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用家常便话说说佛事 [打印本页]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5-28 07:24
标题: 用家常便话说说佛事
不单单论坛,现实生活中也是很多人谈佛论法,常见一些人挂佛珠在车上,手脖子上,家里办公室里都摆一些佛像,我这里有一家东南亚著名寺院,现在开放成公园咯,老百姓随便进去散步休闲……佛,走进日常生活。所以试试用家常便话说一些家常佛事。
我最想知道的是,成佛后做什么呢?
很多人信佛念佛,万一哪天修成佛,然后做什么呢?这个设问值得仔细回答。请过路君子念三遍,说出心里话。
无论成佛后做什么,无论怎样做,我认为活着修成佛比圆寂时才成佛更有功德。活着成佛,成佛要趁早啊,成佛如成名,越早越好,死后成佛和成名,太能忍了吧。
即使不成佛,平时念佛信佛就当插个花化个妆,或者就相当于读个小说刷个抖音,我认为一定要保持心态开放,不要把自己折腾到狭隘甚至封闭。佛,是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里的成功人士,修佛念佛的人正在走向成功的路上,所以生活应该很阳光,很积极。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5-28 07:25
本帖最后由 徐公孰 于 2023-5-28 07:59 编辑
说说 真空妙有
真空妙有四个字,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关键环节。真空妙有≠“真空”+“妙有”,真空妙有=真+空+妙+有。这是最基本的断句。在临窗得意洋洋的说法里:真空妙有=“妙有”,太不靠谱儿。
真。佛性为真,真说的是佛性的根本特性。就像唯物主义者的口头禅,“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其存在性”,佛的唯一特性是 真。简单地说,
狗有没有佛性?有。
乌鸦有没有佛性?有。
狗尾巴草有没有佛性?有。
人有没有佛性?有。
鬼有没有佛性?有。
凡是能想到的众生,都有佛性。所以,佛性为真。
空。
狗的佛性什么样子啊?不知道。
狗尾巴草的佛性什么样子啊?不认识。
段干教授的佛性什么样子啊?说不出。
佛性为真,然而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总而言之:空。
也就是说,佛性为真,真佛性的存在形式是 空。
妙。
在说妙之前,得插上一个字:妄。妄想,妄言,妄念,妄见,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为佛性的存在形式是空,所以什么东西都朝里装,装进去最多最常见的就是“妄”。我现在正朝里装的话,也是 妄言。过路君子读到,也会装进 妄相。
当此时也,我必须赘上一句话:姑妄言之,姑妄听之。我妄言,卿妄听,然后自己想办法去掉这个妄字,就得到真东西。
类似的,佛会说,凡佛说法,即未说法,是名说法。意思是,佛说法说的都是文字相,没有说出佛性的真相。
我是妄言,佛说的是文字相,那如何去妄存真呢?如何脱去文字相进入真相呢?需要过路君子心动。
心不动,上面所说都是小道消息,都是嚼舌头。心一动,这些小道消息就进入自己的心。
进入自己的心,有可能仍然是妄言,有可能仍然是文字相。
但是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去妄存真。一旦去妄存真,那么自己的心就成为妙心。
所以说,妙=妙心。妙心的恒性 是 明。正大光明的明。因此,又:妙=明。
有。
先搁这儿不说。过路君子自己先试着填补吧。看看自己的悟性。
作者: 周一楠 时间: 2023-5-28 07:39
这话说到点子上了,学佛成佛的目的,内求还是外放?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3-5-28 07:41
佛是内求,求内心安宁
作者: 周一楠 时间: 2023-5-28 07:46
知音 发表于 2023-5-28 07:41
佛是内求,求内心安宁
内心安宁不独佛所有,还是有些人慕名沿袭而已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3-5-28 07:50
我认识的人里面也有一个信佛外放的例子,就是霸州那个小老板。他信佛确实什么都不争、不生气,生意来就做不来拉倒,一天乐呵呵的绿色生活。
但有一点,他老婆特别能干,生意全靠他老婆搭理。
作者: 周一楠 时间: 2023-5-28 07:57
知音 发表于 2023-5-28 07:50
我认识的人里面也有一个信佛外放的例子,就是霸州那个小老板。他信佛确实什么都不争、不生气,生意来就做 ...
