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匈牙利和我国的匈奴到底有何渊源? [打印本页]

作者: 网中缘    时间: 2016-6-1 11:17
标题: 匈牙利和我国的匈奴到底有何渊源?
本帖最后由 网中缘 于 2016-6-1 21:29 编辑

             匈牙利和我国的匈奴到底有何渊源?
             它到底是不是起源于我国的匈奴民族?  

        

         公元前1世纪时汉武帝使匈奴遭受重创,并终使匈奴后来分裂为南北匈奴。至公元89至91年时,北匈奴在南匈奴与汉朝军队的共同打击下接连大败,北匈奴主力后来不知去向。从此,北匈奴在中国的历史书上消失了。公元374年,一支号称匈人的强大骑兵队伍突然出现在欧洲东部,他们勇猛善战、所向披靡,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他们席卷了欧洲大部,并在匈牙利平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他们是从中国北部西迁的匈奴人吗?近日,一些匈牙利人自称是“匈奴后裔”,他们要求官方承认其少数民族地位。那么,他们的先祖是否真的是中国北方的匈奴人?

      匈牙利人和匈奴人是否有关系,长期以来形成两派,一直争论不休。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中外关系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余太山告诉记者,关于匈牙利人和匈奴人是否有关系,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学术问题。因为当年匈人的沉重打击促使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所以西方人对此非常有兴趣。
18世纪后期,法国学者德·揆尼根据中国历史记载,指出匈人即是中国历史上的匈奴。稍后,英国历史学家吉朋又把德·揆尼的说法写入他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这部名著中。但是,他们都未能考证出匈奴人西迁的具体过程,因而,关于匈人即匈奴的说法,引起了不少人的反对。英国学者伯利甚至说,德·揆尼和吉朋的这种说法“是凭借幻想,而不是根据历史事实”。此后,关于这个问题形成了两派,长期争论不休。直到现在,仍有人坚持匈人是匈奴人,也有人主张匈人非匈奴,匈人的来源不可知。
      西方史料中的Huns,是否真的是中国北方的北匈奴西迁去的?
      1937年,中国学者何震亚先生曾写过一篇《匈奴和匈牙利》的文章。他认为匈奴与匈牙利其实没有关系,那么,现在为什么仍会有这么多的误解呢?
      余太山说,匈奴在东汉被汉人打败后,据说有一批匈奴人西迁,甚至有学者提出,秦始皇长城的建成,就注定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原因是匈奴不能南下,只能往西去,最终导致罗马帝国的灭亡。这种说法其实没有什么根据,打败西罗马帝国的人在西方史料中叫Huns,可以说这个名称是匈奴人,实际上是不是真正活动于中国北方的匈奴人则很难说。
       游牧民族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不像汉人都有自己的姓氏,他们往往经常改变自己的称呼。当年匈奴强盛起来之后,大家都愿意自称匈奴。
      匈奴是中国北方的一支古老民族,繁衍在河套地带,游牧于大漠南北。相传匈奴人是夏人的后代。商代甲骨文称其为"鬼 方",同代的诗集中又称其为 "熏粥。、"猃允",春秋战国时则称其为"狄"、"戎"或"胡人"。匈奴之名始见于秦汉。
匈奴在我国北方活跃了几百年,同中原王朝连年争战,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要影响。公元1世纪后,匈奴分为南北两支,南匈奴人居内地,后来逐渐和汉民族融合。北匈奴在汉武帝大规模进击之下,兵败西遁,但他们究竟逃往何处,是个长期不为人知的问题。
      大约过了近三百年,欧洲东部突然出现了一文强大的骑兵队伍,自称匈人。6世纪,匈人在匈牙利平原上建立了匈牙利国。
      这支震撼欧洲的匈人骑兵,与中国西逃的北匈奴有无渊源关系?这是中外学者都感兴趣的问题。
史学界不少学者认为欧洲匈人即匈奴。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法国学者德搂尼。后来,英国历史学家吉本、学者伯克、德国学者夏德都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了这一观点。中国许多著名学者也赞同这一观点。章太炎认为,"今之匈牙利即匈奴音转"。学者何震亚认为,匈牙利的"匈"为种族名,"牙利"为地名,匈牙利即"匈人住地"。
人们还从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方面 进行了考察·发现欧洲匈人在祭祖天地鬼神、崇拜日月、献血为盟、脱帽致谢等方面与匈奴人非常相似。1907年。匈牙利探险家斯坦因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以东50公里处 发现了一处古墓群。最近,匈牙利的考古学家在重新分析研究这处古墓群的墓内陪葬品时,意外地发现这些陪葬品与9世纪、10 世纪的匈牙利国内墓群的陪葬品十分相似。
      此外,他们还在古墓群附近碰到一个少数民族群体乌戈尔人。乌戈尔人与当地的维吾尔人截然不同,人数仅9000人,能歌善舞,他们的民歌中有73首与匈牙利的五声音阶完全合拍。我国音乐学院的一位教师还发现匈牙利民歌中,有不少曲调和我国西北少数民族裕固族民歌极为相似,像是一首歌曲的不同变奏。其中裕固族的《催眠曲》和匈牙利的《摇篮曲》不仅曲调一致,而且专用衬?quot;坝哩"的发音也一模一样。西汉时裕固族曾在匈奴长期统治之下,因此裕固族民歌保留匈奴民歌的风格是很自然的。遥远的匈牙利也有和裕固族一样风格的民歌,说明北匈奴西迁到匈牙利后把他们的音乐也带到了那里。匈牙利文学家基
      塞里·伊什特万曾多次来中国,他也发现了这一情况。他还发现裕固族对有些名称的叫法和匈牙利人完全相同,如苹果都叫"奥尔莫",绿色都叫"凯克",妈妈都叫"奥尼奥"。他说匈牙利人和裕固人有"亲戚关系"。
越来越多的发现证明,今日欧洲的匈牙利人很可能与中国古代的匈奴人存在渊源关系。

