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腊月/正月--春节返乡小记(更新中,谢谢鼓励!) [打印本页]

作者: 心朴如简    时间: 2013-2-17 16:28
标题: 腊月/正月--春节返乡小记(更新中,谢谢鼓励!)
本帖最后由 心朴如简 于 2013-2-20 12:13 编辑

       在我们的人生经历中,总有一些人不请自到闯入你的生活,与我们血脉相连,也与我们怨恨交加;与我们休戚与共,也会与我们反目成仇。“穷在大街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些人,就是我们人人都有的亲戚。亲戚是人间冷暖的晴雨表,也是洞悉世态炎凉的一扇小窗。
      
       每年春节回家,有几家亲戚是我必定要去看看的,还有我的初中语文老师,一位年近八十清贫的乡下知识分子。老家在村里是一个大家族,我家老故(指多年走动的老亲戚)亲戚也颇多。如果每家亲戚都要登门,短短的几天假期是不够的。哪些去,哪些不去,我多年的原则是:对自己过去有过帮助的,家里生活困难的,生了大病的,家中有小孩子正上学的。对这些亲戚时间再紧,我也要去登门去看一看。所以,今年我计划去以下几家:语文老师家,姑奶奶家,二姨家,小学同学家。

       阴历28日自省城返家时已近薄幕时分,弟弟一家已从郑州早几天返回。在家简单吃点东西后我就去大伯家,大伯十年前在省城做过一次大手术,身体恢复很好,可我还时常担心他的身体,每次回家第一件事就去看大伯。临出家门时,弟弟塞给我一盒芙蓉王香烟,说是在街里遇到村里人敬让一棵烟,我说村里人都知道我不抽烟不带也罢。弟弟和母亲笑我还是不懂人情世故。在老家不要这些礼数也罢,离家近二十年,我感觉我还是老家村里的一个小孩子,既然回老家了,想干啥就干啥,任意一回又何妨呢。

       雪后的街里,烂泥满路,原本是沥青石子铺路的街道,一点也看不出原来路面的颜色了。街两边不时看到年久失修无人居住的旧宅院,这些老院子,如同一个个迟暮的老人立在风中,是在等待什么还是在回忆什么?物旧人非,想当年,这些宅院,承载过多少欢声笑语。如今,满院荒草,早没有了烟火气息。我们村紧靠通往省城的一条省级公路,这几年随着公路的一次次拓宽,村人也把房子建在了路边,头脑精明的开起了百货超市或者饭店什么的。昨近年关,走在街里竟然很少遇到几个大人,不时跑来跑去的几个小孩子,我一个也不认识了,只能从似曾熟悉的脸面上揣摩是哪家的孩子。

       到伯父家时,大娘正在院中杀鸡,伯父说杀的是一只不下蛋的老乌鸡,在乡下过年也不舍的杀正下蛋的母鸡。伯父在西厢房盘了土炕,房间有了暖意。老家过冬本没有烧炕的传统,这些年农村做饭用上了液化气,原本烧锅用的田里的柴禾就剩了下来。家有老人和孩子的,就学了外地人在家中盘了土炕。伯父身体硬朗,令人欣慰,偶尔还喝些自泡的药酒。伯父在我们村里算得上有文化的人,上过高中,当过镇办企业的会计,企业倒闭后,年过半百又回到村里务农。由于我两个堂哥都因种种原因各散过一个对象,原本殷实的家境日渐拮据,十年前一场大手术又几近花光了家底。伯父性格善良但懦弱,有一肚子文化,打一手好算盘,却无用武之地,在乡下过着清苦的日子却不失生活的情趣。院中载着几株花木,一棵冬青被修剪成小树,郁郁青青,给小院平添了几许绿意和生机。给伯父带的过年礼:一盒西洋参,一包新疆大枣,一包东北木耳,一包桂园。

       自伯父家返回时已是掌灯时分,村里人家灯火渐次亮起。街里的孩子们还在追逐嬉闹,我远远的看着他们,仿佛看见了童年的自己,我也曾经是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屁孩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长大后注定也要远离故土走向远方。老家,是几代人记忆的重叠与收藏。走的再远,也始终会把老家放在心上。

