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给耶律折腾讲个故事(完整版) [打印本页]

作者: 再折长亭柳    时间: 2020-12-5 15:24
标题: 给耶律折腾讲个故事(完整版)
本帖最后由 再折长亭柳 于 2020-12-6 06:21 编辑

       看到耶律折腾在《神秘广汉》的回帖里感叹说:“古蜀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可惜没留下文字,” 不由想起了古蜀国的另外一个故事,也是因为没有文字记载,而留下了一个谜。

      一九七八年,在一次的四川省考古工作座谈会上,一位来自自贡的考古专家聊到了这么一件事儿:在当地一座山脚下,曾发现过一个古窑址和大量陶制品残片。经考古队对残片进行搜集、修复和检测、计算,推断这是一座古蜀国时期烧制陶器的古窑,它之所以依山而建,主要是因为这里取土和伐木都十分方便,而搜集到的所有的残片,经修复,发现都是同一种大口、尖底、类似胡萝卜形状的锥形开口陶器,而且从对搜集的残片和取土量的对比计算来看,在这里烧制的这种陶器几乎连一个都没有运出去过,而是烧制了多少,就当场毁坏了多少。
那么,古人烧制这些陶器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又都被砸毁了呢?考古人员查遍了古籍,却没有任何记载。


     与会专家们听后,议论了半天,虽然也提出了一些假想,但始终没人能够做出令人信服的解答。这时,一旁有个端茶倒水的女服务员开了腔:“你们说的是我们自贡盐井旁边山上的瓦片片噻,我都晓得它是啥子东西!”


    “哈哈,你晓得?那你说说,它是啥子东西嘛!”


    “是呀?你个女娃娃从哪里晓得的?莫非是有神仙给你托了梦的嗦?”


    专家们起哄、讥笑起来。


     女服务员一跺脚:“你们啷个不相信人嘛,我是听我舅爷爷他们摆龙门阵的时候讲起的,我那个时候还小,只是捡了个耳朵,记得他好像是说这些瓦片片是古人做盐巴用的!”专家们听了,哈哈大笑,一个劲的摇头。


    有个在场的记者,是个好事佬,听后留了个心,会后,专门跑到自贡,在山里找到了那个服务员的舅爷爷,还真把这个谜给破了!


    舅爷爷说:“你们看到全国各地考古挖出来最多的是啥子嘛?”


    记者歪着脑壳,想了半天,眼睛一亮,说:“是、是铜钱!棺材底板儿上铺的有,死人手里捏的有,口里还含的有......”


   "嗯,你娃儿还蛮记得哈。但是,你几时看到我们四川考古,啊,我说的这个古啊,是很久很久以前哦,四川几时挖出来古时候的钱过?不光我们四川,还有云南、贵州、西藏、蒙古,凡是把盐叫盐巴的地方,在古时候,都是没有钱的嗦,做交易用的钱,就是盐巴噻!你给我一张羊皮、一包茶叶或是一罐青稞酒,我就给你一点盐巴,盐巴,就是钱噻。" 舅爷爷在竹椅上歪了歪身子,噗呲一声,放了个闷屁,露出一脸轻松。


   “那、那这和那些破陶器又有什么关系呢?” 记者用手在鼻子前面轻轻地扇了扇。


   舅爷爷来了兴致,拍了拍记者的脑壳,说:“你这里装的是水嗦?你想一哈儿,古时候,未必哪个每天都还背个秤坨坨噻?没有秤,做生意的时候,么样晓得该给别人几多盐巴咧?因此,我们勤劳勇敢智慧的古蜀国人,就想起了把盐颗颗做成了盐锥锥,它一头粗来一头尖,运输的时候,把它粗细交叉,不怕颠,交易的时候,给大钱就掰粗坨坨,给小钱就掰细尖尖。那些陶器,就是用来装盐水做盐巴用的,等装在里面的盐水晒成了盐巴之后,再敲破它,就有了盐巴锥锥了噻!”


   “哦,把盐化成水,倒在陶器锥锥里,水分蒸发干了以后,就结成了盐巴锥锥,敲破陶器锥锥,就可以得到盐巴锥锥了。这些陶器锥锥,就是做盐巴锥锥的模具哟!” 记者恍然大悟。



   





作者: 耶律折腾    时间: 2020-12-5 16:00
然后呢?
作者: 梧桐花开    时间: 2020-12-5 16:32
都进来两趟了,咋还没续
作者: 南沙贝    时间: 2020-12-5 17:04
讲个故事讲了一个开头然后就去逛街去了
作者: 我是来打酱油的    时间: 2020-12-5 17:12
柳二下了一个蛋,大家都来看
作者: 再折长亭柳    时间: 2020-12-5 19:45
耶律折腾 发表于 2020-12-5 16:00
然后呢?


