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功名显于辽亦隳于辽,明末辽东经略-熊廷弼 [打印本页]

作者: 一色    时间: 2012-7-23 01:39
标题: 功名显于辽亦隳于辽,明末辽东经略-熊廷弼

作者: 一色    时间: 2012-7-23 01:39
经抚不和 奇志难抒
  八月初一,熊廷弼上言说:"三方布置防卫之事,须联络朝鲜方面。请马上派遣使者前往慰劳朝鲜的国君和大臣,让他们将八道的军队全部发出,在江边连扎营寨,以助我声势。同时发诏书安抚那些逃到那里去避难的辽东人,将他们招集起来组成团练,成为另外一支军事力量,和朝鲜军联合。而我方使臣还需暂且驻在义州,控制联络,使朝鲜方面与登州、莱州能声息相通。另外还应当发银六万两,分别犒劳朝鲜和辽东百姓,而我则给他们空着名字的公文札子100道,让他们能按礼制填名拜授官职。对于东山矿工,凡有能力结聚组织千人队伍的人,即可让他代理都司职务;结聚500人的,可代理守备。将军一招呼,能立即响应。这样,一两万之数生力军立即就以组织起来。"熊廷弼推荐监军副使梁之垣,因他生长于海滨,又熟悉朝鲜情况,可以充任派往朝鲜的朝廷命使,熹宗诏准,并给了梁之垣充分的处事大权,但粮饷之事却久拖不决。
  就在此时,王化贞所派遣的都司毛文龙袭击敌军夺回了镇江,向朝廷报捷。捷报传来,满朝文武都非常高兴,于是熹宗又急命登、莱、天津三地发水师二万去支援毛文龙,王化贞统率四万广宁兵进驻河上,联合蒙古的部队乘机向清兵占领的地方进取,而熊廷弼则居中统辖指挥。但诏令下达后,经略、巡抚和各镇军相互观望,部队没有前进。事见《明史熊廷弼列传》:"化贞所遣都司毛文龙已袭取镇江,奏捷。举朝大喜,亟命登、莱、天津发水师二万应文龙,化贞督广宁兵四万进据河上,合蒙古军乘机进取,而廷弼居中节制。命既下,经抚各镇互观望,兵不果进。"
  没多久,王化贞上疏详细陈述辽东方面的形势,提出了以投降敌人的明将李永芳为内应,以西部蒙古军队为外援,一举荡平金人的策略。这个一举荡平的策略比熊廷弼的三方部置的策略更为宏伟,深得朝臣之心。兵部尚书张鹤鸣认为这个方案很好,就上奏说这是难得的机会,时不可失;御史徐卿也极称此策,请皇帝命令熊廷弼进驻广宁,蓟辽总督王象乾移师镇守山海关。于是此案遂定,兵部催促部队进发。王化贞当即在这个月渡河。熊廷弼不得已也只能出关,驻扎在右屯,同时急驰奏章称海州攻取容易坚守困难,不应当草率轻举。结果王化贞无功而返。
  王化贞为人固执,向来不熟悉军事,却又轻敌,好说大话。手下文武将吏的进谏他从不听纳,与熊廷弼尤其抵触不容。王化贞的意见与熊廷弼相左,虽然经不起推敲,但身处朝中的兵部尚书与他关系密切,往往相信、采纳他的意见,他所提的请求没有不同意的,这样熊廷弼就难以实行自己的主张了。而且王化贞在广宁有14万军队,而熊廷弼在山海关却没有属于他指挥的一兵一卒,只是空挂了一个经略的名号而已。从延绥来到卫所的士兵都不堪任用,熊廷弼请求任用佟卜年,张鹤鸣又上书反对。熊廷弼上奏请求派遣梁之垣出使朝鲜,张鹤鸣又故意拖延给他粮饷。两人于是互相怨恨,事事意见不合。事见《明史熊廷弼列传》:"化贞为人而愎,素不习兵,轻视大敌,好谩语。文武将吏进谏悉不入,与廷弼尤牴牾。妄意降敌者李永芳为内应,信西部言,谓虎墩兔助兵四十万,遂欲以不战取全胜。一切士马、甲仗、糗粮、营垒俱置不问,务为大言罔中朝。尚书鹤鸣深信之,所请无不允,以故廷弼不得行其志。广宁有兵十四万,而廷弼关上无一卒,徒拥经略虚号而已。延绥入卫兵不堪用,廷弼请罪其帅杜文焕,鹤鸣议宽之。廷弼请用卜年,鹤鸣上驳议。廷弼奏遣之垣,鹤鸣故稽其饷。两人遂相怨,事事龃龆。"
