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论语】不愤不启——为色妞鼓劲 [打印本页]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3-5-28 16:14
标题: 【论语】不愤不启——为色妞鼓劲
【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传统解读为孔子教学经验谈,可谓千古误解。其实,这是孔子求道经验谈,谈遇到瓶颈时如何办。

第一句就是针对这个问题。“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到烦闷至极不会开窍,不到郁结至极没有发见。言下之意,思考过深一旦进入瓶颈,如此烦闷郁结异常之际,最有可能灵光一现,豁然柳暗花明。这让我们联想起禅宗顿悟故事,正所谓“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正如佛学讲究机缘,启发条件成熟之后,重要的是要抓住可以启发的那个点,所以孔子接着补充道,“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传统解读就是在这里翻了车。如朱熹说,“上章已言圣人诲人不倦之意,因并记此。”今人因袭译文说,“举示以一角,不以其余三角自返自证,我不会再教他。”但问题是,你教他一,他不知三,很正常,天才弟子本就稀有。你因此就罢教了,老师的谱是否摆得太大了?人家不能举一反三才跟你做弟子,你反而责怪弟子笨,是逃避自己的教学责任么?

关键在“反”,不是传统理解的“返回”,而是本义“翻转”。

以,这里不做介词而做动词,“使”义,如《尚书·君奭》“我不以后人迷”。

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是从具有四角的硬物而言,比如一本书,转动任意一角,会使其他三角跟着翻转,如不能使其他三角翻转,意味着不能以点带面,“则不复也”,那就不再继续了,另寻有效发力点和最佳时机。

成语“举一反三”源自此处,但已然不是以点带面的意思。

连起来,孔子分享求道遇到瓶颈时的经验说:不到烦闷至极不会开窍,不到郁结至极没有发见。如果转动任意一角,不能使其他三角跟着翻转,那就不要再继续了。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3-5-28 16:22
成语“举一反三”源自此处,但已然不是以点带面的意思。
——

如果改“举一反三”为“举一翻三”,就符合原来出处的本意了。

但话说回来,“举一反三”的含义比“举一翻三”的更为广阔,更为积极。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3-5-28 16:51

如果转动任意一角,不能使其他三角跟着翻转,那就不要再继续了。
------------
喜欢这句话。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3-5-28 16:56
知音 发表于 2023-5-28 16:51
如果转动任意一角,不能使其他三角跟着翻转,那就不要再继续了。
------------
喜欢这句话。

是,这句话蛮深的。软物,比如纸片,转一带不了三。硬了,才能转一带三,以点带面。那么,如何才能硬?余音在这里。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3-5-28 17:03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3-5-28 16:56
是,这句话蛮深的。软物,比如纸片,转一带不了三。硬了,才能转一带三,以点带面。那么,如何才能硬?余 ...



指说话办事的魄力?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3-5-28 21:16
色妞不签收了?
作者: 飞梅弄晚    时间: 2023-5-28 21:23
理解了,时机不到,则悟不出。如果悟到的点,做不到举一反三,这个点翻转不了其他三面,那不如不翻。

挺深奥。
作者: 飞梅弄晚    时间: 2023-5-28 21:23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3-5-28 21:16
色妞不签收了?


打卡,网红地比耶拍照留念。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3-5-28 21:24
飞梅弄晚 发表于 2023-5-28 21:23
理解,时机不到,则悟不出。如果悟到的点,做不到举一反三,翻转不了其他三面,那不如不翻。

挺深奥。

你来签收了,那我休息了哈,明天周一还有事。晚安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3-5-29 09:03
飞梅弄晚 发表于 2023-5-28 21:23
理解了,时机不到,则悟不出。如果悟到的点,做不到举一反三,这个点翻转不了其他三面,那不如不翻。

挺 ...



你理解的跟你老实说的是一回事吗?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3-5-29 09:04
飞梅弄晚 发表于 2023-5-28 21:23
理解了,时机不到,则悟不出。如果悟到的点,做不到举一反三,这个点翻转不了其他三面,那不如不翻。

挺 ...