       明天就是29了,由于今年没有30,在家仅有的几天里,我想多去走走看看。我想趁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去看看在镇上居住的我的初中语文老师。(待续)


[attach]166795[/attach][attach]166795[/attach]



作者: 归隐宋朝    时间: 2013-2-17 16:57
沙发,细品。{:soso_e160:}
作者: 芥末    时间: 2013-2-17 18:48
返乡小记,好啊!期待兄台连载下去~~

再优渥的环境,再锦衣玉食侧帽飞扬,故土永远是心中的第一。
山东是孔孟之乡,兄台那里的人应该更恋家恋故土吧。
作者: 石之轩    时间: 2013-2-17 19:04
看到农村的院子,好亲切呀。
作者: 芥末    时间: 2013-2-17 19:17
石之轩 发表于 2013-2-17 19:04
看到农村的院子,好亲切呀。

石大侠来了!
这贴乡土气息很浓啊~~

作者: 芳紫陌    时间: 2013-2-19 20:01
{:soso_e179:}看到这图读到这字,心里暖暖的……勾起儿时记忆!
作者: 芳紫陌    时间: 2013-2-19 20:02
{:soso_e160:}请继续啊
作者: 芥末    时间: 2013-2-19 21:16
这越朴实无华的字倒是最接地气~~
期待兄台更新~~
作者: 心朴如简    时间: 2013-2-20 10:07
本帖最后由 心朴如简 于 2013-2-20 10:16 编辑

      天还没有完全黑透,公路上挂有外地车牌的各色车辆也比平时多了起来,不时有下车的人,带着大包小包,急匆匆的赶路。老家如同一个岁月的敲钟人,总在节日的时候准时把钟声敲响,这钟声穿越万水千山,召唤着游子归乡。

    几乎每年的这个时候,只要我回家过年,我就会赶在年前去看望我的初中语文老师。参加工作近二十年,只有一年因我孩子出生没有回家过春节而没有去亲自看望他老人家,那一年我让我弟弟代我去的。看望曾经教过自己的老师,是我回老家过春节必不可少的内容。我一直以为能遇到我的这位语文老师是自己求学路上的一件幸事。

    说来也许难以让人相信,在鲁西南平原深处文化和教育都相当落后的乡村,竟有一位本科高才生任教于普通的乡村初级中学。我的这位语文老师,文革前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在留等工作分配时,红色的政治风暴席卷了全国的每一个角落。老师因出身于地主家庭,加之父亲曾任过民国时期的乡长而被划入“被教育行列”,被迫回老家接受改造。老师戴着近视眼镜卷起裤腿下了地,锄头放下了,扁担扛上了肩,扁担放下了,犁又扶在手,几乎干遍了农村所有的脏活和累活。现在老家还流传着关于老师在河堤推土的故事。说的是,有一年公社组织社员挖河,为奖励社员多挖快干组织劳动竞赛,谁要是能从河底把一车子土泥推上来就能挣多个工分,尽管奖励诱人,还是很少有人敢于应战,莫说从河底推上来一车子泥土就是推一个空地排车也是很费力气的。没有想到,老师竟然敢于一试身手,把一车子泥土从河底推上河堤。老师并非什么大力士,原来,他巧秒的利用了斜坡力学原理,从河底绕了一个S线最终推了上来。若干年后,当我亲耳听老师讲这段趣事的时候,老师的脸上全没有了悲苦之色。
一个原本应该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其命运犹如一棵草芥,随风漂零于乡间。所幸的是,在那个年代,淳厚的庄稼人还是接纳了这位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弱书生,村人提议让他当上了小学代课老师。   

     八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终于到来了,老师终于落实政策有了新的工作机会,当时曲师大有意调他重回母校中文系教书,老师却因家有老母奉养等故放弃了去高校教书的机会,老师最终选择了我们镇上的初中担任语文老师。若干年后,我也有幸成为老师众多学生中的一个,这对我而言是幸运的,对我的这位老师而言则是人生的不幸。(待续)
[attach]167159[/attach]


