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在日志里推荐这部电影,说,去看,还有书,“那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看了书,也看了电影,有些真情实感只有文字能真切的传达出来,改编为影视作品后,总是不能确切的表达出书中人物、情感的神韵,要么过了,要么不足。
书中所讲述的故事发上在阿富汗的喀布尔。主人公阿米尔出身富裕家庭,他儿时最亲密的伙伴就是仆人阿里的儿子哈桑。阿米尔的妈妈生他时死于难产,哈桑的妈妈则在哈桑出生几天后跟一群江湖艺人私奔了。这两个男孩吃一个奶妈的奶长大,似乎拥有牢不可破的情谊。
12岁那年,阿米尔和哈桑去参加阿富汗传统的斗风筝比赛——用裹满玻璃渣的风筝线割断对方的风筝线,最后一只留在空中的风筝的主人就是胜利者,而最终的胜利者是捡到倒数最后一只落在地上的风筝的人,那是一种莫大的荣耀。
哈桑是一位极有天分的追风筝高手,每一次都能准确的预测到最后一只风筝降落的地点。他承诺阿米尔,一定会帮他追到。
那年,阿米尔成了斗风筝比赛的胜利者,哈桑也追到了被他割断的最后一只风筝。然而,风筝追到了,哈桑却惨遭一群流氓凌辱。阿米尔在旁边目睹一切的 ,但生性软弱的他选择了袖手旁观。
作者说:“我脑海中有两个男孩,其中一个在感情和道德上不知何去何从,摇摆不定;另外一个单纯、忠诚、生性纯良正直。他们的友谊前途暗淡。”
为了躲避良心的谴责,阿米尔设计陷害哈桑,致使哈桑和他的父亲被驱逐出自己家门。
之后,苏联入侵阿富汗,阿米尔和父亲逃到美国,并成为知名小说家。多年后,他接到了一个来自巴基斯坦的电话,父亲的好友拉辛汗告诉他,哈桑去世了,哈桑的儿子还在战乱的阿富汗的,同时,哈桑是阿米尔的同父异母的弟弟……
他犹豫再三,最终踏上了返回家乡的旅途,他要找到哈桑的儿子,带他逃出苦难,弥补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
“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阿米尔这样告诉自己。
极富画面感的文字,故事如同行云流水般,徐徐展现在读者面前,忠贞不渝的友情,被塔利班占领的祖国,艰难的赎罪之旅,阿富汗人民悲苦的命运,高旋在头顶的风筝……
《华盛顿邮报》发表评论文章称:“极为动人的文字……没有虚矫赘文,没有无病呻吟,只有精炼的篇章,细腻勾勒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无须图表与诠释就能打动并启发吾人。作者对祖国的爱显然与对造成它今日沧桑的恨一样深……故事娓娓道来,轻笔淡描,近似川端康成的《千纸鹤》。”
合上书,我仿佛依然能看到,哈桑微笑着对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奋力向风筝飞去的方向跑去。
我愿意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如此纯粹无私的友情。
译者在后记中说:小说里,风筝是象征性的,它即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
但愿我们心中都有自己的风筝,并勇敢地去追寻。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bdlxbbs.top/)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