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乡土长篇连载】越过那道山梁54
[打印本页]
作者:
渝夫文苑
时间:
2022-12-14 03:33
标题:
【乡土长篇连载】越过那道山梁54
[attach]739992[/attach]
(五十四)
对自己亲三叔的到来,李冲锋分外热情,吃穿住行用,样样安排周全。李良开抵达青浦的当天晚上,他还找了一家饭店,把唐家岩李家大院的后人招呼到一起,热热闹闹地为李良开接风洗尘。李冲锋很有号召力,但凡唐家岩李氏后人,只要是在青浦地界上,唯他马首是瞻。这让李良开倍感欣慰,因为大房总算出了一个有本事的后生。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竞争,家族内部也不例外。自打唐家岩李家大院的开创人李永杰去世后,李有文、李有武、李有双、李有全等四房后人明里暗里相互比拼,没完没了。先是比谁家生的儿子多,多一个就多了一份不怕被人欺负的底气;后又比谁的孙子多,且以带把的为准,女娃是不算数的;后来,开始比谁家的男孩能当兵,只要穿上军装,一个顶好几个,威风得不得了;再后来,则比着拼命挣钱供孩子读书,都想让孩子跳出农门,端上铁饭碗;改革开放之后,比拼的重点变成了打工挣钱,谁家外出打工的孩子多,谁家孩子从外面寄回来的钱多,谁家的砖瓦房盖得早盖得气派,谁说话就会硬气……
很长一段时间内,李有文及其后人们是自豪的。原因很简单,在激烈的家族内部竞争中,大房一直保持着无以伦比的优势:李有文四个儿子中,老三李良开当了多年大队干部和村主任,老幺李良月当过兵;孙辈的数量更是遥遥领先,带把的超过二十个;第一个盖起砖瓦房的,也是大房的老大李良川。
面对大房如日中天的运势,三房李有双、四房李有全及其后人们有些心灰意冷,一度丧失了赶超的信心和勇气。
二房李有武的后人们却不甘心一直被大房压着,加之有上一辈人的恩怨,作为二房独苗的李良申一直想出人头地,也要求自己的五个儿子自立自强,争取早日突出重围,给气焰嚣张的大房来一个绝地反击。
富不过三代,强也强不过三代。在经历“有”“良”两辈的辉煌之后,到“善”字辈这一代,大房的优势渐微,而二房、三房、四房逐渐中兴,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首先一鸣惊人的,是李良申的孙子之一、李善刚的次子李富鸿。一九八五年夏天,学习成绩向来优异的李富鸿顺利考入开县师范学校,成为李家大院通过读书跳出农门的第一人。
这一年,李良申六十四岁,身手矫健,精力充沛,每天按时到坡上干活,根本不像年过六旬的老者。孙子金榜题名,李良申脸上的皱纹开成一朵朵鲜花,见谁都乐呵呵的,还破天荒地走出自家的小院,叨着旱烟,哼着川剧调调儿,到李家大院转悠了好几圈。
大伙心知肚明,李良申的这些举动,是专门针对大房而来的。此时大房的当家人邓氏还健在,八十出头,耳聪目明,说起话来条理清楚,语速很快,像年轻时一样富有攻击性。见李良申这般嚣张,邓氏自然不会坐视不管,端着一盆脏水出了家门,照着院内的地坝沷了出去,嘴里则忙着指桑骂槐:“哪家的死鸭子没管好?嘎嘎地乱叫唤,吵死老娘了!老鹰怎么还不来?直接叨走算了。”
李良申也不生气,转悠得更起劲了,口中的旱烟也抽得更欢实,吞云吐雾,余烟缭绕,每一缕青烟似乎都幻化成三个大字:我自豪。
李富鸿到师范学校报到前,李良申逼着大儿子李善刚操办了升学宴,能请的亲戚都请到了,鞭炮放了一挂又一挂,流水席从中午吃到晚上,夜间还安排了电影,惊动了整个梓第村,二房上下算是痛痛快快地长了一回脸。
当天晚上,大房的后人们全都噤了声。邓氏阴沉着脸,晚饭都没吃;大人们一个个像霜打的茄子,或是泄了气的皮球,生机全无;孩子们喜欢热闹,想去看电影,却被大人严令禁止,只能心猿意马地呆在各自家里,大气都不敢出,生怕惹来大人们的打骂。
面对此情此景,身为村主任的李良开心里也不好受,他去劝母亲邓氏,让老人家想开一些,却被母亲骂了个狗血喷头:“你还好意思来劝我?看看你那几个儿子,再看看你那些侄儿,哪个是读书的材料?你屋老汉要是还活着,还不得活活气死?这下好了,被人家比下去了吧?你们不要脸,我这个老不死的还要!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你们就这样认熊了?你们兄弟几个都攒钱干啥?还不赶紧送娃儿读书?人家的孙子能去月溪中学读书,为什么我的孙子不能?成绩不好学校不收?这是理由吗?不是还有议价生吗?不行把我的棺材卖了,拿去给娃儿们读书!我就不信了,我们大房就供不出一个吃公粮的娃儿来!”