续完了,后来就破案了。
作者: 再折长亭柳    时间: 2020-12-5 19:46
梧桐花开 发表于 2020-12-5 16:32
都进来两趟了,咋还没续


下午有点事,出去应酬了一下。
作者: 再折长亭柳    时间: 2020-12-5 19:47
我是来打酱油的 发表于 2020-12-5 17:12
柳二下了一个蛋,大家都来看


没产门,纵有金蛋,却如何下得来?
作者: 耶律折腾    时间: 2020-12-5 20:01
哈哈,那些陶器,就是晒盐用的,古时候也在晒盐嘛。

考古人员,是应该有这个常识的,但是他们没有。

作者: 耶律折腾    时间: 2020-12-5 20:04
所以,对于考古,除了现代科技如碳14测定,测微量元素等外,最重要的是常识。
作者: 耶律折腾    时间: 2020-12-5 20:08
常识重要的部分是风土人情,这个,要不懂就得问老乡。

老乡没文化,但他是最好的老师。
作者: 耶律折腾    时间: 2020-12-5 20:45
譬如说,从挖坟的技术来看:考古的要拜盗墓的为老师,盗墓的要拜看坟的为老师。
作者: 再折长亭柳    时间: 2020-12-5 21:54
耶律折腾 发表于 2020-12-5 20:45
譬如说,从挖坟的技术来看:考古的要拜盗墓的为老师,盗墓的要拜看坟的为老师。


嗯,考古工具洛阳铲,其实就是盗墓贼发明的。
作者: 孤鸿野鹤    时间: 2020-12-5 22:05
再折长亭柳 发表于 2020-12-5 21:54
嗯,考古工具洛阳铲,其实就是盗墓贼发明的。

很多盗墓贼原先就是考古工作者。

作者: 再折长亭柳    时间: 2020-12-5 22:08
南沙贝 发表于 2020-12-5 17:04
讲个故事讲了一个开头然后就去逛街去了


在西安,曾去看过太平公主的墓,被盗过,里面有具尸体,肋骨间插着一把匕首,据解说员介绍,这是被同伙抛弃的入洞盗墓贼,他在墓穴里把陪葬的宝物系在绳子上,地面上的同伙拉上去后,为了独吞,就把绳子割断了,他上不来了,只好自杀了。

     听人说过,为了防止上面的盗墓贼独吞陪葬品而害命,盗墓改为只能父子联手,但儿子有时也会割绳子。最后,盗墓贼们定的规矩都是父亲在上面拉绳子,儿子下墓穴。因为,父亲是万万不会割断绳子的,这也是人的一种天性吧?

    当然了,并非长辈就都对晚辈心善,我看如果下到墓穴里去的是外甥女婿,盗出宝贝来后,那谁保不准就会把绳子给割断了,没刀的话,恐怕咬也要咬断。

作者: 再折长亭柳    时间: 2020-12-5 22:11
孤鸿野鹤 发表于 2020-12-5 22:05
很多盗墓贼原先就是考古工作者。


同理,很多考古工作者,原先就是盗墓贼。
作者: 拍岸浪    时间: 2020-12-5 23:43
耶律折腾 发表于 2020-12-5 20:45
譬如说,从挖坟的技术来看:考古的要拜盗墓的为老师,盗墓的要拜看坟的为老师。

我现在最期待的电视剧是《云南虫谷》

作者: 耶律折腾    时间: 2020-12-6 07:08
看坟的也厉害。

肃亲王豪格的墓,从来就没被盗过。

因为看坟的给你讲:“咱家王爷,墓里啥也没有,就一骨灰坛子。”

盗墓人都听过这故事,谁也不盗这个墓。

作者: 耶律折腾    时间: 2020-12-6 21:29
再折长亭柳 发表于 2020-12-5 22:08
在西安,曾去看过太平公主的墓,被盗过,里面有具尸体,肋骨间插着一把匕首,据解说员介绍, ...

我看过这个出土的墓志。

作者: 耶律折腾    时间: 2020-12-6 21:32
孤鸿野鹤 发表于 2020-12-5 22:05
很多盗墓贼原先就是考古工作者。

刚改革开放时,有不少文物考古的不干了,他们也叫“下海”。

作者: 再折长亭柳    时间: 2023-10-4 22:33
耶律走了?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3-10-5 08:41
再折长亭柳 发表于 2023-10-4 22:33
耶律走了?


两年前的事儿吧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bdlxbbs.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