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读史】晋公子重耳之亡【填坑完毕】 [打印本页]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6 00:33
标题: 【读史】晋公子重耳之亡【填坑完毕】
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16-4-23 07:55 编辑

仅以此帖,向令箭致敬。


令箭独守孤城,醉笑五体投地。


[attach]398585[/attach]





【一】序幕


周成王八年,周公还政不久,汾河以东,京畿重镇唐国发生叛乱,周成王派周公平定了叛乱并把唐国收归王室直接管辖。

两年后,周成王十年。
这天,成王闲来无事,在后花园散步,看到弟弟正在花园嬉戏。

一阵金风吹过,一片桐叶飘落。

秋天来了。

这个弟弟叫“虞”,是成王同父同母的亲弟弟。

他们的母亲是邑姜,周武王的王后,姜子牙的女儿。她是周武王的结发妻,为武王生了两个儿子。在武王所有的儿子中,成王排第一,虞排第三,所以虞又叫叔虞。此时,成王已经亲政,而叔虞尚年幼。

虞出生以前,周武王曾经做了一个梦,梦见天帝对他说:我再赐你一个儿子,我给他赐名叫虞,我还要把唐国赐给他。”不久,王后邑姜果然生下一个男孩,而这个男孩一出生,手心上就写了一个“虞”字。


成王捡起地上的桐叶,用佩剑削去两边的叶脉,留下一个圭的形状,交给弟弟说,把这个给你,当作信物,我封你为侯爵,快来朝拜本王啊。

于是虞就乖乖的手持桐叶,一本正经的跪拜哥哥,行君臣大礼。

逗得成王哈哈大笑。

第二天,成王早朝,处理完了朝政,正要退朝,太史官尹逸拿着那片被削成圭状的树叶从百官中出列,说到:陛下,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您......

成王一见那片树叶,就明白了,打断他说我知道你要说什么,不过,那件事不必提了,那只是个......

尹逸面无表情:微臣昨天在后花园亲眼看到您把这个交给您的弟弟,公子叔虞,封他为侯爵,还举行了仪式......

我说尹逸,能不能不胡扯?我那只不过是逗弟弟玩的,他还小,还不到封侯的年龄,那只是个玩笑而已。

陛下!微臣的职务是太史令,太史令的职责就是记录您的言行和国家的大事。微臣不知道什么叫玩笑,只知道“君王无戏言”。凡是陛下说过的话,微臣就有责任记录下来,并按照《周礼》的规定监督执行。


说完,尹逸拿出周王朝的地图,上前一步:请陛下指定叔虞的封邑所在。


周成王抚掌一笑:天意如此,岂可逆乎?好吧,我就把刚刚收回的唐封给叔虞吧。


公元前1033年,周成王封他的亲弟弟为侯爵,把河东方圆百里的唐国封给叔虞。叔虞自此称“唐叔虞”。


唐叔虞死后,爵位及封国传给了儿子燮,改国号为“晋”。

晋国由此而来。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6 00:37
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16-4-6 18:15 编辑

  一、【骊姬之乱】
  
  晋开国三百七十年后。
  
  这三百多年,发生了很多事。最大的事应该是周王室的衰落。
  
  公元前781年,周王朝第十二个君主姬宫生继位,就是那个著名的“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他宠爱妃子褒姒,为博褒姒一笑不惜点燃烽火,引来诸侯驰援,却是一场嬉戏。褒姒为他生了个儿子伯服,幽王遂废掉了王后和太子姬宜臼,立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姬宜臼逃往申国,并联络北方少数民族的犬戎攻打周朝京城镐京(今陕西西安),幽王再次点燃烽火,诸侯因曾经被戏弄,不以为然。公元前771年,镐京城破,幽王逃到骊山被杀,身死国灭。
  
  申侯遂扶持废太子姬宜臼即王位,是为周平王,并于前770年在秦、晋等国保护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家以周平王迁都为据,之前称“西周”,之后称“东周”。
  
  因平王勾结外族灭了幽王,有弑父篡位之嫌,又因在诸侯扶持下复国,为天下诸侯所轻。因而自平王始,周王朝无力自保,已经失去了统治天下的能力。于是各诸侯国群雄并起,争霸天下,进入春秋时期。
  
  公元前655年冬天,春节刚刚过去。
  
  这天深夜,天降大雪,朔风怒号。晋国属地蒲城的北城门大开,数十骑疾驰而出,迎着风雪奔向北方戎狄部落。
  
  这些人中,就有被晋献公派驻蒲城的公子重耳,还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和司空季子等人,都是自少年时起就跟随重耳的文武重臣。
  
  他们为什么深夜弃城而去?
  
  这要从晋献公时“骊姬之乱”说起。
  
  当时,晋国的国君是姬诡诸,因其父晋武公在他出生那年,击败北方戎狄部落,生擒首领诡诸而得名,史称晋献公。
  
  献公父子南征北战,开疆拓土,仅献公在位期间,就吞并了十七个小国,并使周边三十八个诸侯成为晋的附属国,当是时,晋国是中原最有实力的诸侯国之一。
  
  献公在做太子的时候,最初娶了邻居贾国的公主为妻,但这位贾公主迟迟没生儿子。后来他跟齐国的公主齐姜私通,生了一儿一女,女儿后来嫁给秦穆公,就是秦穆夫人,儿子后来立为太子,就是太子申生。
  
  再后来,又娶了在晋国做官的戎族人胡突的两个女儿大戎、小戎,大戎生个儿子,名重耳,小戎生个儿子,名夷吾。
  
  献公继位后,在征伐戎狄时,戎狄的一支,骊戎的首领把女儿献给献公以求和,是为骊姬。
  
  不久,骊姬为献公生了个儿子,名奚奇。
  
  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当上太子,开始实施她的阴谋计划。
  
  因为宠信骊姬,献公几次要废掉太子申生,立奚奇为太子 ,骊姬反对,说太子是早早就立的,而且深得民心,不能因为我和奚奇就废掉他,那样,天下人会怎么看您,怎么看我?大王再提这事,我就死给你看。
  
  这一招“欲擒故纵”,深得献公信任。
  
  这天,她召见太子申生,说献公昨夜做了个梦,梦见申生的母亲了。
  
  当时申生母亲早就死了。申生没有按照惯例同父王一起守卫京城,而是被封派镇守曲沃,重耳和夷吾也分别被派出镇守蒲城和二屈,这都是骊姬离间献公父子的阴谋。
  
  骊姬建议太子申生去祭祀母亲,然后把祭祀的酒肉带回来给献公,这样可以安慰献公。
  
  于是申生就去郊外母亲的陵寝祭祀,回来后把祭祀用的酒肉献给父王。
  
  骊姬派人在申生带回来的祭祀品中下了毒药,在厨房放了好几天。
  
  献公打猎归来,听说太子去祭祀母亲而且带回来酒肉进献,非常高兴,要开吃,骊姬拦住献公说:这些酒肉都放好几天了,怕是不太新鲜,于是献公倒一杯在地上,地上立刻就鼓个大包,冒绿泡泡。
  
  不对啊,献公有些疑惑。
  
  这酒有毒?
  
  献公叫人牵来几条狗,把肉给够吃了几块,狗立刻口吐白沫翻白眼死了。
  
  献公又命人叫来几个奴仆,把酒肉赏赐给他们,结果都死在当场。
  
  骊姬哭道:这是太子想害死大王您啊。这太子也忒狠毒了,连自己亲爹都想谋害!即为太子,这王位迟早都是他的,就这么着急等不得了吗?还有啊,我觉得他这是冲着我们娘俩来的,怕王位落在奚奇身上。求大王把我跟儿子远远的发配到偏远的地方,不然我们娘俩就自杀算了,免得落在太子手里,被他残害。当初大王要废长立幼,我还表示反对,看来我真的错了。
  
  献公大怒,立刻派人去杀太子。
  
  太子申生还等着父王赏赐呢,一听到这消息,连忙跑到新城去了。
  
  献公杀了太子的老师。
  
  太子逃到新城,一筹莫展。
  
  属下对太子说,这是骊姬陷害你,那毒药是她下的。你为什么不去跟父王说清楚呢?
  
  太子说我焉能不知?但我父王年事已高,骊姬在父王身边陪伴多年,我若把下毒的事情说破,父亲必然会迁怒于骊姬,我不可怜骊姬,我可怜我的老父。
  
  属下说:既然这样,那不如逃亡吧。
  
  太子说:我带着弑父弑君的罪名,逃到哪里去?谁肯收留我?
  
  不能洗清罪名,又不能逃亡。
  
  太子申生终于被骊姬的连环计逼得无路可走。
  
  公元前656年12月,太子申生在新城自缢身亡。
  
  公子重耳和夷吾听说太子自杀了,从领地来到京城,想调查这件事。
  
  骊姬一想,这两人如果介入此事,很快会查清是谁下的毒,不行,不能让他们参与进来,不能让他们见献公。
  
  于是骊姬面见献公,说:大王,申生下毒这件事,并不是他一个人做的,大王的另外两个儿子也参与了。
  
  献公很疑惑,问有什么证据。
  
  骊姬说证据就是您外出打猎那几天,申生跟重耳、夷吾来往密切,嘀嘀咕咕。可以肯定,下毒之事,重耳跟夷吾绝对是知情的。
  
  献公震怒:叫他们来见寡人!
  
  献公派出的 内臣实在不忍两位公子再被戕害,于是偷偷把骊姬的谣言告诉了重耳跟夷吾。
  
  这哥俩一听,一声长叹,这还见什么啊。
  
  父王如此宠信郦姬,我们哥俩去了必死无疑。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俩人都跑回各自的领地去了。
  
  回到蒲城,屁股还没坐稳。献公派内臣寺人皮带兵攻打蒲城,逼太子自杀。
  
  寺人皮:一个叫皮的阉人。
  
  这个皮,又叫“履鞮”,是个武将出身,带兵来蒲城搜到重耳,重耳翻墙逃跑,寺人皮挥刀就砍,砍掉重耳的一直袖子。
  
  晚上,重耳偷偷把手下跟随多年的亲信召集在一起,商量办法。
  
  属下劝重耳召集蒲城兵马坚守城池,跟献公对抗。
  
  重耳说不可。
  
  这座城池,这些百姓,都是父王赐给我的 ,我拿来跟父王对抗,罪莫大焉。
  
  但我不愿效仿太子那样自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跑了吧。
  
  跑到哪里去呢?
  
  重耳和夷吾的母亲就是戎狄部落的公主,重耳的亲信随从中,狐偃是重耳的亲娘舅,也是戎狄人。
  
  胡偃字子犯,史称“舅犯”。当年,其父胡突在晋国当官,把两个女儿嫁给了当时的太子后来的晋献公生了重耳和夷吾,胡偃和弟弟胡毛就一直辅佐重耳。
  
  于是重耳和这几名亲信,带上几十个亲兵护卫,趁着月黑风高,大雪纷飞,连夜出北城门,投奔戎狄而去。
  
  献公的另一个儿子夷吾,在坚守了屈城一段时间后,也放弃了抵抗,准备也逃往戎狄,去投奔娘家。手下有人劝阻说:公子不能去狄人部落。
  
  为什么?
  
  公子重耳已经逃往戎狄,你再去,正好坐实了郦姬诬陷你们哥俩合谋反叛的谣言。
  
  不能去戎狄,哪我们去哪里呢?
  
  手下说:不如去投奔梁国吧,梁国离秦国很近,与秦国交好,仗着秦国的势力与晋国不和,他们会收留我们的。
  
  于是夷吾逃亡梁国。
  
  晋国的这次逼死太子、逼走重耳、夷吾的重大事件,史称“骊姬之乱”。
  
  自此,重耳带着他的几个部下,开始了十九年的逃亡之旅。
  
  这一年,重耳四十二岁。



作者: 水烟    时间: 2016-4-6 00:37
切,人家史海钩成早一直是一个人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6 00:37
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16-4-7 13:17 编辑

  因为“骊姬之乱”,四十二岁的晋公子重耳背井离乡,走上逃亡之路,带着随从投翟国。

  重耳是晋献公跟晋大夫、戎人胡突的女儿大戎所生。所以翟国应该说是重耳的母国。随从中,狐偃、狐毛是亲兄弟,是重耳的舅舅,他们都是翟国人,去娘家避难,也是合情合理的事。

  周朝时期,周王朝管辖的地域大都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称中原。从民族角度说,周朝时期,比较靠近周朝都城的,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自称为华夏民族。

  而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称谓,以周朝为中心,东方称“夷”,南方称“蛮”,西方称“戎”,北方称“狄”。

  周政权的核心在陕西,跟西北少数民族打交道比较多。西北方少数民族其实分为很多部落,统称“戎狄”。

  重耳的外祖父狐突是戎族人,在晋国做官,把女儿嫁给了晋国的君主,生了重耳,后来重耳回国成为“晋文公”,晋过君主有一半的戎狄血统——这些事本身就说明了周朝时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和状况。

  此后,又经过四百多年,到了汉代,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早已被中原政权吞并,融合到华夏民族之中,成为“汉族”的一部分。

  比如重耳所投奔的翟国。

  翟国是上古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戎狄人建立的国家。他们也是轩辕黄帝的后代,周武王时期成为周朝的一个诸侯国,所以翟国君主也姓“姬”。狐突、狐偃狐毛父子都是“姬”姓、狐氏。

  翟国靠近晋国,与晋国时战时和,最终为晋所灭。

  而后,晋又为韩赵魏三家所分,韩赵魏又为秦国所灭,秦又为汉所代。

  春秋时期的晋国,其版图包括山西省以及河南、河北的大部分,山东、陕西和内蒙古的一部分。

  明初,从朱元璋的洪武到朱棣的永乐年间,三次从山西大规模移民,据老家河北的长辈说,我的父姓王家,母姓李家,都是明代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村移民出来的。

  他们不识字,不是从书上看到的这个移民事件,应该是故老相传,一代代传下来的。若非如此,他们焉能知道明代移民这件事。

  应该比较可信。

  到今天,很难说我们的血统里,没有戎狄人的血脉。

  晋公子重耳一行到了翟国,受到了翟国上下的热烈欢迎。

  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重耳的母亲就是这个国家的人,又是晋国的王妃,这是外甥回来了。

