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鸟儿飞上天空
——读牟海静诗集《静海浪花》
文/ 山城子
网络时代了,如我一样的诗爱者,天天驰骋论坛,贴诗阅稿,回帖交流。于是乎志趣相投便成了网友,话不投机自然就是陌路。与牟海静老师是最近博客关注而成为朋友的,尽管还不大熟悉。但浏览她网上的作品,觉得是可以相互交流学习,而不会“半句多”的网友。
“半句多”的情形,网络上也不时碰到。我喜欢自由体新诗,见到上品就载下来学习,几年来已经积下500余篇学习随笔或笔记。所学习的新诗正如当下诗歌主流一样,大多是不押韵的,也有押韵的——押不押韵无论,只要上乘我就爱不释手。谁知我贴在网络上的这些帖子,被几个主张“无韵非诗”(不押韵就不是诗)的人,视如洪水猛兽,罪状多多而大兴讨伐,甚而进行辱骂和指名的人身攻击。当然,这些不文明的网人及帖子,很快就被版主给查封或删除了。几个处得密切的朋友劝我说别理他们-自由体新诗是中国近百年来诗歌创作的主流,是历史,几个唯心主义者是无法将其抹煞或篡改的。一想也是,与他们论战近两个月,耽误不少事。算了算了,今天爽性把牟海静老师放在我邮箱里的准备出版的诗集《静海浪花》转到电脑里,静下心来学习。
黔中的天气很凉快,环境惬意;牟老师的诗很适合阅读,心情愉悦。说适合阅读,是她诗语言既精炼含蓄,又通俗晓畅,并不时地进行积极修辞,从而使语言具备了诗歌所应有的艺术性。我强调这些,因为这些很符合诗的本质特征。
诗的本质特征,是指诗语言的精炼含蓄与艺术。也就说它能够从众多的文学体裁与语言艺术中以其自身的特征区分出来。因为这精炼含蓄与艺术,是融合在一起的,是作为整体性的标志而呈现的。因此不能用小说当中偶尔出现的简洁笔墨,或生动形象的一些描写,抑或某处的意味深长,就说小说的语言也是精炼含蓄与艺术的。小说的简洁、幽默、或含蓄,是很零星的,单一的,绝不像诗的语言是同时呈现为精炼含蓄又很艺术的。至于散文、戏剧、报告文学,其语言可能也不时零星的单一的出现精炼,或含蓄,或比较艺术,但也不是三者融合而至,实在无法与诗语言混为一谈。
通常的语言艺术有相声、快板书、戏曲或评弹的唱词等。相声是大家都很熟的语言艺术,它的特点是做包袱与抖包袱,语言都是大众化的口语,偶尔也有单一的精炼,或为抖包袱故意的含蓄、幽默、诙谐,但整体来看与诗语言的精炼含蓄与艺术,是大相径庭的。至于快板书、唱词的语言,强调的是通俗、流畅与押韵。这样,诗又以本身的特征与其他的语言艺术种类分离开来。
顺便提及,有人认为有韵(主要指押韵)是诗的第一特征。明显的不能成立。不能成立的理由是:第一,这样在文学体裁当中,就不能与有韵的赋、骈文等韵文区分开来;第二,更不能在语言艺术中同特讲究韵的快板书、唱词区分开来。
鉴于语言的精炼含蓄与艺术是诗的本质特征,因此诗的内涵是可以作如下表述的:诗,就是以精炼含蓄与艺术的语言,来抒情言志寓理的文学体裁和语言艺术。
通观牟海静老师的诗作品,主要是抒情言志的篇什。本集分为四辑。第一辑:山沟中的一株草;第二辑:桃花落满沙滩;第三辑:一个人的夜晚;第四辑:目光之爱。以下,是我分辑摘录学习的纪录,愿与作者本人交流,也愿与有兴趣的网络朋友交流。
一、看鸟儿飞上天空。
诗人写一株树,或一棵草、一束花,抑或一只鸟,都深沉地渗透着自己的感情,其实就是在写自己,就是抒自己的情,言自己的志。请看第一辑里的这首《鸟儿就该飞上天空》
树梢上掠过一只纯白的飞鸟
身后洒下欢乐的歌儿
曾经的它被折断双翅
投入牢笼
疼痛和忧伤浸满了它的心
无望的凝望着外面的世界
外面的世界也下着雨
冰凉的雨丝打在它身上
它娇小的身躯承受着
这不该承受的疼痛、忧伤和雨丝
风儿来舔尝它的伤口
云儿来给它解闷
太阳来温暖它的心
星星来逗它高兴
它渐渐地恢复了
尽管它的翅膀还有伤痕
它能起飞了
飞出了已经生锈的铁笼
树林上空飞着一只纯白的鸟儿
树叶上晶莹的露珠听到了它欢乐的歌儿
诗歌语言的精炼含蓄与艺术,从整体上看是融合在一起的。
现在我们从整体看这首诗无疑是很精炼的。它概括了诗人生活中痛苦的遭际,又写出了振奋精神而致力于诗歌创作的志向。而如果用散文写出来这样的内容,怕没个一两千字是不成的。当然,如果写成小说,那就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了,也许可以敷衍个中篇的。说语言精炼,当然是相对于其它文学形式而言。而事实上,这样的精炼是与含蓄融合在一起的。
这首诗的含蓄,在于使用了象征的手法-以鸟的形象,象征性地写自己,以铁笼象征痛苦遭际中的忧伤痛苦的精神氛围。我们可以体会,如果诗人不采取这样的手法处理行文,就一定要写出遭际的具体内容,因而会增加一些语言,那样也就消减了精炼的程度。
