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中国远征军撤退路线考 [打印本页]

作者: 四九    时间: 2021-4-10 17:29
标题: 中国远征军撤退路线考
[attach]630535[/attach]

杜聿明作为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副总指挥,兼第5军军长,其本人不仅是缅印马军事考察团的成员,是《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报告书》、《中英缅共同防御计划》草案的参与者,而且是远征军从入缅作战直至大撤退败走野人山的亲历者。

他的回忆录是很多研究远征军(第一路)史学者的必考书目,在研究这段史料时,其回忆录虽然在某些人物(如在回忆录中将解围仁安羌的新编38师第113团团长刘放吾误写为一个并不存在的孙继先),及在某些细节上(如新编29师的编成)因时间稍有久远,资料查阅上不甚方便而出现纰漏。但在全面性、权威性上有别于第三方所写的相关史料。

杜聿明在回忆录中写道:

“我中路军即分为4条道路,以不同的方向撤退:第5军直属部队之一部、新22师及长官部所属各单位如交通部处长唐文悌、铁道兵团团附张学逸所率的交通员工,暂编团运输大队及英联络官2人等由曼西北后转打洛到新平阳,因雨季延时2月余又奉令改道入印至7月底到印度列多(利多)。”

自4月25日皎栖(Kyaukse 又称:皎施、皎克西)盟军最后一次联席会议,确定全线撤退后,杜聿明、史迪威、罗卓英,包括为第5军担任后卫掩护的孙立人新编38师既分头撤退。

缅甸西北部的曼西(Mainsi又称:敏西、满许)是远征军溃败后,几路队伍开始分头撤退的一个重要之“点”(地方)。最先到达曼西的,并不是杜聿明统领的第5军军部、新编22师等大部队,而是由第114人(另一说法是115人)组成的“史迪威小队”。之所以称其为“小队”,是较之其它几支撤退队伍而言。

以下,按远征军各部队撤退,以及撤退完毕时间排序。

①《史迪威事件》 梁敬錞 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
[attach]630536[/attach]

一、“史迪威小队” 撤退路线

以下摘自《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入缅大事记》

1942年5月4日,史迪威从卡萨(Katha 又称:杰沙、戛撒)出发,前往英多(Indaw又称:因多)。


5月6日清晨,由“26名美国人,13名英国人、16名中国人,一群来自锡格雷夫军医院的缅甸护士,几名老百姓,一些印度厨师和机械师”一共114人组成的“史迪威小队”,“上午8时到达曼西,找到向导后继续前进。”


史迪威对小队队员们说:“我们已经是个整体,只要我不倒下,我一定把大家带出这片森林。”③中途,发现了英国人遗弃的八个仓库(小队有可能在此补充了给养。在<史迪威日机>中未提及)。因道路原因,丢弃了卡车,徒步向马基干进发。

5月8日,史迪威小队分四段路程向桑九(Saingkyu)进发。

5月9日下午,史迪威小队到达了乌尤江边的孟康(Maingkaing 又称:迈凯)

5月12日,史迪威小队到达霍马林(Homalin又称:荷马林)。

5月13日,史迪威小队乘竹筏渡过亲敦江(Chindwin River 又称:钦敦江、更的宛河)。

5月14日,史迪威小队渡江后没有就近穿越印缅边境,而是经霍马林向北在高卢姆(Kawlum)与从印度英帕尔前来的接应队伍会合,得到了给养后再转道乌克鲁尔(Ukhrul)。
5月18日,小队到达乌克鲁尔,队中大部分人由此转道英帕尔(Imphal)。

5月22日,史迪威与小队中的其他几人从迪马布尔(Dimaprit)乘火车前往丁苏吉亚(Tinsukia又称:廷苏基亚)。

5月23日,史迪威到达丁苏吉亚。

5月24日,史迪威乘飞机到达新德里。

史迪威为了证明自己不是一个懦夫,撤退时他拒绝乘坐最后一架从密支那飞往印度的飞机,以近60岁的年龄,一只几乎失明的眼睛,一副高度近视的眼镜,拄着一根木棍,挪动着双腿,按照西点军校每分钟118步,每50分钟休息十分钟的标准,始终走在小队的最前面。13天的徒步行军(5月6日—19日),全程140英里,掉了20磅肉(9.07公斤)。但史迪威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他将这支队伍完好无损地带到了印度。

很多有关远征军撤退路线的书籍、资料中,都引用了“史迪威小队”撤退英帕尔路线一说。

但是,史迪威在日记里并没有明确说明到了英帕尔。

虽然,乌克鲁尔镇离英帕尔近在咫尺,或者说“史迪威小队”中大部分人有可能从乌克鲁尔转道英帕尔,但史迪威在日记中记述是从乌克鲁尔坐车,在迪马布尔换乘火车到了丁苏吉亚。因为,当时无论是英帕尔,还是乌克鲁尔都不通火车(见示意图 [3])。

那么,这个导致不同判断的来源产生于何处呢?其实,就来自于这本1992年版《史迪威日记》中编辑的加注(p89)。有一点可以肯定,此书的编辑并没有认真审核对照日记中出现的时间、地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或是翻译者在翻译中出现了纰漏(p91-p97)。

疑问一:日记中,5月12日史迪威小队到达了距离印缅边境最近的,亲敦江江边上的霍马林,为什么面对近在咫尺的印缅边界, 14日而又北上缅甸高卢姆,与从印度英帕尔前来的接应队伍会合。而后,又顺亲敦江南下,穿过印缅边境到达印度的乌克鲁尔镇。难道只是为了“避免大批撤离的中国人和难民”。

可是,史迪威小队是早于大部队撤退的,而在13、14日两天应该没有撤退的大部队聚集在霍马林,只有难民。


到底是史迪威日记将到达高鲁姆与霍马林的时间、地点搞反了,还是编译者出现了纰漏?或是,史迪威日记中的日期、地点都没有记错。而是故意选择了一条虽然艰险,但他本人(也可能是随队的参谋们及缅甸人)认为是一条僻静、安全的撤退路线。

其实,考证“史迪威小队”撤退的“路线”,以及在行军时间上是否有错,是否到达了英帕尔并不重要。很多史料在史迪威到达英帕尔的时间与其日记中的日期并不相符,但是高鲁姆这个“点”却非常重要。因为,如果史迪威日机中记载到达高鲁姆的时间(5月14日)没有记错的话,那么“史迪威小队”并不是在霍马林渡过亲敦江的,而是在霍马林至高鲁姆中间(距霍马林5英里左右)的某个渡口渡过了亲敦江。

疑问二:日记中,5月22日史迪威 “一路打着瞌睡到达了迪纳杰布尔”。

难道日记中的“迪纳杰布尔”是现孟加拉国境内的北部城市迪纳杰布尔(Dinajpur),而不是可以乘坐火车直达目的地丁苏吉尔的印度迪马布尔(Dimapur)。

在弗兰克·麦克林恩的《缅甸战役:从灾难走向胜利1942—1945》一书中,可以证明此处为史迪威本人或翻译者的笔误(p122)。
由此,可以推论出“史迪威小队”撤退线路,与罗卓英率长官司令部所走的路线相比较,“史迪威小队”的路线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英帕尔路线”。

其实,还有一个疑问,那就是杜聿明的回忆录中并未提及“史迪威小队”的撤退路线。

在几路远征军全部撤退完毕后,事实证明了史迪威选择的路线是其它几条路线中,唯一一条“零伤亡”的撤退路线。

杜聿明在回忆录中写道:“最后他(史迪威)和罗卓英两人丢下大军,只身逃往印度,造成中国远征军的惨败。”对此不难看出杜聿明与史迪威自同古大战,双方在战略上产生了不同意见,致两人“几乎闹翻”。直近20年后,杜聿明开始书写回忆录,其对史迪威的“恶感”也并未消失。杜聿明始终认为远征军的惨败,史迪威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尽管“史迪威小队”全身而退,但在杜聿明的眼中,“史迪威小队”的撤退,只是一次懦夫的逃跑行为,不足挂齿。


抗战胜利后,在对待孙立人的态度上,似乎也可以证明杜聿明内心真实的想法。那就是杜聿明作为远征军的副司令长官、第五军军长,撤退路线的选择是否正确并不重要,而听从校长蒋介石将部队带回国的命令确很重要。


更为深层的原因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文宣部门为了推卸撇清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惨败的责任,刻意夸大史迪威的失误,甚至公开指责史迪威与抗战时期延安共产党的关系,弱化史迪威在对华军事援助、印度兰姆伽练兵、缅北大反攻、开通中印公路的付出与功绩。


孙立人是远征军中唯一一名将部队成建制撤出缅甸的将领,但他却违抗了(蒋介石)杜聿明让其率部一起北撤(经野人山)回国的命令,而是听从了史迪威、罗卓英撤军印度的建议。在几年后国共内战的东北战场上,杜聿明与孙立人彼此埋下的间隙与矛盾全面爆发。