  同来的还有狐偃狐毛兄弟,都是翟国人。

  另一个原因,重耳出逃 ,晋国并没有宣布他投敌叛国,重耳仍然是晋国的公子,此次到翟国,那不能说逃亡,那得说是晋国公子到翟国省亲,围猎。

  对的,晋公子重耳围猎省亲到翟国。

  加上狐偃上下打点,联络,翟国国君按照接待上国国宾的礼仪,隆重地接待了重耳一行。

  在重耳这次“省亲围猎”之行的随从中,提到了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五人,称“五贤士”,其中狐偃和赵衰是这个团队的核心,都是出将入相的栋梁级人物。

  狐偃是重耳的首席谋士,赵衰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战略家政治家,

  他们成功地运作了重耳出逃,十九年间周游列国,开展外交活动,借秦国等诸侯之力拥戴重耳回国坐上王位,并最终辅佐重耳雄霸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赵衰在晋国称霸后,被晋文公封为相国,成为晋国赵氏之祖,后来他的儿子赵盾执掌了晋国的政权,再后来,晋国国君被架空,执掌晋国军政大权的六个家族“六卿”火拼,剩下韩赵魏三家,三家一商量,不带晋国君玩了,晋阳一战,三家瓜分了晋国,是为战国七雄之赵国,韩国,魏国。

  赵国就是赵衰的后代所立,魏国就是魏武子的后代所立。

  这是后话。

  重耳于是就留在了翟国围猎。这一围就是十二年。

  刚好翟国跟另一支戎狄部落“赤狄”叫“廧咎如”的小部落打仗,俘获了部落首领的两个女儿,因为这个首领姓“隗”(wei,音伟),两个女儿分别称季隗,叔隗,据说是两个绝色美女。

  翟国国君把这俘获的这两个美女送给了重耳。

  重耳也不客气,把季隗留给自己,叔隗送给了赵衰。按名字说应该是季隗小,叔隗大点,古代兄弟姊妹排序按伯仲叔季。

  但重耳好色。
   
    另:司马迁说其实季隗大,叔隗小。也不知道根据什么。

  于是十三岁的季隗嫁给了四十三岁的重耳,并为他生了两个儿子:伯鯈、叔刘。叔隗也给赵衰生了儿子,就是后来执掌晋国政权的赵盾。

  重耳在翟国过上了“王子与灰姑娘”般的幸福生活,乐不思晋。

  重耳此时,虽然四十多岁了,但仍然是个胸无大志的人。

  在晋国,虽然他声誉很好,深受臣民爱戴,但他是庶出的。而自三代以来,中国的继承制度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所以当时的太子是齐姜所生的申生。申生死前,骊姬就被立为晋献公的夫人,也就是国后,所以申生死后,太子自然是骊姬的儿子奚奇,仍然轮不到重耳。

  他的母亲是偏房,又是少数民族,因此他在晋国的地位并不高。

  没逃亡之前,他的生活也不过如此,锦衣玉食,车马貂裘。

  何况,只要骊姬母子在,晋国就再也没有重耳的立足之地,回去必死。

  而且,重耳很喜欢这个年幼的妻子季隗,夫妻恩爱。

  此时,重耳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就是跟季隗一起慢慢变老。

  不待岁月老去,历史又出现新的变故。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就在重耳跟季隗一起慢慢变老的这些年,晋国又发生了很多事。

  有那个骊姬在,能没事么。骊姬之乱还远没有结束。

  公元前655年重耳逃亡翟国,献公忙着打天下,假道伐虢,吞并了虞国和虢国,晋国的国土又扩大了不少。

  骊姬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还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献公,生了个儿子“卓子”。

  前652年,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会盟诸侯。所谓会盟,就是召集大家开会,宣示自己的霸主地位,天下诸侯都得去捧场。谁不来,就打谁。

  献公也想去,也真去了,但献公有病了,走得慢,走到半路,遇到周天子的使臣宰孔

  宰孔说齐桓公这么干,就是藐视天子,你去捧啥场啊?你晋国又不比他差多少,怕他作肾。

  献公一听也是,转身回去了。

  不久,献公病危。

  献公找来大夫荀息托孤,拜为相国。献公说:我不行了,我想让奚齐继承王位,但奚齐年幼,我担心大臣们恐怕不服,你能帮我立他为君王吗?荀息说能。

  献公问:拿什么做凭证?

  荀息说:如果你死后再复生,看到我还毫不惭愧地活着,就是凭证。

  意思说:如果不能立奚齐为君王,我绝不苟活于世。

  献公的担心是对的,他一死,他担心的事马上就变成现实了。

  献公身边,荀息只是个谋臣,真正掌握军政大权的是另一个卿大夫里克。

  这个名字很像外国人的里克先生是献公一朝的肱骨重臣,能征善战,手握兵权实力雄厚。朝中掌权的都是他的党羽,比如邳。

  那献公为什么不把托孤的事交给里克先生呢?

  因为里克先生是太子申生的铁杆粉丝,对骊姬害死申生愤恨不已,只是碍着献公的面子,隐忍不发。献公跟荀息说担心立奚齐会有大臣不服,其实担心的就是里克。

  献公活着的时候不把里克摆平,其他什么立相、托孤,都是徒劳。

  九月,晋献公病逝。献公一生,毁誉参半,其振兴国力,能征善战,开疆拓土,为后来的晋文公称霸诸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他在立太子问题上一意孤行,娇纵骊姬,逼死太子,逼走重耳夷吾,致使晋国终于在他死后发生了内乱。

  里克和邳郑决心要除掉骊姬一党,想把重耳接回来继承王位,就同相国荀息商量:秦国支持夷吾,百姓支持重耳,你支持奚齐,这三家要是闹起来,国家就乱了,你打算怎么办?

  荀息不识时务,说我不能辜负献公对我的信任和嘱托,我坚决立奚齐为国君。

  里克一看说不通,算了不说了,暗中安排了杀手混在国君护卫队里,在献公的灵堂上击杀奚齐。奚齐同志终年十四岁。

  里克杀了奚齐,荀息明知道是里克所为,却敢怒不敢言,他其实根本没有能力当这个相国。

  荀息想起答应献公的话:“使死者复生,生者不惭,为之验”,现在奚齐都死了,还验特么啥啊。荀息想到了死。

  荀息手下说老大你不能死啊,奚齐哥死了,不是还有卓子哥呢嘛。卓子是献公跟骊姬他妹生的儿子,咱扶持卓子继位,也算给献公一个交代。

  荀息一听,也不无道理,于是又立卓子为国君。

  里克这回更狠。

  荀息宣布卓子为国君,登基仪式上,唯独不见里克和邳郑。

  这明摆着不服。荀息也不想辙怎么收拾这俩人。

  十一月,晋国新君卓子正在早朝,里克带兵直接冲上大殿,杀了年仅三岁的幼主卓子,又冲进王宫杀了骊姬。

  荀息见大势已去,无力回天,只有自尽以谢献公。

    荀息自杀了。


    至此,骊姬之乱以逼死太子申生开始,以里克连杀两幼主及国母骊姬,逼死荀息的惨烈结局收场。

    骊姬虽死,晋国的内乱还没有结束。



    两个幼主被里克杀了,晋国国内再没有一个献公的儿子,都逃亡在外。


    重耳和夷吾,都是在晋国很有名望的公子,那么,把谁接回来继位呢?


    这是个问题。
       【未完待续】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6 00:38
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16-4-8 17:51 编辑

  里克一党,重权在握,杀了奚齐,卓子两个幼主,但他们并没有篡位的意思。
  
  他们为了复仇,为太子申生复仇。
  
  然而,国不可一日无君啊,献公死了,献公的儿子们死的死了,跑的跑了。
  
  咋整?
  
  把流浪在外的孩纸们找回来吧。
  
  找谁呢?
  
  里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重耳。
  
  于是派使者去翟国,请重耳回国继位。
  
  想不到,还有不愿意当国君的。
  
  重耳拒绝了。
  
  重耳说:我罪孽深重,之前有负父王的使命弃城逃亡,父王去世之后我又没有尽到臣子的孝道,我哪有资格回晋国接手国君的位置。父王还有好多儿子,我有好多兄弟,请大人考虑立他们吧。回去替我谢谢里克大人一片好意,我最近刚娶了个媳妇,生了个儿子,就让我留在翟国陪着老婆孩子吧。
  
  重耳为什么不回去继位?恐怕这些说辞只是说辞。
  
  除了重耳胸无大志,真正的原因是,重耳自知自己没有实力控制晋国的局面,就这个里克,自己就控制不了。现在重耳所依仗的翟国,实力太差,不足以保护自己当上晋国君王,国内的形势还很乱,还不明朗,军政大权都不在君王手上,回去也是个任人摆布的傀儡,不定哪天人家一不高兴,自己性命都难保。
  
  使者回来一说,里克也没办法,那就再换一个。
  
  下一个人选就是夷吾。重耳的两姨弟弟。
  
  于是里克派使者去梁国找夷吾。
  
  夷吾很愿意。
  
  夷吾性格跟重耳不同,当初献公派兵进攻两个儿子的守地,重耳放弃抵抗直接逃亡,夷吾坚守城池对抗了一阵子,守不住了才考虑出逃。
  
  出逃时,重耳选择了母国,投亲而去,夷吾则选择了敌国,依附于强秦的梁国。
  
  现在夷吾想回晋国当国君。
  
  跟随夷吾出逃梁国的谋士郤芮说:先王有那么多儿子可以立为王,比如你重耳哥,他们大老远跑到梁国找您,这事儿靠谱么?
  
  夷吾说我真的想回去当国君。机会难得,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快想个什么办法。
  
  郤芮说除非这样:求得秦国的实力保护我们,不然回去是危险的。
  
  夷吾就让郤芮去秦国面见秦穆公,带去夷吾的承诺:如果秦国能协助夷吾当上晋国的国君,作为回报,夷吾愿意把河西五城的土地献给秦国。
  
  以地贿秦。
  
  接着夷吾又给国内的里克写信,许诺说如果我能回到晋国当上国君,就把汾阳之地赐封给你。
  
  这两招很是奏效,里克表示欢迎夷吾,秦穆公里克派军队护送夷吾回国。
  
  春秋时期最先称霸的齐桓公,是当时诸侯结盟的老大,一听晋国发生这么大的乱子,盟主焉能坐视不理?
  
  齐桓公就派隰朋领兵前往晋国,半路上遇见秦国护送夷吾的部队,于是齐国送个顺水人情,代表天下诸侯,跟秦联合保送夷吾回国。


    公元前651年年底,夷吾顺利地当上了晋国国君,即晋惠公。
  
  此时,重耳在翟国娶妻生子,安居乐业整整五年,俩孩子满地跑了。
  
  晋国迎回了新君,喜大普奔,美美滴过了个欢乐年。秦穆公等着割地,里克先生等着封赏呢,晋惠公开始过河拆桥,卸磨杀驴了。
  
  重耳还在翟国流亡,里克随时可能翻脸弑君,这让晋惠公坐卧不宁。
  
  公元前650年春,里克开始感觉不对了,晋惠公不仅没有把汾阳之地封给他,还担心他造反,开始在重要岗位安插自己的亲信,分化里克的军政大权,里克杀了两个幼主和骊姬,迎回夷吾,啥好处没捞着。
  
  奈何木已成舟,悔之晚矣。
  
  为了分散里克的党羽,晋惠公把里克最得力的助手邳郑派去出使秦国。
  
  邳郑到了秦国对秦穆公说:我家主公夷吾让我转告陛下,内啥,关于河西五城那事,扯了。
  
  秦穆公说咋地了?
  
  邳郑说我家主公回去当上国君后,就跟群臣商议把河西土地送给秦国的事,不料,遭到全体大臣的一致反对。他们说:晋国的土地是晋国历代国君带领将士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神圣不可侵犯,你逃亡在外,还把土地给许诺给秦国,凭啥啊?你还能行不?
  
  我家主公争取了好几次,无奈大臣们寸土不让,我家主公让我跟你道个歉,这事扯了。
  
  秦穆公冷笑一声:玩我是不?你等着袄。
  
  这边晋惠公支走了邳郑,开始下手除掉里克这个心腹之患。
  
  四月,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晋惠公夷吾让郤芮带兵包围了里克的住所,夷吾亲自到场,说我是来论功行赏的。说完赐给里克一把剑。
  
  晋惠公笑呵呵地对里克说:当初若不是你,就没有我的今天,我能当上国君,得谢谢你。但是,我这个国君当的很痛苦,你知道吗?
  
  里克沉默不语,目光中流露出极度的失望。
  
  夷吾说:你先后杀过两个国君,还逼死一位相国,给你当国君,不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吗?
  
