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暴力美学”美不美 (转) [打印本页]

作者: 雨灵雨灵    时间: 2013-5-11 11:29
标题: “暴力美学”美不美 (转)
。。。。。。


作者: 雨灵雨灵    时间: 2013-5-11 11:33
“暴力美学”是一种美。它的魅力不仅在于形式好看,也在于它符合人的潜意识。
举个例子,如果让一个帅哥去演雷锋,虽然他形象好看,但他的行动如果不符合多数观众的潜意识,观众未必就会喜欢。
而且应该看到,对暴力进行唯美化的展示是可能的。这里面也有很多很复杂的东西。
比如,电影可以夸张刺激地表现开枪、子弹的穿梭、血腥这些东西,但不同的电影可以表现得完全不同,
例如,日本有的电影将这些事物表现得很血腥,从天花板到地上都是血的那种血腥。
但在“暴力美学”中,虽然血腥是重要主题,但此类作品却能将暴力和血腥用“美”的形式展示出来。


作者: 雨灵雨灵    时间: 2013-5-11 11:34
细致分析起来会发现:昆廷·塔伦蒂诺更偏爱一种暴力情景以及残酷的情节和意象,
不像香港电影人那样发挥暴力的“诗化”魅力,将暴力虚化为一种唯美主义的镜语表演。

如果说香港的暴力美学更多浪漫和温情的色彩,那么昆廷的暴力展示则更富于黑色感觉和犬儒主义的笑脸。
——顺便说一句:在一个高度商业化、法制化的社会,
这种不管不顾、无忧无虑的犬儒主义顶多算是一个“无害的坏孩子”的“无害的冷漠”而已,是自由的审美态度之一种。

但是,在真正黑暗、荒诞的境遇中,那些看一切都正常,
到哪里都觉得莺歌燕舞、阳光明媚、站在舞台上向“人民”宣布风景这边独好、那些觉得如鱼得水的人,
极可能表现的是一种对人和生活的犬儒主义观点。因为他觉得一切本来就是如此,一切也就应该如此,
对一切踏破人道底线的肉体杀戮和思想阉割都无所谓。这种犬儒主义的冷漠在我看来却十分可疑,
因为这种冷漠可能是自欺欺人的心理技术和这种经过内心改扮以后的精巧表演和和强力压制后的心理设计。

作者: 雨灵雨灵    时间: 2013-5-11 11:36
如果再做细致分析,暴力美学包含了诸多上镜头的元素,有时它们被结合在一起使用,有时,
在某一部影片中着力探索并将某一种刺激提供给观众。这些元素大约有:

1、人们对“动作”的潜在喜好,其深层心理积淀是来源人类的远古经验:在那时候,人跑不快就要被饿死或者吃掉。
2、对力量和强健身体的崇尚和心理需求。这在人类原始记忆中是赢得食物和与异性交配机会的主要因素,在今天,它仍然是健美的标准。
3、打斗、枪击的镜头组接。这类镜头是将人的“力量崇尚”和“死亡恐惧”复杂地扭结一起,在反复的触及和宣泄中平复了一些内心冲动。
4、对血腥的观赏需求。这也是人类在艺术活动中表现和超越死亡恐惧的重要过程和手段。这一兴趣和观赏需求也显然与人类的原始意像相联系。  



作者: 雨灵雨灵    时间: 2013-5-11 11:37
需要强调一下的是,这些元素在暴力美学的段落中都不是按照生活中原来的样子去表现的,
都是人造的、变形的、强化的,所以我将这些技法上的特征描述为“杂耍性”。
只不过,这种暴力美学的镜头追求的是形式快感,没有看见强调作者的那些“意识形态结论”。
比较一下《辛德勒的名单》和吴宇森的《变脸》就可以知道,
真实的杀戮和死亡与暴力美学的形式夸张在镜头处理和动作设计上有多么明显的区别。

前者是用怜悯和恐惧引起历史思考和人性深处的探索,后者是营造快感,展现形式技巧。

作者: 雨灵雨灵    时间: 2013-5-11 11:41

“暴力美学”的必要社会条件  

考察上面两人对暴力的不同认识,奥利佛·斯通似乎比昆廷对暴力有更深切的体会。
昆廷可能不会想到,要真想玩弄暴力美学,首先要身体安全。昆廷就是有点“少年不知暴力滋味”。
此外,生长在美国加州的昆廷永辈子也不会想到,话语表演是要有社会保障的,一旦没有这种保障,话语表演就意味着流血。

这使我想起1968年前后,福柯在法国大谈文化大革命和什么民众正义(就是我们文革中实行的群众专政)的情景。
其实,福柯对话语游戏、语言反叛和行动暴力会让他在个人实际生活得到什么还是心中有底的。
从这一点,我看到他与政治体制之间还是有一种信任关系。那时他“身着笔挺的西装,和学生们一起从屋顶上向楼下维持秩序的警察扔砖头,开心得很。他之所以能够开心,多半以他的人身安全并没有受到丝毫威胁为前提。

