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转帖:一代国学大师走了,留下了对中国的预言 [打印本页]
作者: 五十学易 时间: 2015-7-4 23:15
标题: 转帖:一代国学大师走了,留下了对中国的预言
他是现代中国唯一纯粹的儒家学者,与梁漱溟、熊十力并称“新儒家三圣”;他对佛学的理解之精深也广受推崇,被称为“南马北汤(汤用彤)”;陈独秀称他为“大儒”,周恩来称他为“现代中国的理学家”,梁漱溟称其“千年国粹,一代儒宗” ,丰子恺称他为“书法界之泰斗”,贺麟说他是“我国当今第一流诗人”,刘梦溪称他是“二十世纪师儒中的一个真正隐者”……
他是马一浮。
1966年,由中国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风暴席卷全国,这在后来的历史记载中被称为十年浩劫。这场“革命”的最大特点是:除了“一小撮”九类分子外,每个人都有权革命;除了毛泽东本人外,可以打倒任何人。全国上下像喝多了茅台酒,日夜处于疯狂的激情之中;又像鲁迅笔下的阿Q,想革命,就革命,想革谁,就革谁。“一小撮”黑九类反革命分子首先被打倒;一批革命的人又被另一批革命的人所专政。今天是革命者,明天就可能成为反革命。正所谓疯狂不是精神病,歇斯底里是激情,羊角风最多只是运动症。直到最先革命和最最革命的“四人帮”被最后打倒,这场史无前例的“大革命”才算结束。
已故的人大委员长叶剑英在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时曾经说过,毛泽东一生有两大功绩:一是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二是试图通过“文化大革命”清除腐败。这可以说是对于“文化大革命”较有肯定性的一个评价。一个外国人在一篇文章里,对于“文化大革命”也作了同样肯定性的评价,认为正是毛发动的这场“革命”,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社会的平民化进程,从而为以后邓小平的经济改革和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经济顺利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基础和条件。中国在经济转型的初期,能够完全避免拉美和东南亚出现过的寡头政治和军人政权,同时能够有效地抑制迅速膨胀的特权和腐败,这正是“文化大革命”造就社会平民化的功绩。这位外国人的大意是如此。类似的看法今天看来都很有道理,毛泽东老人家的确是中国历史上极其伟大的人物,他不仅拯救了中国,而且造就了强大的中国,或者至少,为中国今日和未来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文化大革命”的惨烈毕竟也是惊心动魄的,更不是外国人所能够体会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只要想想看,数千万人被扫地出门,一亿多人受到政治迫害和牵连,社会处于亢奋状态时间长达十年之久,是个什么景象,就不用我多说了。需要说的是,知识分子在这场浩劫里首当其冲,成为最倒霉的一群,作为“臭老九”被打入社会的另册,应该说是“文化大革命”的一个败笔。这个阶层,是这场革命里面受到冲击最早、受冲击面最广,也是受冲击最久的一群人,只有极个别的人能够例外。而马一浮,这位中国现代最传统的知识分子,或者说最传统的知识分子的代表,被周恩来称之为“我国当代理学大师”的一代国学巨匠,在这场天崩地裂的革命面前,也是在劫难逃。
1966年底,马一浮与当时的许多学者一样,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受到了批判。不久被红卫兵赶出他自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住的西湖蒋庄,被迫迁至安吉路的一幢简陋的寓所。位于西子湖畔的蒋庄曾是他的一位学生蒋国榜的私人别墅,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让与马一浮居住。马一浮曾在这里每日对着西子湖那碧波烟柳、十里长堤,度过了他晚年悠闲的岁月,可惜他最后却不能终老于此,这也是劫数使然,而此时的马一浮已经是84岁的老人了。
这一年的六月,杭州的酷暑似乎亦因社会的动乱而早早地降临,马一浮终因年老体衰、郁积成疾,在那潮湿闷热的简陋寓所内一病不起。据经常探视和照顾过他的楼达人先生说,他是因为胃出血被送去医院抢救。不过,由于他对中国动乱的局面十分忧虑,故去意已决,无法挽留。临终前他作了下面的那首诀别诗。