  里克默默地接过夷吾赐给他的剑,慢慢地转过身,拔出剑锋,盯着剑身上的寒光,良久,里克自言自语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我杀了两个幼主,是期待一个英明的君主。
  可惜,公子重耳不肯回来。
  唉。
  一声叹息之后,里克挥剑自刎。

    注:《史记·晋世家》:......里克对曰:“不有所废,君何以兴?欲诛之,其无辞乎?乃言为此!臣闻命矣。”遂伏剑而死。成语“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即出自此。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6 00:38
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16-4-8 23:32 编辑

话说出使秦国的邳郑,听说里克自杀了,马上求见秦穆公,说陛下其实我跟晋惠公夷吾不是一伙地,夷吾背信弃义,不仅不给秦国土地,也没给里克汾阳之地的封地,现在还把里克赐死了。现在还有个办法可以让秦国得到河西的土地。
秦穆公将信将疑:说来听听。
邳郑说:现在夷吾身边拥护他的,不过是晋大夫吕甥、郤称、郤芮三人而已,而这三个人,都不是真心跟随他,所以还是有机可乘的。陛下您可以重金贿赂这三个人,答应事成之后给他们高官厚禄,让他们把夷吾赶下台,把公子重耳迎回来立为国君,河西五城就是秦国的了。
秦穆公居然答应了。也不知道咋想地。
先秦时代,还不讲究忠孝节义,都这么见利忘义?也未可知。

而秦穆公这么热切的关注晋国,帮助晋国,不仅为了得到河西五城,还有两层原因。

一是因为,秦穆公的夫人,就是晋献公跟齐姜生的女儿伯姬。
齐姜是齐国国君的女儿,出于政治联姻的目的,嫁给当时的晋国国君晋武公,尽管晋武公已垂暮之年。
春秋初期,中原两个最强大的诸侯就是齐和晋。齐国欲吞并周边小国,壮大自己,先送个女儿给晋国,稳住强邻,这是套路。
齐姜刚嫁过来,晋武公就一命呜呼了。那么年轻漂亮的齐国公主,进门就守寡,多可惜啊。
于是晋献公就子承父业,替他父亲娶了齐姜。前面提过,齐姜一共生了一儿一女,儿子叫申生,立为太子,后被骊姬用计逼死;女儿叫伯姬,嫁给了秦穆公为夫人。
有个成语叫“秦晋之好”,说的就是从伯姬嫁给秦穆公开始,两国之间的联姻。
所以,晋国是秦国的大舅哥。

另一个原因,秦穆公之所以求晋献公把女儿嫁给她做国母,完全是出于政治目的。

晋国骊姬之乱前后,中原华夏诸侯中,齐桓公第一个成为霸主,以周天子之名,号令诸侯。
而那时候的秦国,还没有强大起来,秦穆公励精图治近三十年,才使秦国成为五霸之一。
秦国的地理位置,西、北都是少数民族,尿不到一个壶里,南面挨着楚国,西面就是晋国。
所以当时的秦国不能失去晋国,谁当晋国国君,国君对秦国的态度,决定着秦国的命运。
[attach]399123[/attach]

图一:图上面有字,自己看。

[attach]399122[/attach]
图二:春秋五霸。

顺便扯点历史概念。
其实所谓“春秋五霸”只是司马迁的一家之言。
有几个细节需要说明一下。
1,五霸之“霸”,不是独霸天下的“霸”,而是“伯”,转音为霸。
周平王迁都以后,周王朝失去号令诸侯的实力,咋办呢?周天子想了个下台阶的办法。
看看哪个诸侯强大了,发个委任状——你就是诸侯班的班长。超级版主,管理员。
治大国如烹论坛。
"伯"以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其实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第一个称伯的就是齐桓公。
2,五霸不是同时出现在春秋时期的,而是先后称伯。
整个春秋时期,真正够得上“霸”的,只有齐国跟晋国。楚庒王,秦穆公,宋襄公,都算不上当过中原诸侯之长“伯”。
3,春秋时期另一个强大的国家是楚国。但楚国严格意义上讲不能算五霸之一。
楚国虽然最初也是周王室分封的一个诸侯国,但早在西周的后期楚就开始称“王”,称自己的国君为王。这就公然跟周天子对抗,表示自己不再是周王朝管辖的诸侯国。周王室曾多次组织诸侯国征讨楚国——其实楚国就是“周”以外的另一个国家,与诸侯之长的“伯”扯不上关系。
还有一个证据是,周王室统治下的中原诸侯称“华夏”,而称楚国为“蛮”。现在的考古发现,上古时期的楚地区文化并不是黄河流域炎黄民族文化的发散,而是长江中下游另一个从原始人群到氏族公社的独立起源的文化。
4,秦和吴、越等国,都是区域性的称霸。并没有成为号令中原诸侯的“伯”。
5,秦灭六国,把楚国也纳入“华夏”民族的范围内,在各民族还没有完全成型的幼年时期 ,一个伟大的帝王把所有的民族都混成一锅粥,什么戎狄蛮夷,东邪西毒南帝北丐的,都看我口型:我-是-你-爸-爸。
秦虽有国仅十三年,但一系列“暴政”,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焚书坑儒,于后来的大“汉”民族的形成,实在是出力甚巨。到了司马迁的时候,大汉民族已经形成,就不分那么细了。

没有个秦始皇这种狠角色出来统一天下,后来的中国就是现在的欧洲——大小几十个国家,英法德意俄奥匈、希腊瑞士挪威瑞典,乌克兰立陶宛爱沙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各有各的民族,历史,语言,文化和信仰,这些东西一旦形成,后来再想统一,难了。你就说北爱,折腾好几百年,就是不跟你英格兰一起玩,给多少好吃的也不干。一次世界大战二次世界大战都在欧洲爆发,现在还有还几个民族要独立,还掐呢。

秦始皇千古一帝,绝非浪得虚名。

扯远了。

再扯回来。

秦穆公派人带着金条钻戒委任状啥滴跟邳郑一起回到晋国,到吕甥和郤氏兄弟家行贿。

吕甥跟郤称、郤芮一看,“币厚言甘”,钱又多,嘴又甜,这是肿么了?这仨人都不傻,“此必邳郑卖我於秦”,这肯定是邳郑那厮向秦国出卖了我们的声誉。

于是他们向晋惠公举报了邳郑行贿的事实,拒腐蚀,永不沾。杀了邳郑,并清理了里克、邳郑潜伏在国内的同党什么大夫。邳郑的儿子豹逃到秦国,请求秦国出兵征讨晋国。

秦穆公说:谁啊?咋地了?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6 00:38
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16-4-18 13:50 编辑

  越写越庞杂了。不好。我想把重耳在翟国这十二年间,晋国发生的事情交代清楚,因为这些是重耳之亡这段故事的背景。

  继续。

  秦穆公没有答应邳郑的儿子出兵晋国的要求。
  
  秦穆公本来就为听信邳郑的游说、贿赂“三子”颠覆晋国君主失败而懊恼,不可能为了给邳郑报仇就跟晋国打仗。
  
  5年后,秦国还是跟晋国打了一仗。这一仗,秦国终于报了被夷吾忽悠之仇,晋国为背信弃义付出了代价。史称“秦晋韩之战”、
  
  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实在过不下去了,舍个老脸向秦国借粮食。秦国有人反对支援晋国。秦穆公说:晋惠公背信弃义,固然可恶,但晋国的老百姓是无辜的。
  
  秦穆公是个做大事的人,心怀仁厚,不计小恶。其实秦穆公还是想与晋国修好。
  
  于是秦国派出了大量船只载满粮食运往晋国,运粮的船只首尾相接,从秦都到晋都延绵八百余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水运事件,史称“泛舟之役”。
  
  第二年,秦国也遭了灾,以前储存的粮食都运给晋国了,于是反过来向晋国求援。
  
  晋惠公不仅不借给秦国粮食,反而乘人之危,发兵攻打秦国。
  
  秦穆公气疯了。


    前645年,秦国起兵向晋国进攻。
  
  秦军连战告捷,东渡黄河深入到晋国腹地,最后在韩原一战,彻底打败了晋军,活捉了晋惠公夷吾。
  
  可恶的晋惠公当了俘虏,被关在秦国地窖里。秦穆公的夫人、夷吾的姐姐伯姬知道这回弟弟实在难以幸免了,天天穿着丧服在家嗷嗷哭,还说弟弟死了他就自焚。
  
  秦国人恨不得生吃了丫的,纷纷要求杀了夷吾以祭天。
  
  但秦穆公看的更远,按说秦穆公更恨晋惠公夷吾,但秦穆公是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在乎的不是恩怨,而是得失成败。他知道如果杀了夷吾,从此秦晋就成了死敌;自己经营多年的秦晋之好就付之东流了,他更担心的是,夷吾一死晋国将再次发生动乱,周边强大的齐国楚国都在虎视眈眈,搞不好晋国将就此灭亡,失去了晋国的屏障,尚未强壮的秦国就岌岌可危了。所谓唇亡齿寒。
  
  于是秦穆公就送给夫人一个顺水人情,说你让晋国的大夫来谈判吧。
  
  经过晋大夫吕甥的斡旋,秦穆公终于答应放回晋惠公。条件有三:
  
  1,晋国与秦国缔结友好条约。
  
  2,把晋惠公的儿子太子圉送往秦国押为人质。
  
  3,晋国割让河西五城的土地给秦国。
  
  太子圉(yu,音狱,义亦同“狱”——这名起的,天生个打罪脑袋坐牢屁股吃窝头嘴)是当年夷吾逃亡梁国时,梁国国君把女儿嫁给夷吾,所生的儿子。
  
  吕甥为释放晋惠公与秦国斡旋这件事,左传专门有一篇叫做《阴饴甥对秦伯》,表现了在春秋时期风云变幻的历史背景下,谋略家吕甥高超的外交手腕和秦穆公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阴饴甥就是吕甥,先秦各部史书中,丫一大堆名字。
  
  这次对话是非常生动的。限于篇幅就不介绍这段了。有兴趣可以自己看看。
  
  战败被俘,在秦国关了仨月的晋惠公,终于被释放回国。
  
  晋惠公回国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除掉重耳。


    他在秦国当俘虏的时候想明白一件事,天下诸侯都想换掉自己,让重耳回来执政,秦国之所以犹豫不决不想放他,是因为公子重耳,而不是他自己那么操蛋的德行。
  
  于是派人去翟国击杀重耳。
  
  艾玛,绕了这么大一圈,终于绕回主题了。
  
  重耳在翟国陪着老婆孩子优哉游哉地快乐了十二年,一听晋惠公派人来追杀他,不得已撇下妻子孩子,带上当年的随从,再次逃亡。
  
  有意思的是,时隔十二年,晋惠公派到翟国追杀重耳的,还是当年晋献公派去蒲城杀重耳的那个阉人——寺人披。
  
  这俩人,前世有仇,今生有缘。
  
  公元前644年,重耳为躲避弟弟晋惠公的追杀,离开翟国,逃往齐国。
  
  此时,重耳已经五十四岁了。
  [attach]399569[/attach]
  临走的时候,重耳依依不舍地告别季隗:隗,我走以后,你能不能等我?我一定会回来的。
  
  等多久?
  
  你今年多大?
  
  二十五了。
  
  哦,那你再等我二十五年。二十五年之后,如果我还没回来,你再改嫁吧。好伐?
  
  季隗说你有病袄?再过二十五年,姐坟头上的柏树都老高了,改你妹。
  
  姐等你吧。
  
  如你默认,生死枯等。
[attach]399568[/attach]

  注:

  《左传》: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是成语“行将就木”的出处。

  《史记》:重耳谓其妻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乃嫁。”其妻笑曰:“犁二十五年吾冢上柏大矣,虽然,妾待子。”

  《史记》晚于《左传》三百年,故事显然是照左传抄的,行文略有变化,而《史记》更觉生动。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6 00:38
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16-4-11 09:45 编辑

  重耳告别了十三岁就嫁给他、一起生活了十二年的妻子季隗,再次踏上逃亡路。
  
  季隗苦涩的笑容,“妾待之”的誓言,久久萦绕在重耳心头。
  
  在一夫多妻制的体制下,王公贵族三妻四妾是平常事,重耳一生所娶的妻妾大都是政治联姻,与他真正相爱、让他不舍的,只有季隗。
  
  他们准备逃往当时最强大的齐国。
  
  去齐国有两条路。一条要横穿晋国,另一条要绕道卫国。
  
  不用说,肯定绕道走。
  
  重耳一行进入卫国,让守关将领通知卫国国君,哥来了。
  
  哥是晋国公子,从翟国来,要到齐国去,路过此地,蹭顿饭,再蹭点盘缠,如果有未嫁的公主,给一个也行。
  
  这次他想多了。
  
  卫国是个小国,长期受到翟国戎狄族的骚扰,还经常被晋国欺负,对这俩国家印象老不好了。
  
  卫国国君告诉手下:就说我不在家,让他们快点通过,表在卫国逗留,还有,不管饭。
  
  这不科学啊。重耳很生气,但也没办法。
  
  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征战频繁,国内君位争夺也十分激烈,故而王公贵族流亡现象很普遍,而各国对流亡贵族通常都按国宾待遇给予优厚待遇,把公主嫁给流亡者,封个官甚至委以重任,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惯例。
  
  自春秋期,诸侯各国专门有“客卿”的官位,就是授予那些流亡者的。
  
  当然这不是谁跟谁讲情谊,讲道义。“世界上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不是从现在才开始的 。
  
  首先,逃亡的王公贵族只是一时失去权力地位,或者国内骤然生变,仓促之下,逃亡以避祸。他们还是有自己的实力的,在诸侯混战、急剧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在春秋战国的赌桌上,收留并善待逃亡贵族,将来有可能成为一张好牌。
  
  其次,春秋时期,哪个诸侯国都没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取周天子而代之,各国互相争夺的重点,一是土地,二是人才。各国流亡的王公贵族,公子大夫,以及他们的谋士随从,都是有一定经验和才能的人,正是各国求之不得的人才。若能留下来为我所用,“岂非天助我也?”
  
  第三、就算有些逃亡者其实没啥用,但也得收留并善待,这是一种态度。向天下人表面,寡人求贤若渴,广招天下贤士,我国的大门,永远为你们敞开。
  
  所以战国时期四大公子,孟尝君、信陵君等都以”养士“闻名于世,天下名士纷纷投奔。秦国变法改革,富国强兵,最后吞并六国,其中突出贡献者大都来自秦以外的国家(可参见李斯的《谏逐客书》)。
  
  也正因为诸侯的这种善待流亡者的惯例,当时的流亡现象才会那么普遍。
  
  到了战国时期,你要是没跳过几次槽,没流亡过几个国家,你都不好意思出来混。
  
  卫国没有按照礼仪接待重耳。
  
  途径卫国,流亡十二年的重耳,才真正知道什么叫流亡,什么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带来的粮食吃完了,盘缠也用光了。一行人饿的眼睛都绿了。
  
  正直初春,一行人行路于郊外荒野,远远望去,路边隐有绿色,重耳大喜道:你们快去挖点野菜回来吃吧,
  
  随从们蜂拥而去,又耷拉脑袋回来了。
  
  重耳问:野菜呢?
  
  草色遥看近却无。哪有野菜?
  
  正沮丧,见不远处有一群农夫,正在锄草。
  
  重耳下马,走过去深施一礼:叨扰诸公,吾行冻馁甚矣,可赐一飨否?
  
