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同题】晒旧物----3件宝物谁人识 [打印本页]

作者: 蔫怪    时间: 2020-11-12 21:05
标题: 【同题】晒旧物----3件宝物谁人识
本帖最后由 蔫怪 于 2020-11-12 21:10 编辑

[attach]604464[/attach]         [attach]604465[/attach]        [attach]604466[/attach]

作者: 蔫怪    时间: 2020-11-12 21:06
[attach]604467[/attach]

作者: 蔫怪    时间: 2020-11-12 21:07
[attach]604468[/attach]

作者: 梧桐花开    时间: 2020-11-12 21:18
沙个发,坐等讲解。
作者: 花中的花    时间: 2020-11-13 00:38
第三个物件,朴实无华啊
作者: 六指为挠痒    时间: 2020-11-13 07:51
第二个见过也用的
作者: 蔫怪    时间: 2020-11-13 11:03
本帖最后由 蔫怪 于 2020-11-13 11:05 编辑

第一件 这个笔筒是景德镇瓷品,底部的落款是清乾隆。瓷、画、诗具备,而且精致,文房的小物件不值什么钱,但绝对有欣赏价值。
第二件是个文革物件,很多人家中都有,但很多人都扔了。
第三件是个粗瓷小碗,很粗糙笨拙的东西,现在这么笨的工艺已绝迹,原来有的人也基本用坏了,所以稀少了。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0-11-13 11:09
第一件,如果确定是清乾隆的真品。应该值个五万八万的。
专业一点的话,应该拍个底部照片
作者: 梧桐花开    时间: 2020-11-13 11:10
赶紧进来涨涨知识。
作者: 五十学易    时间: 2020-11-13 11:20
蔫怪 发表于 2020-11-12 21:07
图五是宋磁州窑。是博物馆藏吧?

作者: 五十学易    时间: 2020-11-13 11:27
图一图二图三是清扬州八怪李方膺手绘图及提款,但瓷器过于新,估计是现代人仿的吧?李这构图 ,还真是让人看着很舒服呢。
作者: 蔫怪    时间: 2020-11-13 11:31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0-11-13 11:09
第一件,如果确定是清乾隆的真品。应该值个五万八万的。
专业一点的话,应该拍个底部照片

真假不明

作者: 五十学易    时间: 2020-11-13 11:32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0-11-13 11:09
第一件,如果确定是清乾隆的真品。应该值个五万八万的。
专业一点的话,应该拍个底部照片

应该不是真品,这瓷器太新了。感觉 。

作者: 蔫怪    时间: 2020-11-13 11:39
五十学易 发表于 2020-11-13 11:32
应该不是真品,这瓷器太新了。感觉 。

也许,是新华社一个前辈给的,下次鉴个宝确认一下。

作者: 五十学易    时间: 2020-11-13 22:51
蔫怪 发表于 2020-11-13 11:39
也许,是新华社一个前辈给的,下次鉴个宝确认一下。

真是古董,不会随便送人的,除非欠老大的人情。不像老物件,因为这是文房笔筒,该是传世件,如果真是乾隆年间物品,至少该有点开片之类。象我秀的那些,不过是清末民国间的瓷器,明显的沧桑感。你这太新了。

作者: 五十学易    时间: 2020-11-13 22:55
蔫怪 发表于 2020-11-13 11:03
第一件 这个笔筒是景德镇瓷品,底部的落款是清乾隆。瓷、画、诗具备,而且精致,文房的小物件不值什么钱, ...

第三件你确信不是博物馆藏?

作者: 五十学易    时间: 2020-11-13 23:01
蔫怪 发表于 2020-11-13 11:03
第一件 这个笔筒是景德镇瓷品,底部的落款是清乾隆。瓷、画、诗具备,而且精致,文房的小物件不值什么钱, ...

那个小碗是典型的磁洲窑瓷器。

作者: 碧天    时间: 2020-11-14 00:09
你的这件笔筒,绘画、书法实在太漂亮了。三首诗的作者分别是李万鹰、郑板桥、金农,都是乾隆年间清朝的扬州八怪之一,落款是戊寅年珠山。
这里有说不通的问题:戊寅年在乾隆年间是1758年,其后1878年、1938年,1998年,戊寅年每一次隔60年。乾隆年间是1758年的戊寅年郑板桥和金农还活着,而李万鹰1755年的3年前就死了,死人是不可能跑到珠山在笔筒上提诗的。而景德镇珠山八友却是民国时期的人,跟清朝扬州八怪不相干。另外这笔筒火气太重,像刚刚烧制不久的产品 ,连民国的都不是。所以是真正的赝品,笔筒的制造者艺术水平很高,由于历史知识功底不扎实,所以露了造假的马脚。但是这笔筒自己玩玩还是不错的。

作者: 蔫怪    时间: 2020-11-14 07:28
五十学易 发表于 2020-11-13 22:55
第三件你确信不是博物馆藏?