乘化吾安适,虚空任所之。
形神随聚散,视听总希夷。
沤灭全归海,花开正满枝。
临崖挥手罢,落日下崦嵫。
——马一浮《拟告别亲友》
大凡历史上的著名诗人都爱在临终时作诗文话别,如陶渊明、陆放翁等等。一方面表达自己超脱生死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也隐含着要向世人说明,吾等非普通人,可以从容就死、自决生死,不必完全假手死神的安排。当然,临终说许多寓意深刻的话,不仅只是诗人的专利,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革命电影中的英雄烈士往往也是如此,都要说上半天,然后才从容死去,不知是否是受了传统诗坛的影响。周星驰《大话西游》虽不是革命电影,但是里面的唐僧临终废话威力无比,可以看作是临终遗言的另类。马一浮不仅是中国现代历史上极其著名的国学大师,而且也是颇有成就的书法家、诗人,因此也不能免俗。当然,马一浮一生不以诗作彰名,而且他的诗作流传不广(实话说几乎没有流传),这是题外话。不过马一浮自己肯定认为自己是一个诗人,他一生的许多时间都用在了作诗上。由他的弟子整理出版的《蠲戏斋诗集》以及《避寇集》等收藏了马一浮的诗词近千首,可以见其在诗词写作上的成果。所以马一浮同样有诗人的毛病(或者应该说是优点?),是可以理解的。
实在而论,马一浮的这首诗写得相当不错,虽是生死话别,诗中却丝毫感觉不到死神降临时所带来的恐惧和绝望,而是充满了安详、从容、笃定和希望。诗的前半段是说自己将要离开这个尘世,后半段则是对亲友的慰勉。整首诗除了使用一些佛家和道家的语言如乘化、形神聚散、希夷、沤灭等之外,并不复杂,不过,却寓意深刻。不仅表达了马一浮对待即将到来的死亡的态度、对亲友的告别,也隐含了他对中国当时的局势以及未来前途的看法。于儒、佛、道思想中浸淫了一生的马一浮先生,其精神的确已经达到了超脱生死的境界。儒家的正命、道家的达观,以及佛家的看破一切,都在这老人生命的最后时刻圆融贯通,实现了超越和升华。
不过,马一浮终究是儒家,因此他最后的这首诗也包含了较多的对于现实的关切。因为道家和佛家是不需要告别亲友的,而且在生命的尽头处也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告别的。儒家则截然不同。生命可以超脱生死,精神可以跨越感官,但生命的关系却不能斩断,现实的逼迫也是无可回避。马一浮尽管对外面的疯狂和喧嚣早已做到希夷视听,不闻不问,但是内心仍然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看法和态度。所谓视听希夷,只不过是不忍视听而已。将自己对于生命的态度和对于现实的看法告诉后人,这正是马一浮作为一个儒者的责任。个人的生命虽将结束,但人类的生命仍将延续。马一浮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虽对现实仍怀有一种忧虑,但对中国乃至人类之不久的将来,始终持有坚定无比的乐观和信念。诗中的“沤灭全归海,花开正满枝”一句,可以看作是这种乐观和信念的最真实写照。
一个睿智的老人去了,留下了对亲友的慰勉;一代国学大师走了,留下了对中国的预言。十年后,中国在邓小平的带领下走出了动乱的困窘和革命的怪圈,迎来了改革的春天;二十年、三十年后,中国的改革已经是花开满枝、硕果累累,中国人昂首挺胸,迈开了全面奔向小康社会的步伐。而马一浮本人不仅重新成为学术界瞩目的历史人物,他以毕生精力追求的儒家文化、思想、道德和精神,以及创造和拥有这一无上文明遗产的中国,亦同时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作者: 五十学易 时间: 2015-7-4 23:18
这帖子写得一般啊
作者: 五十学易 时间: 2015-7-4 23:19
唉,长叹一声。
作者: 五十学易 时间: 2015-7-4 23:22
读读大师,才知道自己的小和浅。
作者: 疯老爷子 时间: 2015-7-5 06:16
可惜司马光死得太早了。
作者: 野妞 时间: 2015-7-5 07:27
五十学易 发表于 2015-7-4 23:18
这帖子写得一般啊
又装仙儿。
为毛你觉得一般,俺脚得很受诲,是因为玉爷肚子里的干货比俺干得多么?啊,不怕便秘呀?
作者: 野妞 时间: 2015-7-5 07:33
文中对文革的评价是俺这么多年来看到的最新颖和前膽性的相对客观的。它没有极左或极右,较为理性,受教了。再,第一次听说马一浮,可见本人孤陋寡闻,膜拜一下,诀别诗很禅很放旷,值得回味。
作者: 趣评老人 时间: 2015-7-6 17:39
马一浮到底什么著名了?有什么成就和观点?
