高明之君,子仍然是忠臣孝子。
————————


如果联系到醉笑,也可以适合


话说,苏老妹看见了,又会说金盾跪舔醉笑了

作者: 永远的金盾    时间: 2023-7-23 18:26
醉笑陪君三万场 发表于 2023-7-23 17:18
  八、
  【原文】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正月半试鼓,衡扬桴为《渔阳掺挝》,渊渊有金石声,四坐为之改 ...

古龙的《绝代双骄》里面,有个姓弥的高人,就是自称祢衡的后人

不过,从现代人的角度看,祢衡(还有一些失意文人),都是情商比较低的

当然了,从古代人的人格塑造上看,这可以称为风骨

作者: 永远的金盾    时间: 2023-7-23 18:58
醉笑陪君三万场 发表于 2023-7-23 01:03
  七、
  
  【原文】荀慈明与汝南袁阆相见,问颖川人士,慈明先及诸兄。阆笑曰:“士但可因亲旧 ...

荀爽


荀氏八龙
——————
以前玩三国游戏,或者看三国演义,知道最多的是有王佐之才的荀彧(叔),谋算很深的荀攸(侄)


这里荀攸比荀彧大


这是曹操的两个重要谋士


好像河北袁绍手下有个叫荀谌的也是荀氏八龙之一


荀爽算是其中年龄大的,所以虽然是荀氏八龙之首


但是在三国演义中,应该是退出历史舞台了,没有发挥什么作用


前2年,有时候爱看一些历史穿越小说,倒是对荀爽有了一点点了解


印象中三国演义里,还有一个叫荀正的
————————


说起来,荀彧,如果识字不多的人,通常会喊为:苟惑,(狗货)



作者: 醉笑陪君三万场    时间: 2023-7-24 13:22
永远的金盾 发表于 2023-7-23 18:58
荀爽



金盾作为一个理科生,文史方面学识真丰富。



作者: 醉笑陪君三万场    时间: 2023-7-24 13:45

  九、
  【原文】
  
  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颖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车。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此乃许、父所以慷慨,夷、齐所以长叹。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士元曰:“仆生出边垂,寡见大义。若不一叩洪钟、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

  
  【注释】
  
  庞士元:庞统字士元,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曾任南郡功曹(参与一郡的政务),庞德公称他为“凤雏”,司马德操向刘备推荐庞统,遂成为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庞统与刘备一同入川并献计。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仅三十六岁。
  
  司马德操:司马徽,字德操,河南颍川人,东汉末年隐士,精通道学、经学、奇门、兵法,庞德公称他“水镜”先生。司马德操曾向刘备推荐“凤雏”庞统和“卧龙”诸葛亮。后曹操击败刘表,欲请司马徽出仕,不久司马徽病故。
  
  带金佩紫:带金印,佩紫绶带,指做大官。秦汉时,只有丞相才授金印配紫色绶带。
  
  伯成耦耕:伯成(复姓),指伯成子高。《庄子·天地》载:相传尧治天下,立伯成子高为诸侯。尧传位给舜,伯成认为"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始",就隐居耕种。
  
  原宪桑枢:原宪字子思,春秋末期宋国人,孔子的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孔子死后,原宪隐居山林,安贫乐道。桑枢:用桑树作门,喻贫寒之家.
  
  许、父:许由、巢父。传说中帝尧时期的两个隐士。
  
  夷、齐:伯夷、叔齐,商代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兄弟俩互相让位,不肯继承,结果都出走了。后来周武王统一天下,两人因反对周武王讨伐商纣,不食周粟(不肯吃周朝的粮食),饿死在首阳山。
  
  窃秦:战国末年,秦庄襄王子楚在赵国做人质时,吕不韦把怀孕的赵姬献给了他,生赢政。后赢政登位即秦始皇,尊吕不韦为相国,称“仲父”,此所谓“窃秦”。
  
  千驷之富:见《论语.季氏》:"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民到于今称之." 驷:四匹马拉的车.
  