你老师说的是转动一角,其他三个角跟着转。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3-5-29 10:48
望文生义望文生义。三,又是三个?这是你的比喻还是孔子的比喻。

不要教色妞文学了,误人子弟。教教她怎么赚钱还可以。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3-5-29 10:52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3-5-29 10:48
望文生义望文生义。三,又是三个?这是你的比喻还是孔子的比喻。

不要教色妞文学了,误人子弟。教教她怎 ...

醉老师解来听听?
我先去理发了,回来再学习。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3-5-29 10:54
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23-5-29 11:01 编辑

不到烦闷至极不会开窍,不到郁结至极没有发见。言下之意,思考过深一旦进入瓶颈,如此烦闷郁结异常之际,最有可能灵光一现,豁然柳暗花明。
=====================

歪解。

这句话是儒家最重要的教育思想。是启发式教学的前提。学师范的入门课题。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里,是师生同在的。不愤,说的是学生,不启,说的是老师。

这是一个教学过程,学生自主学习,遇到问题苦苦思索而不得,老师再去启发点拨他。不愤不启,是双重否定模式,他不到这个地步就不要去启发他。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互文。 两句共同表达一个意思。


不是学生自己憋急了就能开窍。只要自己憋到一定程度,就都能开窍吗?
要么憋死,要么跑偏

不然还要老师干嘛。

韩愈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个成为疑惑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

现在我找到我答案了,你就是因为没有老师指点,自己憋的,全是歪解,跑偏了。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3-5-29 10:55
知音 发表于 2023-5-29 09:04
你老师说的是转动一角,其他三个角跟着转。

听他胡扯。

误人子弟。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3-5-29 11:50
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23-5-29 12:13 编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隅,从阜从禺,左耳字边,就是阜字,是指山水的边角拐弯处,引申为角落。但一般是指建筑物的角落。《诗经·邶风》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一隅,是指“一个方面”。反,是类推,反隅: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这就是举一反三的原意。
老师举一个方面的例子,学生不能从多个方面去类推。

则不复也,就不要再教下去了。(不能举一反三,说明这个知识点学生没有学会,就不要再教新知识了)



作者: 飞梅弄晚    时间: 2023-5-29 12:01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3-5-29 11:50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隅,从阜从禺,左耳字边,就是阜字,是指山水的边角拐弯处,引申为角落 ...

你来教我赚钱吧:)
作者: 飞梅弄晚    时间: 2023-5-29 12:10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3-5-29 11:50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隅,从阜从禺,左耳字边,就是阜字,是指山水的边角拐弯处,引申为角落 ...

你的解读是正统解读,没瑕疵。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3-5-29 12:37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3-5-29 11:50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隅,从阜从禺,左耳字边,就是阜字,是指山水的边角拐弯处,引申为角落 ...
则不复也,就不要再教下去了。(不能举一反三,说明这个知识点学生没有学会,就不要再教新知识了)

————-----------------------------

醉老师,关于你这个传统解读,我早就反驳在正文:但问题是,你教他一,他不知三,很正常,天才弟子本就稀有。你因此就罢教了,老师的谱是否摆得太大了?人家不能举一反三才跟你做弟子,你反而责怪弟子笨,是逃避自己的教学责任么?


请醉老师先回答我上面的两个问题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3-5-29 12:39

举一反三和以点带面有本质上的不同吗?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3-5-29 12:42
知音 发表于 2023-5-29 12:39
举一反三和以点带面有本质上的不同吗?


举一反三,是由此及彼,向外扩展。
以点带面,是提纲挈领,针对本身。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3-5-29 13:43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3-5-29 12:37
则不复也,就不要再教下去了。(不能举一反三,说明这个知识点学生没有学会,就不要再教新知识了)[/backco ...

举一反三是类比,类推,是逻辑思维的过程。这是一种很简单的能力。很多知识,老师不可能尽举,需要学生触类旁通。

比如鸟,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种类的鸟都抓来一只,告诉你这是鸟。老师只需要指着一只鸡或者再加上一只鸽子。大致是有一个坚硬的喙,一对翅膀,有一双脚,满身羽毛的,都是鸟。

再比如“矿”,出煤的叫煤矿,出铁的叫“铁矿”,后面就不用讲了,学生应该知道,出金子的叫什么,出铜的叫什么。

复杂一点呢,老师讲“动词”,表示动作和状态的,心理活动的,都是动词。

走,是动词。那么学生还要问“跑”是什么词?“跳”是什么词?