作者: 野妞 时间: 2015-7-6 19:05
老头,你没看主贴内容啊,这问得
作者: 无尽意 时间: 2015-7-12 14:52
大凡历史上的著名诗人都爱在临终时作诗文话别,如陶渊明、陆放翁等等。一方面表达自己超脱生死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也隐含着要向世人说明,吾等非普通人,可以从容就死、自决生死,不必完全假手死神的安排。
========================
生死观念是人生的终极困惑之一。。
这些人不会是要表达自己不凡,其实只是坦呈对生死的认识和态度而已。。。
有些达人留话,有些达人不留话。。
大约留话的达人,也是告诉子弟友人不用去做生死想,不用去做凡圣想,事情就是这么平平常常简简单单的。。
大约不留话的达人,因为世界本身留下了话,于是何必再说呢。。
作者: 无尽意 时间: 2015-7-12 14:59
当然,临终说许多寓意深刻的话,不仅只是诗人的专利,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革命电影中的英雄烈士往往也是如此,都要说上半天,然后才从容死去,不知是否是受了传统诗坛的影响。周星驰《大话西游》虽不是革命电影,但是里面的唐僧临终废话威力无比,可以看作是临终遗言的另类。马一浮不仅是中国现代历史上极其著名的国学大师,而且也是颇有成就的书法家、诗人,因此也不能免俗。当然,马一浮一生不以诗作彰名,而且他的诗作流传不广(实话说几乎没有流传),这是题外话。不过马一浮自己肯定认为自己是一个诗人,他一生的许多时间都用在了作诗上。由他的弟子整理出版的《蠲戏斋诗集》以及《避寇集》等收藏了马一浮的诗词近千首,可以见其在诗词写作上的成果。所以马一浮同样有诗人的毛病(或者应该说是优点?),是可以理解的。
=======================
呵呵,这段话写的马一浮多么舍不得死似的,这是作者自己贪生的流露了。。
人和人差异还是比较大的。。
马一浮何止极其著名,他很切实的学者,就像他的生死观念很平静很坦然很切实一样的,现时代再认识马一浮的一些见解,还是具有很大的意义的。。
作者: 无尽意 时间: 2015-7-12 15:00
实在而论,马一浮的这首诗写得相当不错,虽是生死话别,诗中却丝毫感觉不到死神降临时所带来的恐惧和绝望,而是充满了安详、从容、笃定和希望。诗的前半段是说自己将要离开这个尘世,后半段则是对亲友的慰勉。整首诗除了使用一些佛家和道家的语言如乘化、形神聚散、希夷、沤灭等之外,并不复杂,不过,却寓意深刻。不仅表达了马一浮对待即将到来的死亡的态度、对亲友的告别,也隐含了他对中国当时的局势以及未来前途的看法。于儒、佛、道思想中浸淫了一生的马一浮先生,其精神的确已经达到了超脱生死的境界。儒家的正命、道家的达观,以及佛家的看破一切,都在这老人生命的最后时刻圆融贯通,实现了超越和升华。
==================
这段话比较贴切。。
作者: 无尽意 时间: 2015-7-12 15:03
不过,马一浮终究是儒家,因此他最后的这首诗也包含了较多的对于现实的关切。因为道家和佛家是不需要告别亲友的,而且在生命的尽头处也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告别的。
===========================
这样的解读,恐怕会受到这两家的批判嘀。。
呵呵,马一浮首先就不会同意这样去解读。。。
作者: 无尽意 时间: 2015-7-12 15:10
乘化吾安适,虚空任所之。
形神随聚散,视听总希夷。
沤灭全归海,花开正满枝。
临崖挥手罢,落日下崦嵫。
——马一浮《拟告别亲友》
==================================
马一浮大师是很透彻的。。。
历史上的达人,面对生死几乎不约而同的说差不多的话。。
这首诗表达了马一浮的三观,因此说隐喻文革,觉得论据不足。。
作者: 无尽意 时间: 2015-7-12 15:14
哈哈哈,嗯,和师兄看法接近
作者: 无尽意 时间: 2015-7-12 15:30
生死与涅槃无有少分别,涅槃与生死亦无少分别。。
不了解的人以为是生死,达人明了其实是圆寂。。
不了解的总是按照感受来执取生死,贪生厌死。。
达人明了一切感受只是感受经验,并不是事物的真实本来,为显示真实,名为复性。。
作者: 无尽意 时间: 2015-7-12 15:39
诗的前半段是说自己将要离开这个尘世,后半段则是对亲友的慰勉。
===========================
这话不合适。。
马一浮大师还是一位很出色的教育家,这首诗还是在告诉子弟亲友们这个世界是咋回事儿,人是咋回事儿,生死是咋回事儿,该如何去生活和逝世。。
因为涉及儒释道三家的学问,不太容易被不熟悉三家的理解,想必马一浮的子弟亲友哪有不知道这三家的道理的,因此一看就知道了。。
如果这里大家明了了,自然就是又见到马一浮先生了,因为他毕生做的就是这些事儿。。
作者: 无尽意 时间: 2015-7-12 15:48
如果大家都明了了,任何时代的一切得失损益判断,也自然清楚了,不可能那么狭隘的只针对文革来说什么。。
