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民生杯】018野锅子。蔽(撇子) [打印本页]

作者: 刘小城    时间: 2022-5-19 10:38
标题: 【民生杯】018野锅子。蔽(撇子)
本帖最后由 刘小城 于 2022-5-19 22:01 编辑

野锅子


‌起楼盖屋,程序是死的。打地基,砌墙,上梁,封顶。之后的营生就琐碎了,铺地,刷墙,“打幔子”(天花板),视房子主人的经济能力而定。有钱又好面子又不吝啬的,雕梁画柱,挑檐起脊,那房子,远远望过去,自有一番排场。家里缺银子的,面子就薄了些,纸糊的幔子,白粉墙,打眼看去,也新崭崭的。还有人家,勉强撑起房梁,穰泥抹墙,炉渣铺地,余下的能省就省了。屋里檩条椽子一根一根摆着,躺在炕上数得见,所谓穷家薄舍。我见过有人家房子盖了几年屋里没有拾掇。


‌穷也罢富也罢,起楼盖房都是大事。


‌有一样东西却不能省。


灶镬,我们习惯叫灶火。房子盖好,就需要安顿锅灶了。房子最简单也最实用的两个功能:吃和睡。睡需要一铺炕,吃则需要锅灶。这两者在北地是结合在一起的。垒锅灶,砌炕。灶火的火通过炕洞里的烟道暖炕。冬天,一铺热乎乎的炕是家家户户的必需。生不起炉子的人家就靠热炕过冬了。锅灶和炕像一对夫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甚至合二为一。


但也有锅灶和炕分离的。


我们叫野锅子。一个野字,定性了它的位置,不在主户之列。若把锅灶比喻为家庭的女主,那么,野锅子就有点意思了。野,不正,上不得台面,充其量算个配角。


昔年鄙乡好多人家都住在自家院子里。有入公家房子的,也必然是大院,几户人家一个院落,或连排的一片房子。除了城门楼子,再无楼可蹬。


有院子的人家,除了正房(座北朝南),还有西屋和东屋,甚至南房。没有的人家也会在东面或西面倚墙搭个撇子(简陋的房子)。家里的米面瓮缸肯定在南房。南面阴凉,适合存放东西。东西两面,除了堆放闲置物品,有人家圈了牲畜。再就是起个野锅子了。


野锅子顾名思义,因锅而设。一口锅,风箱,灶台,简单的做饭材料都有,无炕,和“野”字合辙。灶台挨着墙的地方砌了烟囱,直直顶出屋顶,用不着走炕。


可以这么思谋,野锅子无炕,不住人,非正室。只在夏天使用几个月。


野锅子的结构相对于正式的灶镬也欠隆重。灶台没铺石板,墙上穰泥抹得花杂,烟囱处黑薰薰的。除了炊事,人很少在里面停留,做好的饭端到院子里摆放的桌子上。跟前一团树荫如打伞,吃完再端进去洗刷。


人不愿回屋,继续坐在院子里,沏一壶花茶消化暑。男人抽烟,孩子伏在桌上写作业,女人凑着天光做女工。晚间点了火腰子熏蚊子,小孩子缠着大人讲鬼故事。


公家的房子没有东西房,一般都会在住屋对面的空间搭南撇子,每家都搭,算是不成文的规矩。也有单位统一盖的,大小一样,矮矮的,棋子一样,里面的空间刚够安顿锅灶。


撇子简陋,野锅子也简陋。二者都不登大雅之堂。但切实可用,不仅规避了溽热,一家人在院子里吃饭喝茶赏月闲谝,也是乐事。


平房拆迁,到处筑起高楼,野锅子在城里早已绝迹。乡间,怕也少见了吧。



                                     蔽(撇)子


我在野锅子小文中提到一个词撇子,实则是蔽子,方言的讹读或转音。


撇子亦有之。撇子常见的有“草撇子”,其实就是用草编的垫子,圆形,寸把厚。吾乡习惯把简单搭盖的房子叫“撇子”,大概是草撇子的延伸。


撇子做为屋的叫法有些牵强。草撇子可以,把草字加在敞头上,成就一个“蔽”,亦是古来有之。


苏辙《葺东斋》里就有“蔽屋如燕巢,岁岁添泥土”,古人对蔽屋的感叹透着可爱;清 徐珂著《清稗类钞·战事类》里也提了一嘴“盖借塞墙为蔽也”坐实了蔽作为用草遮挡类似屋子的用途。