作者: 心朴如简    时间: 2013-2-20 13:04
     我的语文老师在我们镇上甚至是县里的教育界绝对称得上是个传奇人物。不仅因其学问高深,命运多舛,但就是一双别致的眼镜就让你过目不忘。教我初三语文时,老师已是近六十的人了,衣着朴素,貌不惊人,如果不是戴着一幅眼镜就与田间老农无异了。老师的眼镜是特制的,每个镜片的下半部分是花镜,上半部分是近视镜。考试监场时,老师就笑着警告说,我有六只眼,谁也别想偷看。上老师的语文课是件开心的事情,因为老师基本上不按课科书来开讲,老师以他对语文教育的独特理解来授课。老师从来就反对划分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等常规语文教育方法,尤其反对所谓的语法。他曾在课堂上激奋的说,我们老祖先就没有过什么语法这一说,没有听说过李白杜甫欧阳修会语法,人家文章照样写的好。老师有“活字典”之称,他的普通话说的不标准,但是每个字的读音都能正确地说出语调。有些学生甚至老师对此不服气,当场拿出字典来验证无一不是败北而告终。这时老师才会露出几分欣喜甚至是得意来,笑说着我老刘在孔夫子老家还是念过几年书的。这时我们才知道,老师曾经在大学通读过甚至是背过厚厚的辞海。(待续)
作者: 心朴如简    时间: 2013-2-20 14:17
      老师对当时入选教科书上的一些所谓名家散文也颇有看法,他就直言不讳的批评杨朔的文章是当代新八股。记得初三语文曾收录朱德的一篇文章《母亲的回忆》,他认为文章题目理解有歧义,就上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课本编辑,北京的编辑听取了他的建议在第二年再版时就改成了《回忆我的母亲》。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强调多读多写多练,不要求学生死读书,注重扩展知识面和提高写作能力。他给我们开列了一些必读书,让我们去背,甚至是好多似懂非懂的古文,逼着我们一字不落地吞下去。老师说,现在不懂,长大后总会懂的。几年后,当我参加高考时,有一道难倒大多数考生的语文试题,是给《史记》选文加注标点,我很顺利答出了,那一刻,忽然想到了老师曾在初中时让我们背过的古文来。老师有时也用浓重家乡口音领读一些古文,记得有一次,在读到诸葛亮的《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时,老师竞有些失声不语。老师喜欢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他反复念着“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或许,能够感受到诗中蕴含的人生况味是一种智慧,能够读出那种“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则是一种境界。一位本来在可以站在大学讲台上授课的老师,因为命运使然,不得已终日与一些乡间的孩子为伍,我想老师的内心是落寞的更是孤独的。在初三上学期,我参加了全县的初中学科竞赛,语文荣获了第一名。老师也鼓励我参加作文比赛,在他的辅导下,我参加过当时全市的首届牡丹杯中学生征文比赛,获过三等奖。记得,当我收到盖有朱红印章的奖通知书时,第一个拿给老师看,老师接过通知书端详了好久甚至是陷入了沉思,以至于烟灰掉在了通知书上也没有察觉,或许这一刻他想起了自己曾经年少曾经风华正茂的岁月。老师鼓励我学好语文,不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在老师众多教过的学生中,我不是学习成绩最好的,也不是写作能力最强的,但,老师给了我无形的精神力量和热爱学习文化识的好习惯,这是我受用终生的财富。
作者: 芥末    时间: 2013-2-21 21:23
为师者,能做到令师这个范儿,才不枉为师者~~
作者: 芥末    时间: 2013-2-21 21:30
很感人,怪不得兄台对自己的老师念念不忘呢~~
您这好学生没辜负他一番教诲,真是欣慰啊~~

