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崔莺莺她娘这个老东西(闲扯西厢) [打印本页]

作者: 闲散之人    时间: 2011-1-25 14:01
标题: 崔莺莺她娘这个老东西(闲扯西厢)
崔莺莺她娘这个老东西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非常棒的一部折子戏,所以说它棒,是因为它在剧中人物刻画,景物描写,气氛烘托等表现出的非凡功力,尤其是人物刻画几乎是入木三分。

    《西厢记》里没有几个人物,除了书生张君瑞,崔莺莺,牵线搭桥的小红娘,以及莺莺她娘那个势利眼而刻薄的老东西,剩下的都几乎是摆设了。而全剧在我看来,崔莺莺能不顾门第,和张君瑞一见钟情,终结秦晋之好是全剧的中心亮点,更重要的是两个配角的戏份。小红娘自不必说了,这孩子天生就是一个热心肠,看见小姐和张君瑞眉目传情,情投意合,立马就心领神会,忙的不亦乐乎,促成了崔小姐和张书生的一段姻缘。这红丫头要是搁现在,给个妇联主任干干,保证干出名堂。而且人家红丫头特明白,眼神特别好,当然和崔小姐的私交关系虽为主仆,却也情同姐妹。搁现在话说那叫“闺蜜”吧?崔大小姐看了张君瑞书生一眼,就丢了魂,茶饭不思,这相思病,最好的医生就是红娘丫头。莺莺少女怀春,张生逾墙赴约,这些情节之中都离不开红娘,要不是她暗自给张生打开了“防盗门”,弄个梯子帮助张生翻墙入室,哪有后面的故事啊。但是,可怜这三个人忙活了半天,都没逃过一个人的“法眼”,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崔莺莺的娘,张君瑞的老岳母。

      俗话说,人老了奸,马老了滑,兔子老了鹰难拿。崔老太咋看都像早些年城市里能看得到的“小脚侦缉队”,就差一红胳膊箍了。崔老太愣是能从闺女莺莺身上看出毛病来,看出闺女的“腰”粗了,于是,崔老太明察暗访,软硬兼施,又是利诱又是家法。可怜的小红娘那经过这个阵势,一顿“拷红”,真相大白。

     崔老妇人是一定要讲究门当户对的,自己的老公,莺莺的爹,官拜相国啊,可惜死了。这《西厢记》的故事就发生在崔老太和闺女及丫鬟等人扶灵柩回归故里的路上。路上遇点小麻烦,所以耽误在普救寺。到底是遇到了城管,还是遇到了黑社会,王实甫没交代,我也就不瞎说了。总之,是借住在这里,相当于如今的租房吧?这崔莺莺年方十九岁,针织女红,诗词书算,无所不能。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许配给郑氏的侄儿郑尚书之长子郑恒了。这就是说崔小姐其实是“名花有主”的。

     中国古代话本追求的就是“无巧不成书”,崔小姐和红丫头正在大殿外面游玩呢,就遇到了进京赶考的书生张君瑞。这个张生也不是个泛泛之辈,老子当年也是个礼部尚书,可惜死得早,张生就没受到老子的“阳光雨露”。进京赶考走到这里,张生原本是要去看望一个朋友的,于是找了一家“如家”酒店住下了,也是闲大发了,听店小二介绍说这里有座“普救寺”,于是乘兴游玩。这么巧就遇到了让他赞叹“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美若天仙的崔莺莺,为了多看几眼“神仙姐姐”,张生跑到禅寺和老方丈央求了半天,借住了禅院的西厢房。
这算是铺垫吧?后来就有了,斋供道场,后花园对诗,夜深人静,月朗风清,僧众都睡着了,张生来到后花园内,偷看小姐烧香。随即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也随即和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小姐崔莺莺,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

     再到后来,就是叛将孙飞虎带五千人马围困普救寺,要崔莺莺做压寨夫人。这崔小姐性格刚烈至死不从,崔老太太也急眼了:“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就将小姐许配给他。”于是张生修书一封,遣一和尚送给自己的哥们征西大元帅杜确,三天之后,杜元帅兵至,击败孙飞虎。