      匈牙利国会人权、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12日决定,建议议员们驳回自称属于匈奴族后裔组织提出的承认“匈奴族”少数民族地位的请求。
      此前2300多人联名上书匈牙利政府,要求确定他们“匈奴族”的身份,并享受少数民族待遇。匈牙利议会的人权委员会12日开始讨论这一问题。

       匈牙利科学院在12日的听证会上提供意见说,“自称匈牙利匈奴族人的该组织成员不能被视为一个少数民族或少数种族,他们的请求毫无根据。”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匈奴族”争取名分的幕后动机可能是看准了匈牙利政府对少数民族给予的财政津贴。(北京青年报)
       在最近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向原苏俄地盘东欧咄咄逼人的“扩充”中,匈牙利等三国荣膺“首选”,一时频频见于新闻头版。有些中文报纸在报道时不免重提“匈牙利为匈奴后裔”的老话。笔者就平日所学,对在海内外华人中间相当普遍的这一错误认识略加澄清。
一,匈牙利与匈人无直接关系
      公元453年阿提拉死亡后,匈人(Hun)帝国迅速瓦解。尽管欧洲人从此习惯把来自东方的各种游牧民族都称作“匈人”,真正匈人的后代却下落不明。唯一有点证据是七世纪后期进入巴尔干半岛的保尔加人(Bulghar——保加利亚人的祖先之一)中或许有些匈人成分。
匈牙利人自称马扎尔(Magyar)人。当他们在九世纪下半出现于欧洲时,真正可考的匈人已经在历史舞台消失差不多四百年之久。根据著名匈牙利裔历史学家Denis Simor教授的名作《匈牙利史》,把匈牙利人称为匈人是典型的时序倒错(anachronism),因为没有任何历史资料表明两者有直接关系。
      许多人想当然地误认匈牙利Hungary一名与匈人Hun有关。这一点其实完全不对。Hungary一名原有Ungari,Hongrois,Wengri等形式,真正的来源是Onogur,也即突厥语On Oghur,按照中国历史习惯不妨译为“十姓”(突厥语On为“十”;Oghur是历史上著名的突厥部族名,与维吾尔的古称回纥Uighur不无关联)。欧洲人的这一称呼起因于早期马扎尔人和突厥族的密切接触,以致历史上欧洲人常常视匈牙利马扎尔人为突厥。但是严格地讲,突厥语属阿尔泰语系,匈牙利语属于乌拉尔语系。两者间虽然有遥远的关联,但并非同一语系,所以马扎尔人和突厥人决不是一回事。
当然可以肯定马扎尔人的祖先来自亚洲草原,而不是印—欧种人。今天还可以见到匈牙利人的一项文化特异:他们也许是欧洲唯一将姓列在名之前的民族。这一姓名顺序与中国、韩国(朝鲜)、琉球、越南、日本等东亚国家反而一致。
二,匈奴与欧洲匈人的关系不明
      有许多人以为欧洲匈人即是中国历史上的匈奴(或其“西迁”的后代)。尽管这一说法非常流行,我们必须指出在历史研究中,这是一个始终没有确证的假设。前引Sinor教授也有极深的汉学造诣,他在新近的《剑桥早期亚洲内陆史》中对这一点反复强调。已故匈人史专家E.A.Thompson去年(1996)再版的名著《匈人》(The Huns)也重申在研究匈人时不宜引用关于匈奴的资料。
      “匈人就是匈奴”这一假设基本上完全建立在语音的近似上,最先由法国学者De Guignes于十八世纪提出,并无其他任何历史和考古证据。主要困难是因为从北匈奴在中国历史上消失到匈人在欧洲的出现之间有几个世纪的空白,再加上巨大的地理间隔,如果没有直接间接的历史记载或考古实物发现,光凭语音上的近似远远不足以成为“信史”。
除了各种或多或少靠想当然的“匈奴西迁而为匈人”的理论,最有价值的一项证据其实是本世纪在新疆发现的重要历史文件——《古代粟特信函》中一位在中国经商的粟特人提到了洛阳毁于他所谓Xwn人的事件。Simor教授对此曾有详论。其他问题之外,此函的绝对年代也有争议:历史上洛阳有两次可以说“毁于匈奴”。一次是东汉孝献皇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相国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时,在洛阳“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室屋荡尽,无复鸡犬。”董卓军队中,“来兵皆胡羌”(蔡琰《悲愤诗》)。