作者: 心朴如简    时间: 2013-2-25 09:57
我对老师最为感激的还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
我从镇上到县城读书后,由于当时所在初中管理上的问题,我和其它几位同学的学籍关系不慎遗失,后来教育局追查下来方知问题的严重,我们求助于老师。老师没有推拖,冒着酷暑从镇上骑行了50多里路赶到县城,找到时任教育局副局长的他的同学,此事终于顺利办好。那时我们年少无知,老师为已毕业的学生办本是份外的事情却没有向老师表示感谢。多年后,当与老师提及此事,老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你们找我,我自然是要尽力去办的。在我与老师多年的交往中,老师从来没有主动说过这件事。在他看来,为学生做再多的事都是自己的份内事,从不求什么回报。或许这样的事,在老师的教育生涯中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我常常想,老师就如同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为我们这些学生遮风挡雨,无怨无悔;老师也如一座精神的高山,大言希声,潜移默化,教我们在追求知识的同时如何去做人。(待续)

作者: 心朴如简    时间: 2013-2-25 13:16
本帖最后由 心朴如简 于 2013-2-25 13:17 编辑

考上大学后,每年的元旦来临之际,我都要给老师邮寄一张新年贺卡。有一次,我偶然听我的一个同学说起,老师把我寄的贺卡连同其它照片一起放在了镜框里。参加工作后每年的春节,只要我回家过春节,我都要在节前去看望老师。在我结婚的那一年,我领着妻子一同看望老师,给老师带去了我们结婚喜宴上用的景阳冈酒。多年后,我的舅舅偶然到老师家去,老师还专门从柜子里拿出我带给他的景阳冈酒,很是自豪地展示给我舅舅说这是你外甥送的酒。原来我的老师一直没有舍的喝。酒本不贵重,可在老师眼里这是学生的一片心意啊。有时我在五一放假时回老家,我就约上教过我的几个初中老师在镇上的饭店里一起吃饭。镇上自然没有什么豪华的饭店,随意炒上几个菜,喝我从外地带来并不高档的白酒,师生团聚一堂,谈笑风生,岂不快哉。饭毕,送有几分醉意的老师一道回家,老师执意不上车,而是踱着步子开心地走在街上,遇到相熟的人会主动地告诉人家,今天我的我的学生又来看我了。渐入老境的老师,早已没有了往日的威严,望着他老人家微驼的背影,我的眼睛湿润了。(待续)
作者: 心朴如简    时间: 2013-2-25 13:39
记得有一年的春节我照例去看望老师,老师身体一直不好,患有脑血栓幸抢救及时未留下后遗症。临走时,老师说我的毛笔字写的还可以,特意嘱我为他写一副书法作品,内容是他自撰的一首词。只是我的毛笔字一直自以为上不了台面,遂记下内容并答应老师练好后字一定为他老人家写。老师写的词如下:
《沁园春•自传》
刘公朝库
光明磊落
教坛楷模
忆大学时期
风雨苦多
直言不讳
惜逢极左
四冬南冠
廿秋坎坷
酸甜苦辣等闲过
更那堪
频游街批斗

辱尽人格
厄运终成南柯
党一扫阴霾除极左
喜终登教坛
耕耘不辍
呕心沥血
桃李繁硕
年逾花甲
壮心未弱
再设杏坛教私学
人老矣
看毁誉一生
谁予评说

作者: 心朴如简    时间: 2013-2-25 14:57
毕业后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在以一种折腾的方式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卑微地生活着坚持着。寻常日子里,有时也会想起给老师打个电话,更多的时候是因各种琐事或各种拖辞而没有与老师经常联系,只是在春节这个回家的日子里去看望年迈的老师。我知道上了年纪的老人是不能喝高度白酒的,回老家之前我专门给老师挑选了低度的白酒还有特级的日照绿茶。
雾气沉沉,临近年关的老家沉浸在暮色里。车子拐上通往镇上的公路,想到即要见到我的老师了,我的内心突然有一种不安来。这时我才想起是不是要提前给老师打个电话,此前的时候,每次去看望老师我都不提前告知,为的是给老师一个意外的惊喜。这样纠结的心情让我停下车来,我没有过多思索拨通了老师家的电话,接手机的是老师的女儿,大姐听出我的声音,沉默了少许就听出了电话那边低低的悲泣声,大姐说老师在年前的一个下雪天走了,走的非常的突然。大姐说考虑我在外地,没有通知我和其它学生见老师最后一面。我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整个人木木的愣在了那里。我知道老师终有一天会离我们而去,却没有想到会这么的突然,这么仓促。
世间再无刘先生!