①②③《史迪威日记》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2年版
④《缅甸:1942 盟军大溃败》 堂·莫瑟尔 Don Moser(美) 杜云峰 编译 2012年版
⑤《缅甸战役:从灾难走向胜利1942—1945》 英国 弗兰克·麦克林恩 上海三联书店 2013年版
⑥⑦《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经历》远征军副司令长官 第5军军长 杜聿明 文史资料选辑 中华书局 1960年版
⑧《史迪威事件》 梁敬錞 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
⑨《孙立人案件相关人物访问记录》 陈存恭 九州出版社 2012年版



作者: 四九    时间: 2021-4-10 17:46
感谢版主,明天继续发第二条路线。
作者: 凶猛老狐狸    时间: 2021-4-10 18:09
这是一个有巨大研究价值的问题,也是一个优美应该巨感兴趣的问题,为什么大家宁可死在野人山,也不愿跟着英国人的屁股撤退印度求生?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1-4-10 20:12
配上这类路线图就方便多了
作者: 狗毛毛    时间: 2021-4-10 21:29
“最后他(史迪威)和罗卓英两人丢下大军,只身逃往印度,造成中国远征军的惨败。”对此不难看出杜聿明与史迪威自同古大战,双方在战略上产生了不同意见,

+++++++++++++

猪队友
作者: 狗毛毛    时间: 2021-4-10 21:32
国民党文宣部门为了推卸撇清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惨败的责任,刻意夸大史迪威的失误,

++++++++++++++++

伪造这样的历史是罪人,是对远征军英雄历史的亵渎
作者: 草帽的思想    时间: 2021-4-10 21:43
被人追着屁股跑,不溃败都不行。听说人小日本厉害到踩单车都死在单车上,为了伏击国军,用绳子把自己绑在树上,吃喝拉撒睡都在树上。恨日本人,但不能否认他们的实力。。。
作者: 草帽的思想    时间: 2021-4-10 21:44
当然现在再来一次中日战争,情况就不一样了。。。
作者: 四九    时间: 2021-4-10 22:24
凶猛老狐狸 发表于 2021-4-10 18:09
这是一个有巨大研究价值的问题,也是一个优美应该巨感兴趣的问题,为什么大家宁可死在野人山,也不愿跟着英 ...

对的,不说战争,只说做一件事情。如果双方在思维方式(认知)上存有巨大差异,即便远征军军事部署已经到位,英军协防也到位。。。结果是不是有所改变?
作者: 四九    时间: 2021-4-10 22:26
公理力 发表于 2021-4-10 20:12
配上这类路线图就方便多了

地图是根据上世纪七十年代台湾军事地图绘制。
如果没有新的资料出现,基本上算是成型。
作者: 四九    时间: 2021-4-10 22:28
狗毛毛 发表于 2021-4-10 21:29
“最后他(史迪威)和罗卓英两人丢下大军,只身逃往印度,造成中国远征军的惨败。”对此不难看出杜聿明与史 ...


由于史料缺乏相应内容,有我个人的一些倾向。也是仅供参考。
作者: 四九    时间: 2021-4-10 22:32
狗毛毛 发表于 2021-4-10 21:32
国民党文宣部门为了推卸撇清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惨败的责任,刻意夸大史迪威的失误,

++++++++++++++++

杜聿明在回忆录中,没有一句埋怨校长的话。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1-4-10 22:36
四九 发表于 2021-4-10 22:26
地图是根据上世纪七十年代台湾军事地图绘制。
如果没有新的资料出现,基本上算是成型。

你提到的英文文献,包括史迪威的回忆录,你手头有没有网上可以看到的链接?

作者: 四九    时间: 2021-4-10 22:37
草帽的思想 发表于 2021-4-10 21:43
被人追着屁股跑,不溃败都不行。听说人小日本厉害到踩单车都死在单车上,为了伏击国军,用绳子把自己绑在树 ...

日本军人的战斗力,在第一路期间体现的很充分,但并不是无懈可击。同古大战的200师,及缅北大反攻,新编38师与新编22师,不仅武器装备完胜日军,意志力、战斗力反而超过日军。
作者: 四九    时间: 2021-4-10 22:39
草帽的思想 发表于 2021-4-10 21:44
当然现在再来一次中日战争,情况就不一样了。。。

武器装备,意志力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战略思路(目标)。
作者: 薛痒    时间: 2021-4-10 23:11
有帮主和老狐狸加入交流,讨论渐入佳境。感谢49!
作者: 凶猛老狐狸    时间: 2021-4-11 00:21
四九 发表于 2021-4-10 22:24
对的,不说战争,只说做一件事情。如果双方在思维方式(认知)上存有巨大差异,即便远征军军事部署已经到 ...

如果少些失误,至少不会死的那么惨,一个错误跟着一个错误,真的不应该,几万忠勇将士不是死在战场,是死在野人山原始丛林,这实在是不能接受。无论老蒋还是老杜,还是史迪威,都应该为战士的生命负责,谁也没有资格推卸责任,错了就是错了,后人的粉饰没有意义。中国人输的多了,输的起,没必要遮掩,更没必要为美国人遮掩。

无论如何,老蒋确实授权史迪威指挥中国军队,而史迪威确实打了败仗,我们不能因为他后来的功勋,而无视他当时的失误,也不能因为当时的惨败,就否认他为中国抗战做出的贡献。

客观很难,但客观才是历史智慧的根源,才是男儿的根本。

作者: 周晓白    时间: 2021-4-11 09:13
好贴留名,楼主威武[attach]630666[/attach]
作者: 草帽的思想    时间: 2021-4-11 09:17
周晓白 发表于 2021-4-11 09:13
好贴留名,楼主威武

晓白来了,欢迎欢迎。四九这帖子我不好意思灌水,看去哪篇帖子我们一起好好灌个不亦乐乎。。。

作者: 周晓白    时间: 2021-4-11 09:19
草帽的思想 发表于 2021-4-11 09:17
晓白来了,欢迎欢迎。四九这帖子我不好意思灌水,看去哪篇帖子我们一起好好灌个不亦乐乎。。。

嗯嗯,支持草帽哥哥猴哥英明的决定啊

作者: 凶猛老狐狸    时间: 2021-4-11 09:31
周晓白 发表于 2021-4-11 09:19
嗯嗯,支持草帽哥哥猴哥英明的决定啊

小白终于来了

作者: 周晓白    时间: 2021-4-11 09:33
凶猛老狐狸 发表于 2021-4-11 09:31
小白终于来了

是啊,有啥好玩的吗?嘿嘿

作者: 四九    时间: 2021-4-11 10:19
薛痒 发表于 2021-4-10 23:11
有帮主和老狐狸加入交流,讨论渐入佳境。感谢49!


感谢版主辛勤排版,感谢所有关注参与第一路话题的网友们。
要感谢的是那些为了民族不亡,为子孙抛头颅,洒热血的中华儿女,我们的先辈们。
感谢!感谢!

作者: 四九    时间: 2021-4-11 10:20
凶猛老狐狸 发表于 2021-4-11 00:21
如果少些失误,至少不会死的那么惨,一个错误跟着一个错误,真的不应该,几万忠勇将士不是死在战场,是死 ...


无论如何,老蒋确实授权史迪威指挥中国军队,而史迪威确实打了败仗,我们不能因为他后来的功勋,而无视他当时的失误,也不能因为当时的惨败,就否认他为中国抗战做出的贡献。

客观很难,但客观才是历史智慧的根源,才是男儿的根本。
——————————————————————————————————
这段回帖加分!



作者: 四九    时间: 2021-4-11 10:22
周晓白 发表于 2021-4-11 09:13
好贴留名,楼主威武


问好小白。
很喜欢你的头像。

作者: 周晓白    时间: 2021-4-11 10:23
四九 发表于 2021-4-11 10:22
问好小白。
很喜欢你的头像。

谢谢四九,摸摸头,你写的帖子很专业,像老狐狸帮主等这样的可以一起讨论,我围观。

作者: 四九    时间: 2021-4-11 10:25
周晓白 发表于 2021-4-11 10:23
谢谢四九,摸摸头,你写的帖子很专业,像老狐狸帮主等这样的可以一起讨论,我围观。


好的,可以围观,可以参与。
作者: 老贾    时间: 2021-4-11 10:26
四九 发表于 2021-4-10 22:26
地图是根据上世纪七十年代台湾军事地图绘制。
如果没有新的资料出现,基本上算是成型。

这是怎么绘制的?