       事实上,后来司徒王允借吕布之手杀了董卓以后,董卓的部下作乱是蔡琰(蔡文姬)被掳掠到南匈奴的直接原因。《三国演义》对这段历史有相当精彩的描述。另外一次是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汉(公元319年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主(烈宗昭武皇帝)刘聪令其宗室刘曜、大将呼延晏、王弥、石勒等攻破洛阳,发掘诸陵,焚毁宫庙,虏获怀帝,刘曜并纳惠帝遗孀羊皇后,迁怀帝及传国六玺于平阳。西晋于此实际灭亡。
三,匈奴的族属未定
       即便我们接受欧洲匈人就是匈奴这一没有确证的假设,不论从种族还是语言,匈奴的族属至今仍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
       从语言上讲,白鸟库吉是第一个借中国历史记载中的零星资料企图将匈奴语言归类的学者,但是他自己也游移于突厥和蒙古两种可能之间。白鸟的结论早已被后来的阿尔泰语专家否定,他的研究无非表明突厥和蒙古等阿尔泰语曾经从匈奴语中继承和吸收了不少词汇,但不能证明匈奴语属于两者之一。例如一代雄主冒顿单于之名一般被认同为北朝隋唐出现的突厥语“莫贺咄”,也即外蒙首都乌兰巴托(红色英雄)之“巴托”和清代常见的“巴图鲁”称衔。但是该词在阿尔泰语中并无完满解释,反而在伊朗语中可以找到词源。匈奴不属于蒙古语族今天可说已成定论。蒲立本(Edwin Pulleyblank)更用中国史料证明匈奴语和阿尔泰语互不相容的几项特征,因此提出匈奴语甚至不属于阿尔泰语系,而可能与叶尼塞区域的几种语言有关。
      另一方面,前苏联和俄国的语言学者近年来作了不少比较研究,初步表明叶尼塞区域和高加索区域的语言和汉藏语系有某种亲属关系。所以到头来匈奴语和汉藏语可能还会变成“亲戚”。其他不说,最近便有人提出匈奴—鲜卑语的“祁连”(义为“天”——祁连山和天山均由此得名)和汉语的“天”或“昊天”同源。
从人种上讲,匈奴的成分也很复杂,决不能以“蒙古人”概之。例如外蒙古发掘的匈奴古墓中曾发现匈奴人像,其眼睛被绣成蓝色。另外中国历史上的羯族曾是匈奴的一部,在西晋灭亡后建立后赵。当冉闵灭后赵时,史载“高鼻多须者”被滥杀。被认为是匈奴汉主(高祖光文皇帝)刘渊“苗裔”的稽胡到隋唐时还被谚语说成是“胡头汉舌”。现代学者公认匈奴部落联盟中肯定包括许多高加索白种人。至于匈奴帝国的“领导部族”究竟属于什么人种,至今还是一个悬案。
回答者:StevenXing - 魔法师 五级 2-18 17:32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之前有学者说"匈牙利"是"在欧洲的腹地掘起了一个黄种人的国家",那么这种说法是否就明显错误呢?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0 个人评价
       好
50% (0) 不好
50% (0)
相关内容
?  匈牙利人的祖先是匈奴人吗?
?  契丹、突厥、匈奴都是现代的什么民族?
?  西匈奴的后代是现在散居在东欧、中亚草原上的突厥人吗?
?  如今匈奴鲜卑羯氐羌突厥契丹党项女真何在?
?  请问突厥人,匈奴人,通古斯人,蒙古人之间有什么关系?
  更多相关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匈奴 民族 匈牙利 起源于  
其他回答    共 2 条
      今天的匈牙利人主体人种来源不是匈奴人,也不是欧洲的匈人,而是马扎尔人
      像《世界境域志》的作者和迦尔迪齐(1084年)这样的阿拉伯地理学家们似乎区别了(或者说是混淆了)两个马扎尔集团:其中的一群仍留在乌拉尔山区,今天,窝古尔人仍生活在那里,而另一群马扎尔人先迁到亚速海北面的列维底亚,后来又迁到阿特尔库祖,阿特尔库祖是处在第聂伯河下游、喀尔巴阡山脉、谢列特河、多瑙河三角洲和黑海之间的平原。在这一时期,上述的阿拉伯地理学家们(也像君士坦丁·波菲罗吉里特斯一样)把“majghari”作为突厥人谈起,无疑是因为芬兰-乌戈尔种的这两支已经被保加尔人组织起来:在乌拉尔山的马扎尔人由在卡马的保加尔人组织起来,在阿特尔库祖的马扎尔人由乌基杜尔人(或乌基尔人)组织起来,在9世纪时乌基杜尔人占领了喀尔巴阡山脉的东南地区。匈牙利人一名(指马扎尔人)可能源于9世纪下半期与他们杂居的这些乌基尔人。另一些史书把这些芬兰-乌戈尔族的马扎尔人与另一支突厥部落、卡巴尔人联系起来,卡巴尔人与可萨人有关,人们认为马扎尔人的王室,即阿尔帕德家族是卡巴尔人派来的。在马扎尔人中存在着乌基尔或卡巴尔的一支突厥贵族可以解释拜占庭的备忘录,根据这些备忘录,在君士坦丁·波菲罗吉里特斯统治下在交换使者的时候,马扎尔首领们总是被称为“突厥王公们”。
