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定这个题目灵感源于一部名叫《高三》的片子。至于我自己所经历过的高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我也不愿去多想,虽然很明显自己是要比别人轻松很多的,或许仅仅因为自己是艺术生吧。可那种迷茫找不到出路的感觉我相信每个经历过高三的人都有过。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篇评论这部片子的帖子,名叫《铁打的时代,流水的学生》,突然间觉得心里酸酸的,流水的何止是年复一年抱着理想冲刺高考的学生,还有那随时光流淌却不会流逝的谎言。
这部片子里我们看不到太多的导演的立场,但是却可以透过影评看到对那段青春美好埋葬的凄凉。纪实的风格让人触动很大,看着大清早学生们一个个打着哈欠跑步去做早操,晚上很晚才下晚自习。老师早上去偷懒的学生寝室开口大骂,教室桌上的书和卷子已经堆积成山。。。这些都似曾相识。可是这是青春该经历的吗?我没有看到青春的孩子该有的朝气,没有热情,一切都是那么冰冷。
紧张的气氛一直在蔓延,我们可以看得出一场高考对于一个孩子甚至是一个家族的重要性。在影片中林佳燕无疑是个最正面的学生,可以说她已经把高考的强迫性转化成了自觉性,日记中她对自己的怀疑或者肯定和鼓励都是一个意识逐渐转化的过程。而钟生明学生却是一个叛逆的代表,我相信很多人从他身上都可以找到自己当年的影子。这个看似对任何事情都不在乎只沉迷于网络的孩子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陷入网络不可自拔,而是为了上网赚钱,他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想要的生活。他只想过得比别人好,不想被看不起。不是不向往大学的生活,而谈到大学谈到高考他却只能无奈地笑。出走的张兴旺说坐在教室里如同行尸走肉,所以准备复读,当然最后他还是被班主任的一席话打动,自己想通了回到学校,可见给高考给了一个孩子怎样巨大的他不该承受的压力。而透过学生的对话我们又有着怎样的感受?改变命运就必须考上大学,如果考不好还得回来,因为考大学是家族的使命,不完成也得完成。我有点惊讶这样一番话是从孩子口里说出来的。可是我们又怎么忍心去指责那些家长和老师对于孩子的爱太自私了呢,谁也不必指责谁,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或者学生,都没有错,错的是这个时代,大家都是这个时代下可悲的牺牲品。
对于武平那个地方的学生来说,高考是一条很好的出路甚至是唯一的出路,农民的家族,迫切地希望去往外面的世界,家族的命运似乎就是在高考这条线上拽着。对于家长来说呢,农民地位的地下和收入的微薄都是他们要尽可能地送自己子女出去的原因,自己辛苦了一辈子,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再受委屈和苦难。而就老师而言,不管是出于个人利益或者真心地对待学生,他都是希望自己的学生将来能够有出息。学校看中的是升学率,所以才会在作息时间上做文章,巴不得学生多学哪怕那么一点点。你能怪学校不体谅学生不爱惜学生的身体吗?可是体谅了学生爱惜了学生就没有办法保障升学率,所以学生就成了试验品。片中也提到了南京推行素质教育给学生减负却导致了在应试教育中考入一流大学的人数下降。教师王锦春曾说:“如果是教育圈内人士,他们肯定会理解我们的做法,但那些专家,学者或许会对我们有看法。但是只要现行的制度没有改变,我们还是坚持这种教育,不然对不起学生和家长。”
无奈这个时代和这种制度就像洗脑一样影响着一代一代的学生、家长、教师。
我之所以说高考是一个流水的谎言是因为它的的确确是欺骗了我们很多人。我想我永远都会记得王锦春跟学生说过的:“辛苦这一年,幸福一百年”的话语。我一直在说高考就是一场人生的赌博,你不知道它究竟值不值得你为它下多大的筹码,但是你却是为了它扯上了你的前途以及很多年后你家庭在社会上的地位。有人曾说,高考只是这个溃败的社会身体上一个流脓的伤口,是一个权力压迫下的可怕投影面。一切美好的幻想在你拿到那一纸大学录取通知书后便开始破碎。等你到了大学后你才明白其实高考不过就是场考试,它根本就不能证明什么,在大学里看的根本就不是你的书面成绩有多好多好,讲究的是能力是交际是家庭的背景。最要命的是,你看到了你觉得的不公平,原来大学其实是可以花钱可以用权力买来读的,自己当初的努力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貌似显得很滑稽可笑。是的,时代没有选择人民而选择了政权。这个社会本来就没有什么绝对的公平可言。
我们常常在思考,为什么我们国家的年轻人都要付出比别的国家的同龄人多几倍或者几十倍的代价才能够从青春走向成熟呢,是的,人生是艰难的,可是如果只有在艰难中才能够从美好的青春中向成熟转变,就是一个国家的少年的不幸运。我们本来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少数人掌控着权力,被欲望蒙蔽眼睛的时代,却无力反抗。不要以为流水的谎言伴随着高考在我们生活的消逝而离去,其实它一直都在你身边重复着,就在你的下一代上演着,而那个时候你已经从亲历者变成了观众。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bdlxbbs.top/)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