教育是根本,马一浮的一些观点和见解,是具有久远的意义的。。
即便文革过去了,现时代的很多问题依然是儒家早就批判过的了,可以说新儒家不可能不预见到的。。
作者: 无尽意 时间: 2015-7-12 15:53
诗中的“沤灭全归海,花开正满枝”一句,可以看作是这种乐观和信念的最真实写照。
=================
呵呵,这一句源于佛家的比喻。。
如果大家都明白了马一浮大师说的根本道理,切实的做到了,才是人间花开满枝的时候。。
把这句话与文革以及之后的改革开放联系起来,太过牵强附会了。。
他说的是实话,不是乐观和信念可以归纳的。。
作者: 无尽意 时间: 2015-7-12 15:56
问好野妞,的确很一般的,师兄宽厚,才说一般,其实很多地方说不通的。。
作者: 无尽意 时间: 2015-7-12 16:01
大约帖子的作者对马一浮的履历有些了解,对于马一浮说的究竟是啥,其实并不了解,自己加以解说,所以解读出来的不通的。。
打个比方,恰似把毛泽东理解成希特勒论述了一番,虽然履历名字都对,难免让人膛目结舌,这是怎么话说的。。。。
哈哈哈,因为啼笑皆非,才说是一般。。
作者: 无尽意 时间: 2015-7-12 16:09
沤灭全归海
======================
源于楞严经的比喻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
作者: 无尽意 时间: 2015-7-12 16:16
花开正满枝
==============
禅宗公案,拈花微笑,观桃花开悟,观花开花落出家,太多太多了。。
以至于心学一脉的南镇观花,大约儒家学派也有这类表述。。
各家又各自分出派别,也有类似演绎,太多太多了。。
就是“花开正满枝”
隐喻的就是大家各自明白,虽然各有差异,但是于各自情境中做出契合各自道理的演绎,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也算是新儒家的一大命题了。。
作者: 无尽意 时间: 2015-7-12 16:24
对小学生,说小学的道理。。
对大学生,说大学的道理。。
小学生不明白大学的道理,那么大学的道理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是秘密。。
有些人虽然学的是小学,但是也学大学道理的,就是不定。。
有些人只肯学小学,有些人只肯学大学,怎么劝说都无法改变的,就是决定。。
虽然有种种差异,根本道理完全一致。。
作者: 五十学易 时间: 2015-7-23 08:54
老爷子幽默,呵。
作者: 五十学易 时间: 2015-7-23 08:55
不告诉你。
作者: 五十学易 时间: 2015-7-23 08:55
马一浮是个真正的大家
作者: 五十学易 时间: 2015-7-23 08:56
上网搜一下,更清楚。
作者: 五十学易 时间: 2015-7-23 08:57
师兄正解。这个帖子,处处透着一股浅薄气。呵呵。
作者: 五十学易 时间: 2015-7-23 09:05
本帖最后由 五十学易 于 2015-7-23 09:31 编辑
呵。师兄说得很对。用低层次的认知,去品读高层次的思想,再加上自己的主观臆测作评价,成就了这篇文章。
从前在红袖风尘时,雅琴他们掀起了学古代经典的运动,这自然是好事儿。可是,就有人开始翻译经典,我当时提了提,说经典不是这么读的,这是在糟蹋经典,误导他人,还是应以原著为主,结果深深地伤了雅琴的心,草草结束了那个活动。
我一直很内疚。不过,真心不想让大家被误导。经典么,还是静下心来去领悟,再对照大家的翻译来看比较好。有不通的地方,可以商榷,而不是在自己没通透之前处处显摆。呵呵。
作者: 五十学易 时间: 2015-7-23 09:09
照这么理解,秦始皇也是很值得肯定的。
作者: 五十学易 时间: 2015-7-23 09:11
赞同
作者: 五十学易 时间: 2015-7-23 09:12
看到这儿,就会明白,作者对于佛家和道家,是道听途说了。呵呵。
作者: 五十学易 时间: 2015-7-23 09:13
对的。这首诗是很通透的,作者那样理解,太狭隘了。。马一浮真是大家。
作者: 五十学易 时间: 2015-7-23 09:14
是啊。
作者: 五十学易 时间: 2015-7-23 09:17
嗯。记得灭灯写过一篇孔子八宗罪,当时很得意,找了让我去看,比本文作者对马一浮大师的解读还不堪。我当时长叹一声,什么也没说。呵
作者: 五十学易 时间: 2015-7-23 09:18
是的。同意
作者: 五十学易 时间: 2015-7-23 09:20
嗯。很通透的话。
作者: 五十学易 时间: 2015-7-23 09:20
作者: 五十学易 时间: 2015-7-23 09:28
师兄高见,学习了。
我个人理解,是否跟佛教的“皎月圆 ,行于虚空,清净无碍。”意思差不多呢?
作者: 五十学易 时间: 2015-7-23 09:30
我也有此感。呵呵。
作者: 野妞 时间: 2015-7-23 12:25
五十学易 发表于 2015-7-23 09:17
嗯。记得灭灯写过一篇孔子八宗罪,当时很得意,找了让我去看,比本文作者对马一浮大师的解读还不堪。我当 ...