  【简译】
  
  南郡庞士元听说司马德操在颖川,特地从两千里之外赶来看望他。到了那里,正遇上司马德操在采桑叶,庞士元在车里对他说:“我听说大丈夫处世,应当带金印佩紫绶,哪能窝窝囊囊,做这些妇人做的事呢!” 司马德操说:“你先下车吧.你只知道抄小路便利,却不考虑迷路的危险。从前伯成子高宁愿种地,也不羡慕诸侯的荣华;原宪桑枢瓮牖,也不愿做官住毫宅。哪有住在华丽屋子里,出门骑着高头大马,几十个侍女环绕的人,能做出一番伟业呢?这就是为什么许右、巢父慷慨辞让,伯夷、叔齐感叹国家灭亡。即使吕不韦窃取了相国那样的高官,齐景公有四千匹马的财富,也不显得珍贵啊。” 庞士元说:“我出生在边缘之地,没听到什么高深道理,如果不是亲自敲洪钟、击雷鼓,就不会知道它们的轰鸣声了。”
  
  【解读】桑枢瓮牖,语出《庄子·杂篇·让王》
  
  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二 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子贡乘大马,中绀而表素, 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原宪华冠縰履,杖藜而应门。子贡曰:“嘻!先生何病?”原宪应之曰:“宪闻 之,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子贡逡 巡而有愧色。原宪笑曰:“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 为己,仁义之慝,舆马之饰,宪不忍为也。”
  
  原宪住在鲁国,屋里周圈都被杂物堵满了,用茅草和泥盖的屋顶也长出了草,用草和树枝搭成的门户都破烂不完整了,用瓮做窗户,拿桑条做门轴。下雨的时候屋顶漏雨地下湿滑,但原宪端坐在里边弹琴唱歌。子贡坐着大马车,穿着华贵的衣服,里边黑红外表洁白,气派的马车都进不去小巷子,去见原宪。原宪戴着桑叶织成的帽子,趿拉着草鞋,拄着藜木的拐杖来开门。子贡说:“啊哈,先生你有什么病吗?”原宪回答说:“我听说没有钱财叫做贫穷,学习的东西不去实践叫做患病。现在我是贫穷,不是有病。那种趋势而行,结党为友,学习只是用来向人炫耀,教诲只是用来谋取私利,仁义中隐藏着罪恶,车马用来装饰外表的事,我是不忍心去做的。”


           注:《庄子·杂篇》历来被文史学家认为不是庄子所著。

作者: 永远的金盾    时间: 2023-7-24 14:10
醉笑陪君三万场 发表于 2023-7-24 13:22
金盾作为一个理科生,文史方面学识真丰富。

那天我女儿自己提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对三国有兴趣,而世说新语,有大部分刚好就是这个时代的

作者: 醉笑陪君三万场    时间: 2023-7-24 14:11
本帖最后由 醉笑陪君三万场 于 2023-7-24 21:51 编辑

一〇、  

      【原文】
  
  刘公幹以失敬罹罪。文帝问曰:“卿何以不谨于文宪?”桢曰:“臣诚庸短,亦由陛下网目不疏。”

  
  【注释】
  
  刘公幹:刘桢字公幹,东汉末年名士、诗人,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刘桢是汉皇族后代,祖父刘梁曾任尚书令。刘桢从小就博学能文,机敏善辩,深受“三曹父子”的赏识,曹操选拔他做丞相掾属(助理),他并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等人聚集在帝都许昌,吟诗作赋,慷慨激昂,是为“建安七子”,是“建安风骨”的重要人物之一,连曹植都深为折服:“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刘桢先后在曹植、曹丕手下做幕僚,与曹氏兄弟关系十分密切,经常在一起诗酒唱和。
  
  刘桢性情傲慢放任,不拘礼法。曹丕做世子的时候,一次宴请手下的大文豪们,一时高兴,把夫人甄氏喊出来与大家见面,在场所有人都匍匐于地不敢抬头,唯独刘桢直勾勾地盯着甄夫人看。曹丕倒不以为意,曹操听说后生气了,治其不敬之罪,经曹丕说情,死罪可免,活罪难饶,罚刘桢做了苦力,终身未再启用。刘桢受此打击,郁郁而终,享年三十七岁。
  
