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我打秋雨门前过 [打印本页]

作者: 沛然有雨    时间: 2021-1-27 07:08
标题: 我打秋雨门前过
家里电子书越聚越多,下载容易,用心读完真难。新年伊始,我下定决心,把移动硬盘里的电子书尽量过一遍,不论深浅,至少心中有数,否则书籍下载了,放在硬盘里沉睡,一晃经年,自己最终还是心有不甘。眼下自己手头上掌阅里储存的是余秋雨系列,那就从秋雨文章开始。我以前有过网上几位好友,都很崇拜秋雨大师,有位朋友,文字功底了得,他的网名就叫秋雨门下走狗,可见对之极为推崇。今日我打秋雨门前过,看看自己会不会成为秋雨粉丝。


作者: 薇芸    时间: 2021-1-27 07:46
想读而未读的书就像想还而未还的债
作者: 泼雷    时间: 2021-1-27 08:21
山居笔记和行者无疆还不错。
作者: 周不通    时间: 2021-1-27 08:31
我这开始下春雨的节奏。
鄙视我的不学无术。
作者: 江小蝶    时间: 2021-1-27 11:00
有位朋友,文字功底了得,他的网名就叫秋雨门下走狗,可见对之极为推崇。
============
这名字,也是没谁了~~
作者: 江小蝶    时间: 2021-1-27 11:03
我不爱看电子版的书籍——看没营养的网络小说除外,纯粹跟看抗日神剧似的打发时间。我个人偏爱纸质书籍,那种墨香和踏实感很让人沉静。我好像有余秋雨的书吧,但目前为止,还没来得及系统去读。我很多书都暂时束之书柜,候场~~~~
作者: 涩涩雪    时间: 2021-1-27 15:18
原谅我,把这个标题看成了诗歌名儿~
作者: 南狼坨子    时间: 2021-1-27 15:50
余老师爱用排比句,让人很抓狂,其它还好。
作者: 沛然有雨    时间: 2021-1-27 16:44
江小蝶 发表于 2021-1-27 11:00
有位朋友,文字功底了得,他的网名就叫秋雨门下走狗,可见对之极为推崇。
============
这名字,也是没谁 ...

是个大才子,我奇怪余秋雨能让他如此顶礼膜拜。

作者: 论金    时间: 2021-1-27 17:01
现在还看余秋雨的人不多了。
我记得90年代末,他是很有名的,有点末代文化偶像的样子。
那种情怀,在今天有点难了。今天的年轻人都很快乐,没有文化之愁。
作者: 沛然有雨    时间: 2021-1-28 06:32
人们提到余秋雨文字,都冠之以历史散文,其实我觉得文人搞历史有一定的风险。过去有个段子叫《十大不懂事》,内容有:“领导发言你唠嗑,领导夹菜你转桌……”,文人不懂事,后果更严重。过去郭沫若批判封建帝王,背后大领导咳嗽一声:劝君少骂秦始皇,焚书坑儒要商量。想来老郭肯定心里咯噔一下。相比之下,秋雨先生就比较懂事。说起清朝,统治汉人长达两百多年,清末汉人要推翻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恨不得食肉寝皮,但别忘了,大清帝国的江山是人家祖宗一手打下来的,你若恢复中华就该恢复两汉的版图,东三省、内蒙外蒙、川藏青海一概不要,偌大一块蛋糕硬是切掉了一半,如此亏本买卖傻子也不会干。于是到了真正推翻了满清,又开始讲五族共和了。直至现在我们国家疆域都基本是继承了清朝的遗产,所以面对清朝,文人总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山居笔记》中,余先生开篇《一个王朝的背影》谈清朝,嘉定三屠、文字狱是不会讲的。他自己首先定了基调:“我需要肯定的仅仅是这样一点:满族是中国的满族,清朝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统观全部中国古代史,清朝的皇帝在总体上还算比较好的……”,所以他基本谈的是清朝开国几任皇帝如何对汉文化一见倾心,康熙乾隆对汉文化的认同接纳,如何致力于满汉融合等等。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秋雨大师心里很清楚。

除了第一篇,《山居笔记》内容基本讲的是古代文人的故事,如何身处危难矢志不渝等,里面有苏东坡、王阳明、魏晋名士等,很多。读后我以为,如果是纯学术性的文字,不偏不倚,有一说一,才见功底。就像足球解说,黄健翔的解说比较理性规范,相比之下,余先生更像宋世雄的解说。余的散文缺陷是过于抒情,秋雨大师是研究戏剧的,总感觉入戏太深,笔下的历史人物浓墨重彩,主观臆测仿佛如古人肚里的蛔虫,这样笔法总不免捕风捉影,刻薄一点的是谬托知己,不足采信。说到文人在苦难中的表现,秋雨先生有一句话说的很好:“灾难,对常人来说也就是灾难而已,但对知识分子来说就不一样了。当灾难初临之时,他们比一般人更紧张,更痛苦,更缺少应付的能耐;但是当这一个关口渡过之后,他们中部分人的文化意识又会重新苏醒,开始与灾难周旋,在灾难中洗刷掉那些只有走运时才会追慕的虚浮层面,去寻求生命的底蕴。”秋雨出生于1946年,年轻时也是文艺战线的一名闯将,在十年文革中度过了自己最珍贵的青春年华,假如秋雨先生能够结合自己亲历的蹉跎岁月,融入到古代名士的写作中,才更加深刻隽永,引人入胜。至少在我看来,那篇《遥远的绝响》实在太肤浅了。