  熊廷弼因为和王化贞有嫌隙,朝廷中和王化贞要好的人都攻击熊廷弼。给事中杨道寅称高出、胡嘉栋不适宜起用。御史徐景濂极力赞誉王化贞,指责熊廷弼,诬蔑梁之垣出使朝鲜是逍遥故乡,极不称职。御史苏琰则说熊廷弼应该镇守广宁而不应当远驻山海关,进而又说登州、莱州的水师没有用处。熊廷弼大怒,上疏辩解,极力反驳杨道寅等三人。熹宗对争吵双方都没有置问,只是在一次筵席上忽然问:"佟卜年既然是叛徒,怎么提拔为佥事了?刘国缙多次被议论,怎么又起用了?胡嘉栋命他立功赎罪,怎么跑到天津去了?"熊廷弼知道皇帝左右的随从大臣在进他的谗言,于是又上疏抗争辩白,言词十分愤慨激烈。事见《明史熊廷弼列传》:"御史苏琰则言廷弼宜驻广宁,不当远驻山海,因言登、莱水师无所用。廷弼怒,抗疏力诋三人。帝皆无所问。而帝于讲筵忽问:‘卜年系叛族,可擢佥事?国缙数经论列,何起用?嘉栋立功赎罪,何在天津?'廷弼知左右谮之,抗疏辨,语颇愤激。"
  这时,熊廷弼主张坚守,并说辽东人不能用,西部少数民族的力量不能依靠,李永芳不能相信,广宁多间谍可能贻误大事。王化贞则一切反而行之,绝口不讲防守,说只要我一渡河,河东的百姓必定会起而响应。他还致书朝廷,称仲秋八月,大家可高枕而卧,听候大捷的佳音。有见识的人知道他这样做一定败事,但因为疆场之事关系重大,没有人敢出来讲他的话不可信。事见《明史熊廷弼列传》:"是时,廷弼主守,谓辽人不可用,西部不可恃,永芳不可信,广宁多间谍可虞。化贞一切反之,绝口不言守,谓我一渡河,河东人必内应。且腾书中朝,言仲秋之月,可高枕而听捷音。识者知其必偾事,以疆场事重,无敢言其短者。"
  到了十月,河道的冰结严实了。王化贞于是与方震孺计议,分兵守卫镇武、西平、闾阳、镇宁等城堡,而以重兵镇守广宁。张鹤鸣也认为广宁值得担忧,就请皇帝下令让熊廷弼出关。熊廷弼上言说:"中枢大臣只知经略一出,就能镇定人心,而不知道手下并无一兵一卒的经略一出来,更会动摇人心。况且我若驻守广宁,王化贞驻扎到哪里去?张鹤鸣责成经略、巡抚要同心协力,而他与我难道就不用齐心协力了吗?为今日大计,只有张鹤鸣诚恳地和我一起合作,我才能为陛下真正担当起委交的辽东事务。"语见《明史熊廷弼列传》:"枢臣第知经略一出,足镇人心;不知徒手之经略一出,其动摇人心更甚。且臣驻广宁,化贞驻何地?鹤鸣责经、抚协心同力,而枢臣与经臣独不当协心同力乎?为今日计,惟枢部俯同于臣,臣始得为陛下任东方事也。"张鹤鸣坚持己见,熊廷弼于是又一次出关,到右屯,计划用重兵内守广宁,外扼镇武、闾阳。下令刘渠带领二万人驻守镇武,祁秉忠率一万兵马驻守闾阳,又命罗一贯率兵三千守西平,并重申军令说:"敌人来犯,若跨过镇武一步,文武将吏一律诛杀无赦。若敌人到广宁而镇武、闾阳军不合力夹攻,他们掠劫右屯输运粮饷的大道而广宁、镇武、闾阳三路兵马不来救援者,也如前处理。"