作者: 芳紫陌    时间: 2013-2-25 20:26
{:soso_e160:}感叹!
作者: 心朴如简    时间: 2013-2-26 10:18
写给老师
常忆乡间蹉跎日,荒野寂寞空嘶鸣。
人若飘萍居无所,身处坎坷心不惊。
牲口棚里伴骡马,阡陌垄上当老农。
曾获外号大裤衩,游街批斗耳边风。
酸甜苦辣等闲过,悲欢荣辱任凭说。
白云苍狗世事变,春花秋月几经年。
否极泰来登教坛,老当益壮尚未晚。
退而不休再执鞭,育得桃李春满园。
又是普天同庆日,程门立雪访旧踪。
春云低处人未见,阴阳相隔两重天。
纵有美酒可敬谁,一任双泪湿衣衫。
忘年师生心相通,大爱涓涓细无声。
别时容易见时难,世间再无刘先生!


(本文以此作结,感谢各位朋友的关注,祝各位平安开心!)
作者: 末代愚夫    时间: 2013-2-26 10:22
你有这么一位好老师,是幸事;老师有你这么一位学生,也是幸事。
作者: 丹江诺儿    时间: 2013-2-28 00:07
心朴如简 发表于 2013-2-26 10:18
写给老师
常忆乡间蹉跎日,荒野寂寞空嘶鸣。
人若飘萍居无所,身处坎坷心不惊。

写的好,可谓师生情谊深厚,难忘恩师!!

作者: 归隐宋朝    时间: 2013-2-28 09:14
这篇字读罢不忍再读,通篇融合着一种难以名状的隐痛与温暖。师恩难忘,这句话是需要有足够的分量的,于我们是福泽一生的恩惠,于老师却是穷极一生的付出。可惜,这样的老师是越来越少了,正如心朴如简所言:世间再无刘先生!

一点看法:这篇字的题目有些不妥,不如用“世间再无刘先生”,直接点题,首尾呼应。个见。
作者: 心朴如简    时间: 2013-2-28 11:35
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13-2-28 12:33 编辑

感谢各位朋友的关注、厚爱与指正,我综合各位老师、朋友的意见,对其中关于怀念老师的文字进行整理并单独成篇。再次请各位提出意见,在此深表谢意!
                                                                                         
世间再无刘先生
  
                                                                                                            ——怀念我的初中语文老师

       看望曾教过自己的老师,是我春节回老家探亲访友必不可少的内容。腊月28日自省城赶回老家已是薄幕时分,趁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我想先去镇上看望初中语文老师--刘朝库先生。求学路上能遇到这位老师,我一直认为是我人生中的一大幸事。

  说来难以让人相信,上世纪八十年代,鲁西南平原深处一个文化和教育都相当落后的乡村,竟有一位本科高才生在此任教,这位老师就是曾教我初三语文的刘朝库先生。刘老师文革前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因出身于地主家庭,加之父亲曾任过民国时期的乡长而被划入“被教育行列”,被迫回老家接受改造。对老师来说,家其实早已没有了,他只好借住在生产队的场院里,帮助饲养员喂牲口,扫畜圈,清粪便。那时,村人常看见他穿个灰色大裤衩子戴着近视眼镜在扫街,于是都叫他“大裤衩子”,其真名反而渐渐不为人所知了。刘老师几乎干遍了村子里所有的脏活和累活,现在老家还流传着他在河堤推土的故事。说有一年公社组织“战山河”比赛,为奖励社员多挖快干,规定谁要是能从河底把一车子河泥推上来就能多挣10个工分,10个工分等于一个壮劳力一天的所得。尽管奖励诱人,还是很少有人敢于应战,因为不要说从河底推上来一车子泥土,就是单推一个空车也很费劲的。没想到,刘老师居然敢一试身手,竟真的把一车子泥土从河底推上了河堤。刘老师并非什么大力士,原来,他巧妙地利用了斜坡力学原理,从河底绕了一个S线把车子推了上来。若干年后,当我亲耳听到刘老师津津有味地讲述那个荒唐年代的趣事时,老师的脸上一脸得意,全没有悲苦之色。

