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斯特的《死亡之舞》(百度)
李斯特1849年完成了一首钢琴与乐队的单乐章作品《死之舞》(Totentanz),在乐曲中李斯特运用了著名的《震怒之日》来点睛,收到相当好的效果。1838年李斯特曾在意大利的比萨见过一幅教堂的壁画,上边是一个背后长出蝙蝠翅膀的丑老婆子,代表着死神,正挥起大刀,向那些毫无防备,正忧哉全然不知死神临头的人们砍去。作曲家由此得来灵感,又将这恐怖荒诞的动机同中世纪的一首咏唱“末日审判”的教会歌曲《震怒之日》(即《安魂曲》格式中的第三乐章《末日经》的由来)联系起来,作成这首极富幻想色彩的杰作。乐曲从钢琴弹出的强有力的“震怒”开始,此后的五组变奏,都是想象力无比丰富,音响上色彩绚丽而效果奇佳的。这支乐曲一开始就是古代罗马教皇格利高利“最后审判日”的圣歌曲调,沉重有力,象征着死神降临的脚步。此后,作曲家用这个曲调变奏出 26个迥异的音乐形象,有的轻快、活泼;有的庄严、稳重;有的辉煌、灿烂;有的幽默、有趣;有的优雅、小巧;有的粗鲁、笨拙……以此表达各种不同的人,他们无一例外都在走向死亡。
作者的主题十分明确: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不论贫富;不论美丑;不论雅俗、不论信仰、不论等级和社会地位,人人或迟或早总有一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