作者: 四九    时间: 2021-4-11 10:26
二、罗卓英与长官司令部撤退路线
[attach]630732[/attach]


杜聿明在回忆录中写道:

“最后他(罗卓英)丢开腊戌门户而不顾,坐视腊戌危亡而不救,并且同史迪威一道丢下部队,只身逃往印度。当蒋介石听到罗卓英逃印时曾电我追回,但因他逃得太快,追也来不及了。”

很多史料将罗卓英与长官司令部撤退路线与史迪威小队撤退路线相提并论。

实际上则不然。在不同的撤退路线中,只有罗卓英率领长官司令部所走的路线是名副其实的“英帕尔路线”。

按照印缅边境的传统驿道,从霍马林渡过亲敦江后,至少有两条以上传统路线均可至英帕尔。但这几条传统驿道既不包括史迪威小队路线,也不包括新编38师撤退路线,更不是新编38师第113团的撤退路线。

以下摘自《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入缅大事记》。

1942年4月29日,罗卓英率远征军长官司令部从瑞保(瑞冒)撤至甘勃卢(Kantbalu)。



4月30日,至英多(Indaw 又称因多、印道)后,离开铁路至班茂,决定经温佐(Wunth 也称文多,距印度边境150公里)向印度撤退,电告杜聿明。

5月1日,罗卓英跟着第96师前往密支那布阵。



5月3日,罗卓英乘火车到达温佐,与史迪威汇合。



5月6日清晨,“史迪威小队”先行一天出发,罗卓英在此等候杜聿明。

5月7日,罗卓英给杜聿明发电:“判断敌众先占领密支那,而为数不多,只要人心坚定,集结兵力,必可冲破险难,打通后路”。随后,罗卓英率部向霍马林撤退。

同日,杜聿明接蒋介石来电,派参谋长罗又伦从温佐前往纳巴追罗卓英,未追上。



5月15日,罗卓英比史迪威迟两天来到霍马林,即电告林蔚,请其向蒋介石转达:“弟现在荷马林(霍马林),随行者有林湘所率之后勤人员200余人,沈昌所率铁道兵团50余人,宪兵200余人及无线电一班,合计600余人。

5月18日,林蔚向罗卓英转来蒋介石电令:“已令罗卓英长官入印度。”于是,罗卓英率长官司令部继续向英帕尔前进。

5月24日,罗卓英率远征军长官司令部抵达印度英帕尔。

①《中国抗日战争全史》(下卷)第五编 渡过难关(1941.1~1943.6)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 1994年版
②③《史迪威日记》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2年版
④《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经历》 远征军副司令长官 第5军军长 杜聿明 文史资料选辑 中华书局 1960年版

[attach]630733[/attach]


作者: 万山红遍层林染    时间: 2021-4-11 10:27
四九 发表于 2021-4-11 10:20
无论如何,老蒋确实授权史迪威指挥中国军队,而史迪威确实打了败仗,我们不能因为他后来的功勋,而无视 ...

你先别急表扬,


已经表扬了?好吧,表扬也行。

作者: 四九    时间: 2021-4-11 10:36
老贾 发表于 2021-4-11 10:26
这是怎么绘制的?


1973年,商务印书馆内部出版了原蒋介石英文秘书梁敬錞写的 《史迪威事件》
里面有一幅国府出版的中文第一路军事地图。由于像素很低,于是重(翻)拍了一下,再根据史料重新标注绘制。

作者: 四九    时间: 2021-4-11 10:40
公理力 发表于 2021-4-10 22:36
你提到的英文文献,包括史迪威的回忆录,你手头有没有网上可以看到的链接?


俺英文很篓,史迪威的日记是成书出版物。
另,谷歌、维基屏蔽后,已无法查询相关资料及图片。

作者: 四九    时间: 2021-4-11 10:41
万山红遍层林染 发表于 2021-4-11 10:27
你先别急表扬,


看看万山的观点。
作者: 老贾    时间: 2021-4-11 10:41
四九 发表于 2021-4-11 10:36
1973年,商务印书馆内部出版了原蒋介石英文秘书梁敬錞写的 《史迪威事件》 。里面有一幅国府出版的中文 ...

厉害。

作者: 万山红遍层林染    时间: 2021-4-11 10:54
凶猛老狐狸 发表于 2021-4-11 00:21
如果少些失误,至少不会死的那么惨,一个错误跟着一个错误,真的不应该,几万忠勇将士不是死在战场,是死 ...

圣山这复帖满含感情,拥护一下啊。

昨晚看到你这段复帖,一直想咋回你几句,想到现在也没想出如何恰当表示,看四九开始表扬了,本马甲坐不住了,说几句。

蒋总对史迪威,是千不愿万不愿让一个美国人来指挥带领中国的军队 ,他从心底强烈抵触,但当时的情况,又不能全部拒绝美国政府,所以接受史迪威来中国担任参谋长并同意了史迪威与美国政府达成前来任职的条件。

蒋,绝对不是美粉,落后的中国离不了美国援助,蒋这个态度是十分明了的,即便后来到了台湾,他也与现在台湾那帮人有区别。
蒋从在广东担任总司令北伐到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经手的就是一个妥协改天换地十分严重的队伍,他的队伍里什么人都有,可以这么说,反对他、反对过他的重要势力和干部,十之七八,但队伍不能散啊,还要团结向前进,就这样一路走到抗战。

蒋这个人,是个处朋友的绝佳选择,只要不是坚决推翻他,谁都称兄道弟,什么条件都能给,比如张学良,比如叶挻。更大的,你可以随便想,那个年代,除了他自己那几个人几条枪,他不给谁作揖?阎锡三、冯玉祥、李宗仁、汪精卫、陈济棠、云南的、四川的,都被他打败了,可就这样,他也不敢得罪他们,还得陪笑脸。

有一些文学作品,描绘的乌呀乌的,那都不是实际情况不是真话,就拿那个戴笠的军统来说,他的队伍敢拿这些人说事?别说这些人了,就是再低一级的张发奎、薛岳 、余汉谋等等,敢在这些军头眼皮子底下搞让他们不开心的活动?不敢!因为只要被发现,不但人必死,政治上老蒋也扛不住。

史迪威在缅甸,不仅是授权的指挥员,也是美军代表,蒋对他不得不客气,对于职权范围内的业务,不得不支持,可,那都是表象,真正的意思,还是在蒋的心里,那就是:中国军队,绝不交给外国人!




作者: 万山红遍层林染    时间: 2021-4-11 10:59
万山红遍层林染 发表于 2021-4-11 10:54
圣山这复帖满含感情,拥护一下啊。

昨晚看到你这段复帖,一直想咋回你几句,想到现在也没想出如何恰当 ...

没想好,有点乱,你自己凑合着串一串

作者: 万山红遍层林染    时间: 2021-4-11 11:08
本帖最后由 万山红遍层林染 于 2021-4-11 11:10 编辑

他的真实想法就是:远征军失败了,但也不能被史迪威带到到印度去!

他是清末民初人,我们不能用现在的思维的观点去看待他。

他在日本学习的军事,他是孙大炮的拥护者,他与周总理有良好的工作关系,他与苏联也走的很近,他加入了基督教,他发动了412,他不仅剿共,也剿其他武装。

西安事变后,又是一个样。

他的底线在哪里?这个,圣山兄会有认知的。


现在的论坛发言受限制,但,你应该能明白吧?
作者: 万山红遍层林染    时间: 2021-4-11 11:09
周晓白 发表于 2021-4-11 09:33
是啊,有啥好玩的吗?嘿嘿

师妹早晨,亲人啊!

作者: 万山红遍层林染    时间: 2021-4-11 11:17
万山红遍层林染 发表于 2021-4-11 11:08
他的真实想法就是:远征军失败了,但也不能被史迪威带到到印度去!

他是清末民初人,我们不能用现在的思 ...

从此也可以看出,孙立人犯多大的忌。

作者: 周晓白    时间: 2021-4-11 12:03
万山红遍层林染 发表于 2021-4-11 11:09
师妹早晨,亲人啊!

帮主吉祥,午餐愉快

作者: 万山红遍层林染    时间: 2021-4-11 12:06
周晓白 发表于 2021-4-11 12:03
帮主吉祥,午餐愉快

食堂中午羊肉烩饼,鸡蛋汤。


吃了两口,这不,赶紧回帖

作者: 四九    时间: 2021-4-11 12:23
万山红遍层林染 发表于 2021-4-11 10:54
圣山这复帖满含感情,拥护一下啊。

昨晚看到你这段复帖,一直想咋回你几句,想到现在也没想出如何恰当 ...


史迪威在缅甸,不仅是授权的指挥员,也是美军代表,蒋对他不得不客气,对于职权范围内的业务,不得不支持,可,那都是表象,真正的意思,还是在蒋的心里,那就是:中国军队,绝不交给外国人!
——————————————————————————————————————————————————
史迪威是美方租借法案在中国的实操人,此点非常重要;
在同古大战期间,蒋介石发电报让史迪威保证每两个士兵可以每天享用一个西瓜,
为什么在大战中,蒋还有如此闲情逸致?
实际上蒋本人的指令从第一路开始集结,到远征军入缅,都是跨过参谋团、史迪威一杆子插到军部,比如与杜聿明。

所以,蒋的内心中并不需要史迪威。

作者: 四九    时间: 2021-4-11 12:28
万山红遍层林染 发表于 2021-4-11 10:54
圣山这复帖满含感情,拥护一下啊。

昨晚看到你这段复帖,一直想咋回你几句,想到现在也没想出如何恰当 ...



圣山这复帖满含感情,拥护一下啊。
昨晚看到你这段复帖,一直想咋回你几句,想到现在也没想出如何恰当表示,看四九开始表扬了
————————————————————————————————————————————————————
“满怀感情”,说得好。
观点可以多元,越聊越清晰。

作者: 四九    时间: 2021-4-11 12:30
万山红遍层林染 发表于 2021-4-11 11:17
从此也可以看出,孙立人犯多大的忌。


从此也可以看出,孙立人犯多大的忌。
————————————————————————
作为弗吉尼亚军校的毕业生,部队官兵是第一位的。

作者: 万山红遍层林染    时间: 2021-4-11 12:37
四九 发表于 2021-4-11 12:23
史迪威在缅甸,不仅是授权的指挥员,也是美军代表,蒋对他不得不客气,对于职权范围内的业务,不得不支 ...