家里捣蒜用的碗
作者: 蔫怪    时间: 2020-11-14 07:30
五十学易 发表于 2020-11-13 23:01
那个小碗是典型的磁洲窑瓷器。

是尧头窑的瓷器
作者: 蔫怪    时间: 2020-11-14 07:35
本帖最后由 蔫怪 于 2020-11-14 07:44 编辑
碧天 发表于 2020-11-14 00:09
你的这件笔筒,绘画、书法实在太漂亮了。三首诗的作者分别是李万鹰、郑板桥、金农,都是乾隆年间清朝的扬州 ...


这个讲评十分专业,但我不明白的是,即使高仿,也是批量生产,仿者能犯这么低级的错误?瓷上诗画肯定不是那几位画家亲画,而是后来匠人处理上去的。
作者: 蔫怪    时间: 2020-11-14 07:48
五十学易 发表于 2020-11-13 11:32
应该不是真品,这瓷器太新了。感觉 。

有可能是工艺考究,保存的好。好东西人们都知道珍惜,官窖的东西博物馆中都很新呀。
作者: 紫色风玲    时间: 2020-11-14 11:09
蔫怪 发表于 2020-11-12 21:06

这茶缸子居然还有留着的,当时谁家都有吧

作者: 一叶舟    时间: 2020-11-14 12:58
工艺很赞
作者: 再折长亭柳    时间: 2020-11-14 21:46
碧天 发表于 2020-11-14 00:09
你的这件笔筒,绘画、书法实在太漂亮了。三首诗的作者分别是李万鹰、郑板桥、金农,都是乾隆年间清朝的扬州 ...


老兄,题诗一首的“题”,不是“提”。
作者: 再折长亭柳    时间: 2020-11-14 22:10
碧天 发表于 2020-11-14 00:09
你的这件笔筒,绘画、书法实在太漂亮了。三首诗的作者分别是李万鹰、郑板桥、金农,都是乾隆年间清朝的扬州 ...


您连竹石翁是谁都没弄明白吧?

    顺便告诉您一声,在瓷器上的画,一般都不会是画家亲笔画的,而是窑上请来的技师们临摹上去的。因为在瓷器上作画,不同于在宣纸或绫绢上作画,它不会自然渲染,而且,在烧制过程中,不论釉上彩还是釉下彩,颜料还都会有窑变,因此,技师们不仅要临摹的神似,并且还要掌握各色颜料的厚薄和窑变程度,这些都是需要长期的在窑上的经验积累,画家们是难以掌握的。同时,绘画大师们的出场费得多高呀?请来画一个罐罐才卖几个钱?窑主傻呀,会去请他们?便是现在,你请一个稍微有点名气的画家去景德镇画个画稿,都得别墅豪车、好烟好酒的招待,完了还要付一大笔润笔费呢。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20-11-14 22:14
有的老瓷器,从来不用,也是润泽如新。

不过,C14下,如果不是高仿,一切无所遁形。
作者: 再折长亭柳    时间: 2020-11-14 22:25
碧天 发表于 2020-11-14 00:09
你的这件笔筒,绘画、书法实在太漂亮了。三首诗的作者分别是李万鹰、郑板桥、金农,都是乾隆年间清朝的扬州 ...


假设您是金农(冬心先生),您会在自己题的诗后面落款:“冬心先生诗”吗?一般都是抄录者,才会这样写吧?诗是金农的,字是抄录或临摹的,才会这样留款。因此,这些字画,都不是作者本人画上去的。别说扬州八怪了,那时候稍有名气的画家,谁会跑到窑上去在泥巴罐子上画画呢?而且,一窑起码得烧个几十件吧?岂不画趴下?
作者: 拍岸浪    时间: 2020-11-14 22:58
弱弱的遁走,一个也不识
作者: 我是来打酱油的    时间: 2020-11-15 16:08
霸气的茶缸子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bdlxbbs.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