       一个命运如转蓬草般漂零,湮没于阡陌垄头的文弱书生,其心中的悲苦的确非常人所想。所幸的是,淳厚的乡人还是接纳了他,提议让他当小学代课老师。文革结束后,刘老师落实了政策,曲师大有意调他重回母校中文系教书,他主动放弃了,原因是要奉养老母照料幼小。若干年后,我有幸成为刘老师的学生,对他的人格敬仰不已,他人生的不幸,反倒激励了许多象我一样求学的农村孩子,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影响着我们。

       刘老师在我们镇上乃至全县的教育界都称得上传奇人物,不单单因其学问高深,命运多舛,仅一双别致的眼镜就让你过目不忘。刘老师教我初三语文时已是近六十的人了,他衣着朴素貌不惊人,若不是戴着一幅特别的眼镜,简直与田间老农无异。老师的眼镜是特制的,每个镜片的下半部分是花镜,上半部分是近视镜。考试监场时,老师就笑着警告说,我有六只眼,你们谁也别想偷看。每到这时,便引来学生哄堂大笑。刘老师有“活字典”之称,他的普通话说的并不标准,但是他对每个字都能正确地说出语音语调语义。有些教师和学生不服气,甚至当场拿出字典来验证,无一不是以败北而告终。这时老师会露出几分欣喜和得意来,笑说我老刘在孔夫子老家还是念过几年书的。事后我们才知道,老师曾经在大学时背过厚厚的辞海。

       上刘老师的语文课是件开心的事情,因为他基本上不按教科书来开讲,老师对所授学科的知识能够融入自己的独特见解来授课。他讲课时肢体语言十分丰富,每讲至兴处,便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唾沫四溅,以至于坐在前排的学生叫苦不迭。那几年中学教育还是应试教育,以考试大纲为金科玉律,教学观念陈旧,课堂死气沉沉。老师却敢于一反常态,坚守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惜得罪当时唯升学率是求的校领导。

       刘老师有一套在当时被认为“另类”但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法。他从来就反对归纳中心思想、划分总结段落大意等教条的教法,尤其反对所谓的语法。他曾在课堂上激奋的说,我们老祖先就没有过什么语法这一说,没有听说过李白杜甫欧阳修懂语法,人家文章照样写的好。老师对当时入选教科书上的一些所谓名家散文也颇有看法,他就直言不讳的批评杨朔的文章是当代新八股。记得初三语文曾收录朱德的一篇文章《母亲的回忆》,他认为文章题目理解有歧义,就上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课本编辑,北京的编辑听取了他的建议在第二年再版时就改成了《回忆我的母亲》。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强调多读多写多练,不要求学生死读书,注重扩展知识面和提高写作能力。他给我们开列了一些必读书,让我们去背,甚至是好多似懂非懂的古文,逼着我们一字不落地吞下去。老师说,现在不懂,长大后总会懂的。几年后,当我参加高考时,有一道难倒大多数考生的语文试题,是给《史记》选文加注标点,我很顺利答出了。那一刻,忽然明白了老师曾在初中时让我们背那些枯燥古文的良苦用心。

       刘老师有时也用浓重的家乡口音领读一些古文。记得有一次,在读到诸葛亮的《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时,老师竟失声不语。老师喜欢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他反复念着“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或许,老师深切感受到了诗中蕴含的悲壮和凄怆感,真正读懂了“高处不胜寒”的苍凉意境,在体悟人生况味时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一位本来可以站在大学讲台上授课的老师,因为命运使然,不得已终日与一些乡间的孩子为伍,我想老师的内心是落寞的更是孤独的。