吾乡的蔽子,亦和草密不可分。几根柱子,顶上搭了一张草帘子或者穰泥就成了蔽子。除了顶棚那一张草帘和三面的墙,基本是敞着的。无需门窗掩饰。即使装了窗户,也不糊窗户纸,门就是一个竖着的长方形框子。


也有扎了木栅子门的,依旧漏风,仅为防止鸡狗等家畜祸害。父亲曾经用葵花杆扎过蔽子的门,门闩是一个铁丝钩子,开门关门都要轻拿轻放。院子里有十几只鸡。


蔽子区别于屋子,就像寮房之于大殿。寺庙的殿堂供佛,寮则安顿僧人,伏在金碧辉煌的殿旁,以示佛跟人的区别。房子里住着人,蔽子置放杂物。一个院子,人居屋,余下入蔽子。佛主持殿堂,人主宰院子,各有各的辖区。


小时候院子里三间屋子之外,左右两边各空出一间的地方。这种设计形态并非刻意,主要是穷。很多人家都是。盖房子需要砖瓦木头,人工等等,需要家人省吃俭用攒好多年,还得塌饥荒。我们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一辈子只盖一次房子,真正体现了房子的神圣和价值。


空出来的地方露天,几件农事家具丢在墙角,秃头秃脑,裹着老厚的铁锈 ,跟隔壁三姥姥家锃光瓦亮的铁锹铲子没法比。我的父母乃至祖辈不事农桑,几件工具院子里刨土铲灰足矣。


后来因为一时兴起的战备草,西面的空档堆得满满的。我们几个扑到草上,陷下去,再扑,就像后来遇到弹簧床一样。为防雨水淋湿,父亲和哥哥干脆扎了几根胳膊粗的算不上椽的棍子,上面覆了一张旧草帘。第一座蔽子建成了。那时的开心不亚于几十年后买了新的楼房。


很长时间,我下学后就扎进蔽子里,趴在松软的草堆上看闲书,当然是小人书居多。有时候没有书,就躺在草上看天,看得迷糊。草帘子挡住大部分的光,粗糙的编结,罅隙太多,光便伺机进来,一束一束移动,像天上有人举着一大把光在晃,人被草尖扎得痒痒的,梦便遮挡不住。


我在蔽子做过很多梦,白日梦。那些梦基本是演绎读过的书加上自己的想象,里面各式人物,影影幢幢,偶尔会撞到鬼神,心里便怕怕,从草里遁去。


再后来,蔽子越来越像房子了。门窗齐备,顶上也是铺油毡或薄薄施了水泥。有一回,父亲把正房余下的瓦在蔽子房檐上扣了一排,除了体型矮小,做工潦草,俨然一副屋子的模样。


但我们依旧叫它蔽(pie)子。


蔽子多数人家都有。有殷实人家四合院,被屋子围绕的没有空地,便在院墙外搭个蔽子,堆放柴火。


我去过乡间几户人家,院子里贴瓷砖的小二楼,阳光下忽闪忽闪。也会沿墙搭一溜蔽子。自行车,摩托车,农用车一窝蜂住进去。蔽子的材质是砖和水泥,和早先的蔽子自然不一样。有一回扯到这个话题,我说蔽子弄成这样,不知道还叫不叫蔽子,是不是该随时髦叫它小房子?主人摆了摆手,响亮地回答:蔽(pie)子!