既然老太太发话了,大房的四个儿子也不敢不听,于是纷纷拼尽老本,花大价钱把孩子往月溪场上的中学和小学送。不料这帮孩子真不争气,除了李良万的大儿子李冲锋头脑聪明,偶尔考一个好成绩之外,其余十多个孩子资质平平,都不是读书的材料,再努力也是白搭,几年折腾下来,大多勉强拿到初中毕业证,连个职高也考不上,别无选择,只能到南方打工,或是想方设法送到部队当兵。
在培养孩子读书这件事上,大房收效甚微,二房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一九八六年,也就是李富鸿考上师范学校的第二年,李善强的长子李富军参加高考,一举高上成都理工学院大专班,成为唐家岩李氏后人中的第一个大学生。
眼看与二房无法继续竞争下去,大房的四个妯娌不再一致对外,而是各自打起了小算盘,搞起了内耗。见老二李良万的长子李冲锋偶尔也能考出好成绩,几个婶娘开始有意无意在柴凤琴跟前说风凉话:“咱们公公老汉的坟风水不好,再怎么努力也是白费功夫。”“今儿个成绩好,不等于明个儿成绩还好。”“人家那边先出了个中专生,又出了个大专生,难不成咱们这边要出个本科生?”
此时的柴凤琴已快油尽灯枯,根本无力和妯娌们争辩什么,只能私下里教育自己的大儿子,让他别听那些闲话,只要安心读书就好了。李冲锋却受不了这些闲话,自主主张跑去找三叔李良开,请他出面阻止婶娘们热嘲冷讽。那天刚上赶上李良开因提留款管理使用不善被乡领导批了一顿,心情很不好,便劈头盖脸地训斥李冲锋,骂他不争气,骂他不像个男子汉。
李良开的这一通无心之骂,深深刺痛了李冲锋。加之不久后柴凤琴病故,忽然间懂事的李冲锋愈发记住了三叔的那顿臭骂,暗暗发誓要好好读书,要混出个名堂出来,要用实际行动给父母争光,要用自己的努力改变窘迫的家境。
从那天挨骂之后,一直到农校毕业去新疆工作之前,李冲锋对李良开的态度始终不冷不热的。见面了也叫三叔,但敷衍的痕迹很重。李良开也没放在心上,心想这孩子还小,犯不着跟他计较。
在青浦的一周时间里,叔侄俩有了更多交流机会。一天晚饭后,叔侄两人相约到外边散步,边走边谈。
谈到自己那次骂人,李良开问李冲锋:“这么多年过去了,你还记恨三叔吧?”
“哈哈,啷个可能?”李冲锋开怀大笑,“不过说实话,当初确实对您有点意见。参加工作后,我才明白您是在用激将法,激励我用心读书。我能有今天,真得谢谢您那一通臭骂。”
说起往事,李良开很感慨:“你也别抬举你三叔。要是骂人这么管用,我天天出去骂人好了。我跟你说,靠这靠那,都是假的,除了自己,谁也靠不住。比如你,一步步走到今天,都是你自个儿努力的结果。有人说,是你妈妈的坟埋得好,给你带来了好运气。我看这就是扯淡!”
“确实是扯淡。”李冲锋表示赞同,“人死如灯灭,死了就死了,哪还能庇护后人?皇帝们的坟都埋得好,风水更是没得说,但也没见一个皇朝代代相传永不落幕,长长短短,早早晚晚,最后都被人推翻了。”
听李冲锋这么讲,李良开有些担心,怕这个侄儿不支持自己保住老院子、祖坟和古柏的举动。于是,他小心翼翼地问道:“你怎么看老院子要拆迁的事?”