  一个老夫白眼一翻:说人话。
  
  重耳的舅舅狐偃赶紧上前搭话:诸位父老,我们是过路的,几天没吃饭了,三老四少行行好 ,给点吃的吧。
  
  说完把手里的钵盂捧了过去。
  
  老农夫不语,从地上抓了一把土,放进钵盂里。
  
  重耳大怒,举起马鞭要动手,狐偃赶紧拦住:主公息怒。土者,土也——土,它就是土。
  
  重耳说这不废话。
  
  狐偃说不是,这是上天的赏赐,上天把土地赏赐给您,表示你日后会拥有国土。
  
  对,土地的土。
  
  重耳赶紧俯身下拜,五体投地,对着这碗土行了大礼,而后恭恭敬敬地捧回车上,继续赶路。
  
  一路上,重耳老泪纵横,但不是因为得到一碗土而感动,是饿滴。
  
  饿哭了。
  
  终于到了齐国。


    注:
    重耳路过卫国,是重耳逃亡十九年中,唯一一段忍饥挨饿的痛苦经历。之前和之后,都受到各国的礼遇,至少没挨过饿。这里就有个问题:
     介子推“割肉奉君”是真的吗?
     如果是真的,只能发生这这个地方,但这个地方没有发生。

     关于寒食节的传说,都提到介子推曾经在跟随重耳逃亡路上,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给重耳充饥。这个桥段,在《左传》以及先秦其他历史典籍中均无记载,《史记·晋世家》亦无记载。
     “割肉奉君”最早见于汉代韩婴编写的《韩诗外传》,该书是关于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孔子轶事的一部文史杂编,其中内容不尽不实,多不足为据。而《庄子》之“盗跖”篇,有句“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而该篇文字早已被学界断为后世伪作。                      所以介子推“割肉奉君”的故事,不可能是真的。
     一个人割了自己腿上的一大块肉,还能若无其事的炖了一锅肉给重耳吃,然后继续赶路?腿上割去一块肉,如果不止血不消毒,这个人肯定活不了。古人不懂解剖学不等于腿上就没有动脉。
     重耳也不问问这块没头没脚的是什么肉?从何而来?咋那么不长心呢。
     一行几十号人,重耳都饿成那样了,其他人得饿成啥样,重耳吃了一块人肉,大家都饱了?还是一人一块?介子推几条腿?
     扯了,明显不科学。
     介子推这个人物,在整个重耳之亡十九年里,几乎没出场,重耳回国了才提到他,而这个人的言论行为,很诡异,很奇葩。后面写到介子推出场的时候,我们再说说他在《左传》和《史记》的记载中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好像我们的祖先有“割肉奉君”情结?貌似
君主落难的故事中“割股奉君”的桥段不止这一个,比如刘备落难时就曾经吃过某个老妪的大腿。
     美化老百姓对有德君主的爱戴是假,我怀疑这里别有用心:这是统治者对老百姓的一种暗示:当君主落难的时候,该割腿时就割腿。
           
     君主饿急眼时,也许会吃老百姓的腿,我信,但那也是“被割”。只有天灾人祸时,百姓“易子而食”是真的。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6 00:38
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16-4-14 06:46 编辑

两天没更新了。

去杂谈打个滚。


哥这种人吧,时不时滴就得打个滚,撒个娇,舒筋活血,不然憋得慌。


这不,通体舒泰滴回来了。任督二脉都打通了。


前面一段,重点写了三点:
1,重耳过卫,开始经历苦难,也开始了成长。
2,战国时期王公贵族流亡的状况。原来还想展开介绍另外几个公子流亡的典型,但扯起来太远了。如果有兴趣,另外起帖再扯吧。
3,对介子推”割肉奉君“的传说进行了考据并予以否定。


下面继续。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6 00:38
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16-4-18 02:46 编辑

  重耳被迫走出翟国,逃亡生活开始发生变化。
  
  如果逃亡仅仅是找个地方躲起来苟活,重耳就不会成为后来的晋文公。
  
  后面,我们将看到重耳的经历和磨砺,学习,历练和成长。
  
  重耳一行在卫国遭冷遇,颠沛流离,五鹿乞食后,终于到达了齐国。
  
  这时,重耳已经五十五岁了。
  
  齐国是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国君正是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
  
  以齐桓公的雄才大略,自然不会像卫国那样对待重耳。齐桓公隆重地接待了重耳,赐与豪宅,还有香车美女。
  
  齐桓公把重耳安定下来之后,随即把齐国宗室的女儿许配给重耳。
  
  这个女子叫齐姜。
  
  先秦历史上,有好几个叫“齐姜”的女子,她们以诸侯夫人的身份,出现在风云际会的春秋战国时期,她们或深明大义,或坚毅决断,或妖冶风流,或红颜薄命,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或赞或叹的故事,成为诸侯争霸称雄的兵荒马乱中一抹独特的风景。
  
  最知名的,前面我们提到过一个,晋献公曾经从父亲晋武公那里接手了一个齐国嫁过来的公主,称齐姜,生了一儿一女,即太子申生和嫁给秦穆公的伯姬。
  
  按史家习惯,这个齐姜,叫献公夫人。
  
  齐僖公的两个女儿,一个是嫁给鲁桓公而跟亲哥哥齐襄公乱伦的桓公夫人(又称齐文姜),另一个是本来准备嫁给卫国太子,半路上被国君卫宣公偷梁换柱娶了的宣公夫人(又称宣姜)。
  
  还有就是嫁给重耳的这位,后来成为桓公夫人的齐姜。
  
  为什么都叫齐姜。
  
  过去女子没有自己的名字,这是个代号。
  
  她们都出自齐国,都是齐国国君宗室的女性后代,此时齐国国君姓姜(后来齐国君位被逃亡至齐国的陈公子完的后代田氏夺去,又称田齐。这是后话)。  “齐”表示来自齐国,“姜”表示她们的姓,是齐国宗室之女。
  
  
  顺便说一嘴孟姜女,孟姜女其实并不是那个哭倒长城的“杞梁妻”的专属名字。
  
  孟姜女不姓孟,姓姜。
  
  孟在古汉语中,是长子或长女的意思。与“伯”的意思差不多,古人以伯仲叔季为兄弟姐妹排行,不过,嫡出的长子或长女为“伯”,庶出的长子或长女,用“孟”。
  
  《说文》注释:孟,长也。
  
  农历四季的每个季节第一个月都称呼“孟”,第二个月称“仲”,孟春,孟夏,仲秋,确实是这样。
  
  《诗·郑风·有女同车》早就有“彼美孟姜,洵美且都“的句子。这个孟姜,就是“姓姜的长女”。
  
  传说中哭倒长城的那个,也没名字,孟姜女不是名字,是指姜家的大姑娘。
  
  大概如此吧。不细考究了。
  
  齐姜的嫁妆很丰厚,“有马二十乘”,四匹马叫一乘,二十乘就是八十匹马。那个时候,家有一乘,就相当于现在一台汽车了。二十台汽车的嫁妆,够气派。
  
  与其说是齐姜嫁给重耳,不如说是重耳入赘齐国了。
  
  此时的重耳身无分文,被自己的国家通缉中,还带着一群饿得要死的随从,入赘齐国了。
  
  于是,重耳安之。
  
  又安居乐业,乐不思晋了。
  
  但内外环境变幻莫测,不容他继续享受安逸生活了。
  
  重耳到齐国的第二年,齐桓公死了。
  
  齐桓公晚年昏庸,任用易牙、竖刁、卫开方等人,这几个人都不是什么好鸟。
  
  管仲病重的时候,齐桓公问管仲,谁可以接替你出任相国?齐桓公列举了这三个人,管仲一一否决。但管仲死后,齐桓公还是重用了他们三个。
  
  这三个人也真对得起伟大的齐桓公。乘他病重将他禁锢于室,并筑高墙不准任何人接近他。最后把一代霸主齐桓公活活饿死。
  
  齐桓公死,齐国发生了“五子争位”的内乱,太子昭出逃至宋国,在宋襄公联合其他诸侯国武力平定了齐国公子的内乱,折腾了两三年,太子昭才得以回国即位,即齐孝公。
  
  经此动乱,齐国国力锐减,逐渐衰若,齐桓公霸业宣告结束。
  
  这期间,晋国把太子圉押在秦国做人质,秦穆公善待他,还把秦宗室的女儿许配给太子圉,称怀赢。秦穆公依然在经营“秦晋之好”。
  
  齐桓公一死,一时出现权力真空,天下又乱了,诸侯征战不休,齐国内乱,实力减弱,各诸侯国虎视眈眈,重耳客居齐国,不仅复国无望,连安全问题都不能保证。重耳也不着急,就这么待着,丝毫没有离开的意思,好像要老死异乡。
  
  明天是公子重耳六十大寿。狐偃、赵衰等几个人着急,就在一片桑树林下商量对策。
  公子都六十了,还这么贪玩。咋整?
  咱们在齐国又待了五年了,当初来齐国的目的,是想依靠齐桓公的实力完成复国大业,可是现在齐桓公死了,齐国内忧外患,自顾不暇。指望不上了。五年来,眼看着重耳又重蹈覆辙,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贪图享乐,这就叫逸豫亡身啊。
  
  咱哥几个陪着公子流亡十七年了。啥时候是头啊。
  
  不行,咱得想办法,劝劝主公重耳离开齐国。
  
  咋劝哪?公子跟新夫人齐姜俩人如鱼得水的,怕是舍不得走。
  
  不行就来硬的,绑起来拉走。
  
  劫持袄?谁敢啊。
  
  几个人商量半天,一筹莫展。
  
  不料,隔墙有耳。
  
  几个人在桑树丛下商量如何离开齐国,不想树上早有人听。
  
  原来是夫人齐姜家的一个侍女,早上出来采桑,听到了赵衰狐偃几个人的对话。
  
  等哥几个走远了,采桑女一溜烟从树上爬下来,跑去齐姜那里高密。
  
  重耳钓鱼去了。齐姜正在午睡,被采桑女吵醒了,身边无人,采桑女把偷听到的狐偃赵衰密谋离开齐国的事,如此这般一五一十都说了。
  
  齐姜闻听,心中暗自一惊。
  
  齐姜惊的不是夫君重耳他们要离开齐国,而是还没商量好就被人知道了,这要是传扬出去,齐国国君未必那么轻易让重耳离开。
  
  每个国家收留逃亡者都为了自己的利益,现在局面很乱,齐国甚至有可能为了讨好晋国,把重耳引渡给晋国。谁都知道晋国国君夷吾,一直以重耳为大患。
  
  齐姜对采桑女说,这件事还有谁知道?采桑女我没跟别人说,直接就来向小主汇报了。
  
  好。齐姜面露笑容,说你很懂事,很聪明,来,我赏你一件宝贝。说完附身靠近采桑女,突然脸色一凛。采桑女觉得眼前寒光一闪,有个什么凉凉的东西从自己的胸前插进去,洞穿。
  
  二十岁的齐姜面无表情,用采桑女的衣服擦了擦短剑上的血迹,叫人进来:把她抬出去埋了。
  
  等重耳钓鱼回来,齐姜炖了几条鱼,炒了几个菜,陪重耳喝点小酒。
  
  齐姜说:现在齐国这么乱,你不打算离开袄?
  
  重耳一把搂过齐姜说:对酒当妹,人生几何啊。我都六十岁了,有你这么年轻美丽的爱人在身边,多么幸福啊,还折腾啥,我不走了。今生就死在这里,我也心满意足了。
  
  齐姜冷静的说:你的部下都在忧心忡忡,谋划出路呢。他们打算劝你离开齐国。
  
  重耳说:没有的事,他们从来没有跟我提起过。
  
  齐姜说:就在今天,他们几个还在商议离开齐国的事。
  
  重耳说:你怎么知道?我怎么不知道?
  
  齐姜说:我的侍女采桑时听到的,我已经把她杀了灭口。你赶紧跟他们几个商量逃走吧。
  
  重耳说:杀了不就没事了?杀的好,明天我去告诉舅舅他们,谁不许再提离开的事,走什么啊?叫齐王知道了不好。来,咱们继续对酒当.....
  
  齐姜气的一把掀翻了桌子:对你大爷!我特么被你气死了快。你堂堂大国公子,不想着家国天下,一天就知道喝酒泡妞,怎么这么没出息?几十个人追随你逃亡多少年,为了什么?我为什么要嫁给你,还不是看你是个能成器的大丈夫吗,你如此不争气,我都替你感到羞愧。
  
  重耳从地上捡起酒杯,斟满,一饮而尽:别说那么多没用的好吧,以后不要再提走的事好吧?
  
  最后一杯,喝完睡觉。
  
  齐姜一看,重耳这是死活不肯走了。
  
  齐姜安排下人伺候重耳睡觉,派人去找狐偃赵衰五个人过来,就说又要事商议。
  
  狐偃赵衰几个人到齐了,齐姜把前后情况跟狐偃赵衰几个人说了,没把这几个人吓死,听得是脸色发白直冒虚汗啊。
  几个人一鞠到地:多谢夫人保全,多谢。狐偃掏出手绢擦擦脑门:若不是夫人如此深情大义,我家主公和我们哥几个,恐怕性命不保了。那,下一步,夫人您看如何是好?
  
  齐姜说:危机就是机遇,当今天下大乱,群龙无首,正是你们复国的大好机会。我看你们几个都是做大事的人,必能辅佐公子做一番事业。你们赶紧离开齐国,去寻找机会,游说天下群雄,一定有人愿意帮你们杀回晋国。
  
  赵衰说好,赶紧把我家公子喊起来,我们商量商量。
  
  齐姜说不必了,你家公子是个还没断奶的二世祖,公子毕竟是晋侯之子,论根基心性,是王者之器,只是还不到火候,你们要常常推动他,激发他的斗志才行。这事没有商量了,明天,我们如此这般。

    当时授了一计:你们五个安排好手下人,就照我说的办。
  几个人闻听,点头称是。心里这个佩服啊,这女子小小年纪,如此杀伐决断,胆识过人,真乃女中豪杰。办事咋这么痛快呢。
  
  第二天,大家喜气洋洋的跟没事一样,都来给重耳祝寿,齐姜对重耳说,今天给公子拜寿。你不是喜欢喝吗?今天让你喝个够!
  
  重耳一听:不提走的事啦?好。喝吧。
  
  齐姜跟重耳部下轮流敬酒,把重耳灌得如一滩烂泥。
  
  狐偃赵衰让手下人把重耳用毯子卷起来抬到车上,外面车马早就备好了。东西也早收拾妥当了。
  
  一声呼啸,一队人马出了齐国都城,直奔西南,奔曹国而去。
  
  重耳喝的大醉,忽忽悠悠做了一晚上的美梦。睁眼一看,我说怎么这么忽忽悠悠的,怎么在车上?
  