     问题就来了,崔老太咋说的来着?要兑现诺言吧?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已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并厚赠金帛,让张生另择佳偶,这使张生和莺莺都很痛苦。看到这些,丫鬟红娘安排他们相会“待月西厢下,迎风半户开”这十个字真是非常精妙了。夜晚张生弹琴向莺莺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莺莺也向张生倾吐爱慕之情。

     出尔反尔啊,老崔太太,很不厚道的。其实不用崔老太恶言恶语相比,张生也是肯定要进京赶考的,这一点上他和崔老太的目标是一致的,唯一不希望张生离开的只有崔大小姐。  

     自那日听琴之后,多日不见莺莺,张生害了相思病,趁红娘探病之机,托她捎信给莺莺,莺莺回信约张生月下相会。夜晚,小姐莺莺在后花园弹琴,张生听到琴声,攀上墙头一看,是莺莺在弹琴。急欲与小姐相见,便翻墙而入,我怀疑张生可能是近视眼,要不就是别有用心,居然错搂了红丫头当小姐,被红丫头斥为“禽兽”。结果想再搂崔小姐,莺莺见他翻墙而入,行为不端,发誓再不见他,致使张生病情愈发严重。莺莺借探病为名,到张生房中与他幽会。

     这部戏比较令人赞叹的是《长亭送别》的那一段,后来的文人墨客在这段戏文里做了大量的文章。

     长亭送别》表现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离愁别恨,反映“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的送别主题,情节并不复杂。整折戏崔莺莺主唱,由三个场面构成:长亭路上、筵席之中、分手之时。随着戏剧场面的转换,作者刻意安排了三幅风景画面,让一个个描绘秋景的组合意象融人了戏曲空间。读者欣赏优美的唱词,如同陪同剧中人在如画的风景中行进,进入了一种诗化的境界。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恨相见的迟,怨归去的疾……

     王实甫真是一个制造意境的绝顶高手,就这么十几个字,就营造出一片凄惶,苦楚的离别场面。崔老太台被名利上脑了,女儿女婿成婚一日居然被她活活拆散,真做得出来啊,这老东西。

     后人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肯定是受了王实甫《西厢记》里《长亭送别》的影响。

     和她那个名利至上的老娘相比,崔莺莺是反叛的,是不顾一切的。在她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同时,她也有深深的忧虑,明确地告诉张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崔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著。莺莺的离愁别恨,是她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只限于“儿女情长”。她的离愁别恨中闪耀着重爱情、蔑视封建礼教功名的光辉。

     不过,也不能责怪崔老太的思想觉悟不高,虽然下手“狠”了一点,也毕竟是为了女儿。但是,在闺女已经和张生存在事实婚姻的情形之下,偏听偏信郑恒的一面之词,差一点毁掉了女儿一生的幸福,因此看起来也是一个老糊涂蛋。

                          2011年1月25日星期二
作者: 十年灵风    时间: 2011-1-25 14:19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应该是抄的范仲淹《苏幕遮》的意境。

《红楼梦》里贾母对才子配佳人题材有一段很独到的见解。
作者: 冷笑    时间: 2011-1-25 23:26
看过《西厢记》出处的原文,很垃圾。
作者: 凤舞    时间: 2011-1-26 11:46
回复 1# 闲散之人


    把这剧本介绍得翔实。:)
作者: 远去的烟云    时间: 2011-1-26 13:18
看过《西厢记》,没看过戏。听闲散老师分析,很是过瘾。
作者: 冷笑    时间: 2011-1-26 13:51
就算以现在的眼光来审视,

张生的行为也无异于斯文败类无耻流氓。

任何的美化拔高也改不了这一事实。
作者: 刘易斯    时间: 2011-1-27 12:54
用现在的流行元素解读古典名著。城管、黑社会,闺蜜,防盗门......有滋有味,绝妙。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bdlxbbs.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