大约833年,马扎尔人生活在顿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列维底亚,属突厥可萨大帝国的保护之列。近850年,或860年时,被佩切涅格突厥人赶出列维底亚,进入阿特尔库祖。大约在880年到达多瑙河三角洲。在多瑙河的新驻地内,匈牙利人继续是可萨突厥国的臣民(看下面),人们认为,有一位可萨可汗,以匈牙利人的宗主身份,任命卡巴尔部名叫阿尔帕德的年轻贵族作匈牙利人的大公。此后不久,拜占庭皇帝尼禄六世,由于当时正在与保加利亚大公西蒙打仗,要求匈牙利援助。于是,匈牙利人在阿尔帕德的率领下渡过多瑙河,使保加利亚处于火与剑之中。但是,保加利亚人当时向南俄草原的主人佩切涅格人求援,佩切涅格人从后方进攻匈牙利人,迫使阿尔帕德及其人民逃到特兰西瓦亚山区避难。当时,日耳曼尼亚的国王阿尔努尔弗在与大摩拉维亚国(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西部)的斯拉夫王斯维雅托波尔克打仗,他决定像拜占庭一样向匈牙利人求援。阿尔帕德匆忙赶来打败了斯维雅托波尔克,后者在战争中消失(895年),大摩拉维亚国崩溃,匈牙利人占领和一直居住在以后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这一国家里(899年)。
他们的部民们由此出发去劫掠欧洲。他们入侵意大利,兵锋远至帕维亚(900年)。在德国,他们打败了最后一位加洛林王朝的国王、幼童路易斯(910年)。他们对洛林(919年)发起攻击,放火烧了帕维亚,越过阿尔卑斯山到达法兰克王国的勃艮第和普罗旺斯(924年)。紧接着是对香巴尼地区的阿蒂尼(926年)的攻击,掠夺了兰斯、桑斯、贝利(93年),洗劫洛林、香巴尼、勃艮第(954年)。阿提拉时代又来到了。而且似乎没有尽头。
      最后,日耳曼王奥托一世于955年8月10日在奥格斯堡战役中打败他们,这次胜利结束了他们的入侵,这一次日耳曼社会拯救了欧洲。
      匈牙利王瓦伊克皈依了基督教,被命名为斯提芬,这将改变匈牙利人的命运。
在圣斯提芬的统治下(997-1038年在位,他先称大公,后称国王),匈牙利人开始了新的事业。直到当时一直威胁着欧洲的匈牙利民族将成为它的可靠的保卫者,即“基督教之盾”,使欧洲免遭亚洲蛮族的攻击;从13世纪的蒙古人入侵到17世纪的
      奥斯曼人的扩张,匈牙利人的生涯是坚持不懈的英勇和光荣的十字军军人的生涯。
阿瓦尔人和马扎尔人前后在匈牙利平原上呆过,但最后坚持下来的是马扎尔人,可以这么说,阿瓦尔人和马扎人都是现代匈牙利人的先辈,而历史学家一般都认为马扎尔人是匈牙利人比较直接的祖先了。
      真正与匈奴进行大规模战斗是在汉朝。汉初前201年,韩王刘信投降匈奴。次年,刘邦亲率大军征讨,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冒顿单于30余万骑兵围困七昼夜。后用计逃脱,之后开始与匈奴和亲。其后的文、景诸帝也是沿用和亲政策以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汉朝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元朔二年(前127年)派卫青占领河套地区,前121年派霍去病夺取富庶的河西走廊,前119年卫、霍分东西两路进攻漠北。霍去病击匈奴至今蒙古国境内狼居胥山,卫青东路扫平匈奴王庭。右贤王率领四万余人投归汉朝,单于及左贤王逃走。汉朝在东部联合乌桓,西部以和亲(前105年,汉武帝封细君公主下嫁乌孙国王)、通商的方式联合西域诸国,压缩匈奴的空间。
前73年,汉与乌孙联兵20万进行进攻匈奴,直捣右谷蠡王庭。前57年匈奴分裂,郅支单于获胜据漠北,呼韩邪单于前51年南下投靠汉朝。后来郅支单于则率部众退至中亚康居(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即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一带),呼韩邪单于占据漠北王庭。前36年,为了清除匈奴在西域的影响,甘延寿、陈汤远征康居的匈奴,击杀郅支单于。前33年呼韩邪单于娶王昭君与汉修好。
      西汉时期的单于有: 头曼单于、冒顿单于、老上单于、军臣单于、伊稚斜单于、乌维单于、儿单于、呴黎湖单于、且鞮侯单于、狐鹿姑单于、壶衍鞮单于、虚闾权渠单于、握衍眴鞮单于、呼韩邪单于、郅支单于