装逼而已。越是肚里没货色的越是喜欢搞些虚幻莫明的。凉拌一下,啥也不是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5-28 08:00
看看呗,楼上有更新。
今天下大雨
可以有时间嚼舌头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3-5-28 08:12
本帖最后由 知音 于 2023-5-28 08:13 编辑
@榆园书话
快来
作者: 周一楠 时间: 2023-5-28 08:15
知音 发表于 2023-5-28 08:12
@榆园书画
快来
你喊那个段粉来干嘛?只会点头。你喊螃蟹,不主流他们啊,对头才会认真研读,挑刺,辩驳中求益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3-5-28 08:51
真空妙有四个字,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关键环节。真空妙有≠“真空”+“妙有”,真空妙有=真+空+妙+有。这是最基本的断句。在临窗得意洋洋的说法里:真空妙有=“妙有”,太不靠谱儿。
————
句读之不知,以段干为甚
作者: 按倒就亲 时间: 2023-5-28 11:17
咬文嚼字这个专业,不得不服。茴香豆的九九八十一种吃法,除了她,还有谁考证出来?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5-28 13:04
托玉玲珑问问她认识的西藏上师
解得靠不靠边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5-28 13:04
没人跟着说 有 啊
作者: 按倒就亲 时间: 2023-5-28 13:09
饭都不吃,在等你说完。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5-28 13:11
本帖最后由 徐公孰 于 2023-5-29 07:05 编辑
这一节最关键,牵扯到几条线。如果用二三百字写出来,会有几个陌生的概念,不是家常便话,读起来不知所云
如果用家常便话写明白,会比较长,读起来枯燥乏味,还是没有什么意思
所以想想还是作罢。
只是强调:这是这四个字唯一断句法,其他都错。这四个字就像桌子四条腿,其他断句法相当于砍去两条,桌子立不住。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3-5-28 13:19
【我最想知道的是,成佛后做什么呢?】
大约就是做得了自己的主。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3-5-28 13:23
【佛,是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里的成功人士,修佛念佛的人正在走向成功的路上,所以生活应该很阳光,很积极。】-------------------------------------------------------------------------------------------------------------------------------------------------
按禅宗说法:
有一些世俗认为错误的东西,大家都知道是缚。比如受欲望摆布等等
但还有一种情况,所谓正确的东西,也是一种缚。
去黏解缚,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情,别无圣解。
作者: 跳梁老丑 时间: 2023-5-28 13:26
她这个问题,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学佛一定要有目的,那就是成佛。你可以问问她,学佛为什么一定要有目的,而且那个目的,一定是要去成佛。
这个问题解决掉了,相当于挖了这个帖子的墙角![](static/image/smiley/default/lol.gif)
我没学佛干不来,你可以试试。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3-5-28 13:27
按我的理解,真空妙有,是一种状态,不是一种文字解析。类似于那个薛定谔的猫的存在状态。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3-5-28 13:28
本帖最后由 浅浅珍珠蓝 于 2023-5-28 13:32 编辑
学佛不修到见如来,有啥子大用?可惜,我在论坛上看到的学佛者,基本不知道自己要修什么。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5-29 07:09
你说的“状态”是静的?还是 动的?如果是 动的,那就不再是 状态,而是动态。
你说不是文字解析,这是很对的。凡佛说法,即名说法。六祖坛经,金刚经,所有佛经,都是文字相,遑论区区一个短帖哉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5-29 07:36
3,
佛经,相当于各种教材和讲义。
阿含经,相当于论语。这都是第一代弟子们听课笔记的汇总。
华严经,相当于《孟子》,孟子没有上过孔子孔子的课,读论语有心得,写出《孟子》来。华严经也是一群没见过释迦摩尼的人,读《阿含经》然后写出华严经。
其他很多经,也都是华严经这种情况。荀子,大学,中庸,还有王阳明,朱熹……都写出新经。金刚经,心经……都是佛教弟子写的新经,不是释迦牟尼佛的讲义。
这些新写的经,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地方还有硬伤。比如华严经,我至少发现三处硬伤,硬伤,就是作者都不能不承认的错误,也是他们无法解释清楚的。
这就像临窗解读论语,好求异,也难免好有硬伤。
在论语这一世世代代的系统里,有一个潜规则叫“为尊者讳”,遇到不通的地方就支支吾吾和稀泥。在佛经这个系统里,有一种规则叫“信”,一定要先发愿起信,先信了,就没有什么硬伤了。还有一个规则,分立山头,各个宗派都对外挂上释迦摩尼的大旗,同时对内挂上各宗派师祖的旗。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5-29 07:56
4,
如何对待各个宗派呢?