是的,杜总坚决听众国内的命令,对其他指挥所,都是应付。

尽管部队炸掉所有火炮、装甲、汽车,死在树林里那么多人,但回国后经短暂休整,出任集团军总司令,解放战争开始,到东北出任大区正职。

在中国,更多体现的是长官意志,这与国家进步速度有关,也就是国情。

四九兄再想一想,当时,有没有部队跑到印度后,就地改装,在美英领导下,全部投入南亚战场的可能?



作者: 四九    时间: 2021-4-11 12:52
万山红遍层林染 发表于 2021-4-11 12:37
是的,杜总坚决听众国内的命令,对其他指挥所,都是应付。

尽管部队炸掉所有火炮、装甲、汽车,死在树 ...


在中国,更多体现的是长官意志,这与国家进步速度有关,也就是国情。
四九兄再想一想,当时,有没有部队跑到印度后,就地改装,在美英领导下,全部投入南亚战场的可能?
——————————————————————————————————————————————————
这个问题在观看杜聿明回忆录时同样出现在俺的脑中,
问题是,杜很清楚:历史不能假设。

那么,杜聿明对于孙立人违抗命令,带队进入印度是不是认可?
回忆录中没有描述,
但从杜聿明指责史迪威、罗卓英的言辞中,
杜对孙立人的选择无话可说。

至于第五军军部、新编22师在野人山转了一圈,
非战场死亡近6万人,不得已进入印度后,
只能说是“天意”吧。

作者: 万山红遍层林染    时间: 2021-4-11 13:05
四九 发表于 2021-4-11 12:52
在中国,更多体现的是长官意志,这与国家进步速度有关,也就是国情。
四九兄再想一想,当时,有没有 ...

在当时,没人说孙立人是错的,因为他就是把部队安全带出来了。他执行是的史迪威的命令,这点没错。
撤退的时候,无论下面的部队执行史迪威、罗卓英、杜聿明或者林蔚的命令,都不能算错,军人服从命令是天职,这都是上级。

所以说,要是从军人服从命令上说,只要是奉命跑,都没错。

这里只是站在杜副总立场辩解一下。

回圣山那帖是站在蒋的立场辩解一下。

作者: 凶猛老狐狸    时间: 2021-4-11 13:13
我到现在都认为,撤退的命令是错误的,在那种情况下,撤退就等于溃退。
作者: 万山红遍层林染    时间: 2021-4-11 13:22
凶猛老狐狸 发表于 2021-4-11 13:13
我到现在都认为,撤退的命令是错误的,在那种情况下,撤退就等于溃退。

部队已经溃了,腊戍没了,密支那没了,不跑全完呀

作者: 凶猛老狐狸    时间: 2021-4-11 13:42
帮主大哥误会了,我绝没有指责杜总的意思,把部队带回国内,至少这个信念没有错。我也理解老蒋,中国军队,绝不能落到英美手里,这也没有错。

我指的失误,是纯军事上的,日军突破第六军阵地,占领腊戍,局势是不是就不可挽回了,到了必须要撤的地步么?当时第六军还在抵抗,56师团无法全力前插,而密支那还有66军新28师,占领腊戍的只是小股日军,如果第五军200师在手中,真的不能重夺腊戍么?按照杜聿明的说法,史迪威一直认为日记的主攻方向在战线右翼,就是英军阵地,史迪威把200师调到了乔克巴当,致使第五军无力回援腊戍。

在这个时候,英军开始撤退,司令长官部鉴于侧翼暴露,也匆忙下令撤退。这个撤退命令真的没有问题么?个人认为,这就是昏招。


因为当时密支那还没有丢,日军先头还在畹町,回国的路并没有完全断绝。杜聿明根本就没想过走野人山,他认为军部和新22师完全可以从容撤退,沿途他还收拢了不少部队,还捡了不少英国人扔下的大炮。假使没有撤退命令,罗卓英的长官部也没有跑,而是有序撤退,全力回援密支那,谁说一定要走野人山!

撤退命令一下,兵无斗志,将无战心,很快密支那失守,杜聿明才彻底绝望,只能败走野人山。就算是逃命,他还捡什么英国人的洋落,如果他在5月8日以前回到密支那,那就不会走野人山!


古之名将,败而不乱,显然史迪威、杜聿明、罗卓英等人,慌了手脚。如果对形势判断准确,心里镇定的话,就算是打了败仗,也不会到走野人山的地步。
作者: 凶猛老狐狸    时间: 2021-4-11 13:45
万山红遍层林染 发表于 2021-4-11 11:08
他的真实想法就是:远征军失败了,但也不能被史迪威带到到印度去!

他是清末民初人,我们不能用现在的思 ...

当时中国的枭雄们,哪个不是这样,不足为奇,也不能说就错。

作者: 凶猛老狐狸    时间: 2021-4-11 13:48
四九 发表于 2021-4-11 12:30
从此也可以看出,孙立人犯多大的忌。
————————————————————————
作为弗吉尼 ...

但这确实是犯忌讳的事,今天你为保全部下跟着英国人跑了,明天你会不会为了保全部下,向日本人投降?老蒋的心思,谁也不知道,只是瞎猜,但在老蒋心里,这人能信任么?他到台湾以后的命运,多少在这时候就埋下了伏笔。

作者: 凶猛老狐狸    时间: 2021-4-11 13:51
万山红遍层林染 发表于 2021-4-11 12:37
是的,杜总坚决听众国内的命令,对其他指挥所,都是应付。

尽管部队炸掉所有火炮、装甲、汽车,死在树 ...

对英国人的嘴脸,大概没人比老蒋更清楚,若不是史迪威拼命保住自己这点复仇的本钱,新22和新38会是何等命运,谁也说不清,也不一定有后来的新一军,新六军。

作者: 凶猛老狐狸    时间: 2021-4-11 13:54
四九 发表于 2021-4-11 12:52
在中国,更多体现的是长官意志,这与国家进步速度有关,也就是国情。
四九兄再想一想,当时,有没有 ...

相对于新38师作为后卫的表现,杜聿明对罗卓英撒腿就跑,意见就太大了。

作者: 万山红遍层林染    时间: 2021-4-11 15:41
凶猛老狐狸 发表于 2021-4-11 13:42
帮主大哥误会了,我绝没有指责杜总的意思,把部队带回国内,至少这个信念没有错。我也理解老蒋,中国军队, ...

明白。

四九此帖,是逃跑路线考。

咱们此前所议都是为什么跑,你看,下一步是按主帖地图讲还是按各自认识讲?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1-4-11 20:29
四九 发表于 2021-4-11 10:40
俺英文很篓,史迪威的日记是成书出版物。
另,谷歌、维基屏蔽后,已无法查询相关资料及图片。

哦,如果有中英文对比文献,我可以看看翻译是不是有问题

作者: 万山红遍层林染    时间: 2021-4-11 20:45
本帖最后由 万山红遍层林染 于 2021-4-11 21:22 编辑
凶猛老狐狸 发表于 2021-4-11 13:42
帮主大哥误会了,我绝没有指责杜总的意思,把部队带回国内,至少这个信念没有错。我也理解老蒋,中国军队, ...

在这个时候,英军开始撤退,司令长官部鉴于侧翼暴露,也匆忙下令撤退。这个撤退命令真的没有问题么?个人认为,这就是昏招。


——————————————————————————————




不仅是侧翼暴露,英军跑了,5军一共带了4个师,200还是一个减员师,其他的也跑丢不少。


6军和66军一共5个师(有一个随5军)不听杜的电令也开始跑。


而鬼子,已呈压倒之势。要知道英军是10多万人啊,且装备良好。


对于攻击密支那回国,杜努力了,288团是前锋,向密支那突进,想抢占这个地方。


关键是,倒霉的时候喝水也塞牙,密支那已被日军占领这么大的一个战场消息,我军竟然不知道。


你不觉得,是自己的指挥系统太乱了,造成了战场混乱。已经失控了!

作者: 四九    时间: 2021-4-11 21:16
老贾 发表于 2021-4-11 10:41
厉害。

一边对应资料,一边绘图,也是再学习的过程。
作者: 四九    时间: 2021-4-11 21:28
凶猛老狐狸 发表于 2021-4-11 13:48
但这确实是犯忌讳的事,今天你为保全部下跟着英国人跑了,明天你会不会为了保全部下,向日本人投降?老蒋 ...


其实,万山在回帖中有一句话俺非常赞成,要从不同角度换位思考。首先说一句,俺本人非常同情兵败野人山的主角杜聿明,甚至在整理资料中有种剜心的感觉。奉命进入野人山,自己都差点丢掉性命。当被史迪威从印度赶回国内时,有野史记载,杜召集下属,掏出配枪眼含热泪地说:我走了,不要忘了给死难的弟兄报仇。杜聿明违命被赶走,罗卓英是听话的,也被赶走;其次,在史迪威及孙立人这些受西方军事教育的将领中,官兵的生命高于一切,而没有愚忠的概念。

作者: 四九    时间: 2021-4-11 21:57
万山红遍层林染 发表于 2021-4-11 20:45
在这个时候,英军开始撤退,司令长官部鉴于侧翼暴露,也匆忙下令撤退。这个撤退命令真的没有问题么?个人 ...