  熊廷弼部署刚停当,王化贞又听信间谍之言,突然发兵袭击海州,接着很快又引兵退回。熊廷弼就上言说:"抚臣王化贞的出袭,连这次已经是第五次了。八九月间他多次出兵旋又引回,事前从来没有上疏奏请过。像十月二十五日这一次他刚将疏章交给我而实际已经出兵了。我急忙带兵出关,又见他引兵归来了。西平的那次会上,大家曾互相协调,讨论防守之事,决定犄角设营,互相支援,这事刚定而他的出兵之书又在月底送到了。他在十一月初二赴镇武,我即在第二天到杜家屯,刚行至中途,抚臣的部队又遣回了。初五日,他又想用轻兵去袭击牛庄,夺回马圈固守,作为明年收复辽东的门户。当时马圈并无敌人一兵一卒,即使得到牛庄,我方也守不住,那么敌人有什么损失,我方又有什么好处?正巧其他将领官吏也竭力反对,他于是只能怏怏而退。王化贞率兵屡进屡退,敌人已经看透了他的伎俩,而我的名声也因他的轻率出兵而受到损害。希望陛下再次明确告谕抚臣王化贞,举止行为要慎重,不要让敌人耻笑。"王化贞见了熊廷弼的上疏十分不高兴,也急忙上章辩白。王化贞所上疏在《明史熊廷弼列传》中记载较详:"化贞见疏,不悦,驰奏辨。且曰:‘愿请兵六万,一举荡平。臣不敢贪天功,但厚赉从征将士,辽民赐复十年,海内得免加派,臣愿足矣。即有不称,亦必杀伤相当,敌不复振,保不为河西忧。'"

作者: 一色    时间: 2012-7-23 01:39
奸佞误国 忠良遭戮
  熹宗皇帝见经、抚不和,就派兵部堂官和给事中各一人前往劝谕,对违抗不遵守者则要治罪。诏令下达之后,群臣上言说派遣官员前往不合适,于是改交朝廷大臣集体议决。
  朝臣们十分清楚,经略、巡抚不和,一定会耽误边疆的战事,因此每天都有奏折送上。而兵部尚书张鹤鸣十分相信王化贞,于是想罢免熊廷弼。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员外郎徐大化以莫须有的罪名参劾熊廷弼,说他以大话蒙骗世人,嫉能妒功,不罢免他一定会将辽东的大事弄坏。熹宗将奏疏一并下给六部,张鹤鸣于是召集朝廷大臣议决。讨论中有几位认为应该撤罢熊廷弼,其余的大部分主张让他们分别承担责任去完成任务。只有张鹤鸣说王化贞若去职,毛文龙必然不肯再听命;辽东人担任军事指挥一定会使部队溃败,与蒙古的联盟必然解体,因此应该赐王化贞以尚方宝剑,并将广宁完全交付给他,而撤免熊廷弼另加任用。意见上报后,熹宗不同意,责成吏部、兵部重新讨论后再上报。这时适逢清兵进逼西平,于是讨论停止,仍然同时任用熊廷弼和王化贞,令他们戴罪立功,以功赎罪。事见《明史熊廷弼列传》:"当是时,中外举知经、抚不和,必误疆事,章日上。而鹤鸣笃信化贞,遂欲去廷弼。二年正月,员外郎徐大化希指劾廷弼大言罩世,嫉能妒功,不去必坏辽事。疏并下部,鹤鸣乃集廷臣大议。议撤廷弼者数人,余多请分任责成。鹤鸣独言化贞一去,毛文龙必不用命,辽人为兵者必溃,西部必解体,宜赐化贞尚方剑,专委以广宁,而撤廷弼他用。议上,帝不从,责吏、兵二部再奏。会大清兵逼西平,遂罢议,仍兼任二臣,责以功罪一体。"
  原来,努尔哈赤通过降将李永芳与王化贞之间的往来,得知明朝辽东经抚不和,觉得有机可乘,于是在天启二年(后金天命七年,1622年)正月十八西渡辽河,进取广宁。两天后,广宁第一道防线三岔河防线失守,后金人逼进广宁第二道防线镇武堡、西平堡、闾阳驿。很快,西平告急。王化贞听信中军孙得功的建议,将广宁的部队全部派出,交给孙得功和祖大寿前去和祁秉忠会合,然后一起向西平进军。熊廷弼也急传命令给刘渠,令他拔营赴援。二十二日,官兵在平阳桥与清兵相遇。两军刚交锋,孙得功和参将鲍承先等就率先逃跑,镇武、闾阳的明军大败,刘渠、祁秉忠在沙岭战死,祖大寿逃到觉华岛。西平守将罗一贯苦等援兵不来,和参将黑云鹤也战死疆场。熊廷弼此时已经离开右屯,停驻在闾阳。参议刑慎言提议马上去援救广宁,但被佥事韩初命阻止,于是熊廷弼回撤人马。这时清兵屯驻在沙岭没有前进。王化贞一向将孙得功看成是自己的心腹,但孙得功已经暗中投降了清军,想活捉王化贞立功。