不要只看他们的对立,要多看他们的共同性。
比如说荀子和孟子,一个讲性恶,一个讲性善,表面看上去完全不同对不啦,进去看看,仔细想想吧,其实都是在讲相同的事情,缓急有不同,轻重有不同而已。
朱熹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王阳明讲,“诚意正心,格物致知。”八个字相同,先后顺序不同。我等后辈,是关注其不同的顺序呢?还是关注其共同的八个字呢?
佛教里也有这种情况,有人说“缘起性空”,有人对着说“性空缘起”。若论不同,那是完全不同;若论共同,那是没有差别。
关键在后世学生怎么学。古人开宗立派,外表看起来势不两立,深入进去再细看,里面的天地都是相同的,只是外面一个门朝南,一个门朝东,门外一个栽槐树,一个栽桂树,而已。
有人说禅宗高,有人说天台宗妙,有人说唯识宗美……其实也是这样子的,只是一个门朝东,一个门朝西,一个门朝南,一个门外种花,一个门外栽树,一个门外是菜园。进入大门,都是一样的。
看到门向不同,尚未入门矣。进得门,升得堂,入得室,喝上一盏茶,吃上一餐……无不同焉
作者: 坡度 时间: 2023-5-29 08:00
无中生有。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3-5-29 08:48
佛不应该是排他的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3-5-29 08:58
他俩不用喊,自己就来了![](static/image/smiley/default/lol.gif)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3-5-29 09:26
动静皆备。坛经里有【轮刀上阵,亦得见之】。越解释越说不清楚。在生活里有很简单的类似体会。比如,你心注一件事上时,人是动着的,但世界很安静,周围人说话做事,你全看不到听不到。别人走到你眼前,你都不知道。但同时,你的精神力极度敏锐。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3-5-29 09:27
西方人说的心流,差不多也是这种状态。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3-5-29 09:30
但心流并不是什么高级的东西。大约相当于世间定。
据说有的修行人,在楼上静室,可以听到楼下的两人小声说话。觉知极为敏锐。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3-5-29 09:32
我想静下来,看完一本书再来吵,天天吵佛学不好玩。暂别几天。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5-29 12:13
5,佛经的语言表达
《飘》原著是经典,傅东华先生译作《飘》也是名译。可是初读傅译,读不懂;及至读原作原文《飘》,一下子有会于心。为什么呢?因为无论译作如何传神,总是有些东西无法译出来。
《资本论》汉译估计很少有人读,我读的时候非常吃力,再读英文版,简洁明了。
佛经翻译也有这种情况,有些句子译得不好理解。读英译佛经就好懂,因为英语和印度的梵语是一个语系,很容易保留梵语的音律美。汉语是不同的语系,而且中国传统典籍都喜欢使用雅言,佛经里那种世俗化的口语美在汉译雅言里丧失殆尽。等到中国人注释佛经译作,又情不自禁地用汉语训诂方式解读佛经,离得越来越远。其实,佛经没有那么复杂的。比如龙树的偈语: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在《大智度论》里翻译成:
“因缘生法,是名空相,亦名假名,亦说中道。”
到天台宗是这么说的: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原文实际意思是:
“我宣言,一切因缘生起的事物都是空,因为这空是假名,所以它也就是中道。”
上面几种不同的翻译,理解起来是不一样的。关键有两个地方:
❶“亦为是假名”这句话里的“为”字出现三个译法儿,一种译“为”,一种译“名”,一种译“因为”。
❷假名。这里的“假”字,意思不是“假的”,不是虚妄,不是泡沫幻影。
这种容易误解的翻译,再比如“色受想行识”五蕴里的“色”字,98%以上的人理解错误。就没有遇到一个对的。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5-29 12:14
请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谢谢先。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5-30 08:53