老灭小散文写的还是不错的,但还不是纯粹的读书人,阅览面还是窄,小家气象,略显浅薄
作者: 无尽意 时间: 2015-7-24 11:05
问好师兄,我觉得,儒释道三家其实是通达融洽的,虽然有差异,只是理事深浅的差异。。
新儒家在理事方面的研究,更加发达,做了很多发明,结果所发现的和佛家基本没什么差别的。。
佛家虽然否认经验世界,因为一旦产生错觉是不具有合理性的,但并没有否认经验世界在实际生活中的必要性和意指的合理性,有些人的观点在这里是混沌和误解的。。
大多数是别人说啥就是啥,归根结底,自己不认识自己说的,这算什么学者呢。。
作者: 无尽意 时间: 2015-7-24 11:24
本帖最后由 无尽意 于 2015-7-24 11:52 编辑
我的解读,师兄这样解读,比较适合前一句。。
这一句跟禅宗公案其实一样的,没有经验方面的理路解读的,凡是有解读的都是识心在起作用,归根结底,还是经验世界的错觉在左右认识。。
事情就是这样,恰似意指,识心无所缘。。
金刚经也有此类手法,在须菩提请问的时候,须菩提已经有所领悟,才出来请问的,世尊直接,就是这样,其实就是印可了须菩提的领悟,所以说须菩提解空第一,周围其他人都木有发现。。
须菩提再次请问不但是要求在认识上获得合理回答,而且进一步要求为将来众生在认识上做出合理回答,因为同样一句就是这样,其中有太多的差别,有些人经不起追问,那都是有混淆和遮蔽的,甚至是彻底的假货。。
金刚经因此展开,从理事两方面,对一代时教做了精彩的解说和演绎。。。
到这个时候,须菩提在合理性方面没有任何疑惑了,彻底大悟,才会流泪感叹。。
彻悟以后,并不是否定了经验世界,其实经验世界如果没有错觉,反而显示了经验世界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所以菩萨发心渡众生,众生还没有度尽,菩萨自己已经先度而到达了彼岸世界,说的也是实话。。
众生不明了,只是原地打转,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何况臆测佛教的教言。。
我同样采用意指的方式,从各个侧面显示这句话,希望师兄可以体会,而不是偏执言语。。
不担心不会说,只担心彻底搞错。。
作者: 无尽意 时间: 2015-7-24 11:32
我的看法,师兄的见解已经超过很多学者了。。
但是现时代,是一个投票和谎言遍地的世界,还是尽量不要冒犯有些人为好。。。
一个开放的正气的,有真善美共识的时代,那是发自绝大多数人的内心的,很多现象是不一样的。。
审时度势,来决定言行和祸福,儒释道三家都这样说的。。
有时候,人家说啥,就让人家去说吧。。
呵呵,他们需要有些东西,跟他们争什么呢,算了。。
真正遇到投契的,说说笑笑,恰似我遇到师兄。。
作者: 无尽意 时间: 2015-7-24 11:46
马一浮大师当时的尝试没有成功,这是事实,但是大师留下的很多见解,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如果时代有需要,一定会再次显示出儒家的光辉的。。
作者: 野妞 时间: 2015-7-24 17:55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经呐
作者: 五十学易 时间: 2015-7-24 18:29
嗯嗯,师兄说得很对。但是师兄,新儒家一说,我刚听说,师兄知道是以谁为代表的吗?
作者: 无尽意 时间: 2015-7-24 19:12
问好师兄,主贴好像有提到的,熊十力,梁漱溟,马一浮。。
不过我觉得所谓新儒家的渊源还要久远,我觉得可以追溯到李翱程朱理学。。
作者: 无尽意 时间: 2015-7-24 19:15
作者: 五十学易 时间: 2015-7-24 22:38
我主要搞不明白新儒家与旧儒家最根本的区别在哪儿,这个主帖的作者说的,算不得什么,以他帖中的认识,我觉得见解一般,人云亦云,偶有点惊人语,也无甚可取处,故才有一问。师兄若了解,请师兄赐教。
作者: 五十学易 时间: 2015-7-24 22:50
师兄原来的解读,我本就认为很有道理,很透彻。但觉原诗蕴含的道理,或许不止那些,故才请教师兄。多谢师兄耐心解释和警示。金刚经我领悟的深度,肯定与师兄差距甚大,在我看来,佛祖解答须菩提的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也是六祖顿悟的一句话。
我一直觉得用识心读经,总有含混之处,即较不得真,可也没奈何,急也没用。有师兄经常点拨一下,使我明白细微处应当注意的地方和我的错处,真是天大幸运。
我无德无能,却幸运至斯,诚心感谢师兄。
作者: 五十学易 时间: 2015-7-24 22:53
本帖最后由 五十学易 于 2015-7-24 22:56 编辑
老灭的文章,文笔,布局,情节都是很好的,唯一应该提高的是境界。境界与阅览面无关,但显现出来的东西,总让人感觉上不了高层次。唉,或许为稻粱谋,也不得不如此。说来也是文学的悲哀啊。不知道这两年如何了。真的希望他成功。
作者: 五十学易 时间: 2015-7-24 23:02
今天读了一段古人说的话,大概是乱世风光,其音如何,其容如何,其欲如何,其行如何等等,这么一比较,唉。。。
师兄说得很忠恳,我记下了。多谢师兄告知。我常管不住自己,偶尔兴起,仍会贪玩,沉沦,浅薄,呵呵。。
作者: 野妞 时间: 2015-7-24 23:03
得,小心,人可睚眦必报的。
怕怕哦
作者: 五十学易 时间: 2015-7-24 23:11
其实老灭也不是别人骂得那么不堪,我觉得,他其实败在自尊心过强上,从另一方面说,是过于自卑上。他若有临窗的钱,他比谁都会做人,肯定又大方又倜傥。
唉,文人的悲哀。付出远低于收获,老灭对于文字的执著,真让人尊重呢。我常想,我若处在老灭的境地,我可能做得不及他呢,谁都不是圣人,有些人没做出那些事,只是因为没到那份上而已吧。
希望他过得好。
作者: 野妞 时间: 2015-7-24 23:20
我老想起那句话,又觉得不对又觉得对——说最讨厌女人又丑又自尊,男人又穷又有骨气。。
作者: 五十学易 时间: 2015-7-24 23:31
不然,如果一个女人又丑又不要脸,男人又穷又没骨气,不更讨厌?
