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以平衡观为指导思想,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有着深入细致的描述。如所谓“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说明人体的动态平衡破坏就会产生病变。人们养生或治病,就是调理阴阳,使气血调和。平衡观既强调矛盾双方对立的一面,因而有“寒则热之,热则寒之”,扶正祛邪,补不足而损有余等治则。又强调矛盾双方依存的一面,所谓“扶阳以配阴”,“育阴以涵阳”,使五脏得养,精气两益,以达阴阳平衡之目的。
笔者临床曾有用药偏激而造成阴阳转向的情况。例如肾阴虚内热过用了泻火药物转而损伤了阳,就会出现肾阴阳两虚阳虚偏重。同样,肾阳虚外寒过用了大量温阳药转而损伤了阴,也会出现肾阴阳两虚阴虚偏重。前者虚热真阳同时也是不足的,后者外寒真阴也是不足的,只是没有表现出来而已。
平衡观的内涵,既包括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协调统一,又包括人体自身的协调统一。辨证的过程既包括通过一切诊察手段认识疾病的感知过程,又包括对患者年龄、职业、特质特点以及天时、地理等外环境对机体的影响等综合分析的理性过程。例如冠心病多发生在年高之人,脏腑亏虚是本,而瘀血痰湿阻滞是标。单纯的活血化瘀往往使病人感到乏力少气,益气养阴既能增加气血的来源,又能促进活血化瘀的作用。可根据病情和体质状态标本兼顾。
建立在平衡观基础上的辨证施治,绝不拘泥于见“炎”字概以热论,均治予清热解毒。曾有一慢性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病人,病程日久,时逢酷暑夏季,汗多,咳喘不能卧。曾大量使用抗生素和清热解毒中药。考虑其年高之人,阳气克伐过甚,结合时值夏日和汗多等综合分析,予麻杏石甘汤加附子而收效。同理,慢性肠炎和慢性盆腔炎也未必都需“清热解毒”,前者可能属于消化系统机能紊乱而可“温补脾肾”调整机能;后者则可用温经、少腹逐瘀等方法调理。
平衡观在肝病的治疗方药的组合上有着明显的体现。治肝之法,由于肝“体阴而用阳”,故疏肝不可太过,补脾不可太壅,养阴不可太腻,祛湿不可太燥,逐瘀不可太破。凡肝气郁结之证,在取柴胡、青陈皮、制香附等以疏肝理气的同时,更配伍以重剂白芍以养肝血,使气畅而血和。遇肝阴不足之证,除以白芍、当归等滋阴养肝外,常配以柴胡疏肝理气,以期血充而气达。
总之,平衡观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指导思想。
山野散人撰写于养心斋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bdlxbbs.top/)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