举一反三并不复杂。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3-5-29 14:58
知音 发表于 2023-5-28 17:03
指说话办事的魄力?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3-5-29 15:00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3-5-29 14:58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我不想动脑,脑瓜子嗡嗡的,我就想吃现成的,谁说的明白我信谁的。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3-5-29 15:46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3-5-29 13:43
举一反三是类比,类推,是逻辑思维的过程。这是一种很简单的能力。很多知识,老师不可能尽举,需要学生触 ...

醉老师,传统解读的不能自洽之处,不在于是举一反三还是以点带面,而是在于“则不复也”

我再问醉老师一次,请醉老师给出解释:

学生跟老师,本来就是来学习的,如何举一反三,本来就是应该老师教导学生的,现在可好,你教他一,他不知三,你因此就罢教了,老师的谱是否摆得太大了?再一个,人家不能举一反三才跟你做弟子,你反而责怪弟子笨,是逃避自己的教学责任么?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3-5-29 15:47
知音 发表于 2023-5-29 15:00
我不想动脑,脑瓜子嗡嗡的,我就想吃现成的,谁说的明白我信谁的。

我们且看醉老师如何圆这个“则不复也”的老师耍大牌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3-5-29 15:52
如果解释成自己求道时方法论,就完全不存在耍大牌的嫌疑:不到烦闷至极不会开窍,不到郁结至极没有发见。如果我想到的一点还不能以点带面,说明想到的这一点还不成熟,我就不再继续纠缠下去了。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3-5-29 15:54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3-5-29 15:52
如果解释成自己求道时方法论,就完全不存在耍大牌的嫌疑:不到烦闷至极不会开窍,不到郁结至极没有发见。如 ...

我这种解读,我相信符合大部分在追求真理道路上的人的实际情况。而不像传统解读那样,给人耍大牌的误解。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3-5-29 16:04
本帖最后由 临窗独饮 于 2023-5-29 16:06 编辑

做老师的大都自作多情,自以为是(不是指醉老师,是说普遍现象),论语中还有好几处,都解读成了教学: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是老师教导学生时最爱说的一句话:温习旧知识而懂得新知识,你就可以做老师了。但这是典型的添字解读,给“故”“新”自添了“知识”。其实,为师,根本不是指当老师。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前人千古误解为教学收费,如朱熹说,“苟以礼来,则无不有以教之也”,胡适《说儒》说“束修是十脡脯,是一种最薄的礼物”。又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议论,苏格拉底与孔子都主张有教无类,但前者不收学费,后者公开声明要收腊肉做学费,言下之意,苏格拉底才是真正践行有教无类。但问题是,既然收拜师礼,为什么就死规定是肉干?孔子家是开肉干店铺的么?如果像阳货送礼孔子一样,送头烤乳猪行不行?孔子酒量很大,送几坛好酒做拜师礼,孔子会拒收么?

根据我的解读,论语里根本不存在关于教学的孔子语录,都是后人做老师的附会解释的。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3-5-29 21:20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孔子说:“大概有一种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我没有这个问题。

比如对“三”的翻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学生都知道,三人是多个人的意思,

只有对文言文一无所知的文盲才会理解为“三个人”。

我的问题是,如果你也翻译成“三个人”,那么如果你把《周裁论语》送到某出版社编辑部,你怎么对编辑解释,你跟文盲的区别?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3-5-29 21:31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3-5-29 16:04
做老师的大都自作多情,自以为是(不是指醉老师,是说普遍现象),论语中还有好几处,都解读成了教学: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流传了两千五百多年的教育思想,被你否定,推翻了?

这件事要是成了,是中国两千五百年儒家文化的笑话,没成,就是一个初中文化人的笑话。

临窗你这样,你不许自费出版《周裁论语》。自费花不了几个钱,但没意思。自费出书,是文化的耻辱。

花个十万八万的自费出书,都是文字垃圾。

你必须送到正规出版社,被认可,然后出版社给你稿费,再出版。

这个要求,对于你这么多年的心血来说,高吗?






作者: 花若叶    时间: 2023-5-29 21:35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3-5-29 21:31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流传了两千五百多年的教育思想,被你否定,推翻了?

这件事要是成了,是 ...