“哈哈,您要听真话还是假话?”李冲锋问。“当然听真话。”
“那我说了,您可别生气啊。”李冲锋顿了顿,“从大局上看,架高压线、修变电站是大事,也是好事。何况国家还给那么高的补偿。说句不太贴切的话,胳膊拧不过大腿,该搬的时候还得搬,该拆的房子还得拆,拖是拖不过去的。”
“你说得也对。我不是想保住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吗?对我们这些老家伙来说,其实无所谓,没几年就会死翘翘,两眼一闭,什么都跟我们没关系了。但对你们这些在外面打拼的年轻人来说,保住老院子和祖坟,就等于保住了故乡的根。要不然,等你们想家的时候,想回老家的时候,回哪儿去?能回去吗?再说了,高压线非得从我们唐家岩走吗?改一下设计方案,换一条线路,问题不就解决了嘛。”
“您说得轻巧。那可是上亿的投资啊,是经过精心勘测和计算的,哪能说变就变?更何况,这事总得有人作出牺牲,咱们唐家岩李家大院不搬,别的院子就会搬。如果都不愿意,这事还不办了?显然不可能。”
“你娃儿什么意思?是不是不支持我?”听李冲锋这么讲,李良开有些生气了,端起老辈子的架子,佯装要训人。
李冲锋赶紧表明立场:“谁说不支持了?我是和您探讨这个理儿。既然三叔都下决心了,我这个当侄儿也没什么好犹豫的,肯定支持您。我一不是党员,二不是干部,一个打工崽,凭自己的本事吃饭,真没那么多顾虑。再说,我屋老汉一直想回唐家岩老院子,我们三兄妹也想留住老家那间老屋。您说得对,老家再穷,也是我们从小生长的地方,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只要唐家岩的老院子还在,我们心里就有个牵挂,想回老家看看时也有个落脚的地方。”
“这还差不多。”李良开松了一口气,“你家那间房子早就垮了,根本住不了人。你娃儿现在也不缺钱,怎么不回去重新盖一间?要不我想办法给你重新弄块宅基地,你也盖个小二楼?”
“我屋老汉也有这个想法。但我和弟娃一商量,还是算了。弟弟妹妹在万州买了房子,我在上海安了家,将来都不会回去住了,再盖个房子,不是浪费钱吗?如果老汉非要回老家住,我就花钱给他买两间别人空闲下来的老房子,付租金也行。这样两全其美,还不浪费,您觉得怎么样?”李冲锋和盘拖出自己的想法。
李良开叹了一口气:“唉,还能怎么样?你们年轻人的事,我们这些老不死的想管也管不了,干脆不管了!对了,听你老汉说,你那房子名义上在上海,实际是在江苏境内,厨房的手机信号是上海的,客厅的手机信号是江苏的,这也太玄了吧?你娃儿是不是被人给骗了?花上海的钱买江苏的房子,不冤吗?”
“哈哈,您别听他打胡乱说。”李冲锋又是一番大笑,“确实是上海青浦的房子,只是离苏州昆山太近了。至于手机信号,也没那么夸张,都是别人起哄瞎传的,您就别跟着乱传了。”
“没上当受骗就好。”李良开顺势换了话题,“你屋老汉想回去,你就让他回去吧。虽然这边生活条件比老家好,但他还是不习惯。别这么憋着,容易把身体憋坏。”
“好吧。”李冲锋无奈地摇了摇头,“等我忙完这段,我回一趟老家,先把房子落实了,再让老汉回去。还有,签名和录像的事您就不用操心了,把横幅和摄像机交给我,我指定一个不落地给您落实好。您安心在这里呆几天,让我爸好好陪陪您,您们兄弟两个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就别着急走了。”
[attach]739993[/attach]
【桐言无忌】
山有高度,水有深度,人也要有自己的刻度。无论在大环境还是小家庭中,攀比心理人人都有,这是人的一种本能,也是属于社交嫉妒的范畴。如果是你对未来的向往,想让自己,让自己的家人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想比别人活的更好一些,那攀比就是好的,人只有不满足于现状才能发展。
譬如李氏家族的“有”字辈儿,“先是比谁家生的儿子多,多一个就多了一份不怕被人欺负的底气;后又比谁的孙子多,且以带把的为准,女娃是不算数的;后来,开始比谁家的男孩能当兵,只要穿上军装,一个顶好几个,威风得不得了;再后来,则比着拼命挣钱供孩子读书,都想让孩子跳出农门,端上铁饭碗;改革开放之后,比拼的重点变成了打工挣钱,谁家外出打工的孩子多,谁家孩子从外面寄回来的钱多,谁家的砖瓦房盖得早盖得气派,谁说话就会硬气……”真正的“比比皆是”,这些比较是正能量的对峙,无论从内里还是外观,都彰显在质的飞跃上!
莫说过去,单看现下,谁家的孩子考上哪所名牌大学,谁家的老人过70大寿,谁家买房子乔迁之喜,谁谁晋级升职了等等,其实都是在相互比拟,互作比较。不过人与人之间比较时,应该正确调试自己角度,正确的认识自己,如若不如人家,则需要想办法追赶上去,千万不要产生嫉妒的心态!
风有风的自由,云有云的温柔,人就要拥有自己类比的范畴。
[attach]739994[/attach]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bdlxbbs.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