作者: 杨逍逍    时间: 2022-5-19 10:44

写的真好。透透的,充满了人文色调。


作者: 满天辰星    时间: 2022-5-19 11:13
有点长,中午回家看
作者: 养生丸    时间: 2022-5-19 11:19
这篇相当有特色,时代感也强,并非那种伤痕文学的肆意,作者能够理性,语言温情,如诗经的哀而不怨,体贴入微地描绘了一幅关于乡愁,关于童真的似水流年图;可以上刊来着。
作者: 舞婆娑    时间: 2022-5-19 12:32
平凡中显出不凡的文学功底,读你的文字,长见识。

有图图么?发给我。
作者: 春江潮水    时间: 2022-5-19 12:37
平凡中显出不凡的文学功底,读你的文字,长见识。

有图图么?发给我。
作者: 风小娘    时间: 2022-5-19 12:48
看来,还是乡间生活惬意,至少没城市压抑
作者: 四爷    时间: 2022-5-19 12:50
恬静的童年时光,久远的乡村记忆

第二段看半天,应该说的是偏厦,或者叫厦子

我们这里这样称呼,就简单的一个小房子
作者: 古老传说    时间: 2022-5-19 13:04
本来一篇让人看了有舒畅感的小文,被几个回复看恶心了!
作者: 满天辰星    时间: 2022-5-19 13:37
两篇小文,写出回忆,读出闲意。
文字功夫在文字外,人文情怀在文字中。
献花点赞
作者: 刘庄主    时间: 2022-5-19 14:36
难得有这样的文字,仿佛跳脱了时代,难得,难得!

作者: 养生丸    时间: 2022-5-19 15:55
刘庄主 发表于 2022-5-19 14:36
难得有这样的文字,仿佛跳脱了时代,难得,难得!

就是这个意思!散文自有散文的特色,以及叙事风格,大概属于个人内心的观照吧。很多怀旧文章,要么落入俗套,唠唠叨叨;要么故事会似的,偏离了艺术性。写字,肯定需要美学基础,趣味使然,不在篇幅的长短,全凭造诣而已。

作者: 刘庄主    时间: 2022-5-19 15:58
养生丸 发表于 2022-5-19 15:55
就是这个意思!散文自有散文的特色,以及叙事风格,大概属于个人内心的观照吧。很多怀旧文章,要么落入俗 ...

常过来玩儿哈。

作者: 刘庄主    时间: 2022-5-19 16:01
楼主是山西仍吗?

作者: 养生丸    时间: 2022-5-19 16:09
刘庄主 发表于 2022-5-19 15:58
常过来玩儿哈。

嗯嗯,先去核酸,提前了~
作者: 刘小城    时间: 2022-5-19 16:13
杨逍逍 发表于 2022-5-19 10:44
写的真好。透透的,充满了人文色调。


谢谢逍逍,过奖了
作者: 刘小城    时间: 2022-5-19 16:14
刘庄主 发表于 2022-5-19 16:01
楼主是山西仍吗?


问好刘老师,山西土著
作者: 刘小城    时间: 2022-5-19 16:14
刘庄主 发表于 2022-5-19 14:36
难得有这样的文字,仿佛跳脱了时代,难得,难得!


随手写的,方言,难登大雅之堂
作者: 刘小城    时间: 2022-5-19 16:15
满天辰星 发表于 2022-5-19 13:37
两篇小文,写出回忆,读出闲意。
文字功夫在文字外,人文情怀在文字中。
献花点赞


惭愧,些些小字,当不得大誉
作者: 刘小城    时间: 2022-5-19 16:17
四爷 发表于 2022-5-19 12:50
恬静的童年时光,久远的乡村记忆

第二段看半天,应该说的是偏厦,或者叫厦子


四爷大概是南方人吧,听过这样的叫法。北方,尤其是晋陕一代,都叫撇子
作者: 刘小城    时间: 2022-5-19 16:18
风小娘 发表于 2022-5-19 12:48
看来,还是乡间生活惬意,至少没城市压抑