      东汉 48年,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两部,呼韩邪单于之孙日逐王比率4万多人南下附汉称为南匈奴,被汉朝安置在河套地区。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89年到91年南匈奴与汉联合夹击北匈奴,先后败之于漠北和阿尔泰山,迫使其西迁,从此北匈奴就从中国古书中消失。
187年,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董卓专权之际,南匈奴发生内讧。195年,南匈奴参与了中原混战,东汉蔡邕之女蔡文姬被掳掠去匈奴。202年,南匈奴首领归附汉丞相曹操,蔡文姬归汉。曹操将南匈奴分成五部。

汉朝之后
       南匈奴南下汉化,一直居住在河套一带,三国时期曹操把匈奴分成五个部。4世纪初,匈奴族的五部大都督刘渊在成都王司马颖手下为将。乘西晋八王之乱之后的混乱时期,刘渊起兵占领了北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自称汉王,311年攻占洛阳,316年攻占长安,灭西晋。史称前赵或汉赵。
匈奴的一支地位低下的族群称为羯人。汉赵的大将羯人石勒自立,建立赵国,史称石赵或后赵。后被氐人苻氏前秦所灭。
     融入匈奴人中的月氏人,称为匈奴别部卢水胡。其中沮渠家族推后凉汉官段业为主,在现甘肃地区建立北凉。后沮渠蒙逊杀段业,自立为北凉主。后被鲜卑人拓跋氏北魏所灭。
匈奴与鲜卑的混血后代称为铁弗人。铁弗人刘勃勃被鲜卑拓跋氏击败后投奔羌人的后秦。后自认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连,在河套地区创立夏国,史称胡夏。后被北魏所灭。
匈奴融入靠近高丽的鲜卑的宇文氏部落,进入朝鲜半岛。后来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权,后被汉族外戚杨坚所篡。杨坚创立隋朝,统一中原。
      以上是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匈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进行了最后一场演出。之后匈奴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从中国历史中消失,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融入华夏族为主体的汉族。
匈奴后裔汉化后,所改汉姓有刘、贺、呼延、万俟等,很多生活在今天的陕西、山西等地。

匈奴在东北亚之外的影响
      北匈奴远走欧洲,一部分在高加索,一部分在中伏尔加河地区(今天的俄罗斯鞑靼自治共和国),一部分在下多瑙河(今天的保加利亚),一部分在中多瑙河(今天的匈牙利)。中亚匈奴,一部分与图兰低地民族融合(中亚两河地区),一部分在阿富汗山区,一部分在印度旁遮普邦。 在3世纪末,这个几乎消失了的民族突然又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内,东征西讨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匈奴人于350年左右进入了欧洲,随后在称为巴兰比尔王的领导下开始了他们的征服战争,第一个目标便是当时称为阿兰的突厥人国度。

阿兰人的灭亡
      350年,当时的阿兰国堪称强国,阿兰王倾全国之兵与匈奴军战于顿河沿岸,却遭惨败,阿兰王被杀,阿兰国灭,阿兰余部最终臣服于匈奴。匈奴在西方史书第一次出现即伴随著阿兰国的灭亡,整个西方世界为之震动。灭亡阿兰国后,匈奴在顿河流域附近逗留了几年,然后在他们年迈的国王巴兰比尔的带领下继续开动他们极具毁灭性的铁蹄,踏向西方。