醉老四你耿介得近乎迂腐鸟,凭啥不让临亿万自费出书?自费出书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在当下是多马高尚滴事情?说话动动脑子。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3-5-29 21:39
花若叶 发表于 2023-5-29 21:35
醉老四你耿介得近乎迂腐鸟,凭啥不让临亿万自费出书?自费出书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在当下是多马高尚滴事情 ...


自费出书就是制造垃圾。那本书一文不值。

现在的一些小出版社就是婊·子,只要给钱,干啥都行。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3-5-29 21:45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流传了两千五百多年的教育思想,被你否定,推翻了?
——————————
醉老师,还真心的是千古误解。你若不服:
1,请你提供这句话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依据。
2,第三次请你补上老师耍大牌的漏洞:学生跟老师,本来就是来学习的,如何举一反三,本来就是应该老师教导学生的,现在可好,你教他一,他不知三,你因此就罢教了,老师的谱是否摆得太大了?再一个,人家不能举一反三才跟你做弟子,你反而责怪弟子笨,是逃避自己的教学责任么?

如果醉老师补不上这个漏洞,推翻不了我的解读,你就得忍着了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3-5-29 21:48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3-5-29 21:20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孔子说:“大概有一种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我没有这个问题。 ...

至于“三”,你知道在论语出现多少次不?73次。用法很多种。你所理解的仅仅是其中一种。等我有机会了,好好给你上上课。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3-5-29 22:03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3-5-29 21:48
至于“三”,你知道在论语出现多少次不?73次。用法很多种。你所理解的仅仅是其中一种。等我有机会了,好 ...


跟出现多少次没关系。这种知识,百度一下就知道了。
给我说也没用。

你还是思考一下我的问题吧:你如何跟出版社解释,你跟文盲的区别。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3-5-29 22:07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3-5-29 22:03
跟出现多少次没关系。这种知识,百度一下就知道了。
给我说也没用。

关于“三”,是贴外话。我以后做一个集中讲解。醉老师你先解开上面关于老师耍大牌的问题吧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3-5-29 22:13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3-5-29 21:45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流传了两千五百多年的教育思想,被你否定,推翻了?
——————————
醉 ...


我已经解释过了,你好像没懂。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3-5-29 22:14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3-5-29 22:13
我已经解释过了,你好像没懂。

你没解释啊。老师耍大牌,会是孔子本意么?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3-5-29 22:24
举一反三,是学生必备的能力。

我给你举个例子。

现在的小、初、高语文教材里的古诗文已经课文总数的51%以上。一共203篇,要求全部背诵。

每年高考语文试卷中,古诗文赋分35分。

但高考古诗文题中, 只有6分理解性默写是高中教材上的。

也就是说,这203篇基本都是白背, 不考。考什么呢?从浩如烟海的古代历史典籍中取一篇文言文,一首诗。

确保是全国高中老师没讲过,高中生都没见过的。比如从《汉书》《后汉书》《史记》,《宋史》,《新唐书》,《旧唐书》,《五代史》《资治通鉴》里选一段古文。

然后考断句,判断题,阅读分析题,其实就是考你是不是读懂了这段文言文。

如果不会举一反三,知音的儿子怎么考上清华的?

我的学生高考语文都在100分以上,古诗文都在25分以上。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3-5-29 22:26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3-5-29 15:46
醉老师,传统解读的不能自洽之处,不在于是举一反三还是以点带面,而是在于“则不复也”

我再问醉老师 ...


举一反三是类比,类推,是逻辑思维的过程。这是一种很简单的能力。很多知识,老师不可能尽举,需要学生触类旁通。

比如鸟,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种类的鸟都抓来一只,告诉你这是鸟。老师只需要指着一只鸡或者再加上一只鸽子。大致是有一个坚硬的喙,一对翅膀,有一双脚,满身羽毛的,都是鸟。

再比如“矿”,出煤的叫煤矿,出铁的叫“铁矿”,后面就不用讲了,学生应该知道,出金子的叫什么,出铜的叫什么。

复杂一点呢,老师讲“动词”,表示动作和状态的,心理活动的,都是动词。

走,是动词。那么学生还要问“跑”是什么词?“跳”是什么词?

举一反三并不复杂。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3-5-29 22:28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3-5-29 22:24
举一反三,是学生必备的能力。

我给你举个例子。

关键问题在于:学生不能举一反三,老师你就不教了吗?教师的责任心呢?

