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看看家人都歇下,又偷跑到头条,在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新华社海外版,等等大媒体的有关新闻里评论说:
"少说两句,多走两步,人人都有两眼……"
就这一句话,反复跟了十来篇相关主题的文章,屏幕上弹出:"意见领袖。"心里一厥落,别太高调,落下把柄不好看相。知道会难以入眠,想喝杯劲劲儿的白葡萄酒,想想又按下念头儿,多泡一会儿,默息默观,睡意突降,峭若峻崖,嗒然入眠。于时当在11:30左右。
早上醒来,一直再想三思这事儿。发个朋友圈,题曰"在这个嘴比炮响的时代,再发一会儿呆"。中午溜圈,发现评论超过108,点赞半满屏,无一差评,都在咧嘴笑。
这事儿从表面上看,军事不够硬,市场弹性小,哪壶都不开,哪壶都不敢提。若深入到文化传统,则会发现那种差异是深入骨髓浸入血脉。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都在讲"义利之辨",而且重义轻利是中国的传统,是唯一的政治正确。历史上有很多案例,君主委派官吏去收税,官吏直接把租子給免掉,甚至烧掉契约。这种情况一直到清朝,仍然屡见于史书。官吏啥活也没有做,回复君命,君主还大大褒奖一番。至于乡下地主,作恶的固然不乏其人,但是行善仗义的人更多。西方四百年的近现代史,普遍的正义标准就是四个字,贪财好色。这四个字,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鄙视的。中国取义,西方重利。这是针尖对麦芒式地互为异端。
这种对立,造成一种非常有趣的人与事。比如说,中国历史上,中原之国常早边疆之国侵袭,往往都是中国比如宋朝纳粮贡绢输币,四夷获得重利当然是赢,中国损失惨重却也以为赢。为什么双赢呢?因为评价标准不一样,四夷重利,得到钱粮就是赢,中国重义,获得天下有序和谐乃是赢。所谓吃小亏赚大便宜。
于是又引出第二个不同的异端,曰"小大之辨"。中国传统文化讲"先识其大者",讲所有人包括对立各方的人。西方文化则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血还血",讲的是自己一个人至多是同一个族。中国传统文化讲大局,所以试试互相谦让,到了西方讲究竞争,人家非常不理解为什么让,反而认为谦让等同于软弱。西方是争到手上才算强,中国人是自己退一步,成全大局算作强。一味地谦让,渐渐积为退让,再就是避让,且让且弱以至于败。反之,且争且进渐变成胜。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血还血",这是写进基督教《旧约》的话。《旧约》,相当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礼记》。《旧约》的精神就是:"战称王。"《礼记》则讲究"和为贵"。中西文化的差异,完全体现于各自文化源头的这两本书。具体到"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血还血"这句格言,读起来充满现场感,即时性。这可以归入中国传统文化里的"顿减之辨",中国传统讲中庸,事缓则圆,西方则强调更快更高更强,即时性当下性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顿"字诀。
……
"义利之辨","小大之辨","顿渐之辨",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大关节,与西方文化互为异端。Spar20成功落地台湾,闷闷不乐,以古人为自己解个闷儿,不是我们不行,而是我们爱传统,不与四夷论高低。不正眼瞧你们。
西方作为蛮夷,1840年进入中国后,走在中国的大街上,开始非常自卑,像条胆小的狗贴墙根走。后来大胜几仗,忽然狂大起来,有个华尔洋枪队的前线指挥官都故意穿白衬衣,开着怀,表现自己的勇,鄙视中国军队的弱。经过一战二战之后,西方优胜心态达到巅峰。记得中东难民涌入德国街头,难民强奸德国姑娘,德国姑娘及其家人,乃至德国与整个西方都无动于衷,丝毫不在乎。不是不在乎也,因为他们的心态里,白人人种优胜,中东难民是贱民,拜登亲口说过中东贱民,跟动物差不多,就像美国历史上的黑奴,是会说话的牛,君子不跟牛置气,中东贱民强奸德国姑娘,就像狗咬人,打个疫苗即可,根本不值得上诉法院。
西方从1860年起摆脱黄祸论而建立这种心态,至今不足二百年。中国现在还弱,可是这种优胜的中央帝国心态一直保持地非常好,而且,在波斯阿拉伯地界,能绵延数千年称帝的,唯有中华帝国。中国昨天晚上输掉一手,好在心态没有崩。自勉。自我安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