对于攻击密支那回国,杜努力了,288团是前锋,向密支那突进,想抢占这个地方。
——————————————————————————————————进入野人山,到底是蒋的命令,还是杜聿明自作主张?目前可以查到关于蒋与第五军的电报,就截止到蒋要求杜聿明打通密支那回国。从杜本人的回忆录,及第5军第96师师长余韶的回忆录中可以看出,有攻击但不坚决!至此,蒋与杜的电报中断。以俺个人看,没有蒋的命令,杜绝不敢擅作主张,经野人山回国的。但关于蒋命令杜将部队带回来的电报在哪?
作者: 四九    时间: 2021-4-11 22:01
公理力 发表于 2021-4-11 20:29
哦,如果有中英文对比文献,我可以看看翻译是不是有问题

好的,俺会关注一下史迪威日记英文版。也有劳宫兄在谷歌搜一下史迪威,看看是否有相关资料的链接。
作者: 四九    时间: 2021-4-11 22:08
关于第5军电台失联有各种说法,余韶回忆录是说电台电池受潮,第5军军部的说法是说,报务员失足墜山。其实,俺觉得即便电台可以使用的话,进入野人山后的悲惨结局也不会改变。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1-4-11 22:10
四九 发表于 2021-4-11 22:01
好的,俺会关注一下史迪威日记英文版。也有劳宫兄在谷歌搜一下史迪威,看看是否有相关资料的链接。

也行。我先问你,是避免做无用功,毕竟你已经研究多年,能看到的文献应该差不多都搜集在手了。

作者: 霓裳旖旎    时间: 2021-4-11 22:12
明天开始好好学习爬楼,周末快乐
作者: 凶猛老狐狸    时间: 2021-4-11 22:20
四九 发表于 2021-4-11 22:08
关于第5军电台失联有各种说法,余韶回忆录是说电台电池受潮,第5军军部的说法是说,报务员失足墜山。其实, ...


密支那丢了,要么走野人山回国,要么跟着往印度跑。

哪怕没有走野人山的命令,前面撤回国内的命令依然有效,那就只有走野人山一条路,纠结这事实在无必要,即使没有失去联络,走野人山也是必然。我一直在想的是,有没有可能制止曼德勒会战的计划,先在曼德勒站稳脚跟,完成战役集结再说。打起来,哪怕腊戍丢了,有没有可能挽回。就算是最后一片大乱,有没有可能保住密支那,避免走野人山的命运。

当然这都是马后炮,没啥意义,历史再残酷他也发生了,无法改变。但只要读这段历史,我想每一个中国人脑袋里头,怕都有我的上述想法,不是为了追究谁,辱骂谁。而是总感觉莫名其妙,觉得哪里不对,淞沪会战打的那么惨烈,也没有一溃千里,不可收拾,为什么在缅甸如此糟糕。

作者: 凶猛老狐狸    时间: 2021-4-11 22:35
万山红遍层林染 发表于 2021-4-11 20:45
在这个时候,英军开始撤退,司令长官部鉴于侧翼暴露,也匆忙下令撤退。这个撤退命令真的没有问题么?个人 ...


那时候兵败如山倒,这是一定的,指挥系统一开始就乱,这时候更乱。但如果没有那道全线撤退的命令呐?个人看法是,如果当时有坚决有力的行动,不说夺回腊戍,起码密支那这条路能保住,不至于混到野人山。

所以,我对4月25日的全线撤退命令,持怀疑态度,就算撤退,也要有明确的计划和路线,起码第五军和第66军一部分还可以掌控,司令长官部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而史迪威只想把部队带到印度,这根本不可能,哪怕没有老蒋的指示,难道第六军49师和93师被日军隔绝在东,就不管了么?

作者: 四九    时间: 2021-4-11 22:37
凶猛老狐狸 发表于 2021-4-11 22:20
密支那丢了,要么走野人山回国,要么跟着往印度跑。

哪怕没有走野人山的命令,前面撤回国内的命令依 ...

为什么在缅甸如此糟糕。
————————————————————
我们今天预设与探讨的各种结局,应该不是马后炮,在政治上,是老牌帝国主义劣根性的问题,军事上是东西方将领思维模式的差异问题。
作者: 四九    时间: 2021-4-11 22:40
公理力 发表于 2021-4-11 22:10
也行。我先问你,是避免做无用功,毕竟你已经研究多年,能看到的文献应该差不多都搜集在手了。

史迪威的孙子,当下一直是中美友好关系的使者,他也在不断挖掘第一路的资料。有劳宫兄关注一下。
作者: 四九    时间: 2021-4-11 22:47
本帖最后由 四九 于 2021-4-11 22:49 编辑
凶猛老狐狸 发表于 2021-4-11 22:35
那时候兵败如山倒,这是一定的,指挥系统一开始就乱,这时候更乱。但如果没有那道全线撤退的命令呐?个 ...


难道第六军49师和93师被日军隔绝在东,就不管了么?
——————————————————————
明天全部贴完。第6军因靠近西双版纳,于是听从参谋团林蔚意见,选择版纳回国,结局最好。同时林蔚给戴安澜发电报,让他随第6军从版纳方向回国,但戴安澜决意追寻老师长(杜聿明)北上,在细胞(图上有标记)遭遇日军伏击,胸腹中两弹。

作者: 四九    时间: 2021-4-11 22:51
诸位晚安。
作者: 万山红遍层林染    时间: 2021-4-11 23:04
凶猛老狐狸 发表于 2021-4-11 22:35
那时候兵败如山倒,这是一定的,指挥系统一开始就乱,这时候更乱。但如果没有那道全线撤退的命令呐?个 ...

大家夺路而逃,是现有分散的兵力,根本无法与鬼子对抗,无论从战力还是装备还是兵员质量数量上。

抗战期间,你见过中国军队能抗得住比自己还人多势众的鬼子的战例?

东线6军,面对的鬼子少,林指要求他们往西双版纳跑,他们不可能会反身投入本来就没有网住他们的罗网。

6军从4月24日就开始往江东退。

英国人一跑,曼德勒战役落空后,战场上的中国军队就已经控制不住了。

蒋要部队回国;史要部队去印度,林又就近命令6军往云南跑。你说,部队听谁的?

作者: 万山红遍层林染    时间: 2021-4-11 23:05
四九 发表于 2021-4-11 22:51
诸位晚安。

做梦的时候,别乱想啊!

要坐怀不乱!

作者: 凶猛老狐狸    时间: 2021-4-11 23:42
万山红遍层林染 发表于 2021-4-11 23:04
大家夺路而逃,是现有分散的兵力,根本无法与鬼子对抗,无论从战力还是装备还是兵员质量数量上。

抗战 ...


那么66军呢?除了新38师在伊洛瓦底江东岸,后面还有一个新28师,如果第五军能够迟滞18师团进攻,逐次后撤,保住密支那毫无可能么?总比下一个向印度撤退的命令,然后撒腿就跑要有意义。
作者: 万山红遍层林染    时间: 2021-4-12 00:08
凶猛老狐狸 发表于 2021-4-11 23:42
那么66军呢?除了新38师在伊洛瓦底江东岸,后面还有一个新28师,如果第五军能够迟滞18师团进攻,逐次后 ...

这个66,4月份才出国,在腊戍遭遇鬼子,一个师被打了个人仰马翻,好像是新29.





新28确实到了曼德勒,你看四九的地图上标注的有。

曼德勒一落空,腊戍一失守,这个师在腊戍还被鬼子消灭大约一个团,得知开跑了,与新29一路往云南跑。

收拢部队后撤的杜总前指,谁也指望不上了,你让谁去部署部队。

还有前面说过的老问题,当时,不知道密支那会被鬼子先占领。



作者: 岳峻    时间: 2021-4-12 00:26
独此一家,别无分店,潜心研究,硕果累累。
作者: 岳峻    时间: 2021-4-12 00:32
本帖最后由 岳峻 于 2021-4-12 00:33 编辑

那次到安徽合肥开会期间,独自散步,见一大楼写孙家大院四字,以为是孙立人故居,进去后才发现为一高档饭店。问一酒店员工这里原是孙立人将军故居吗?那人反问:“孙立人,谁?”
闹一笑话。
佩服孙立人的军事才能与民族气节。
作者: 花钱没买着    时间: 2021-4-12 00:37
史迪威也就是个小队长的材料
作者: 花钱没买着    时间: 2021-4-12 00:37
鬼子说,有本事,你们丫的们别跑。
作者: 岳峻    时间: 2021-4-12 00:40
万山红遍层林染 发表于 2021-4-11 11:17
从此也可以看出,孙立人犯多大的忌。

层林板油这头像别具一格。

作者: 凶猛老狐狸    时间: 2021-4-12 00:42
万山红遍层林染 发表于 2021-4-12 00:08
这个66,4月份才出国,在腊戍遭遇鬼子,一个师被打了个人仰马翻,好像是新29.