  文帝:魏文帝曹丕,字子恒,安徽谯县(今亳州)人,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诗人、文学评论家。曹操的嫡长子,三国之魏国的开国皇帝。
  
  曹丕在司马懿等人的协助下,战胜曹植获得继承权,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被曹操立为世子。
  
  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正月,曹操逝世,曹丕继魏王、丞相,十一月,曹丕按照曹操生前的规划,接受汉献帝的“禅让”,登基称帝,建立魏国,定都洛阳,改元黄初。
  
  黄初七年(227年)六月,曹丕病死在洛阳,谥“文帝”。享年四十岁,在位仅七年。
  
  曹丕文武全才,是史上文学成就最高的一代帝王。世人皆知曹植“才高八斗”,其实曹丕的文学成就并不比曹植差。他的《燕歌行二首》是文学史上最早的文人七言诗。其五言诗和乐府都代表了那个时代最高的文学水平。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文学史上第一部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该文点评了当时著名诗人的作品,“建安七子”一词就出自曹丕此篇。
  
  关于曹丕,一时说不尽。醉某十分仰慕曹丕,甚至超过佩服曹植。
  
  曹植“思捷而才俊”,天纵奇才,可惜太过放纵,“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没有政治头脑。
  
  【简译】
  
  刘桢因为不敬而获罪。魏文帝曹丕问他:“你为什么不能谨慎遵守法规?” 刘桢答道:“臣下确实是庸才,这是我的短处,但也是因为陛下的法度过于严苛,不够宽容”。
  
  【解读】
  
  幹: “干”的繁体字。但幹的本意,是古代砌土墙所用的“盒板”。古代垒土墙跟现在捣制的混凝土建筑一样,先用盒板围起来,中间填泥,待泥干了之后拆掉盒板。
  
  桢和幹,都是盒板。土墙两侧的盒板叫“桢”,两端的合板叫“幹”。
  
  幹的这个本意,并没有被“干”代替。刘桢字公幹,用的是“幹”的本意,所以不能写成干。
  
  古人的名与字,互为表里,很有讲究。以三国人物为例:
  
  诸葛亮字孔明:出自《老子》“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孔者大也,孔明即大明,与“亮”同义相应。
  
  周瑜字公瑾,瑜、瑾都是美玉,公是古人起名常用的字。
  
  关羽关云长: 《楚辞》曰:羽人,飞仙也。以“云”对应“羽”,“长”则意在前程高远。
  
  刘备字玄德:古人以“青,黄,赤,白,黑”为五色,“玄”即黑色,为五色齐备,故“备”乃“玄之德”也。
  
  近现代如蒋介石字中正,毛泽东字润之,名与字之间都有关联性且耐人寻味。
  
  文帝:当年曹操独揽朝纲,汉献帝不过一傀儡。曹操手下众人均进言劝曹操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曹操顾及自己的名声,不愿意篡位,言道:等我死后,世子可以取代汉室称帝,到时候追封我一个“文帝”就可以了。
  
  不料曹丕称帝后,给曹操上谥“武帝”,把“文帝”留给了自己。
  
  甄氏:坊间相传,甄氏名为甄宓(fú),但史无记载。甄氏是袁绍的儿子袁熙的妻子,曹操击败袁绍,曹丕奉命攻打邺城,临行前曹操对曹丕说,听说袁绍的儿媳妇甄氏,挺那啥的,你打下邺城后,把甄氏给我送来。
  
  曹丕攻下邺城,搜索袁绍家,见到甄氏乃绝代美人,于是自己留下了,没有给曹操送去。
  
  甄氏为曹丕生了一儿一女。曹丕称帝第二年就把甄氏赐死了。年三十八岁。此为史上一个疑案:拥护啥啊?
  