6,大乘和小乘
大乘和小乘,虽然终归一乘,实际上还是有根本区别的,各自的出发点和目的完全不同,各自的修行方法完全不同。从这些不同看,大小乘互相不服也是难免的。
但是,大小乘二者的境界只是略有差别,差别不大大,不像佛经里菩萨和阿罗汉那么大的分别。
佛经如浩海,一般人不读,即使读经也不过是读某一宗某一经,很难感性地直观大小乘的异同,因为每个人修养不同,所以不确定誰能读出其中异同。
但是,不知二者异同会影响自己的精进。如何是好啊?可以参阅《庄子》。《庄子》内篇外篇杂篇,已经有很好的区分。可以这么说吧,大乘相当于道家,小乘相当于道教。儒家一家统摄小乘,大乘,道家及道教。
本来是直接了当地写出大小乘的异同的,想了想,又删改成以上这种模糊不清的譬喻说法,这样不得罪佛家信徒,一看就知道我是外道,不会跟我计较。但是不礼佛却对佛法有一般兴趣的人真的可以读读庄子。
作者: 金牌打手 时间: 2023-5-30 08:57
劝学篇。
![](static/image/smiley/default/lol.gif)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3-5-30 08:59
早上第一课![](static/image/smiley/default/60.gif)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5-30 09:03
7,禅宗与公案
未读过禅宗的公案集《五灯会元》,《碧岩录》读过二百则,每一则都写笔记,至二百则时感觉开始重复自己,便置笔搁书。《指月录》读过一点点,而已。
公案,是禅宗历代的掌故用作当作教案与学案。上述三本书是公案集。类似于“阿含经”,阿含经是释迦牟尼佛说法的结集。
《论语》是孔子的诸弟子集结起来的语录,具有信史的特征。“阿含经”则有演义甚至神话的特点。有些“演义甚至神话”,这话是站在中国传统立场上说的,如果从印度传统论,这就是他们的气质,《奥义书》等等也都有这种气息。
《阿含经》里的这种气质入乎《指月录》,仿佛读颇有小说气《世说新语》,甚至有些像《酉阳杂俎》。这与佛法胜义搅和在一起,颇为不伦不类。举两三个例子:
❶“世尊云:吾誓不为二乘声闻人说法”。
评:这不但不是史笔,简直超出演义的范畴,已经完全颠倒黑白。
❷世尊曰:“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
评:大违释尊本义。释尊每说法毕,都追上一句“我所说法,即未说法,是名说法”,很多佛经里记录的这个套话表明释尊承认自己在说“文字相”,公案集却以为“未曾说一字”,错。
更有甚者,禅宗所谓“不立文字”,也违释尊意。
❸世尊因长爪梵志索论义。
预约曰:“我义若堕。当斩首以谢。”
世尊曰:“汝义以何为宗?”
志曰:“我以一切不受为宗。”
世尊曰:“是见受否?”
志拂袖而去,行至中路有省 乃叹曰:
“我义两处负堕。”
评:这不但是文字相,而且是两难逻辑。这种情况是典型的死于句下。
举这几个典型的案例,想说明两个主旨,即:
❶所有的公案,都是到“言下大悟”煞尾儿。“大悟”,则入门。入门之后能升堂入室不?公案不说,谁也不知道。
❷慧能作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大悟”。后面二十来年无闻于世,作么生也?“修”也“证”也。
慧能的经历说明,禅宗之悟入比较容易,其修其证,还是大费周章的。中国的禅宗,盛行之后,突然像悬崖与瀑布一样疾速衰落,盖因为后世禅门误以“悟入”为“证入”,故堕入疏浅。乃至于苏东坡之文字禅流行,浑不入心矣,何以修身为?遑论旧世哉。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5-30 09:05
劝莫学也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5-30 09:07
不敢课
只是闲唠叨
信仰的事儿
不掺乎
作者: 无蕊 时间: 2023-5-30 09:50
比较过金刚经的几个译本,字面上的执着也就自行解释了
作者: 无蕊 时间: 2023-5-30 09:51
看来碧岩录我只读了个上册:)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5-30 12:23
选几则出来呗
共赏
作者: 临窗独饮 时间: 2023-5-30 12:31
除了关于真空妙有,本帖很多地方写得不错,有见地。
作者: 无蕊 时间: 2023-5-30 12:52
大慧毁版稍迟,后世葛藤无限
作者: 无蕊 时间: 2023-5-30 12:52
本帖最后由 无蕊 于 2023-5-30 12:55 编辑
犹记:体露金风吹毛剑,珊瑚枝枝撑着月
作者: 新解玉玲珑 时间: 2023-5-30 13:57
成佛了还需要做什么?