如果史迪威不是匆忙下令撤退,而是严令新28退守密支那,200师和新29东西对进,夺回腊戍,结果会比后来更糟么?至少要做出挽回的努力,而不是下一道全线撤退的命令了事,对不?

作者: 四九    时间: 2021-4-12 09:24
万山红遍层林染 发表于 2021-4-11 23:05
做梦的时候,别乱想啊!

要坐怀不乱!


睡眠一直很好,
想,但不乱想

作者: 四九    时间: 2021-4-12 09:35
万山红遍层林染 发表于 2021-4-12 00:08
这个66,4月份才出国,在腊戍遭遇鬼子,一个师被打了个人仰马翻,好像是新29.


与新29一路往云南跑。
————————————————————————
说下第6军第29师。
关于这支部队的编成介绍放到第一路序列中。

在第一路3个军9个师中,只有29师不是蒋介石亲自下令进入缅甸。
因为,当缅甸吃紧时,他把这个在云南大理的师给忘了。

而是参谋团林蔚通知师长马维骥,紧急调29师入缅,位置在腊戌、新维。
根据当年一个师参谋的回忆,马维骥说过一句话:明知不可为,但不能不为。

结局是:征调了大理下关所有的车辆,用了四天时间赶到新维,
与日军激战两波,其中战防营自营长,全营官兵全部打光。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1-4-12 09:37
四九 发表于 2021-4-11 22:40
史迪威的孙子,当下一直是中美友好关系的使者,他也在不断挖掘第一路的资料。有劳宫兄关注一下。

好的,我会搜索看看。

作者: 四九    时间: 2021-4-12 09:37
岳峻 发表于 2021-4-12 00:32
那次到安徽合肥开会期间,独自散步,见一大楼写孙家大院四字,以为是孙立人故居,进去后才发现为一高档饭店 ...


云南的90后、00后已经不知道自己的先辈所做的事情。
作者: 四九    时间: 2021-4-12 09:38
花钱没买着 发表于 2021-4-12 00:37
史迪威也就是个小队长的材料


问好小队副。
作者: 四九    时间: 2021-4-12 09:40
公理力 发表于 2021-4-12 09:37
好的,我会搜索看看。


辛苦。
作者: 四九    时间: 2021-4-12 09:41
二、罗卓英与长官司令部撤退路线

杜聿明在回忆录中写道:

“最后他(罗卓英)丢开腊戌门户而不顾,坐视腊戌危亡而不救,并且同史迪威一道丢下部队,只身逃往印度。当蒋介石听到罗卓英逃印时曾电我追回,但因他逃得太快,追也来不及了。”

很多史料将罗卓英与长官司令部撤退路线与史迪威小队撤退路线相提并论,

实际上则不然。在不同的撤退路线中,只有罗卓英率领长官司令部所走的路线是名副其实的“英帕尔路线”。

按照印缅边境的传统驿道,从霍马林渡过亲敦江后,至少有两条以上传统路线均可至英帕尔。但这几条传统驿道既不包括史迪威小队路线,也不包括新编38师撤退路线,更不是新编38师第113团的撤退路线。

以下摘自《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入缅大事记》。
1942年4月29日,罗卓英率远征军长官司令部从瑞保(瑞冒)撤至甘勃卢(Kantbalu)。


4月30日,至英多(Indaw 又称因多、印道)后,离开铁路至班茂,决定经温佐(Wunth 也称文多,距印度边境150公里)向印度撤退,电告杜聿明。
5月1日,罗卓英跟着第96师前往密支那布阵。


5月3日,罗卓英乘火车到达温佐,与史迪威汇合。


5月6日清晨,“史迪威小队”先行一天出发,罗卓英在此等候杜聿明。

5月7日,罗卓英给杜聿明发电:“判断敌众先占领密支那,而为数不多,只要人心坚定,集结兵力,必可冲破险难,打通后路”。随后,罗卓英率部向霍马林撤退。

同日,杜聿明接蒋介石来电,派参谋长罗又伦从温佐前往纳巴追罗卓英,未追上。


5月15日,罗卓英比史迪威迟两天来到霍马林,即电告林蔚,请其向蒋介石转达:“弟现在荷马林(霍马林),随行者有林湘所率之后勤人员200余人,沈昌所率铁道兵团50余人,宪兵200余人及无线电一班,合计600余人。

5月18日,林蔚向罗卓英转来蒋介石电令:“已令罗卓英长官入印度。”于是,罗卓英率长官司令部继续向英帕尔前进。

5月24日,罗卓英率远征军长官司令部抵达印度英帕尔。

①《中国抗日战争全史》(下卷)第五编 渡过难关(1941.1~1943.6)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 1994年版
②③《史迪威日记》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2年版
④《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经历》 远征军副司令长官 第5军军长 杜聿明 文史资料选辑 中华书局 1960年版


作者: 四九    时间: 2021-4-12 09:42
三、新编38师撤退路线

很多研究远征军(第一路)的史料,同样将新编38师撤退路线也归于“英帕尔路线”。

以下摘自《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入缅大事记》。

1942年5月7日,新编38师师长孙立人率师部第112、(欠第113团)、114两团(缺一营)由瑞保出发于赶到科林(kawlin又称:高林,位于温佐南方18公里处)。第113团在卡萨江边布防八莫方向的日军,掩护第5军主力撤退。

5月9日,日军第56师团主力进至八莫后,派出一部兵力向西进攻至卡萨,企图切断曼德勒至密支那的铁路,新编38师副师长齐学启指挥第113团在卡萨阻敌激战。

5月10日凌晨2时许,第113团向英多方面逐步撤退。

5月11至15日,第113团在英多铁路沿线和敌人周旋,数度被日军包围,期间与前往第5军军部的副师长齐学启失联。

5月13日,杜聿明拒绝了孙立人提出集中所有兵力攻占密支那回国的建议。孙立人认为掩护第5军北撤的任务已经完成,如果新编38师随第5军军部、新编22师在雨季通过原始森林回国,不仅道路漫漫异常凶险,而且作为后卫部队极度缺乏补给。于是,孙立人毅然违抗杜聿明的命令,遵照史迪威、罗卓英的建议,令第112、114团向温佐靠拢,第113团掩护师主力,迎着日军向西杀开一条血路。新编38师不仅没有丢下自己的重装备,而且将第5军丢弃的部分辎重重新使用上,沿班茂、宾崩,然后向西转庞滨(Paungbyin又称:榜宾),在路线上走了一个U字形。

5月18日至21日,新编38师抵达庞滨补充了给养后渡过亲敦江。21日,日军追至庞滨,掩护渡江的后卫部队击退日军后,顺利渡江归队,全师经莫雷前往帕莱尔(Palel 又称:普勒尔)。

5月23日,新编38师副师长齐学启在霍马林上游,为带领新编38师的伤兵归队,不幸受伤被俘。囚禁期间,日军及南京汪精卫政权多次劝降,然而齐学启均不为所动。1945年5月9日,日军最后一次劝降无效后,齐学启将军被叛徒刺杀倒地,日寇不提供药物与治疗,5月13日晚10点30分,齐将军终因伤重不治,牺牲于抗战胜利的前夜,享年42岁。

5月27日,孙立人率新编38师到达英帕尔南方约40公里处小镇伯莱尔。

5月30日,第113团抵达南先庆(Nawngsansaing)东方约10公里处的森林内,就地砍伐毛竹准备渡河,并派出三组人员分赴南先庆,侦察敌情、地形及渡河点。定于6时30分开始渡河。至午夜2时许,全团所有部队人员先后到达指定地区集结,根据各营、连报告,被淹没官兵共计30余人,轻重机枪损失数挺。



6月1日黎明,日军1000余人抵达渡河地点,妄图拦截第113团。全团克服饥寒疲惫成功渡河,向印缅交界大山挺进,彻底摆脱了日军跟踪追击。日军占领霍马林,切断了自此通往印度的路线。

6月5日,第113团与英军取得联系。

6月8日,第113团到达英帕尔。至此,新编38师3个团(欠军委会参谋团警卫营,第114团1营)全部撤入印度。不仅5478人装备齐全地完成撤退,途中还收容了其它部队的几百散兵。②③

①《缅甸荡寇志》 新编38师政治部副主任 孙志刚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5版
②《文史资料第二十九辑》廖耀湘 杜建时
③《美军资料:第一次缅甸作战失利后,到达印度的中国远征军人数统计》 戈叔亚凤凰博客
http://blog.ifeng.com/article/44517902.html


作者: 四九    时间: 2021-4-12 09:42
四、第6军撤退路线

1942年4月9日,日军第56师团占领毛奇。

4月12日,上午10时左右,10多架泰国“征缅方面军”航空联队的飞机飞临景东,对第6军第93师驻防处进行狂轰滥炸,我军伤亡巨大。

在东线,第6军战斗力最弱的暂编55师处在最南方的郎科,第49师在中间的孟畔,而战斗力最强的第93师则驻防景东,三个师相互之间各距离160公里以上,全军防守的地段长达500余公里。由于同古失守,同(古)毛(奇)公路门户洞开,只有第6军暂编55师以连、营为单位分散配置于毛奇、包拉克、垒固、棠吉、黑河等地。日军第56师团于当日推进至南帕,直接威胁着平满纳远征军的左翼。