至于艺术,就是在精炼含蓄的文本行走过程中,那些不时出现的积极修辞。本首诗依次使用的积极修辞是:动词“洒下”的拟物式活用、以“歌儿”比喻鸟鸣、“折断双翅”暗喻痛苦遭际、“牢笼”象征痛苦的精神氛围、动补式双音合成词“浸满”的拟物式活用、“外面的世界”的顶针、“下着雨”暗喻忧伤、形容词“娇小”的拟人式活用、“承受”的反复及而后的成分排比、“舔尝”与“解闷”的拟人式活用、形容词“温暖”活用为动词的同时也是拟人式活用、动词“逗”的拟人式活用、“能起飞了”象征从忧伤痛苦中解脱出来了、“生锈的铁笼”象征痛苦忧愁的精神氛围、“树林上空飞着一只纯白的鸟儿”的反复、动补式双音合成词“听到”作拟人式活用、“歌儿”比喻鸣啭。20行的诗凡20处积极修辞-这辞是修在既精炼又含蓄的文本中的。
这就是当今自由体新诗中的好诗,很有普遍性,很符合诗的本质特征,符合诗的定义。所以强调这个,是因为网上有几个人不承认不押韵的自由体新诗的咄咄怪事。
二、看一座躬身的桥
做为一个普教战线上的人民教师诗人,牟海静老师不可能不把她对教育事业的深情带到作品中来。第二辑《桃花落满沙滩》中,我看到了一座躬身的《桥》,是很值得我学习的。毕竟我也有过长期的教育生涯,是很容易共鸣的。
你谦恭地俯身
凝视,河水缓缓流过
你身居高处,却眼睛向下
把影子和品质融入
河水,柔软纯洁的身子
这首诗依然采用象征手法,以桥“俯身”的身影,象征教师自觉地为人师表的纯洁高尚的品质修养。仅5行,不必说有多精炼了,借助象征而含蓄,整首拟人保证其艺术性。动补式双音合成词“融入”的拟物式活用,成功地含蓄了教师自觉地以为人师表的精神境界与学生打成一片。这样的老师是可敬的。
三、很少入诗的自警意识
为人师表不容易。唯其不容易,而必增强自警意识,时时给自己敲警钟-别犯错误。在第三辑中,我特别青睐这首八行小诗《错误》:
总有些时候裸露出来
就像风湿病
摸透脆弱关节的脾性
穿过我的疏忽
渗入骨髓
不经意间
咬我一口
隐隐作痛
当下自由体新诗的魅力,在于广泛地拓宽了词类活用的范围,遂使诗文本在精炼含蓄的同时,其语言的艺术性有了突飞猛进的突破与提高,是古体诗没法比拟的了!
第一行借助标题而叙。形容词“裸露”在活用为动词的同时,还兼了拟物式的活用。否则,作为抽象的“错误”,是不能进入视觉的呀!“象风湿病”比喻很贴切而新颖(没人这样喻过)。动补式双音合成词“摸透”作了拟人式活用。“穿过”“渗入”先后作拟物式活用; “咬”,比拟式活用。
如果没有以上这些积极修辞的使用,这样抽象的诗题,是很难写出具体形象的。诚然,如果诗人没有对诗的内涵的深入理解与文本娴熟的实践经验,则是不会写出这样好的作品的。
四、走出遭际的阴影之后
读到第四辑,我读出了愉悦与安详的味道。作品随着心情舒展开来。最喜欢下面这首:
山楂红了
火一样的果子
挂满枝头
每一颗都鼓胀着酸涩和甜蜜
与绿叶相依
那些曾经的风雨已远去
携手汲取山泉的日子也成历史
如今,共沐秋风,满怀踏实
远道而来的游客,驻足
感受着这场生命的盛事
山楂红了
宛若现在,我们
一起坐在时光里
安祥又静谧
山楂是我最喜欢水果之一,喜欢它的开胃与绵软的酸。看到标题,就想到2008年秋在辽西游某寺院,寺前的山坡上就是一座没有围栏的山楂园,正是一片火红的时刻,很有说不出的一种境界在呀!想不到到了牟海静的笔下,竟是生命的颂歌了。
精炼的句子在通俗晓畅中行进,而以“火一样的果子”含蓄着生命的旺盛,同时跟进的则是语言的艺术技巧。第一节三行,用了比喻及两个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第二节“与绿叶相依”是将比喻与拟人揉在一起,接下来风雨、山泉、秋风,也都是或坎坷或悠闲的日子的比喻;第三节“感受着这场生命的盛事”,是揭示诗旨的诗眼所在;第四节最欣赏动词“坐在”的通围式活用,遂使时光,也可以有了场地或处所的阅读效果。
所谓通围式,借鉴通感的命名而命名。说时光可以坐,就是将第四维的时间,与三围的空间等同相看了。如果下个定义,就是指把与表示空间位置词语相搭配的,改与时间词语相搭配,反之亦然。这样的词语活用,称为通围式活用。
自由体新诗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汉语修辞手段的大发展。各式各样新颖新奇新鲜的语言现象,大多是积极修辞密集或创新了的节段。
不因韵害意,也是古诗的传统之一。这点上,自由体新诗不仅继承,而且有了长足的发展。诗贵真情,绝不因对表达真情有影响而去盲目用韵(押韵)。牟海静的诗,情真意切,读来感人,很耐寻味。
以上,一辑一诗的进行了认真学习,很有启发,受益匪浅。
谢谢牟海静老师
2011-8-19于黔中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bdlxbbs.top/)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