  甄氏所生的儿子就是曹叡,是曹丕的长子,黄初七年(226年)五月,魏文帝病重,立曹叡为皇太子,即位于洛阳,是为魏明帝。曹叡继位,追封甄氏为“文昭甄皇后”。


作者: 醉笑陪君三万场    时间: 2023-7-24 14:23
永远的金盾 发表于 2023-7-24 14:10
那天我女儿自己提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对三国有兴趣,而世说新语,有大部分刚好就是这个时代的


是的。我最喜欢的就是鼓捣文史



作者: 永远的金盾    时间: 2023-7-24 14:26
醉笑陪君三万场 发表于 2023-7-24 14:23
是的。我最喜欢的就是鼓捣文史。

我对三国,唐宋明,熟悉一点

对南北朝,五代十国,还有清,不感冒

主要是对那些历史人物有兴趣

作者: 醉笑陪君三万场    时间: 2023-7-24 18:01
永远的金盾 发表于 2023-7-24 14:26
我对三国,唐宋明,熟悉一点

对南北朝,五代十国,还有清,不感冒


娱乐版氛围不对,不适合这种帖子。

我考虑还是发书房去吧。



作者: 依水闲云    时间: 2023-7-24 18:06
醉笑陪君三万场 发表于 2023-7-24 18:01
娱乐版氛围不对,不适合这种帖子。

我考虑还是发书房去吧。

如果书房有更多人喜欢读,发过去也好,不管发到哪儿,我都翻墙去看,但我不敢发读书笔记,以免贻笑大方
作者: 永远的金盾    时间: 2023-7-24 19:00
醉笑陪君三万场 发表于 2023-7-24 14:11
一〇、  

      【原文】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


你说起刘桢,我想起来跟女儿一起背古诗时,背诵的这首《赠从弟》



作者: 永远的金盾    时间: 2023-7-24 19:02
醉笑陪君三万场 发表于 2023-7-24 18:01
娱乐版氛围不对,不适合这种帖子。

我考虑还是发书房去吧。

没必要吧?

那我一些帖子,也不 适合了

书房也不是只发读书评论



作者: 永远的金盾    时间: 2023-7-24 19:04
醉笑陪君三万场 发表于 2023-7-24 18:01
娱乐版氛围不对,不适合这种帖子。

我考虑还是发书房去吧。

古人的名与字,互为表里,很有讲究。
————
现代人,不太讲究这个了


以前,取字,都是有名望的长者给人起名吧


那样更容易获得名望


主要是那个时代做官,没有科考,只有个人推荐

作者: 永远的金盾    时间: 2023-7-24 19:07
醉笑陪君三万场 发表于 2023-7-24 18:01
娱乐版氛围不对,不适合这种帖子。

我考虑还是发书房去吧。

不料曹丕称帝后,给曹操上谥“武帝”,把“文帝”留给了自己。
——————


文和武,应该对应的是周文王和周武王


毛泽东的“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指的就是魏武帝曹操的观沧海

这里的碣石,是不是指现代的秦皇岛附近

作者: 永远的金盾    时间: 2023-7-24 19:09
醉笑陪君三万场 发表于 2023-7-24 18:01
娱乐版氛围不对,不适合这种帖子。

我考虑还是发书房去吧。

刘备字玄德:古人以“青,黄,赤,白,黑”为五色,“玄”即黑色,为五色齐备,故“备”乃“玄之德”也。
——————


张飞,字翼德


飞和翼,也是对应的

作者: 永远的金盾    时间: 2023-7-24 19:13
醉笑陪君三万场 发表于 2023-7-24 18:01
娱乐版氛围不对,不适合这种帖子。

我考虑还是发书房去吧。

马超,马孟起

   马超是老大,超跟起,相对,老大是孟?(伯仲叔季)

赵云,赵子龙,云从龙

黄忠,黄汉升

汉字用做取名寓指宽厚、忠肝义胆、顶天立地之义,寓意吉祥又有内涵。 升,向上,上升,提高,升华。意为晋升、向上

作者: 永远的金盾    时间: 2023-7-24 19:14
看三国,玩三国,五虎将是最爱了

所以,对这几个人比较熟悉
作者: 永远的金盾    时间: 2023-7-24 19:14
依水闲云 发表于 2023-7-24 18:06
如果书房有更多人喜欢读,发过去也好,不管发到哪儿,我都翻墙去看,但我不敢发读书笔记,以免贻笑大方



你这到底是挽留啊,还是欢送?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bdlxbbs.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