       初三上学期,我参加了全县的初中学科竞赛,语文荣获了第一名。刘老师也鼓励我参加校外的作文比赛,在他的辅导下,我参加过当时全市的首届牡丹杯中学生征文比赛,获过三等奖。记得,当我收到盖有朱红印章的奖通知书时,第一个拿给刘老师看,老师接过通知书端详了好久陷入了沉思,以至于烟灰掉在了通知书上也没有察觉。或许这一刻他想起了自己曾经激扬文字、风华正茂的岁月。老师意味深长的对我说,学好语文不仅是为了考试和得奖,更重要是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在老师众多教过的学生中,我不是学习成绩最好的,也不是写作能力最强的。但,老师给了我无形的精神力量和热爱学习文化识的好习惯,这是我受用终生的财富。

       我对老师最为感激的还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

       我从镇上到县城读书后,由于当时所在初中管理上的问题,我和其它几位同学的学籍关系不慎遗失,后来教育局追查下来方知问题的严重。我们求助于刘老师,老师没有推拖,一人冒着酷暑从镇上骑行了50多里路赶到县城,找到时任教育局副局长的他的同学,此事终于顺利办好。那时我们年少无知,对老师的奔忙没有说声谢谢。多年后,当与老师提及此事,老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你们找我,我自然是要尽力去办的。老师从来没有主动说过这件事,在他看来,为学生做再多的事都是自己的份内事,从不求什么回报。我常常想,老师就如同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为我们这些学生遮风挡雨,无怨无悔;老师也如一座巍然耸立的高山,大言希声,潜移默化,教我们在探求知识的同时如何去做人。

       考上学后,每年的元旦来临之际,我都要给老师邮寄一张新年贺卡。有一次,我偶然听我的一个同学说起,老师把我寄的贺卡连同其它照片一起放在了镜框里。参加工作后每年的春节,只要我回家过春节,我都要在节前去看望老师。在我结婚的那一年,我领着妻子一同看望老师,给老师带去了我们结婚喜宴上用的景阳冈酒。多年后,我的舅舅偶然到老师家去,老师还专门从柜子里拿出我带给他的景阳冈酒,很是自豪地展示给我舅舅说这是你外甥送给我的酒。原来,我送的那带有纪念意义的景阳冈酒老师一直没有舍的喝。酒本不贵重,可在老师眼里这是学生的一片心意啊。有时我在五一放假时回老家,我就约上教过我的几个初中老师在镇上的饭店里一起吃饭。镇上自然没有什么豪华的饭店,随意炒上几个菜,喝我从外地带来的并不高档的白酒,师生欢聚一堂,谈笑风生,岂不快哉。饭毕,送有几分醉意的老师一道回家,老师执意不上车,而是踱着步子开心地走在街上,遇到相熟的人会主动地告诉人家,今天我的学生又来看我了。渐入老境的老师,早已没有了往日的威严,望着他老人家微驼的背影,我的眼睛湿润了。

       毕业后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在以一种折腾的方式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卑微地生活着打拼着。寻常日子里,有时也会想起给老师打个电话,更多的时候是因各种琐事或各种托词而没有与老师经常联系,只是在春节这个回家的日子里才去看望年迈的老师。我知道上了年纪的老人是不能喝高度白酒的,回老家之前我专门给老师挑选了低度的白酒还有特级的日照绿茶。

       雾气沉沉,临近年关的老家沉浸在苍茫暮色里。车子拐上通往镇上的公路,想到即要见到我的刘老师了,我的内心突然有一种不安来,这时我才想起是不是要提前给老师打个电话。此前的时候,每次去看望老师我都不提前告知,为的是给老师一个意外的惊喜。这样纠结的心情让我停下车来,没有过多思索拨通了老师家的电话,接手机的是老师的女儿,大姐听出我的声音,沉默了少许就听出了电话那边低低的悲泣声……大姐说老师在年前的一个下雪天走了,走的非常的突然,大姐说考虑我在外地,没有通知我和其它学生见老师最后一面。我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整个人木木的愣在了那里。我知道老师终有一天会离我们而去,却没有想到会这么突然,这么仓促!
      