他散布谣言说清兵已经迫近广宁城,于是城中顿时大乱,居民奔走相逃。王化贞不得已弃城而走,在大凌河与熊廷弼相遇,王化贞失声痛哭,可熊廷弼却微笑着说:"六万军马能一举荡平,结果如何?"王化贞十分羞愧,事见《明史熊廷弼列传》:"化贞素任得功为腹心,而得功潜降于大清,欲生缚化贞以为功,讹言敌已薄城。城中大乱奔走,参政高邦佐禁之,不能止。化贞方阖署理军书,不知也。参将江朝栋排闼入,化贞怒呵之。朝栋大呼曰:‘事急矣,请公速走。'化贞莫知所为。朝栋掖之出上马,二仆人徒步从,遂弃广宁,踉跄走。与廷弼遇大凌河。化贞哭,廷弼微笑曰:‘六万众一举荡平,竟何如?'化贞惭。"建议坚守宁远和前屯,熊廷弼说:"已经晚了,现在只能保护溃乱的百姓入关了。"语见《明史熊廷弼列传》:"晚矣!此时兵溃之势,谁与为守?惟护百万生灵入关,勿以资敌足以!"于是把自己率领的5000人交给王化贞殿后,把广宁的积聚物资全部烧毁。随后,孙得功率领广宁叛将迎接清兵进入了广宁城。
  大败的消息传到朝廷,京师大为震惊。张鹤鸣害怕了,自己请求到前线督察部队。而对败将的处理也随即展开:当月(二月),逮捕了王化贞,罢免了熊廷弼,令他听候查处。四月,刑部尚书王纪、左都御史邹元标、大理寺卿周应秋等向皇帝奏上案狱的卷宗,熊廷弼、王化贞一起论死。后来,当快执行处决时,熊廷弼叫汪文言用四万两黄金去向内官行贿,祈求宽缓对他的处决,而受贿的人背叛了他。魏忠贤知道后十分恼恨,发誓要从速处斩熊廷弼。及至杨涟等被捕入狱,魏忠贤又诬称他们接受了熊廷弼的贿赂,又增加了熊的罪状。事见《明史熊廷弼列传》:"二月,逮化贞,罢廷弼,听勘。四月刑部尚书王纪、左都御史邹元标、大理寺卿周应秋等奏上狱词,廷弼、化贞并论死。后当行刑,廷弼令汪文言贿内廷四万金祈缓,既而背之。魏忠贤大恨,誓速斩廷弼。及杨涟等下狱,诬以受廷弼贿,甚其罪。"不久,巡逻卫士捉到一位叫蒋应晹的市民,他供称与熊廷弼的儿子曾数次出入禁中的监狱,阴谋叵测,魏忠贤就更加想从快处死熊廷弼,他的党徒门克新、郭兴治、石三畏、卓迈等也以种种空口无凭的指控来催促这事。正巧冯铨也怨恨熊廷弼,他和顾秉谦等人侍奉皇帝时,出示市井刊物《辽东传》,说:"这是熊廷弼所作,企图为自己开脱罪责。"熹宗看后十分生气。
  天启五年(1625年)八月,熊廷弼以失陷广宁、纳贿贪赃被在闹市处斩,并暴尸街头,将首级递传九边示众。不久,御史梁梦环又说熊廷弼侵盗军资17万,御史刘征更称熊拥有家资百万,应当全部没收以佐助军饷。魏忠贤假托圣旨,命严加追拿,但熊家被抄没全部家产也未达到17万两。结果熊廷弼的长子熊兆珪被逼自刎,他的母亲大叫冤枉。江夏知县王尔玉为讨好阉党,将熊家两名婢女的衣服褪去,笞打了40下。远近的人没有不感叹而气愤的。事见《明史熊廷弼列传》:"江夏知县王尔玉责廷弼子貂裘珍玩,不获,将挞之。其长子兆珪自刭死,兆珪母称冤。尔玉去其两婢衣,挞之四十。远近莫不嗟愤。"
  崇祯元年(1628年),思宗皇帝下诏免追熊廷弼的赃物。这年秋天,工部主事徐尔上疏为熊廷弼辨冤,请求为他昭雪,思宗没有同意。第二年五月,大学士韩爌等人又上言,请求将熊廷弼首级归葬。思宗下诏同意。熊廷弼的儿子这才将熊廷弼的首级取回归葬。而王化贞直到崇祯五年(1632年)才伏法被处死。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bdlxbbs.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