4月16日,由日军守屋精尔中将指挥的泰国第1、3师组成的“征缅方面军”对住景东的第93师发起猛攻。第278团与泰军第1师展开肉搏战。第93师连续作战3日,未失一处阵地。

4月18日凌晨,远征军司令部已联络不到暂编第55师。

4月21日,上午日军到达河邦。第6军军长甘丽初感到兵力空虚而后援不到,于4月23日弃守罗列姆(loilem 又称:来林、雷愣),仓促向东北方向撤退,一直退过萨尔温江。

4月23日,日军进入棠吉,罗列姆也在当日失陷。

4月24日,蒋介石自重庆发来“手启”电,要求“腊戍应有紧急处置,万一腊戍不守,则第5军、第66军应以密支那为后方,第6军应以景东为后方。

4月25日,东线第6军各部陆续向景东方向靠拢撤退。

4月29日,新编29师师长马维骥率两个由新兵组成的团昼夜兼程到达新维(又称:兴威、新威)。虽历经苦战而不抵日军第56师团的猛烈攻击,至30日晨既溃败。腊戌完全陷落,远征军退路被切断,大批没有运出的物资落入敌手。

5月1日上午9点,第6军军长甘丽初接到罗卓英发来的撤退命令,各部向泰、缅、老边境集中转移,从景东——打洛一线撤离至思茅(今普洱市)地区。

五、第66军撤退路线

以下摘自《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入缅大事记》。

1942年4月7日,蒋介石在眉苗召见远征军将领,决定平满纳会战,增调第66军入缅。

4月14日,第66军军长张轸率军部及直属部队一部到达腊戌。

4月25日拂晓,参谋团团长林蔚急调驻大理的第66军马维骥的第29师仓促入缅支援腊戌。在入缅作战的9个师中,只有第29师不是蒋介石亲自下令调入,可见蒋介石对远征军指挥插手的程度是何等严重。

蒋介石自重庆发来“手启”电,要求“腊戌应有紧急处置,万一腊戌不守,则第5军、第66军应以密支那为后方,第6军应以景东为后方。

同日,史迪威、罗卓英仍不顾战局的变化和后方的安危,执意坚持在曼德勒会战,接连向第5军发出四道命令:除第200师向东面罗列姆攻击以外,第5军直属部队一部,新编22师,第96师及第66军均集中于曼德勒,准备“会战”。

在曼德勒以南40公里皎栖,罗卓英、杜聿明与史迪威、亚历山大在这里举行了最后一次联席会议。中、英、美三方终于达成一致意见——全线撤退。

4月28日,蒋介石电令,“如可能应抽调曼德勒有力部队增援腊戌,先击破其袭腊一侧背,则以后皆易为力,如此曼德勒不守亦可。盖此时保腊戌为第一,而曼德勒之得失无甚关系也”。但驻在腊戌的林蔚参谋团已匆忙撤离,5天之内竟跑了1000多里,退至滇西的保山。蒋介石的这一命令未能及时收到并传达到各部队。



同日,日军占领曼德勒至腊戌铁路、公路交汇处的细包(Hsipaw 也称:昔卜、西保),日军沿铁路、公路向曼德勒、腊戍东西两向迅速推进。远征军不得不弃守曼德勒。

4月29日,参谋团团长林蔚撤退到九谷(缅甸九谷与云南畹町一桥之隔)。新编29师师长马维骥率两个由新兵组成的团到达兴威(又称:新维、新威)虽经苦战仍不抵日军第56师团的猛烈攻击,至30日晨既全线溃败。

“晚,腊戌陷落,大批未及时运走的物质,连同英方先前扣发最后被迫交出的约40万加仑汽油,全部付之一炬”。



5月1日,第66军军长张轸以新编29师一个营、军战防炮营、新编28师残部防守第二线,打退日军4次进攻。增援的军部特务营、搜索营全体将士阵亡。阵地被突破,新维失守。

5月2日,远征军工兵总指挥马崇六从畹町撤往昆明,途经惠通桥时给大桥留下一队宪兵和工兵。马崇六授权宪兵队长张祖武接管大桥,一旦情况紧急立即炸桥。

5月4日,日军向惠通桥急进,“当时参谋团控制着战车部队,竟不知使用战车逐次抵抗,阻击敌人,反令与敌战斗,又在芒市附近破坏一连战车以阻塞道路。他们对于武器运用毫无常识,可以想见”。



同日,陈纳德给蒋介石的电报:“根据美空军的侦查报告,在滇湎路上的中国军队零零落落,溃不成军,对于日军的进攻完全没有抵抗,如果再不设法挽救,依照敌人几天来的前进速度计算,大可10天左右即可到达昆明了。”



5月5日上午,日军第56师团一部着便衣伪装成难民进至惠通桥时被发现,宪兵队长张祖武及时命令炸桥。大量物质、人员滞留于对岸。

从4月25日,盟军最后一次联席会议上决定全线撤退,到5月5日上午滇缅公路怒江上的惠通桥出现伪装成难民的日军,惠通桥被工兵炸断,在这段时间里(10天)参谋团、第66军新编28、29师的溃兵,大量的华侨、难民是沿着滇缅公路经过惠通桥撤退回国的。

“张轸(第66军军长)丢开部队不管,将大批财物装上卡车,自己坐上小轿车,率先逃回滇西”。



新编第28师刘伯龙率余部从北路退入国内,经腾冲转保山 ;新编第29师马维骥率余部自南路退入国内,经镇康(今临沧市镇康县)转保山。回国的两个师剩余合计不到3000人。两师共损失7000人以上,其中战死估计不到3000人。

于是滇缅公路上出现一幅奇特的景象,公路两边是丢弃武器后徒步向国内撤退的溃兵,而路的中央则是乘坐装甲机动车辆直插惠通桥的日军快速部队,根本顾不上理会路边徒步行走的溃兵。“新编28、29师残部大多数都几十人或三五人一群,沿着滇缅路两侧向东溃逃,更有甚者,他们还沿途抢劫,弄得鸡犬不宁”。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派人在下关、永平、保山一带收容,至6月底,总共收集第66军残部人员5000多人。



①③《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经历》 远征军副司令长官 第5军军长 杜聿明 文史资料选辑 中华书局 1960年版
②《仰光失守前后》 驻缅甸使馆武官 曾庆集 文史资料选辑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0年版
④《远征军在滇西的整训和反攻》第11集团军总司令 宋希濂 史资料选辑 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⑤《滇西大溃败及其他》第11集团军作战参谋 杨肇骧 史资料选辑 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⑥《滇缅抗战杂忆》 第66军新编29师参谋 盛兆 文史资料选辑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0年版


作者: 四九    时间: 2021-4-12 09:43
[attach]630960[/attach]


六、第200师撤退路线
杜聿明回忆录:

“第200师及新兵训练处补充1、2两团自棠吉开始攻罗列姆,以后沿途突破敌人封锁线经南盘江、梅苗、南坎以西返国。”

以下摘自《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入缅大事记》。

1942年4月29日,第200师因腊戌失守,回国之路被切断而放弃已占领的棠吉。戴安澜同时收到参谋团建议第200师从罗列姆东进归第6军军长甘丽初指挥(择路回国);以及杜聿明令第200师向北归还第5军建制的两份电报。戴安澜经过考虑,决心遵照老师长杜聿明的命令,向北追随第五军,从而放弃了从罗列姆经景东最佳、最近、最安全的回国路线(第6军各部撤退的路线)。

虽说从罗列姆—南坎的北部回国路线,要穿过日军重兵把守的三条公路,腊戌至曼德勒、昔卜至摩谷、南坎至八莫线;两条河流,密埃河、瑞丽江(Shweli River),但此路线仍优于杜聿明听从蒋介石经密支那回国的路线。但是戴安澜还是坚决执行了老师长杜聿明的命令。

5月8日,因密支那陷落,经此回国的计划落空。杜聿明以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副司令长官的名义,在英多(Indaw 又称:因多、印道)召集廖耀湘、余韶、孙立人开会研究突围部署。会议后,立即兵分四路,从不同方向撤退。

5月18日夜,第200师行至西保(Hsipaw 也称:昔卜、细包)至摩谷 (Mogok 又称:抹古)公路20公里处西南侧森林,正准备越过公路时,遭敌设伏。师长戴安澜胸腹中两弹重伤,第599团团长柳树人、副团长刘杰阵亡。部队退回出发地。

5月19日,改由第598团担任前卫。戴安澜用担架抬着跟第599团团部走。

5月26日,下午7时,远征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在缅北孟密北茅邦村殉国,年仅38岁。



5月28日,全师扎竹排顺利渡过瑞丽江。

5月29日,戴安澜遗体因气候炎热腐烂不得不进行了火化。检出遗骨,按部位用绸布包好,装在木箱里,跟随第598团团部继续向国内回撤。

6月2日,全师通过南坎至八莫公路。

6月5日,全师回到云南陇川章凤(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龙川县章风镇)。

6月17日,全师到达腾冲附近。



6月18日,全师渡过怒江。

6月25日,全师到达保山漕涧集中修整待命。

与大部队失散的部分第200师官兵,在片马栗柴坝渡口渡过怒江,与大部队在保山漕涧汇合。



第200师入缅时全师共10000余人,回国仅余2600余人。

①《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的回顾与思考》戴澄东

②《第二百师入缅抗战经过》第200师步兵指挥官 郑庭芨 文史资料选辑,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③《转战同古、棠吉和过野人山经过》第200师第599团第3营第9连排长 黄志超 文史资料选辑 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第5军新兵训练处、游击支队黄翔部到达国境沪水附近与国内宋希濂部取得联系。

1943年4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的香山寺为戴安澜举行了国葬仪式。国共两党的领导人纷纷送来挽诗、挽联和花圈,对戴安澜的以身殉国给予极高的评价。

蒋介石的挽联是:

“虎头食肉负雄资,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末成,虚予期望痛何如?”