问的是教师的责任心,而不是学生会不会举一反三。你似乎搞错了问题关键。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3-5-29 22:29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3-5-29 15:54
我这种解读,我相信符合大部分在追求真理道路上的人的实际情况。而不像传统解读那样,给人耍大牌的误解。 ...


这就像打游戏,我不想让你抬杠涨学问,义务陪你升级

我就问你,你怎么跟出版社解释,你跟文盲的区别?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3-5-29 22:29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3-5-29 22:26
举一反三是类比,类推,是逻辑思维的过程。这是一种很简单的能力。很多知识,老师不可能尽举,需要学生 ...

就问你:如果学生不能举一反三,老师你就不教了吗?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3-5-29 22:31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3-5-29 22:29
这就像打游戏,我不想让你抬杠涨学问,义务陪你升级。

我就问你,你怎么跟出版社解释,你 ...

别顾左右而言他,就本贴讲本贴的问题。按照传统解读,老师耍大牌,不讲责任心,你以为是对的?

作者: 泼雷    时间: 2023-5-29 22:33
哈哈,笑死了,感觉就是天天在吵啊啊啊啊啊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3-5-29 22:34
泼雷 发表于 2023-5-29 22:33
哈哈,笑死了,感觉就是天天在吵啊啊啊啊啊

雷雷好
醉老师老古董看不惯我新青年呢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3-5-29 22:37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3-5-29 22:29
就问你:如果学生不能举一反三,老师你就不教了吗?

说过几遍了,不能举一反三就说明他没有领悟这个知识点。就不要给他讲新知了。直到他会举一反三,证明他领悟了,才能继续进行。

举一反三没有那么神秘。就是触类旁通,就是知识的迁移,从已知推及到未知。

语文不像别的学科可以计量,语文主要靠领悟。领悟的前提是积累。量变之后才会有质变。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3-5-29 22:40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3-5-29 22:37
说过几遍了,不能举一反三就说明他没有领悟这个知识点。就不要给他讲新知了。直到他会举一反三,证明他领 ...

说过几遍了,不能举一反三就说明他没有领悟这个知识点。就不要给他讲新知了。


————————————————————


你又偷换概念了。按你的解读,原文“则不复也”,显然是说不再重复讲旧课题,而不是说讲新知。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3-5-29 22:41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3-5-29 22:31
别顾左右而言他,就本贴讲本贴的问题。按照传统解读,老师耍大牌,不讲责任心,你以为是对的?


你这才叫顾左右而言它。

传统解读“不复也”,不是老师耍大牌,是不要再教新知。

直到他学会举一反三。

你连一些常识性的东西都不懂,就要推翻传统文化。

西湖说,徒增笑耳。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3-5-29 22:42
你还是思考一下我的问题吧:你如何跟出版社解释,你跟文盲的区别。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3-5-29 22:43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3-5-29 22:41
你这才叫顾左右而言它。

传统解读“不复也”,不是老师耍大牌,是不要再教新知。

你再说一遍:复,意味着讲新知?

请醉老师查查字典先,我先睡觉了哈,明天再聊。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3-5-29 22:51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3-5-29 22:43
你再说一遍:复,意味着讲新知?

请醉老师查查字典先,我先睡觉了哈,明天再聊。

你只是比较会抬杠而已,久混论坛的习惯。

你为什么不回答我的问题?

关于三人行的三,你如何对出版社编辑解释,你跟文盲的区别?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3-5-29 22:52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3-5-29 22:51
你只是比较会抬杠而已,久混论坛的习惯。

你为什么不回答我的问题?

明天跟你聊三人行吧。是你自己错解了。你只从文字上说,没看透孔子说这句话的内在逻辑。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3-5-29 22:54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3-5-29 22:51
你只是比较会抬杠而已,久混论坛的习惯。

你为什么不回答我的问题?

看醉老师很不服的样子这样吧,关于三人行,你将你认为正确的解读发出来,明天我来批驳你的解读,让大众评价,如何?

作者: 醉笑陪君三万场    时间: 2023-7-24 14:47
今天备课,《论语十二章》,总是想起临窗和他的《周裁论语》。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bdlxbbs.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