作者: 泼雷    时间: 2021-1-28 09:09
本帖最后由 泼雷 于 2021-1-28 10:17 编辑

居然乱码了。还有一本文化苦旅,这几本都是差不多十年前看的,详细内容忘记了。
印象文采比较好,稍许过于煽情。
至于观点,见仁见智。

作者: 论金    时间: 2021-1-28 10:04
余的散文缺陷是过于抒情,秋雨大师是研究戏剧的,总感觉入戏太深,笔下的历史人物浓墨重彩,主观臆测仿佛如古人肚里的蛔虫,这样笔法总不免捕风捉影,刻薄一点的是谬托知己,不足采信。
==============
文眼
作者: 论金    时间: 2021-1-28 10:06
清朝开国几任皇帝如何对汉文化一见倾心。
=========================
这种见解我觉得就很肤浅。
关于对汉文化的态度,太复杂了。但如果有一个答案:为了统治。我觉得就不会偏离太多。
作者: 沛然有雨    时间: 2021-1-28 10:32
本帖最后由 沛然有雨 于 2021-1-28 10:35 编辑
论金 发表于 2021-1-28 10:06
清朝开国几任皇帝如何对汉文化一见倾心。
=========================
这种见解我觉得就很肤浅。

佛教汉传初期,有个胡僧,大大的有名,叫鸠摩罗什,据说北魏皇帝派几万人马去劫持过来,拜为上宾,我想皇帝并非皈依佛教,而是看中了佛教有利于统治的一个方面。做皇帝眼光是很功利的。

作者: 论金    时间: 2021-1-28 10:36
沛然有雨 发表于 2021-1-28 10:32
佛教汉传初期,有个胡僧,大大的有名,叫鸠摩罗什,据说北魏皇帝派几千人马去劫持过来,拜为上宾,我想皇 ...

皇帝的视觉,是全局的。看他的心迷不迷,但小老百姓的心多数是迷的。
不过我们的推理虽然合理,但不能确定为事实。

作者: 泼雷    时间: 2021-1-28 21:20
同样的问题还有易中天,中文系教授写的品三国,许多颠覆旧有观念的说辞。
作者: 沛然有雨    时间: 2021-1-29 09:50
本帖最后由 沛然有雨 于 2021-1-29 09:52 编辑

《借我一生》可以看做是余秋雨的一本自传,里面不可避免涉及到青年时期的一些往事。秋雨先生估计无意为自己立传,只是想为自己自己做一番辩解。九十年代,余先生过去一些旧友爆料他文革时期批判闯将的身份,引发舆论大哗。又有青年才俊余杰揭露他曾是文革写作班子“石一歌”成员,喝问他为何不忏悔,搞得余大师左支右绌,百舌莫辩。余先生有鉴于此,写了这本书,论及自己的家庭以及在文革中的经历,自己的父母叔叔如何在文革中受到冲击迫害,里面涉及到当年批判斯坦尼体系的一些往事,提到青年时自己如何收到排挤等,以此证明清者自清。

学者摩罗曾说过一句话,大意是经历了一次突破人类文明底线的灾难或者说迫害,必然会激发灵魂觉醒,坚强人格由此挺立。之前在《山居笔记》他就说过:“……但是当这一个关口渡过之后,他们中部分人的文化意识又会重新苏醒,开始与灾难周旋,在灾难中洗刷掉那些只有走运时才会追慕的虚浮层面,去寻求生命的底蕴。” 但其实知易行难。记得电视剧《孽债》中主题歌童声唱到:“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余的。爸爸呀,妈妈呀,能不能告诉我,这到底是为什么?”真正优秀的作品就在于能给自己的时代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所以我很看轻余华的《活着》,里面的人物如福贵等人,种种灾难如炸雷一般在身边炸响,却从不曾在心中激起一丝波澜,去询问一个为什么。