  停!
  
  停!
  
  重耳从车中爬出来一看,已是日上三竿,晴川历历,芳草萋萋,但见远山重峦,西风古道,极目远眺,荒无人烟。
  
  这特么是哪儿啊?
  
  来人啊。
  
  在。
  
  赵衰早就立在一旁。
  
  这是哪儿啊?
  
  回公子,赵衰一指前面一个小山岗:翻过这个岗,就是曹国。
  
  曹国?我们……曹……
  
  重耳一眼瞄见站在小岗下面的舅舅狐偃,狐偃似笑非笑,一脸狐狸相,也正看着他。
  
  操!
  
  重耳明白了,全明白了。
  
  重耳随手从侍卫手中夺过一把短戈,嗷一声叫,扑向狐偃。
  
  别跑!
  
  狐偃转身就跑,重耳发了疯一样,拎着短戈死命的追。
  
  两个白发苍苍的老头绕着小岗跑了好几圈,赵衰跟一众随从眯着眼睛看这俩老疯子赛跑。
  
  重耳气喘吁吁的边追边骂:你个老不死的,我今天不杀了你誓不为人。
  
  狐偃上气不接下气的边跑边说:杀了老夫能成全公子的大业,老夫也宁可一死,现在杀了我不是也不管用嘛,败追了好伐?
  
  重耳实在跑不动了,脚下慢了,嘴不闲着:你个老东西!我好好的在齐国待着,你非要把我弄出来,弄什么复国大业,复国不成,看我不把你丫切碎了,撸串。
  
  狐偃干脆一屁股坐在地上:艾玛跑不动了,爱撸撸吧。老夫的肉又腥又骚,怕你吃不下去。复国不成,我改行烤地瓜去,公子您免费白吃。
   重耳扔了手中的短戈,躺在地上又睡了。

    公元前639年,齐姜设计让狐偃赵衰灌醉重耳劫持而去,离开齐国,去了曹国。

    此时,晋公子重耳已经六十岁,从晋国出逃整整十七年了。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6 00:39
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16-4-18 09:30 编辑

时光飞逝,一晃三四天没更新了。惭愧。

继续。
  前面说齐姜二十岁,是我推测的。
  
  作为农耕社会的国家,为了保持人口数量的稳定增长,周王朝很早就规定了男女婚嫁的年龄。《礼记·内则》规定女子十五岁称“及笄”,就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整个封建社会大部分时期,都有这样的规定,而过了十六岁还不出嫁,政府就有权做主把女子许配给没有妻子的男士。
  
  当时重耳到齐国去,齐桓公从宗室里选一位女子嫁给重耳,肯定要选到了婚嫁年龄的,所以齐姜不会太小,但也不会太大,因为过了十五岁的,早都嫁人了。
  
  就算有个把没嫁出去的,齐国也不会给重耳,那岂不是有打发剩女之嫌。
  
  这样推测,齐姜出嫁时十五岁,五年后,杀伐决断的齐姜应该在二十岁左右。
  
  重耳一行人开始了“国际流浪汉”的生涯。
  
  首先到了曹国,曹国很小,他们只是路过。
  
  曹国的国君曹共公也姓姬,是重耳的远亲。但曹共公并不喜欢重耳,没有好好礼待他,却安排他洗澡,为什么呢?
  
  曹共公有点好奇。
  
  当时有个传说,说重耳天生异象,“骈胁重瞳”。古代帝王大都有些与众不同的地方,比如周文王有四个乳头,而唐高祖李渊有三个乳头,刘邦脚上长了七颗黑痣,之类。

    重瞳,就是双瞳,每只眼睛上有两个瞳孔(我一直以为是每个眼睛里长俩黑眼珠),骈胁,是指肋骨并列长在一起,看上去像是一块骨头。古代相术认为“重瞳”或者“骈胁”的人,非圣即王。据史书记载,历史上有重瞳的,有造字的仓颉、上古帝王虞舜、晋公子重耳、楚霸王项羽、北齐皇帝高洋、南唐后主李煜等八个人。从这些人的命运来看,出名是足够出名了,但除了仓颉不知道怎么死的,其他这些人结局都不是很好,看来重瞳似乎并非什么吉相。
  
  现代医学解释说:重瞳其实是瞳孔黏连的疾病,但现实中好像并没有这样的病例。骈胁,现实中倒是有,但也是一种骨骼病变。
   这些传说不尽不实,当个故事听听算了。
  
  曹共公想看看这“骈胁”到底长啥样,大夫僖负羁就劝阻曹共公,说这太不礼貌了,曹共公不听劝阻,在重耳洗澡的时候闯进浴室,走近全裸的重耳,上一眼下一眼的看了半天。
  
  轻薄不敬。
  
  我私底下怀疑,《史记》和《左传》记载这件事,是不是暗示曹共公的“取向”有问题。
  
  僖负羁回家就跟妻子说这件事,妻子很担心,说重耳有帝王之相,他的随从个个都是将相之才,重耳一定会回国当上国君,而晋国也会更加强大,到时候,重耳要报复对他的无礼,曹国就是第一个灭亡的国家,这真是好奇害死猫。你应该做点什么弥补这个过失。
  僖负羁听从了妻子的建议,私下送给重耳一份美食,在饭菜里放了一块玉璧。
  重耳接受了这顿美食,但把玉璧还给了僖负羁。然后带着随从,平静地离开了曹国。
  
  后来重耳复国之后,果然出兵讨伐曹国,攻破了曹国都城,活捉了曹共公。
  
  攻城时,重耳下令不得侵扰僖负羁的住宅和家人,以报答僖负羁“赠食馈玉”之恩。重耳派去攻城的正是跟随重耳逃亡的五个贤臣中的颠颉和魏武子,这俩人自恃有功,不拿重耳的命令当回事,放火烧了僖负羁的住宅,烧死了僖负羁。
  
  重耳怒,要以违抗军令罪诛杀颠颉和魏武子,赵衰跟魏武子关系密切,劝说重耳:魏武子勇武过人,将来主公还需要他征战天下,于是重耳杀了颠颉以昭告天下。
  
  我以为这是一个阴谋。
  
  重耳这时候已经是个成熟的政治家了。他早已发现颠颉居功自傲,尾大不掉,于是暗中派人安排魏武子怂恿颠颉做下这件事,然后借机除掉了颠颉。火是魏武子放的,被杀的却是颠颉。
  
  这是后话。


   出了曹国,又到了宋国。
   宋襄公就是后来的春秋五霸之一,但当时宋国并不强大,还刚刚跟楚国打仗输了,无力帮助重耳回国夺位。于是让司马公孙固私下去找狐偃,坦诚地说:宋国太小,又刚刚遇到困境,不足以帮你们完成大业,你们还是另谋出路吧。宋襄公招待重耳吃顿饱饭,还送给重耳马匹二十乘,打发走了。
   重耳一行只好继续赶路,到了郑国。


   郑文公看不起重耳,不想接待他。郑卿大夫叔詹劝郑文公,说重耳吉人天相,日后必定成为晋国国君,我们要好好礼待。郑文公说重耳就是个二流子,这么大岁数了还在流浪,能有什么作为,各国公子逃亡的辣么多,大多数都是混饭吃的,哪能都以礼相待。叔詹说如果不礼待,不如杀了他以绝后患。
   郑文公说你咋还翻云覆雨的呢?我不想接待他,也犯不上杀了他,让他自生自灭好了。
   于是下令紧闭城门,不让重耳他们入城。

   于是重耳他们就到楚国去了。

   后来,重耳归国成为晋国国君,与秦国联合讨伐郑国,郑大夫叔詹自杀,郑文公把叔詹尸体送到重耳军中,说当初不让你进城的都是这小子的主意,如今他畏罪自杀,就不要攻打郑国了吧。重耳说不行,一定要折辱郑文公一番,方解我心头之恨。
   郑国求和,并表示臣服晋国,晋文公强迫郑国把长期逃亡在晋国的郑公子兰立为太子,方肯罢兵。
   这也是后话。

   从齐国出来,屡遭冷落和挫折甚至是羞辱,辗转一年多,重耳到了楚国。
   楚成王按照招待诸侯的规格设宴款待重耳,重耳受宠若惊,推辞不敢接受。赵衰说:公子逃亡了十八年有余,一路上连小国都轻视慢待公子,何况大国?现在强大的楚国如此礼待公子,天开眼了知道么,这是上天让你兴起,公子不要推辞。

   于是重耳振作精神,梳洗打扮,以诸侯出访的礼仪出席了楚成王的招待会,宾主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就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深入交换了意见。
   酒过三巡,楚成王开门见山问重耳:如果我国协助公子返回晋国当上国君,公子将以什么方式回报楚国?
   开始谈条件了,楚成王目的很明显,想让重耳承诺给楚国土地。
   重耳含糊其辞:美女财货,奇珍异兽,楚国比晋国多,君王你也不缺啥啊,还真没有啥回报楚国的。对了,山西特产老陈醋,给你来几瓶?
   楚成王说:楚国地大物博,缺是什么也不缺,但我们也不能白帮助你吧?你好好想想,还有什么可以回报的?
      
   重耳沉吟了一会,说道:楚王陛下,感谢您的盛情,如果楚国能帮助在下归国,愿与楚国世代友好。停顿了一下,重耳正色道:如果有朝一日,在线征战天下,不得已与楚国军队相遇于中原,两军阵前,在下将念及楚国的恩惠,退兵九十里。如果楚国坚持要战,愿与陛下一决雌雄。
   
   会见结束,楚令尹芈子玉大怒,对楚成王说:重耳烂仔,如此狂妄,请陛下允许我杀了他。成王摇头说:这个你不懂。重耳深沉内敛,绝非等闲之辈,他的弟弟、现在晋国国君夷吾,比他差了不止三条街。逃亡了十八年,重耳已经不是当年的纨绔子弟了,还有跟随他的那些人,都是可以担当国家重任的人物。晋国自开国以来,历代君主都很平庸,如今重耳横空出世,难道不是上天派他来振兴晋国的吗?我们怎么可以逆天行事。再说宴会上孤王的问话,也是在试探他。他回答得不卑不亢,有礼有节,这种场面上,以他的身份处境,还能怎么说呢?
   于是重耳居楚国。

    第二年,晋国的政治局势再次发生动荡。重耳复国的机会终于来了。

       注:
    《左传》:(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鞬,以与君周旋。——成语“退避三舍”的出处。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6 00:39
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16-4-18 22:18 编辑

  当初,晋惠公背信弃义,趁秦国饥荒,发兵攻秦,韩原一战被擒,把太子圉押在秦国做人质,始得返国。
  
  太子圉在秦国期间,秦穆公还把宗族之女嫁给她,那女子史称怀赢。
  
  公元前638年,重耳的弟弟晋惠公夷吾病了,在秦国做人质的太子圉就跟怀赢谋划:我的母亲是梁国人,如今梁国已被秦国所灭,我在秦国无依无靠,在晋国我也没有内援,现在父王病重,我虽名义是太子,我担心父王一旦死了,国内的卿大夫们会另立别的公子为国君,我这辈子就永无出头之日了。
  
  太子圉的意思,想趁晋惠公没死,赶紧回国。
  
  怀赢说:可怜你一国太子当做人质在秦国受辱这么多年,此时回去是应该的。你偷偷的跑回去吧,我不阻拦你,也不告发你。但我不能跟你回去了。是秦国宗室后代,我若跟你回去,就对不起秦国了。
  
  于是太子圉独自逃回了晋国。
  
  
  秦国发觉太子圉跑了,非常震怒。听说重耳正在楚国安居,就派使臣到楚国,请重耳到秦国去,共商大计。
  
  秦国要以武力扶持重耳登上晋国国君的位子。
  
  楚国举行隆重仪式,欢送重耳。楚成王亲切的拉着重耳的手说:孤王真是舍不得你走啊,可是你有复国之梦,我也留不住你。楚国离晋国遥远,中间隔着几个诸侯国,行事不便,秦国跟晋国比邻,去秦国实现你的抱负吧,上天助你,此行必定成功。楚成王送一份厚礼给重耳,依依惜别。
  
  后来,晋楚两个都想称霸中原的大国,终于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战争,即“城濮之战”。
  
  公元前632年,楚国攻打宋国,此时宋襄公已死,儿子宋成公向晋国求救。晋文公重耳念及当年宋襄公以礼相待,遂出兵援宋。顺路攻打曹国和卫国,俘虏了两国的国君。
  
  其实报仇也好,报恩也罢,都是借口。真正的原因是晋楚两国都想控制宋国。
  
  楚成王听说晋国出兵了,准备放弃对宋国的争夺。但楚令尹芈子玉,就是当年楚成王招待重耳时要杀了重耳的那个家伙,死活不肯退兵,要与晋军决一死战。两军相遇,晋文公下令退兵九十里,埋伏在濮城。
  
  古代一舍为三十里,九十里为三舍。
  
  晋文公果然退避三舍。
  
  芈子玉以为晋军害怕他,引兵继续追击,在濮城,被晋文公一举击败,芈子玉羞愤自尽。
  
  城濮一战,晋文公在军事、外交诸多方面取得成功,一雪前耻,扬名诸侯,使郑国、卫国、曹国、宋国等中原诸国都臣服于晋国,周天子襄王趁机封晋文公为“伯长”,同年,晋文公会盟诸侯,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第二个春秋霸主。
  
  这也是后话。
  
  重耳到了秦国,秦穆公热烈拥抱重耳。论起来真不是外人,秦穆公是重耳的亲姑父。
  
  秦穆公立刻封赏重耳,金银车马自不必说,还得嫁女。
  
  把宗室之女甚至国王的女儿许配给外国国君或者公子,这种政治联姻的手段一直延续到清朝,大清朝皇帝亲王贝勒,娶的大都是蒙古贵族的女儿,而大清公主格格也大都许配给蒙古贵族。
  
  这回秦穆公大方,一下子把五个秦王宗室的女子许配给重耳。
  
  重耳好开心啊,可是具体一落实是哪五个美女,出现了一点小尴尬。
  
  这五个秦国宗室美女中,居然有怀赢!
  