嗯,田园生活确实惬意
作者: 刘小城    时间: 2022-5-19 16:19
春江潮水 发表于 2022-5-19 12:37
平凡中显出不凡的文学功底,读你的文字,长见识。

有图图么?发给我。


谢谢春江,图是搜来的,不配了
作者: 刘庄主    时间: 2022-5-19 16:19
刘小城 发表于 2022-5-19 16:14
问好刘老师,山西土著

我姥姥家右玉的。我能从营生等词语感受到气息。

作者: 刘庄主    时间: 2022-5-19 16:21
刘小城 发表于 2022-5-19 16:14
随手写的,方言,难登大雅之堂

写的好,写的好!方言难写,这正是一些文化消退的遗憾。

作者: 刘小城    时间: 2022-5-19 16:21
舞婆娑 发表于 2022-5-19 12:32
平凡中显出不凡的文学功底,读你的文字,长见识。

有图图么?发给我。



我们舞,一直在为论坛做义工
这次不配了

作者: 归隐宋朝    时间: 2022-5-19 16:26
桂子捡起老民俗也是一套一套的。。。
作者: 舞婆娑    时间: 2022-5-19 17:45
春江潮水 发表于 2022-5-19 12:37
平凡中显出不凡的文学功底,读你的文字,长见识。

有图图么?发给我。

[attach]702504[/attach]

作者: 信以为真    时间: 2022-5-19 20:56
一字不漏
一口气读完
看得过瘾
眼前就是一幅画
作者: 简一竹    时间: 2022-5-19 21:14
这才是文化帖,没一字多余,每一词句都恰到好处。
作者: 五十学易    时间: 2022-5-19 21:18
写得真好
作者: 刘小城    时间: 2022-5-19 22:03
刘庄主 发表于 2022-5-19 16:19
我姥姥家右玉的。我能从营生等词语感受到气息。


右玉属于大同,晋北,我在忻州,算晋西北。
作者: 刘小城    时间: 2022-5-19 22:04
归隐宋朝 发表于 2022-5-19 16:26
桂子捡起老民俗也是一套一套的。。。


宋朝兄好。民俗这 东西,越老越怀想
作者: 刘小城    时间: 2022-5-19 22:05
舞婆娑 发表于 2022-5-19 17:45


这次不发了,改日弄个大的
作者: 刘小城    时间: 2022-5-19 22:06
刘庄主 发表于 2022-5-19 16:21
写的好,写的好!方言难写,这正是一些文化消退的遗憾。


谢谢刘老师,您是方家
作者: 刘小城    时间: 2022-5-19 22:07
信以为真 发表于 2022-5-19 20:56
一字不漏
一口气读完
看得过瘾

小文字,手机写的,上电脑改了一下

作者: 刘小城    时间: 2022-5-19 22:08
简一竹 发表于 2022-5-19 21:14
这才是文化帖,没一字多余,每一词句都恰到好处。


谢谢简,听了您的唱段
作者: 刘小城    时间: 2022-5-19 22:09
五十学易 发表于 2022-5-19 21:18
写得真好


玲珑客气啦,多批评
作者: 远去的烟云    时间: 2022-5-20 06:02
人间烟火气!
作者: 信以为真    时间: 2022-5-20 10:59
刘庄主 发表于 2022-5-19 16:19
我姥姥家右玉的。我能从营生等词语感受到气息。

桂子说右玉是大同
那咱俩是老乡啊
我那张大姑的结婚证上你已经看到
我老家是大同的
而且也姓刘



作者: 刘庄主    时间: 2022-5-20 11:02
信以为真 发表于 2022-5-20 10:59
桂子说右玉是大同
那咱俩是老乡啊
我那张大姑的结婚证上你已经看到

对,是老乡!

作者: 刘小城    时间: 2022-5-20 11:49
本帖最后由 刘小城 于 2022-5-20 22:02 编辑
信以为真 发表于 2022-5-20 10:59
桂子说右玉是大同
那咱俩是老乡啊
我那张大姑的结婚证上你已经看到

是的,我们之前聊过,真真姑姑是那边的
我不姓刘,我女儿姓刘

作者: 刘小城    时间: 2022-5-20 11:49
刘庄主 发表于 2022-5-20 11:02
对,是老乡!