没几个人能做到象颜回那样,所以何必苛求?
每个人或穷或丑或富或美,或事业有成或无成,唯一有差别的是命运不同吧。
作者: 野妞 时间: 2015-7-24 23:40
总之,姿式忒僵硬了总给人拘谨的感觉。
圆润点,放松点,就好了嘛
作者: 无尽意 时间: 2015-7-25 09:12
不好意思师兄,我觉得自己和师兄差不多,有时候看了别人说的话,就说了很多。。
作者: 无尽意 时间: 2015-7-25 09:43
师兄谦退了,我对儒家的了解是不及师兄的。。
我在接触佛教的过程中接触的儒家一些言说,所以会有一些了解感悟。。
是否正确,一起议论。。
我觉得,宋元明清也有新儒家一说,和近代的新儒家,都是面对时代巨大变革产生的儒家思想的新发明,原本儒家思想是有一些观念的,时代不出现,儒家没有具体发明阐述。。
宋元明清的新儒家,在和佛道两家的交流中,有新发明阐述。。
近代的新儒家,在之前的基础上,开始吸收西方文化的长处,基本的立场还是儒家。。
我觉得,既有延续,也有发明,是宋元明清再认识以后,到了近代的再认识。。
作者: 无尽意 时间: 2015-7-25 10:00
本帖最后由 无尽意 于 2015-7-25 10:50 编辑
在我看来,佛祖解答须菩提的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也是六祖顿悟的一句话。
=============================
很多人这么概括,其实当中差别比较大。。
如果只是这句话,金刚经不该说那么多了。。
说那个事儿,其实是有前提的,那是对慧能说的,历史上慧能有几个?
我不反对见性成佛,但是很多人那就不是见性成佛,不少人在瞎搞。。
不妨逼问一下什么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有几个人能够契合回答??
有些人对这句话的解读,其实不是的,生活中我遇到过的,反正种种奇葩,根本不搭界的。。
原本通宗的不该不通教言的,通宗不通教是在什么前提下说的,这个差别太大了。。
有些人基本的理事还没有搞清楚了,何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了。。
作者: 无尽意 时间: 2015-7-25 10:18
本帖最后由 无尽意 于 2015-7-25 10:21 编辑
有些人自己一边做着损害别人的事儿,一边告诉别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样的人,进了监狱,还是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反而成了作恶,甚至绝不悔罪的借口。。
遇到任何事儿都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趁他不备,上去踢他一脚看看,完全不搭界的。。
你跟他去他家里看看,完全不搭界的。。
他生病的时候去看看,完全不搭界的。。
你在这种人身边观察他的一言一行,神色举止。。
如果真能做到的,那就跟着他一辈子修行吧。。
我接触的人少,遇不到有这样的。。
我觉得,要善于甄别。。
作者: 五十学易 时间: 2015-7-25 11:10
师兄,我现在理解应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随缘份,尽本份。理上明白不行,还得事上圆融。对不?
作者: 无尽意 时间: 2015-7-25 11:11
本帖最后由 无尽意 于 2015-7-25 11:12 编辑
师兄,祖师禅适合的人太少了,我不说没有适合祖师禅的,的确有,无论是历史事实还是佛教理论。。
是不是稳妥些,还是渐悟渐修为好。。
同样是禅宗的修行,如来禅更稳妥些。。
慧能是祖师禅。。
慧能不是不通教理的,你看坛经当中慧能无论理事言辩都是极为出色的,是宗教皆通的。。
慧能的言行举止,也是没有问题的。。
而且那么多有智慧的人一直在身边,观察的肯定清清楚楚的。。
反观现时代很多人的言行,只是油嘴,天差地别,不一样的。。
作者: 无尽意 时间: 2015-7-25 11:13
本帖最后由 无尽意 于 2015-7-25 11:14 编辑
既然应无所住,怎么理解??