对日耳曼民族的征服
      374年时,位于黑海北岸、日耳曼人所建立的东哥特王国是一个成立不久的国家。它辽阔的疆土东起至顿河,与阿兰人接壤;西至德聂特河与西哥特人为邻;南起黑海北至德聂斯特河的支流,普利派特河沼地;匈奴联同被征服的阿兰人,大军进入东哥特领土,被曾被东哥特人征服的部落乘机造反,内乱以致东哥特人屡战屡败,终于475年投降。 东哥特人灭国后,匈奴人接著继续向西,西哥特人以德聂斯特河为险,布兵防守,试图击匈奴军于半渡。匈奴军一边在河对岸作势佯攻,大部却从上游乘夜偷渡再回攻。这边西哥特人在河岸构筑工事备战正酣,却不料被拦腰一顿痛打,数十万人马渡过多瑙河逃入罗马帝国境内,并于378年在阿德里雅堡大败罗马皇帝瓦伦斯,由此动摇了罗马的根基,罗马再也没法控制管辖下的诸侯和领土。 匈奴人再征服北方的诸日耳曼部落,夺取了匈牙利平原。由此,起自黑海至多瑙河以北的大片地土,尽入匈奴人之手。

对拜占庭和色雷斯各省的进攻
      395年冬,匈奴人攻入色雷斯,大掠而返。400年,匈奴人再次攻入色雷斯,以后对色雷斯连年侵扰。431年,东罗马帝国不得已,答应每年向匈奴交纳页税,并允许他们在境内的几个城镇同进行互市。 435年左右,阿提拉杀死与自己共同掌政的兄弟而大权独揽。他对南俄罗斯和波斯帝国发动了一系列的突袭。不久他将目光投向了拜占庭,逼使东罗马缴纳更多的贡税,并且不继插手西罗马帝国的外交事务。罗马自然无法满足这年年高升的贡税,匈奴人则以此为借口于441年向拜占庭宣战,大肆洗劫巴尔干半岛,442年才被东罗马的阿斯帕尔将军阻截于色雷斯地区,被迫后撒。 443年,匈奴攻到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城外,东罗马全军覆没,不得已签城下之盟,与匈奴订立和约。

阿提拉的统治时期,盛极时的匈奴帝国
     由448年至450年,匈奴帝国的版图到了盛极的地步:东起自咸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罗的海。这广大区域的一带附属国,都有自己的国王和部落酋长,平日向阿提拉称臣纳贡,战时出兵参战。

对西罗马的侵略和匈奴帝国的瓦解
      罗马军队在教皇里奥一世的率领下,打败阿提拉带领的匈奴人。451年,在意大利本土,入侵的匈奴人被击退。
450年,阿提拉转而进攻西罗马帝国,他带著大约十万名战士渡过了莱茵河。在向前推进的一百英里内,匈奴军团洗劫了位于现今法国北部的大部分村庄。罗马将军阿提纽斯组织了一支高卢罗马军团以抵抗正在围困奥尔良城的阿提拉。在查隆丕尼的大决战中,阿提拉终于被打败。尽管匈奴人的战力没有被完全毁灭,这埸战役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具决定性意义的重大战役之一,它阻止了整个基督教的覆灭和游牧民族控制欧洲的严重后果。 453年,阿提拉在迎娶日尔曼公主的第二天被发现死于动脉破裂。在失去了强有力的领导人之后,曾经称雄一时的匈奴帝国面临著崩溃的边绿。异族的奴隶纷纷起来反抗,不同的派系为了争夺统治权而激战不休。匈奴帝国最终由于汪逹尔部落等新敌人的入侵而灭亡,从历史的长河中消逝不见了。

影响
      匈奴人在欧洲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但他们的帝国是短命的。他们的帝国很快被瓦解后,甚至整个民族也消失在欧洲的历史和文化当中。匈奴人促成了欧洲历史的发展,他们把丛林里的日耳曼人推上了历史舞台,并与后者一起摧毁了罗马人的时代。帝国的历史消失后,多元化的封建国家政治开始了,一个几乎延续至今的欧洲国家的主要划分格局形成了。

匈奴后裔
      有些学者认为匈奴4世纪西迁到了欧洲东部,并入侵欧洲,与第4、5世纪侵入欧洲的匈人有血缘关系或系同一民族。匈人驱逐日耳曼人等野蛮民族使得蛮族大迁徙,从而灭亡罗马帝国。
从史书中似乎找到了匈人即北匈奴的证据。关于匈人灭阿兰国,是匈人首次出现在欧洲历史典籍中,但这次战役在中国典籍中也有记录。《北史》中说:“粟特国,在葱岭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温那沙,居于大泽,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先是,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至王忽倪,已三世矣”但粟特国并不是奄蔡,也不符合“居于大泽,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的条件,奄蔡却符合,关于奄蔡,《后汉书》中说:“奄蔡国,改名阿兰聊国,居地城,属康居。土气温和,多桢松、白草。民俗衣服与康居同。”。《三国志》为:“又有奄蔡国一名阿兰,皆与康居同俗。西与大秦东南与康居接。其国多名貂,畜牧逐水草,临大泽,故时羁属康居,今不属也。”在中国古书中,“大秦”即为罗马帝国。《史记》为: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余万。临大泽,无崖,盖乃北海云。”《北史》中那段记录的是该国遣使节到北魏。匈奴灭其国的“已三世矣”即75年,而遣使节到北魏为西元445年,正好为西元370年左右,与欧洲记录一致。
     另外,有少量的匈奴邦彻底消失在异国,在东、西罗马帝国军队服役的匈奴军人不少,大多驻扎在北叙利亚、北非洲与南英格兰地区,有几个匈奴邦随西哥特人进入法国与西班牙,有一个匈奴部落随东哥特人进入意大利。 有人认为今天的匈牙利人就是匈奴的后裔,这个问题现在仍是个疑问。