有欲有求,肯定不是真佛。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5-30 13:59
值得辨析这个观点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5-30 13:59
不同意这个说法
作者: 新解玉玲珑 时间: 2023-5-30 14:12
据说未证之前,说得天花乱坠,地涌金莲仍不得其法。证悟之后,嬉笑怒骂皆不出法。
我认识几个高人,他们倒是很少会谈什么真空妙有,只会在人求教时讲一讲如何理事圆融,如何踏实践行。
作者: 有花 时间: 2023-5-30 14:40
佛不谈经,谈生活。
作者: 新解玉玲珑 时间: 2023-5-30 14:46
佛法不坏世间法,做好一个俗人,就离佛不远了。
作者: 有花 时间: 2023-5-30 14:50
嬉笑怒骂皆佛性,善恶杂陈始成佛。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5-30 16:47
8,佛有欲求
玉玲珑说“有欲有求,不是真佛”,我不大同意这个看法儿。世尊在金刚经里说:
“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可知释尊也希望世人持诵金刚经。这就是欲求。孔子,按照佛家大德的看法儿,是一个活佛。他说:
“我欲仁,斯仁至矣。”
可见,佛有欲求。
佛的欲求与众生不同,众生有求皆苦,佛有欲求而不生烦恼反增众生欢喜。
玉玲珑说佛无欲求,我说有。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大到相反,互为异端呢?
这是因为佛法先后有小乘大乘,小乘大乘各有成百上千宗派,二乘百宗各家有各家的用语,传播到末法时代用语已然混用,混淆到不辩是非曲直。
小乘法求解脱去缚,所以要灭人欲。
大乘法万法皆空,佛法无边空无边,所以不怕有欲求,欲求在空无边的心上占不到一隅一边,所以不增烦恼,不减佛性,该求雨则求雨,当除恶则除恶,要为善则为善……会做功增德。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5-30 16:48
什么叫“理事圆融”?
这不正是经典的华严经么?
作者: 新解玉玲珑 时间: 2023-5-30 17:11
不要偷换概念。有欲求,与告诉大家行某事得某某利益,是两回事儿。比如,告知故意杀人会偿命,也是欲求吗?
孔子的我欲仁,斯仁至矣,也并不是欲求,而是告诉的修行方式,求仁得仁,做好事得好报。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5-31 07:27
“求仁得仁”?
这不还是“有求”么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5-31 07:43
9,佛经里遭误解的字词
9-1,厌离。别说很多人理解错误,连很多佛经都用错。这个词的错用和误读,负面影响最广。本来讲究“光明正大”的佛,因为这两个字的误解而成为不阴不阳的样子;本来讲究“欢喜自在”的佛,因为这两个字的误解而成为病病恹恹的模样。
9-2,贪嗔痴慢疑
后两个字应该是释尊死后才加进来的,原先非常可能就讲前三个字。
9-3,色
凡是讲大乘法的,这个字都误读
9-4,假名。
都误读。
9-5,空
小乘大乘用法不同。大乘法用的很混乱,错误多多。
9-6,不立文字
错。不但违释尊意,也背六祖意。《坛经·付嘱品》明确反对这四个字,以为这是“谤经”。曰:
“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
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
“不可说”三个字,同理可证其谬误。
9-7,轮回
没有见到一个用对解对的
9-8,生死
这两个字,不是平常那种意思和用法儿。大多数都是错用误读。信佛的,好谈佛的,轻易别谈这二字,十有九成九,张口即错。
9-9,翻译
汉语佛经轻易不要翻译成白话文。读经也不要读白话译文。为什么?