  怀赢其实就是姓嬴,“怀”是后世史籍对她的称呼,因为她曾经嫁给太子圉,也就是晋怀公。也称她文嬴,因为她后来又改嫁重耳即晋文公。
  
  不知道秦穆公咋想滴,把怀赢嫁给太子圉之后,太子圉跑了,秦穆公把重耳接过来,又把怀赢嫁给重耳。
  
  而且一次嫁五个,怀赢混在其中,有夹带之嫌。
  
  虽说先秦时期,礼教没后来那么严格,但这也太不靠谱了,先许配给侄子。
  
  重耳说啥也不干:你们能不能不瞎扯。哪有大伯娶了侄媳妇的?被人耻笑啊。
  
  五贤士之一的司空季子劝重耳:连他的国都要抢了,还在乎他的妻子?接受了这件事是为了跟秦国结为姻亲,求得秦国对我们的帮助。你拘于这些小节,忘了复国大业了吗?
  
  于是重耳接受了怀赢。秦穆公大喜,为重耳举办了隆重的婚礼。婚礼上,一个六十多岁的新郎,五个如花似玉的妙龄少女新娘,其中一个还是侄儿媳妇。这场面真喜庆。
  
  婚宴上,赵衰即席高歌一曲: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悠悠南行,召伯劳之。
  
  我任我辇,我车我牛,我行既集,盖云归哉。
  ......


  唱罢,重耳和属下都泪流满面。秦穆公说:孤王明白,你们是急于回到晋国去啊。
  
  赵衰立即拉起重耳等人,一起下拜秦穆公:我们逃亡在外十九年,孤立无援,对大王的仰仗期待,如百谷渴望一场春雨。


      第二天,早上起床,怀赢端着洗脸盆伺候重耳洗脸。重耳洗了脸把手一挥,下去吧。甩了怀赢一脸的水。
   
      怀赢不干了。把洗脸盆往地上一摔,说公子你为何如此无礼?我秦国跟你们晋国门当户对,你凭什么这么不尊重我?

      重耳怕怀赢把这件事告诉穆公,穆公会误解重耳还是不愿接受怀赢,引起穆公不满。小不忍则乱大谋。于是重耳立刻卑躬屈膝,给怀赢赔礼道歉。

  公元前637年9月,晋惠公死了,惠公的几个重臣辅佐太子圉继位,是为晋怀公。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6 00:42
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16-4-22 16:10 编辑

  晋怀公继位以后,晋国大夫鸾氏和郤谷等人暗中派人到秦国,劝重耳赶紧回国夺取政权,他们愿为内应。
  
  于是秦穆公发兵保护重耳回晋国。
  
  秦国和晋国,只隔着一条黄河。秦国的部队和重耳一行来到黄河边。
  
  晚上,重耳心情激动,夜不能寐,跟狐偃在黄河边散步。狐偃突然说:公子,十九年来老臣如一匹老马服侍公子走遍天涯,如今你就要东渡黄河,完成复国大业了,老臣就送你到这里吧,请公子允许老臣告退。说完拿出一块宝玉,献给重耳。
  
  为什么?
  
  狐偃说:逃亡这一路上,我做了不少冒犯公子的事,我自知罪不可赦,公子也别说不记恨老臣,老臣就不陪你回国了,还是继续去流浪吧。
  
  重耳接过玉,微微一笑:舅舅说的是从齐国出来的那件事吧。我知道你们都是为了我好,我没有记恨你。回国之后,治国安邦还需要你们的辅佐啊。说完重耳把那块玉投入滚滚黄河:我跟舅舅同心同德,绝不互相加害!让黄河的河神为我作证。
  
  狐偃这才放心了。
  
  第二天清晨,重耳率一众随从,举行仪式,虔诚地祭奠河神,准备东渡黄河。
  
  随从中有个小吏叫介子推,远远地看着狐偃赵衰等人兴高采烈的围着重耳,比比划划的, 很不屑,对几个随从冷笑道:公子能够复国,全在于上天的成全,跟这些人有什么关系?狐偃之辈贪天之功为己有,无耻啊无耻。介某不堪与之为伍。
  
  言罢,竟脱离队伍,自己另找个渡口过河回家陪老母去了。
  
  公元前636年春天,晋公子重耳在秦国军队的保护下,东渡黄河。流浪了十九年之后,重耳终于再次踏上晋国的土地。
  
  晋怀公闻听重耳回到晋国,急忙下令晋国部队围堵秦军。
  
  但晋国将士都很爱戴重耳,不愿意与秦军作战,这样,秦军顺利进入晋国境内,晋军节节后退。
  
  二月,秦晋两国军队的首领在郇城(今山西临猗)签订盟约,秦军撤回秦国,晋军表示效忠公子重耳。第二天,重耳顺利的接管了晋国军队。
  
  得民心者得天下。
  
  重耳带着晋国军队来到曲沃城,到他的祖父晋武公的宗庙朝拜,同时宣布即位,取代晋怀公成为晋国君主。这就是晋文公。
  
  六十二岁的公子重耳在逃亡了十九年之后,终于实现了复国梦,并开始了励精图治、称霸中原的大业。
  
  晋怀公听说军队倒戈,重耳即位,从绛城仓皇出逃,晋文公派兵追击并杀了晋怀公。
  
  晋国的百姓喜大普奔,热烈拥护晋文公回国,旧都绛城的卿大夫纷纷投奔新都曲沃。
  
  也有不服的。晋惠公、晋怀公的旧臣吕省、郤芮担心晋文公会杀掉他们,于是暗中纠集同党密谋,准备放火烧了晋文公在曲沃的府邸,杀死晋文公。
  
  先下手为强。
  
  晋文公对此毫不知觉。
  
  忽一日,晋文公正在主持会议,寺人披求见。
  
  提起这个寺人披,晋文公就生气:不见。又叫赵衰:你去,替我训斥他:当初在蒲城,你丫拿着刀追我,我玩命的跑你玩命的追,我翻墙而走,你丫砍掉我一只袖子,我爹让你杀我,你做做样子就算了,你丫玩真的?多亏我身手不凡,不然被你丫砍掉一只胳膊。我跑到翟国,十二年后又是你这孙子为夷吾来追杀我。最可恨的是,夷吾让你三天内到达翟国就行,尼玛你当天就赶到了。虽然你是执行国君的命令,但你特么追的那么快干嘛?你追杀我怎么那么卖命?我和你有仇么?我可告诉你,我那只缺了袖子的衣服还在呢,我改了个半袖我还穿着呢,你丫别来烦我。烦了我给你丫也改成半袖。
  
  寺人披听了赵衰的转述,大失所望,说:请替我转告陛下:我以为陛下逃亡这么多年,已经明白君臣之道了呢,如果还是不明白,恐怕还得遇到灾祸。至于我当年的所作所为,很难理解吗?我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我吃谁向着谁,我眼中没有什么蒲城的公子和翟国的逃亡者,我只知道“执行重在到位”。现在国君您已经即位了,难道你就没有蒲城、翟国那样的事需要人去办吗?当年齐襄公的弟弟公子纠跟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为公子纠卖命,一箭射在公子小白的衣带钩上,但公子小白即位(齐桓公)后,人家咋做地?齐桓公不计一箭之仇,任用管仲为相国,这才有了齐桓公的霸业。
  
  寺人披擦了擦嘴角的唾沫,接着说:我有重要的机密要向陛下汇报,如果陛下不能像齐桓公那样宽恕有罪之人,恐怕远离陛下的不止我一个。
  
  于是晋文公召见寺人披。寺人披这才把吕省、郤芮一伙放火的阴谋告诉了晋文公。
  
  晋文公重赏了寺人披,不表。
  
  这件事情却棘手的很。晋文公刚刚回国即位,立足未稳,吕省、郤芮一伙还有一定实力,如果现在就召吕省、郤芮到曲沃来,杀了他们,他们的党羽一定会起兵造反,臣民百姓随时可能倒向他们。何况周边诸侯虎视眈眈,这个时候绝不能打内战。
  
  这是晋文公回国即位遇到的第一件麻烦事。
  
  晋文公对敌我双方的实力和当前局势做出了准确的判断,决定继续依靠秦国来解决这个问题。
  
  他使了个金蝉脱壳之计,乔装改扮,带着两个亲兵,悄悄的溜出曲沃城,投奔秦国避难。
  
  吕省、郤芮果然带兵潜入曲沃,放火烧了晋文公的府邸和朝堂,四处搜寻晋文公,却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一击不中,吕省、郤芮慌了手脚,守卫曲沃的士兵顽强抵抗,吕省、郤芮无心恋战,慌不择路,竟然想投奔秦国,被秦穆公所杀。
  
  秦穆公帮助晋文公除掉了内患,再次把他送回晋国。
  
  不久,晋文公把怀赢等五个秦国的妻子迎接回国,秦国又以保护夫人的名义,送了三千精兵做嫁妆,防止晋国再出现内乱。
  
  随后重耳又陆续把季隗,齐姜都接回晋国。但没有接回季隗在翟国生的两个儿子。
  
  重耳一共娶了十一房妻妾。
  
  出逃之前在晋国做公子的时候,娶过两房妻子。第一个妻子叫逼姞,生个儿子叫姬欢,即后来的晋襄公;第二个妻子叫杜祁,生个儿子叫姬雍;重耳四十二岁出逃,在翟国娶了十三岁的季隗,生了两个儿子;出逃齐国时,娶了齐姜,出逃秦国时,娶了怀赢和其他四个秦女;即位晋文公后,杀了侄子晋怀公,验收前朝旧物时,发现晋怀公的一个小妾很漂亮,晋文公一想,反正已经收了一个怀赢,何妨再收一个。于是就收了这个,再后来晋文公成为诸侯霸主,周天子又把周王室的女子嫁给了他。
  
  十一房妻妾大会师。
   晋文公为她们重新排了座次。
  在中国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继承权问题一直是宗法制度最重要的核心问题,在一夫多妻的社会体制下,形成了“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基本制度。

所以,后宫排序就十分重要。因为这个排序决定着谁是第一继承人。

  第一夫人:怀赢。又叫文嬴。尽管怀赢曾经嫁过重耳的侄子太子圉即后来的晋怀公,但以秦国在重耳复国大业上的贡献,怀赢同志毫无争议地坐上了后宫的第一把交椅。有史料说怀赢其实是秦穆公的亲生女儿,从秦穆公把她作为帮助重耳复国的硬条件逼者重耳娶了怀赢来看,比较可信。
  
  第二夫人:逼姞,毕竟逼姞是前第一夫人,为了“秦晋之好”,让位于怀赢。屈居第二。
  
  第三夫人:季隗,季隗排在杜祁前面,体现了晋文公的感情因素,晋文公最爱的就是季隗。
  
  第四夫人:杜祁,从第二位降到第四位。没办法,后台不硬,又人老珠黄。
  
  第五夫人:齐姜,那么优秀的齐姜只排在第五,只能说这支队伍太人才济济了。
  
  第六夫人:无名,从晋怀公后宫收来的第二个侄媳妇。
  
  第七夫人:辰嬴,同怀赢一起嫁过来的四个秦女之一,史书之所以给这个秦女起了个名字,因为她生了个儿子,叫姬乐。
  
  第八第九第十夫人:无名,其它三个秦女。
  
  第十一夫人:无名,周王室之女。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6 00:42
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16-4-23 04:31 编辑

  给夫人排了座次,该给功臣行赏了。
  
  从晋公子重耳到晋文公,从一个胸无大志贪图享乐的纨绔子弟成长为雄视天下的春秋霸主,实属不易。重耳之亡是春秋时期最精彩的人物经历之一,历代都把“重耳之亡”当做励志的典范,跟卧薪尝胆,破釜沉舟一起作为成功案例,鼓舞那些饥寒交迫穷困潦倒的失败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这么地那么地折腾你,没折腾死你你就成大器”。
  
  晋文公的成长过程中,很多人都给予了极大的帮助,除了秦国,楚国,齐国,宋国,翟国等诸侯国的之外,以五贤人为首的随从陪着他逃亡了十九年,对他的懒惰,贪图安逸及时予以纠正,有时候是冒着生命危险完成的,而楚、秦等国君正是从狐偃赵衰等人“文能安邦武可能国”的才智上判断重耳拥有这些属下,必能复国,才支持他的。
  
  于是晋文公开始论功行赏,大者封邑,小者尊爵。狐偃、赵衰先后为相国,贾佗、先轸、魏武子封大将军,这些人和他们的后代执掌了晋国军政大权,直到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他们的后代也参与了瓜分。赵,魏就是赵衰和魏武子的后代。
  
  封赏还没进行完,晋文公就为平定周襄王的弟弟叛乱而出征了。于是就有当初随重耳逃亡的人没有得到封赏。
  
  介子推就是其中一个。
  
  介子推在重耳东渡黄河即将复国的时候,就因不满狐偃赵衰们“贪天之功为己有”而自行隐退了。封赏的时候,晋文公也忽略了他。
  
  晋文公平乱回来,发现有人在城门上贴了一首诗,诗曰:“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晋文公一看,说这一定是介子推。这才想起他来,赶紧找,城里城外找个遍,没找到,有人说:介子推在东渡黄河的时候就走了。
  
  于是晋文公派人到处查访,
  
  终于查访到介子推带着老妈隐居在绵山,于是晋文公派使臣到绵山,请介子推下山接受封赏。介子推拒绝了,对使臣说:晋献公一共九个儿子,现在就剩下晋文公在世,如果上天不想让晋国灭亡,那么晋国国君还能是谁呢?必然是重耳嘛。所以这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
  
  瞧丫这逻辑。
  
  介子推又说:狐偃赵衰之辈,贪天之功为己有,把晋文公复国说成是他们的功劳;最可气的是,晋文公还赏赐他们高官厚禄,封邑封爵的,“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互相欺骗,没特么一个好东西。这什么世道啊,我跟他们尿不到一个壶里,我想隐居。
  
  好,连晋文公一块骂了。
  
  使臣无奈,回去向晋文公汇报去了。
  
  使臣一走,介子推的老妈就埋怨儿子:你这熊孩子,你瞅你说那几句话,你特么二袄?就你这张臭嘴,死了都没人管你。你就不会说几句好话,也整个师长旅长的干干。
  
  介子推说:我既然怨恨他们邀功请赏了,我还能去领赏么?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了,硬着头皮挺着吧。
  
  老妈说:那你也应该说说你的高洁啊,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啥滴,让世人知道你的名声啊。
  