尽管在《借我一生》书中描述了自己的父母、叔父遭受迫害,备尝人间冷暖,但却并没有留下一个问号。遭受种种不公正的经历,自己没有多少情感波动,令人费解。如果说布衣之怒是流血五步天下缟素而显得过于血腥的话,文人之怒、名士之怒自有他另一种风采。庾信在《哀江南赋》序言中,“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华阳奔命,有去无归。中兴道销,穷于甲戌。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下亭漂泊,高桥羁旅。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日暮涂远,人间何世!……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飙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虽然典故铺陈,有点啰嗦,但又似急管繁弦,令人读后其胸中郁勃之气,如排山倒海,扑面而来!又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 死生昼 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将个人的不幸与时代变幻、家国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借我一生》书中提到其叔叔的一副字帖《祭侄文稿》,余秋雨略提了一下这幅作品的创作背景。颜真卿在哥哥与侄子被叛军杀害后写就,满腔悲愤,一挥而就。起初尚能克制情感,下笔中规中矩,终究情感波动,下笔神光开合,笔走龙蛇,成就一幅绝世精品。《祭侄文稿》本身文笔就挺好,直抒胸襟:“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当满腔怒涛一般的情感为文才不能承载时,还有笔墨可以恣意挥洒,尽情宣泄一番,毕竟祭侄文稿传世在于是一幅书法作品。余秋雨花了一些笔墨介绍《祭侄文稿》,似乎很有意想把自己及家庭在文革时的经历写成另一篇祭侄文稿,“这样的祭文,怎能不大气磅礡、感天动地?”

可惜他做不到,真正做到大气磅礴,感天动力的只有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章诒和就说过自己的创作,人到暮年,只是尽力想把自己脑中的记忆故事写出来,哪里顾得上什么风格、流派?《往事并不如烟》书中人物形象饱满,性格独特,爱憎分明,反观《借我一生》,人物形象模糊,如果说以前余先生的历史散文像舞台的报幕员,激情有余,在这本书中倒像是冷血的记录员,几乎都是流水账。通篇更像是初中生的作文,少有可读性。按我这吃货的本色作比方,《往事……》一书像端上来的红烧肉,叫人食指大动,而《借我一生》倒像是吝啬店家端来的一碗馄饨,咂摸咂摸没尝出多少肉味。当然我们并不应用章诒和的标准要求秋雨先生写一部《往事并不如烟》,这个对他要求或许有点高了。


2021.1.29











作者: 泼雷    时间: 2021-1-29 18:10
大动荡时代,真的会有一些投机文人吧。
文采与德行,许多时候,不能完全成正比。
譬如倍受诟病的胡兰成。
但是很奇怪的是,我一向蛋是蛋,鸡是鸡,不株连,分开各自看。
作者: 泼雷    时间: 2021-1-31 16:23
其实我也有许多电子书,都是kidle上的。
纸质书也积攒一堆,应该逐一消灭部分。
作者: 泼雷    时间: 2021-2-3 09:28
继续,坐等~
作者: 沛然有雨    时间: 2021-2-3 20:13
《霜冷长河》书名好听,可惜里面内容驳杂,看了两天才理出头绪,秋雨先生把一些烂笔头都拿出来整理发表了,包括什么读者来信什么的。我没见过实体书,谅来也是厚厚的一大本。

在阅读《山居笔记》中我注意到,虽然余先生在正文里讲古代文化,谈玄论道,文质彬彬,不过在序言中却花了很多笔墨诅咒盗版书商,口诛笔伐,在书的末尾又专门谈小人谈文痞,篇幅也着实不算小,这叫人费解,一个心地宽厚的人应该不至于在论及人性恶的方面下笔千言滔滔不绝,有那么多东西要去表达。在《霜冷长河》中一如既往,此类负能量的文字还是有很多,谈对友谊的背叛,谈名誉,谈嫉妒,谈造谣,谈绑匪撕票,谈犯罪心理等等。我想在这些文字中,余先生对过去曾经揭发他的文革旧友进行了狠狠还击。余先生是大师,但还不是圣人,一笑泯恩仇怕是做不到的。

除了以上内容,本书主旨还是关于人生的话题,这时余先生估计也年近半百,知交半零落,里面有一些关于过去学校师友如王元化张可的回忆,也有对在长江漂流探险中牺牲的余纯顺的悼念。谈论人生终极意义,他以为人生的价值在于仁善博爱,他援引罗素的话:善良的本性在这个世界上是最需要的。人生的历程中,青年猛锐,但不免处处陷阱,中年当家,也不免忙碌操劳,老年岁月如诗,又不免走向死亡。“我们的文化不鼓励人们思考真正的大问题,而是吸引人们关注一大堆实利琐事。……大家似乎已经很不习惯在这样的思维惯性中后退一步,审视一下自己,问难道这就是我一生所需要的一切。”做人的最高境界,应该去伪存真,剥除虚妄,“在自己对他人的关爱中来建立生命的价值,这样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成了人生追寻的中心。”

在《霜冷长河》一书中提到作者亲历的一件事,很有意思。两位老者,一胖一瘦,相伴在海边钓鱼。胖子不断钓到小毛鱼,喜形于色,忙忙碌碌。瘦子终日枯坐,垂下巨钩,意在长鲸。两位老人互相嘲弄。作者以为瘦子似人的精神需求,胖子似人的物质需求,两者互为表里,互为对手。我倒想起朱学勤的一句话:“宁可十年不将军,不可一日不拱卒”。胖子时有斩获,如拱卒,瘦子任公垂杆,如将军,两者确实不可偏废,譬如做人、做学问,都有一定的道理。


2021.2.3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bdlxbbs.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