都是当年走西口的地儿
作者: 刘庄主    时间: 2022-5-20 11:53
刘小城 发表于 2022-5-20 11:49
都是当年走西口的地儿

杀虎口。小时候老听“萨获口”,一直没明白。

作者: 金牌打手    时间: 2022-5-20 14:57
不知谁能好心贴个图。


作者: 刘小城    时间: 2022-5-20 22:03
刘庄主 发表于 2022-5-20 11:53
杀虎口。小时候老听“萨获口”,一直没明白。


对,发音差不多
作者: 刘小城    时间: 2022-5-20 22:03
金牌打手 发表于 2022-5-20 14:57
不知谁能好心贴个图。


谢谢
作者: 信以为真    时间: 2022-5-22 11:31
看你的公众号好像有图
打开又看不到图
作者: 泌水    时间: 2022-5-22 13:03
喜读桂子文字,质朴中透着学养。
作者: 刘小城    时间: 2022-5-23 22:16
信以为真 发表于 2022-5-22 11:31
看你的公众号好像有图
打开又看不到图


那个图是封面,一打开就没了
作者: 刘小城    时间: 2022-5-23 22:17
泌水 发表于 2022-5-22 13:03
喜读桂子文字,质朴中透着学养。


质朴有点,学养差太远了,还是泌水大哥的文字扎实
作者: 杨逍逍    时间: 2022-5-23 22:28
刘小城 发表于 2022-5-23 22:17
质朴有点,学养差太远了,还是泌水大哥的文字扎实



各有千秋。

看过泌水的小术哦,感觉他的文质朴简练,你的文字从容淡然。

作者: 信以为真    时间: 2022-5-24 09:51
泌水 发表于 2022-5-22 13:03
喜读桂子文字,质朴中透着学养。

泌水大哥写了吗?

作者: 泌水    时间: 2022-5-24 12:25
刘小城 发表于 2022-5-23 22:17
质朴有点,学养差太远了,还是泌水大哥的文字扎实



作者: 泌水    时间: 2022-5-24 12:27
杨逍逍 发表于 2022-5-23 22:28
各有千秋。

看过泌水的小术哦,感觉他的文质朴简练,你的文字从容淡然。



作者: 泌水    时间: 2022-5-24 12:28
信以为真 发表于 2022-5-24 09:51
泌水大哥写了吗?

写了点。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5-24 19:56
写得真好
作者: 信以为真    时间: 2022-5-25 10:20
简一竹 发表于 2022-5-19 21:14
这才是文化帖,没一字多余,每一词句都恰到好处。

说的真好

作者: 刘小城    时间: 2022-5-25 18:00
信以为真 发表于 2022-5-24 09:51
泌水大哥写了吗?


有啊,民生帖子里有
作者: 信以为真    时间: 2022-5-27 04:56
归隐宋朝 发表于 2022-5-19 16:26
桂子捡起老民俗也是一套一套的。。。

能出版吗?

作者: 信以为真    时间: 2022-5-30 00:37
我上网找图
没找到
作者: 刘小城    时间: 2022-5-30 16:13
杨逍逍 发表于 2022-5-23 22:28
各有千秋。

看过泌水的小术哦,感觉他的文质朴简练,你的文字从容淡然。


泌水大哥浸淫其中日久,他的农家风味地道,我则不伦不类
作者: 刘小城    时间: 2022-5-30 16:14
信以为真 发表于 2022-5-30 00:37
我上网找图
没找到


类似于过去宿舍每家带的小房子,还有四合院各家扩建的,蔽子相对小房子简陋
作者: 飞梅弄晚    时间: 2022-6-4 20:57
不徐不疾,娓娓道来。
南方人表示对这两物事没概念。
作者: 信以为真    时间: 2022-6-5 12:07
祝贺!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bdlxbbs.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