  介子推说:名利乃身外之物,名声不过是身体的装饰,我身既然隐退了,还要装饰干嘛?隐退而求名声,那不算真的隐退。
  
  老妈说:儿子,老妈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怕你后悔。你真的能做到淡泊名利吗?如果能,妈跟你一起隐居。
  
  母子两人终生未出绵山一步,直到老死在山中。
  
  使臣回去跟晋文公一说,说介子推不愿受封赏,宁愿隐居,晋文公十分的感动,下令把整个绵山封赏给介子推,并在全国大张旗鼓的宣传介子推“有功不受禄”的高尚品质,树立正面典型,号召全体功臣向他学习。
  
  还有个跟随晋文公出逃十九年的马夫之类的平庸之辈叫壶叔,等了好久也没有得到封赏,就抱怨说:国君行赏功臣,都赏了三批了,咋还没有我涅?我也跟随国君流浪十九年啊,我容易嘛。如果我有什么罪过,请国君惩罚我吧。
  
  晋文公听说这事以后,派人答复壶叔说: 凡是以道义引导我,以德行规劝我的,给予一等奖,以实际行动辅佐我,为我复国立下汗马功劳的,  给二等奖,只是在随我逃亡期间出力侍奉过我,而没有弥补我的过失的,也给三等奖。这些都奖励过了之后,就轮到你这样的了。
  
  晋国臣民听到晋文公对封赏工作的重要指示,再一次喜大普奔。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6 00:43
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16-4-23 08:21 编辑

  后记:
  
  一,通过对这段历史的解读,可以明确:关于寒食节的传说中,介子推“割肉奉君”和晋文公“火烧绵山”烧死介子推母子的故事,都不是历史事实,是后人附加上去的。
  
  我这篇解读,是综合了《左传》,《史记》等资料写的。
  
  介子推在《左传》中不算是个正面人物,只出现在《晋公子重耳之亡》的最后,"介子推不言禄",不仅没做什么大事,而且牢骚一堆,是个比较另类的奇葩人物,《左传》中对介子推的记载,更多的是为了衬托晋文公勇于纠正自己失误的胸怀。
  
  到了司马迁笔下,介子推出现在东渡黄河期间,发了一通牢骚跑了。写到最后封赏时,司马迁照抄了《左传》之后,又从战国末期《吕氏春秋》中抄来了一首诗:说五条蛇辅佐一条龙,结果龙升天,四蛇都腾飞了,就一条蛇还没房子住呢。把介子推排在五贤之中,明显是《吕氏春秋》抬高了介子推的地位。其实“五贤”跟介子推没有一毛钱关系。跟随重耳逃亡的“五贤”,除狐偃赵衰外,那三个到底是谁,各家史书说法不一,涉及五六个人,但都没提介子推。别说五贤人,就是十贤人也排不到介子推。
  
  司马迁在“介子推不言禄”之后,又列举了一个“言禄而不得”的壶叔,作为反衬,彰显了介子推的高尚。
  
  司马迁为什么要这么写?
  
  《左传》成书于公元前四百多年的春秋末期,那时候思想解放,百家争鸣,历史资料比较真实可信。到了司马迁写《史记》时,已是汉家天下。汉武帝“罢黩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作为带有严重的儒家思想倾向的司马迁,应该是非常欣赏介子推的耿介个性和“不言禄”的高洁品质的。
  
  但两部史书都没有“割肉奉君”和“火烧绵山”的情节。
  
  这两段故事最早出现在汉代编辑的《韩诗外传》里,假借《庄子·盗跖》篇中的话说出来的。其实《庄子·盗跖》篇也是汉代人伪托之作,因为此篇宣扬的不是庄子的思想,而是儒家的忠孝仁义。
  
  割肉奉君和不言禄,回乡侍母和宁可烧死也不出来做官,这些虚构的故事显然美化了介子推作为封建士大夫的“忠孝信勇,礼义廉耻”形象。
  
  《史记》,《韩诗外传》和伪造的《庄子·盗跖》都大致出现在汉武帝中后期这同一时期。也就是说,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应该也见到过伪造的《庄子·盗跖》,也知道“割肉”和“火烧”的故事,可能司马迁觉得太不靠谱了,没有采用。
  
  这样,结论就逐渐清晰了:把“割肉奉君”和“火烧绵山”的桥段硬塞给介子推,从而跟寒食节扯上关系,使介子推成为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感动中国”的人物。都是儒家思想在中国占统治地位之后的事。是统治者跟知识分子合谋,有意为老百姓树立的一座怀念的丰碑。碑的下面,埋着先被割了大腿的肉,再被活活烧死的介子推。
  
  介子推地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想。
  
  二,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提出过“层累造成古史”的观点。他认为“时代愈后,传说中的古史期愈长”他举例说“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王是禹,到孔子时始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时三皇出来了,汉以后才有所谓"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因此他的结论是:”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介子推的故事就是如此。
  
  而黄帝的传说到了现在,连父母,姓名,祖籍,出生地,生日,老婆,孩子,作品,政绩,都“考据”出来了,比我的档案资料还特么完整。
  
  说起黄帝,今年清明节,电视直播政府部门在陕西举行大型活动:祭黄帝陵。场面很隆重。
  
  妹问我:历史上真有黄帝这个人么?
  
  我说没有。古代的三皇五帝都是虚构的。
  
  那为什么还这么像模像样的祭奠?
  
  好像毛泽东在延安的时候也写过“祭黄帝陵”的诗文。炎帝黄帝,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啊。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嘛。
  
  还有:“中国所以能团结为一体,全由于人民共信自己为出于一个祖先;如今说没有三皇、五帝,就是把全国人民团结为一体的要求解散了,这还了得!”
  
  猜猜这句话谁说的?
  
  国民党元老戴季陶。
  
  因为顾颉刚在二十年代末编写了一本《本国史》教科书,书中说黄帝的历史”暧昧难明“,说黄帝和炎帝”或许是后来的人推想出来的”。时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的戴季陶说了这番话,这本书未及出版就被查禁了。
  
  国共两党在所有的问题上都是唱反调的,唯这一点上,惊人的一致。
  
  三,去年我在解读《史记》某些篇章的时候,有过这样的疑问,司马迁写的人物、故事过于详尽,有点像小说。比如《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这些人物对话,动作,司马迁如何知道的?
  
  读史书多了,很容易想到这个问题。
  
  钱锺书先生曾经质疑《晋公子重耳之亡》当中,介子推母子对话,没有第三者在场,左丘明如何知道?
  
  显然都是作者编造的。
  
  司马迁说: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就是没说我写的都是真的。
  
  可见,所谓历史,其实并不真实。而写历史的目的,本身也并不为了记录真实,而是为了阐明一定的道理。
  
  探究寒食节里介子推故事的真伪,其实意义不大,不过消遣而已。
  
  《史记》之后,介子推越来越高大上,但再未写进历史。寒食节的传说本来就不是历史,而是民俗,把一个民俗节日加入忠孝节义的内涵,使节日更富于道德教化的寓意,政府愿意,老百姓也愿意,何乐而不为呢。
  
  每到七月七,轻罗小扇扑流萤,卧看牵牛织女星之际,你非要科学地指出牛郎织女不过是神话传说,根本没有此人此事,你妈不一扇子拍你脸上叫你把嘴闭死,才怪。
  
  你也不能因为介子推的故事是假的就不许老百姓过寒食节。
  
  东汉末年,曹操曹丞相倒是曾经颁布法令禁止国人过寒食节。违者入刑半年。但不是因为介子推的故事太假。
  
  而是因为北方天气太冷。曹丞相担心老百姓吃冷食容易生病。
  
  四、这个《晋公子重耳之亡》的帖子,从4月6日到4月23日,写了十七天。温故知新,收获颇丰。
  
  但帖子的问题也不少。
  
  临屏即兴 ,很不严谨,我就是对照两篇古文,一边翻译一边瞎扯。《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全文不足两千字。还没有我这篇后记字数多。
  
  人物称呼也不合理,很多人名都是谥号和后世史书的命名,如晋文公楚成王秦穆公,如怀赢,齐姜,不应出现在行文中。
  
  有心情时再整理一遍,没有心情就算了。
   
    估计算了的可能性比较大。
  
  我还算很认真的写完了这段故事,并认真的做了总结,对我来说,这也是个进步。以前我根本不可能有这个耐心。
  
  从昨晚到现在,写了一夜,大部分时间用在写后记上,草稿比这多五倍。删改完还剩这五分之一。


作者: 水烟    时间: 2016-4-6 00:44
中间有一层不是你的,哈哈
作者: 水烟    时间: 2016-4-6 00:44
看你数得正带劲没发现,悄悄告诉你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6 00:49
水烟 发表于 2016-4-6 00:37
切,人家史海钩成早一直是一个人

烟儿还没睡。
史海钩沉,我怀疑那就是墓歌本人。

如果不是,那就是拿工资的。

令小箭一夫当关,是对文字的热爱。因为爱,才有寂寞的坚守。


此为大丈夫。

令箭其人,纵有千般不是,就凭这一点,便值得醉笑仰视。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6 00:50
水烟 发表于 2016-4-6 00:44
中间有一层不是你的,哈哈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6 00:50
水烟 发表于 2016-4-6 00:44
看你数得正带劲没发现,悄悄告诉你



欢迎插队。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6 00:52
这段历史本来跟文学没啥关系。

我平时喜欢鼓捣文史,以文带史。

这回哥来个戏说历史。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6 00:57
水烟 发表于 2016-4-6 00:37
切,人家史海钩成早一直是一个人

不信,叫你家城南全体下板,让闲过一个人独守空房,看丫能守多久。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6 00:58
水烟 发表于 2016-4-6 00:37
切,人家史海钩成早一直是一个人

晚安。



作者: 水烟    时间: 2016-4-6 01:01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4-6 00:57
不信,叫你家城南全体下板,让闲过一个人独守空房,看丫能守多久。

真会扯。哈哈。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6 01:16
水烟 发表于 2016-4-6 01:01
真会扯。哈哈。

必须滴。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6 01:28
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16-4-6 01:41 编辑
水烟 发表于 2016-4-6 01:01
真会扯。哈哈。


为什么要向令箭致敬呢。

在上学到时候我就喜欢这段历史,因为老师讲的太精彩了。三十多年过去了,老师讲这篇课时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

我一直想把这篇写成故事。

但别人未必有兴趣看。

写了给谁看呢?

我想起令箭,令箭一个人开个版面,写小说,有几个人看呢?

写给自己吧,只为一个夙愿,自己心中那一份痴迷。

尽管那份痴迷毫无实用价值,对别人来说毫无意义。

唯其无价值、无意义,才崇高。




作者: 水烟    时间: 2016-4-6 07:25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4-6 01:28
为什么要向令箭致敬呢。

在上学到时候我就喜欢这段历史,因为老师讲的太精彩了。三十多年过去了,老 ...

你缺少自我认同感,哈哈。
作者: 远去的烟云    时间: 2016-4-6 08:25
  四哥的这篇字,叙述风格是我喜欢的。坐等更新!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6 09:02
水烟 发表于 2016-4-6 07:25
你缺少自我认同感,哈哈。

哥啥都不缺。

就缺心眼。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6 09:04
远去的烟云 发表于 2016-4-6 08:25
四哥的这篇字,叙述风格是我喜欢的。坐等更新!

好的。

每天更新。

谢谢烟云鼓励!
作者: 重磅企鹅    时间: 2016-4-6 10:20
再写写晋国是怎么没滴
作者: 月光屏    时间: 2016-4-6 11:34
这样看史有意思的多,坐等.
作者: 我是来打酱油的    时间: 2016-4-6 12:16
给史料加点笑料。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6 18:09
我是来打酱油的 发表于 2016-4-6 12:16
给史料加点笑料。

嗯,后面逃亡途中好多故事,我尽量写的活泼点。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6 18:34
重磅企鹅 发表于 2016-4-6 10:20
再写写晋国是怎么没滴

好。
下一篇写三家分晋。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6 18:35
月光屏 发表于 2016-4-6 11:34
这样看史有意思的多,坐等.

好,每天更新
作者: 啼妃    时间: 2016-4-7 09:36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4-6 01:28
为什么要向令箭致敬呢。

在上学到时候我就喜欢这段历史,因为老师讲的太精彩了。三十多年过去了,老 ...

读过,挺有意思的,待续。另,您在这贴里说了多少遍令箭了,——他现在是一个人在小说版么?您可看清了?万事不能作。一作就变形变味儿。包括令箭!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7 10:33
啼妃 发表于 2016-4-7 09:36
读过,挺有意思的,待续。另,您在这贴里说了多少遍令箭了,——他现在是一个人在小说版么?您可看清了? ...

哈哈!

美女啼妃岂容忽略。

美女息怒,我说的是当初开版的时候嘛。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7 10:34
啼妃 发表于 2016-4-7 09:36
读过,挺有意思的,待续。另,您在这贴里说了多少遍令箭了,——他现在是一个人在小说版么?您可看清了? ...

咋啦?

最近令小箭又作了?
贱人就是矫情。

收拾他。内家伙就是欠收拾。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7 10:35
啼妃 发表于 2016-4-7 09:36
读过,挺有意思的,待续。另,您在这贴里说了多少遍令箭了,——他现在是一个人在小说版么?您可看清了? ...

怎地不见你来写字了?

前几天我嫌闹腾,没来打理。

现在安静了。



作者: 啼妃    时间: 2016-4-7 10:48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4-7 10:35
怎地不见你来写字了?

前几天我嫌闹腾,没来打理。

来的,最近也没写什么字,不过是一周一篇到两篇短小说罢了。工作挺忙,在书房发的,惭愧的紧,都是旧时文字。人,只有在经过之后,才会发现,曾经自己最无依时,也许正是最潇洒富有时。那时候于社会而言,我嘛也不是,每天带孩子做饭,空了就瞎想瞎写,现在我是社会人了,却偶尔时时想撞墙而亡……玩笑玩笑!书房偶尔放肆,挺好的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7 10:53
啼妃 发表于 2016-4-7 10:48
来的,最近也没写什么字,不过是一周一篇到两篇短小说罢了。工作挺忙,在书房发的,惭愧的紧,都是旧时文 ...



