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转)民国时期出了那么多大师 [打印本页]
作者: 净化心灵 时间: 2022-4-30 20:45
标题: (转)民国时期出了那么多大师
民国时期出了那么多大师,他们的学问比得上今天的专家学者吗?

峰华云谷
2021-12-09 19:06
关注
民国大师是靠后人吹捧的。而如今的大师是自吹自擂。
我相信是有大师,但是需要时间淬炼。
我们所认识的大师,在那个时期也不过是毛头小子罢了,充其量就是桀骜不驯的少年。
能称之为大师吗?

学问二字,除了天赋还需要经验。
大清留下的才是大师
我们所崇拜的大师,在民国时代不过是一群年轻人。
民国,从什么时候开算呢?
我们先取一个节点:1911年。然后看看这些大师的年龄。
前清留下来的遗老遗少们,这一批并不能算是民国教育系统培育出来的大师。‘
最多算是大清国留给中华民族最后的财富。

先从师承说起。
康有为1858年。
梁启超1873年。
辜鸿铭1857年。
王国维1877年。
郑孝胥1860年。
蔡元培1868年。
章太炎1869年。
这几位大清朝留下来的大家,是后来五四运动之前的教师们的老师。
如果睁眼看天下的康梁开始的维新变法,中国人开始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路中走来。
中华文艺复兴才算开了个头。

但是这这些老先生所教的知识,主要还是国学,除了辜鸿铭这个神仙一样的人物外,很难说他们都是融汇中西古今。
当然他们都是大神级。
至少在五四之前都是真的大师。可是他们大多还是接受大清的教育系统出来和民国无关。
那么真正和民国有关的是他们的弟子们。

民国大师的师承
章太炎门下有三位大弟子:黄侃、钱玄同、吴承仕。
王国维的学生,姚明达、吴其昌、王力、王静如、姜亮夫、刘盼遂、徐中舒、高亨、刘节、谢国祯、戴家样、蔡尚思。这都是20世纪最出彩的学者们。
而北大的蔡元培找来了一大群的教师团队,最终才培育出民国最优秀的人才。
可以这么说,五四一代是受到中西文化冲击、碰撞最早也是最系统的一群人。
所以才迸发出未来的大量的人才。
有好的老师,才会有好的学生。
这大概是那个黄金时代的原因。
桀骜年轻人的西方印记
我们知道,天才总是桀骜不驯。正如他们的老师一样,也都是怪脾气。

受限制于时代,我们已经无法知道当时的学生读书是有多刻苦。但是至少,没有努力的学习绝对无法成为大师。
1901年出生的梁思成,在国内读完还要出国留学深造,这才成就了建筑界大师的名号。
1896年的郁达夫,也有长时间在日本和东洋留学的经历。
1902年的沈从文,在24岁的时候就完成了著作《边城》后来也一直从事教育事业。
1900年的冰心,从1923年出国一直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才回来。她的《寄小读者》就是一封封在国外写的信寄回国内。

这些年轻人都有国外的经历,最终在新中国之后成为了大师。
所以你也不能说,他们就是纯粹靠着民国时期的教育培养了大师。
西方文化是他们身上很重要的色彩。
民国的专家是人们给的尊重
那么是否证明民国时代的中国教育不行呢、

那也不是,至少,这些大师们都曾经为了中国的教育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大学的教授们撑起了后来新中国最初的教育人才系统这是民国教育留给世人的一大笔财富。
可是呢,所谓的民国大师,是我们现在给与那个时候的年轻人的封号。
而他们自己并不这么认为。
他们心中的大师,是更加久远的老先生。
这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尊重。
作者: 钟馗打鬼 时间: 2022-4-30 20:53
冥国有很多古文化掌握的非常精通的大学者。
胡适之流算不上大师。
现在的中国有很多大师。
作者: 重磅企鹅 时间: 2022-4-30 20:55
轴心时代还出了辣么多大家呢
作者: 钟馗打鬼 时间: 2022-4-30 20:56
那些作家更算不上大师。
作者: 钟馗打鬼 时间: 2022-4-30 21:05
这些人里有学问极好的,但是真正做到开宗立派的少之又少,多是外国文学或人文学术的翻译者和传播者,更少一部分精通国学,在刀枪林立的时代,也没什么大用处。即便现在,我们的学校还是以培养理工科为主,很多学校取消了文科专业。若说大师多,还是现在的大师多,很多都有国际声誉,相比冥国时代,那才是大师辈出的时代。
作者: 简一竹 时间: 2022-4-30 21:54
民国期间的大师,要比后世的大师承载着读书人的责任更大一些,精力都用在开启民智上了,后世大师专业性更强一些。
作者: 杨逍逍 时间: 2022-4-30 22:07
特殊时期,无论是文化和思想方面都在转变,似乎更容易出现一些鼻祖。一些文化和思潮的开辟者、领先者,不见得是集大成者。
作者: 净化心灵 时间: 2022-4-30 23:44
学习楼上的所有回帖
作者: 满天辰星 时间: 2022-4-30 23:54
受教了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bdlxbbs.top/)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