       又一个除夕到了,饱经人间沧桑的刘老师没有迎来他生命中的又一个农历新年。在老家的寒夜里,我追忆与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黯然神伤,夜不能寐,草就了数言聊作对恩师的怀念:


常忆乡间蹉跎日,荒野寂寥空嘶鸣。
人若飘萍居无所,身处坎坷心不惊。
牲口棚里伴骡马,阡陌垄上当老农。
曾获外号大裤衩,游街批斗耳边风。
酸甜苦辣等闲过,荣辱悲欢任凭说。
苦雨凄风几经年,白云苍狗世事变。
否极泰来登教坛,老当益壮尚未晚。
退而不休再执鞭,育得桃李春满园。
忘年师生心相通,大爱涓涓细无声。
又是普天同庆日,程门立雪访旧踪。
春云低处人未见,阴阳相隔两重天。
纵有美酒可敬谁,一任双泪湿衣衫。
别时容易见时难,世间再无刘先生!

作者: 心朴如简    时间: 2013-2-28 12:22
标题: RE: 腊月/正月--春节返乡小记(更新中,谢谢鼓励!)
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13-2-28 16:18 编辑

如前

作者: 心朴如简    时间: 2013-2-28 12:24
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13-2-28 16:17 编辑

如前

作者: 归隐宋朝    时间: 2013-2-28 12:25
我帮你编辑一下,不喜再改。{:soso_e181:}
作者: 心朴如简    时间: 2013-2-28 12:25
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13-2-28 16:16 编辑

如前

作者: 心朴如简    时间: 2013-2-28 12:27
烦请“归隐宋朝 ”精心修改,谢谢!
作者: 归隐宋朝    时间: 2013-2-28 12:29
已经改完,在前面。{:soso_e113:}
作者: 心朴如简    时间: 2013-2-28 13:29
谢谢!
作者: 归隐宋朝    时间: 2013-2-28 16:19
好文,当顶。{:soso_e160:}
作者: 心朴如简    时间: 2013-2-28 16:27
谢谢关注与厚爱!为苍茫人间的这份真情与温暖而感动,以文记之是为念。
作者: 心朴如简    时间: 2013-2-28 16:48
本帖最后由 心朴如简 于 2013-2-28 16:50 编辑

刚获悉,我师刘公朝库先生《沁园春•自传》一词已由我家乡书法协会主席于2009年书写。
现附书协主席先生序文如下:
  刘公朝库先生为吾乡贤兼本家。余少时,乡里多传诵先生机智佳话,然恨不相识。后,余有幸与先生同馆执教,朝夕相处,无话不谈,受益弥多。二十年前,因余工作变动,遂与先生阔别。今日得先生托人捎来新作一首,属余书之。余诵之再三,感慨万千。夫人之一生,风云多变,苟得安然,则大幸焉,何图它哉!今将先生大作公诸网络,以飨同好——

沁园春•自传

刘公朝库
光明磊落
教坛楷模
忆大学时期
风雨苦多
直言不讳
惜逢极左
四冬南冠
廿秋坎坷
酸甜苦辣等闲过
更那堪
频游街批斗
辱尽人格

厄运终成南柯
党一扫阴霾除极左
喜终登教坛
耕耘不辍
呕心沥血
桃李繁硕
年逾花甲
壮心未弱
再设杏坛教私学
人老矣
看毁誉一生
谁予评说

作者: 芥末    时间: 2013-3-1 23:18
心朴如简 发表于 2013-2-28 16:48
刚获悉,我师刘公朝库先生《沁园春•自传》一词已由我家乡书法协会主席于2009年书写。
现附书协主席先 ...

恭贺兄台~~刘老师堪为楷模值得褒扬~~
您那字也可以投稿发表啦!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bdlxbbs.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