唐人译经有译场。执事有:宣梵文,译语,笔受,回缀,润文,证义,详定。计七职十一人。现在中华书局有佛经翻译成白话文,由一个人完成,恐怕不行。原来在闲闲书话玩耍,有一个人免费赠送二十万元的佛经,一人限领一本。我领到一本,书本手感不错,字体也好,同事很喜欢,赠之。转身再去闲闲书话,说明情况,布施人口头提醒别破规矩,手头又寄赠一本。看过一段白话翻译,那时候自己水平差,也不免不喜欢。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5-31 07:45
刚刚更新一帖
涉及相关意思
作者: 新解玉玲珑 时间: 2023-5-31 10:36
本帖最后由 新解玉玲珑 于 2023-5-31 10:49 编辑
唔。您又在偷换概念了。佛陀一直在讲法,但金刚经中有这一段: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孔子教给大家求仁得仁,也只是告诉种什么瓜得什么果,行善事得善果。佛陀自己需要种吗?当然需要种。不种无以积累福德因缘,无法成佛。但是,如果抱着种善因得善果的目的去求成佛,必然不成。所以金刚经才有这么一段: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5-31 11:44
“乐阿兰那行”
须菩提已经是阿罗汉,这不还是心有所乐,心有所求么。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3-5-31 11:53
难得你写了这么多……
作者: 新解玉玲珑 时间: 2023-5-31 16:46
经文“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意思是“须菩提的修行在本质上并不是修行,而这个被称为须菩提的人是乐阿兰那修行者。“
我再举个浅显的例子:一个小孩子掉河里了,你去救他。救的时候,你如果想着索要利益去救,这就是有欲求。一旦想着利益救人,肯定会先考虑自己的付出是不是值的,自然不会全身心投入。而如果凭本性直接去救不作他想,这就是无欲求。无欲求时,人全凭本性,自然会付出全力。当然我举这个例子可能偏颇。
修行亦是。一心奔着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等果位去修行,是必然入不了这个果位的。但如果你修成了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等果位,他人可以称呼你是某某果位的。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个放下,就是修行之道,慈悲喜舍。而屠刀,指的是人的各种欲求吧。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5-31 17:52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七十七 入法界品
一切功德行, 皆从愿欲生;
菩萨起愿智, 决定修诸行。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6-1 08:35
本帖最后由 徐公孰 于 2023-6-1 08:47 编辑
10,佛的欲望
中国儒家传统文化里有“志”和“欲”两个概念:“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这是物质欲望;“吾十五有志于学”,这是精神志趣。
但是,“志”和“欲”二者很难区分明白,所以会出现一种模棱两可:“我欲仁,斯人志矣”,这句话里的“欲”,字面意思是求物欲,实际上是精神志向,可见“志”和“欲”二概念可区别使用也可混用。
佛经里也有这种情况,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
一切功德行, 皆从愿欲生;
菩萨起愿智, 决定修诸行。
其中“愿欲”二字,是“发菩提心”,有菩提心然后得修菩提智,发善心,修善知识,成善果。一般而言,法愿要发清净愿,清净愿一般都是“离欲”的誓愿,可也不尽然。如《佛说无量寿经》里有净土门的阿弥陀佛发的大愿,摘录:
第三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欲食时。七宝钵中百味饮食化现在前…
第四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所欲衣服。随念即至…
第三十二愿。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有女人闻我名号。喜悦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
其中“欲食”“欲衣”是基本的物质需求,看见佛发愿也不是没有“欲望”;第三十二愿教信徒发菩提心而“厌恶女身”,这已经不是什么众生平等,可知佛之菩提心也有偏见遮蔽。
菩提心是善心,是清净愿,可是显然含有众生的物质欲望,甚至有些偏见偏执,如上例证。这牵扯到一个根本问题:如果说佛是无欲无求的,那如何明确区分“欲望”和“善心”呢?
儒家传统已经表明,两三千年里是分不清“志”和“欲”的。佛法也不能。如上述三四愿,分不清“求善”与“求衣”“求食”的欲望。仿佛两面镜子对照,镜子里出现无穷无尽的影子,分不清楚哪个镜子在哪个里,儒家,佛家,也无法分清到底是欲望里含有善心呢,还是善心里裹着欲望。
在这分不清的事情上,太多人耗费太多精力。最后,有些人干脆很武断,用“戒律”硬性规定一个“无欲无求”。“无欲无求”之说果真符合佛法大义么?不能再追问,佛家信徒会说那是“谤佛”“谤法”“谤经”。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3-6-1 08:52
按照禅宗的观点,说佛时,不能离开众生。
佛若不能与众生共,如何度众生?