毛泽东的挽词为:“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周恩来题写的挽词:“黄埔之英,民族之雄。”

①《第二百师入缅抗战经过》第200师步兵指挥官 郑庭芨 文史资料选辑 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②《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的回顾与思考》 戴澄东

七、第5军军部、直属部队和新编22师残部撤退路线

以下摘自《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入缅大事记》。

1942年5月7日,杜聿明率部行抵温佐时,接蒋介石当日电告:“杜军长并转罗长官,我军应向密支那、片马转移,勿再犹豫停顿”。

5月8日,杜聿明以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副司令长官的名义,在英多召集新22师师长廖耀湘、第96师师长余韶、新38师师长孙立人开会研究突围部署。杜聿明决心放弃从密支那正面突破的方案,而选择从孟拱以西、以北退入国境。“我召集各部队长及参谋长商讨后,决心仍照蒋介石命令向国境撤退,当时各将领均无异议”①。会议后,立即兵分四路,从不同方向撤退。

5月10日,第5军军直属队及各师团,通过第96师侧翼,绕过孟拱,向曼西进发。

5月11日,杜聿明率部经班茂(Banmauk又称:邦卯克)到曼西。

5月14日,第5军司令部与先锋队新22师第65团主力到达莫的村宿营,军直属部队及各部队伤患1500余人进驻莫的村东南边的村子里。

5月15日,第5军各部陆续到达堪迪,分别在莫的村开设补给站,遵照杜聿明的指示,将运输来的粮食、罐头、药品、被服和轻兵器弹药,尽量分发各部队携带,余粮一律交新编22师。

5月16日,第5军各部徒步向孟关前进,伤病员及辎重全部留在原地。

5月18日,第5军军部和新编第22师、第96师残部进入野人山。此后,因电台电池耗尽(另一说法是报务员连同电台一起跌入峡谷),各部即失去联络而分散行动。

5月21日,“原先留在莫的村,或为战伤或因重病不能跟随部队长途跋涉的1500余中华儿女,咸以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华魂的志节,宁为烈士死,不作降虏生的决心,慨然于5月21日凌晨1时引火自焚,含恨而终!”



同日,第5军军部到达斯委定,新编22师抵宾诺关及蛮兴。

5月23日中午,新编22师前卫65团第6连于马梦与日军第33师团之一部遭遇激战。杜聿明“決心自项吧,渡乌尤河向北经鸟卡家向新开岭堪迪前进。”

6月1日,军直属部队的一部及新编22师残部到达大洛。

“各部队经过之处,多是崇山峻岭、山峦重叠的野人山及高黎贡山,森林蔽天,蚊蚋成群,人烟称少,给养困难。本来预计在大雨季前可以到达缅北片马附近,可是由于沿途可行之道多为敌人封锁,不得不以小部队牵制敌人,使主力得以安全转进。因此曲折迂回,费时旷日。”



7月7日,第5军军部和新编第22师残部抵新平洋(Shingbwan 又称:新背洋、欣贝延)

7月25日,第5军军部和新编第22师残部来到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的雷多(Ledo 又称:利多、莱多)附近。

“此时距5月10日从缅北的分兵北撤,已经历时两个半月。此路撤退伤亡损失之大,竟然超过缅甸作战损失一倍以上,且所有重武器(含弹药)、重裝设备遗弃殆尽。新编22师入缅时有9千人,在各次战斗中伤亡2千人,在撤退途中却伤亡多达4千人,比战斗减员多一倍”。

“当时计有第5军军部、军直属部队和新编第22师,总计1万5千人左右,而最后越过野人山到达印度者只有3、4千人。当时随军部撤退的女同志除战干一团女同学胡汉君和我两人外,还有政工队女队员和几位眷属,共约四十多人,最后到印度的只有四人。胡汉君和我是劫后余生”。



8月17日,野人山撤退路线最后一座收容站——哈巴采收容所结束。

“起初,全连官兵73人,沿途落伍生死不明的有25人,安全抵达雷多的仅48人”。



番号  动员人数   战斗死伤人数   撤退死伤人数  现有人数

第5军直属队    15000       1300           3700         10000
第200师         9000       1800           3200          4000
新22师          9000       2000           4000          3000
第96师          9000       2200           3800          3000

合计:          42000       7300          14700          20000

说明:以上数字来自于杜聿明回忆录。由于远征军第5军属于中央军嫡系部队,基本为满额编制,而第6军、第66军各师(第93师、新编38师除外)均存在缺编(吃空饷)的情况。所以,直到今天远征第一路军到底有多少将士在缅甸阵亡、负伤及脱队并无精确数字。



①③《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经历》远征军副司令长官 第5军军长 杜聿明 文史资料选辑 中华书局 1960年版
②⑤《抗战时期滇印缅作战》 新编22师第65团第2营第6连连长 邱中岳 台湾国防部史政编译局出版1999年版
④《野人山历劫记》 第5军政治部干事 李明华(女) 文史资料选辑 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⑥《远征军在滇西的整训和反攻》第11集团军总司令 宋希濂 文史资料选辑 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作者: 花钱没买着    时间: 2021-4-12 09:57
四九 发表于 2021-4-12 09:38
问好小队副。

惭愧,目前我只领导我自己。

作者: 凶猛老狐狸    时间: 2021-4-12 10:00
5月21日,“原先留在莫的村,或为战伤或因重病不能跟随部队长途跋涉的1500余中华儿女,咸以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华魂的志节,宁为烈士死,不作降虏生的决心,慨然于5月21日凌晨1时引火自焚,含恨而终!”②

————————————————————
我操!
作者: 四九    时间: 2021-4-12 10:02
花钱没买着 发表于 2021-4-12 09:57
惭愧,目前我只领导我自己。


握个爪,你比俺强。目前俺还被领导着,还无法做到自己领导自己。
争取再过两年,与你同等。

作者: 花钱没买着    时间: 2021-4-12 10:05
四九 发表于 2021-4-12 10:02
握个爪,你比俺强。目前俺还被领导着,还无法做到自己领导自己。
争取再过两年,与你同等。

纠正下概念,自己领导自己也是部分领导,除非你干到习总的位置,否则,你领导再多的人,也必须同时被领导着。

作者: 花钱没买着    时间: 2021-4-12 10:05
四九 发表于 2021-4-12 10:02
握个爪,你比俺强。目前俺还被领导着,还无法做到自己领导自己。
争取再过两年,与你同等。

纠正下概念,自己领导自己也是部分领导,除非你干到习总的位置,否则,你领导再多的人,也必须同时被领导着。

作者: 四九    时间: 2021-4-12 10:06
本帖最后由 四九 于 2021-4-12 10:08 编辑
凶猛老狐狸 发表于 2021-4-12 10:00
5月21日,“原先留在莫的村,或为战伤或因重病不能跟随部队长途跋涉的1500余中华儿女,咸以生为中国人,死 ...



狐狸,俺在云南最大的心愿有两个:其一、为20万民众立块碑;
其二、如果体力精力还成,
俺要到缅甸实皆省曼西镇莫迪村为80年前自焚的将士们,
敬杯酒,点支烟!
80年了,没有一个国人到此祭奠过这些先辈们!

作者: 四九    时间: 2021-4-12 10:08
花钱没买着 发表于 2021-4-12 10:05
纠正下概念,自己领导自己也是部分领导,除非你干到习总的位置,否则,你领导再多的人,也必须同时被领导 ...


有道理。
作者: 凶猛老狐狸    时间: 2021-4-12 10:15
四九 发表于 2021-4-12 10:06
狐狸,俺在云南最大的心愿有两个:其一、为20万民众立块碑;
其二、如果体力精力还成,
俺要到缅甸 ...


若成行,我愿尽点微薄之力。
作者: 四九    时间: 2021-4-12 10:19
凶猛老狐狸 发表于 2021-4-12 10:15
若成行,我愿尽点微薄之力。


目前,缅甸局势不稳,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平静下来。
要穿过民地武及政府军多种势力控制的地盘。

你关注并鼓励下既成。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1-4-12 10:26
四九 发表于 2021-4-12 09:40
辛苦。

我首先搜索了一下维基百科的中文词条,其中有史与蒋不和的一些说法,不知你是否需要?

如需要,我可以贴上来。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bdlxbbs.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