理解其实就是住在理上。。
不理解就住在暗昧。。
师兄怎么回答呢。。
作者: 无尽意 时间: 2015-7-25 11:21
有些人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理解成发呆走神一类的,有些人理解成白痴一样的无想无计,有些人理解成啥都不关心冷漠,有些人理解成不断的转移关注的事儿。。
我遇到过,呵呵,只是笑,没话说。。
这都是病,哪是什么禅了。。
作者: 五十学易 时间: 2015-7-25 11:26
多谢师兄提醒应无所住,不是不分别,是了了分明,但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应尽本份,还当尽本份,但念念清静。师兄,对不?
作者: 五十学易 时间: 2015-7-25 11:28
我明白师兄一片苦心,说别人,其实亦在提醒我。多谢师兄。
作者: 无尽意 时间: 2015-7-25 11:29
师兄适合如来禅,渐悟渐修稳妥。。
作者: 无尽意 时间: 2015-7-25 11:35
师兄如果真回到家了,自己知道的,一方面佛经论典会给师兄印可的,另一方面师兄的言行举止也会契合理事的。。
所有在师兄身边的人,都会相信师兄唯有无上智慧正觉的完成,才能如此。。
作者: 五十学易 时间: 2015-7-25 11:39
嗯嗯,多谢师兄关爱,时时提醒我。
作者: 无尽意 时间: 2015-7-25 11:40
互相提醒,交流的时候也是审视自己的时候。。
作者: 五十学易 时间: 2015-7-25 11:48
嗯,我知道了,多谢师兄。
行走路上,有师兄在一旁关注,并且时时提醒,真的感好幸运。
作者: 无尽意 时间: 2015-7-25 11:50
我觉得师兄也是这样对我的。。
作者: 五十学易 时间: 2015-7-25 11:50
我平时也常观察师兄言行,再反观自己,寻找不足。呵呵
作者: 无尽意 时间: 2015-7-25 11:54
我下了,师兄回见
作者: 野妞 时间: 2015-7-25 12:24
五十学易 发表于 2015-7-25 11:50
我平时也常观察师兄言行,再反观自己,寻找不足。呵呵
你丫快顾仙姑了都,接下来该不食人间烟火了
作者: 五十学易 时间: 2015-7-25 12:42
师兄回见。
作者: 五十学易 时间: 2015-7-25 13:04
我哪舍得扔下你啊
作者: 五十学易 时间: 2015-7-25 13:05
我对新儒家了解实在不多,呵。
作者: 五十学易 时间: 2015-7-25 16:44
本帖最后由 五十学易 于 2015-7-25 16:47 编辑
牟宗三说:"凡是愿意以平正的心怀,承认人类理性的价值,以抵抗一切非理性的东西(包括哲学思想、观念系统、主义学说、政经活动……),他就是儒家,就是新儒家。"当代新儒家的共通点是一方面致力对儒、释、道三家作出新的诠释及应用,另一方面把西方哲学思想融会在中国传统智慧之内,从而肯定中国传统哲学也可发展出民主与科学等现代思。
当代新儒家可分为三代,第一代是1921年至1949年,代表哲学家为熊十力、梁漱溟、马一浮、张君劢、冯友兰、钱穆;1950年至1979年为第二代,代表哲学家为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第三代是1980年至今,代表哲学家有成中英、刘述先、杜维明、余英时等。其中张君劢、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曾联署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强调"心性之学"为了解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
新儒家号称是接着宋明理学来讲的,他们所重视的是儒家的心性之学,把它看作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和开发现代科学与民主事业的根据。新儒家的学说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文化哲学,他们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本性和优越性,认为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到程、朱、陆、王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道统";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是儒家人文主义,它是道德精神和宗教精神的统一;儒家的心性之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原和核心;只有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对西方文化吸纳和会通。
新儒学的理论可以简单概括为如下六个要点:
一、继承了宋明理学的本体论,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是"天人合德"的宇宙本体论,它把天地生生之德与人性内在地统一起来,形成了内外合用的政治思想、诚明能合的人生修养、知行合体的社会实践哲学。这种哲学避免了西方哲学中那种本体与现象、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对立,达到了所谓"体用不二"的高度。新儒家也吸取了西方哲学中的一部分内容以充实自己的理论,如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新实在论的逻辑原则、康德的"自由意志"、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等等。