匈奴语
      《后汉书》中有一首《匈奴歌》,不少学者用蒙古语、突厥语、叶尼塞语言等进行过分析和解读,都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
除此之外,匈奴的人名、部落名、地名和称号都可以用来研究匈奴语。例如:“撑犁孤涂单于”据说在匈奴里有“天子”的意思,其中的“撑犁”(上古汉语*thrang rii)和“单于”(上古汉语*dar wa)分别和蒙古语的tngri“天”和daruγa“君主”相似。
关于匈奴语的来源,由于资料阙如,很难得到肯定的结论,有些认为匈奴人讲蒙古语,而其他则认为他们的语言属于叶尼塞语系。

匈奴战马
       阴山等地的岩画中出现的牵马图和骑马图表明在5000年左右,北方草原民族已顺利完成了对马的驯化。正是由于对马驯化的成功,带来了草原划时代的变革,使草原经济逐渐由畜牧转变为游牧,点燃了灿烂的草原游牧文化的火炬。由于马的乘骑,彻底改变了草原先民的生产、生活,以及思维方式。尤其是马的迅捷和灵活,给草原民族的军事带来了空前的活力和优势,也赋予了骑马民族战斗的人生,马成为草原民族生死与共的朋友。
外贝加尔、蒙古和内蒙古地区发掘的上千座匈奴墓葬显示,用马头陪葬是匈奴民族的重要习俗,马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匈奴民族竞争力的源泉。马匹在匈奴人的生活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和平时期它更多是作为交通工具,战争时期,它就成为战马。从出土实物看,匈奴马匹身体略矮,头部偏大,应属于蒙古马。蒙古马虽不十分高大,但体能充沛,耐力持久,行动迅速,非常适应高原环境,因此,蒙古马作为草原战马更较其他马种占有优势。这些优良的战马再配上先进的御马工具——马笼头和便于乘骑的马鞍,大大增强了匈奴军队的战斗能力。《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兵种“尽为甲骑”, 表明战马是匈奴军事的重要组成元素。“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充分显示了匈奴帝国强大的军事实力。

匈奴兵器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兵器“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考古发掘资料与此正相吻合。匈奴墓地发掘情况显示,兵器一般出土于男性墓葬中,以铜、铁、骨、木质地为主,主要有弓、箭镞、弩机、刀、剑、戈、矛、斧、流星锤等。
       匈奴的弓多木质,上有华丽的装饰构件。由于木头容易腐朽,目前还没有发现完整的匈奴弓,大多是一些残留的弓饰件,具体形制无法得知。但根据弓腐朽后残留的痕迹看,其长可达1.3米。
匈奴箭镞形制多样,有铜、铁和骨三种质地,其中包括著名的发信号用的匈奴鸣镝。目前虽然还没有发现可确认的匈奴鸣镝,但我们可从稍晚的契丹族鸣镝得到启发。其他的作为兵器的匈奴箭镞出土数量众多,尤其是在外贝加尔南部、蒙古北部和中部地区出土的箭镞特征鲜明,散发着慑人的力量。看着它们至今依然锐利的前锋,再假以弩机或剽悍的神射手弯弓发射时的威力,人们仍能真切地感受到它们巨大的杀伤力和穿梭于刀光剑影中生命的脆弱。
匈奴刀剑多以铁制成,还有少量的铜刀。刀大多安装有木柄,分直背弧刃、弧背直刃、直背直刃等几种形制,刀鞘带有装饰物。匈奴短剑多发现于鄂尔多斯地区,具有较明显的鄂尔多斯式短剑的风格,双刃,柄末端常装饰有动物纹饰,有的为铃首或环首。长剑一般长1米左右,双刃,有的有柄,有的无柄,多锈蚀严重,难见其原来面目。匈奴墓葬中出土的斧、矛和戈应是对中原兵器的引进和借鉴。这些匈奴短兵器在辽阔的帝国疆域内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具有鲜明的匈奴族特点,与其他民族的兵器有较明显的区别。
综观匈奴的兵器,可以看出具有鲜明匈奴特色的为弓矢和长剑,刀子和短剑多是在继承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遗风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另外,对中原优良兵器的吸收和引进无疑大大提高了匈奴兵器的杀伤能力。

