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面对这位90岁老人
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色彩记录他的生活呢?
最后我们选择如同默片般的黑白色
因为,当我们走进他的记忆中时
发现是那么的鲜活,永不褪色
以至于,我们感觉如今的他
普通的一切都暗淡无光
后来发现错了
姚老先生正度过他晚年
最幸福的生活
是那么的五光十色
(一)下了几天雨,好不容易见了日头,姚老先生寻思着在路边的小木椅上透透气,看看“景”……手机响了,老人家耳不聋眼不花,接电话一点不耽误,儿子说,来客了,回来吧……
(二)姚书倍老人快九十岁了,是民国十一年生的人(1922年),虽鲐背之年却精气神十足,身着一身深色中山装,头戴一顶深色棒球帽(这是老爷子最爱,天热时是一顶白色的棒球帽),饱经沧桑,但目光如炬……
(三)当老人坐下时,胸前的勋章格外醒目。和客人说起父亲,儿子很兴奋,老人在一旁聆听,表情严肃。
(四)说起姚老先生,他的老兄弟似乎也有很多话要说……
(五)而老人最感兴趣的事是看看全家福,如今儿孙满堂,颐养天年是最让老人最高兴和欣慰的事。
精美的相框上繁体写着“陆军军官学校”六个大字……
(六)和别的老人不一样,九十岁的姚老先生不但身体硬朗,而且还有“营生”!走、走!去店里转转。
(七)老人家在洛阳高新开发区孙旗屯乡三山村,这条路老人不知走了多少次,那时都是红薯地,土坯房,小洋楼,想都不敢想,老人说。
(八)这是村口,老人的“营生”就是在不远处主营石棉瓦建材的一个小铺子,那是他和儿子一起经营的。
(九)在路上,姚老先生背有点驼,但走路依然有力,风纪扣紧系,给人感觉是个一丝不苟,认真细致的老人。
(十)90岁老人的目光,似乎有着很多故事……
(十一)今天生意怎么样,盘个点!石棉瓦叠的高高的,看着就眼晕。姚老先生伸出食指,说不用怕, 有这就行!
1、2、3、5、6……120……
(十二)姚老先生说,1978年三中全会前家里不是一般的穷,后来改革开放自己选择了经商,办过食堂,开过商店,后来经营土杂和土石,现在可啥都不缺,儿子也孝顺,现在这营生是给自己找个事,使晚年生活更丰富些。
(十三)一说起做生意,老人很开心。老人说,不少媒体采访他的养生之道,说为什么能耳不聋、眼不花,思维还清晰,其实真没啥,别闲着,多干干活,多用用脑,就中了!这记账盘点不算啥,前两年,我还出去进货、送货哩!
(十四)盘完点,老人先回去了,背影渐渐远去,但留下的是一串串疑问?
(十五)90岁老人铿锵的军礼,似乎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谜底渐渐打开,……
(十六)姚书倍,一位鲜在人世的抗战老兵,有着传奇的军旅生涯:1938年在洛阳考取黄埔军校第七分校十六期第四总队一大队一中队。后分配到国民革命军陆军106师317团一营二连任见习官,后担任排长,连长,参谋,区队长等职务。
(十七)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六期第四总队同学录 林森签发
(十八)青春年少,血气方刚的姚书倍和他的黄埔战友们。
(十九)一九四九年,五月五日,老人所部在新乡起义,部队编入四野独立第四师,所有军官任原职,老人考虑到家贫子女小,要求退伍回家,获批。在2001年政府还专门为老人出了一个证明。
(二十)和老弟兄在一起回忆最多的是打鬼子的事,记忆犹新的是那三大战役: 1941年在林县的战役,和小日本打了五天五夜,姚老所带排也与敌人展开肉搏,牺牲过半……河南辉县的三角口战役,数千日军被我军包围在一条沟内,日军趁雾在飞机掩护下仓皇逃窜……1944年日军从风陵渡渡河,企图进犯西安,老人所在40军截击及时,将敌人后路切断,辎重粮草全部断绝,日军当天就仓皇退回北岸……
(二十一)想起了那段往事,姚老眼中流露出难以名状的的复杂情绪,自言自语的喃喃的说,鬼子真他娘可恨!弟兄们死的可惜!打仗不是一般可怕!
都过去了……但是忘不了呀……
(二十二)姚老先生从回忆中走出,向我们挥手告别,战争早已远离,身后是和谐富裕的新农村,是崭新的洋楼绿油油小院,是爱自己的亲人和好友,那就是姚老先生晚年的幸福生活。
(新闻线索提供:失败的匈奴,策划:李志国,文字:姚捷,摄影: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