不过,这么说也是执于一机一境,会被明眼人棒喝。
换一种说法,比如,想要进入粗浅的世间定,即心流,心里想着要进要进,是不行的。而是不知不觉进到这种状态。但这种状态,也不能执。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3-6-1 08:56
还是那个意思,执于什么东西,包括经文,包括某种观念,都是执,有这处执于什么就是执的念头,也是执。
身心出现的那种突然的无所依附的空白,若出现过,就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些说法。
文字有用,可以指引,也无用,因为不是从文字里去理解,而是文字指向一种东东。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3-6-1 09:00
本帖最后由 浅浅珍珠蓝 于 2023-6-1 09:49 编辑
貌似有一种老婆禅,会被懂的人怼。老婆心切,是禅宗反对的东东。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6-1 09:01
这个道理你说的对。
咱们都是学生出身,上课读书时就专心致志读书,根本不想什么考满分争第几名,也不想读书读二十年最后做什么,
这些都不想教专心
想这些就是开小差
不开小差读书二十多年不间断,这叫“求学”
求学,当然是有所求。
求佛也是这样
读经时专心致志,好像无所求
一辈子读经拜佛不断,这还是有所求
佛,菩萨,阿罗汉……一样一样的有所求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3-6-1 09:04
有求皆苦。 不是有求,也不是无求,是一种自然状态。但又不能想着这种自然状态。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情,别无圣解。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3-6-1 09:10
本帖最后由 浅浅珍珠蓝 于 2023-6-1 09:25 编辑
最好的办法,就是踏实生活。通过经文去达到那种状态,个人认为有点难。但在生活里,容易达到一些。大慧禅师说饥时吃饭,困时睡觉。是有深意的,做到了就知道了。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3-6-1 09:49
从佛教吃斋这一点上,我就不太喜欢![](static/image/smiley/default/36.gif)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3-6-1 09:50
信佛教和入佛教不是一码事吧?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3-6-1 09:53
我觉得佛学貌似是研究人自己。佛教我不懂,不懂就不扯。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6-1 11:53
有一回听说好像佛家在六朝前不用吃素。
不知真假,也没有考证。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6-1 11:55
“但尽凡情”有两种意思
❶尽=断尽
❷尽=尽情
你选用哪个的啊?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6-1 12:11
11,佛与儒
佛与儒最大的区别:佛法只相内求空求定,莫向外求;儒家向内求仁求诚心,向外学礼学君子。
佛家为什么不向外求呢?因为释迦牟尼时代,印度婆罗门与刹帝利两种姓在争夺祭祀权。净饭王安排释迦摩尼去苦修,二十年后时机成熟,释迦牟尼对外宣称成佛,随即净饭王安排王族子弟五百人皈依佛门,释迦牟尼经过第一代五大弟子劝进,也随即开坛说法,广收门徒……佛法在其传播初期,都是王族子弟皈依。
信众以王族子弟为主,所以建寺修庙的速度很快,不缺钱,又有行政力量的领导,自然而然快速推进。
这导致几个后果:
❶大众部感觉不平。凭什么王族子弟为主啊?于是分门别派。
❷佛法不能向外求。儒家提倡“复礼”,因为儒家支持周朝制度;佛家反对婆罗门,所以不外求婆罗门教的仪轨。
❸等到刹帝利掌握宗法解释权以后,便灭佛,也适当恢复婆罗门教传统,佛教与婆罗门教综合成印度教。
儒家小学九年,然后十五岁有志于大学,三十而立。佛家小乘法类似小学,大乘法类似大学。佛与儒的第二个区别是:儒家小学大学是连贯的,佛法小乘与大乘之间发生隔阂与断裂,甚至互相不服。
第三个区别,儒家之学讲“日用”,天天用,亲身用于待人接物,内心和身外的世界和合一体。佛家内求,不知用来做什么,天天念经,老于经卷里。
学佛然后识儒,吾从儒。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3-6-1 12:24
窃以为两种都有。但按这个想法时时提醒自己的行为,又成缚了。总之,与思虑没什么关系。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3-6-1 12:29
本帖最后由 浅浅珍珠蓝 于 2023-6-1 12:31 编辑
【佛与儒最大的区别:佛法只相内求空求定,莫向外求;儒家向内求仁求诚心,向外学礼学君子。】
----------------------------------------------------------------------------------------------------------------------------
学儒挺好的。
向内貌似不是求空求定,是问心。观心。或观我。当然这是我以为。观与照,不一样。照,倒是有点空或定的意思。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6-1 13:34