二、强调本体论与方法论的统一。他们的所谓方法首先是体验本体的方法,其次才是认识现象的方法,而其基本原则就是以直觉为体,以理智为用,力图既把握本体,又不忽视现象。这种方法论不仅有传统儒学的因素,而且也包含了佛教和道家的思想。
三、在其本体论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新儒家把世界区分为"本体世界"与"物理世界",或"价值世界"与"事实世界"。前者是真善美和道德形上学的根据及人生价值之所在,哲学的任务就是用实践理性的直觉体验去把握"本体世界"或"价值世界",而科学只能用理智分析的方法去认识物理世界的事实;哲学追求人生价值、运用价值理性,科学追求物理变化、运用工具理性;中国哲学主要是价值哲学、人生哲学,但忽略对物理的认识,没有形成精密的逻辑;西方哲学主要是认识哲学、逻辑哲学,所以自然科学发达,但没有真正达到对人生价值的认识。
四、中国哲学"内圣强,外王弱",在现代条件下,"外王"就是科学与民主,因此必须由"内圣"之学开出科学与民主的"新外王"。具体方法就是通过所谓的"良知自我坎陷",由"德性主体"转出"知性主体"和"政治主体",从道德开出科学与民主。
五、从儒家文化背景出发也可以进入资本主义。所谓的"儒家资本主义"就是以儒家思想指导来实现资本主义的模式,它既不同于西欧、北美的现代化道路,也不同于东欧、前苏联的现代化道路。"儒家资本主义"的模式,在近几十年的东亚国家和地区已经初步取得成效,如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就是例证。
六、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要现代化,而且可以世界化。西方已经进入"后现代化"阶段,出现科技成果与人文价值严重不平衡的危机,人们在享受发达科技的同时,明显地感到人的价值意义的失落。中国儒家思想的世界化有助于解决"后工业文明"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儒家思想在继先秦至隋唐的第一期发展和宋明的第二期发展后,完全有可能进入"第三期发展","儒学的第三期发展"将可能是具有世界性意义的。
上面是我在网上搜到的内容。与师兄说的基本没有差别。
作者: 五十学易 时间: 2015-7-25 16:52
马一浮先生的复性书院讲录,我曾看过一二,当时就感觉其搀杂了佛教的思想在内,现在看来还真是如此。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真是一代大师。
唉,现在是大师缺失的时代
作者: 五十学易 时间: 2015-7-25 17:27
“今时学者通病,唯务向外求知,以多闻多见为事,以记览杂博相高,以驰骋辩说为能,以批评攻难自贵,而不肯阙疑阙殆。此皆胜心私见,欲以矜名哗众,而不知其徇物忘己,堕于肆慢,戕贼自心。故其闻见之知愈多者,其发为肆慢亦愈甚,往而不返,不可救药。苟挟是心以至,而欲其可与入理,可与立事,可与亲师取友、进德修业,此必不可得之数也。今于诸生初来之日,特为抉示时人病根所在,务望各人自己勘验,猛力省察,无使疮疣在身,留为过患。须知“敬”之一字,实为入德之门,此是圣贤血脉所系,人人自己本具。德性之知,元无欠少,不可囿于闻见之知遂以为足,而置德性之知任其隐覆,却成自己孤负自己也。圣人动容周旋莫不中礼,酬酢万变而实无为,皆居敬之功也。常人“憧憧往来,朋从尔思”,起灭不停,妄想为病,皆不敬之过也。程子有破屋御寇之喻,略谓前后左右,驱去还来,只缘空虚,作不得主,中有主则外患自不能入。此喻最切。主者何?敬也。故唯敬可以胜私,唯敬可以息妄。私欲尽则天理纯全,妄心息则真心显见。尊德性而道问学,必先以涵养为始基。及其成德,亦只是一敬,别无他道。故曰:敬也者,所以成始而成终也。”
此为《复性书院讲录》中的一段。师兄看看,有趣不?
作者: 无尽意 时间: 2015-7-25 19:53
是的,我看这段话的时候,觉的马一浮的批判是合理的,这些话对我也有影响。。
我觉得马一浮对于儒家是重注实践的,是注重反观自己的。。
我接触佛教也是持有此类观点。。
对外虽然也辩论,但更注重实践,辩论的目的不是为了显示自己胜过谁,主要是在辩论的时候相互学习,不但可以自省,也可以启示对方。。
我看马一浮著述的时候,一下子就被他通达的学问折服了,他说的大都是关键主要的东西。。
作者: 野妞 时间: 2015-7-25 20:00
看着两位大师论经,无限崇敬中`{:4_128:}
作者: 无尽意 时间: 2015-7-25 20:07
问好野妞,我只是学习,摸到了一点门径,心里开心,遇到投契的师兄,就说的多了些。。
马一浮这辈人是大师,呵呵,我自己有多少东西,自己是知道的,实在是微弱。。
作者: 无尽意 时间: 2015-7-25 20:09
我没有老师,也不是以此为生,莫名喜欢,是自己看经典和古人的启示,才有一点点体会。。
作者: 五十学易 时间: 2015-7-25 21:54
开讲日示诸生一段,也很能说明他的思想:
盖人之习惑是其变,而德性是其常也。观变而不知常,则以己徇物。往而不反,不能宰物而化于物,非人之恒性也。若夫因物者,不外物而物自宾;体物者,不遗物而物自成。知物各有则,而好恶无作焉,则物我无间。物之变虽无穷,而吾心之感恒一。故曰:“天下之动,贞夫一者”,言其常也。老氏亦曰:“不知常,妄作,凶。”
作者: 五十学易 时间: 2015-7-25 21:54
师兄过于谦虚了。呵呵。我很佩服师兄的。
作者: 无尽意 时间: 2015-7-26 09:52
我最喜欢看马一浮对各家通达的解读,很赞很爽。。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bdlxbbs.top/)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