这段话深有道理。



作者: 远去的烟云    时间: 2016-4-7 16:28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4-6 00:38
  里克一党,重权在握,杀了奚齐,卓子两个幼主,但他们并没有篡位的意思。
  
  他们为了复仇,为 ...


  不错,四哥有时间继续!
作者: 啼妃    时间: 2016-4-7 20:27
读过,欣赏!咋整,哈哈,东北话!
作者: 月光屏    时间: 2016-4-7 21:07
这速度值得表扬,我这几天一直焦头烂额,能尽量上来看看就很好了,没有安静下来码字,先欠着,好在欠债不多.先支持一下.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8 00:04
远去的烟云 发表于 2016-4-7 16:28
不错,四哥有时间继续!

烟云百忙之中来跟读,意在鼓励,四哥心领了。

一定努力好好写。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8 00:06
啼妃 发表于 2016-4-7 20:27
读过,欣赏!咋整,哈哈,东北话!

呵呵

啼妃给力。书房冷清,幸有啼妃支持。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8 00:17
月光屏 发表于 2016-4-7 21:07
这速度值得表扬,我这几天一直焦头烂额,能尽量上来看看就很好了,没有安静下来码字,先欠着,好在欠债不多.先支 ...

我每天都更新。

进度太慢。

其实写这些东西不比写小说省力。

首先要查阅大量史料。
如果仅仅翻译“晋公子重耳之亡”,区区几百字一篇古文,哥俩小时就搞定。
这篇以《左传》为主干,以《史记.晋世家》为背景,参考《春秋》等史集,每个人物、情节,都得反复核对,然后再组织语言。

每天要四五个小时,才更新一段。


作者: 远去的烟云    时间: 2016-4-8 06:52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4-8 00:04
烟云百忙之中来跟读,意在鼓励,四哥心领了。

一定努力好好写。


  呵呵,其实一直感觉那段历史有些乱,四哥这么写,清晰多了!
作者: 月如    时间: 2016-4-8 14:51
送杯茶,留下个脚印,晚上有空的时候慢慢看~
[attach]399045[/attach]
作者: 月如    时间: 2016-4-8 14:52
认真写字张无忌真帅~
作者: 落花生    时间: 2016-4-8 15:26
感觉男人一写历史一读历史,就大气厚重起来。赞一个!
作者: 落花生    时间: 2016-4-8 15:27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4-8 00:17
我每天都更新。

进度太慢。


醉笑的严谨和认真让人佩服!
作者: 死火    时间: 2016-4-8 17:50



很有味。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8 19:30
死火 发表于 2016-4-8 17:50
很有味。

欢迎死火



作者: 我是来打酱油的    时间: 2016-4-8 23:10
落花生 发表于 2016-4-8 15:26
感觉男人一写历史一读历史,就大气厚重起来。赞一个!

你那天写的诗怎么不见了?
作者: 落花生    时间: 2016-4-8 23:49
我是来打酱油的 发表于 2016-4-8 23:10
你那天写的诗怎么不见了?

我,我,我。。。。。我也不知道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9 05:08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4-6 00:38
  越写越庞杂了。不好。我想把重耳在翟国这十二年间,晋国发生的事情交代清楚,因为这些是重耳之亡这段故 ...

醉笑加油!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9 05:09
落花生 发表于 2016-4-8 15:27
醉笑的严谨和认真让人佩服!

谢谢阅读。



作者: 我是来打酱油的    时间: 2016-4-9 07:57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4-9 05:08
醉笑加油!

醉笑对着镜子中的自己说:你真棒!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9 10:16
我是来打酱油的 发表于 2016-4-9 07:57
醉笑对着镜子中的自己说:你真棒!

直接给跪了。


作者: 花开富贵    时间: 2016-4-9 15:35
准备等你全部写完了再看,以免看了后面忘了前面。
要说写历史的帖,宋朝写的我特别爱看。
作者: 飞梅弄晚    时间: 2016-4-9 21:16
你快讲袄,端个小板凳不容易袄。
作者: 月如    时间: 2016-4-9 22:29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4-8 00:17
我每天都更新。

进度太慢。

开始读的时候以为你记忆好,却原来也要翻看资料的,辛苦,敬佩~
太长了,主楼看过的部分加分过了,剩下的有空继续品味~
四哥的文字诙谐,在看似轻松嬉笑的言谈中将一副已过两千年的苍茫历史画卷拉开,用自己个性特色的语言将人心人性描写的细致入微,耐人寻味,问群雄逐鹿,谁主沉浮,月如期待您精彩继续~

作者: 月如    时间: 2016-4-9 23:16
本帖最后由 月如 于 2016-4-9 23:24 编辑

最近上线不是那么勤,想想还是把后两段看完吧,血腥之气慢慢弥漫开来,厮杀在骨肉间展开,对权利的渴望蛊惑了人心里的魔焰~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9 23:18
月如 发表于 2016-4-9 22:29
开始读的时候以为你记忆好,却原来也要翻看资料的,辛苦,敬佩~
太长了,主楼看过的部分加分过了,剩下 ...

先秦故事耳熟能详。但原文背不下来。写帖子的时候主要是核对资料。

怕整错了。

月如评价太高了。谢谢你能来看我的帖子。

很开心。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9 23:19
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16-4-9 23:22 编辑
飞梅弄晚 发表于 2016-4-9 21:16
你快讲袄,端个小板凳不容易袄。


色爷真看了袄?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9 23:22
飞梅弄晚 发表于 2016-4-9 21:16
你快讲袄,端个小板凳不容易袄。

袄字用的不错,哈哈。
作者: 月如    时间: 2016-4-9 23:39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4-9 23:18
先秦故事耳熟能详。但原文背不下来。写帖子的时候主要是核对资料。

怕整错了。

开心的同时没发现我第一次喊你四哥吗?不知道大家为啥这么喊你,总之,想来你能大我一些的,那么以后我便随波逐流的也这么喊你吧~
初遇四哥,还是在你的马甲张无忌的帖子里,那时候我才来论坛,谁也不认识,得得瑟瑟的正是玩心最大,最调皮的时候,忽悠的你差点就以为我是你的舞伴,所以即便后来你换下主号,我也习惯性的喊你张无忌,喊你说我记喊过儿一样,有些记忆,存在心里,偶尔翻捡出来,温暖一下自己而已~
昨在那个置顶的处理贴里月如对四哥言语之中或多或少的可能会有些冒犯,别见怪哈,总觉得有些话,可能不好听,但是我未必对谁都肯说,当你是朋友,总不会故意去祸害你的,出发点绝对是为了你好,这个请四哥务必明白。嗯,就这样吧,月如下了,四哥晚安~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9 23:40
月如 发表于 2016-4-9 23:39
开心的同时没发现我第一次喊你四哥吗?不知道大家为啥这么喊你,总之,想来你能大我一些的,那么以后我便 ...

月如晚安。
作者: 典三    时间: 2016-4-10 09:56
写得很精彩,把史实写成历史小说,举重若轻,信手拈来。
作者: 典三    时间: 2016-4-10 09:56
感谢醉笑兄多次相邀,第一次步出情感来看看。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10 13:25
典三 发表于 2016-4-10 09:56
感谢醉笑兄多次相邀,第一次步出情感来看看。

三姑娘来了。

醉笑倒履相迎。

我牙疼正在打点滴,打字不便。

您随便坐,随便走走看看。

哥觉得,书房更适合你玩,常来走走,聊聊。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10 13:26
典三 发表于 2016-4-10 09:56
写得很精彩,把史实写成历史小说,举重若轻,信手拈来。

我原来就是想这个故事。

离小说还有点距离。

谢谢三姑娘赏读。


作者: 啼妃    时间: 2016-4-10 14:03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4-6 00:38
话说出使秦国的邳郑,听说里克自杀了,马上求见秦穆公,说陛下其实我跟晋惠公夷吾不是一伙地,夷吾背信弃义 ...

直接回复吧,不给加分了,有点烦……

作者: 啼妃    时间: 2016-4-10 14:06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4-6 00:38
  越写越庞杂了。不好。我想把重耳在翟国这十二年间,晋国发生的事情交代清楚,因为这些是重耳之亡这段故 ...

哦,那你再等我二十五年。二十五年之后,如果我还没回来,你再改嫁吧。好伐?——笑死我了袄

作者: 啼妃    时间: 2016-4-10 14:12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4-10 13:26
我原来就是想这个故事。

离小说还有点距离。

你不写小说,我不跟你玩……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10 17:44
啼妃 发表于 2016-4-10 14:06
哦,那你再等我二十五年。二十五年之后,如果我还没回来,你再改嫁吧。好伐?——笑死我了袄[/b ...


这会儿 ,重耳又变成了上海人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10 17:46
月如 发表于 2016-4-9 23:39
开心的同时没发现我第一次喊你四哥吗?不知道大家为啥这么喊你,总之,想来你能大我一些的,那么以后我便 ...

昨在那个置顶的处理贴里月如对四哥言语之中或多或少的可能会有些冒犯,别见怪哈,总觉得有些话,可能不好听,但是我未必对谁都肯说,当你是朋友,总不会故意去祸害你的,出发点绝对是为了你好,这个请四哥务必明白。
========================================================


童言无忌。





作者: 远去的烟云    时间: 2016-4-10 18:27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4-6 00:38
话说出使秦国的邳郑,听说里克自杀了,马上求见秦穆公,说陛下其实我跟晋惠公夷吾不是一伙地,夷吾背信弃义 ...


  我感觉是越写越好看了,妙语连珠!
作者: 归隐宋朝    时间: 2016-4-10 19:46
这样讲史有点意思,像说书一般。
作者: 开的是寂寞    时间: 2016-4-10 20:26
本帖最后由 开的是寂寞 于 2016-4-10 20:27 编辑
黰  2016-4-6 09:02

我也缺心眼儿


作者: 开的是寂寞    时间: 2016-4-10 20:29
一口气看完了,这种讲解历史的方式好看,读着轻松,看着不累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10 21:32
归隐宋朝 发表于 2016-4-10 19:46
这样讲史有点意思,像说书一般。

好久不见。尚能饭否?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10 21:34
开的是寂寞 发表于 2016-4-10 20:29
一口气看完了,这种讲解历史的方式好看,读着轻松,看着不累

谢谢,好感动啊。

历史太遥远了,人名又难懂。大家能看进去,我很欣慰。



作者: 开的是寂寞    时间: 2016-4-10 21:57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4-10 21:34
谢谢,好感动啊。

历史太遥远了,人名又难懂。大家能看进去,我很欣慰。

是啊,那么遥远的事情,你用轻松偶尔诙谐的文字讲述清楚更不容易呢,四哥加油哈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10 22:14
开的是寂寞 发表于 2016-4-10 21:57
是啊,那么遥远的事情,你用轻松偶尔诙谐的文字讲述清楚更不容易呢,四哥加油哈

加油。




作者: 月如    时间: 2016-4-11 22:01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4-6 00:38
  重耳告别了十三岁就嫁给他、一起生活了十二年的妻子季隗,再次踏上逃亡路。
  
  季隗苦涩的笑容 ...

跟读,语言渐入佳境~
作者: 月如    时间: 2016-4-11 22:04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4-10 17:46
昨在那个置顶的处理贴里月如对四哥言语之中或多或少的可能会有些冒犯,别见怪哈,总觉得有些话,可能不好 ...

那些话还真就不属于童言无忌的范畴啊亲~
月如是那种双面性格特明显的人,玩起来的确刁钻古怪的,但,(*^__^*) 嘻嘻……,剩下的我不说了,你猜··········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11 22:31
月如 发表于 2016-4-11 22:04
那些话还真就不属于童言无忌的范畴啊亲~
月如是那种双面性格特明显的人,玩起来的确刁钻古怪的 ...

你有点像冷笑,真的。


作者: 月如    时间: 2016-4-11 23:15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4-11 22:31
你有点像冷笑,真的。

有人,还好几个了,说我不怒自威,真的吗?(*^__^*) 嘻嘻……
睡前最后一复,晚安您来~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4-11 23:18
月如 发表于 2016-4-11 23:15
有人,还好几个了,说我不怒自威,真的吗?(*^__^*) 嘻嘻……
睡前最后一复,晚安您来~

我也早点睡,不熬夜更新了。

熬夜牙疼。

晚安。

关于怒和威滴事,明天再说。



作者: 月如    时间: 2016-4-11 23:20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4-11 23:18
我也早点睡,不熬夜更新了。

熬夜牙疼。

更正一下,他们说我严肃起来不怒自威,哈,说不说的都行,忙死了,最近我~
不一定上线的明天,有空来看吧我~

作者: 刘创驾到    时间: 2016-4-12 08:49
刚又闲下来。马上还要出去。
等我抽空,和你说说。
哼哼……
作者: 远去的烟云    时间: 2016-4-13 07:43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4-6 00:38
  重耳告别了十三岁就嫁给他、一起生活了十二年的妻子季隗,再次踏上逃亡路。
  
  季隗苦涩的笑容 ...


  对介子推“割肉奉君”的考证好,不人云亦云,才是真正的读书人。
作者: 月光屏    时间: 2016-4-13 15:13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4-6 00:37
  一、【骊姬之乱】
  
  晋开国三百七十年后。

这太子倒是孝顺,可惜惹下大乱.

作者: 月光屏    时间: 2016-4-13 15:24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4-6 00:37
  因为“骊姬之乱”,四十二岁的晋公子重耳背井离乡,走上逃亡之路,带着随从投翟国。

  重耳是晋献 ...

有时成事者不一定有大能,需要手下得力干将才可得.
作者: 月光屏    时间: 2016-4-13 15:27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4-6 00:38
  里克一党,重权在握,杀了奚齐,卓子两个幼主,但他们并没有篡位的意思。
  
  他们为了复仇,为 ...

受教了.
作者: 月光屏    时间: 2016-4-13 15:35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4-6 00:38
  越写越庞杂了。不好。我想把重耳在翟国这十二年间,晋国发生的事情交代清楚,因为这些是重耳之亡这段故 ...

这事真是一波三折.
作者: 月光屏    时间: 2016-4-13 15:39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4-6 00:38
  重耳告别了十三岁就嫁给他、一起生活了十二年的妻子季隗,再次踏上逃亡路。
  
  季隗苦涩的笑容 ...

我本一直相信介子的事呢,看样子史实还需要考证.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bdlxbbs.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