两种都有那就是第二种意思呗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6-1 13:35
也想听听无蕊的看法儿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6-2 07:05
本帖最后由 徐公孰 于 2023-6-2 07:25 编辑
12,佛前旧事
到某地出差,事毕,接待单位安排人领着我和几个同事一起去逛当地寺庙。寺庙香火旺,名气响,造福广。
从后门进去,执事僧一团笑脸相迎,一团和气相伴。到了某个佛像前,非得让我们一行数人烧高香。高香哎,佛祖保佑,菩萨保佑,本庙最灵验的佛赐福,本庙某某大德祝福……烧高香吧,各位施主烧高香吧。当时那僧人还说过很多尘俗的话,满是尘埃,满是土气,一时在佛前刮起沙尘暴,清净顿失滔滔,唯余烦恼莽莽。
其他几个人花上不菲的钱,庄重地烧起高香,虔诚地头面接足礼佛。自始至终我不为所动,僧人劝得再热情,我也就偶尔合掌说声“佛与我平等”,或者“观我自性”。
……礼事毕,一个同事发现自己的相机包丢了,四处寻找,却又哪里找得到呢,报警,也无用啊,那么多香客,一波接一波,警察仔细录下来,也只能是“等待”吧,再就是嘱咐十多万的相机不能离身,一直挂在肩上。
执事僧的肥脸有些收敛起来,仍挂着一团和气,告别而去,忙得狠。
有一次在缅甸逛大金光寺,要脱鞋赤脚,穿袜子也行。朋友袜子破了个洞,嫌脚趾头露在外面,很害羞,于是赤足进寺。天很热,地面也热,逛完回去,肚子不舒服,到半夜三更时候,坏到不能自持……
作者: 薄荷味 时间: 2023-6-2 07:25
一直觉得的内心无愧,三观比较从众,不做亏心害人之事,拿得起放得下活得通透洒脱,就是自己做了自己的佛。可是来看你,来回帖,说出这些,立马又觉的自己更是一个大俗之人。
问候徐公,谢谢你哦。![](static/image/smiley/default/60.gif)
![](static/image/smiley/default/60.gif)
佛前旧事,耐人寻味。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6-2 07:27
刚刚又补了一段事~~
好好过日子,就是最好的佛法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3-6-2 07:31
徐公孰 发表于 2023-6-2 07:05
12,佛前旧事
佛也管不了相机的事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6-2 12:12
13,舍得与放下
拉拉杂杂写出7000字,中心意思是佛法难识,很多人连字都不识其义,句子不识其读,怎么悟佛法呢?
只好自己糊弄自己,把佛法真谛丢到一旁,只大声嚷嚷一些俗谛,说什么“放下”,道什么“舍得”,要不就再说什么“说不得”云云,以此哄自己,哄别人,哄释迦牟尼佛。
前面已经说过,佛教打一开始就是一个政治组织,是净饭王与乔达摩·悉达多父子二人花数十年精心筹划的一场政治运动,向婆罗门教夺取宗法解释权和领导权。这些权力夺到手以后,后来的王就灭佛。如果真能“放下”,那刹帝利就没有什么必要跟婆罗门斗争,斗争取得胜利之后也没有什么必要灭佛。释迦牟尼佛一开始就是个热衷权力斗争的人。
再说“舍得”,佛与僧如果真懂什么“舍得”,那他们就不能老是玩儿一面儿的,鼓动老百姓給他们“施舍”,他们欢喜滋滋地“得”功德。他们应该双向“舍得”,把老百姓施舍的,在一分不剩地“舍”給更需要的人。只敛不散,不是“舍得”。
具体到信徒,礼佛求佛,是不是求发财求升官啊?普陀求财,五台求观,九华山求成婚,布达拉宫求子女……是不是呢?信徒有求于佛,佛先说,你得先布施啊,心诚则灵,不布施怎么显示诚心呢?……整一个讨价还价的交易。与信仰无关一丝一毫。
看过这两段话,如果我问一些佛门信徒:你天天拜佛烧香,心里默念的是什么呢?他们必会说: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
不说我也知道,心里默念的是:求自己身体好,求孩子上学好,求丈夫发财升官……
对别人说的是:信佛,就是不忮不求,无求无欲
闻此言,我笑了,说:可不说,可不说;非说不可,则说说不得,说不得,一说就俗
作者: 我是潜水的 时间: 2023-6-3 07:23
教授换研究方向了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6-3 07:34
这是八卦
八卦懂不?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6-3 07:35
潜水这么久,泡得越来越水灵了吧?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3-6-3 07:43
你想让她发照片呀
作者: 我是潜水的 时间: 2023-6-3 07:43
想你们想得都瘦了![](static/image/smiley/default/lol.gif)
作者: 湘女妃儿 时间: 2023-6-3 08:00
从头到尾读了一遍 感觉心一下子通透了。
前天去了一趟寺庙,感触颇深,佛信与不信,内心都有片刻的安宁。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6-3 13:44
全都读完,有几分高兴,有几分惭愧~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4-6-28 09:03
@知音
烦请转一两个帖子进关天~
想再续一续~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4-6-28 09:04
好的![](static/image/smiley/default/rose.gif)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bdlxbbs.top/)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