当时他在巴黎郊外一所大学任哲学系主任,系里开设‘文化大革命’、‘思想意识形态斗争’之类的专题课,向戴高乐政权挑战。
人们尽可以说法国社会对人权和理想的尊重是虚伪的,但是言论自由毕竟受到法律的保护,
教授们决不会像张志新那样因为敢于直言而被割断声带。就因为人权有基本保障,他们才可以言所欲言,不必有任何顾忌。”

而这一切,昆廷大概是不会懂也用不着懂的,大概他只知道在一个保障健全的社会里如何玩得开心,
玩得离谱,玩得让整个世界都来惊诧和叹服这位“坏孩子”的天才。  


作者: 雨灵雨灵    时间: 2013-5-11 11:45
在我看来,暴力美学表面上弱化或者摒弃了社会劝戒或道德审判,但就电影社会学和心理学来说,
其实是一种把美学选择和道德判断还给观众的电影观,是对杂耍蒙太奇观念的彻底反驳。
它意味着电影不再提供社会楷模和道德指南,电影也不承担对观众的教化责任,电影只提供一种纯粹的审美判断。
当然,它所面对的,也是产生它所必不可少的社会环境是:
具备商业伦理和基本人道情感的观众,高度法制化社会,有自由竞争的文化空间,有自由的文化产品选择权。

暴力美学在中国大陆受到了有中国特色的读解和评说。面对暴力美学的作品,中国社会上出现一个老而又老的担心:
观看这类作品的人,道德水平会不不会下降,会不会喜欢上枪击、打人、杀戮。
就我个人的观念来看,“暴力美学”与社会道德、与观者对暴力行为的喜好的相关性很小。
就我个人的观赏经验和观赏后的效果来看,这类作品也没有使我降低对暴力行为的憎恶。


作者: 雨灵雨灵    时间: 2013-5-11 11:48
如果我们的青少年一点暴力看不得,对人类的天性中的“恶”一无所知,那我们的教育一定出了问题。

过去我们只强调真善美统一的美学观念,而实际上,真善美经常不重合。纳粹的制服、举手礼以及阅兵大游行都很美,
对愤怒的青年是高效强心剂,对内心有失败感、屈辱感的民众是极具凝聚力的热烈口号。
但它这种美表现和煽起的是邪恶的激情和过敏的反应,指导着这种人群或者胁迫着整个民族用武力去实现国家主义的自尊满足。  

而对暴力以美的形式进行体现是另外一种情况,它并没有叙事上的权威性,武打动作、刀来剑去、杀戮枪战,
都可以“形式化”地展示出来,给人纯粹的审美上的满足;它的内在审美态度是一种“游戏”的审美态度。
在把艺术活动当教科书的文化氛围内,暴力美学就不容易成长。
例如中国大陆与香港一河之隔,暴力美学的电影形态就经常受到观念批判和实际的审查限制。

面对暴力美学,我认为它内在的艺术观念是一种存在主义的美学态度:
绝对的自由带来艰难的、重大的选择责任
艺术品只管感动观众,观众出钱寻求刺激,那就要提供刺激,至于看完电影干什么,要你自己决定。  


作者: 末代愚夫    时间: 2013-5-11 17:00
先学习。雨灵继续。
作者: 芥末    时间: 2013-5-11 20:45
这里把《辛德勒的名单》归为暴力美学范畴,有些玷污了这部经典电影。
灾难和暴力两个概念在这里轻易置换和混淆,战争带来的灾难具有更深层次的研究和解读,一句轻巧的暴力岂能概全?
作者: 芥末    时间: 2013-5-11 20:50
本帖最后由 芥末 于 2013-5-11 20:56 编辑

例如中国大陆与香港一河之隔,暴力美学的电影形态就经常受到观念批判和实际的审查限制。

----------
香港影业多年来由黑社会掌控,暴力电影,弘扬江湖义气的题材电影不少,许多影视大腕参演的作品很多。基于特殊背景,没有什么审查限制,倒是走俏得多。
说实话有些电影鞭笞行政机构腐败,以暴力形式抵制,这样的电影看着也挺过瘾。


作者: 雨灵雨灵    时间: 2013-5-12 14:53
末代愚夫 发表于 2013-5-11 17:00
先学习。雨灵继续。

这是一篇关于电影暴力美学的文章,我觉得其中这段关于暴力的思考有普遍意义,不仅仅是对电影而言。

我感慨的是从微博到论坛暴力都很有市场,但我们却号称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何以见得呢?
如果对自己的同胞3言2语不和就暴力相向的话,那对待异族之间的矛盾纠纷会怎样?
我也感慨这片土地为什么就出不了一个曼德拉、甘地、马丁路德金?

作者: 荒漠阳光    时间: 2013-5-12 16:57
暴力是形式,支撑暴力的逻辑和原因等才是受众审美与否的关键。比如香港江湖片的暴力是建立在正义,友情和崇高的牺牲等价值观上的。
一般而言,感官刺激后紧张的释放,会形成一种快感,但快感要升华到美,还需要价值观的认同等。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bdlxbbs.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