匈奴盔甲
      在需要近身搏斗的冷兵器时代,士兵装备的坚实与否会极大地影响着军队整体的战斗力。匈奴人深谙此道,非常重视士兵的保护,他们不像中原士兵靠盾牌保护自己,而代之以更省劲、更坚固的盔甲来装备自身,形成“尽为甲骑”、机动灵活而又庞大的匈奴骑兵。
出土的匈奴头盔继承了北方草原的传统,与北京昌平西周白浮木椁墓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南山根出土的东胡族青铜头盔形制相仿,匈奴的头盔仍为青铜质地,素面无沿,盔顶有方钮,两侧护耳下方有系穿带子的小洞,两面开口,佩戴可不分前后。从其形制看,我们可以了解匈奴头盔的系戴方式,同时也可体会到这样的头部防护在激烈的肉搏战中对士兵所起到的良好保护作用。匈奴铠甲比起头盔来更少见,高勒毛都M32出土的匈奴甲残片青铜制成,呈鱼鳞状密布,显得非常坚实。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利用匈奴青铜甲片复原了一件匈奴铠甲,尺寸约为65×50㎝,分前后两片,由众多的圆形青铜甲片组合而成。甲片之间原应用皮条连系,但皮条已腐朽,因此只剩下甲片。

      综上所述,匈奴民族有完善的军事装备。优良的战马,矫健的骑士,坚固的盔甲,加上锋利无比的兵器,勾勒出了匈奴军队的威武风姿,用“兵利马疾”形容匈奴军队,当是最恰当的概括。《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其攻战,斩首虏赐一卮酒,而所得卤获因以予之,得人以为奴婢。故其战,人人自为趣利,善为诱兵以冒敌。故其见敌则逐利,如鸟之集……战而扶舆死者,尽得死者家财。” 这说明匈奴军队有良好的激励措施。此外,匈奴墓葬出土物表明,匈奴人以开放的视野和胸怀对比其先进的文明加以吸收和引进也是使其不断强大的一个因素。所有这些构成了草原第一帝国的军事基础,为匈奴族角逐草原霸主提供了坚强的军事保障。

匈奴大事年表
公元前 二一五年 秦始皇发兵三十万,使蒙恬北攻匈奴。
公元前 二一四年 蒙恬败匈奴,略河南地,设县四十四。增修民城, 西起临挑,东至辽东,御匈奴。
公元前 二零一年 九月,韩王信降匈奴。冒顿进兵太原,至晋阳。
公元前 二零零年 十月,刘邦击韩王信,信败走匈奴。曼丘臣等扶赵利为赵王。合韩王信及匈奴兵反击汉军。汉军被围于平城七日。十二月,匈奴攻代。
公元前 一九八年 冬,汉使人至匈奴结和亲。
公元前 一九七年 九月,代相陈豨结匈奴自立为代王,刘邦自攻之。
公元前 一九五年 三月,燕王卢绾亡入匈奴,被封为东胡卢王。
公元前 一九二年 汉以宗室女饰为公主,嫁匈奴。
公元前 一八二年 匈奴入狄道,攻阿阳。
公元前 一八一年 十二月,匈奴至狄道,略二千余人。
公元前 一七七年 五月,匈奴右贤王入居河南地,略上郡。
公元前 一七四年 春,冒顿致书汉文帝,约和。冒顿死,老上(稽粥)即“单于”位。汉文帝遣宗室女为公主至匈奴和。

转自网上





  







作者: 流水思静    时间: 2016-6-1 11:30
你转这么多蚊子,看得眼睛麻麻的。
作者: 网中缘    时间: 2016-6-1 11:32
流水思静 发表于 2016-6-1 11:30
你转这么多蚊子,看得眼睛麻麻的。

现在可好?
作者: 流水思静    时间: 2016-6-1 11:39
网中缘 发表于 2016-6-1 11:32
现在可好?

嘿嘿,节日快l乐哈!

作者: 网中缘    时间: 2016-6-1 21:29
流水思静 发表于 2016-6-1 11:39
嘿嘿,节日快l乐哈!

祝节日快乐!
作者: 蔡诚    时间: 2016-6-2 11:30
学习了。
作者: 流水思静    时间: 2016-6-2 12:57
蔡诚 发表于 2016-6-2 11:30
学习了。

蔡诚这学习精神令人佩服啊!

作者: 网中缘    时间: 2016-6-3 20:59
蔡诚 发表于 2016-6-2 11:30
学习了。


作者: 网中缘    时间: 2016-6-7 19:37
流水思静 发表于 2016-6-2 12:57
蔡诚这学习精神令人佩服啊!


作者: 网中缘    时间: 2016-6-9 07:43
流水思静 发表于 2016-6-2 12:57
蔡诚这学习精神令人佩服啊!


作者: 流水思静    时间: 2016-6-9 07:50
网中缘 发表于 2016-6-9 07:43

你是惜墨如金啊!

作者: 网中缘    时间: 2016-6-13 22:37
流水思静 发表于 2016-6-9 07:50
你是惜墨如金啊!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bdlxbbs.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